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梅州茶叶

找到约17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鲁成银谈梅州茶叶品牌建设:整合、规划,再出发

  “第一次听到‘暖肚茶’这个名称,就觉得很特别,让人不知觉产生想要了解这个茶的欲望。这就是给品牌取一个好名字的效果。”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鲁成银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鲁成银

  据悉,有一次梅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鲁成银交谈,聊到当地老百姓对梅州绿茶有“暖肚子”一说。

  鲁成银认为:“梅州绿茶很有特色,既有历史基础,也有工艺特点。既然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暖肚茶’,那必然有一定的根据。”

  基础:梅州绿茶既有历史基础,也有工艺特色

  广东产茶历史悠久,茶叶是广东省最具特色优势的经济作物之一,历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目前,广东特色茶叶产业主要有粤东地区优质乌龙茶,粤北地区英红九号特色红茶,粤东北客家地区特色绿茶,珠三角地区江门新会柑普茶等四大优势类型。

  “梅州的绿茶非常特别,它的传统制作工艺与普通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多了一道‘炒’,所以它会更香,所以也有‘炒香’的美誉。”鲁成银说,梅州悠久的种茶历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制茶工艺,拥有大埔西岩茶、丰顺马图茶、梅县清凉山茶、平远锅叾茶、南台茶、蕉岭黄坑茶等九大历史名茶。

  “这些靓丽的历史名茶品牌,其实都是梅州茶。”鲁成银认为,梅州茶品牌以县域命名过于繁复,其在制茶工艺、标准上基本都是相同的。这个情况,打造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对梅州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差异化发展:越放越暖肚,或许是一个方向

  “新茶时饮,很有炒香特色;三年后饮,甜度依然很好。”鲁成银介绍,同一款梅州绿茶,他放了三年再喝,对比发现梅州绿茶拥有“放一放也是好喝的”特点。这是梅州绿茶的一个亮点,也是当地老百姓所说“暖肚子”的表现。陈放三年后的梅州绿茶,汤色比新茶要稍黄,口感更醇,苦味和涩味褪减。

  鲁成银解释,云南普洱生茶是晒青绿茶,通过当地特殊的加工,使其拥有“越陈越香”的品质特征。而梅州绿茶的特殊工艺,也让它陈放前后呈现出不一样的品质特征。以这个为线索,梅州绿茶可参考普洱生茶的工艺,控制炒的度,使其留有余地存放,或许能成为有转化空间的老茶。

  “可以肯定的是,梅州绿茶新茶与陈放后的茶都各有特色,它独特的制茶工艺使其香味、品质都非常耐储藏。但是梅州绿茶是否能作为老茶来发展,还需要专业团队的规划设计。”鲁成银说。

  整合再出发:政府引导,企业响应,专家技术支撑

  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梅州市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富民兴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让这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重要抓手。

  鲁成银认为,广东省已经打出了比较有特色的潮州单丛、英德红茶、江门新会柑普茶等茶叶品牌,梅州茶再走红茶、乌龙茶的路线可能就落后了。“客家炒绿”“客家炒香”“梅州暖肚茶”都是梅州绿茶的特点,在梅州茶产业的基础上,整合绿茶,做差异化发展,主抓一个重点做规划,重新再出发是当前梅州茶叶品牌建设需要走的步骤。

  “品牌建设需要政府、茶企、科研机构一起发力。”鲁成银指出,政府应该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工作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品牌主导策划、顶层设计、人才培训以及资金保障。茶叶企业为生产主体,在茶叶品质标准上要保持稳定,在市场营销、品牌推广方面需要积极进取。科研机构专家则需要在其中提供智力,研究适合该茶叶发展方向的加工工艺技术,做技术支撑。

  注:内容来源广东头条新闻资讯平台-南方Plus,作者钟敏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线下意向购销3.5亿元、线上茶交会高潮频起,还有采购商茶园观摩、院士专家推介点赞、广州塔创意展示……10月31日-11月2日,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梅州)茶业产品展销会在梅州大埔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感受到了梅州茶乡的魅力。

近年来,梅州全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把打造“嘉应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创新嘉应茶品牌,推动茶旅融合,茶业正在成为梅州绿色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嘉应茶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

以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为新的起点,梅州将不断拉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补强科技链,丰富文化链,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说,要像打造“梅州柚”这个区域品牌一样,全力打造“嘉应茶”区域品牌,“四季嘉应茶、秋冬梅州柚”,让“嘉应茶”美名远扬、风行天下!

品茶韵
线上线下产销旺 现场达成意向购销3.5亿元

“天天都喝嘉应茶,年年都吃梅州柚。”11月1日晚,在广州塔(小蛮腰)中央滚动的文字,向全城创意展示嘉应茶、梅州柚品牌,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就在当天上午,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梅州大埔正式开幕。而嘉应茶亮相广州塔是此次茶叶产业大会的项目之一。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以“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市委副书记王庆利,海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声云少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云峰等嘉宾及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齐聚举办地梅州大埔,共品茶香茶韵,共探广东茶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推进科技兴茶,开幕式上,梅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立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聘请陈宗懋院士为研究院荣誉院长、刘仲华院士为研究院院长。

陈宗懋在开幕式上推介嘉应茶,他说,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明清时期,梅州已有名茶之都之说,梅州的名茶绿茶,传统的加工工艺,形成了明显不同于普通绿茶的特征,花香甜蕴,在国内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具有很高的份额。”陈宗懋说,作为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的荣誉院长,他和他的团队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创建绿色生态产业。

“我与嘉应茶相见恨晚、依依不舍、不离不弃!”刘仲华对嘉应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好茶是会说话的,来自广东的潮州单丛、梅州嘉应茶、英德红茶是闻名全国的三大茶品牌。“走进梅州、走进大埔,能感受到山水的秀丽,空气的清新,大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广东省优质茶叶基地之一。”刘仲华说,大埔的茶以香、甘、清、纯而出名,可以说大埔优美的环境造就了大埔的长寿茶。

开幕式上举行了茶商代表购销意向签约仪式,达成意向购销金额3.5亿元。签订购销协议之后,采购商将向合作企业重点采购梅州嘉应茶,同时帮助合作企业进行品牌打造和销售,助力梅州嘉应茶高质量发展。

“梅州嘉应茶特别是大埔乌龙茶、客家炒绿,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非常看好嘉应茶的市场潜力,希望借此机会能与更多的梅州茶企沟通对接。”参与签约的广州市穗芳东兴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卡拉说。参观了大埔茶叶企业的茶园和茶厂,严格的茶园管理、严谨的制作工艺让他对大埔茶叶质量充满信心。“相信会是很有前景的合作。”

线下合作高潮频起,“云端”交易全面铺开。此次茶叶盛会上,广东茶产业联盟旗舰店及云上茶交会正式上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嘉应茶发展带来新的更多机遇。

“数字技术正全面穿透所有经济领域,围绕产、购、销的数字化转型是后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域总监朱彦在大会上表示,接下来,阿里巴巴集团将发挥优势,整合集团电商、新零售、新金融、数字生活、新服务等板块资源,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深入合作,推动广东茶、嘉应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谋茶业
富硒长寿出好茶 一片绿叶造就“富民金矿”

“第一次来梅州大埔,这里蓝天碧水,种茶的条件非常好,茶叶又甘又甜。村里环境也很好,有点像‘小布达拉宫’,可以结合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得更好。”“茶园环境给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带着家人和朋友到这里来参观旅游喝茶。”

10月31日,正值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大埔县举行,主办方组织与会嘉宾观摩大埔生态茶园,品鉴名茶,赏民俗风情,连片的茶田和村居民宿构成了一幅秋日茶园风光,让嘉宾们赞不绝口。

一路茶香氤氲,茶韵悠远。诚如陈敏在大会上所说,如今嘉应茶这千年古树正焕发新的生命,洋溢新的生机,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全省茶叶盛会走进梅州大埔,正是因为茶香满山引客来。在南粤茶香中,来自全国最大面积富硒茶产区的嘉应茶,是绿意浓烈的那一味。

梅州古称嘉应,这座以“山多、山高、山奇”闻名的干年古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长寿”,所产的茶叶被命名为“嘉应茶”。清代初期梅州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诞生了九大历史名茶,“茶乡”美名远扬。

据悉,作为广东主要的茶叶产区,梅州拥有生态茶园面积29.71万亩,全市茶叶面积占广东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2019年,梅州茶叶总产2.09万吨,占广东省的五分之一。茶叶种类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如红茶、黄茶、白茶等都有少量生产。客家炒绿更是在全省名优绿茶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重火”炒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目前,梅州茶叶共拥有4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0个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产品,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特的“嘉应茶”及客家茶文化,已成为广东茶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富硒和长寿两大优势资源,小小茶叶正在形成规模化大产业。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建设产业园2个重要抓手,梅州大力打造“嘉应茶”公共品牌,茶叶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人才、资本的集结,催生了以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38个茶叶专业村、7个茶叶类专业镇,4个省级茶叶产业园,在行业内成立协会抱团发展……全市共有63家茶叶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25家。据统计,这些龙头企业建成茶叶基地14.3万亩,带动农户9.9万户,户均年增收0.8万元。

一业旺而百业兴,梅州还涌现出一批变茶园为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打造了梅县区雁洋镇雁南飞茶田、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华银茶山、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和岽顶湖茶场、丰顺韩山生态茶园等茶山景区,大力发展别具风味的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嘉应茶已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千年客都梅州正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推动嘉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论茶道
品牌塑造寻突破 专家建议嘉应茶搭上互联网营销

“如果嘉应茶与长寿、美丽梅州、红色文化相关联,可以创造出很好的营销故事传播,让嘉应茶重塑品牌。”当天下午,以“做优做强茶产业”为主题的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举行,探讨茶品牌、茶营销之路。广东营销学会会长杨洪认为,中国不缺好茶、茶市场和消费者,但可能缺少好的茶叶营销和品牌。“懂得借助事件进行营销或品牌传播可以事半功倍。”

从绿色小茶叶到富民大茶业,近年来,嘉应茶产业实现了产量到质量的双提升,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茶叶产业大会上,院士专家们为茶叶营销与品牌发展出谋划策,也为梅州推动茶产业发展点明了方向。

一年前,在梅州丰顺参加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后,陈宗懋为嘉应茶题词:“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这句话也成为了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的主题。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梅州,陈宗懋院士对嘉应茶依旧赞不绝口。他说,梅州地处南方地区,气候、环境条件非常好,年均温度高、采茶季节长,生态环境的优势,赋予了嘉应茶生长的沃土,茶叶产量高且品质佳。

“加上广东省茶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地方快,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的现代茶叶生产理念,梅州市按照广东相关部署做好生态茶园的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刘宗懋说,他和他的团队围绕生态调控做了大量研究,有信心在两到三年内减少80%化学农药在茶叶种植中的使用。“作为嘉应茶产业发展顾问,我们将继续帮助嘉应茶生态茶园的建设。”

刘仲华评价大埔茶叶产业发展具有历史传统、生态资源和政府支持等优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继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品牌化建设和文旅融合上下功夫。

刘仲华说,从广东的区域布局和梅州的茶叶生产历史来说,乌龙茶和客家炒绿是嘉应茶的两大优势品种,应当发展好这两大品种。“客家绿茶从采制、加工到贮藏有独特的体系,产品价值高;大埔乌龙茶与潮州乌龙茶一脉相承,市场份额大、前景广阔。”

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性因素。刘仲华认为,打响嘉应茶品牌,要从方式、形式、营销体系三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茶农多方联动,坚持不懈地打造茶叶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茶叶这个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从而使茶产业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良性互动。”刘仲华说,大埔县还要建立起全网营销体系,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策略,把嘉应茶从美丽的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茶叶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它既能美化绿水青山,也能打造金山银山。刘仲华认为,梅州市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应当运用好这些优势,与茶叶产业相结合发展,推进茶旅有机融合。“茶叶是产业链比较长的经济作物,不能局限在一片叶子的定位上,把茶与旅游、文化、金融等其他领域高度融合,来实现真的大茶业和高效的产业。”

互联网时代传统茶叶如何吸金年轻消费者?在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广东任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拥军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人眼里的茶是快速、可移动的,同时是可以打包、社交、场景、百搭的。“从传统的茶变化到现在的茶,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要以新消费品思维做产品,产生有社交货币属性的超级爆品。比如说可以用积极利用短视频来全面推介嘉应茶。”王拥军总结。

“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是梅州的特点,练好内功强化外功,必然会奏响梅州的嘉应茶之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仲华表达了对嘉应茶未来发展的期待。他说,做好品牌化建设,相信5年后,“嘉应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更是市场渗透力和占有率的象征。

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推动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广东省茶叶做得很好,特别是提出“生态、绿色、有机”理念,符合生态平衡的理念。广东梅州地处全国南部,这里的气候、温度条件非常好,因温度较高延长了采茶的季节,因此产量高。另外广东茶叶的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省份好,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说明有办法实现,可以说广东茶产业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都非常好。

广东创新茶产业发展,注重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优质的生态产品,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好,形成清远英德红茶、潮州单丛茶、梅州嘉应茶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茶香氤氲,茶韵优雅,让梅州成为著名的“单丛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梅州嘉应茶从最开始的客家炒绿,到现在形成几大茶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之外,也不离开政策和科技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打造嘉应茶 区域公共品牌

梅州嘉应茶需要更好地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以长寿之乡为特色,通过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营销,提升茶产业品牌价值,打造嘉应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有三个关键节点要继续推进。

一是政府、行业、企业、茶农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持续地打造嘉应茶的区域公共品牌。因为品牌的打造需要时间,好在我们嘉应茶不是从零开始,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基础,未来还要持续发力,我相信5年之后的嘉应茶不单单只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在市场的渗透力和市场的占有率方面都能完成华丽的转身。

二是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这批龙头企业支撑起嘉应茶品牌,完成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的华丽转身,才能完成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良性互动。

三是建立全网营销体系,要进行全网的品牌传播,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体系,把嘉应茶从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以上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使品牌的元素做得越来越饱满,扩大嘉应茶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记者 马吉池 张柳青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

原标题: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注:内容来源南方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农行梅州分行多措并举“贷”动茶香四溢

在广东茶业生产版图上,梅州“嘉应茶”是很重要的一个版块,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茶叶总面积的1/4。其中,梅州市平远县种茶面积超1.6万亩,总产超980吨,产值近5.4亿元,是梅州茶叶重要产区之一。

平远县致力于打造“客家炒绿之乡”,富硒的土壤和村民世代沿袭的植茶、制茶的传统技艺,赋予了平远茶叶“清香馥郁,滋味甘醇”的极佳品质。近年来,梅州农行立足地方茶产业发展,主动探索金融支持茶叶产业新路径,精准滴灌农户种植和产业发展,助力“茶叶子”变成致富“金叶子”。


农业银行梅州分行客户经理到茶叶种植地了解农户金融需求。凌婉摄

来到平远县石正镇广东大粤茗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茶叶种植基地,淡淡的茶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茶园内整齐的茶树长势良好,与四周的生态山林融为一体,茶园外的茶叶加工厂设备和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据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专业型茶叶种植、制造、销售公司,通过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当地农户种植茶叶,当地不少农户也搭上了“致富快车”。但是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公司销售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茶苗种植、人工和管护等周转资金告急,企业扩能升级面临资金缺口困境。

农行梅州分行得知公司融资需求,深入茶企积极对接,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为公司办理了125万元“抵押e贷”。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有效解决了茶企加工销售、技术产能升级等方面资金不足的问题,公司缓解了资金困难,扩大了生产,提升了产能,茶叶通过供销商、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尝到了回味甘甜的高品质富硒平远有机茶。“有了农业银行的资金护航,我今年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的仓库,购置了先进制茶机械,今年可以大干一场了!”茶企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


同样受惠的还有茶叶种植农户张伯,他们家世代种茶。年前,农行梅州分行驻镇帮镇扶村的金融助理到他家茶园,得知他在春耕备耕中遇到资金短缺问题,便立即为他申请了30万元“惠农e贷”,用于购买肥料和其他农资。

“不到一周的时间贷款就批下来啦,感谢农行为我解决了难题,今年我打算多开一片荒山种茶树,过几年在城里买套房子不成问题。”张伯笑着说。

梅州农行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创新推出了惠农e贷、乡村振兴产业贷、产业园实施主体贷、农业龙头贷等支农助企金融产品,通过执行普惠利率、提高线上贷款审批效率等,为茶农和茶企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贷金融服务,全行为近500户茶农、6个茶叶产业园区投放贷款累计金额超1.5亿元,助力梅州茶叶产业发展。

下阶段,梅州农行将继续围绕农民增产增收,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聚焦当地主导产业和农业资源禀赋,着力扩大金融服务触达面,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

【通讯员】钟佳薇  凌婉

【作者】汪思婷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