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梅州茶叶批发市场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茶叶成茶业,青山变金山 : 广东三农这十年

清晨。潮州凤凰山上,采茶工搭梯爬树采摘古树新芽;500公里外的广州,老广们在茶楼里对着一盅两件慢慢叹。傍晚。梅州梅江区万亩茶园里,茶农打开水肥一体化系统开关即可为茶树“解渴止饿”;“茶叶华尔街”芳村市场内,一箱箱茶叶正被运往全国各地。

自南朝梁武帝时期,东莞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今茶山镇)沿山种茶,广东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片小小的叶子,是生活也是生计,饱含着广东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镌刻着广东乡村振兴的清晰脉络。这片热土上,一棵茶苗茁壮成长,一个产业葳蕤蓬勃,一方百姓致富奔康。

摄影:郑婉英

十年间,广东茶叶种植面积从62.76万亩发展到133.9万亩,总产量由6.31万吨增长到13.95万吨,干毛茶产值自19亿元跃升到156.8亿元。

十年间,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作为打造富民兴村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书写了一段茶香浸润的历史篇章。

十年间,广东无数科研工作者、上千万茶叶从业者、数以万计的涉茶主体锐意进取、只争朝夕,擘画了一幅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蓝图。

政策红利小茶叶撬动大产业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广东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潮州工夫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广东把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和期盼嘱托转化成感恩知恩报恩的实际行动,在更高起点上打造推动广东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厚底蕴,构筑了广东茶产业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第一大茶叶流通消费大省的广东,成立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联盟,围绕“生态、特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创品牌,共拓市场,弘扬岭南茶文化,做强做优广东茶产业。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率先提出“打造100个生态茶园”,广东成为首个制定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的省份。目前,共有122家企业先后创建和通过生态茶园认定,覆盖主要茶区,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超20万亩。

发展现代茶业,要导入高水平要素资源,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要突出集群化、延长产业链。广东把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建了16个省级茶叶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内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4.6%。

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优化集群布局,巩固优势提升质量,扶持优势茶品种发展,完善茶叶标准体系,加快打造广东优质名茶品牌。

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各地纷纷行动起来。


潮州先后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潮州单丛茶产业化建设实施办法》、印发《潮州市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2021-2025年)》,大力实施“品牌化、生态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五大发展策略,22.5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带来了64亿元的初制茶产值,并将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美丽茶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殊荣收入囊中。

清远英德则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将英德红茶产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茶罐子”。为此,他们探索出一条引导茶企走全产业链发展的道路,形成龙头企业+中小规模企业+种植户的农业产业联合体,发挥出产业化“协作”的力量。2022年,英德红茶以37.18亿元的品牌价值,上榜“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百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茶叶主产区潮州、梅州、清远、河源四市茶树种植面积占全省63.8%,集群化发展显著;六大茶类齐全,区域特色鲜明,30个茶类区域品牌带来产值超过340亿元;35个省级茶叶类专业镇、256个专业村,带动农户10万余人;产业链不断延伸,创新柑茶风靡全国、茶旅融合不断升级,新式茶饮异军突起、7.2万余家企业约占全国19%。

十年间,从粤东到粤西,从粤北到珠三角,一座座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铺就一条前景广阔的乡村振兴之路。

无形之手小茶叶形成大市场

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市看广东。

位于广州荔湾的芳村茶叶市场内,红茶、绿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特种茶……各类茶叶鳞次栉比铺陈展现,依托千年商都的沉淀与枢纽流量,天南海北的茶商们自发聚集于此。

“目前,芳村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成交量最大、辐射面最广、商铺最集中的茶叶贸易集散地,是全国茶产业、茶经济的风向标。”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张黎明表示。

23个茶叶批发市场及8处茶叶经营户集结地,批发市场内经营主体2859家,商户1.2万家,普洱茶交易量占全国80%,批量的茶叶交易以规模聚势赋能,再由渠道向外扩散辐射。


随着行业日趋成熟,新业态层出不穷,广东茶叶市场开始将“量”的优势,升级为“质”的转变。

破除旧的市场规则,树立新的市场标准,茶叶价格、交易、质量的“广东标准”正在形成;在注重品质和体验的时代,批发市场开始从功能与品牌两方面谋求出路,展示、体验、研学,更多茶叶消费场景纷纷出现;升级转型,线上销售快速发展,2020年广东区域公用品牌茶叶电商销售量2.12万吨,同比增长89%。

这边厢,一个全新的国际茶叶市场正在悄然蝶变。那边厢,广东把平台搭到产区去,把市场拉到产区去,把茶商带到产区去。2018年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茶叶主产市人民政府,每年举办一场茶叶产业标志性活动——广东茶叶产业大会。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广东好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大会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示范引领,以绿色生态为核心,以产销对接为重点,打造广东茶产业发展交流平台。


在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的带动下,广东茶事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鹤山红茶文化节、丰顺高山茶文化节、仁化白毛茶开采节……精彩纷呈的茶博会、茶文化节,带动产销两旺,擦亮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首次走进茶产区,落子广东潮州,向世界展示潮州工夫茶的“和、敬、精、乐”;广东牵头启动中国首届斗茶大赛暨2022中国十大茶王评比活动,谱写中国斗茶赛事新篇章。

茶叶消费以25万吨/年位居全国第一,消费量占全国1/10;茶叶流通全国第一,年流通量近600亿元,约占全国1/5,广州芳村交易额达13亿元/年;茶叶收藏量全国第一,仅东莞一地藏茶量就有50万吨;茶博会数量全国第一,仅珠三角每年便有20多场……广东用一个个耀眼的数据写下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生动注脚。

增收致富小茶叶写出大文章

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广东茶产业发展始终以保障茶农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韶关市翁源县铁龙镇龙化村老焦坑村小组组长、石壁茶种植户赵电古通过种植石壁茶改善了生活,改变了命运。“今年我的茶叶收成700斤左右,纯收入就有25万元。全村的茶叶收成3000多斤,集体收入预计可达100多万元。”他高兴地说。

梅州市大埔县,当地茶叶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以订单农业、安排就业、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赖法卫介绍:“仅我们一家就带动周边农户3260户,户均年增收11000元。”


潮州市通过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让茶农实实在在受益。来自潮州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潮州市申请使用“凤凰单丛(枞)茶”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有84家,获保护的产品年总产值达30亿元,较保护前增长445%,受惠农户达37500户,农民年平均收入达28600元,较获保护前的16500元增长了73.3%。

“靠山种茶,盖起了‘茶叶楼’,开起了‘茶叶车’。”“以前骑着单车去卖茶,现在人家开着汽车上门来买茶。”“收入翻了好几番,日子越过越红火。”……回望这十年,茶企茶农的感受最直观,他们用最淳朴的话语表达最纯粹的喜悦,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景正在这里变为生动现实。

产业发展带动茶农走上了致富道路,这其中离不开科技的强大助力。清远市英德市英九庄园内,中央智能茶厂实现全程连续化、自动化和清洁化生产,解决传统制茶工艺的“痛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仁化县农业农村局共同选育出丹霞1号、丹霞2号两个品种,通过大规模推广种植,让千年仁化白毛茶重振雄风;单丛茶古茶树资源保护栽培技术方案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保驾护航,促进单丛茶市场规范。


“茶产业厚植于科技的沃土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科技为茶产业等更多特色产业赋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唐劲驰表示。

在广东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特派员这一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茶叶品质,也切实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刘少群及其团队分别在粤东西北建立了10个茶叶产业示范点。“在三轮扶贫工作中,团队共完成培训25期,培训人员达6000人次。建立茶叶示范园2万亩,标准茶叶加工厂20个,整合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98个,辐射推广茶叶种植面积9.67万亩,带动全省近3万人解决就业问题。”刘少群细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一线服务中,科技特派员培养出了一批“茶秀才”,带出了一支既懂技能又能留下的农民技术员队伍,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发轫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的珠江,流经六省穿越五岭最终汇入南海,奔腾而来浩荡而去,造就了这片南粤大地开拓与创新的精神,赋予了广东人开放与包容的品格。

这里的人们,既把“得闲饮茶”“有闲来食茶”挂在嘴边乐享生活,也为着茶产业发展闻鸡起舞、日夜兼程。


摄影:陈卫东

十年间,广东造就了一个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的优势产业,美了环境、旺了经济、富了百姓,为茶农谋利、为饮者造福。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茶,这枚源自古老东方的神奇树叶凝结了千百年文化精粹,将以前所未有的绚丽姿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东茶人,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携手开辟广东茶产业的繁荣盛景,奋力推动广东茶产业创造新的辉煌。

【记者】林佳

【来源】南方农村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广东有好茶,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中国茶产区巡礼

说起广东茶,外地的茶友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广东的早茶和工夫茶,而本地的茶友们会想到芳村占地十万平方米的茶叶批发市场和集散地,以及东莞的普洱茶仓。

没错,广东人们爱茶好茶,在茶叶领域拥有着数个“全国第一”:茶叶消费全国第一,25万吨/年,占全国十分之一;茶叶流通全国第一,年流通量近600亿元、约占全国的1/5,广州芳村交易额达13亿元/年;茶叶收藏量全国第一,仅东莞一地藏茶量就有50万吨;茶博会数量全国第一,仅珠三角每年便有20多场。


溯源到生产端,广东同样以“生态茶园大省”的身份,在绿色、生态发展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六大茶类齐全三大文化体系

粤茗飘香,源远流长。自南朝梁武帝时期东莞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今茶山镇)沿山种茶,拉开广东种茶的序幕,广东就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东六大茶类齐全,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均有代表品种。在广东,粤东西北都有茶叶种植。2021年,全省茶叶实有面积133.9万亩,产量13.95万吨。

在广东的茶叶版图中,集群化发展特色明显,潮州、梅州、清远、河源四个地级市的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63.8%,形成了以潮州、梅州为主产区的单丛乌龙茶,以清远、韶关、河源为主产区的特色红茶,以梅州、河源、湛江等为主产区的大叶种绿茶,以江门新会为主产区的特色柑普茶、柑红茶等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柑普茶、柑红茶发展势头迅猛,正成长为中国第七大茶类。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广东的茶文化最有特色。在广东有三大茶文化体系,分别是以饮食为核心的广府早茶文化、以精细见长的潮汕工夫茶文化,以及以擂茶为代表的客家煮茶文化。无论是“得闲饮茶”还是“潮州单丛茶艺二十一式”,茶在广东已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而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

2022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在潮州举行,围绕潮州工夫茶“天地人”的核心主题,牌坊街摆起“潮·工夫茶宴”,市民坐着竹编椅,在袅袅潮音中悠然喝着工夫茶,呈现出一场全民饮工夫茶的文化盛宴。

两大名茶引领发展

在2017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推选了“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英德红茶、凤凰单丛茶双双入围,荣获嘉奖。

作为广东第一大县级茶产区,英德是中国红茶之乡,英德红茶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1956年,在中央的指示下,英德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红茶商品基地。1959年第一批英德红茶面世,正式开始由国家统购统销,收购出口国外,并在1988年达到出口量的高峰。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制英红九号茶叶品种,成为了英德红茶的标志性品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带动,红茶成为了英德市支柱农业产业之一,吸引众多农民投身茶产业当中。据统计,目前英德有茶叶企业556家,新型经营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社达163家,带动从业人员15万人。截至2021年底,全市标准化茶园面积17.02万亩,纳入原生境茶树管理区域1.98万亩,全市全年干茶产量超过1.35万吨,茶叶产值超50亿元,综合产值超57亿元。同时,英德红茶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世界高香红茶”等称号,公用品牌价值达37.18亿元。

单丛茶,在历史上是“单株采制”的特定名称。现代概念的单丛茶,是原有“单株采制”的延伸,有单株采制的、也有单丛品系、单丛品种采制的。潮州单丛茶可分为“凤凰单丛”和“岭头单丛”两个品名,经过十道环环相扣的古法程序制作出来的凤凰宋种单丛茶,具有独特的山韵风格,耐冲泡,深具“形美、色润、香郁、味甘”四绝之特点。

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被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近年来,潮州凤凰单丛茶飘香海内外,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有统计数据显示,仅2021年一年,当地初制茶产值就超过64亿元。

正是在这两大茶类的带动下,广东茶产业呈现着迅猛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省现有茶类区域品牌30个,产值340多亿元,培育名牌产品179个。创建16个省级茶叶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35个省级茶叶类专业镇、256个专业村,带动农户10万余人。

率先开展“生态茶园”建设

茶叶品质的好坏,除了与加工技术相关外,更与茶园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茶人深谙自然真谛,把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作为推动茶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8年9月,广东茶产业联盟发布了《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同年12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广东七家茶叶企业起草《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并启动首批广东生态茶园认定申报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广东生态茶园建设。广东是全国首个制定生态茶园标准的省份。

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17〕118号)明确指出,2020年要建成100个生态茶园,并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全省生态茶园面积占比达30%—50%的发展目标,将广东茶产业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循环、绿色和生态农业典范。

围绕广东省特色茶叶产业发展定位,目前进一步集成及应用示范一批适应广东省各区域品牌产区的生态茶园建设关键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茶园模式,并持续开展生态茶园认定工作,辐射带动全省各茶叶产区。

在技术标准方面,根据不同茶类、不同地域情况,广东研究试验适合当地可操作性的生态茶园建设方法,形成了《DB44/T2209—2019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DB44/T2210—2019茶毛虫综合防控技术规程》等标准,并在企业示范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生态茶园的建设能力,进一步加快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同时,大力推动生态茶园建设与认定,显著提升了广东茶产品品质。目前共有122家企业先后创建和通过生态茶园认定,覆盖主要茶区,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超20万亩,为我国茶叶产业贡献了“广东经验”“广东模式”。

南粤大地处处开花

一山千行绿,阡陌茶飘香。秋高气爽,站在海拔1392米的乌岽山上,微风习习带来秋日的清爽。这里是广东天池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茶园所在地,这也是潮州第一家单丛茶上市企业。

由于潮州单丛茶品质特征,在潮州,单丛茶企业非常之多,各家有各家的亮点。有诸如天池茶业、宋凰茶业这类的大型企业,也有文涛茶厂、贡茗春、伴云等较小的企业。而企业的大小与茶品的好坏并无相关,文涛茶厂的乌龙茶就连续四年荣获“广东十大好春茶(广东十大茗茶)”称号。

在清远的英德市,茶企大多与曾经的国营茶厂有关。上茗轩、英红等老牌企业,前身大多是5个省属国营茶场(英红华侨茶场、英德华侨茶场、黄陂华侨茶场、红星茶场及广州军区军马场茶厂)。其中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金帆红茶,几乎走遍了全世界。

而作为新兴茶产区的河源紫金县,最是明白如何抱团发展,打响区域品牌。每每有赛事或展会,都能见到紫金团的影子。金丰号、青林峰、斗记等企业,带领着紫金茶企共同向前。

“第七大茶类”新会柑茶的爆红,同样诞生了一批柑茶品牌,丽宫、陈皮村、新宝堂、世纪茗家、云鼎等陈皮与新会柑企业,趁着风口正在迅速发展。

此外,还有梅州、韶关、惠州、湛江……4000多家茶企同样用自己的方式为产业振兴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广东茶叶经营主体超4000家,其中涉茶省级龙头企业超60家,中大型茶叶企业近300家,小型茶叶企业合作社等近2900家,茶叶加工企业(厂)近900家,南粤大地开着灿烂的致富花。

【记者】张妮静

【来源】南方农村报南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调研:疫情对广东茶产业的影响

试谈新冠肺炎疫情对广东茶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建议: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茶界全体同仁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同时又在真切思考和关心到底会对茶叶产业带来哪些影响?


应当采取怎么样的应对措施提早恢复生产经营,以尽可能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前些天,不少茶叶社团组织和朋友就此发表了许多有益的意见,笔者深受启发,由此也有感而发,就此话题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建议意见,供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员和广东茶界朋友参考。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广东茶业的负面影响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攻坚向拐点转化阶段,预计到彻底消灭疫病,还需要一些时间。

由此对茶产业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对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时间还不能准确预期,以致难以按茶叶的农时季节准时复工复产或不能按正常的生产能力复工复产,从而影响全年的产量、质量、销售收入和利润计划。

在广东,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主产“早市名茶”的生产经营企业,比如中低海拔的粤东岭头(白叶)单丛、蜜兰香单丛茶区,粤北乌牛早特级绿茶、特级单芽白茶产区以及粤西清香乌龙茶等早发芽茶树品种的茶区,其次是茶叶市场和渠道终端的批发零售。

概括起来,疫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主要表现5个方面:

1.直接影响春茶生产经营复工复产的时间和产能。

具体表现为:

一是影响茶厂开工前的车间清洁消毒、机械设备检修和生产工具、燃料购买运输等;

二是影响采茶工人和茶厂临工组织,造成劳动力短缺;

三是可能因企业内部疫情防控物资(如口罩、测温仪、消毒液、职工接送车辆、分散就餐和分散住宿的条件等)准备不足而不能按正常时间或产能复工复产。

2.直接影响“惊蛰”和“春分”前名优茶的采制产量、质量、销量和上市时间

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属地化分隔管制的影响,潮州、梅州、湛江、韶关等主产岭头单丛、乌牛早“龙井”和特级单芽名茶、清香乌龙、特早白毛尖等茶区,对于茶叶生产企业,可能会因为以上复工复产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到位,造成“惊蛰”和“春分”前名优茶不能及时按标准采摘、加工,以致特级茶、上档茶产量比例下降;

或因劳动力不足、心理因素不安、熟练技工紧缺,粗采滥制,加上产能不足,导致茶叶品质下降或品质不稳定;

对于茶叶批发零售和进出口贸易的经营企业,可能会因员工不能完全正常复工,茶叶品质和产量不能满足既定目标,采购供应链不给力,以致订单和销量减少、上市时间推迟。

3.直接增加茶叶生产经营成本,利润增长空间面临较大压力

一是直接增加了疫情防控的人力和耗材成本;

二是因请工难、接送难、隔离防护难等系列问题,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成本;

三是员工复工后因在一定时间内还需要采取戴口罩、消毒灭菌、分散活动等防护措施,再加上茶叶运输、快递未能短期内恢复正常,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会、订货会和促销活动也不能立马有效启动,势必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工作效率,从而也间接导致茶叶产品的单位成本上扬。

因此,就2020年而言,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多数茶企如果不强化应收应付管理、精打细算、沉着应对,预计全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目标将难以实现。

4.传统的线下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茶博会将面临“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新挑战。

为了减少和避免病毒等生物危险源的飞沫传播和接触性交叉传染几率,预测未来人类的生产、展示、消费、生活方式会逐步做出理性的调整,在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尽可能避免选择人群扎堆或近距离的沟通、集会、交易。

这就很有可能给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叶交易模式、广州茶博会等博览会及快销奶茶馆等人流密集型的茶叶经营活动,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

5.劳动密集型茶叶生产企业将面临机械化和智能化变革的新压力

广东本来就是一个用工成本高的茶区,加上如前所述,通过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冲击,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劳动密集型生产经营活动存在流行病传染的风险,企业用工难、用工贵、用好工更难更贵的局面将日益加剧。

茶叶生产、加工、营销者若能够顺应时代变革,尽快用机械替代人力,用数字化、智能化装备替代人脑的,就可能获得比较健康、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这样的变革是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和人才的,对于广东大部分茶叶企业而言,无疑都是一道必须艰难跨越的新门槛、新压力。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广东茶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应对措施

如前所述,按照国际惯例,应急防控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是一件公共安全事件。

由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在其应急预警未解除之前,必然对茶产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但纵观历史,但凡每一次重大危机过后,都会带来新的重大变革和发展机遇。挺过了危机,克服困难、顺应变革,就有机会赢得新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经历过这次疫情危难之后,更多的国人可能会对茶叶与生俱来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提高人体抗病毒免疫力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引发个人、家庭、组织机构对茶叶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加快茶叶生产、消费、服务更加回归健康、客观和理性。

因此,笔者预测在中长期内必定会带来许多新的发展与变革机遇:

一是以“大众好茶”为主导的茶品消费量将稳步增长;

二是抗病毒功能茶叶新产品研发将加快步伐;

三是以“纯手工”、高劳动密集型的茶叶生产方式将向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加快转变进程;

四是茶叶“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交易、零售、社交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

五是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级标准化、数字化、法制化进程将加快完善。

但是,目前举国上下最大的政治任务,还是要万众一心,坚决打赢保卫人民生命安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作为广东茶界同仁,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具备“外防病毒输入,内防病毒扩散”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精心组织,提早谋划复工复产,力争将疫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

笔者建议重点做细做实如下措施:

1.提早14天建立“全员健康档案”,分类分批安排复工复产

指定专人负责,尽快建立面向本单位每一位固定员工和拟聘临工的健康状态调查表,每日对各位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登记。

对近14天内出现过感冒、咳嗽、发烧或疑似病例的员工,一律不得复工,更不许随意解除员工劳动合同,同时必须做细思想工作,要求其就地按属地疫情管控制度留家观察或到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并按政策要求协商发给其基本生活保障。

对健康状态良好的员工,则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在疫情防控物资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复工复产。

2.提早做好茶企(含茶叶市场、茶馆)内部复工复产前的准备工作

一要抓紧谋划落实茶场、茶厂和经营场地复工复产前的消毒杀菌、设备检修及原材料购置等准备工作,一旦开工,确保高效运转;

二要提早储备足够的口罩、测温仪、消毒液等防控物资,以供员工复产复工后使用;

三要做好食堂分散就餐的场地安排、留宿员工的分散住宿房间安排和非住宿员工的接送车辆保障;

四要制定企业内部疫情防控方案,明确专人值守值班,明晰应急处置流程,一旦发现疫情,能及时有序地与属地主管部门联防联控。

3.依法落实生产经营过程中防控病毒传播的各项措施。

茶企、茶馆复工复产要先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复工后,必须教育员工遵守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防控疫情扩散、传播的各项措施,做到每次“进场测体温,在岗戴口罩,行动不扎堆,尽量少唠嗑,出入勤洗手”。

对临时采茶工,在连续14天检测身体正常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消毒专车接送,采茶劳动尽量分散作业,并保持佩戴口罩、分散吃饭。

坚持每日记录每位员工的体温、健康状态及其本人家庭、住宅小区的疫情发生等情况。

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属地卫生主管部门,按程序启动应急处置。做到疫情防控与茶叶产销工作两不误。对生产能力还不满负荷的企业,可以安排错峰轮流上班。

4.积极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合理安排和调整春夏秋茶生产经营计划。

具备按时复工复产的生产企业,可以适当拉长茶叶采摘期,按既定的产品品质定位分批分次严格按标准采茶。

对劳动力紧缺、或不具备按时复产条件的企业,可采取人工采茶与机械采茶相结合;

机采茶青进厂后再配以必要的分级分选工序,实行分级加工,即高级原料茶用于高级名茶,机采原料则加工优质“大众好茶”,力保春茶茶青产量不减产、品质稳定。

红绿茶产区,在头春茶结束后,马上增施速效有机肥,力争提高二春优质红绿茶产量占比;二春茶采摘后立即进行夏季轻修剪,并追施一次速效有机肥,以保障秋茶产量比重。

粤东单丛茶和粤西清香乌龙茶产区,在春茶结束后10天内马上进行一次轻修剪,增施速效有机肥;

夏季新梢主要用于积累光合产物,但顶端细嫩的芽叶可以通过“打顶采”用于加工优质红茶,这样即可获得部分夏季优质红茶,又为提高秋茶的产量和品质夯实物了质基础。

有条件的茶企,还可启动员工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全年增本不减收。

5.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线上线下”有机互动平台,加快推进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基于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面对面聚集的实际情况,建议有条件的茶企尽可能加快“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设,增加线上茶叶销量。

要善于应用微信视频软件组织开展公司客户见面会、商品推价会和技术培训会,减少人群的直接接触;

精心设计若干大众好茶“爆款”茶品,充分利用阿里、京东、唯品会和自媒体平台,拓展互联网市场,拉动大宗优质茶的销量。

6.充分用好政府的优惠政策,紧缩开支,千方百计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一是积极沟通政府部门,争取缓交社保金,并争取政府返还企业失业保险费用;

二是积极对接政府的补助政策,申请获得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经营补贴和稳岗补贴;

三是关注和争取政府出台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四要积极申请生产经营场地减租免租优惠;
五要加强财务管理,强化应收账款督察,清理坏账和库存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增加资金流动性,提倡全员增收节支、提高工作质量。

7.加快抗病毒茶叶新产品研发,建立茶叶数字化交易、评价与监管平台。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茶叶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病毒功能的茶树新品种选育和茶叶新产品研发。

同时普及饮茶与健康知识,加大茶文化宣传,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建立健全由政府或第三方中立机构主导的“互联网+茶叶交易”平台以及茶叶质量、安全、等级与信用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监督体系“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大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为广东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适应新时代商业模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撰文:陈栋(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原标题为:试谈新冠肺炎疫情对广东茶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建议;现标题为本刊所加)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