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抹绿茶

找到约1,433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出海:这一“抹”清香里的国际范

寒露时节,天空应景般飘起细雨。位于武义县白姆乡金坛村的一片茶山上,云雾笼罩着一垄垄碧绿的茶树,青翠欲滴。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祝凌平正冒雨查看长势,经过两年多的培育,这个专为抹茶生产提供优质原料的智慧茶园已初步成形。

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产、供销与技术推广于一体的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示范茶厂、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身为公司董事长的祝凌平,同时也是一位专业茶人,先后被评为“中国制茶大师”“浙江省技术能手”“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绿茶(武阳春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在30多年的制茶生涯中,祝凌平在创新中不断转型。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市场新宠——抹茶。

和祝凌平一样,近年来,武义县一批茶叶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变化,纷纷涉足抹茶产业。每年数百吨产量的抹(碾)茶,不仅鼓起了武义茶农的钱袋子,更扬帆出海,在一“抹”清香里走出国际范。

回乡

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意

“这座数字化生产车间是我们专为生产碾茶和抹茶而建造的,目前在国内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祝凌平告诉记者,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2018年开始涉足抹茶产业,2019年投资2000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建成全自动化碾茶生产线4条,抹茶生产线1条。从青叶的流量控制、蒸汽杀青、风力冷却、烘干,到茎叶分离、足干、色选、球磨粉碎、过筛、金探全部采用机器控制,可年产碾茶120吨、抹茶100吨。

在武义茶业界,“中国制茶大师”祝凌平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1985年,15岁的祝凌平以中考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杭州农校。在校期间,出身茶农家庭的祝凌平潜心学习研究种茶、炒茶技术。毕业时,怀着“一片绿叶对根的情意”,祝凌平毅然放弃了当年全校唯一的留校名额,选择回乡务“农”——到武义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当一名技术员。

20世纪90年代初,茶叶作为武义县农业支柱产业而但没有名优茶,大力开发本地名优茶迫在眉睫。初出茅庐的祝凌平临危受命,自1992年起,作为主要技术骨干主导开发武义名茶。在省农业厅专家指导下,他与经济特产站技术团队一起,深入武义县南部山区考察调研,最终选取“迎霜”“鸠坑”等主要茶树品种,研制出一款松针形绿茶,这就是后来名声大噪的“武阳春雨”,曾先后荣获首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跻身“浙江省十大名茶”之列。

2000年,祝凌平辞去经济特产站站长职务,下海创业。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武阳春雨”相继在上海、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等地设立了50多家专卖店,销售额连年翻番。正当“武阳春雨”功成名就之时,祝凌平却又演绎了一段“春雨”献“武阳”的佳话。2005年,他将悉心培育的“武阳春雨”品牌让渡出去,作为“中国有机茶之乡”武义的县域公共品牌,自己则成为其中一家加盟商。

“只有不断拥抱变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零开始的祝凌平创立了新的品牌“乡雨”,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先后建设开发有机茶示范基地、“春雨2号”育苗栽培示范基地、优质绿茶机采示范基地共5000多亩,产品也由原来单一的绿茶向红茶、白茶、抹茶等品类拓展。

“抹茶的海外市场很大,尽管受疫情影响,这两年出口量有所下降,但我们坚信这条转型之路一定是对的。”祝凌平说。

【新闻纵深】

武义是全国第一个有机茶之乡、中国有机抹茶之乡、中国有机茶产业发展示范县,有机茶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前列。茶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数据显示,2021年,武义茶产业年产值12.03亿元,同比增长8.38%,以3.74%的茶园面积,贡献了全省10.25%的茶叶产量。

落户

“中国有机抹茶之乡”筑巢引凤

今年中秋节,对于浙江武义新洲制茶有限公司来说,有一些特殊的味道。“中秋前夕,我们推出了第一款抹茶月饼,3000多盒上市后很快销售一空。”该公司副总经理章立坚笑言,“你们要是来早一些,还能尝尝口福。”

面对疫情影响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市场,武义茶企积极应对,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手段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力。新洲制茶便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去年引进了全新的食品生产线,进军抹茶食品生产领域。

与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不同,新洲制茶是一家“外来户”。1999年,根据武义十10年的气象资料和土壤资料,并对茶叶的品种进行分析研究后,浙江武义新洲制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利华决定在武义投资。“武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抹茶。”石利华说,这是他们选择落户武义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新洲制茶以蒸青茶为主营业务,并从日本引进了一大批薮北种。但几年后,大部分出口到日本的蒸青茶,因受原产地保护影响遭遇危机。

“这次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单靠为国外企业代加工只能仰人鼻息,还是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章立坚说,2013年,公司下决心引进了两条碾茶生产线,实现了从代加工到自主生产的成功转型。

与此同时,武义当地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2017年,武义县农业综合开发抹茶特色园项目落户新洲制茶。“通过特色园项目建设,我们的碾(抹)茶生产线增加到8条,年产量最高可达400吨。”章立坚说。

“抹茶不同于一般的绿茶粉,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武义县农业农村局茶叶技术服务站站长周小芬介绍,抹茶的生产工艺流程可简要概括为:优质新鲜绿茶→蒸青→碾磨→超微粉碎→低温干燥→抹茶。为了更好地保存茶叶中的活性成分,整个加工过程始终要在较低的温度状态下进行。

由于抹茶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采用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茶叶,同时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较低。因此,对鲜茶叶的采摘时间、叶片大小都有要求,一般以每年四、五两个月采摘的优质鲜茶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抹茶的质量最好。此外,为保证鲜叶的质量,在栽种过程中还需对茶树进行遮阳防暑。

高投入带来高收益。章立坚告诉记者介绍,如今一亩茶园的碾茶产值可达到8000元到1万元,是原来做蒸青茶时的两倍。

【新闻纵深】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浙江是全国抹茶生产第一大省,全省抹茶园面积30万亩,产量占全国一半。中国有机抹茶之乡武义目前已建成4家数字茶厂、3个智慧茶园基地,机采茶园面积约8万亩,机采率达70%,居浙江省前列。经过近20年的发展,抹茶加工“武义板块”正强势崛起。目前该县拥有抹茶有机生产认证企业4家、抹(碾)茶加工生产线31条,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出海

大山深处这“抹”清香也有国际范

对于浙江华仕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来说,2019年是一个高光时刻,拥有8条碾茶生产线的“华仕达”成功打开美国等海外市场,当年碾茶出口量达到110吨左右。就在同一年,武义县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有机抹茶之乡”荣誉称号。在“华仕达”“新洲”等一批龙头企业带领下,武义抹茶开始踏上出海之路。

“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武义茶企跃跃欲试,底气十足。”周小芬说,企业的自信源于武义抹茶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产业基础和产业氛围。武义茶园面积共有11万多亩,能够为茶企提供充足的原料储备;武义的茶树品种非常丰富,其中有许多适宜生产抹茶,除引自日本的薮北种外,武义本土培育的“春雨一号”也非常适合制作抹茶。

同时,涉足抹茶生产的企业也在不断修炼内功。每家企业都建有自己的茶园基地,生产线和加工技术也都非常完备,能够确保足够的产能和达到出口标准的品质。

“早在2015年11月,武义县就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验收,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武义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该县全面推行以监管责任体系为保障、以标准化生产为支撑、以出口企业为依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茶叶发展模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出口茶叶质量安全公共管理体系和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体系。

此外,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机构也先后落户武义,为各大茶企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1-—9月,武义县出口茶叶942.5吨,总金额493.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28.4%。”金华海关武义现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疫情影响,武义茶业出口量近年来虽有所回落,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已出现企稳回升势头。

为助力茶企更好开拓海外市场,金华海关组建专家团队,制定“一企一策”个性化帮扶方案,在提升产品品质、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区域品牌培育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在金华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武义将充分依托‘金武同城’发展优势,积极对接融入‘义新欧’平台,持续开行‘武义号’专列等,将更多产自武义的绿色产品推向海外,带动农民增收,推动武义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两个先行’山区县样板。”武义县委领导说。

【新闻纵深】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出口茶叶数量、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1.0%,居全国首位。其中,以高质量茶叶原料为基础,辖区茶提取、茶饮料、抹茶粉等出口茶制品贸易日渐红火。据全球市场预测机构Global Market Insights Inc.的最新研究报告分析,基于对健康安全产品需求和各种茶叶风味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7年,全球抹茶市场价值将超过55亿美元,抹茶市场正加速崛起,走俏海内外。

【夜访手记】

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记者 李聂

傍晚时分,林寿康照例来到村口一片茶山上,仔细查看茶树的长势和茶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这片茶园,我们村民比老板还上心。”武义县白姆乡金坛村党支部书记林寿康笑言,由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开发的这个120亩有机抹茶种植基地,不仅成了村口一处好风景,更让大家看到了一片“好钱景”。  近年来,随着武义抹茶产业蓬勃兴起,不少茶企开始连片开发有机茶、抹茶种植基地。作为拥有15000余亩茶叶种植面积的白姆乡,更是吸引了“乡雨”“更香”等龙头企业进驻。  一片叶子,12亿元产值,6万茶农……作为浙江26个山区县之一的武义,在茶叶种植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将资源化为财源,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是武义实现超越发展的要义之一。  “实践证明,武义将优质有机茶和能吃的抹茶相结合,是一个正确的转型选择。”武义县农业农村局茶叶技术服务站站长周小芬多年来持续研究抹茶产业发展,她撰写的论文《武义县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在《中国茶叶》刊发后,引起业内普遍关注。在她看来,因疫情等因素造成的茶叶出口回落只是暂时现象,“苦练内功”的武义茶企一定会迎来新转机。  对此同样满怀信心的还有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祝凌平。在该公司抹茶生产车间,除了已建成投用的5条生产线外,还预留了2条生产线的位置。“市场变化莫测,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早在几年前,祝凌平就将儿子祝贺送往国外留学。学成归国后,祝贺开始逐步参与公司管理,成了父亲的得力帮手。“抹茶要开拓海外市场,这正好给了他一块用武之地。”祝凌平说。  据金华海关统计,2022年1—8月武义县共实现外贸出口181.51亿元,其中武义茶叶出口贸易总值2244万元,仅占同期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0.12%。数字背后,既凸显出武义茶业出口急需迎头赶上的紧迫,也让人看到了巨大的海外市场空间。  抹茶,也许就是那个执锐攻坚的清香“利器”。

来源:金华新W客户端

作者:李聂 章陈波 李增炜 朱谢旻 朱翚 武义融媒体中心

文山石山农场:一抹茶色注解“绿色食品牌”

国营石山农场位于广南县坝美镇境内,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这里远离城市,植被繁茂,雨水充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悠久的茶文化。“我们这里一直以来都有种植茶叶的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茶叶发展也受到了限制。”石山农场员工陆光逢说道。

石山农场

1987年建成的石山农场,有着超过12000亩的茶园,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也在这里肆意生长。望着满山绿意,石山农场在去年迎来了自己的“转型路”。

机缘巧合下,石山农场抹茶产业项目发起人宋健从北京来到石山农场。“刚来到这里时,第一感觉是这里的空气特别好,在了解完这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后,我和我的团队有了要在石山打造中国抹茶品牌的想法,让这一抹写意的绿色,在文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于是,中国抹茶农垦庄园在石山农场正式成立了。

抹茶,其实是一种形态、工艺特殊的古老绿茶。在唐宋时期,它的名字不叫“抹茶”,而是“末茶”。在宋代,末茶文化达到空前鼎盛。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详细记载了末茶的制造方法:将新鲜茶叶当天蒸煮,再研磨成半固态的茶膏,进而压制成固定形状,烘焙脱水后储存,便是“片茶”。

石山农场

在绿意繁盛的石山农场,山脚下的绿茶园正在云雾的滋润中,茁壮生长。这些茶园很特殊,每年大概四月初,它们会被铺上一层黑网,过滤掉部分阳光。接下来的两三周,茶农会根据嫩叶的生长情况,逐渐加厚遮罩层,遮蔽更多的自然光。在此期间,茶树会进行一系列生物学转化。茶树会不断产生更多的叶绿素,同时让原本供应给叶片的养分,转为供应树枝生长。在这种转化中,茶叶会保持软嫩,同时颜色变得更绿、更油亮。“这是古代劳动人民传承至今的智慧,也是现代抹茶产业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抹茶的苦涩味,增加醇厚的口感。”宋健说道。

5月前后,茶树解封,一芽芽绿色的希望焕发活力。“现在我们只实验种植了10亩左右的抹茶基地,亩产量能达到800斤,每亩可以实现三季采摘,收益能达到2万元以上。”宋健介绍,以往村民们种植普通茶叶,亩产量只能达到250斤,收益只有2000元左右,一旦项目量产,村民们的收益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山农场

立足抹茶茶园种植,进行跨界域开发,实现全价值利用。“中国的抹茶文化深厚,只是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跃来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邵星和宋健的团队一拍即合,正在研发以石山农场生产出的抹茶为原料制作的抹茶雪糕,之后还会研发推出复合口味雪糕、牛乳类饮品和曲奇类产品。“作为一名90后,我想在抹茶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身处深山的石山农场,变成了发展抹茶产业的前沿。9月底,由石山农场生产的抹茶为主打特色的文化体验店,将在广南县莲湖公园柯仲平纪念馆旁开业。未来,这里还将成为一个集多元旅游、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产业文化小镇。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造就了石山独特的内在品质,正续写“千年抹茶”故事,为“绿色食品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殷洁 张文峰 胡梅 君马喆 黄鹏 吴沛钊 刘畅 杨质高

文山日报记者 喻传宏 董飞

文山广播电视台记者 满鑫 张麟


《一抹茶香润海青》

10月10日,《青岛西海岸报》刊登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兴起一座新城一抹茶香润海青》一文,报道了海青镇立足茶优势,做足茶文章,以“加快建设经济强、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美丽幸福新海青”为目标,通过三产融合、产城融合、茶旅融合,加大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布局,蹚出了一条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昔日传统的农业小镇逐步蝶变为美丽幸福的特色小镇。

01报纸版面

02报道详情

一抹茶香润海青

43个村庄种茶、近2万人从事“茶产业”、年产干茶260万斤、产值超3.6亿元……作为“南茶北引”落地繁衍的地标镇,茶产业是海青镇支柱产业之一。

一叶茶毫谋兴盛,且以茶盏盛海青。近年来,海青镇立足茶优势,做足茶文章,以“加快建设经济强、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美丽幸福新海青”为目标,通过三产融合、产城融合、茶旅融合,加大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布局,蹚出了一条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昔日传统的农业小镇逐步蝶变为美丽幸福的特色小镇。10月9日,记者走进海青镇,探访悄然发生的改变。

“茶产业”富民强镇

寒露过后,海青茶进入了最后的采摘期,10月9日,记者前往“南茶北引”落地繁衍的地标镇海青镇,寻找秋日里那一抹浓浓的茶香。

“再过来两个人,把这块儿扫扫,别放过任何一个死角……”踏入海青镇龙泰茗家庭农场,记者看到,农场负责人李俊龙拿着扫帚正指挥几名农工清扫院子,“要让茶叶卖出好价钱,就得保证质量,我们要从源头做起,首先得保持茶园干净整洁。”李俊龙一边忙活,一边给记者泡上了一杯上午刚刚炒制的海青茶,记者小抿一口,滋味醇厚、回味甘甜、豌豆香十足。

提起李俊龙,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为“茶痴”。李俊龙出生于1971年,是地地道道的海青人,年轻时在中专学校学习农学专业,毕业后到原胶南市海青茶叶研究所工作。“当时看到我们这么好的茶叶却没多少外地人知道,我很着急。”李俊龙告诉记者,2009年,他成立了龙泰茗茶厂。“开始我只有几亩茶地,产量少,大多都是收购茶农的叶子,然后自己炒茶。”几年后,李俊龙看到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村子的土地闲置荒芜,觉得可惜,便萌生了建茶叶基地的想法。经过多方寻找,李俊龙发现镇驻地海青村有片土地可以流转,但当时这块地荒沟纵横交错、杂草丛生,无人问津。为改良这些土地,李俊龙聘请了水利设计院的专家,勘测设计了塘坝、水井,又联系了施工队进入工地作业,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改造土地30亩、荒沟10亩。2015年1月,李俊龙成立了青岛海青龙泰茗家庭农场有限公司,随后引进了多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建设了无立柱大拱棚设施,为茶树越冬提供了保障。此外,配备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既节水又节肥,使原来的土地产值亩收入由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0000多元。

目前,李俊龙的茶叶基地面积已经达到150余亩,年销售额突破28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千余户茶农成了他的“合伙人”。李俊龙告诉记者,想致富必须从技术上进行提高。于是,他创建了青岛龙泰茗茶叶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聘请专家教授为农民上课,已举办茶叶栽培加工,蔬菜、果树栽培管理等培训班,培训人员1000多名。“我们为周边茶农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优先收购低收入茶农的鲜叶。根据茶叶品质,茶农每亩地的年收入最高可达2万余元。”提起带动茶农增收,李俊龙满脸的骄傲与自豪。

从几亩茶地的小种植户到坐拥150余亩茶园的茶企老板,李俊龙的经历正是海青镇通过打造特色小镇,促进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

2020年5月,新区管委出台了相关政策,工委农办会同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等9部门制定了激励办法,对年内实际投资1亿元及以上、农业产业投资额不低于总投资额30%的田园综合体,年度内给予建设主体1000万元的资金补贴,符合条件的可连补3年。今年8月底,新区管委又出台了奖补政策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不断集聚的项目正在为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居民致富增收持续提供“续航力”。去年12月,16个产业项目在海青镇北茶商街集中签约,总投资超过3.5亿元。截至目前,全镇茶园面积达3.5万亩,茶企200余家,年产干茶260万斤,产值超3.6亿元。

“茶创新”打响品牌

距离李俊龙的家庭农场不到1公里的位置,有一家“乐茶”企业,只要走进企业展厅,就会对海青茶有新的认知。

“尝尝这个口味的茶怎么样,现在已经脱销了。”刚走进乐茶(青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企业负责人夏铭翊便递上了一杯茶,“这是我们为张家楼街道紫斐农业定制的蓝莓果茶。”喝下一口,记者感受到多重果香与茶香碰撞,清新不腻、酸甜馥郁。除了口味独特的茶,装茶的纸杯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纸杯外观简约时尚,很有特色。“不要小看这个小纸杯,这可是有专利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乐茶’。”夏铭翊介绍,“乐茶”杯茶就像杯装的奶茶,省去了繁琐的泡茶环节,运用杯子底部的一层食品级植物纤维滤纸,将茶叶泡开,又有效过滤掉茶渣,即冲即饮,方便快捷,非常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

由“乐茶”研发的一次性可降解杯茶,将袋泡茶与可降解环保纸杯合二为一,其中的茶叶原料全部使用海青茶。上市后因为方便卫生口感好,收获诸多好评,当年销售量将近500万杯,今年销售量更是节节攀升。“我们主要面向商务需求,做企业定制,截至目前,今年的销售量已远超去年,其中一个客户就订购了200万杯。”

谈及创业项目的选择,夏铭翊坦言,海青镇的茶叶产量和品质是她的“底气”所在。“我们要在不断拓展杯茶业务带动茶叶销售的基础之上,创新研发新茶衍生产品,建立线上线下平台推介海青茶。在原茶销售环节探索新的销售模式,让海青茶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夏铭翊踌躇满志地说。

与“乐茶”一样,在海青镇创新发展茶产业的还有青岛鸿雨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北茶商街,与“乐茶”隔河相望。走进公司,记者看到百余台机械设备有序运转,茶叶经过加工后变成抹茶,销往世界各地。

抹茶起源于隋朝时期,古时称作“末茶”,是以优质鲜叶为原料碾磨而成,可以直接食用。依托海青镇优质的茶叶资源,青岛鸿雨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创新研发,形成了独特的抹茶加工技艺,并完成《山东抹茶》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复兴抹茶产业、重塑抹茶文化,让抹茶有了新的生命力。“我们的生产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出来的抹茶也达到了国际标准,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欧盟地区。”公司总经理高峻峰告诉记者,“以目前的产量来看,公司每年可以消耗海青本地一千多亩茶,带动几百户茶农增收。”

引进“乐茶”和抹茶项目是海青镇做长做深茶叶产业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海青镇在建设高标准、上规模的精品茶园,实现第一产业规模化的同时,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了第二产业集约化、第三产业特色化发展。目前,全镇已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4家,引进了乐茶科技、茶多酚健康啤酒等多个创新项目,为茶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茶文旅”激活经济

“海州之往青州,途中有驿站,往来人名之海青。”海青镇南接日照市,北靠诸城市,西邻五莲县,自古以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旅游业发展也是顺势而生。

记者首先来到拥有“北方小江南”之称的碧雪春生态园,园区占地200亩,制茶工艺超过60年,栽植樱花树、长寿果等各类植物,拥有百亩特色毛竹林。“游客可在园区内进行茶叶采摘、茶叶炒制、品茶、赏花、观竹、吃农家宴等各类活动。”碧雪春生态园李传村介绍说。

随后记者来到北茶商街,这是一处集茶产品展销、茶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商街。今年7月底,总投资3000万元的侠义岛开岛运营,集聚特色餐饮、文化演艺、商品汇卖等各类商户70余家,一站式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今年,我们在北茶商街策划推出了侠义岛泛娱乐消费街区,集聚了襄阳市集、燕子坞、风陵渡口国际商品汇等多个业态,进一步提振了小镇人气商气。”海青镇规划旅游办负责人张鑫介绍,“目前已入驻商户70余家,带动就近就业200余人。”

在茶文旅的带动下,海青镇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批以百香果为代表的南方水果落地,“南果北种”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经过优化资源、整合要素,海青镇全面打造了包括茶旅文化康养新城核心区,334、220省道“产业轴带”,北茶商街茶旅休闲街区、茶山田园康养度假区、现代农业生态区在内的“一核两轴三区”发展新格局。“下一步,我们将以党建领航定向,坚定改革赋能信念,在激活镇域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做美生态山水上探路破局、攻坚起势,全力打造青潍日一体化发展中枢支点,推动新区西南茶旅新城的快速崛起。”海青镇党委书记刘莉莉表示。

说说咱的心里话

小芦疃网格党支部书记宋翔:

乘着发展东风村庄美丽蝶变


我的老家在琅琊镇,但我从小就陪着父亲喝海青茶,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到海青镇工作。2019年底,青岛市委组织部遴选了200名支部书记到基层任职,我有幸成为海青镇小芦疃网格的一员,至今已任职近三年。

立足茶优势,海青镇把加快茶产业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突破口,蹚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乘着快速发展的东风,小芦疃网格这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项目杉木生态农业基地从无到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采摘、露营,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房屋整齐靓丽,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芳香四溢……任职以来,每次漫步海青,我的心情都特别舒畅,全镇处处展现出一幅产业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蝶变的美丽新画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虽然在海青镇工作时间不长,但这段时间以来,我见证了海青镇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民宿度假等新业态都在这里扎根,相信未来这里一定会成为美丽富足文明的特色小镇。

茶旅小镇未来可期

十年前,记者第一次踏入海青镇,彼时的海青就像个亟待成长的孩子,朝气蓬勃;十年后,她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姑娘,充满活力。

沿茶乡路进入海青,但见茶园遍地,茶农俯身采摘新鲜嫩叶;路两侧青瓦白墙,竹林静幽,茶韵飘香……海青镇森林覆盖率50.2%、负氧离子平均含量1940个/立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4.2℃,行走在这座茶旅小镇,记者体验了一次“洗肺”之旅。

海青镇的茶产业以创新为动力、以旅游为延伸,它不仅是生态产业、致富产业,更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农们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一片小叶子为茶农们解决了温饱,也带来了富足与小康。

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老百姓懂技术、有活干、有钱挣,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产劲头也越来越足。对比十年前的海青,记者能切实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给老百姓们带来的实惠与变化。做大特色茶产业优势,加快三产融合、产城融合、茶旅融合,全力打造富民强镇“核心引擎”,海青镇未来可期。

来源:绿茶小镇海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1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