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小史:从西南重镇到世界茶都

光绪十三年(1887年),一支由西方殖民者和传教士组成的探险队,自澜沧江逆流而上,沿途瘴烟疫病,盗匪猛兽,不断有队员倒下,当这场远征进行到第31月时,这群人才找到了那座神秘的东方之城。

这座身在蛮荒之地,却又繁华富裕的富裕大城,就是云南早期的三大海关重镇之一思茅(今普洱,下亦称普洱),素有“金腾冲,银思茅”之称,也是今日公认的中国茶都,世界茶源,素有“世界茶树看云南,云南茶树看普洱”之说。

清末民初时期,这里还诞生了著名的雷永丰,恒和源、金玉祥和大有庆等茶庄,是一座集加工、贸易和运输的茶叶大城,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了解下普洱茶三大产地之一的普洱。

茶叶重地思茅城

普洱一词来自当地哈尼族,其中“普”是“寨子”,而“洱”是“水湾”,合在一起,就是建在水边的家。早在商周时期,云南先祖濮人就在这里沿水而居。

普洱的兴起与普洱茶息息相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普洱茶正式成为皇家贡品,成为清朝进贡时间最早、最长、数量最多的御赐茶品,一时间,丰厚的利益使整个云南的客商马帮,都云集思普地区,成就了边境小城的茶都地位。

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设立普洱行政府,总辖整个思普地区,其中包括西双版纳州全境,临沧保山部分地区,以及印度半岛上广阔的土司属地。当时东南亚的臣属国认为京城太过遥远,而普洱府就是他们眼中华夏该有的气派。

各地的盛产物资和贸易需求,使普洱府成为西南运输大动脉的集散中心,滇川,西南的尼泊尔和印度,东南的越南和泰国,天南海北的行商都在这里聚集。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逐渐成为了集加工、贸易和运输的茶叶大城。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性竞争,这里还设有茶叶商会,给大客户与茶庄牵桥搭线,城市遇灾时,还会集资共渡难关,也有尊师重道的传统,茶叶商会里设有茶圣陆羽的塑像,每年都会举办祭祀活动,后来政府也设立了官茶局,用来和民间机构交易协商。

从普洱运出的茶叶规模庞大,鼎盛时每年多达10万余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后,英法也盯上了这个繁荣的茶都,让清政府强行签订《中法商务专条》和《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等不平等条约,在普洱设置设立海关和租界。

不过民间的茶叶贸易依然旺盛,城中的南正街附近,正是一众生产普洱茶的茶庄聚集地,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号称思茅地区无冕之王的——雷永丰号。


家大业大雷永丰

民国初年,雷永丰是思茅当之无愧的普洱茶第一品牌,其创始人雷逢春来自著名的马帮之乡石屏,亦有较深厚的势力背景,1912年,雷逢春当选思茅第一届商会会长,之后雷逢春的长子雷恩溥还担任过云南商会副会长和地方县长。

与大多数豪强茶庄不同的是,雷永丰号虽有背景,但从不仗势欺人,而是靠货真价实的产品赢取广受好评,其茶品会做得比其他人重,还只收一样的钱,这种踏实肯干的经营态度,或者正是雷永丰的发家原因。

值得一提的,雷家不仅经营范围广泛,在昆明的的川烟生意做得很大,旗下的茶庄名称与牌印商标也特别多,如泰丰祥、雷永丰、雷朗号、新春老号、双印雷朗号、广发祥、春华祥等。


陆离猜测雷逢春这么做的原因是为防假冒,据史料记载,有次雷逢春发现林方培等奸商用低伪假茶冒充雷永丰号,就将其告上法庭,阻止假冒伪劣茶品流入市场。还在报纸上发过一份“打假公告”,呼吁消费者认清雷永丰号的商标,不要买到假茶。后来还在茶品的内飞和大票上都加印了“鹤王”商标,以防假冒。

普洱,这个兴起于水湾的小村寨,曾走出过举世闻名的普洱贡茶,也曾是中国西南的运输重镇,更见证过一众号级茶庄的兴衰,可以说漫长厚重的历史,都沉淀于此。直到普洱茶再次兴起之时,国务院批准把思茅更名为普洱,这里也再次回归到原本的历史渊源之中。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