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建立与探讨(二)

三、国内茶园杂草危害评价

与分级方法探索

茶树与茶园病、虫、草的相互关系中,茶树害虫、病原菌与茶树主要是取食、寄生的关系,病虫害能够使茶树产生明显的如虫咬痕、病斑、变色、变形、枯死等症状,直接影响茶树生长和品质,其症状易于被观察与评级。杂草与茶树多为竞争关系,个别高大杂草和攀缘类杂草会使茶树产生明显竞争表征,大部分低矮杂草并不会使茶树产生明显症状,危害评估难度大。茶树与多种杂草共生,产生的影响是多种杂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茶园杂草危害评价相比于茶树病虫害更加艰巨和复杂。

目前,对于茶园杂草危害的定量评价及分级研究相对匮乏,已有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危害等级的直接赋值法,需建立在长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前期工作量大,且不同省份由于气候、产地环境的差异,特定杂草危害可能存在区域差异,这些因素的存在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目前对于茶园杂草危害评价所用指标仅有优势度、防治难度、出现频度等3个指标,且定量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四、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

与分级方法初探

从生态系统整体角度,笔者及团队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研究,根据广东茶区杂草群落分布与危害特征,吸取已有评价方法的优点,探讨建立多指标的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并开发出《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系统》(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21SR0544000)。该评价方法以发生频级、分布系数、防治难度和生长优势度等4个指标对杂草危害特点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综合评价计算,获得杂草的综合危害度,根据杂草综合危害度将广东茶园杂草分为重度恶性杂草、恶性杂草、一般杂草和无害杂草4类。

评价指标

以发生频级、分布系数、防治难度和生长优势度4个指标作为广东茶园杂草危害的评价指标,通过杂草综合危害度公式,获得每种杂草的综合危害度,进行危害分级。

(1)发生频级 。全省范围或局部区域范围内,某种杂草出现的样方数占总调查样方数百分比即为出现频度。根据杂草出现频度,进行发生频级整数离散型赋值,将发生频级分为3个等级:出现频度低于10%定义为低频,赋值1分,出现频度介于10%~35%定义为中频,赋值2分,出现频度高于35%定义为高频,赋值3分。

(2)分布系数。根据茶园杂草形态特征与该杂草在茶树的分布位置进行赋分(此处所指为杂草成熟期或田间观察最大植株形态),进行整数离散型赋值,分布系数分为3个等级:杂草植株低于茶蓬,主要分布在茶蓬下的低矮草本、灌木、蕨类等茶蓬下杂草,赋值1分;杂草植株高于茶蓬,植株贯穿茶树的高大草本、小灌木和蕨类等茶蓬间杂草,赋值2分;杂草植株主要分布在茶蓬上,能够覆盖茶蓬的藤本植物、攀缘类灌木和蕨类等茶蓬上杂草,赋值3分。

(3)防治难度。通过人工除草、机械除草、除草剂喷施等方式,减缓茶园杂草对于茶树的危害,使杂草危害保持在较低水平所需工作强度和耗费的成本。难防除杂草一般具有发生周期长(如周年生长)、难以根除(地上部分被除掉或根茎被切断,能再生新株)和传播快的特点。根据杂草防治难易程度的大小进行整数离散型赋值,防治难度分为如下3个等级。

(4)生长优势度。全省范围或局部区域范围内,进行杂草调查,通过七级目测法获得某种杂草的生长优势程度。根据杂草生长优势度进行整数离散型赋值,生长优势度划分为3个等级:优势度低于5%定义为低生长优势度,赋值1分;优势度介于5%~15%定义为中生长优势度,赋值2分;优势度高于15%定义为高生长优势度,赋值3分。

2

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发生频级、分布系数、防治难度和生长优势度计算杂草的综合危害度,计算公式为:综合危害度=0.15×发生频级+0.3×分布系数+0.4×防治难度+0.15×生长优势度。根据杂草的综合危害度进行杂草综合危害评级。当0<综合危害度≤1.5,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为无害杂草;当1.5<综合危害度≤2.0,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为一般杂草;当2.0<综合危害度≤2.5,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为恶性杂草;当2.5<综合危害度≤3.0,该杂草的综合危害评级为重度恶性杂草。

五、展望

绿色发展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方向,构建良好茶-草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近年来,各地对茶园杂草绿色防控越发重视,202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制定了杂草防控团体标准《广东茶园杂草生态防控技术规范》(TGDNB2—2020)。目前,由安徽农业大学牵头的《茶园杂草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B34/T 3868—2021) 于今年2月正式发布,由江西省桑蚕茶叶研究所牵头起草的《茶园绿色控草技术规程》已完成意见征集。笔者牵头制定的《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标准》(T/GDAQI 71—2021) 团体标准也将于8月正式发布实施。

我国茶区多处山地且生态脆弱,不合理的杂草管理容易造成生态破坏。2021年2月1日,贵州省正式实施《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规定茶树种植基地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成为全国第一个立法禁止在茶园使用化学除草剂的省份,这也预示着茶园杂草管理即将进入后“除草剂”时代。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茶园杂草的分类管理是一种可行的模式与方法。因此,本研究团队提出建立茶园杂草危害与分级方法的设想,抛砖引玉,希冀各位同行继续完善和优化该体系,以更好地指导茶企(农) 对茶园杂草进行科学、绿色防控,促进茶产业的绿色发展。

作者简介

林威鹏

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茶园杂草防控、茶园生态模式构建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10余项。在《Plant and Soil》《JIA》《Microorganisms》《IJMS》《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篇;参与《农业生态学》《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产地环境安全技术研究与示范》《珠江三角洲农田典型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作物根系生理生态学》等6部书籍的编写;获授权专利7项,获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市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市级农业推广奖(二等奖)各1项。主持制定或参加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3项,企业标准4项。

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建立与探讨(一)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