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红茶——200年历史的中国三大工夫红茶

宜红茶

万里茶道上的“中国符号

中国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

宜昌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1861年汉口被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茶因此而得名。

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猛增,声誉极高。

宜红茶的品质在工夫红茶中仅次于“祁红”,作为当时中国工夫红茶的典型代表和传统出口商品,大量的宜红茶通过“万里茶道”远销亚欧,走向世界,成为重要的“中国符号”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使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宜红茶失去销路,生产基本停止。抗战胜利后宜红茶生产有所恢复,但因政局不稳,产量不多。

1951年,中国茶业公司建“宜都红茶厂”,集宜昌、恩施、常德、永顺四个地区的毛红茶精制加工成宜红茶出口,50、60年代祁红、宜红、滇红长期占据中国出口红茶数量和质量的前三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进入二十一世纪,宜昌、恩施所属宜红茶产区的年生产量达到1.5万吨左右,出口和内销平分秋色。

颇费工夫的工夫茶

主产区内能精制加工的茶企不到十家

宜红茶是传统的条形茶,由于选料讲究,做工精细被称之为“宜红工夫茶”。宜红工夫茶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甜香高长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艳明亮。同祁红、滇红一起被列入我国传统外销三大工夫红茶。

传统宜红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分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因初、精制颇费工夫,所以又叫宜红工夫茶。

初制是使茶叶鲜叶变成条索紧结、色泽黝黑的干燥条形毛红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四道工序;精制是将长短、粗细、轻重、色泽不一的毛茶加工成性状一致的商品茶,包括筛分、切细、风选、拣剔、提香、拼配、匀堆、装箱等工艺,制成形、质兼优的成品茶。

宜红茶的主要生产区域为湖北省的宜昌市和恩施州的所属县、市、区,核心县市有宜都市、五峰县、长阳县、夷陵区、鹤峰县、宣恩县、来凤县、恩施市、利川县、建始县、巴东县等十多个县。这个区域内能精制加工宜红茶的企业不到十家,年产量在1.5万吨左右。

品质特征

部分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现象

宜红茶是中国上等品质的工夫红茶,诞生一百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品质的描述不尽相同。

2013年《湖北宜红茶》省级地方标准规定的特级宜红茶的品质要求为:外形条索细秀显毫、匀整、净,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鲜嫩甜香、滋味鲜甜、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明亮,细嫩多芽;部分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现象。

部分高品质的宜红茶在冲泡时,丰富的茶黄素和茶红素与咖啡碱形成络合物,茶汤热时,溶于水呈游离状态,使茶汤红亮;当茶汤冷却后呈乳状物析出,使茶汤呈黄浆色浑浊,这就是宜红茶的“冷后浑”现象,它与红茶汤的鲜爽度和浓强度有关,是优质宜红茶的重要特征。

冲泡品饮

满口生香,回味甘美,心清气爽

备具:冲泡红茶,一般选用瓷器,乳白色的最好。盖碗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口感顺滑。

温杯洁具:用沸水将茶具内外冲淋一遍,起到提高杯温,避免冲泡时的冷热交替;去除异味;消毒杀菌的作用。

水质:泡红茶的水要用含钙镁低的“软水”,泉水最佳,纯净水次之。

水温:红茶可以用100℃来冲泡,但是为了口感更好,红茶一般采用80—85℃来冲泡。冲泡茶叶的水一定要煮沸,等它冷却到所需要的温度。

投茶量:根据容器的大小,不同茶的特点、客人的人数、客人的喜好来控制。一般到容器的三分之一,不能超过一半。

水量:注水一定要盖过茶叶。茶量多了,注水相对要多;茶量少了,注水相对减少,避免过浓或者有水味。

注水方式:一般采用定点注入、沿杯壁转圈注入。水温较低、茶质嫩,想追求鲜甜偏淡口感的,可采用柔和细水注入,然后快出汤;水温较高、茶质较老,想追求茶色浓、茶味重口感的,可采用稳重中水注入或阳刚较大水流注入,注意不能直接淋在茶叶上,更不能往茶叶中部注水,这样会破坏茶叶冲泡出来的口感。

出汤方式:红茶要求快出汤,一般保持1—5秒。如果想口感强烈一点,可浸泡时间长一点,具体还是要看喝茶人的喜好。

品饮:汤色橙黄,滋味醇甜,回甘持久。

来源:请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