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饮茶之文化

找到约5,936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什么是饮茶之道?去喝就是

喝茶是风雅之事,是一种崇文的品格,但不应成为华丽的伪装。

有时与所谓茶人喝茶,反而觉得很累。

因为只是在谈对于茶的心得,过于讲究喝茶的仪式感,丧失了喝茶时的内省与自在。

以前法眼禅师曾被一位学生问道:“师父,什么是人生之道?”

他说:“第一是叫你去行,第二也是叫你去行。”

同样的什么是饮茶之道?第一是叫你去喝,第二也是叫你去喝。哪需要那么多的仪式与大道理呢。

饮茶之道

狭义的饮茶之道即为我们今天所谓的茶艺。

唐代陆羽《茶经》多为煎茶,宋代蔡襄《茶录》和赵佶《大观茶论》多为点茶。

明代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讲的则是今天常见的散泡茶。

广义的饮茶之道,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文化层次,重在审美艺术性。

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有一系列的讲究和门道。

尤其是日本茶道,一招一数、一板一眼,讲究到繁琐和刻板的程度。

对于饮茶的意义,即使从人生的角度来说,也不过是‘对完美的温柔试探’,程式化只会让人的灵性被禁锢。

饮茶修道

齐梁陶弘景《杂录》有载:“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饮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

借由饮茶活动,修行证道、体会万物的德性、规律、真理、本源等。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则把茶描述为一种媒介:“至若茶之为物,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徽宗笃信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他认为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沐德化,陶冶性灵。

饮茶即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认为:“道在蝼蚁”、“在稊稗”、“在屎溺”,“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禅宗则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一切现成、触目菩提。

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澹然而为,顺任自然。

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饮茶即修道,即茶即道。

仰山慧寂禅师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钁头边”。

不须持戒,亦无须坐禅,饮茶、劳作便是修道。

而赵州从谂禅师有“吃茶去”的偈语,开“茶禅一味”的先河。

大道至简,不修乃修。取火侯汤,烧水煎茶,无非是道。

饮茶不应拘泥于固定的程序、规则,亦不必以牛饮相标榜,贵在朴素、简单,从心所欲。

顺乎自然,从心而为,于自然的饮茶活动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

来源:风在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别具一格的饮茶之道

茶天造地生,圣洁、素雅,饮茶可陶治人的情操,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朋友往来非茶不敬、非茶不礼、非茶不尊、非茶不重,以茶为礼、以茶节俭、以茶养德。所以,饮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养。中原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产茶之乡,在茶道、茶风俗、茶艺表演等方面,更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信阳民间有着各种形式的饮茶之道,与中国茶道既有共性,又自成一体,别具一格。信阳茶道所表现的内容可总结归纳为“和、美、清、敬、雅”。

—是指饮茶能创造和睦、和谐氛围。

信阳是一个古老文明的茶乡,客来敬茶是传统礼仪,无论你走到哪里,不管城镇还是农村,不管富户还是贫家,不拘社交活动或闲散家居,都有“以茶为礼”的习惯。逢年过节迎宾待客,主人总要先泡杯茶,表示尊敬和友好。茶室的布置、茶具、桌椅、服饰、音乐、人物和时代特征等相互映村,自然和谐。环境茶具造型典雅、色彩调和搭配,有主有次,茶纹图案与茶文化有关。室内适当摆放盆景或常绿植物,挂上与茶文化有关的字画等,主、客情绪轻松自然,让你处处感觉到温馨和谐。

—朴素典雅,美观大方。

品茶是一种观赏,一种美的享受。千年名茶孕育了信阳的茶文化,信阳茶道在社会文明中是一束美丽的花环。从品茶中,能领会温柔而秀丽的山川风光的气韵,能品尝出雄伟壮观的大自然的精神,能听到潺潺流水声和呼吸到清新气息,能感触到朴实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和礼仪之美。

中国名茶信阳毛尖,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高级毛尖更是不可多得,一边闻香品味,一边察言观色,融诗情画意于一杯,美在其中,妙不可言。

—是指信阳茶的清醇,反映的是信阳人的思想境界,不求名利、重于实干、乐于奉献,反映了信阳人的高尚品德。

—表现信阳人温良谦和的态度和传承礼仪道德风俗。信阳茶道从迎客入室开始,表现的就是互相尊敬、礼让。沏茶、敬茶、饮茶、送客,以礼仪贯串始终。敬茶时,不论客人年龄身份高低,都要用双手握杯,尊称客人,说“请用茶”。

—指饮茶的斯文雅致,慢酌细品,轻言细语,谈古论今,谈情说爱。人们品茶,品的是茶文化,品的是生活,品的是感情,品的是精神,品的是自然。有诗曰:“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将茶与书凌驾于酒和花之上,可见茶的魅力所在了。杯茶在手,满室溢香,忘却是非名利。欣赏的是茶的色、香、味,借茶言志,托物喻事,或为文为诗,或踏歌起舞,雅趣横生。

节选自《中原茶典》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敬茶之情,饮茶之境,品茶论道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气质烙印,藏在每个人的底蕴与思维中。

   茶在吸收了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上善若水中将其诠释并融合为一,即形成一种茶之情、境、道三种茶文化。


 一、敬茶之情

    倒茶前序为行龙布雨,海壶过闻香杯,使其杯中水过半五分,尽可持平,以示等同待客,后序为凤凰点头,以示敬意宾客,使其各杯茶过七分。以此应“茶七分,酒满杯”之言。

  “从来茶道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茶倒七分满,才不会水溢烫手,为人处事也是如此。

   “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

    要懂得为自己、为别人留有余地,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二、饮茶之境

     境,指的是茶文化固有的氛围,包括装修装饰的风格。

遵其中式传统风格为主体,加入局部现代因素,并将其和谐统一,浑厚稳重,内敛藏锋,暗合中庸之道。

    止渴消暑之处,即是茶境。

    小屋闲坐,得棋敲经纬,风过竹响,引泉汲水,涤杯洗壶,啜饮小品,停杯看花,此为茶之何境?

    心致安宁之处,即是茶境。




 三、品茶论道

     志同道合,品茶言欢,煮茶论道,溯茶源,品茶香,论茶质谈世事。道,谓之茶之道,人之道。茶如人,须层层品鉴,方可窥其金玉或之败絮。

      饮茶,工序之多,其要求严格至发丝,不能苟同马虎,如沏普洱生茶,其水温必须达到百度,除暖母壶、品茗杯、闻香杯等前序外,注水更需要高冲低斟,使母壶内茶叶翻腾,香气溢出,紫砂内壁吸纳茶香,同时将附之茶迹浸入沸水中,更添茶香。



  

    现实中,庙堂之上称茶道,庙堂之下称倒茶。茶入家庭,贵在随意。茶不必精,放心就好;水不必贵,利茶就好;器不必妙,顺手就好;境不必幽,心悦就好。

       端起是饮,放下是品。静心品茶,分明是在反观自身。


文章素材来源网络,天得茶业图文整编整编

找到约5,830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