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96真淳雅号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1994-2004的这十年,被称为易武的“复兴时代”。在这十年间,涌现了一大批后来闻名于世的易武茶品,其中有96真淳雅、98顺时兴、99易昌号、99绿大树等。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96真淳雅号

今天,就和国家高级评茶师、淘宝旗舰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鲁文锋老师,一起来聊聊96真淳雅。

鲁文锋老师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师从“普洱教父”白水清,历年藏有百年宋聘号、1950年红印圆茶、88青饼、92方砖、大白菜等珍品老茶;还开辟了《普洱老茶讲堂》栏目,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与茶友分享!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

一、普洱茶的寻根之旅

1994年,在昆明参加完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以吕礼臻为首的台湾中华茶艺业联谊会一行20余人,辗转来到易武,开始了普洱茶的寻根之旅。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易武古镇

历史上,易武曾是传统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从清朝至民国的近百年间,易武成为普洱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商贾云集、茶庄林立。

留存当世的百年号级古董茶,如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庆号等,基本都来自易武。

在易武之行中,吕礼臻结识了前任易武乡长张毅。张毅对易武普洱茶传统工艺颇有了解,他带着吕礼臻一行参观了老茶庄和古茶园。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张毅(左)与吕礼臻(右)

易武茶山中的野生种大茶树,让他们感到兴奋不已。可是,易武大街上,各个老茶号的旧址或是被烧毁,或是已翻修,存留的福元昌号、车顺号、同昌号等旧址老房子,也无人管理,一片荒凉。

曾经作为贡茶重镇的易武,如今这样没落,给吕礼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决心寻找易武传统制茶技术,让“易武正山普洱圆茶”再次与世人见面。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易武古镇

二、96真淳雅的诞生

1995年,吕礼臻与张毅谈好合作,以易武野放大树茶为原料,找到旧有石模,采用书中记载的制茶古法,试制一批茶品。

由于当年茶农没有按照标准采摘,大小老茶混在一起,第一批茶菁全被拒收。1996年收到符合标准(一芽三叶)的茶菁后,才开始量产“真淳雅号”。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吕礼臻手拿96真淳雅号

“真淳雅号”的选料是真正易武野放茶料。由于长期自然生长,易武茶山的大茶树就像是未被发掘的宝山,无论是质与量都非常好,完全是野生乔木种,且价格非常便宜。

他们请来曾压制“宋聘号”的老师傅李官寿先生担任指导,在工序上采用古法,手工揉捻、石模压饼,并用大黄竹叶壳包装。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96真淳雅号原筒

虽然96真淳雅的制作带着实验性质,但这批茶的选料无疑是最精华的,加工工序也是当时认定最接近古法的。

三、96真淳雅的历史意义

由于采用传统石模压制,96真淳雅的茶饼压得厚而松,有利于内部茶质转化,活性相当理想。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96真淳雅号饼面

易武原生种野放茶的叶片立体完整,条索粗硕,茶面呈现出明显的栗红色泽,茶芽转为金黄色。茶干香气清爽、迷人、开朗,不带一丝杂染的气味和闷湿味。

茶泡开后,茶汤橙红透亮,质厚有力、口感微涩、醇厚回甘,充分表现了易武茶的活力。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96真淳雅号汤色及叶底

感受深刻的是其香气,清幽、爽朗、梅甜、柔和的易武蜜甜香,慢慢渗透在口腔里,让人心动。

2005年,在台湾《普洱壶艺》杂志组织的斗茶盛会“华山论茶”中,96真淳雅凭借优异的茶质口感,击退了96紫大益、96橙印、96省公司青饼等,一举夺冠,被业界称为新“宋聘号”,从此声名大噪。

96真淳雅:易武茶复兴时代的先锋,业界新“宋聘号”

96真淳雅号资料图

96真淳雅是建国后第一批用制茶古法做出来的易武古树茶。在它之后,越来越多人前往易武,古法制茶技艺逐渐得到研究保护,由此开启了易武的复兴之路。

可以说,96真淳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里程碑,作为易武复兴时代的先锋,它的出现,为后来的易武中期茶树立了标杆式的口感,可谓功不可没!

特别说明:文章由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原创整理,原创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邓时海、耿建兴.普洱茶续[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编辑部《华山论茶:九九年名茶评比》[J].《普洱壶艺·茶艺》,2005(16)郑翔如《激浊扬清话普洱·真淳雅号的故事 》 [J].《普洱壶艺·茶艺》,2007(22)百濮子、张静红《从96真淳雅和99年张毅无纸易武的开始》浮云评茶系列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易武茶区,在许多普洱茶爱好者的眼中,颇有“天花板”的意味,有人甚至会说“易武是喝茶人的最后归宿”。

“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说法,现在茶界比较认可的大致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易武之所以排在了第一,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茶产量方面易武茶山均处第一。”

如今的易武与百年前的易武,究竟有哪些不同?或许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

玩家的天堂

历史上的古六大茶山,曾“入山做茶者数十万”,盛极一时。清中后期,随着大量汉人,特别是石屏人进入到易武,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从倚邦逐渐转移到易武。

清末民初,是易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高光时刻。这一时期,以石屏人为主的许多外地汉人,从进山采茶、收茶、做茶,到开始在易武开设茶庄商号,易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在易武,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比较有名的有宋聘号、车顺号、同庆号、同兴号等。那时的易武,可以说商贾云集,马帮塞途。一些大的茶号还在泰国、越南等国外设立分公司,将云南的普洱茶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市场。

易武的茶商们为了打响品牌,扩大经营,不断改进工艺,提升品质,给我们留下了宋聘号、同庆号、同兴号等弥足珍稀的号级茶。这是老茶的巅峰,味蕾的绝唱,让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成为每个茶人心中不懈追寻的信念。

然而到1994年8月,当陈怀远等人走进易武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西南边陲偏远而落后的小镇,虽然家家户户仍在采茶,但早已没有茶庄茶号林立的繁盛景象。

陈怀远是与吕礼臻、曾至贤等到昆明参加完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后,与“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一行20余人一起来到易武的。与一些文章说这次台湾茶人到易武的“朝圣之旅”是计划行程有所不同的是,作为当事人的陈怀远坦言到易武是临时起意。

陈怀远回忆说,那时的易武无论是交通还是食宿都非常不方便。易武老街上,同庆号的旧址已经翻修,宋聘号已经在20世纪70年代被烧毁后改建成易武小学,迎春号、福元昌号、车顺号、同昌号等旧址,也因无人管理而荒芜。古六大茶山的茶产业已经完全衰落,成为了纯粹的原料基地。

形成于清代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里,隐藏着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密码。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易武开始走向衰落。1950年后,勐海茶业得到蓬勃发展,古六大茶山则成为了勐海茶厂的原料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叶由外贸公司、供销社统购统销,不允许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古六大茶山数百年来以茶为生,田地较少,粮食不够。为此,当地政府强调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茶叶生产,使得大量毁林种粮,甚至毁茶种粮的现象发生,茶叶生产被放到次要地位,发展十分缓慢。易武的传统制茶工艺也被淹没在历史深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茶人追寻着号级茶的脚步来到易武,寻找藏匿在深山里的味蕾绝唱,普洱茶文化之源,几近消逝的易武传统制茶工艺被逐渐挖掘出来。在众多茶人的努力下,不仅复原了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也缔造了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传奇茶品,让易武茶再次回到巅峰。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时光中,易武茶一直起着标杆的作用,是普洱茶活着的标杆,越陈越香的样本。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易武的茶产业要比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还要鼎盛。有着优异生态环境和地理气候的易武,微小产区的风味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山头也越来越被细分。除落水洞、麻黑至刮风寨一线的易武正山外,近年来风头较劲的薄荷塘、多依树、百花潭、香椿林、天门山等微小产区,都深藏着易武茶的极致风味。寻觅古董号级茶的密码,探寻极致风味的基因,使得易武成为了玩家的天堂。

新的产业集群

现代易武茶的复兴,大致始于1995年。这一年,由易武老乡长张毅撰写的《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被吕礼臻带到台湾印刷成册,并传播到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让外界了解易武和古六大茶山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并引得后来日本、韩国茶界人士开始进入易武。

也是在这一年,张毅在易武创办了顺时兴茶庄,初期主要为吕礼臻制作“真淳雅号”。1998~2002年生产试销产品“易武顺时兴”,并于2003年正式注册使用“易武顺时兴号”,其中尤以“98顺时兴号(春尖)”备受市场追捧。

张毅的儿子张绍华介绍说,易武顺时兴号是古六大茶山普洱茶庄号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在易武成立的第一家普洱茶庄。

随着1994年台湾茶人探访易武,以及1995年张毅《易武乡茶业发展概况》、邓时海《普洱茶》在台湾的出版发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洱茶在台湾、香港、广州等地已经渐成热潮,并引得一些茶人开始远赴云南茶山收料做茶。96真淳雅号、98顺时兴易武春尖、99易昌、99绿大树等颇具传奇的茶品,就是那一时期易武茶复兴过程中留下的精品。

始创于1995年的顺时兴茶庄,虽然是现代以来易武的第一家普洱茶企业,但并不是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易武的第一家茶企,是改革开放后创建的易武茶厂,不过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易武乡茶场。

在易武,除了落水洞、麻黑、刮风寨、薄荷塘等热点茶山外,不时地会听到七队、八队等地名,这个地名来自茶场的生产队。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了偏远而闭塞的易武。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易武乡农业综合站从1979年开始,先后设置了茶场一队至十队,来开发、经营易武的茶叶、橡胶产业,并于1981年开始种植茶叶,1984年在位于那么田的茶场五队建立初制所,1987年在易武建起了精制厂。

不过到1998年的时候,茶场因资不抵债无法经营下去了,所以从1999年11月起,将易武乡茶场所属的二至十队、初制所、精制厂等所有资产,以120万的价格转让给了来自普洱市的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龙生茶业接手后,在易武乡茶场的基础上组建起了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版纳易武龙马茶叶分公司。龙马分公司负责人杨应铧介绍说,龙生茶业接手后,刚开始时还是延续原来茶场的模式,生产的都是绿茶,从2002年开始才生产晒青毛茶和普洱茶。

顺时兴成立后,到2002年先后有抱朴轩、同昌号等小茶庄开始成立。到2006年,易武的茶厂、茶庄发展到了20多家。也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行业开始实施QS认证。当时的易武普洱茶企业大多规模较少,并没有实力申办QS认证。在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的牵头下,易武的20多家普洱茶庄、茶厂联合发起成立了联合体性质的云南易武正山茶叶有限公司,共享QS认证资质。

如今走在易武,一个繁盛的普洱茶小镇已经颇具规模。从平地到山坡,这些年来新建起来的茶厂、茶企、客栈鳞次栉比,将小小的山洼塞得满满当当。20多年的发展,让易武再次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不仅自身名山头频出、声名在外,而且茶企林立、四方汇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

走过50多年的沉寂,易武又重新拾回了历史的荣耀,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光。

本文节选自

《易武 王者隐匿的名山》

文、图丨段兆顺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96真淳雅,99绿大树:奏响近代易武复兴序曲

1994年8月,勐腊县北部的易武乡老街上,出现了一些操外地口音的中年人,他们心情激动,却又眼含悲凉:昔日的普洱重镇,贡茶之乡,如今竟如此破败。

这一行人,正是以陈怀远、吕礼臻、曾至贤为首的“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他们以号级茶内票上的“易武正山”为线,几经辗转,才来到了这个令台湾普洱茶人仰慕已久的圣地。

然而,如今的易武却让这些人感到陌生,没有茶庄,没有茶园,更没有还在生产普洱茶的茶厂,负责接待的当地;领导更是直接说道:易武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易武不复昔日荣光

后来,在易武副乡长李佳能的指点下,一行人找到了曾在著作中提到过易武贡茶的老乡长张毅,了解始末后,张毅沉重地向他们介绍:

昔日的易武,在极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古六大茶山的中心,大茶庄商号多达30多个,东南亚各国留存的号级茶,也多为易武商号所制。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易武也在动荡中衰落,尤其是建国前的那场“大烧掠”,1949年国民党93师溃退至金三角地区时,易武正是其路线上的必经之路。

泯灭人性的93师残军在流亡前,在易武反复抢劫和纵火焚烧,世代经营的茶农被迫迁徙,盛极一时的茶庄破产倒闭,繁荣的普洱重镇极速衰亡。

建国后的易武就基本不再涉及普洱茶的生产,宋聘号老宅被烧毁,同庆号旧址被改为民居,整个易武乡只有一所绿茶初制所,甚至连普洱茶的制作技术也几近失传。

眼前的一幕幕,都让这些台湾茶人们感到万分失落,回到台湾之后,吕礼臻的脑海中还时常浮现出易武的破败景象,深思熟悉后,他决定重返圣地,为易武做些什么。

现代首款易武茶

1995年,吕礼臻再次前往易武,因为不能停留太多时间,他决定委托当地最了解普洱茶历史的张毅,想要以传统工艺重新制作一批易武普洱茶。

好消息是,原本以为要从零开始的两人,意外找到了一位曾在宋聘号做茶的老技师李官寿,还拿到了当时用来压制饼茶的旧石磨,并开始试制首批茶叶。

万事开头难,由于当地的茶农不清楚普洱茶青的采摘等级,采来的鲜叶基本都不能用,石磨压制也很不熟练,最后只做出了几十饼歪歪扭扭的圆茶。

1996年春茶季,经过反复试验,张毅才做出了相对标准的普洱茶,吕礼臻见过样品后,决定付款正式制作三吨传统手工圆茶,并命名为“真淳雅号”。

在吕礼臻的“真淳雅号”之前,邓时海曾在94到95年找省茶司的陈露云制作过两批“云海圆茶“,不过这两批“云海圆茶”量都很小,加起来也没有3吨。

从历史进程上看,无论是“96真淳雅”,还是“云海圆茶”,都是最早期的私人定制茶品,其最大的贡献,是吸引了一批出手阔绰的台湾茶人“投资”易武茶。  

比如张毅就在“96真淳雅”的制作中积累了经验,并于1998年创立了自己的“顺时兴”茶庄,出品了同属早期易武茶的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再比如台湾高雄的茶人庄荣洁,他很早就想自己制作一批普洱茶,在第一批易武定制茶回流台湾后,他决定投入自己的大部分积蓄,将梦想变成现实。  

在委托人上,他选择在离台湾较近的芳村茶叶市场,找一个靠得住的茶商中间人,并让他前往云南找收茶人合作收料,巧妙避开前人曾出现过的沟通不畅问题。

而当时的芳村还不是如今的“普洱茶华尔街”,主营的是铁观音和岩茶,整个市场只有三家有实力的普洱茶叶店,庄荣洁在考察过后,决定选择口碑最好的新业茶行。  

99绿大树的诞生

新业茶行的老板叫叶炳怀,早年为广宁茶商搬货打杂,后来做滇红起家,与云南各茶厂和资深收料人都有些联络,这也是庄荣洁找叶炳怀合作的主要原因。

在沟通收茶标准上,庄荣洁提出了几点要求:由易武当地人收料,只采易武大树春茶,最好由大厂精制,而且别用中茶标包装,必须等他试喝后才能规模生产。

只用寥寥几句话,就让叶炳怀知道庄荣洁是“懂行”的,并重视起这次合作,他很快前往云南,找到了在勐海茶厂工作的苏品学,这是他心中最专业的收茶行家。

当时正值春茶季,苏品学已经在易武收来了两吨品质极好的易武料,苏后来透露,这批料子应是落水洞一带的,也算是最早的微产区易武茶了。

原料很靠谱,要求就满足了一半,就在叶炳怀准备找茶厂合作时,刚上任的勐海茶厂厂长阮殿蓉主动上门,告诉他这家老国营茶厂如今的困境。

了解情况后,叶炳怀马上付了这批茶的预付款,为处于寒冬之中勐海茶厂送去了珍贵的炭火,也留下了日后一段带有江湖侠义的佳话。  

与此同时,庄荣洁也非常重视这批茶的制作,不但会定期从香港转机到广州找叶炳怀了解进度,还在关键环节,与同样要求很高的叶柄怀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经过多次磨合后,两人敲定了两种等级的茶料和绵纸,一个是易武正山野生茶,即“99绿大树”,另一个则是很少有人听说的99红印春尖,两款茶都只生产90件。

1999年,首批99绿大树陆续发往芳村,并于次年交货完毕,有饼茶,还有少量的砖、沱、柱等,由于是定制茶,这批茶用的是普通纸箱,并没有大票和竹篓原件。  

遗憾的是,2000年底,因为一场医疗事故,庄荣洁意外瘫痪,被紧急转往台湾医院,高昂的医疗费用下,庄荣洁的爱人不得不低价处理掉首批绿大树,还未交付的第二批绿大树,叶炳怀就留在自己手里。

这批在台湾低价处理的绿大树,很快就被当地的茶人们发掘出了价值,价格也水涨船高,也带火了同一时期流入台湾的其他定制茶品。

其中就有一个被认为品质同样优秀的橙色版面易武茶——99易昌号。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