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勐库初制工艺的“变革”

一、

 

记得早年勐库上山收茶的时候,真的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所头疼者,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成规模且符合初制标准的初制所基本没有;

 

二、制茶的师傅各自为政且工艺水平参差不齐,老一辈制茶人体力不济,新一辈制茶人在外谋生,初制工艺基本处于“断层”状态;

 

三、茶山的路泥泞不堪,交通非常不便;

 

四、最重要的是出少数名山外,大部分茶农基本就不吧制茶当做主要营生;

 

短短数年时间,勐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规模且符合标准的初制所一直在增加,这背后,除了大势所趋,让原料价格翻了几番,另外,茶人品味的提升,茶商的努力,茶人的探究合力完成了这场制茶工艺的变革。

 

二、

就拿晒场来说。

 

早期的山头茶在初制工艺的最后一个环节“晒干”时,用的是“水泥地”,毋庸置疑,水泥地晒干的毛茶自然是不均匀的,另外在生活条件茶,且人为污染比较严重的寨子里,这样晒干的毛茶不用想都觉得不干净、不卫生,生态但不卫生的古茶常常让人头疼不已,望而却步;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许多茶农改成用篾笆,古域品牌上山收茶时,在严格要求晒场干净卫生的同时,一律要求“摊晾”和“晒干”都要里开地面,当时,条件稍差的用簸箕,条件稍好的初制长直接焊制钢架网结构。

 

时至今日,同古域合作的初制所已经全部使用钢架网结构来摊晾和晒干毛茶,这样的毛茶在经过挑拣簧片和静电除尘后再压制成饼,会干净卫生很多。

 

三、

除了实际性的改变,我们在工艺理论上的总结对工艺的推动也是极大的。

 

茶农是真正的“实战派”,古域合作的茶师联盟成员各个身怀制茶绝技,但技艺再高,说到底也只是“匠人”,要真正配合“理论”来实践,才具备“匠心”。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茶匠”,更是“茶师”。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7年勐库山头关于初制工艺·杀青环节是否成功的探讨。以前的杀青,全凭借炒茶师傅的经验,多大的火候,炒制多长时间,没有参考的参数,更没有成文的标准,在古域与多位茶师实地讨论并实战之后,遂有“杀青手法:一翻二挑三扬四撒”,“杀青完成判断标准:一看二听三闻四折”等古域古茶初制工艺杀青环节的参考。

不仅如此,古域多次组织的茶山行活动均有“实战普洱茶环节”。

 

四、

 

古域其实制茶很简单,好原料与好工艺。

 

我们不过是大自然的拓梦者,用工艺为茶品还原自然的味道,而让岁月做好茶的鉴证官。

 

有此信念和多年对于茶山的积累,就开始深度研习,最适合勐库茶的制作工艺,去研习勐库茶各个山头之间口感的同与异,才有了茶师联盟,才能超越梦想

 

深度对话自然,才能把控源头;相敬为师,让我们细致的了解工艺;茶师联盟,让我们找到更多同行的人,形成自己的品控管理体系!

最后一句:根扎哪里,心亦如影随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