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茶学家王镇恒先生逝世

6月30日,我国著名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前身)原党委书记王镇恒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6月30日10时5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

王镇恒教授历任中国茶叶学会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中华茶人联谊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安徽省茶业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长,安徽省农学会第四、第五届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届全国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组长。王镇恒先后荣获“觉农勋章奖”、“新中国60年茶事功勋奖”、“中华优秀茶教师终身成就奖”、“新中国70周年徽茶杰出荣耀——终身成就奖”、“杰出中华茶人”称号等荣誉。

悉闻王镇恒先生去世,茶界专家、学者,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的同学,先生曾教授过的学生等全国茶人十分悲恸。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获悉,王镇恒治丧委员会已经成立并发布讣告,2021年7月4日(星期日)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徐汇区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治丧委员会联系人: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谭振,18130053400;上海市茶叶学会,周芙蓉,13621863067。

幼年立志 德才兼备

孜孜以求投身茶产业

王镇恒于1930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青少年时代便立志献身科学事业。1950年,王镇恒同时报考清华、南京、齐鲁、复旦四所大学并被录取。由于生长在茶乡,耳濡目染,对茶叶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选择由吴觉农先生创办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学习。195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农业厅工作。适逢筹建六安实验茶场,遂被派去担任技术员。1956年,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修科改制为本科。王镇恒调入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从事茶树栽培学的教学工作。在执教的同时,他积极开展茶树栽培、解剖、生态、生理的研究。他崇尚科学精神,不顾条件艰苦和酷暑严寒,常常是晚上工作、假日工作,夜以继日,不知疲倦。他不仅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科研成果,还以身作则,以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影响和教育青年学生。

1976年4月,应摩洛哥王国邀请,王镇恒赴摩洛哥王国实地考察,对种茶可能性进行论证。经考察、论证,认为摩洛哥王国某些地区可以种茶。后来果然种茶成功,从而纠正了一些西方国家的专家关于“摩洛哥不能种茶”的谬论,于1984年被英国科技中心授予“世界农业科技名人”称号。他先后赴日本、韩国、英国及我国台湾地区讲学、访问,进行学术交流,也曾接待过法国、日本、英国、德国、摩洛哥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茶叶界同行,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王镇恒于1974年担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主任,主持茶业系全面工作;于1981年出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科研及日常行政工作。1988年8月,他作为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考察团”成员,赴美国考察高等教育。在美国考察期间,他被任命为中共安徽农学院党委书记。在主持学校党委工作期间,他大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同时,他依然承担教学、科研工作,指导研究生,实现 “双肩挑”。

王镇恒与老师陈椽教授合影(1990 合肥)

1997年7月,王镇恒从教授岗位上退休。尽管退休,但他仍然心系茶业。不顾年高,经常深入茶区,指导茶企,创新茶品牌。担任国内外多家茶叶社团组织和茶学教育科研机构的顾问,有顾有问。多次远赴海外,参加茶叶学术交流和茶文化活动。2000年,主编《中国名茶志》。全书180多万字,插图200余幅,分省设卷,立条名茶309种,列表名茶708种,集中国当代名茶大全;2002年,联合主编《中国茶文化大辞典》。

2012年,在他从复旦大学毕业事茶60载之际,应茶界同仁的提议出版了《王镇恒茶文选集》,与他同期入学的复旦大学植保系的陈宗懋院士亲自作序,序言中高度评价了同学王镇恒:在茶树解剖、茶树生理生态、茶文化方面均有建树,尤其是对茶树解剖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取得成果中有的达到国际水平,为建立茶树解剖学开拓新领域打下了基础,他主编的《茶树生态学》是我国第一本大学茶树生态学教材。我和镇恒教授相识60余年,我对他终身事茶,对业务精益求精,对工作热忱负责,为中国茶学教育和茶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深表钦佩。他的一生为我本人和青年茶叶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王镇恒茶文选集》

他的学生,安徽农业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宛晓春在为《王镇恒茶文选集》作序时这样评价:30年前,先生时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主任,是我大学时期的老师,讲授《茶树栽培学》课程。先生一生勤奋严谨治学,严慈相济育人,呕心沥血治校,甘为人梯,堪比红烛。先生为人之真、处事之实、学术至高,让我和我的同学乃至我自己的学生都终身受益,铭记不忘。

严谨治学 严慈育人

开创茶学教育新纪元

王镇恒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撰文著书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字斟句酌,逻辑严密。他从事茶业科学研究、教育几十年来,编写、出版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及工具书10余种,发表论文100多篇。他作为副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于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省科技进步奖多项。他的论文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

王镇恒自1983年起任研究生导师,长期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他言传身教,教书育人。鼓励学生学农爱农,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学生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视同子弟。

王镇恒为本科生上课 (1980 合肥)

王镇恒从1960年起担任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副主任、主任长达20多年。这期间,他兢兢业业,作风踏实,工作有条不紊;实行管理民主,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致立于开拓高等茶学教育新局面。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委托,于1978年创办机械制茶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茶业科技、教育、生产、经营人才。

王镇恒在主持茶业系工作期间,力抓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教材和教学基地建设。以每年的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为例,他首先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提高初步的修改计划,公开张贴,进一步征集意见,才最后确定下来,使得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正是由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教学计划的修订认真,20世纪80年代,农业部委托安徽农学院茶业系牵头,召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会议。

王镇恒从1981年至1991年,先后出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在主持学校工作期间,他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合格各级各类农林专门人才,使学校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91年,国务院表彰他为发展高等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王镇恒从事教学、教育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培养了众多英才,桃李满天下,为发展我国的茶学教育乃至高等农业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勇于开拓 产学结合

学以致用服务大市场

1、开拓茶树解剖研究领域

王镇恒是中国较早从事茶树解剖研究的学者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便开展对茶树内部结构进行解剖研究。当时,中国国内的茶树解剖研究尚属空白。那时学校的科研条件也较差,但他克服困难,仅凭一架普通光学显微镜,一边观察,一边手绘茶树内部结构图。1963年,他在全国园艺学会年会上宣读研究成果《茶树叶片内部结构的研究》。

“文革”结束后,王镇恒继续开展对茶树内部结构的研究,于1978年10月在全国农学会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论文《茶树根的内部结构研究》。此后,他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运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陆续对茶树的嫩芽、叶片、茶枝、茶根、茶花、茶果、茶籽以及胚胎、茸毛的内部显微结构进行研究,掌握了其结构和变化规律,发表了多篇有关研究论文,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兴趣,被邀请参加日本、英国有关农(茶)学术会议进行交流。

20世纪80年代,王镇恒对茶树的维管组织进行了解剖研究。他从整体出发,对茶树维管组织结构形态以及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作了完整的研究。

王镇恒对茶树植物学的特征、特性所作的内部结构研究,将茶树不同部位的组织开展较为系统的解剖研究,为茶叶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系统的研究成果为建立茶树解剖学打下基础。

2、奠定茶树生态学科基础

王镇恒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六安实验茶场工作期间,便从茶树栽培实践中对茶树移栽与茶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所发现,其论文《六安地区茶树栽培技术经验》对此有阐述。此后,在从事茶树栽培学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他更加重视茶树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规律的观察与研究。1961年、1979年和1988年,他三次参加由庄晚芳主编的《茶树栽培学》教材的编写,所写章节的内容涉及茶树与环境的关系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镇恒组织有关专家,主持编写、出版了第一本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统编教材《茶树生态学》。全书包括绪论、茶树与环境、茶树与光的生态关系、茶树与大气的生态关系、茶树与水分的生态关系、茶树与土壤的生态关系、环境对茶树物质转运的作用、茶树生态在生产上的应用、茶树生态型共九章。该书全面阐述了茶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茶树的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研究各种环境因子,着重研究光、大气、温度、水分和土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与生态意义,同时研究茶树与这些因子的耐性和适应性及其生态类型;另一方面,研究茶树对这些因子的反作用,以及茶树对环境的改造和保护作用。茶树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交叉学科,教材的出版,为茶树生态学这门新的茶学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指导创新名茶,科技扶贫

以茶树栽培为中界,向前延伸是茶树解剖、生态、生理,向后延展的是茶叶加工、贸易。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镇恒将研究的重点由产前向产中、产后扩展。他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常年奔走于安徽南北茶区,指导茶园管理、茶树栽培,传授茶叶制作技术,创研、改善名优茶,致力发展安徽茶产业。

王镇恒与歙县科委合作,在黄山绿牡丹花形特种茶基础上,研制成“海贝吐珠”和“锦上添花”两个新名茶。这两种茶融物质与文化一身,集观赏、保健和饮用为一体,均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国,经济效益显著。

六安市特邀王镇恒为技术指导,经过3年多的开发,研制成“华山银毫”名茶。该茶经杀青,半成品取蕊,外形呈独一芽芯,秀细如毫。精品茶每500克有芽蕊17万。该茶被评为省级名茶、中国名茶,以芽蕊之最被列人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王镇恒帮助金寨县开发研制成“金寨翠眉”名茶。因其外形纤秀若画眉,色泽翠绿似碧玉,曾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远销海外,备受青睐。

王镇恒黄山考察。

王镇恒长期坚持到安徽黄山茶区、大别山茶区等茶叶生产第一线,多次赴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六安市等茶区,深入茶园、茶厂、茶企、茶市,向茶业技术干部及茶农传授茶叶生产技术,对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汀溪兰香、敬亭绿雪等名茶的发展重点关注。帮助金寨县等贫困县发展茶叶生产,提高茶叶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使科技扶贫落到实处,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茶业科技服务,促进了安徽茶业经济的发展。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