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制壶艺人们“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

紫砂壶韵  紫砂壶是一种生活实用品,更是一件艺术品。藏家爱壶是为了珍藏,为了把玩,以此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从中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慰和美感。紫砂壶有一种天成的淳厚、宁静、平淡的特质。玩壶、养壶、藏壶,是一种修心养性,是一种休闲愉悦,是一种情致释放。

紫砂壶打碎了,很少有人想重做,但壶盖打碎了,很多人都想重配。壶艺人往往只想重做不想重配。常有壶友问,为何补个茶壶盖这么困难?殊不知配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壶盖碎了,比做一把壶还烦难。

小编用一段顾景舟大师补壶的片段来让大家了解一下壶盖为何如此难配。

紫砂收藏家唐云藏有一把清末“日巅山馆”款的紫砂《汉铎壶》,但壶盖已失。唐云求助老友顾景舟为其配盖,顾景舟当仁不让一口答应。亲自配泥,由弟子两人先捶泥,按顺序与方向,然后切割,一道程序也不能错,整整三天才把泥捶好。顾大师叫弟子做了好多个试片,按高、中、低三种温度进窑烧制,反复折腾不断尝试,开窑后看何种温度的试片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相符,然后顾大师亲自用捶好的泥制成汉铎壶的壶盖,按泥色相符的温度进窑烧制,出窑后的壶盖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和谐,转动灵活妙手天成 。可见配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当今世上还有几个顾景舟大师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呢?

壶盖不是不能配,只是配的代价高。在紫砂壶行业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可见紫砂壶盖是有多麽的不好处理。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现著作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按照原来的壶盖制作那么简单。

紫砂壶从生坯到烧成,要发生两次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收缩程度与泥料种类、生坯干湿度、烧制温度、烧制时间直接相关,紫砂壶都是拿到窑上去烧制,完全复制温度、时间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作的同种款式紫砂壶,每次烧制的成品,大小都会略有区别。生坯做好后,壶盖和壶身一定要整体烧制,分开烧制的话即使放在不同的匣钵,都会出现因收缩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况。这样做出来的盖子很难做到大小刚好

尤其是朱泥收缩的更厉害,配一个壶盖的成本和风险是做一把壶的数倍,重制壶盖时要据其大小制作七八个,而烧出来能选出一个可以用的几率都比较小。再次就算都是朱泥还是会有差异,因为不是同一批炼制出来的泥。就算制出的壶盖与原来一般大小正好合适,壶身之前经过泡养后已经与新的壶盖色差很大,配盖也要与壶身色调差不多才行。

壶盖如只是碰坏小许,或可用些金银来补,如全碎不可补,则要重做。如壶的价值值得重做一个则可找高手重做,如已超过壶价,则不如弃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