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铁观音钦新包装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人民日报》专版聚焦安溪:“三茶”统筹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今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安溪:“三茶”统筹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点赞安溪县坚持“三茶”统筹理念,以创建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为茶文化强载体、拓窗口,为茶产业夯基础、延链条,为茶科技提标准、强支撑,奋力谱写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全文如下:

安溪:“三茶”统筹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年,安溪县被列为福建省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县;首届中国茶科技创新大赛在安溪县启动;“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1430.00亿元,连续七年名列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安溪县茶产业持续交出亮丽“成绩单”。

▲晒青(叶景灿 摄)

一叶兴,百姓富。成绩的背后是安溪坚定信心、久久为功、赓续奋斗的结果。一年多来,安溪县坚持“三茶”统筹理念,以创建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为茶文化强载体、拓窗口,为茶产业夯基础、延链条,为茶科技提标准、强支撑,奋力谱写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化引领 农遗故事巧传承

今年5月20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我国18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一员,安溪再添一张世界级“金名片”。

▲全球农遗“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

为更好传承和弘扬茶文化,安溪县委县政府内外发力,汇聚茶业专家就保护传承弘扬茶文化出谋划策,加大国际宣传力度,引导各乡镇开办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不断提升安溪茶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7月,以“在发掘中保护 在利用中传承”为主题的首届全球农遗·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围绕如何保护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把脉开方、共享经验,为安溪更高水平做好茶文化传承弘扬提供崭新视角和创新思路。

▲“茶香农遗——驻华使节走进遗产地”推动茶文化输出

与此同时,安溪县各乡镇也精心策划,助推农遗文化传播。虎邱镇举办“观音铁韵 农遗匠心”国际茶日主题活动,线上线下展示非遗传统技艺魅力;祥华乡举办“我为祥华铁观音代言”系列视频展播活动,全方位推介祥华乡产业资源特色;湖上乡举办春季铁观音品鉴交流会和高层次人才茶话会,掀起非遗宣传热潮……一场场茶事活动,一方面展示、解读、传播安溪铁观音300多年的发展史、讲述有趣的茶文化故事,一方面也提高了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推动农遗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借助茶香农遗,安溪铁观音走出去之路越来越通畅。越来越多的茶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寻求国际合作;“以侨为桥”,发挥“侨力”,安溪铁观音走出去的渠道不断扩大,时尚健康的“中国茶饮”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合作领域持续拓宽,打造一批国际研学基地,在海外举办茶叶品鉴、茶道表演等茶文化交流活动,安溪铁观音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产业赋能 延链补链增活力

日前,由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八马茶业”)承担的福建省区域发展科技项目“基于化学成分变化的铁观音精制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专家组验收。这标志着八马茶业在茶叶精加工数字化领域取得新突破,持续助推传统茶企数字化变革。

这也正是安溪县稳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思路带来的可喜变化。近年来,安溪县持续推动茶产业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含片、茶水饮料等快捷茶品,壮大茶机械、包装、器具、物流等产业,培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不断更新茶叶产品和茶叶配套。目前,安溪新茶饮基底茶年供应量2万吨以上,供应链初步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基底茶供应基地;茶叶机械年产值4亿元;茶包装年产值近40亿元,成为重要的茶叶包装生产地和集散地。

做大做强茶产业,还需融合文旅来支撑。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安溪积极探索茶庄园业态,学习葡萄酒庄园经营模式,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和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茶业综合体,并串点成线、整合推介,释放茶乡文旅经济新潜力。目前,安溪已建成22家茶庄园,各类茶事体验载体、体验活动广受欢迎,茶产业蓬勃发展。安溪县茶庄园每年吸引游客120万余人次,年旅游收入达12亿元。

▲安溪生态茶庄园(刘榕钦 摄)

文旅融合带动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也直接带动当地餐饮、农副产品零售等行业发展,促进村民就业,激发经济活力,推动整村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赋力 提质增效强动能

今年4月,以“三茶统筹 科技赋能”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茶科技创新大赛启动,这是首次举办的全国性茶科技领域大赛。大赛发挥“磁吸”效应,从绿色生产技术、智能装备技术、茶叶深加工技术、包装储运技术四个方向,助推多个茶领域技术项目落地聚合,引领安溪茶产业创新变革。


▲先进科技的运用让茶园实现“智慧化”管理

依托气象科技,在全县建设74套自动气象观测站,将全县659家茶业专业合作社和3000多家茶企纳入服务对象数据库。同时,开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在全县8个茶园不同海拔高度安装13套茶园小气候站,将茶园小气候实时气象要素融入安溪“数字茶业”云平台,为茶叶提质保驾护航。截至今年5月,已为八马茶业等35家茶企开展45批次认证。

▲茶园中的小气候站和实景监控系统

借助人工智能,安溪与华为公司、合肥工业大学、中电科机器人公司等科研团队试点开展茶园人工智能管理,团队试验机器狗于3月12日在安溪县年年香茶庄园进行试运用,测试对茶园地形的识别能力和机器续航能力,加快茶园管理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生产效率。

布局“卫星+”。今年2月27日,“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加速安溪茶产业的数字化进程;62天后,“安溪铁观音二号”卫星再次出征,与“安溪铁观音一号”卫星进行组网。依托“双星”特性和组网优势,可高效获取精准图像数据,有效实时监测茶园各项指标,升级优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品质,助推茶产业发展。

在销售渠道上,推动626家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福建省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平台管理,携手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提升安溪铁观音品牌美誉度和品牌附加值,拓宽消费者购买安溪铁观音的通道,促进国内国外市场并进,加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格局。(记者:吴明娜)

▲眼下正是安溪秋茶上市季,茶农们正忙着采收秋茶(王美清 摄)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安溪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非遗大会“中国茶”申遗成功!(含6个福建非遗项目)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表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让人感到非常振奋,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该项目包括了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福建省目前与茶相关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个,先后认定48名传统制茶技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福建省6项入选

的非遗项目

武夷岩茶

(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的故乡。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承前启后,一脉相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它取炒青绿茶、小种红茶制法的精华,在色香味上吸取红、绿茶之长,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独特的创制技术。

中国茶叶界泰斗、乌龙专家张天福老先生说:“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见《福建乌龙茶》)。

武夷岩茶(大红袍)独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整个制作工艺有许多“绝技”,如摇筛做青这一决定岩茶品质的关键工艺,其中就有“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和“走水返阳”,以及最后“低温久烘”中,凭借温度对视觉的冲击和手感,不断调整、控制每个时段的温度,以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堪称惊世一绝。难怪清代梁章钜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赞叹。

武夷山为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与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赛、茶艺等风俗雅俗共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乌龙茶制作技艺

(铁观音制作技艺)

安溪华祥苑茶庄园 林兵/ 摄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安溪茶农综合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结合当地实际,发明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并以此制作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

铁观音茶叶制作场景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由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组成。采摘前先要确定采摘期,制定采摘标准,然后再熟练运用技术进行采摘。初制工艺包括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十道工序。

精制工艺包括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六道工序。制茶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和叶的鲜嫩程度等各种情况灵活处理。

“魏说”铁观音母树(刘洁智 摄)

制作安溪铁观音,先要以晒青、凉青、摇青等方法控制和调节茶青,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变化,形成“绿叶红镶边”和独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安溪茶农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品品香茶业福鼎河山有机茶园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处于闽浙交界地区,其独特的海拔、地势、土壤和气候环境,具有适宜白茶生产的自然条件。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

唐陆羽《茶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认为即福鼎太姥山。明代田艺蘅《煮泉水品》认为:“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对鲜叶采摘标准与制茶工艺,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现代白茶工艺盛于清代福鼎,清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成尤以鸿雪洞为最。”说明福鼎白茶的出现历史相当久远。据记载,1857年,福鼎点头柏柳的陈焕、张吓钦移植家中繁殖,清代光绪元年(1875)由周开陈再移植、传播到黄岗,制造白茶的历史由福鼎开始。

福鼎白茶因成制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制作中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适度的自然氧化,而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其初制原理和工艺规程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白茶初制工艺流程: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

精制工艺流程: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气温影响,白茶制作技艺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福鼎白茶的制品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品类。

花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茉莉花生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茉莉花种植史。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也已有近千年历史。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

茉莉花茶的原材料取自精制的绿茶茶坯和福州盛产的优质茉莉花,经过茶坯处理、鲜花养护、窨花拼和、堆窨、通花散热、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10多道传统工艺程序精制而成。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主要是鲜花吐香和茶坯吸香的过程。

茉莉鲜花的吐香是生物化学变化,成熟的茉莉花在酶、温度、水份、氧气等作用下分解出芬香物质,随着生理变化,花的开放,而不断的吐出香气来。

茶坯吸香是在物理吸附作用下,随着吸香同时也吸收大量水份,由于水的渗透作用,产生了化学吸附,在湿热作用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茶汤从绿逐渐变黄亮,滋味由淡涩转为浓醇,形成特有的花茶的香、色、味。茉莉花茶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种化合物,是我国乃至全球现代最佳天然保健饮。

红茶制作技艺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坦洋功夫斗茶赛(福安) 黄国平 /摄

坦洋工夫茶属全发酵茶,因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云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个胡姓的人家,采用手工搡揉、发酵、烘培精研红茶获得成功,其产区逐渐扩及闽东诸县,坦洋工夫红茶声名鹊起。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与国酒茅台酒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

坦洋工夫茶制茶过程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先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再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

“色艳香浓,鲜纯清甘”是高品质坦洋功夫的表现;其外形条索圆紧匀直,色泽乌黑油润,叶底色佳耐泡,汤色红艳明亮呈金黄色,有桂花的浓郁芬香,滋味鲜浓、醇厚、甜和,既适于清饮,又宜于“调饮”,调和糖和牛奶。坦洋工夫红茶也被当地茶农称为“乌龙”、“乌茶”,具有怡神益脑、养颜美容、降血压、减血糖、暖胃促消化等保健作用。

乌龙茶制作技艺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资源丰富,山间云雾缭绕,农业生态环境优美。

“漳平水仙茶”原产于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溪口村大会自然村,有一百多年历史。其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国乌龙茶类中较为高超、精湛、独特的紧压制茶技艺。

漳平茶农吸取了武夷岩茶和闽南水仙茶制茶原理,并根据漳平水仙茶的实际,创造出一套漳平水仙茶的独特制茶技艺。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先经晒青、凉青、摇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又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揉捻和压模造型,反复多次的烘焙,形成四方型、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桂花香”的漳平水仙茶饼。

近十几年来,在漳平市历届政府的全力推动和专业茶叶科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制茶家族传人精心挖掘、整理、研究漳平水仙茶传统制茶技艺,对传统技艺进行优化整合,探索、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规范技艺流程和技术标准。漳平水仙茶产品多年来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金奖,并取得了多个国家级品牌。极大地推动了漳平市茶产业发展。

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茶省和茶种类最齐全的省份,也是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一。

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强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建立了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建设了一批茶文化展示馆、传承基地、传习所等设施;

组织创作编排了如《请茶》《喊山》等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歌舞、曲艺、戏剧等文艺节目;持续举办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武夷山茶文化节、福鼎白茶开茶节等活动。

福建省对茶文化的宣传、推广,对茶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体验项目的开发,推动了与茶文化有关的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缘聚武夷,茶和天下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盛大开幕!

       11月16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震撼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个省市渠道资源、800多个品牌展商、4000家VIP采购商、数以万计的茶业同仁们欢聚一堂,优质品牌齐聚,产业优势明显,活动论坛丰富多彩,多元思想汇聚,服务便捷专业,整个展会精彩纷呈,盛况空前。

  上午九时,第十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开馆式盛大召开,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杨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雷春美,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李永安,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创会会长张家坤,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陈绍军,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高级顾问林强,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高级顾问庄先,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高级顾问陈家骅,中共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南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伍斌,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明星,中共武夷山市委书记江建华,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市长谢启龙,深圳市华巨臣实业集团总裁杨文标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开馆式,与现场茶友共同见证这一场茶届盛宴。

  开馆仪式后,领导和嘉宾一行人进入展馆,品茗赏器,与参展商进行亲切交流,在工作人员的详细解说下深入了解展会情况,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围观,百余家境内外媒体争相报道!

  新展馆新风貌,茶博会全面升级

  本届茶博会首次启用武夷山茶旅小镇会展中心,展览面积4.5万平方米,规划国际标准展位1800个,较上届茶博会增加近50%;展区规划优化,设置了“全国名茶馆、政府组团及台湾馆、茶机械茶配套馆、茶包装馆”四大主题展馆,而新展馆内随处可见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科技手段,也为降低疫情防控隐患,确保展会安全有序进行提供了更多保障。

  主流产品云集,品牌阵容强大,各省市政府、行业协会更是携展团而来,倾情助阵。茶博会囊括六大茶类、再加工茶、茶包装、茶机械、茶器具、茶配套、茶食品等全产业链产品,汇聚武夷星、正山堂、曦瓜、骏德、山尔堂、品品香、隆合、云根、戏球名茶、南方、福莲嘉叶、手尚工夫等品牌茶企,联动福州、厦门、三明、莆田、泉州、宁德(福鼎、福安)省内等设区市,南平市10个县市区,茶包装茶器具10个团体及协会。

  现场茶友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武夷岩茶、正山小种、金骏眉、福鼎白茶、政和白茶、铁观音、茉莉花茶等福建省本地知名茶品,还能看到精美雅致的茶器具、富有创新巧思的茶包装与科技融合的机械产品。

  优选展商

  茶叶展团:福州市、宁德市(福鼎市、福安市、周宁县)、泉州市(安溪县)、三明市(大田县)、莆田市、南平市(光泽、松溪、顺昌、浦城、政和、建瓯、延平、邵武、茗川世府、茶香星村、乌龙茶传统制作技艺协会)等;

  福建省内知名茶企:武夷星、曦瓜、戏球名茶、福莲嘉叶、手尚工夫、老记、南方、九龙窠、桃渊茗、岩霸、泽悟、芝己、著茗、和星岩、夷泡状元、醉墨岩、海曦、钦品、元北堂、和德元、虎啸岩、清神阁、果岭、丹岩、华源、诗坛等乌龙茶品牌;正山堂、骏德、山尔堂、正山村、醉群芳、红正、清山湾、桐木关、白马山等红茶品牌;品品香、隆合、云根、大与茶号、政名、瑞达、多采自然、名山、大沁、万氏留香、汉仪楼、东南多奇、国之白茶、长品等白茶品牌;

  福建省外知名茶企:黄魁、徽甄堂、廖氏、元鸿、普作号、德定福、精壹茶堂等;

  茶包装展团:厦门展团、不一样、英雄会、同路者联盟、安溪茶包协、德化茶包协、江西茶包协、海峡茶协包装专业委员会等;

  茶包装展商:尚品、迈点、精广、艺倍、桦源、兴海容、古新、源昌源、开源进汇、有品、聚华芬、太古、巧然工贸、绿地、新佳怡、宽橙、安源、宝华、竹先生、鑫扬益、龙之泰、龙山园、美达、森点、智邦、少东家等;

  茶机械:捷迅、中科、泰禾、成飞、春羽秋丰、鼎力、凯信、迈创等茶机械等;

  茶器具展团:建阳建盏、德化陶瓷等;

  茶器具展商:坊巷香城、铜话、无墨、洪观、器而不舍、道道一壶、古越部落、半盏堂、62℃空间等;

  紫砂工艺师:羊角山、吴勤兰、佘矫健、吴良英、范丽云、陆胜利等。

  品香茗话发展,两岸人民再续茶缘

  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茶博会,是以茶续缘、共话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共促和谐的盛会。今年,海峡两岸交流依然是重头戏,89家台湾展商汇聚一堂,展览展示冻顶乌龙、文山包种、东方美人等台湾特色茶产品,馆内氛围火热,大批客商、游客驻足于此,交流品鉴、论道交友。

  除展示展销之外,本届茶博会还围绕两岸合作交流、产业发展,组织策划了系列活动。其中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台盟中央“海峡两岸茶文化(武夷山)研习营”和“两岸养老与健康产业论坛”、全国台联2020年两岸婚姻家庭暨台胞青年茶文化产业研习营已于展前几日陆续开启,以茶为媒,搭建起海峡两岸沟通的桥梁、友谊的纽带、交流的媒介,为做大做强茶市场提供助力。

  今天上午,南平市重大招商项目签约仪式在茶旅小镇会展中心盛大召开,跨越海峡、跨越四海的客商,借着这场盛会,握紧了“合作之手”。

  展成果拼技艺,共促武夷茶产业发展

  如今的茶博会,除了闻茶品茶,展销茶叶、茶具、茶生产包装机械及其它产业配套产品,更有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入其中。展会前后,近30场专业茶业赛事、高峰论坛、茶会雅集、茶旅活动一一开锣,品武夷好茶,游武夷山水,感受武夷山茶产区的魅力!

  今天,“走百企·进百店·入百园”系列活动隆重举办,深化茶企与商企之间交流互动,实现优质茶企与VIP采购商团队的精准匹配。茶会现场人气爆满,采购商积极程度颇高,合作意向明显,充分展现了大型品鉴交流现场的实力。

  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第五届中国有机大会暨首届武夷山论坛、“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第四届中国(武夷)生态食品博览会、茶文旅系列活动也在武夷山遍地开花,共助这一场武夷茶产区盛宴。

  活动预告

  武夷山水-武夷茶品牌营销活动

  ▼

  “走百企·进百店·入百园”系列活动

  ▼

  武夷岩茶品质化学特征
  与保健功能研究成果发布会

  ▼

  刘仲华院士领衔茶业界专家学者,作武夷岩茶品质化学特征与保健功能研究成果主旨发布。

  云平台云展览,参展观展全新体验

  本届茶博会依托多家主流直播平台阵地,集合茶博会官方、参展茶企、网红达人的力量,打造“云上茶博会”。

  1.精选茶品云展览,合作交流云沟通:展会现场,各大参展企业都开启了云直播场景,线上展示产品、线上互动交流;2.精彩活动云直播,八段锦板块云体验:本届茶博会精心打造的请到武夷来吃茶、“走茶道、鉴茶树、学制茶、观茶艺、赏斗茶、品茶宴、看印象、住茶宿”等线上体验,茶友们在线上便可体验到武夷山水的自然之美和制茶、泡茶、品茶等武夷茶文化的内涵。开展第一天,就有不少茶友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到茶博会中来。

  全力打造,倾情巨献。展会将持续至11月18日,精彩还在继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茶界友人前往品茗赏器,感受武夷魅力文化!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