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甘之露饮茶价格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膳夫经手录·茶》释义

唐代巢县县令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成书于大中十年(856年),原书四卷,今仅存一卷。《宋史·艺文志》所登四卷,与王尧臣崇文总目四卷手录本基本相同。两个版本可能都是收集转录而成的。其中只有“茶”的内容很详细,分产地、销区、品质优劣等内容,与《茶经》、《茶录》等有同样的考证和研究价值。

现存《膳夫经手录》全文近1500字,分豆类、蔬菜、禽、羊、鱼、肉类及水果、茶等,无目次,无标点。其中茶的文字最多,是全书重点。

所载全文源于《续修四库全书》,文中有个别缺字,以“”代表,为了保证全文的真实性,先录原文,加注标点符号,再作释译。《膳夫经手录·茶》原文如下:

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採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茗丝盐铁,管榷存焉。今江夏已东,淮海之南,皆有之。今略举其尤处,别为二品总焉。

新安茶,今蜀茶也,与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地亦不下。故析而言之,猶可以首冠诸茶。春时,所在吃之皆好。及将至他处,水土不同,或滋味殊于出处。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

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於济人,百倍於蜀茶,然味不长於蜀茶。

蕲州茶、鄂州茶、至德茶,以上三处出处者,并方斤厚片,自陈、蔡已北,幽、并已南,人皆尚之。其济生、收藏、榷税,又倍於浮梁矣。

衡州衡山,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於五岭,皆仰给焉。其先春好者,在湘东皆味好,及至湖北,滋味悉变。然虽远自交趾之人,亦常食之,功亦不细。

潭州茶,阳团茶(粗、恶),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江陵南木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己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惟江陵、襄阳皆数十里食之,其他不足记也。

建州大团,状类紫笋,又若今日大膠片。每一轴十片余,将取之,必以刀刮,然后能破,味极苦,唯广陵、山阳两地,人好尚之,不知其所以然也,或曰疗头痛,未详(以上以多为贵)。

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也,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茶,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峡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长庆,稍稍重之,亦顾渚之流也。自是碧涧茶、明月茶、峡中香山茶,皆出其下。夷陵又近有小江源茶,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

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可重也。

岳州浥湖所出亦少,其好者,可企於茱萸簝。此种茶性有异,唯宜江水煎得,井水即赤色而无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每斤(捆)至百余斤,率不甚麄弱。其有露消者,片尤小,而味甚美。

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

睦州鸠坑茶,味薄,研膏绝胜霍山者。

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上下,及至岭北,与香山、明月为上下也。

崇州宜兴茶,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为列。

宣州鹤山茶,亦天柱之亚也。

东川昌明茶,与新安含膏,争其上下。

歙州、婺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其先春含膏亦在顾渚茶品之亚列,祁门所出方茶,川源制度略同,差小耳。

注释:

茶,在古代没有听说有饮食(茶)的事情。到晋、宋(南朝)[1]以后,吴人[2]采其叶煮食,称为茗粥。到唐代的开元(713-741)、天宝(742-756)之间,才稍稍有了饮茶之事。至德(756-758)、大历(766-779)的时候渐渐多了,建中(780-783)以后,就繁盛起来了。茶、丝、盐、铁,都实行管榷[3]即专卖制度。今江夏(今湖北武昌)以东,淮海(今秦淮河)以南,都产茶。现在简单列举重点如下,并不是茶的全部。

新安茶[4],现在的蜀茶,离蒙顶不远,但多而不精,产地生态好,从总体分析来说,还是可以说高于其他的茶。春茶季节,在产地吃时很好,但运到其他地方,因水和环境不同,其滋味与产地有区别。唯有蜀茶能销往各地,南边走到百越(今华东诸地),北边到达五湖(指地域宽阔),皆能保持固有的芳香,滋味不变,所以特别珍贵。自谷雨以后,每年有数百万斤,分别运往东边各地,这是为大家做的好事。

饶州浮梁茶(今江西饶州浮梁县),今关西(潼关以西)至山东(太行山以东),闾阎(乡里)村落皆吃之。可以多日不吃粮食,但不能一日不喝茶。当地人对这种茶的依赖性高于蜀茶,但是茶的滋味比不上蜀茶。

蕲州茶(指湖北蕲州蕲春蕲水所产团黄、饼茶)、鄂州茶(指湖北蒲圻、崇阳所产团黄)、至德茶(指安徽池州至德县所产饼茶),以上三处出产的茶,是方形的厚片饼茶。销售到陈(河南东至安徽一带)、蔡(河南上蔡地区)以北,幽(京津等地)、并(山西太原)以南。人人都喜欢,引为时尚。其济生(对身体的作用)、收藏、纳税,都成倍超过浮梁茶。

衡州衡山(指湖南衡阳、衡山等地)茶,团饼成巨串,年产十万斤。自潇湘(潇水、湘水地区)到五岭(泛指湘、赣、粤、桂等省区边境)都希望得到这些茶。其中有先春好茶,在湘东味道很好,到湖北就变味了,该茶虽然远销交趾(今越南),当地人都经常吃,但茶叶做工不是很精细。

潭州茶,阳团茶(今长沙、湘潭、益阳、株洲等地),茶粗质劣。渠江薄片茶(湖南新化县),有油、含苦梗。江陵南木茶(今湖北江陵县),品质偏下。施州方茶(今湖北恩施县),味苦、饼硬。以上四个地方的茶,都是味短,韵味不高。只有江陵、襄阳附近数十里范围才食用,其余可以不记载了。

建州大团茶(福建建州今建瓯),形状类似紫笋,又近似当时的大胶片,每一轴有十余片。要取食时,先用刀刮(削),然后才能弄碎。茶味极苦,只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山阳(今淮安)两地比较喜欢。不知什么原因,有的说该茶能治头痛,详情不知。

蒙顶茶[5]当时的产量减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为蒙顶茶。元和年(806-820)以前,一束锦帛﹙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价格很高)。所以蒙顶附近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种茶,来获得丰厚的利益。没有数十年的时间,使当地农村市场上,每年出现千万斤(形容数量多)的销售。还有虽然不是真正的蒙顶茶,也还有人冒充蒙顶茶去销售。真正的蒙顶茶有鹰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饼茶),供堂[7],就是提供给当地官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难得的情况就是这样。又经常见到书上评议、讨论陆羽的观点,认为不可比拟,没有可以与蒙顶茶同时并列第一的。蒙顶茶和其他茶排列起来比较,再看陆羽的观点,是不足以论的。

湖(州)顾渚、湖南紫笋茶,除了蒙顶茶之外,没有比它们更好的了。

峡州(今宜昌)茱萸簝茶,出名的时间较近,在长庆年间,即唐穆宗执政时(821-824),稍稍受到重视,属于顾渚茶一类。从此碧涧茶(湖北宜昌产)、明月茶(湖北宜昌明月峡产),峡中香山茶(四川夔州云安郡奉节产),名气都在茱萸簝之下。

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北)最近还有小江源茶,虽然产量很少,名气又胜于茱萸簝茶。

舒州天柱茶(今安徽岳西县潜山),外形虽不峻拔好看,味道也甘香芳美,得到很大的信任。

岳州浥湖茶(今湖南岳阳)所产也少,其中好的可以与茱萸簝相比。这种茶比较特别,只适宜江水煎煮。用井水煎煮茶汤泛红,而且没有味。

蕲州、蕲水团黄、团薄饼(产于湖北蕲州蕲春,今稀水。《唐国史补》常鲁公使西蕃...赞普曰我此亦有...此蕲门者,即此茶)。每捆(原文“斤”有误)至百余斤,茶叶粗薄,只有畅销品,片特别小,而味很美。

寿山霍山小团(安徽寿州、霍山产,此茶同舒州、顾渚、蕲门、昌明、浥湖远运西蕃),其中最好的茶,上贡给朝廷。所缺者如奇异馨香脱颖。

睦州鸠坑茶(浙江睦州淳安县产),味薄,只有研膏类胜似霍山茶。

福州正黄茶,滋味厚薄有优劣之分,销至岭北即今蒙古、俄罗斯西北利亚及我国内蒙、黑龙江一带,与香山(四川奉节)、明月(湖北宜昌)茶相似。

崇州宜兴茶(宜兴属江苏常州府,此处称“崇州”有误),多而不精,与鄂州团黄(湖北鄂州蒲圻、崇阳产)并列。宜兴是地名,汉代称阳羡县,隋改称义兴,唐代同。宋代太平兴国初,因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称宜兴。《膳夫经手录》是唐书,不应该出现宜兴地名,明显此条目为后人改加,有嫌贬低该茶之疑,而后又称与鄂州团黄(《茶述》列为第一流贡茶)并列,不好解释。

宣州鹤山茶(又称鸭山茶,安徽宣州宣城丫山产),位置次于天柱茶。

东川昌明茶(四川绵州昌明县,今江油县北兽目山产。白居易《春尽日》诗“渴尝一碗绿昌明”指此),品质可与新安含膏[8] 茶比上下。

歙州(今安徽歙县,新安江流域)、婺州(今浙江武义江、金华江流域诸县)、祁门(安徽)、婺源(江西)等地方产的茶,制作精细,不含杂质树叶,自梁(四川)、宋(江都南京)、幽(京兆长安)等地,人们都崇尚、喜欢。税赋收入、商人所赍[9] ,数千里道路上都可以看见。前边说的先春含膏茶,位置排在顾渚茶品的后边。祁门产的茶,和四川茶的渊源基本相同,差别不大。

体 会: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茶叶品名多,《茶经》也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列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茶、品茶遍及全国,佛茶、禅茶、贡茶、礼茶也达到空前高度。茶书、诗歌、艺文不断涌现,琳琅满目。在学术上最有价值的文献首推《茶经》,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膳夫经手录》成于晚唐,有关茶叶的记载,从时间、空间而论,可以概括全唐面貌,内容丰富,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

《膳夫经手录》对各地茶叶名品评价,总体上比较客观,特别对蒙顶茶少而精,情有独钟,评价甚高,超过了当时的官贡顾渚茶。综合其他文献,应该也不过份。反而陆羽《茶经》对四川茶的评价有些偏颇。

陆羽没有到过四川,他写《茶经》时蒙顶茶仅以“雅州芦山郡”之名上贡,尚未成名。“蒙顶茶号第一”时,陆羽已经逝世。《膳夫经手录》成于公元856年,在《茶经》(758年)成书约一百年以后,后世与前代的情况变化很大,作者应当是在《茶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但文章开始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此说不可苟同。

全书评价茶名时,特别强调本地与异地环境变化、人群差别,滋味不同,如衡州衡山茶……等,再有茱萸簝茶只能用江水,不能用井水,可见决定茶叶品质、口感,还有其他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膳夫经手录》从唐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有些茶品继承下来了,有些没有了,外形品质变化更大,历史上的评价有当时条件,不能作为现代茶叶品质标准。

茶叶古代史料考证困难很多,虽然有些茶的基本知识,而古汉语水平有限,误读、误解难免,仅供参考,恭候赐教。

注释:

1.晋宋:晋代-南北朝宋,即公元265-420年间。

2.吴人:俗称江苏曰吴,吴人即江苏之人。

3.管搉:搉与榷通假,管搉即专利。

4.新安茶:唐时雅州芦山有新安乡,邻近蒙顶。古代蒙山范围很大,邛崃天台山、芦山罗纯山包括雅安上、中、下里,雅安飞仙官帽山(又名漏阁山)、七盘山和名山蒙山都在其中。新安茶:属于大蒙山境内产品。

5.蒙顶:为了有别于其他蒙山,蒙顶仅指蒙山主峰周围,即今蒙顶山。“降”即以下,蒙顶茶少而精,与大蒙山新安茶有别。

6.希颜之徒: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天资聪睿,仁慈,德高望重,后世尊称“复圣”。“希颜之徒”指希望学习颜回之人,此处指学习仿造蒙顶制茶之人。

7.供堂:官府治事之地曰堂,“供堂”指上级官员。

8.新安含膏:唐代饼茶制造有研膏(压膏),即捣后榨去部分茶汁和不研膏(含膏)不榨去茶汁之分。新安含膏仿造蒙顶不压膏露芽茶制法,故名。

9.赍:音zi,通资钱财。

(发表在2012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李家光)

茶典鉴赏:续茶经 之"茶之器"

《御史台记》:唐制,御史有三院:一曰台院,其僚为侍御史;二曰殿院,其僚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其僚为监察御史。察院厅居南,会昌初,监察御史郑路所葺。礼察厅,谓之松厅,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厅谓之魇厅,以寝于此者多梦魇也。兵察厅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辄躬亲缄启,故谓之茶瓶厅。

《资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蜡环,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当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碗,别为一家之。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讯则知矣。

《大观茶论》:茶器: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罗欲细而面紧,碾必力而速。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盏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惟盏热,则茶立发耐久。

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有馀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蔡襄《茶录·茶器》: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切勿近湿气。

砧椎,盖以碎茶。砧,以木为之,椎则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石皆能生,不入用。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罩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不宜用。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太轻,建茶不取。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若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

孙穆《鸡林类事》:高丽方言,茶匙曰茶戍。《清波杂志》: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几案间,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

凡茶宜锡,窃意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贴以纸,则茶易损。

张芸叟云:吕申公家有茶罗子,一金饰,一棕栏。方接客,索银罗子,常客也;金罗子,禁近也;棕栏,则公辅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间以候之。

《黄庭坚集·同公择咏茶碾》诗: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陶谷《清异录》:富贵汤,当以银铫煮之,佳甚。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


《苏东坡集·扬州石塔试茶》诗: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秦少游集·茶臼》诗: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控。

《文与可集·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谢宗可《咏物诗·茶筅》: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乾淳岁时记》:禁中大庆会,用大镀金。以五色果簇龙凤,谓之绣茶。

《演繁露》:《东坡后集二·从驾景灵宫》诗云:“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耳。铜叶,色黄褐色也。


周密《癸辛杂志》:宋时,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缨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尚方。穆陵大喜,盖内院之工所不能为也。


杨基《眉庵集·咏木茶炉》诗: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鹧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与酪奴。


张源《茶录》:茶铫,金乃水母,银备刚柔,味不咸涩,作铫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气易透。


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


闻龙《茶笺》:茶,山林隐逸,水铫用银尚不易得,何况乎?若用之恒,归于铁也。


罗廪《茶解》:茶炉,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须与汤铫称。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


李如一《水南翰记》:韵书无字,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檀几丛书》: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制宜口邃肠,色浮浮而香不散。


《茶说》: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沙壶,汴梁之锡铫,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闻雁斋笔谈》:茶既就筐,其性必发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炉,则亦不佳。故曰饮茶,富贵之事也。

《雪庵清史》:泉冽性驶,非扃以金银器,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馈中泠泉于欧阳文忠者,公讶曰:“君故贫士,何为致此奇贶?”徐视馈器,乃曰:“水味尽矣。”噫!如公言,饮茶乃富贵事耶。尝考宋之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襄。公闻而叹曰:“君漠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东坡诗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此则二公又为茶败坏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茶鼎,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涤烦消渴,功诚不在芝术下。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脚,则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何以勺之野语清。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虽然,吾犹有取卢仝“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杨万里“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如二君者,差可不负此鼎耳。


冯时可《茶录》:芘莉,一名,茶笼也。牺,木勺也,瓢也。


《宜兴志》:茗壶,陶穴环于蜀山,原名独山,东坡居阳羡时,以其似蜀中风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东坡祠以祀之,陶烟飞染,祠宇尽黑。


冒巢民云: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迟。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或未足,稍缓或已过,个中之妙,清心自饮,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此又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考其创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又提学颐山吴公读书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仿老僧法为之。栗色暗暗,敦庞周正,指螺纹隐隐可按,允称第一,世作龚春,误也。


万历间,有四大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朋即大彬父也。大彬号少山,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


此外,则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大彬徒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四人;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又婺源人陈仲美,重锼叠刻,细极鬼工;沈君用、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辈,各有所长。徐友泉所自制之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大彬镌款,用竹刀画之,书法闲雅。


茶洗,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而细窍其底,便于过水漉沙。茶藏,以闭洗过之茶者。陈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汤铫,亦有制之尽美者,要以椰瓢、锡缶为用之恒。


名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壶若有宿杂气,须满贮沸汤涤之,乘热倾去,即没于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许次纾《茶疏》:茶盒,以贮日用零茶,用锡为之,从大坛中分出,若用尽时再取。


茶壶,往时尚龚春,近日时大彬所制,极为人所重。盖是粗砂制成,正取砂无土气耳。


仙云:茶瓯者,予尝以瓦为之,不用磁。以笋壳为盖,以槲叶攒覆于上,如箬笠状,以蔽其尘。用竹架盛之,极清无比。茶匙,以竹编成,细如笊篱,样与尘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尘之物也。煎茶用铜瓶,不免汤,用砂铫,亦嫌土气,惟纯锡为五金之母,制铫能益水德。


谢肇《五杂俎》:宋初闽茶,北苑为最。当时上供者,非两府禁近不得赐,而人家亦珍重爱惜。如王东城有茶囊,惟杨大年至,则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支廷训集》有《汤蕴之传》,乃茶壶也。


文震亨《长物志》:壶以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价皆最高。


《遵生八笺》:茶铫、茶瓶,瓷砂为上,铜锡次之。瓷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茶盏,惟宣窑坛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有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馀品皆不取。


试茶以涤器为第一要。茶瓶、茶盏、茶匙生,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


曹昭《格古要论》:古人吃茶汤用,取其易于不留滞。


陈继儒《试茶》诗,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之句。[竹茶炉,出惠山者最佳。]《渊鉴类函·茗碗》:韩诗“茗碗纤纤捧”。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琉球茶瓯,色黄,描青绿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质少粗无花,但作水纹者,出大岛。瓯上造一小木盖,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颇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炉与中国小异。


葛万里《清异论录》:时大彬茶壶,有名钓雪,似带笠而钓者。然无牵合意。


《随见录》: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荡锡,薄而轻,精而雅,烹茶最宜。

  

【译文】

唐代韩琬(字茂贞,邓州南阳人)《御史台记》记载:唐朝制度,御史有三院:第一个叫做台院,其官员叫做侍御史;第二个叫做殿院,其官员叫做殿中侍御史;第三个叫做察院,其官员叫做监察御史。察院的办公场所察院厅居南,唐武宗会昌(841-846)初年监察御史郑路所修葺。其中的礼察厅,称作松厅,因为其南有一棵古松;刑察厅,称作魇厅,因为在这里就寝的人多梦魇;兵察厅,主管察院的茶饮。其茶叶一定要购买蜀茶中的佳品,贮存在陶器中,以防备暑天发潮变质。御史往往亲自封存或者开启,所以兵察厅又称为茶瓶厅。

唐代李匡《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创始于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间蜀相崔宁之女,因为茶杯没有衬垫,害怕烫手,于是就取碟子托起来。品饮之后,杯子又倾倒了,于是就用蜡环绕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下来,随即派工匠用漆代替蜡环,进奉给蜀相。蜀相很惊奇,就为之命名并告诉亲朋好友,人们都认为很方便,当时就流行开来。此后,传承者再环其底部,更新其规制,从而使茶托子发展到上百种形状。

唐德宗贞元(785-805)初年,青州郓城用缯布加油漆制成荷叶形状,用来衬垫茶碗,形成另外一种碟子。今人大多说茶托子就是起源于此,其实不然。蜀相即如今的升平崔家,一问便知究竟。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谈论茶器说:罗碾,茶碾以银质的为最好,熟铁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轮要做得又锐又薄。罗网要细密,罗面要拉紧,碾茶时一定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罗茶时则要动作轻缓,罗面掌握水平,不怕反复多次,这样茶的细末几乎不会有什么损耗。)只有经过两次过罗的茶末,入水之后会轻轻漂起,在茶汤的表面有光泽凝聚,从而充分显现出好茶所应有的色泽。

茶盏,必须度量茶叶的多少,从而决定所用茶盏的大小。如果茶盏高而茶叶较少,就会遮盖住茶的色泽;如果茶叶较多而茶盏较小,就会使水量不足以充分溶解茶末,尽显茶之真味。茶盏只有在加热的情况下,才会使茶叶充分发挥其色香味,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茶筅,是击拂专用的工具,以竹节细密的老竹加工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重,筅头即前端的竹帚则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壮而末梢要纤细,应当像剑脊般的形状。这是因为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时有力,便于运用;筅头稀疏有力,根粗末细如剑脊的形状,就会使得在击拂时即便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浮沫。


茶瓶,适合用金银,其大小规格,只有按照具体需要来决定。注汤(即将煎好的水注入茶盏)这个环节的关键,只是取决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状罢了。茶瓶的口,要稍微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这样注汤时力量就比较集中,水流不会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圆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汤时就会有所节制,水流不会形成滴沥。这是因为注汤时力量集中,那么茶叶的色香味就能迅速发挥出来;注汤时有所节制而不形成滴沥,那么茶盏表层的粥面就不会被破坏。


茶勺,是添续茶水的工具,其规格大小,应当以可以盛下一盏茶水为适量标准。如果盛水超过一盏,就要把多馀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盏,又要再舀一次加以补充。这样倾倒数次,就会使盏中的茶水凉了。


北宋蔡襄《茶录》下篇论茶器:茶焙,用竹篾编制而成,外面包裹箬叶。上面盖起来,以便收拢火气;中间隔成两层,以便扩大容量。把茶饼放在上层,下层放置炭火,与茶饼保持一尺左右距离,使其中保持温暖的状态,就是为了保养茶的色香味。


茶笼,没有放入茶焙烘烤的茶饼,应当用箬叶紧密封裹,放在茶笼中盛起来,置于高处,切不要接近潮湿之气。


砧椎,砧和椎是用来捶碎茶饼的工具。砧板以木头做成,椎以金或者铁制成,取其方便实用。


茶钤,用金或铁屈曲而制成,用来夹住茶饼进行烘焙。


茶碾,用银或铁制成。黄金本性柔软,而铜和黄铜都容易生锈,不能选用。


茶罗,以罗网极细的为最好。罗底要用四川东川鹅溪绢中特别细密的,放到开水中揉洗干净后罩在罗圈之上。


茶盏,茶色浅白,适宜黑色的茶盏。建安所制造的茶盏黑里透红,纹理犹如兔毫,其坯稍厚,经过烘烤后久热难冷,最适宜饮茶之用。其他地方出产的茶盏,有的坯太薄,有的颜色发紫,都比不上建盏。那些青白色的茶盏,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会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这样用来击拂才会有力。以黄金制作的茶匙为最好,民间多用银、铁制成。用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轻,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用于烧水的汤瓶要小一点,以便于观察开水变化的情形,而且点茶注水的时候能够把握好分寸。汤瓶以黄金制作的为最好,民间多用银、铁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过大,品饮时有所剩余,停久茶味过熟,就不好了。


宋代孙穆《鸡林类事》记载:高丽方言,茶匙叫做茶戍。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记载:长沙的工匠,制造茶具极其精致,其工价之高几乎与所使用的白银的价格相等,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置到几案之间,只知道相互夸耀珍贵奢侈,并不经常使用。一般说来茶叶适宜锡器,我认为锡器比较合适,而且实用而不奢侈。如果器具上贴上纸,则容易损坏茶的味道。


张舜民(字芸叟)说:吕公著(字晦叔,封申国公,世称吕申公)家有茶罗子,一个以黄金装饰,一个以棕毛为栏。正接待宾客的时候,招呼要银罗子,就是接待平常的客人;索要金罗子,就是接待皇帝身边的人;索要棕栏罗子,就一定是公辅大臣。家人经常要排着队在屏风间等候召唤。


《黄庭坚集》中有《同公择咏茶碾》诗写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说:富贵汤,应当用白银制作的茶铫煎煮,非常好。用铜制的茶铫煮水,用锡制的茶壶注茶,次之。


《苏东坡集》中有《扬州石塔试茶》诗写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诗写道: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祝。


《文与可集》中有《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写道: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元代谢宗可《咏物诗》中有《茶筅》诗写道: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南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宫中大的庆典活动,用镀金的大(陶制的扁形口大而撇的器皿)摆设五色水果,中间放龙凤团茶,称作绣茶。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说:《东坡后集二》中有《从驾景灵宫》诗写道: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天御前赐茶都不用建盏,而用大汤,色泽正白,只是其制作的形制类似薄铜片所做的铜叶汤罢了。这种称为铜叶的茶盏呈黄褐色。


南宋周密《癸辛杂志》记载:宋代,长沙茶具制造精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用白银三百星或五百星(金银一钱为一星),凡是有关茶的器具都应有尽有。外面用一个饰有穗带的银盒子盛起来贮存。赵葵(字南仲)丞相做潭州(治今长沙)知府的时候,用黄金千两制造茶具,进贡给朝廷。理宗皇帝(葬穆陵)大喜,因为这是宫中的工匠所不能制作的。


元末杨基《眉庵集》中有《咏木茶炉》诗写道: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鹏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与酪奴。


明代张源《茶录》中说:茶铫,金是水之母,银则刚柔兼备,味道不咸不涩,是用来做茶铫的最好材料。茶铫的中间一定要穿透,以便能透过火气。(以上不见于张源《茶录》,而近于许次纾《茶疏》)茶瓯,以白瓷为最好,蓝白色的次之。


明代闻龙《茶笺》中说:茶,山林隐逸之人,所用茶铫以白银制成也不可能,何况用黄金制作茶呢?如果就使用长久而言,还是用铁制作的为好。


明代罗廪《茶解》中说:茶炉,用陶器或者竹子制成,其大小要与茶壶的大小相称。凡是贮藏茶叶的器具,一定要始终贮藏茶叶,不能改作他用。


明代李如一(名鹗,以字行,又字贯之,江阴人)《水南翰记》中说:韵书没有字,今人称盛茶、酒的器具叫做。


《檀几丛书》中说:品茶所用的茶瓯,以白瓷为佳,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形制适宜小口而中间部分较深,这样能使茶色漂浮而香味不散。


明代黄龙德《茶说》中说:饮茶器具精致洁净,茶就会因此而增添光彩。至于当今苏州的锡壶、宜兴出产的时大彬紫砂壶、开封出产的锡铫、湘妃竹所制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窑、成化窑所出产的茶盏,无论高人隐士、诗人词客,还是贤明的士大夫,没有不倍加珍重和宝爱的。就是说自唐宋以来茶具的精致,也未必有当今如此雅致的。


明代张大复《闻雁斋笔谈》中说:茶叶采摘之后,其自然之性一定要借阳光散发开来,并且遇到作为知己的水。但是,不经过茶灶、茶炉烹煮,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说,饮茶是一种富贵之事。


明代乐纯《雪庵清史》中说:甘测的泉水容易变形,如果不是用金银器盛起来,那么其味道必定冲破茶具的局限而散发出来。宋代有人赠送中泠泉给欧阳修的,欧阳修惊讶地说道:“先生您本来是贫寒的士人,为什么还要奉送如此厚重的礼物呢?”然后徐徐观察所馈赠的茶具,于是说道:“水味穷尽啦!”唉!诚如欧阳修先生所说,饮茶乃是富贵的事情。曾经考察宋朝的大小龙团茶,创始于丁谓,成于蔡襄。欧阳修听说后感慨道:“君谟作为一个士人,怎么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苏东坡有诗写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由此可见,丁、蔡二人对于茶的声誉又败坏很多啊!因此,我面对茶瓶而有所感触。


茶鼎,是炼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涧和白云之龛所出产的茶品,经过茶鼎的烹煎,可以涤烦消渴,其功用确实不在灵芝、白术等养生妙品之下。然而,如果没有泛乳花(烹茶时茶盏上所泛的浮沫)、浮云脚(盏面所浮的蒸汽),那么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用什么伴随野语清言?啊!鼎对于茶事的功用太大了!因此,唐代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的诗句,刘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的诗句,宋代吕居仁有“浮花原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的诗句,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的诗句,罗大经(字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的诗句。啊!鼎对于茶事的功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我还是叹赏卢仝的“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杨万里的“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像这两位先生,差不多可以无负此鼎了。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芘莉,也叫做,就是茶笼。牺,就是木勺,也就是茶瓢。


《宜兴志》记载茗壶说:陶窑分布于蜀山的周围。蜀山又叫做独山,苏东坡居住阳羡的时候,认为这里很像蜀中的风景,改名叫做蜀山。如今山顶还建有东坡祠进行祭祀,因为制陶的烟雾飘来熏染,东坡祠的建筑尽呈黑色。


冒襄(字巢民)《茶汇钞》中说:茶壶,以小巧为最佳,每一个客人一个茶壶,任其独自斟茶品饮,这样才能得到茶中真味。为什么呢?茶壶小巧就不会使香气消散,味道也不会改变。况且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恰在一时之间,太早或者未足,稍缓或者已过,其中的奥妙,清心悦神,品饮自知,通晓其中的变化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全在于其人的自我体味。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不再碾成细末、加入香药、制成团饼,这也是远远超过古人的地方。近百年以来,茶壶淘汰了银壶、锡壶以及福建、河南的瓷壶,而崇尚宜兴紫砂陶壶,这又是近人远远超过前人的地方。宜兴陶壶的可取之处何在?就在于它用当地山中的含砂陶土,能够充分发挥天然真茶的色香味,如杜甫《少年行》诗中所吟咏的“倾金注玉惊人眼”,其形制高流也是着意于免俗。至于名家所制作的茶壶,一个茶壶的重量不过数两,其价格往往高达一二十两银子,从而能使泥土与黄金争价。世风日趋浮华,也足以令人感慨了。考察宜兴陶壶的创始,可以追溯到金沙寺的和尚,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另一种说法,是提学副使吴仕(字克学,又字颐山,宜兴人)曾在金沙寺中读书,其青衣小童名叫供春,他模仿老和尚的方法制作陶壶。如今传世的供春壶,色泽如栗子黯然沉着,坚实刚硬,犹如古代的金银铁器;敦厚笃实,形制周正,壶上手指的螺纹隐隐泛起,清晰可辨,可以称得上天下第一了。世人称它为龚春,是不对的。


万历(1573-1620)年间,有四大制壶名家:董翰(号后溪)、赵梁(一作赵良)、玄锡、时朋。时朋即时大彬的父亲。时大彬号少山,他在艺术风格上不追求艳丽妩媚,而以古朴、雅致、坚实、栗色作为特征,工艺奇妙,巧夺天工。于是就在陶艺领域标举大雅遗风,独擅空群之名目。(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此外,还有李茂林(名养心)、李仲芳(茂林子)、徐友泉(名士衡);又有时大彬的徒弟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名时英)四人;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陈信卿、闵鲁生(名贤)、陈光甫;还有婺源人陈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复镂刻,重叠雕饰,极其细腻,堪称鬼斧神工;沈君用(名士良)、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字共之)等,也都各有所长。徐友泉所自制的茶壶,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目。在茶壶上镌刻题款也是从时大彬开始的,运用竹刀刻画,书法娴雅。


茶洗,又叫做漉尘,式样像扁壶,中间加有一个弧形的鬲,底部有细孔,以便于冲洗掉茶叶中的沙尘。茶藏,是用来留住洗过的茶叶的工具。这两种茶具,陈仲美、沈君用都有非常奇异的制作工艺。至于水勺、汤铫之类的茶具,世间也有制作得尽善尽美的,但日常还是以椰壳、葫芦器、锡器最为实用和常见。


茶壶的制作,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适宜弧形拱起而不适宜平面,这样可以使得汤力集中,香气氤氲,才称得上达到了最佳效果。


茶壶如果出现有陈杂气味,就要先用沸水倒满洗涤,并且乘热倒掉,随即浸入冷水之中,也要马上拿出来将水倒掉,这样其元气就可以恢复了。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盒,用来贮藏日常所用的零星茶叶,以锡制成,其作用是从大坛中分取茶叶,一盒用完之后再从大坛中取用。(此则不见于《茶疏》,而与张源《茶录·分茶盒》略似)茶壶,往时崇尚龚(供)春所制的紫砂壶,近日则是时大彬所制的茶壶,非常受人珍重和宝爱。因为紫砂壶都是用粗砂烧制而成,正是取其砂不含土气的优点。

仙说:茶瓯,我曾经以陶制成,而不用瓷。用笋壳作为盖子,再用槲叶覆盖在上面,如同箬叶斗笠的形状,以此来遮蔽尘埃。然后以竹架盛起来,无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编成,细如笊篱一样,形状与尘世所使用的大不相同,乃是山林隐逸生活中的物件。煎茶使用铜制的茶瓶,不免会有铜锈之味,用砂陶所制的茶铫也嫌有土腥气,只有纯锡乃是五金之母,制成茶铫能够增益茶水的质量。


明代谢肇《五杂俎》记载:宋初福建所出产的茶叶,以北苑为最好。当时上贡给朝廷的茶叶,如果不是中书省和枢密院以及皇帝身边的人都得不到赏赐,而民间也都极其珍重爱惜。例如王东城有一个茶囊,只有杨大年来,才会取出来烹茶待客,其他客人没有敢于奢望的。


明代支廷训《支廷训集》中有一篇《汤蕴之传》,也就是给茶壶所做的传记。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陶所做的为最好,既不会侵夺茶的香味,而且也没有熟汤气。锡壶有赵良壁所制的也很好。吴中的归锡、嘉禾的黄锡,价格都是最高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说:茶铫和茶瓶,以瓷器、陶器为最好,铜器、锡器次之。以瓷壶注茶、砂铫煮水这样的配置为最好。茶盏,只有宣德窑所出的坛盏为最好,质地厚重,色白莹润,样式古雅。有一种宣德窑的印花白色茶瓯,式样得中,莹然如玉。其次是嘉靖官窑,以茶盏底部中心有茶字的小盏为美。要烹试茶叶,以色泽黄白为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变乱其色泽?注酒也是一样,只有纯白色的器皿最为上乘,其馀的品种都不足取。


烹试茶叶,以洗涤器具作为第一要务。茶瓶、茶盏、茶匙等茶具一旦出现铁锈味,就会损坏茶的色香味,所以必须预先清洗洁净才好。


明代曹昭(字明仲,松江人)《格古要论》中说:古人饮茶用,取其容易喝干而不会留滞的优点。


明代陈继儒《试茶》中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的诗句。[原注:竹茶炉以出产于无锡惠山的为佳。]清代《渊鉴类函·茗碗》记载:韩愈诗中有“茗碗纤纤捧”的句子。


清代徐葆光(字亮直,长洲人)《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群岛的茶瓯,表面呈黄色,上面描画着青绿花草,据说出产于土噶喇。其质地略显粗糙而没有花纹,但有作水纹的,出产于大岛。茶瓯之上造有一个小木盖,用朱黑色漆好,下面有一个空心托子,制作颇为精致;另外,还有茶托、茶帚等。只有茶具、火炉与我国大陆稍微有些差异。


清代葛万里《清异论录》中说:时大彬所制的茶壶,有一种名叫钓雪,形状好像一个人带着斗笠在垂钓,但是形制意态自然,没有一点牵强之意。

清代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表面烫上锡,器形很薄,重量很轻,精致而且高雅,用来烹茶最为合适。


文/网络综合

花草茶功效大全|花草茶功效与作用|花草茶的冲泡与搭配(1)

1、牡丹花

【功 用】养血和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皮肤衰老、常饮可使气血充沛、容颜红润、精神饱满。能减轻生理疼痛、降低血压,对改善贫血及养颜美容有助益。可镇痛、止咳、止泄、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高血压等。

【茶色口感】茶色淡粉,入口微甘。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适宜搭配玫瑰花、绿茶等饮用。

【性味归经】性寒,味辛。

【宜 忌】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饮。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牡丹,别名木芍药、洛阳花、谷雨花、百雨金、鼠姑、鹿韭等。属毛莨科多年生落叶灌木,与芍药同科。又有富贵花和“花中之王”之美称。如需了解更多,请加个人号(hualala100)复制粘贴搜索。

据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牡丹花瓣和花粉的化学测定结果表明,牡丹的花瓣和花粉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营养物质。含有13种氨基酸中有8种为人体所需,且用牡丹花制作饮食,有丰富的营养,牡丹的根茎叶花(花瓣、花粉)和种子中含有16种氨基酸和近20种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抗癌和降血脂作用。科学对比人体血液组织和牡丹组织体态根花部位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比例以及土壤元素含量比例,呈现惊人的近似性。人体血液中的PH值最佳在7.4;而牡丹生态所需土壤的最佳PH值在7.8—8.3呈现,“花最宜,天下奇”的最美好状态。

2、柠檬果

【功 用】化痰止咳、生津利尿、健胃消食、除胃肠胀气、除面疱疱疹、抗酸、抗硬化、抗坏血、抗神经痛、抗风湿、促进结疤、改善微血管、增加免疫力、分解色素﹝抗斑﹞、养颜除皱、消除疲劳。

【茶色口感】茶色淡黄,香味芬芳浓郁,滋味酸中微甜。

【冲泡方法】加蜂蜜或冰糖,沸水冲泡,焖五分钟即可饮用。

【宜 忌】胃酸过多者和胃溃疡者酌量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柠檬又名黎檬,属芸香科柑橘小乔木植物,以果与根入药,根全年可采,果秋冬采。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发现柠檬后,柠檬开始分布至全欧洲。目前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和美洲等地都有分布,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也有栽培。

柠檬果肉味极酸,主要的酸叫柠檬酸,占汁液总量的5%以上。柠檬汁富含维生素C,并含少量维生 素B。那淡淡的酸甜,幽幽的清香直沁人心脾,令人心神清爽,唇齿留香。

柠檬全身是宝。柠檬叶可用于提取香料,柠檬鲜果表皮可生产柠檬香精油,柠檬香精油既是生产高级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又是生产治疗结石病药物柠檬烯的重要成份;果胚榨汁后可生产果胶和橙皮苷(Vp),果胶是生产高级糖果、蜜饯、果酱的重要原料,还是生产治疗胃病药物果胶铋的重要原料,还能用于轻纺、染料业;橙皮苷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病,果汁可生产高级保健饮料和高级果酒,果渣可作饲料和有机肥,种子可提取高级食用油,也可入药。因此,柠檬是生产香精香料及其食品工业、轻纺工业、医药业的重要原材料。

3、菩提叶

【功 用】静心安神、消食通便、减肥瘦身、降血脂、消除黑斑皱纹、防动脉硬化、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劳压力等。

【茶色口感】茶色金黄,香味芬芳浓郁,滋味甘甜。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焖五分钟即可饮用。加蜂蜜或味道更佳。适宜搭配的花草茶有甘草、洋甘菊等。

【宜 忌】孕妇不宜经常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植物学名是椴树,原产地中海沿岸。菩提树在夏天开米黄色的小花,由于含有特殊的挥发性油,香味十分清远。通常我们所说的佛陀在菩提树下感悟人生,是指印度的菩提,与这里用来泡花草茶的菩提略有区别。我们泡茶的菩提叶来自“欧洲椴树”。

传说菩提是诸神献给爱神维纳斯的礼物,迷人的香味及优雅的花朵象征纯洁的爱情,古代日耳曼人并将它视为民族的图腾。在德国菩提叶茶又称为“母亲茶”,因为它们的方向气味犹如亲情的慰藉。菩提叶富含维他命C,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新陈代谢作用大有脾益。

此外,菩提子花适合用来做药草浴,不但能消除疲劳,还可以消除黑斑皱纹。菩提叶茶具有安神镇静,改善睡眠的效果,能让你在这个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的世界安然入睡。所以你不妨在晚饭后来一杯菩提茶,在缓解一天工作压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促进新陈代谢。菩提茶还可以使小便顺畅以及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及维持消化道机能,可当成日常健美茶饮用。

4、红巧梅

【功 用】消火祛斑,养颜调经、清肝散结、调节内分泌,调理气血、护肤消斑,促进新 陈代谢。常饮能调整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黄褐斑、肝斑、色斑、暗淡、暗疮,使皮肤光滑富有光泽和弹性。

【茶色口感】茶色淡粉红,香气凛冽,甘甜清爽。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胃经。

【宜 忌】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多饮。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红巧梅是千日红的一种,俗称妃子红,花朵十分红艳,历代宫廷作为必备贡品,为西藏高原雪山上的野生苋科植物。产量极为稀少,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凝聚了科研人员几十年的心血和艰辛,产量尚未突破100斤/亩。娇艳的淡粉色,味淡有一点点甜,开水冲泡的红巧梅,花型舒展,婀娜多姿,晶莹剔透,观之赏心悦目,饮之身心舒泰,心旷神怡,常饮此茶可延缓衰老。

花蕾入药能祛痰,用于止咳平喘,平肝明目。对小儿癫痫,腹胀,惊风,夜啼等均有一定疗效。

5、甘草片

【功 用】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补脾润肺、美白去斑、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缓解药物毒性。

【茶色口感】茶色淡黄,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越泡越甜。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三至五分钟即可饮用。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

【宜 忌】1.饮甘草茶,应戒食鲢鱼。

2.高血压、肾脏病、心血管疾病者及孕妇不适合饮用。

3.药用时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甘草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不愧是植物界抗干旱的能手,斗风沙的先锋。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折,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深秋,荚果裂开,籽粒随风散步大地上,天然繁殖。茎挺拔直立;根如圆柱,直径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长一米多,最长者达三四米。以根状茎入药,是临床最常应用的药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甘草味甘,生用偏寒、炙用偏温,归脾、胃、心、肺经,功能补益心脾、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泻火解毒、润肺止咳.甘草味甘益脾,凡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面黄肌瘦、食少便溏等,多用甘草,配党参、茯苓、白术等药。

甘草入药已有悠久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最古老的辞书《尔雅》已经有记载,发现甘草是解毒良药,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药之上品,说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能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与金疮肿。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将甘草尊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国老”,即帝师之称,把甘草推崇为药之“帝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释:“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之良相也。”不管叫“国老”也好,称“良相”也罢,这都说明甘草是草本王国应用最多的药物,无论东西方,其入药的历史都极其悠久。

将甘草列为百药之首,是有依据的,甘草的药性缓和,可升、可降,可以与补药、泻药、寒药、温药、凉药等各类药物配合使用,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在中医师的处方中,它一直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自古就有“十方九(甘)草”之说(即十副中药方中,有九付都有甘草这味药),甘草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例如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的256 个处方中,含甘草的处方就有154个。但是,甘草在供药用时,一般不起主要治疗作用,它的任务是帮助诸药发挥作用,并能减轻一些药物的毒副反应,使方中诸药同舟共济,驱除邪患。正因为此,甘草又有药中“和事老”的称号。

另外,自1986年发现甘草有治疗艾滋病的效果以来(对艾滋病毒的抑制效果高达98%),还是目前治疗艾滋病最有效的一种药物。不过中医认为凡因湿所致的呕恶、痰饮、中满、水肿等皆不用甘草。

甘草的美容效果也不容忽视,它可治:1."黎黑斑";2.使用各种化学制剂化妆品导致的接触性皮炎;3.由身体血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血郁痰结所导致的寻常性座疮;4.日光性及药物性皮炎;5.由肾水不足外搏而致的雀斑;6.皮肤损害自愈后遗留下之疤痕性或非疤痕性的色素沉着。

6、桑叶

【功 用】具有减肥、消疮、祛斑、美容、降血糖、降血脂、延缓衰老的功效

【茶色口感】茶色碧绿,甘甜爽口。

【冲泡方法】开水冲泡

【性味归经】苦、微寒。

【贮 藏】阴凉干燥处保存。

桑叶《本经》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尤以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桑区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耐旱,不耐涝,耐贫瘠,对土壤适应性强。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临床上习惯认为经霜者质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饮片名称桑叶、蜜炙桑叶。

桑叶茶的多种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铁和维生素C、B1、B2、B3、A、叶酸以及铜、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降压、降脂、抗衰老,增加耐力、降低血脂含量、降低胆固醇,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繁殖和过氧化物产生等独特功效,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 桑叶中含有较多的叶酸,每克桑叶大约含叶酸105μg,它能参与核酸的合成,可达到抗贫血和促进生长的效果,并能治疗胃癌,肠胃道障碍,神经管畸形,营养不良和疮疹炎等疾病,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桑叶中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化合物和桑苷,黄酮化合物能有效降低人体衰老速度延缓衰老,并有美容作用;桑苷则有清肝明目,平肝息风的作用。因此"桑叶茶"能够清火,明目,降血压,颇受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的欢迎。桑叶茶中的植物雌性和人体的植物雌性激素非常接近,可以补充中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流失的植物雌性激素,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同时桑叶中的酚类化合物抗肿瘤,对女性子宫巧克力囊肿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是女性身边必备的最佳饮品。

桑叶降血糖、降血脂:

肥胖是腹部、脊背的脂肪细胞中贮存了过多的脂肪。当血液里的中性脂肪减少时,贮存的脂肪就会被释放出来,以热量的形式被消耗掉。这样反复下去,身体里的脂肪就会减少。因此减肥和改善高脂血病是相互关联的。另外,高脂血病人的血液粘度高,在毛细血管中的流动特别不畅通。心肌梗塞和脑溢血都是毛细血管堵塞的结果。桑叶中含有强化毛细血管,降低血液粘度的黄酮类成分,所以在减肥、改善高脂血症的同时,又有预防心肌梗塞和脑溢血的作用。

7、勿忘我

【功 用】具有清热解毒、护肤养颜、美白肌肤、清肝明目、并有促进肌体新陈代谢、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对雀斑、粉刺有一定的消除作用,能有效的调节女性的生理问题,是健康女性的优选花茶。

【茶色口感】茶色淡紫,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微苦。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适宜搭配桂花、玫瑰花、玉兰花、玉蝴蝶、茉莉花、 紫罗兰、金盏花、薰衣草、菩提叶等。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中医认为,勿忘我花性味甘、寒,入肝、脾、肾经,有清热解毒、清心明目、养阴补肾之功,适用于肺风粉刺、疔疮疖肿、皮肤粗糙、视物昏花、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药理研究表明,勿忘我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排除赘肉,避免皱纹及黑斑的产生,延缓细胞衰老,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特别是对雀斑、粉刺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并能美白肌肤,有护肤养颜之功。有护肤养颜、促进新陈代谢、能有效地调节女性的生理问题,是健康女性的的首选饮品。

8、桃花

【功 用】具有美容养颜、防色斑沉积、利水、活血、通便、凉血解毒、清心润肺等功效。

【茶色口感】茶色粉红,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微苦。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性味归经】性平,味苦。

【宜 忌】孕妇及月经量过多的女子不宜多饮。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桃花,属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桃花是我国传统的园林花木,桃花原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栽培历史悠久,现各地广为种植,其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 桃的果实是著名的水果;桃核可以榨油;其枝、叶、果、根俱能入药;桃木细密坚硬,可供雕刻用。 桃花茶喝起来有淡淡的桃仁味,是一种排毒养颜花茶。

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桃花的美容价值,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谈到,桃花具有"

令人好颜色"之功效。《千金药方》载:“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名医别录》载:“桃化味苦、平、主除水气、利大小便,下三虫”。桃花性味甘,平无毒,可消食顺气,痰饮,积滞,小便不利,经闭。《国经本草》记载:采新鲜桃花,浸酒,每日喝一些,可使容颜红润,艳美如桃花。《普济方》在介绍桃花酒的制法与功用时说:三月三采新鲜桃花,以上等白酒浸泡, 49日后服。久服,可除病益颜。

古人曾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来赞美少女娇艳的姿容,其实桃花确实有美颜作用。桃花味甘、辛,性微温,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桃花含有山萘酚、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山萘酚有较好的美容护肤作用。

桃花的美容作用,主要是源于花中含有山奈酚、香、豆精、三叶豆甙和维生素A、B、C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和氧供给,使促进人体衰老的脂褐质素加快排泄,防止黑色素在皮肤内慢性沉积,从而能有效地预防黄褐斑、雀斑、黑斑。桃花中还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呈游离状态的氨基酸,容易被皮肤吸 收,对防治皮肤干燥、粗糙及皱纹等有效,还可增强皮肤的抗病能力,从而防治皮肤病、脂溢性皮炎、化脓性皮炎、坏血病等,对皮肤大有裨益。桃花还有泻下通便,对便秘有神奇功效,利水消肿作用,冲泡时适当增加桃花用量,3小时左右即可见效,无成瘾性,使用安全,值得推荐。

利用桃花美容的简单方法就是将新鲜的桃花捣烂取汁涂于脸部,轻轻按摩片刻,也可用阴干的桃花粉末,用蜂蜜调匀涂敷脸部,然后洗净。鲜花中的营养物质可滋润皮肤,改变面部细胞的活力,从而达到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光洁、富有弹性的美容效果。

9、决明子

【功 用】清肝明目、益肾补精、润肠通便、宣散风热。

【茶色口感】茶色褐色,气味清淡,口感纯正,微苦。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适宜搭配】枸杞子、菊花、荷叶、炒熟的决明子、玫瑰花。

【性味 归经】性微寒,味甘、苦、咸,入肝、肾经。

【宜 忌】脾胃虚寒、腹泻、低血压者及孕妇不宜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决明子又名草决明、还瞳子、狗屎豆、假绿豆、马蹄子、千里光,是一种中草药材,为豆科草本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主产安徽、江苏、浙江、四川。

《神农本经》将决明子列为上品,谓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通、泪出。久服益精,轻身"。《日华子本草》言其"助肝气,益精;用水为末涂,消肿毒,贴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洪;作枕,治头风,决明胜黑豆"。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湖南药物志》载其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痨、胸痹"。《中华本草》,述其应用较为广泛,载曰:"清肝益肾,明目,利水通便。主治目赤肿痛,羞明泪多、青盲、雀目、头痛头晕、视物昏暗、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外治肿毒、癣疾"。

现代研究表明,决明子除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外,还含甾体化合物、大黄酚、大黄素等,还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锰、铜、镍、钴、钼等。所含大黄素、大黄酸对人体有平喘、利胆、保肝、降压功效,并有一定抗菌、消炎作用。其中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素蒽酮、大黄素甲醚,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强心作用。决明子素具有a-羟基,可与金属元素合成络合物,对金属元素吸收有很大影响。现代临床用决明子治疗高脂血症收效满意,决明子水煎或制成片剂服用。

因决明子茶有保护视神经的作用,对现代电视族、电脑族等易引起眼睛疲劳的人群有补益,因其明目清肝的药用价值被办公室白领当作“亮眼八宝茶”。民间常用决明子炒黄研末,代茶饮,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保健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清除体内宿便,降低血脂、血压。 对女性而言,每天晚餐后可喝决明子茶,可让你的小腹,平坦而健美。 决明子对女性而言,每晚晚餐后可喝决明子茶,以达消除油脂,让小腹变平坦的功效。 用决明子做的茶,是夏天里一种很好的清凉饮料,既能清肝明目,宣散风热,又能益肾补精,润肠通便。 相传,古时候有位老道;虽年已过百,但身体健康、耳聪目明。于是人们竞相拜求延年仙术,老人却说并无仙术,只是常食决明子罢了。

10、洛神花

【功 用】有醒脑安神、生津止渴、平肝降火、降压减脂、养血活血、美容养颜、消除宿醉、帮助消化、利尿消水肿的

功效,能促进新陈代谢、分解体内多余脂肪等。

【茶色口感】茶色深红,气味微香,口感微酸甜。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夏季可冰镇饮用,风味更佳。 适宜搭配:玫瑰花、

绿茶、金莲花、菊花、木蝴蝶、胖大海。

【性味归经】性平,味辛,归肾经。

【宜 忌】胃酸过多者也不宜多饮

洛神花,又名玫瑰茄、神葵、洛济葵。洛神花因酷似玫瑰,不是玫瑰而胜似玫瑰,色泽鲜艳,其花形美如洛神故有此名,所以别名也叫玫瑰茄。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或多年生灌木,生长于热带和**带地区。原产于西非、印度及马来亚,盛产于墨西哥南部热带地区,当地人经常采摘其花蕊,晒干后泡茶饮用。在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福建、台湾、云南均有分布。

洛神花在夏秋间开放,花期长,花冠黄色,萼片和副萼玫瑰红色,茎、叶柄也常为淡玫瑰色,每当开花季节,红、绿、黄相间,十分美丽可爱。它是非洲人民,尤其是非洲阿拉伯民族和西非人民广为栽种的经济植物。植物的花萼种子、茎和叶子都可利用。花萼具有降血压、抗坏血病和利尿的药效,并且对支气管炎和咳嗽病有缓解作用。在非洲民间普遍当作饮料,阿拉伯人用花萼泡的茶称为"苏丹茶",有的还当作食品的天然色素和调味料。欧洲人很早就从非洲进口花萼干品,用作果子冻、调味清凉饮料等。在许多东南亚的国家,洛神花都被当成药用植物使用。

洛神花外观颗粒饱满,花瓣厚实,紫红黑亮,融水色泽艳丽清新,气微香、味酸,维生素C、接骨木三糖苷、柠檬酸等营养成份;玫瑰茄的花萼为肉质结构,多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大量的天然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如铁、钙、磷等,有活血补血、养颜美容的功能,能生津止咳、帮助消化、增强胃功能。

洛神花的成份分析如下:还原糖5.7克;蛋白质2.37克;果胶19.8克;苹果酸3.3克;单宁1.09克;花青素14.5克;维生素89毫克/100克,含有人体所必需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十七种氨基酸以及抗氧化功能显著的花青素、多元酚、呋喃醛、羟甲基呋喃醛,尤其高含Vc一抗坏血酸。这些成份具有平肝降火、清热消炎、生津止渴、降压减脂、醒脑安神、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其中木槿酸,被认为对治疗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一定疗效,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另外的一些成份还对肠、子宫肌肉有解痉的作用,同时还有驱虫作用,并能促进汁分泌、降低血液浓度、刺激肠壁蠕动、调整女性生理周期,以及美容保养都有不错的功效,并且对支气管炎和咳嗽病有缓解作用。也可作为解酒茶用来醒酒。

玫瑰茄气微香、味酸,维生素C、接骨木三糖苷、柠檬酸等营养成份,有益 于调节和平衡血脂,增进钙质吸收,有益于调节和平衡血脂,增进钙质吸收,促进儿童发育,促进消化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降血压等功效。科研人员还发现,饮用洛神花还可起到减肥作用,促进胆汁分泌来分解体内多余的脂肪,对脂肪者体重会下降了1到3公斤。

在夏季饮用些洛神花还有清热消暑的功能,是老少皆宜饮用的花草茶。

玫瑰茄不但有以上的医用和保建作用,而且又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用其生产出的纯天然健康饮品,是一种难得的天然饮料,也可以提取玫瑰茄色素,用作食品行业的食品添加剂。

【洛神花配方】

介绍洛神花的家庭保健使用方法,仅供参考。

l、玫瑰茄茶:玫瑰茄3-5g,温开水冲泡,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蜂蜜,代茶饮。长期饮用,有助于降低人体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值和甘油三脂值,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和减肥的功效。

2、金莲花玫瑰茄茶:玫瑰茄、金莲花、木蝴蝶各1g,用热开水冲沏,加入冰糖调味,无须加盖,待玫瑰茄泡开即可,代茶饮。此茶能清肺热、利咽喉,对支气管炎、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有很好的效果

3、玫瑰冰菊茶:玫瑰茄1g,菊花3朵,枸杞子5粒,胖大海1个,开水冲泡5-10分钟,加入冰糖适量调味即得。此茶可清咽利喉,润燥。

4、山楂络神蜜:玫瑰茄、山楂干各若干,用水煮沸三分钟,晾凉后调入蜂蜜即得。长期饮用可健胃消食

5、玫瑰茄果冻:玫瑰茄40g,纯鱼胶粉30g,细砂糖lOOg,水1000ml。先将水煮开,熄火,在水中放入玫瑰茄,加盖焖8分钟,将玫瑰茄捞出,水过滤。过滤后的水加温煮开,熄火,在水中加入纯鱼胶粉和细砂糖,并快速搅拌1分钟。将搅拌好的果冻液分装于果冻模中,冷却后冰箱中冷藏,成型后即可食用。

6、玫瑰茄排骨汤:玫瑰茄lOg,猪排骨250g,加水800毫升,煲3小时,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各种调味料即成。此汤美味,可滋补养颜。

7、玫瑰茄酒:取玫瑰茄干若干公斤,按l:15加水煮沸25-30分钟,分离汁液。以此法反复提取三次。将三次提取液混合并加入8%的白糖,加热至沸腾后迅速冷却至10~12~进行发酵,室温控制在10-12~,5-7天后捞去上层泡沫,分离除去下沉的酵母,加入部分食用酒精调整酒度,最后封缸,数周后倒缸,澄清过滤得发酵原汁。另取玫瑰茄适量用80%热水浸泡,一般浸泡3-4次,浸泡汁过滤用作配酒调色。以玫瑰茄发酵汁为酒底,佐以适量的浸泡汁,调整所需糖和酒度,经过滤即得玫瑰茄酒。酒呈宝石红色,晶莹清沏,味道清香,酸甜可口,可作增加食欲、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食用饮料。

11、迷迭香

【功 用】可抵御电脑辐射、增强记忆力、消除胃胀、降低胆固醇、促进血液循环、抑制肥胖、改善脱发的现象、有祛痰、抗感染、杀菌之功效。【茶色 口感】茶色淡绿,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

【冲泡方法】先倒入沸水,再放入迷迭香,能保有迷迭香的颜色,也比较耐泡,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适宜搭配:玫

瑰花、马鞭草、柠檬草、洋甘菊、菩提子、薄荷、茉莉花等。

【宜 忌】孕妇不宜多饮。

迷迭香别叫海洋之露,常绿灌木,株直立,叶灰绿、狭细尖状,叶片发散松树香味,自古即被视为可增强记忆的药草。春夏开淡蓝色小花。迷迭香原产于地中海,属于常绿的灌木,夏天会开出蓝色的小花,看起来好像小水滴般,所以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海中之露」的意思。

迷迭香是年轻女孩熟悉的西式香草,不过它也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材,早在三国时期就被引进中国,西方香草茶是用叶片泡茶,而中医是用全草入药的。传说迷迭香是魏文帝曹丕从西域引种的,魏文帝非常喜欢迷迭香,曾邀请王粲、曹植、陈琳等人一起作《迷迭香赋》。

迷迭香有令人头恼清醒、心情愉悦的香气,最早发现在地中海沿岸的断崖上,在古代就被用在宗教仪式中,也有象征忠诚的意思,因此在欧洲的婚礼中也常见新娘子以迷失香作为配饰,向世人昭告她对爱情的此情不渝。

迷迭香性温,能催眠,也能用于更年期催经之用,还能发汗、止头痛。

迷迭香茶常饮能增强脑部的功能,能消除胃胀、增强记忆力、减轻头痛症状、改善脱发的现象,减少头皮屑的产生,具有刺激神经系统运作,改善记忆衰退现象的功效,有助于恢复脑部疲劳,并能增强记忆力,对宿醉、头昏晕眩及紧张性头痛也有良效。兼具有美容功效,可减少皱纹之产生,去除斑纹;此外还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有祛痰、抗感染、杀菌之功效,可增强活力、抵御电脑辐射、增强记忆力、降低胆固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抑制肥胖,对头昏晕眩及紧张性头痛有舒缓作用,精神、身体疲劳时饮用此茶让全身活力再现;可心肝机能养护、气喘保养,减轻风湿酸痛,缓和胃部症状及消化道问题;被视为增长记忆,恢复青春的好帮手;浓烈的芳香能刺激神经系统,促成注意力集中,记忆力集中,并且有能止痉挛、助消化、活化脑细胞对头昏目眩及紧张性头也有舒缓作用。

建议脑力工作者或学生不妨多饮用迷迭香茶,此外对伤风、腹胀、肥胖等亦很有功效呢!迷迭香用途非常广泛,不但可以冲泡成茶,亦可用于烹饪、烘焙西点、提炼精油、或用于做菜、腌肉、烤肉时的香料。有些网站的资料说迷迭香能提神醒脑,刚好和药书上的记载相反,至于对错与否,可以一试。

12、荷叶

【功 用】具有抑菌解痉、清火清脂通便、健脾祛湿、利水消肿、降血压血脂、凉血止血等功用,用于多种出血症及产后血晕。空腹饮用效果更佳。

【茶色口感】茶色淡绿,气味清香芬芳,微甜中有一种淡淡的青草味。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性味归经】性平,味苦、涩,归心、肝、脾经。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荷叶别名“蕸”,处方名:荷叶、莲叶、鲜荷叶、干荷叶、荷叶炭等。为睡莲科植物的叶,夏、秋二季采收,夏季,亦用鲜叶或初生嫩叶(荷钱),晒至七、八成干时,除去叶柄,折成半圆形或折扇形。

荷叶主要成分有荷叶碱、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草酸、琥珀酸及其它抗有丝分裂作用的碱性成分,所以荷叶具有解热、抑菌、解痉作用。经过炮制后的荷叶味苦涩、微咸,性辛凉,具有清暑利湿、升阳发散、祛瘀止血等作用,对多种病症均有一定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荷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减肥的功效,因此,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患者,除了经常喝点荷叶粥外,还可以每天单用干荷叶9克或鲜荷叶30克左右,煎汤代茶饮,如果再放点山楂、决明子同饮,则有更好的减肥、降脂、降压之效。炎炎夏日,痱子总是不时地找上门来,如果取荷叶适量,洗净,加水煮半小时,冷却后用来洗澡,不仅可以防治痱子,而且具有润肤美容的作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应用荷叶食疗、入药的记载,传至现在的如荷叶烤鸭、荷叶烤鸡等传统膳食名吃,荷叶包裹的美食不但具有自身的味道,还透出一种荷叶淡淡的清香,外脆里嫩、油而不腻。古代名媛也不乏荷叶瘦身的记载,现在很多人减肥喝荷叶茶,其实荷叶主要用于有水肿的肥胖症患者辅助减肥,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果。不过荷叶药性平和,经常饮用荷叶茶可健脾祛湿、凉血止血、利尿,对身体大有好处,想减肥的女孩可以每天饮用此茶,试用两周看看身体的感觉和反应,再决定是不是要用荷叶茶来做你的减肥茶。

13、甜叶菊

【功 用】调节血压、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降血糖、尿糖、抑菌止血、镇痛、减肥养颜、养阴生津、帮助消化,促进胰腺和脾胃功能。

【茶色口感】茶色黄绿,有甘草清香芬芳,口感特甜。

【性味归经】甘,寒,肺、胃二经。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甜叶菊又叫甜菊、糖草、甜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天然的甘甜植物,甜叶菊全株都有甜味,以叶片最甜,普遍作为甜味料的使用。原产于南美洲,我国1977年引种成功,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种植,北京地区还把甜叶菊的叶子晒干泡茶,称为甜茶。

甜叶菊素最早来源于南美洲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接壤的阿曼拜山脉的原始森林。当地居民从古代起用甜菊叶泡茶,或加到多种饮品中,同时用来做药草。欧洲从十六世纪起就已发现甜菊叶,但真正揭开甜菊叶神秘面纱却是在1899年,1931年形成正式的研究文献。

甜菊叶是一种天然、绿色、保健的功能饮品,具有芬芳、清凉的味道。甜叶菊叶子比蔗糖的甜度高30倍,提取的甜叶菊素甜度比蔗糖高300倍,热量却很低(其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其叶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铁、磷、钙、钾、钠、镁、锌、芸香苷、维生素C、维生素A等约53种成分组成。由于热量低、易溶于水或酒精,也具耐热性,可谓无热量之代糖产品,是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或瘦身食品常用的甘味料。

甜叶菊除了能作为甜味剂外,还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它能辅助治疗糖尿病、肥胖症,能降血糖、降血压,药性平和,没有副作用。“三高”人群经常饮用甜叶菊茶,有很好的辅助改善效果(不可马上停药,根据病情逐渐减量)。

甜叶菊的甜味就像是绽放在舌尖上的芭蕾,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单独冲泡的甜菊茶只有甜味,可以作为其他花草茶的调配品,能改善口味,又不用担心发胖的问题,是喜欢甜食又怕胖年轻女孩的最爱。

14、柠檬草

【功 用】补脾健胃,祛除胃肠胀气、疼痛,助消化。具抗菌能力,可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及慢性腹泻。

【冲泡方法】1.热水冲泡,用热水温热茶壶、茶杯,之后将其沥干。

2.取出3-5g花草茶,装入温过的壶中,缓缓注入500ml的滚水,花草茶香随之飘散开来。

3.放置约3分钟后饮用。回冲第二次约要7分钟,第三次大约要静置10分钟。

4.将花草茶取出,以免浸泡过久让茶汤变涩,而且适时取出,可以让下次回冲时仍有香气。

5.如果先放入滚水,再放入花草茶,能保有花草茶的颜色,也比较耐泡。

【适宜搭配】 玫瑰花、马鞭草、柠檬草、迷迭香等。

【宜 忌】孕妇请勿饮用。

柠檬草(lemongress),也称柠檬香茅,是热带的芳香草,原产于亚洲,印度、斯里兰卡、印尼、非洲等热带地区都有这种药草植物。叶子有很浓的柠檬味,灰色圆锥形的花,整株植物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

有健胃、利尿、防止贫血及滋润皮肤,健脾健胃,祛除胃肠胀气、疼痛,帮助消化。具抗菌能力,可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及慢性腹泻,滋润肌肤有助于女性养颜美容之用。减轻感冒症状,可治胃痛、腹痛、头痛、发烧解除头痛、发热、疱疹等,利尿解毒,消除水肿及多余脂肪。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亦是美容美发的佳品。调节油脂分泌,有益于油性肤质和发质,可加入水中清洁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贫血,改善面色苍白、萎黄、眩晕等;.喝剩下的茶汤可泡脚,治疗香港脚或流汗过度的脚。印度的传统医术中视柠檬草为治疗百病的药用植物。柠檬草是东南亚料理的一大特色,尤其有一股柠檬清凉淡爽的香味,适合泰式料理,常见于泰国菜。气味芬芳而且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从古至今受到医家的推崇。平日饮用,有效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效果。

柠檬草花语: 开不了口的爱

15、马鞭草

【功 用】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用于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

【茶色口感】茶色淡绿,气味清香,口感纯正,微苦。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三至五分钟即可饮用。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脾经。

【宜 忌】月经过多、孕妇忌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女刊瘦美人〉多期力推以及搜狐等各大BBS上流传很神的瘦腿茶:

马鞭草+柠檬草+迷迭香(狂减大腿)可有效地消除下半身水肿,减少多余水分,减缓静脉曲张,肠内净化。可祛斑,减少皱纹。三种花草组合具有消肿去湿,专瘦腿部,对下半身肥胖很有疗效。

风靡港台艺人内部的瘦腿方子,最近此三草茶风靡全国,大家可以到搜狐论坛看看是特别为下半身积聚水肿(俗称啤梨型身材)而设计的瘦身茶疗;完全天然花草,无任何副作用。

16、牛蒡

【功 用】祛风热、消肿痛、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伤肺、肺壅、疝瘕、积血、消渴、热中、逐水;又能拓一切肿毒,劳疟、脚缓弱、风毒、浸酒去风,主治恶疮、眼昏云翳耳鸣、耳聋、腰痛、外治脱肛。

【茶色口感】茶色淡黄,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越泡越甜。

【冲泡方法】每次一至4片,用开水冲泡三至五分钟即可饮用。

1、每天3-4克,病者根据病情可酌情增加。(泡茶、煮粥、煲汤都可)

2、泡发的茶片最后食掉最佳。

3、坚持饮用一个月就会有明显效果。

【注 意】1、初饮者可能出现排便功能增强(不是水泻)现象。

2、个别人饮用炒制的牛蒡茶,开始时会感觉有些上火,坚持一段时间后此现象消失。亦可改用烘干的牛蒡茶。

【性味归经】味苦、寒、无毒。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牛蒡简介2007-08-18 22:10牛蒡学名Arctum Iappa L,别名牛菜、大力子、牛子、蝙蝠刺、东洋萝卜。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每l00克鲜菜中含水分约87克,蛋白质4.1-4.7克,碳水化合物3.0-3.5克,脂肪0.1克,纤维素1.3-1.5克。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维生素Cl.9毫克。在矿物质元素中含钙240毫克,磷106毫克,铁7.6毫克,并含有其它多种营养素。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

牛蒡为菊科草本直根类植物,性温、味甘、无毒。别名大力子、东洋参、牛鞭菜等。牛蒡子和牛蒡根既可入药也可食用。原产我国公元920年左右传入日本,在日本栽培训化出多个品种,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由日本引种菜用牛蒡,大部分出口,少量进入国内市场。牛蒡在我国长期做为药用,近年来才开始对牛蒡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理进行研究。在日本牛蒡成为寻常百姓家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保健菜。它可以与人参相媲美,因此被称作东洋参。

东洋参(牛蒡)系列产品凭借其独特的香气、纯正的口味、丰富的营养价值走俏东南亚市场、风靡日本和台湾、韩国,已引起西欧和美国有识之士的喜爱和关注。

在日本牛蒡被称为东洋参,原产中国,《本草纲目》称“牛蒡”(又称大力子)是两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其根均可入药,也可食用,《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牛蒡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在日本可与人参媲美,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产品,它全身是宝,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所含胡萝卜素比胡萝卜高280倍。

据《珍惜名优蔬菜》、《蔬菜栽培学》等权威著作中介绍:经常食用牛蒡根有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肠胃垃圾、防止人体过早衰老、润泽肌肤、防止中风和高血压、清肠排毒、降低胆固醇和血糖,并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因牛蒡根中含有菊糖),类风湿,抗真菌有一定疗效,对癌症和尿毒症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因此被誉为大自然的最佳清血剂,台湾民间把牛蒡作为补肾、壮阳、滋补之圣品。

牛蒡的作用和价值正被人们更深入的认识和发掘。我国《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等国家权威药典中把牛蒡的药理作用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有促进生长作用;第二,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第三,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牛蒡根的主要功能是疏风散热、解毒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便秘、风火上扰之头晕、耳鸣耳聋、目昏,外用治头面风毒赤肿、热毒牙痛、齿龈肿痛、痈疸恶疮。其实,牛蒡根作为一味中药,古代医学文献《本草纲目》、《名医别录》、《药性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分类草药性》、“中国药膳大宝典”等著作中均有详细记载。

美国著名的保健专家艾尔?施德尔博士在它的《抗衰老圣典》一书中指出“牛蒡的根部深受全世界人的喜爱,认为它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良好工作状态(从幼年到老年均适实用)的温和营养药草,牛蒡可日食而无任何副作用,且对体内系统的平衡具有复原功效的重要药草,药草师用它作为一种癌症治疗剂,同时也视它为疗效突出的消化剂及解肝毒剂”,全世界最长寿的民族——日本人长期食用牛蒡根部。

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前田博士认为牛蒡的保健功能在于可消除和中和有害人体健康的“活性氧”,因为“活性氧”不仅是致癌的因素也是动脉硬化和老化的原因之一。

牛蒡的纤维可以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排便,降低体内胆固醇,减少毒素、废物在体内积存,达到预防中风和防治胃癌、子宫癌的功效。西医认为它除了具有利尿、消积、祛痰止泄等药理作用外,还用于便秘、高血压、高胆固醇症的食疗。中医认为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

牛蒡在日本、台湾、韩国作为高档食品十分盛行,作为强身健体的保健蔬菜(茶),牛蒡根同人参一起被卫生部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原料的名单。正是由于牛蒡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使有识之士开发出牛蒡菜、牛蒡茶、牛蒡酒、牛蒡糊等系列产品。在我国也将成为新世纪的保健品而受欢迎!快快行动,享受大自然带给您的健康与快乐。

17、番泻叶

【功 用】泻热行滞,通便函,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瘦身减脂,减轻经期不适,清除肠内细菌及毒素,帮助消化及健胃,有瘦身减脂之效。舒缓伤风感冒所引起不适,止咳去痰,亦能减轻经期间不适。

【冲泡方法】每次5-10克,加白糖适量,沸水冲泡。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宜 忌】孕妇慎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清者慎用。

【贮 藏】避光,置通风干燥处。

番泻树属于豆科植物,在广东、云南、海南诸省有栽培。番泻叶有尖叶、狭叶之分,形似细小的柳叶。味苦,含二聚蒽酮类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消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习惯性便秘。新近,应用现代医学临床检验方法,用番泻叶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经340例应用,6天内完全止血者为320例,其中显效286例,总有效达94%。止血疗效优于常规止血西药,是“止血不留淤”的良药。

番泻叶含有番泻甙A及番泻甙B,并含葱酮衍生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具有泻下作用及抗菌作用,番泻叶还有箭毒样作用。《饮片新参》谓番泻叶性味苦、凉,功能“泻热利肠府,通大便。”《现代实用中药》说它“少用为苦味健胃药,能促进消化;服适量能起缓下作用;欲其大泻则服40~60毫升,作浸剂,约数小时即起效用而泄泻。”有人认为:番泻叶作用较广泛而强烈,用于急性便秘比慢性便秘更适合。但平素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18、洋甘菊

【功 用】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活血补血降血压、调经止痛、润肺滑肠、疏风散热、抗炎消菌、舒缓疲劳、安抚情绪、改善睡眠的功用,漱口可缓解牙痛,冲泡过的茶冰凉包敷眼睛可去除黑眼圈。建议有青春痘、痤疮的女性更应多饮。

【茶色口感】香味芬芳浓郁,滋味微苦带甘。

【冲泡方法】取花蕾3-5个加蜂蜜或冰糖,沸水冲泡,焖五分钟即可饮用。 适宜搭配的花茶有玫瑰花、满天星、薄荷

、紫罗兰、菩提子、金盏花、迷迭香、桂花、马鞭草等。

【宜 忌】低血压、寒性体质者根据自身情况酌量饮用;孕妇不宜常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洋甘菊又名西洋甘菊、罗马洋甘菊、春**,又被称为"大地的苹果"、“月亮之花”,原产于欧洲和西亚、北非等地.

洋甘菊最重要的用途是泡茶,因为它味美且保健功能强大,成为欧美家庭中最常见的花草茶之一。名列欧洲人最常饮花草茶的排行榜之首,国外的美容沙龙,常在美容招待客人饮用洋甘菊茶,来使客人精神放松,除了泡茶之外,主妇们也用在烹饪中佐香;而称洋甘菊为manzanilla(小苹果)的西班牙人,则在制作雪莉酒时藉它增进风味;对于懂得芳香的阿拉伯人来说,甘菊轻柔的芳香也是十分珍贵的。因为温和的味道与宜人的清爽感受,使得甘菊这小可爱在欧洲在大地俯手皆是,外表看起来十分清新可爱,是生命力很强的花草,被人们用来当作药草或制成各类保养品。

据说在古埃及、古希腊罗马时期,洋甘菊便进入人们的生活中,Chamomile一名就是源自希腊文,意为“大地的苹果”。事实上,不仅它的花具有强烈的苹果香,而且内含丰富的氨基酸、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镁、钙、铁、锌等有益成分,如同苹果一样被民间视为温和且不具副作用的万能疗方。它还能使栽种在其四周的植物健康成长,所以还有“植物医生”的美称。自17世纪以来,欧洲人每当失眠、感冒、神经痛、焦虑气郁时,即惯以洋甘菊茶对症下药,法国人制造药酒quinquina也利用它为成分。洋甘菊对神经系统及胃部的疗效如今已获得科学证实,因此更广泛地应用于缓解器官痉挛、安定偏头痛、刺激食欲、安抚消化不良及腹泻、长期便秘等。

洋甘菊以清凉、镇定、安眠的作用著称,温柔、纯净的特点使得它经常被人们与月亮联系在一起,是传说中的月亮之花。

洋甘菊被称为“月亮之花”,传说它的诞生跟月亮女神狄安娜有关。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狄安娜爱上了牧羊人恩德里奥,于是温柔含蓄的月亮女神便在晚上让漫山遍野开满了洋甘菊,使得牧羊人在温柔的香味中安然入睡,月亮女神来到他身边,与他在梦中共度良宵。

洋甘菊温和、舒缓的特性,让它成为各种植物保养成分的组合良伴,它的药用性也常常被医师们称道。在医学上,洋甘菊的镇定、舒缓作用使得它成为很好的止痛成分。它不但能缓解肌肉痛、神经痛、头痛等各种疼痛不适感,更贴心的是,还能缓解生理疼痛,常被用来改善经前症候群和更年期症状。另外,洋甘菊还能刺激白血球的制造,能对抗贫血、抵抗细菌,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19、茉莉花

【功 用】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安神、温中和胃、开郁辟秽、强心益肝、振脾健胃、抗菌消炎的功效,舒缓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血虚经闭等症状,对口臭、疮疡肿毒,月经失调也有功用。建议女性更应多饮。

【茶色口感】茶色黄绿,香味芬芳清雅,滋味甘中微涩。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焖五分钟即可饮用。加蜂蜜或冰糖味道更佳。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甘,主肝、脾、胃经。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茉莉花又称荣花、末丽,属木犀科常绿攀援灌木,初夏由叶腋抽出新梢,顶生聚伞花序,通常三朵花,有时多,花白色,有芳香,花期甚长,由初夏至晚秋开花不绝。茉莉花傍晚开放,花朵清雅洁白,

曾被誉为"人间第一香"。原产印度及阿拉伯之间,汉时由西域、波斯湾附近传入我国南方,目前我国茉莉品种约有60多个,现广东、福建、四川及江南广有分布。茉莉花还是福州市的市花,菲律宾人、印度尼西亚的国花。

茉莉花含有多种有机物和维他命,以及糖和淀粉等有益于人体的营养元素。茉莉花茶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鲜爽甘美。其药理作用能使平滑肌收缩,降低血压,长发、润燥、生津、香肌等,是十分理想的美容佳品。茉莉花是提取香精的重要原料,茉莉还可供药用,花、叶、根均可入药。苏州、南京、杭州、金华等地,长期以来,都作为熏茶香料进行生产。

而由茉莉花制成的茉莉花茶,则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茶类。宋代叶廷圭咏茉莉花茶的诗中,有这么两句:“露华洗出通身白,沉水熏成换骨香。”它的加工过程复杂,是由茶和花两种原料加工而成,通过鲜花吐香、茶坯吸香,一吐一吸,使之既有芬芳清雅的花香,又有醇厚甘美的茶味,茶引花香,相得益彰,别具风韵。

茉莉叶色翠绿、花朵洁白玉润、香气清婉柔淑,被人们誉为众香花之首,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茉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茶用香花,用茉莉花与茶叶窨制茉莉花茶,使茶叶浓郁爽口,兼蓄芬芳的花香,茶吸花香,花增茶色,茶叶花香融为一体。由于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清香,又饱含着茉莉花的鲜灵优雅芬芳,茶汤滋味醇厚,香而不浮,爽而不浊,是各种花茶中的佼佼者。

常饮茉莉花茶,有清肝明目、生津止渴、祛痰治痢、通便利水、祛风解表、降血压、强心、抗衰老之功效。对于不适喝咖啡的人来讲,藉助茉莉花来提神不失为聪明的用法。

茉莉花除可当茶叶冲泡外,也可当菜肴料理煮食;花及叶主治下痢腹痛,外感发热、腹泻、疮毒疸疡。对于体质不适咖啡的人来讲,藉助茉莉花来提神不失为聪明的用法。

20、金盏花

【功 用】清热降火、利尿发汗、清湿热、降血脂,具有缓解疼痛、安神镇静、调节内分泌、促进消化、抗菌消炎、治疗皮肤病的功效。建议女性多饮用,特别是有青春痘、痤疮的女性更应多饮。

【茶色口感】茶色淡黄,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微苦。

【冲泡方法】取本品3-5朵,加蜂蜜或冰糖色,沸水冲泡,,焖五分钟即可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金盏花,又名金盏菊、常春花,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金盏菊植株矮,花朵密集,花色鲜艳夺目,花期又长,是早春园林和城市中最常见的草本花卉。原产于南欧、地中海沿岸一带,18世纪后传入中国,在园林中广泛栽培,日出时盛开,花朵会跟着太阳调整方向,并在日落时闭拢。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具有鲜艳的橘色,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

金盏花是名副其实的女性之花,可帮助女性调整体质及调节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尤其以修复肌肤问题及净化体内毒素的功能最为显着。经期时饮用,会很好地改善不适的感觉。金盏花茶对于皮肤发炎有镇定的效果,能促进新陈代谢,净化身体内部,还可保持口气清新自然。据说古罗马人看见金盏花在初一开花,于是就依“Calends”(罗马古历初一)为它命名。至于其英文名“Pot Marigold”,相传与圣母玛丽亚有关,由于圣母是童贞女,因此藉金盏花解经痛及调经的功能庇助少女之身。中世纪时人们已将金盏花用于疗伤,更藉以对抗瘟疫和黑死病。很久以前在印度,这种桔红色或金黄色的花朵,被尊为“圣花”,用金盏花编织成的花环,常被至于神明的雕像上。而西方古代的祖先,将金盏花冠系在门把上,以避免感染性疾病。

中国文人把金盏花称为醒酒花,所以金盏花的诗句总是和酒联系在一起,不过我们没有找到相关金盏花醒酒的资料或史书记载,只能请自己尝试了。

21、苦瓜片

【功 用】清暑涤热、痈疮疔疥、治丹火毒气、泻六经实火、抗癌、降血糖、益气止渴、解劳乏、清心明目、养血滋肝、润脾补肾等。建议有青春痘、痤疮的女性更应多饮。

【茶色口感】茶色金绿,香味芬芳,滋味微苦中略有瓜甜味。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焖五分钟即可饮用。加冰糖味道更佳。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 归心、脾、胃经。

【宜 忌】脾胃虚寒、腹泻者、女孩月经期不宜多饮。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苦瓜又称凉瓜、锦荔枝、癞葡萄、癞瓜,葫芦科植物,以瓜、根、藤、叶入药。

民间传说: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特点,就是与任何菜如鱼、肉等同炒同煮,绝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誉之为“君子菜”。

清-叶申芗曾写《减字木兰花-锦荔枝》:“黄蕤翠叶,篱畔风来香引蝶,结实离离,小字新偷锦荔枝。但求形肖,未必当他妃子笑。藤蔓瓜瓤,岂是闽南十八娘。”

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说:”苦瓜清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即是说瓜熟色赤,苦味减,寒性降低,滋养作用显出,与末熟时相对而言,以清为补之。其实吃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更取其清热消暑功效。

苦瓜的苦味就源自喹宁,其中维生素C 的含量是柑橘的两倍多,是天然的美容剂,最适合想保持肌肤“颜如玉”的女性,经常食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皮肤新陈代谢,使肌肤细腻光滑、有弹性。

苦瓜中含有苦瓜甙,素有植物胰岛素之称,是糖尿病人群理想的健康辅助食品。

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中国粤人以苦瓜切片,晒干贮存,作药用,此即治暑天感冒之苦瓜干也。自古民间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之说。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是苦瓜茶也是减肥的良药,虽然苦瓜的降血糖作用已得到证明,但我们的没有找到苦瓜减肥的研究资料和相关证据。有人说可能是苦瓜太苦,影响人的味觉和食欲而使人变瘦吧。

22、杜鹃花

【功 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养颜护肤、和血调经、祛风湿等功效。

【茶色口感】茶色淡红,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微苦。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斟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杜鹃花有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金达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木本观赏植物,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杜鹃花自然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带,中国是杜鹃花的分布中心,约有460种,除新疆、宁夏未发现有野生杜鹃,其他省区均有。

杜鹃花的花期依气候和各种而不同,低山暖热地带多在2—3月开放,山中温凉地带多在4—6月开放,高山冷凉地带多在7—8月开放,因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态环境之复杂多样,杜鹃花的体态风姿也多种多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杜鹃啼血的传说杜鹃鸟俗称布谷,也叫子归、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古人遂以鸟名作花名“杜鹃花”。至于最早起于何时,已无以考证了。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映山红是杜鹃花中最常见的一种,因其花开时映得满山皆红而得名。映山红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作了许多赞诵映山红的美文诗句,唐代的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白居易:“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宋代杨万里有:“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颂扬了映山红美丽、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习惯上常称的“杜鹃花”,实际是指广布长江流域以南的映山红,泛指各种红色的杜鹃花,形容它那如火如荼的鲜红的光彩把山都映红了,现今植物分类学上仅把“映山红”作为其中一个种类(包括许多栽培品种)。而广义的“杜鹃花”则是指整个的杜鹃花属,并不是只有红色的杜鹃花,别的颜色杜鹃也挺多的,均是杜鹃花属的一种。云南山区群众所称的山茶花实际也是杜鹃花的一种;四川某些山区所称的山枇杷,也是杜鹃花的一种。值得一提的是黄色和白色的杜鹃花是绝不能食用的,它们的的植株和花内均含有毒素,误食会中毒,应特别注意。

四、五月间,当大白花杜鹃、粗柄杜鹃、厚叶杜鹃等开花时节,云南人常采摘其鲜花或花蕾,用沸水煮熟,再用冷水浸泡漂洗,除去苦涩味及杂质,即可炒食,别有风味,在集市常有**。

杜鹃花的花、果、叶、根均可入药,有和血调经、消肿止血的功效。杜鹃花能降血脂、降胆固醇、消炎、滋润养颜、和血调经、祛风湿、治月经不调,长期饮用,可令皮肤细嫩,面色红润。具有清热解毒、养颜护肤、和血调经、治风湿痛等功效。

《本草纲目》栽:“味酸,无毒。”药性平和,能和血、调经、祛风湿。《中药大辞典》载,“杜鹃花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福建中草药》:治乳痛初起,取映山红干根15~30克,水炖服,外用鲜叶配香附捣烂敷,疗效十分满意。如果月经到期不行或血往上溢,可摘取鲜花5克加水煎服。民间通常还摘取花朵,与猪蹄同煮,治疗白带过多。其叶与嫩枝可治疗荨麻疹,内服外洗;外用根治内伤、风湿等症。据现代药理研究,映山红煎剂还有止咳作用,也有镇咳作用。

23、菊花

【功 用】具有清热解毒、降压、平肝明目之功效,可治痈肿、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痈肿疖疮、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及眼结膜炎等症,对口臭、体臭有特效。建议有青春痘、痤疮的女性更应多饮。

【茶色口感】茶色淡绿,香味芬芳浓郁,滋味甘中微苦。

【冲泡方法】取花蕾2-4个,沸水冲泡,焖五分钟即可饮用。加蜂蜜或冰糖味道更佳。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肺、肝经。

【宜 忌】虚寒体质、平时怕冷,易手脚发凉的人不宜经常饮用。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菊花为一年生蔷薇科灌木,品种繁多,生于路旁、山坡、原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菊花又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笑靥金,我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

菊花能清热解毒,如果早晨起来眼睛红肿,可以用棉花蘸菊花茶涂抹眼皮,能起到消肿的功效,还能缓解双目红肿疼痛,具有清热解毒、驱邪降火、降压、清肝明目之功效,可治痈肿、疔疮肿毒、肺热咳嗽、目赤肿痛、头痛、眩晕、血压亢进、神经性头痛及眼结膜炎等症。菊花茶对口干、火旺、目涩有作用,热饮后,全身发汗感到轻松,是医治感冒的良药,也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饮茶。根据中医的传统经验,**、白菊二种菊花,都有上述功效。

菊花以其品性的素洁高雅、色彩的绚丽缤纷、风骨的坚贞顽强和意趣的丰富多彩而倍受文人亲睐,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多有诗文加以赞美,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中国人对菊花的认识已经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现代药理分析表明,菊花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是维护眼睛健康的重要物质。菊花茶能让人头脑清醒、双目明亮,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经常觉得眼睛干涩的人,尤其是常使用电脑的人,多喝些菊花茶很有好处。眼睛近视的人更是经常感到眼睛干涩,尤其是常使用电脑的人,常喝菊花茶能改善眼睛的不舒服。

菊花的种类很多,不懂门道的人会选择花朵白晰且大朵的菊花。其实又小又丑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

24、金银花

【功 用】清热解毒、消肿通络、缓解热感冒和咽喉肿痛,用于抑制青春痘、热痱子、痈肿疖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建议有青春痘、痤疮的女性更应多饮。

【茶色口感】茶色淡绿,气味清香芬芳,口感纯正,微苦。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冰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胃经。

【宜 忌】脾胃虚寒、腹泻者不宜多饮。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金银花为忍冬科属常绿援接灌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金银花又名: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金藤花、鸳鸯藤,鸳鸯草、鹭鸶花、忍冬等。金银花的生长很有意思,一般都是一生一对,一蒂双花,一黄一白。如金似银,做对对鸳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故有鸳鸯藤,鸳鸯草,二宝花,双花之称,刚开花的时候,它的颜色是象牙白色,两三天后就会变为金钗黄色,这样新旧相参,黄白互映,所以得名金银花。“有藤名鸳鸯,天生非人种。金花间银蕊,翠蔓自成簇”。

宋代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崇宁年间,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的几位僧人,从山上采回一篮野蕈煮食。不料野蕈有毒,僧人们饱餐之后便开始上吐下泻。其中3位僧人由于及时服用鲜品金银花,结果平安无事,而另外几位没有及时服用金银花的僧人则全都枉死黄泉。可见,金银花的解毒功效非同一般。

金银花冲以代茶,或加适量白糖,闻之气味芬芳,饮之心清肺爽,散暑解热,清毒明目。润喉宽中,可作为饮料,对预防儿童麻疹、疮疖等症,有很好的效果,老年人常饮,能轻身延年,补虚疗风。在医药方面用途广泛,因氯原酸是抗菌消炎的主要成分,是金银花成为有名的广谱药材重要因素,象银黄口服液 、脉络宁液 、清开灵液、双黄连口服液,其主要成分是金银花。

虽说金比银贵重,但金银花中银花要比金花效果好。

【金银花的妙用】

1. 取金银花15克,生甘草3克,煎水含漱,可治咽喉炎。

2. 取金银花60克,山楂20克,煎水代茶饮,可治感冒发热,头痛咽痛。

3. 取金银花、蒲公英各25克,甘草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腮腺炎。

4. 取金银花、连翘、大青根、芦根、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天,可预防流脑。

5. 取金银花、菊花、山楂各10克,蜂蜜100克,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饮服,可治暑热头

痛,心烦口渴。

6. 取金银花鲜嫩茎叶及花适量,用冷开水洗净,细嚼咽下,可治毒蕈中毒。

7. 取金银花15克,焙干研末,水调服,可治痢疾。

8. 取金银花300克,黄连、黄芩各90克,加水煎煮,取药液1000毫升,每次服用30毫升,每日4次,可治

急性菌痢。

9. 取银花24克,蒲公英15克,连翘、陈皮各9克,青皮、生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初期急

性乳腺炎。

10. 取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子6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痈肿疮疡

11. 取金银花60~90克,蒲公英30~60克,甘草9~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的辅助治疗。

12. 取金银花15克,车前草、旱莲草、益母草各30克,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泌尿道感染。

25、人参花

【功 用】具有益气活血、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强心补肾、生津止渴、安神增智、清热解毒、平肝健胃、润肺利咽、降血压,防头昏、目眩、失眠、耳鸣等诸多医疗保健功能,消暗疮、青春痘、急性咽喉、面部红斑,恢复青春亮丽神采。

【茶色口感】茶色淡绿,气味清香芬芳,口感味甘微苦。

【冲泡方法】沸水冲泡,加蜂蜜或红糖,焖泡五分钟即可饮用。适宜搭配:牡丹、金凤菊、玫瑰王、白芙蓉、杜鹃花、康仙花、桂花、不老草、金凤菊、回心草、康乃馨、金盏菊、橙菠、腊梅花、雪丽花、纹股蓝、柠檬草、灵芝、熏衣草、枸杞子、绿茶等。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胃经。

【宜 忌】脾胃虚寒、腹泻者和孕妇不宜多饮。

【贮 藏】避光、防潮,置阴凉干燥处。

人参花属花菱草罂粟科。人参一般3年开花,伞形花序,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组成。人参的生长环境是终年云雾的无人山区,无法吸收阳光,遂深入吸收岩层的微量元素,早有「地精」之美名,对人体保健有神奇的效果,非自今始,从神农氏以来,秦始皇梦寐以求,宋朝苏东坡,惊叹人参为养生第一品。

人参花又名神草花,是由人参含苞待放的蓓蕾,采撷生长至第四年的人参花朵,每棵人参花每年仅开一朵小花,每七十斤的人参,仅能采收一斤的人参花,经人工采集、日晒、烘干而成,属人参之精华,是超级天然补品,属世间珍贵药材,真可谓是弥足珍贵,素有“绿色黄金”之称。人参花含有二十种皂甙活性物质、十七种氨基酸、十一种微量元素、三种抗癌活性硒及粗蛋白等。人参花的重量只有参体的1%左右,而皂甙含量却是参体百分比含量的5倍以上,滋补作用超过人参根。用之冲泡而饮,苦中带

甜,清爽可口,解渴、解毒,善于生津又不耗气。常饮可降虚火,减少疲劳感,促进新陈代谢。苦中带甘,清爽可口,风味绝佳!不寒不燥,老少咸宜,适合各种体质食用。经常食用可以养颜美容,延年益寿,适合作为日常保健食品。

人参花微苦,餐后热饮为宜,人参花性凉,所以对于阴虚火旺不宜用人参滋补者,可饮用人参花茶。数千年来,人参作为珍贵的补品已被广泛地认识和运用。然而,新华社北京(2004年)12月13日电:西方医学界在首次证实人参药用价值的同时,得出一项发现:人参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人参根,而是花蕾,后者的药用价值远远超过人参根。人参花性温和,味甘微苦,其营养价值高于人参3.2倍,其中

含有丰富的锗元素,因为它具有极好的活性。它能帮助消除体内自由基,改善肌体内环境,维护人体正常新陈代谢,避免细胞老化,令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同时可增强肌体免疫力,防止肿瘤。

一直关注人参花蕾研究的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付学奇教授最近接受媒体采访,呼吁我国相关部门应迅速出台规定,禁止人参花蕾出口。付学奇教授告诉记者,近10年来,被中国人视为百药之王的人参是西方生物医学界研究重点。几年来,德国人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人参花一直超过30吨,而世界人参花每年总产量也不过几十吨,而且主要产于中国。即便目前,人参花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也是中国出口价的5倍以上。付教授指出,凡种植过人参的地方,20年内几乎寸草不生,50年内不能再种植人参。花蕾则更珍贵,30公斤人参才能出产50克人参花蕾,且只有几天的采收期,一旦开花便没有什么价值。付教授强调说,包括国家禁止出口的50多种珍稀药材在内,对人类健康的意义而言,目前还没发现任何植物比人参花蕾更珍贵。对人参花蕾这样罕见的药材,国家应该迅速出台规定,禁止其出口,尤其是低价出口。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