九七茶翁心声:我们对于中国茶文化事业寄予厚望!

近日读余悦研究员撰写的茶书,其中有《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四种。该系列2014年11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前面的序言是王家扬先生撰写的。王老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始会长、现为名誉会长,为新时期中国茶文化发展与推动世界茶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14年,王老97岁,现已101岁高龄。王老序言的题目是:《中国茶文化图书的新佳作》。序文不仅是对著作的首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老一辈的心声:"中国茶文化也应与时俱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对于中国茶文化事业寄予厚望,深信必将持续历史的辉煌成就和未来的灿烂前景!"对于前辈的期待,我们心生感念,更加努力奋发!现将序言全文转发,以響读者。

中国茶文化图书的新佳作

——《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序

一直以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各种知识,似乎是科普的“专利”,不同学科知识挂图往往成为科普推广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快乐而轻松地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各方面内容的以图释文的图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内容的“图说”一类的书籍,也就应运而生,甚至大行其道。


当然,这种做法并非仅从科普借鉴而来,也是传统的一种“回归”。因为,历史上“插图本”之类的书籍,或者“绣像”小说之类的读物,都曾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今,当我读到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教授的《中国茶·图说中国茶文化》一书时,深感这是中国茶文化图书的新佳作,为她厚重而耐读的内容,大气而典雅的装饰所吸引,也引起了一些关于知识普及图书的联想。



其实,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运用“图说”来宣传和普及相关知识,是一种传统和特色。早在唐代,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陆羽《茶经》,就明确指出要用挂图的形式来介绍其内容。宋代,有《茶具图赞》,更是以茶具的图画,再加以赞语,达到了最佳的宣传效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余悦同志的这本书,自然是接续了这些传统的。同时,又吸取了当代的“时尚”元素,无论是文字内容,还是装帧设计,都给人以现代气息,更为精彩、精典、精美,这又是超越传统,容易受到当代社会欢迎的。


用“图说”的形式,并非仅仅与普及、普通和浅显相伴,同样可以是提升、精致和深刻的品牌;不仅仅由初涉此道者写作,同样需要高水平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记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就曾积极主持和热心写作《历史知识小丛书》。现代著名的文史专家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至今仍然是治中国文学史的经典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同样精彩纷呈,受到学界的好评。



而余悦同志的《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也是自成风格,颇多妙趣。概括起来,我想起码有三方面的特色:


一是严谨的写作态度。我推动和主持的首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余悦同志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风华正茂的参加者之一。2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广。他秉承着学者的良知和严谨治学态度,写作每一本著作,这次同样如此。


二是在研究基础上的普及。中国茶文化普及有两种态度:一是率而操笔,东拼西凑;二是深有研究,再做普及。余悦同志的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他同样吸取学界的成果,但是经过自身的思辨和消化。他更多地是在精心研究和深思熟虑之后,再向社会和大众介绍自己的创见。


三是优美而耐读的文字。文喜不平,语当惊人,这是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本书的文字是优美鲜活,具有张力,别有韵味,犹如上品的乌龙茶,所谓“七泡有余香”,经得起细细咀嚼。上述特点,再加上图书编辑的匠心和精美的设计,更使这本书锦上添花。


韶华终易逝,岁月催人老。自从改革开放后,我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茶文化事业,不觉已是20来年。我也从古稀之年,进入耄耋之期。在我年事渐高之际,能够为中国茶文化尽一份心,出一份力,诚如古人所说是“平生快事”。余悦同志也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积极投身者,是以自己的学术为之作出贡献的人士。



我向来认为:中国茶文化也应与时俱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如今,我虽然从第一线退下来,依旧关心中国茶文化和祖国的繁荣富强。茶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各方面形成的“合力”,需要坚持不懈的开拓进取,需要高深的研究,也需要不断的普及。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剑英元帅的诗句,此刻正好表达了我的心境:我们对于中国茶文化事业寄予厚望,深信必将持续历史的辉煌成就和未来的灿烂前景!


王家扬 年九十七

2014年1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