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广西六堡茶,走共富创新路 ——广西六堡茶全球品牌推广暨城市茶仓计划启动

茶生活


    八桂六堡茶,飘香西湖畔。2024年5月19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兴广西六堡茶,走共富创新路——广西六堡茶全球品牌推广暨城市茶仓计划启动会”在杭州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韦波,广西贺州市委副书记毛任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浙江茶业学院执行院长张士康,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王玲玲,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及浙桂两地的茶叶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负责人、专家学者、大师工匠、茶企茶商、知名茶友等百余人共同参与活动。

    会上,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大师工匠、茶企茶商通过一桩桩生动的故事分享,将六堡茶背后的文化传承、工艺创新、品牌破圈和产业融合之路娓娓道来。现场,校地合作启动广西六堡茶城市茶仓计划,首个城市茶仓落户选址杭州科创CBD产业高地——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依托浙大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势,以1500年岁月沉淀的茶文化赋予城市产城融合建设新思路,在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碰撞中,打造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茶力量”。

传承

     茶人覃聪聪是位茶文化的“布道者”。她出生于广西梧州茶叶世家,在家族的茉莉花茶厂长大。她如恋人般热爱与迷恋茶文化,将六堡茶的推广作为终身事业,从未动摇。

    2005年开始,年仅19岁的覃聪聪正式投身茶行业。她骑上单车,一家家茶馆去做公益的茶艺教授,一个月跑8-10家。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团队不定期给学校、企业、社区做公益的茶道授课,每年要给数千人培训和讲授茶艺。

    年轻时她也喜欢龙井、铁观音的茶香,也爱喝金骏眉的甜润,但是她逐渐发现,六堡茶强身健体的功效尤其显著。 “六堡茶对我来说更像一味药,祛除湿气、健脾养胃,对我身体的滋养更强。”从此以后,她就专注于六堡茶的推广。

    受她的影响,弟弟覃友辞掉外地工作,举家搬到南宁,和姐姐一起推广六堡茶。“当时全家都反对,男孩子从事收入微薄的六堡茶推广,怎么养家糊口?”覃聪聪不想自己的热爱影响弟弟的生活,“‘有前景吗?有前途吗?’当时家人在微信群里打出这行字。”无奈弟弟坚持。弟弟跟着覃聪聪学习,搬茶、布茶、洗茶具......什么都干。最后弟弟证明了选择没有错:他从零基础一直做到了全国茶艺师冠军,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六堡茶的传承需要年轻人持之以恒的实践。

    如今,弟弟覃友坚守南宁,覃聪聪北上北京推广六堡茶,姐弟俩继续着六堡茶的文化传承,也正是这一代代茶人的坚持,六堡茶制作技艺于2022年底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新

    六堡茶的发扬光大既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制作技艺与时俱进的创新。

    六堡茶的加工实际上分为热发酵和冷发酵。热发酵技术有1500多年的历史,制作时发酵的时间较长。假如发酵不够充分,新茶通常苦涩味偏重,需要通过长时间存放转化,才能达到相对醇和的滋味口感。

     原广西梧州茶厂厂长、中国茶学会高级工程师、中国(广西)杜超年六堡茶科学精准发酵重点实验室科研带头人杜超年先生是六堡茶四金钱冷水渥堆发酵工艺发明人,创新了六堡茶的制茶工艺。

    杜超年回忆起当年发明这一工艺的过程。60年代初,香港老板发现遗忘在地下室10余年的六堡茶不但没有变质,反而红、浓、陈、醇一应俱全,极为好喝,于是找到当时的梧州市进出口总公司负责人,希望梧州茶厂通过技术革新,能使新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同样的品质口感。杜超年便与同事组成技术攻关小组承担了研发任务。攻关小组设计渥堆高度、温度、湿度、加水时间和比例等最佳技术参数,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了“六堡茶四金钱冷水渥堆发酵工艺”,将六堡茶陈化时间由数年缩短至半年,实现了六堡茶从传统农耕茶形态到现代科技创新茶产业的发展升级。

    而现在六堡茶的销售也面临着创新难题。曾任广西本土知名日化企业营销高管的李艺华则敏锐地感觉六堡茶该走品牌化之路。“六堡茶原有的销售方式等于农副产品销售方式,没有标准化、没有包装、没有品牌,这样就没有办法大规模销售。”但是时代机遇来了:2011年六堡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六堡茶第一个国家标准《黑茶第4部分:六堡茶》正式实施。抓准时机,李艺华从六堡茶爱好者果断入局六堡茶营销。2017年,他九顾茅庐,请已经退休的杜超年出山,成立了“杜超年”六堡茶品牌。

    “圈子里都知道杜老做的茶非常好,所以要让这种认知体现IP效应。”李艺华用新的营销手段给予了六堡茶新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做百年老店,还要做百年品牌。”在他的营销推广下,“杜超年”六堡茶成为圈子里的知名品牌。

破圈

    当年,广西六堡茶跟随下南洋的华工走出国门,被冠上 “侨销茶”的美名。如今,六堡茶品牌不断涌现,更多人认识了这款健康之茶,但是从地理之茶到产业之茶仍有差距。

    梧州茶业商会会长、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今年参加了法国里昂第三届亚洲文化节。“展会上我们共接待了超过300名意向客户。”吴燕兴奋地说,“六堡茶必须成为全球的六堡茶,广西六堡茶产业化迫在眉睫。”

    这是六堡茶走俏海外的生动例子。近年来广西梧州市通过练强六堡茶“内功”,提升六堡茶走出去的能力,助推六堡茶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梧州六堡茶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7.9%。

    近年来,梧州市锚定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半壁江山”发展目标,推动六堡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全市茶园面积从2020年的12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4.87万亩。“增加的茶叶产业怎么消化?国内和东南亚是不足以消化这些产量的,我们必须走向空白市场。欧美就是六堡茶人的下一个市场。”为了配合市场拓展,吴燕专门建设了专业的六堡茶储存仓库。

    “产业化必须要把仓储、物流配上去,我们不再是‘茶船古道’时代,我们这代人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吴燕说。

融合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大力实施,六堡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韦波副厅长提出,一片东方树叶既能成为连接桂浙两地情谊的长久信物,也能开辟出服务北部湾经济区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脉络。广西六堡茶要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六堡茶品种选育、生产加工、人才培养、市场营销、茶旅融合等全产业链上开展省际间全方位、多渠道的合作,促进广西茶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王玲玲院长对此深表认同。她说,浙江大学曾西迁广西宜山办学,浙大的校训、校歌诞生于广西,浙大学子在广西留下了许多抗日救亡、奋发图强的动人事迹。正是有着这段深厚的历史渊源,浙江大学考察组先后4次赴广西开展茶产业专题调研,在共同保护和开发利用广西古树茶资源、引进和推广茶树新品种、共同投资建设茶产业园区、搭建茶叶科研合作平台、完善茶叶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等多个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桂浙茶产业合作新模式。

    此次城市茶仓的设立将成为浙桂两地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联动合作的又一桩佳话。城市茶仓的模式能够帮助广西六堡茶实现“在地融合”,利用浙江大学先进的茶叶存储技术,解决六堡茶运输和存储中的风味损耗。“我们将利用电子舌、茶叶理化分析监测、感官审评来对城市茶仓的六堡茶进行监测,确保消费者能够体验到和原产地品质一致的六堡茶。”王岳飞所长表示。

    与此同时,浙大总部园平台作为本次城市茶仓计划的首选地,将充分发挥杭州科创CBD产业链优势以及浙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优势,将传统的茶叶仓储空间打造成为品鉴、教学、阅读、沙龙、社交多功能复合的科技文化交流空间,有效激活茶学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科技文化融合创新的有效路径,重塑茶产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服务体系。

    当前,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迫在眉睫。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建设应从生产要素、产业业态、技术应用、发展模式、价值创造等多维度发力推动创新变革。本次广西六堡茶全球品牌推广会既是展示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形象的重要平台,也是浙桂两地以校地合作为抓手服务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起点。相信在地方政府、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产业平台紧密协作努力下,广西六堡茶将通过城市茶仓计划,有效融合浙江优势、浙大特色,发挥文化底蕴、激活科技基因,打造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新“茶力量”。


评论 / 3

竹林听雨
#978348

经典

回复
竹林听雨
#978347

祝六堡茶走向圈世界,未来可期。

回复
竹林听雨
#978346

广西六堡,香醇甘甜糯滑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