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第一茶庄17

找到约478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中国名茶之乡   中国茶文化之乡

  贵州茶产业第一县

  ——湄潭茶产业简介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乌江北岸,全县总人口50.66万。杭瑞高速与道翁高速交汇湄潭,县城距遵义机场35公里、遵义市区60公里、贵阳200余公里、重庆300余公里。湄潭生态环境优美,平均海拨在927米,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64.83%,常年空气质量优、达到国标一级,在18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趟着36条20公里以上的河流,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誉,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县”。
  湄潭地表资源丰富,土壤富含锌硒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地区,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湄潭生态好,生物平衡多样,不易发生病虫害,茶园农药使用少,质量安全可靠。湄潭气温低,茶叶生长缓慢,营养物质积累丰富,氨基酸含量高达4%以上、茶多酚28%以上、水浸出物40%以上,水浸出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左右。出产的绿茶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翠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红茶甜香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浓醇厚,不可复制的优越自然环境成就了湄潭茶的优良品质。  

  一、基本情况

  湄潭是贵州最大的茶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排位第二。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 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09年荣获 “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称号,2010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受百姓欢迎产茶地”,2012年获“全国十大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2009-2014年连续获“全国重点产茶县”,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茶叶籽产业发展示范县”,2014年 “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全国茶文化之乡”,2015年获“贵州茶产业第一县”、“中国茶叶产业示范县”,2016年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2017年荣获“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2018年荣获“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并连续四年蝉联全国第二重点产茶县。是贵州省现代茶业高效示范园区,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县投产茶园57万亩,茶叶总产量6.77万吨,产值48.2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24.85亿元。 
  2018年,全县已发展茶园6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达99%以上,无公害茶园认定面积45万亩,有机茶园4.8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0.9万亩。茶园集中度高,主要分布在全县15个镇(街),涉及8.8万农户35.1万余人。 
  全县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566家,其中注册企业41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2家,市级25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3类综合开发产品。
  全县有茶叶商标70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湄潭翠芽”获得国家级金奖88次,“遵义红”获得国家级金奖28次。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湄潭翠芽”是“中国驰名商标”,2017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中国驰名商标“兰馨”及一批企业品牌在省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遵义红”成为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两会用茶。
  茶区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5个,茶青可在30分钟内进入市场交易。建成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国家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大平台”,目前入驻企业和商户400多家,2018年交易额18亿元,已成为茶产业营销的综合舞台。湄潭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地级以上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旗舰店、批发部1000多家,企业在天猫、阿里巴巴等全国知名网站开设网店400余家。
  在做大做强茶叶一产、二产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有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翠芽27度”2个国家4A级景区,一个贵州十大魅力景区--中国茶海,还有中国茶工业遗址博物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园、茶博会展中心等茶文化标志性景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沓而至观光、体验。茶产业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茶旅游提升茶产业的翅膀,湄潭涉茶的农商旅投公司、文化创新公司、茶庄园经济、私人订制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展呈多栖发展,并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作为一把手工程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县上下一心,形成了发展茶产业共识,全力突破。
  (二)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了6条茶叶产业带、7个茶叶专业镇、一批茶叶专业村和专业户,实现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三) 以茶产业发展为抓手,推进扶贫攻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全县有8.8万余户、35.1余茶农因茶走向致富路。
  (四) 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
  (五) 加大政策措施保障,2007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县委、政府分别出台茶产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每年制定实施意见,从基地、加工、市场、品牌、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
  (六) 加大财政投入,每年整合上级财政资金4000万以上、县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直接投入茶产业建设,茶区基础设施等相关联的投入更大。  

  三、今后的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将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为指引,以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为抓手,重点围绕“夯实一个基地、巩固两个品牌、拓展三个市场、全面融合发展”工作总体思路,不断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产业兴、人气旺、生态好、环境美”的产业发展目标。
  (一)夯实一个基地。一是强化新建茶园管理,做实基地规模。二是强化幼龄茶园管护,促进早投产。三是强化科学防治病虫害,保障质量安全。四是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五是指导茶叶企业开展“三品一标”及雨林联盟认证,实现茶园全覆盖。六是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二)巩固二个品牌。一是开展品牌现状调研,探索完善品牌管理办法。二是倾力打造“湄潭翠芽”和“遵义红”,加强政企联手,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支持茶叶企业参加具有重大影响的斗茶比赛、评比及品牌(产业)推广活动。四是制作湄潭茶产业宣传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
  (三)拓展三个市场。一是国内目标市场。开拓北京市场、西安市场、重庆市场、山东市场、上海市场,辐射带动华东、东北、西北、北方等区域市场。建设贵州茶叶交易中心。二是线上线下市场。拓展互联网市场,支持企业在全国开设“湄潭翠芽”、“遵义红”茶叶品牌旗舰店、专卖店、批发部等。加快中国茶城市场建设,完善各项市场功能。三是国际市场。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对接与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合作,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四)全面融合发展。以“茶庄”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茶产业的三产共生,三产融合,不断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围绕茶叶的生态优势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文化功能,全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建设,让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
  2018年12月30日

浙江:茶叶出口第一省,西湖龙井名天下

说起茶叶这篇文章,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汉代名士丹丘子的《神异记》中提到,浙江余姚四明山有大茶树,《临海县志》引《抱朴子》的记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吴兴郡茗岭“课童艺茶”及乌程侯孙皓“以茶代酒”等茶事活动中,说明汉代,即距今2000年前浙江就有植茶和饮茶的历史记载。


全省几乎都种茶

浙江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雨量充足,气候湿润,适合茶树的生长。浙江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大省,也是我国最大的蒸青茶生产基地和茶叶出口省份,虽然浙江在茶园规模和产茶量方面不占优势,但浙江名优茶发展迅速,在品牌和品质方面都受到肯定。

浙江有 25 个主产茶区,主要分布在浙西北,金衢盆地,浙东山区、丘陵地带和浙南地区。除嘉兴市和舟山市几乎不产茶外,其它九个市都种植茶叶。其中杭州市有包括富阳区在内的 6个主产茶区,绍兴市有 5 个茶叶主产区,金华市 4 个主产茶区,衢州市和宁波市都是3 个主产茶区,丽水市有松阳县和遂昌县两个主产茶区,湖州市和台州市分别只有安吉县,临海市一个主产茶区。

浙江是绿茶大省,从近 10 年绿茶产量来看,每年绿茶产量占比浙江茶叶总产量都在 96.5%左右,着名的绿茶品牌众多,比如产于杭州的“西湖龙井”,新昌的“大佛龙井”,武义县的“武阳春雨”,浙南山区的“松阳银猴”以及产于景宁惠明山脉的“金奖惠明茶”。浙江省也在致力于发展多茶类业态,红茶,黑茶,花茶,黄茶,乌龙茶,白茶等都有发展。目前全省茶园面积为307.7万亩,茶叶产量19.8万吨,一产产值达259.6亿元。


排名第一的西湖龙井

如果要选择一款茶来代表中国,那无疑是西湖龙井莫属。在不同机构评选的中国十大名茶中,西湖龙井茶都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名列第一。2021年,浙江龙井茶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当年浙江龙井茶产量2.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龙井茶一产产值59.9亿元,比上年增长8.1%;龙井茶产量、产值在该省茶叶总量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3.2%和23.1%。

据浙江大学发布的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西湖龙井、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的品牌价值分别达到74.03亿元、47.74亿元、31.90亿元,分别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第七和第二十七位,龙井茶在中国茶界地位进一步稳固和提升。

龙井茶在浙江的地位很高,但除了西湖龙井之外,其他地区所产龙井茶,如今在知名度上已经比不上浙江湖州安吉县的安吉白茶了。很多人以为安吉白茶是白茶,但是实际上它属于绿茶变种,是地地道道的绿茶。也正是因为这种白化的变异特征,让他成为绿茶之中的奇葩,备受世人关注。

产业发展成效显着

不久前,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这是由浙江省牵头申报。在全国44个项目中,浙江有6个非遗项目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位列第一方阵。具体包括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以及庙会(赶茶场)、径山茶宴两项民俗活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全国茶叶市场放开35年来,浙江顺应市场变化,率先发展名优茶,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标准茶园和生态茶园,研究与推广名优茶标准化、机械化加工,名优茶机械化加工率已达99.1%,真正实现了“机器换人”,茶叶平均亩产值全国领先,浙江实践成为浙江经验甚至浙江模式,并引领全国茶产业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牌效应不断凸显,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目前,浙江茶叶面积居全国第六,茶产量第七,茶产值第三,茶出口量第一,茶品牌第一,茶科技教育第一。


生态高效、特色精品

日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深入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为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设定新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一产产值超300亿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0亿元。

未来,浙江茶产业将以“生态高效、特色精品”为目标定位,深入实施茶叶领域农业“双强”行动,持续推进生态茶园、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建设,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

浙江茶产业将形成以名优绿茶为主导,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花茶、抹茶等茶类协调发展的格局;以龙井茶为主体,丽水香茶、温州早茶、安吉白茶等多品牌共同发展的态势。此外,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也将大幅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

据介绍,到2025年,浙江将建成茶叶全产业链强县10个,全域茶旅强县10个,精品茶旅线路50条,服务功能齐全的茶庄园200个。浙江将通过培育茶相关要素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茶生产、茶文化、茶旅游、茶休闲、茶养生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美丽茶乡。

【记者】张妮静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茶创下中国“五个第一”

4月19日,《2023年云茶产业绿色发展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云南茶产业创下种质资源、产业规模等中国“五个第一”,有力促进云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带动茶农增收。

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世界茶树的核心起源地和原产地中心地带,古茶树(园)规模居全国第一。据调查,云南省古茶树资源面积达329.6万亩,其中野生种古茶树居群265.7万亩,栽培种古茶树(园)63.9万亩。目前,在全世界已知的山茶属茶组植物47个种和3个变种中,有三分之二的茶种资源是云南独有的,也是全球独一无二的。

《公报》显示,2023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803万亩,同比增长0.9%,约占全国茶园总面积六分之一,居全国之首。同期,全省干毛茶产量55.7万吨,较2022年增2.3万吨,同比增长4.3%;全产业链产值达1504.2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农业产值248.8亿元,同比增长8.6%。云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自202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以来,连续4年稳定增长。

《公报》显示,2023年云南省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共计264.7万亩,数量居全国第一。组建云茶产业专家组,联动农技推广队伍,每年推广茶园绿色生物防控面积100万亩/次,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100万亩/次,推广配方施肥面积100万亩/次。同时,在品牌建设方面成效斐然。2023年,“普洱茶”品牌评估价值达82.21亿元,居全国第2位,“滇红工夫茶”品牌评估价值43.73亿元,居全国第21位。2023年12月22日,中国普洱茶IPO第一股澜沧古茶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为在资本市场上市的内地茶企第一股。

云南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起始地,是普洱茶的原产地、滇红茶的故乡,全省分布有老班章、冰岛、昔归、易武、景迈、南糯等100多座古树名山,有3200年的香竹箐锦绣茶祖。2023年9月17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

《公报》提出,下一步将依托云南丰富的自然风光、浓厚的多民族风情及旅游资源,打造一批茶庄园、古树名山、特色村落、休闲民宿、秀美茶园等,集观光休闲养生体验购物等于一体,构建茶旅路线,弘扬民族茶文化,宣讲好云茶故事,促进三产融合、茶旅融合,进一步发挥茶产业全产业链价值,助力茶农增收。

(首席记者 廖兴阳)

来源: 昆明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7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