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走遍中国之武夷山系列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508 秒)

骏眉中国香飘郑州,展望更好的2019!

今天下午,正山堂·骏眉中国品鉴会-郑州站成功举办。


此次品鉴会由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河南华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河南甘春堂实业有限公司、郑州云心茶书院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深茶人和文化届KOL、河南省茶艺协会成员单位、河南省茶叶商会成员单位等来宾参加了此次品鉴会。


北方冬季零下摄氏度,各位爱茶之人齐聚郑州,热启一壶壶骏眉中国。



正山堂执行董事张赛林为此次品鉴会致辞,张总表示:大家手上的这杯骏眉中国,以工艺突破了金骏眉产区产能的限制问题,是一款有工艺、有规模、有生态、有标准、有情怀的红茶,引领中国红茶向5G时代迈进,带领全国红茶产业走向辉煌和复兴。



现场的来宾品尝着一杯杯带有花香、果香的骏眉中国红茶,正山堂总经理林寅上台,为大家讲解骏眉中国的研发初衷和发展轨迹,林总表示:金骏眉,代表正山小种红茶最高标准的工艺,而骏眉中国,则清楚梳理了中国整个红茶行业市场,在金骏眉的基础上,把中国红茶带入一个新时代。



2005年,正山堂始创金骏眉,打造红茶的清饮典范,鼎踞中国红茶界;


2010年,正山堂以乡为单位,走遍全国各大优秀的茶产区,继续优中择优,精心筛选九大优质产区作为生产基地,并开始布局和输出骏眉工艺。


2010年-2018年,8年时间,2920天,正山堂金骏眉工艺,从武夷山走向了全国,带动各省红茶产区的蓬勃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生态经济。这也是为什么,骏眉中国为业界所认可的“是一款有情怀的茶”。



在氤氲的骏眉中国红茶醇香中,正山堂骏眉中国品牌策划总监胡裕大随着大家的欢迎掌声走上舞台致辞:为世界制作最好的红茶,是正山堂过去的目标,也是现在的目标、未来的目标,更是骏眉中国的目标!



胡总为大家展示了骏眉中国2.0系列完整产品体系,也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期待,即2019年即将发布的骏眉中国3.0版本、骏眉中国尊享装和骏眉中国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珍藏版



骏眉中国,推动中国名优红茶标准化,推动茶叶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是一杯具备情怀与格局的红茶,它把金骏眉带动桐木茶产业发展、带动桐木茶农致富拓展到全国各大茶区,为贫困茶区的致富贡献力量。


借用来宾对正山堂的评价:“正山堂,是一家有大格局、有家国情怀的企业。”所谓“传承红茶四百年”,是谓“家”;而代表行业标准,让中国红茶走向世界,则谓“国”。



骏眉中国:创新、融合、共赢


骏眉中国的创新,指的是工艺技术;融合,说的是九大产区的格局;共赢,则是最终目的。


其中,共赢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建立红茶产业生态链,让参与的每个节点都能有收获,比如茶农、政府、旅游、同行、经销商等;二是作为红茶行业标准的代表,骏眉中国将带领中国红茶走向世界,让国内红茶产业更大、更强,实现整个茶产业的共赢。



从骏眉中国的产区地图,就可以直观看到,正山堂骏眉中国采用中国红茶“黄金纬度带”上的优质茶青,同时,这些茶区多数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具有无限潜力。


诚如之前骏眉中国新品发布会上,茶界专家所作的评价:骏眉中国,是红茶行业的鼎力之作,代表整个中国红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走遍世界,心归中国


今天这场骏眉中国品鉴会,融合中国传统茶道的展现形式,辅以茶道美学展演,品味中国传统之美


中国茶、中国茶道与美学,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集嗅觉、味觉、听觉、视觉为一体,让大家在茶道文化和茶汤艺术的交流和鉴赏中,更深刻地走进骏眉中国的茶世界



现场的资深茶人、茶行业同行感慨道:这些年,因为红茶而接触到的人和事、在茶行业里感知的温度,已经融入和伴随生活的点点滴滴,享受更加健康的茶与人生。


正山堂,作为传承红茶四百年、金骏眉创始企业,曾经参与起草、主导制定正山小种国家标准、金骏眉行业标准和骏眉红茶团体标准。多年来,正山堂稳健、和谐发展,在继续精准把控茶品质、茶品牌的同时,兼顾中国悠久红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我们持续在登机牌、楼宇LED、电梯和户外道闸等线下实体投放广告进行推广,也与央视、地方卫视、网络电台、电商平台等诸多线上网络实现合作,唱响中国红茶的好声音。



正山堂,放眼全球的视野,一步一脚印的本土化执行,走遍世界,仍然心归中国。持续打造具有使命感与影响力的中国红茶文化,为复兴中国红茶不断践行和努力,有担当,勇奋斗,从起点,到未来,正山堂的骏眉红茶之路,一直不断在行进!



在国盛茶兴的今天,我们一起携手往前,茶行业2019年的明天必将更好!和谐共赢,共创辉煌,骏眉中国,共启未来,正当时!

盘点中国茶产业发展领航人,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力荐

5月1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正式落幕。

在第三届中国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中,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发表重要讲话,并特别提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席周国富;前杭州市市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忠焕;华巨臣集团总裁杨文标等人,对中国茶产业发展有一定贡献。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


作为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运营执行单位,高质量地完成茶博会的各项工作任务是华巨臣责无旁贷的责任。在茶行业第一国展的大舞台上,王京生参事的肯定,是对华巨臣以及杨文标总裁过去10年在行业内所付出的努力的最大认可与褒奖。




开创华巨臣茶博会大联展模式,构建茶博会可持续发展机制



2003年,杨文标创办华巨臣集团。2008年,杨文标开始办首届深圳茶博会,走遍中国名茶省市地区,与茶艺大师、茶商、茶农谈茶事,话茶经。以茶为生,以茶为业,以茶为乐,专注于传播茶文化,集纳优势产业做强展会经济,成为杨文标的信念。


深圳市华巨臣集团总裁杨文标


在杨文标的带领下,华巨臣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打造成为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茶业代理、经销、加盟、投资、礼品茶定制“一站式”交易平台。


2018深圳秋季茶博会展馆俯瞰图



2010年,深圳茶博会就发展成为全球首个经过BPA认证的茶展;2011年起,华巨臣以深圳茶博会会展模式为蓝本向华南、华中、华北、华东、东北、西南、西北等区域中心城市全面铺开,形成以深圳为核心、覆盖全国茶产业链的专业大联展。2016年,深圳茶博会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农业农村部认证的4A级茶展。2018年,华巨臣茶博会创办十周年,展会覆盖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重庆、昆明等全国一线城市和核心城市,以18城22展的网络布局全国市场,实现展会规模、品质、市场占有率、贸易效果、国际化程度,同步全国第一。2019年,华巨臣将在24个城市举办27场茶博会,进一步扩展上海、南京、兰州、内蒙古等区域。


2018年,华巨臣茶博会十周年庆典在深圳茶博会现场举行


华巨臣茶博会的专业运作逐渐得到各名茶产区政府的认可。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组团参展,成为茶博会上的一股强劲力量!福建福鼎、福建管阳、福建福安、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市、江西、大湘西、贵州遵义、四川雅安、广东紫金县、铜川市耀州窑、贵州黎平、广西百色、山东日照、云南德宏州等20多个主产区政府展团都在华巨臣茶博会的平台上推广茶叶品牌,打造优质茶叶区域品牌。


杨文标总裁与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 伊恩·吉布斯(左五)、英国植物学家 乔纳森·琼斯(右三 )等嘉宾


2017年,华巨臣运营执行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成功完成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各项任务之后,组委会特意发函致谢,华巨臣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持续运营执行权!至2019年,华巨臣已经连续三年运营执行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除此之外,华巨臣陆续承办了西安、昆明、济南、武夷山、勐海、勐腊等多个茶叶产区的政府茶展、茶文化节活动,已成为政府茶展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典范。这充分说明了华巨臣在茶行业全产业链服务领域的专业度,也证明了华巨臣不可忽视的行业领导力与影响力。华巨臣俨然成为了政府茶展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标杆典范,为构建茶博会可持续发展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着显著作用。


第六届西部茶博会开幕仪式


第十届勐海(国际)茶王节开幕式



以茶文化引领行业发展,打造互惠共赢的茶业生态圈



一直以来,杨文标以打造互惠共赢的茶业生态圈为使命,从首届深圳茶博会肇始以来即着眼于为人们打造泛茶业交易平台。展会上,除了茶品、茶器、陶瓷、紫砂、工艺品、茶服、茶食等传统展品外,还积极招揽茶包装、茶机械、高端水乃至茶叶深加工、茶+互联网、茶金融等相关企业,覆盖全产业链,打通茶产业上游、中游、下游,联合行业专家学者、茶业经销商、生产者、终端消费者,驱动茶行业从业者加强合作,促进行业内外资源对接,推动资源整合进程。


以茶文化引领行业发展也是杨文标一直坚持的事情。每一场华巨臣茶博会都会围绕茶品、茶器、紫砂、茶艺精心策划一系列赛事活动,加大对青年茶人的扶持力度,推广名优品牌,深度挖掘及推广优质茶企,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专业赛事,还能够构建茶文化交流传播的平台,促进茶行业技艺水平的提升,也完美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2018年12月举行的2019深圳秋季茶博会为例,展会期间,组委会精心打造了第八届国际鼎承茶王赛、第二届国际茶产业营销论坛、宋脉文氏杯•首届国际“工夫茶”冲泡大赛、坦洋工夫杯·茗星茶艺师第五届全国评选大赛年度总决赛、乘风破浪·茗心永驻——中国茶行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2018华茶盛典、“脱贫攻坚  教育扶贫”第十届勐海(国际)茶王节茶王赛获奖产品慈善拍卖会、“相生共赢——引领茶产业消费升级的黑白力量 | 名茶产区政府圆桌对话”、2018中国茶馆领袖营销峰会、国际“茶与筑”(第七届)空间设计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着力缔造高规格专业茶事活动,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茶产业的发展。



深圳茶博会期间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茶产业高峰论坛


第八届国际鼎承茶王赛专家评委合影




除了在全国各地推广20多场茶博会之外,华巨臣还积极探索电商、社交、内容等运营渠道,整合深圳文创、设计、互联网、数字化服务等优势资源,向行业输出了“茶悦”APP、“好茶仓”APP等方便快捷的茶文化交流、茶产业交易平台,成为专业完善的茶产业供应链综合配套服务商,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圈。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


作为茶行业的领军者,华巨臣肩负着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推广优秀茶叶品牌、助推农户增收致富的责任。


每年,杨文标都会组织员工开展茶山行活动,深入茶产区调研,直面茶叶原产区的茶农,深入了解中小茶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诉求。华巨臣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对口扶贫工作有关要求,扎实做好多渠道扶贫工作,充分体现举办茶博会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助推精准对口扶贫的重要作用。


2018年6月,2018深圳春季茶博会首次开辟助农扶贫展区,组织广东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多个贫困县共27家茶农茶企参展,让更多优秀的贫困茶产品走出山村,走向市场,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华巨臣茶博会助农扶贫启动仪式


2018年12月,“脱贫攻坚 教育扶贫”第十届勐海(国际)茶王节茶王赛获奖茶品慈善拍卖会在2018深圳秋季茶博会上成功举办,所拍茶品全部是第十届勐海(国际)茶王节茶王赛获奖茶品,有老班章、南糯、帕沙、贺开、那卡、老曼峨等众多纯正好茶品,吸引了众多企业家、慈善家及爱茶人士参加,共拍得126.4万元。据了解,该次拍卖所得全部用于帮扶勐海教育事业,力推勐海教育事业的发展。



“脱贫攻坚 教育扶贫”第十届勐海(国际)茶王节茶王赛获奖茶品慈善拍卖会



不断向国际舞台迈进,让中国茶香飘世界



早在创立之初,杨文标就认定国际化是未来华巨臣茶博会重点发展的方向。多年来,杨文标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壮大,复兴中华茶文化的目标始终如一。


华巨臣不断向国际舞台迈进,引领中国茶叶走出去。华巨臣茶博会强势集结了加拿大、斯里兰卡、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牌茶企,还吸引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中东等重点销区国家的买家参观采购。



第二届国际茶产业营销论坛嘉宾合影


华巨臣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丹麦、迪拜等多个国家的茶文化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带领中国茶企参与韩国首尔世界茶叶大会、全球迪拜茶叶论坛等一系列海外茶文化及经贸交流活动。未来,华巨臣将继续重点开拓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推动中国茶、茶人、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华巨臣将与更多的海外茶企、组织机构、行业同仁开启更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让茶文化走进生活,给世界人民带来健康、快乐与幸福!


在杨文标的引领下,华巨臣已成为茶产业链里影响最大辐射最广的资源整合者,和整个茶产业的发展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壮大茶产业、弘扬中华茶文化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价值。

“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系列报道之⑧峥嵘岁月,茶缘结武夷——“当代茶圣”吴觉农的武夷茶缘

春风一夜长灵芽。又是一年的春暖茶萌!

繁忙的茶季,早已在江南地区缓缓铺开,而武夷山却还在绵绵的春雨里沉睡,等待着谷雨后的厚积薄发。

这个以出产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而闻名海内外的古老茶区,历代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搜尽诗肠。而在77年前,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变得更加与众不同。

他,就是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

虽然只有短短3年多的时间,但在近代中国茶业史上却深具里程碑意义。

在这里,他创立了中国首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所,开启了“实业救国,科技兴茶”之路。他始终倡导“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带领科研人员对武夷茶的栽培、采摘、制作、化验等领域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编撰了《武夷茶讯》《茶叶研究》《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战后茶业建设计划草案》等学术专著,为武夷山乃至中国茶业的发展与振兴指明了方向。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闪烁着思想与智慧的光芒。

时光蹁跹,茶香依旧。就在他离开我们的第30个年头,在他曾生活工作过的碧水丹山间,建起了一座纪念馆。除了延续茶缘,寄托思念,还承载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峥嵘岁月。当我们回望、走近这段岁月时,能真切感觉到他的身影及思想与精神,从未走远,且历久弥新。

从万川说起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让“二战”的硝烟弥漫到大半个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随着香港的沦陷,抗战大后方的出海口也被封锁。此时,由吴觉农、孙寒冰等人创办的复旦大学茶叶系(科)才刚刚迎来一周岁的“生日”。

然而,愈发艰难的时势,加之日益险恶的政治处境①,重庆恐怕不宜久留。

海上通道的堵塞,茶不再是“那些无止境地贪婪地发国难财的官商们的争夺对象了”。销路阻滞,茶园荒芜,茶业凋敝,不论目睹,还是耳闻,对于视茶业为自己“第二生命”的吴觉农来说,心情是无法平静的。时任民国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邹秉文正拟筹设外销物资增产委员会和茶叶、桐油、蚕丝三个研究所,为战后扩大外销奠定基础。邹氏曾为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与吴觉农亦师亦友。吴觉农在商检局工作期间,就深得邹的赏识。无疑,筹建茶叶研究所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在邹氏的鼓励下,吴觉农将复旦大学茶叶系(科)托付给胡浩川②后,就动身离开重庆,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施展他“振兴华茶,造福农民”的抱负。

其实,早在1941年春天,吴觉农就曾带领他的技术团队,一路跋涉到浙江衢州,在一个叫万川(今属柯城区航埠镇)的山村里设立了“东南茶叶改良总场”。他们的到来,给这个美丽宁静的浙西小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技术人员一边开展茶树更新运动,一边联合“中茶公司”③、“国家银行”茶贷部门开展制茶合作运动,让茶农们实实在在地受益。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吴觉农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已获准改组为财政部贸易委员茶叶研究所,由他担任所长,所址就设在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武夷山麓的企山。

青年时代的吴觉农

天赐“良缘”结武夷

偌大的中国茶区,为何独钟武夷?

殊不知,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所址,吴觉农也是煞费苦心。当时,作为抗战后方的云、贵、川西南三省都有生产少量茶叶,云南的佛海(今勐海县)、顺宁(今凤庆县)及四川灌县已设有茶厂,贵州湄潭县还设有茶业改良场,而且以大叶种制作优质红茶的技术也颇为成熟,因而后方是较为理想的选择。然而,当时出口茶几乎来自东南各省,而佛海、顺宁又地处边境,交通很不便利。更关键的是,盘踞一方的地方军人势力也不允许设置中央性质的机构。几经比较权衡,吴觉农还是把目光转向了东南茶区。

都说一泡好茶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茶叶研究所也不例外。1941年,当他再到东南接洽推行茶树更新计划并联系勘定所址时,一个机遇的出现,让困扰已久的所址问题得以迎刃而解。其时,正值崇安“福建示范茶厂”改组。该茶厂成立于1939年9月,由福建省政府与中茶公司联合创办,张天福任厂长,庄晚芳任副厂长、吴振铎等任茶师,林馥泉王学文和陈椽分别任武夷所、星村所和政和所主任。下设岩茶制所2个、内山岩厂12个,并建有机械初、精制茶叶加工厂。

这,无异于天赐良机。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自唐代起,就产有腊面茶,宋时成为北苑贡茶的主产区之一,元代朝廷曾在此处设“御茶园”。明清时代,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以正山小种为代表的红茶也是在这里滥觞。而且,这一带茶场众多,奇种、名丛品种资源也非常丰富。

望着巍峨的厂房、散落于山的岩厂和企山广阔的茶场,吴觉农的心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经省府同意,茶厂厂址及所属茶场、设备均由茶叶研究所接管。“在烽火遍地的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理想和非常适宜的所址。”回想起当年的情形,他在字里行间仍掩饰不住欣喜之情。

接下来的事件,就更充分地证明了吴觉农的慧眼独具。1942年春,日军发动浙赣战役,铁蹄踏遍了浙西,金华、衢州等地相继沦陷。万分危急之中,研究所的人员、资料与设备都已安全地转移到了武夷山而免于战火。

6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所,终于在武夷山落地。

王泽农

困难重重

场地有了着落,人才引进与设备购置这两个问题又摆在了吴觉农的面前。

1941年,张天福与崇安福建示范茶厂部分职工登上大王峰(右二为林馥泉,曾任示范茶厂武夷山制茶所主任)

设备尚可因陋就简,而人却是万万不可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交通险阻的情况,从各方邀请各学科的专家来建设研究所根本不可能。

就当吴觉农为此一筹莫展时,许多师友、学生纷纷向他伸出了援手。譬如,浙大老教授蒋芸生,在吴觉农的敦请下,毅然辞去福建永安园艺改良场的职务,来崇安任副所长。曾留美的农学界老前辈,也欣然前来加盟,担任研究员。还有叶作舟、汤成、王泽农、朱刚夫、陈为桢、向耿酉、钱梁、刘和洲、庄任、许裕圻、陈舜年、俞庸器、尹在继等一大批有志于复兴中国茶业的专家、教授,在战事日渐扩大、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来加入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令吴觉农甚为感动。曾是科研骨干之一的钱梁在追忆这段经历时,将吴觉农比作“三顾茅庐”的刘备,其求贤若渴之心,可见一斑。

茶树是任何一种茶的最初形态,也是最令吴觉农魂牵梦萦的嘉木

研究所创立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推行茶树更新运动。茶树是任何一种茶的最初形态,也是最令吴觉农魂牵梦萦的嘉木。早在1922年,他就对国外学者信口否认“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的谬说表示愤慨:“在学术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事情,实在无过于此了!”他还深情地说道:“茶和中国是形异而义同的,中国当然是一个无可辩驳的茶的国了。”(《茶树原产地考》)

武夷山“中央茶叶研究所”纪念亭

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其目的有二:建设现代化茶园和救济茶农。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战事吃紧和经费缩水两重困难,但茶树更新还是在浙、闽、皖、赣4省的11个茶区,20多个县的147个乡镇得到了推广。3年时间里,共更新茶树1000多万丛,培育茶苗200万株,并完成4省外销茶区的土壤调查。然而,这项计划终因负责经费的中茶公司当局的贪腐与漠视而不幸夭折。

点燃科技的星火

《茶叶研究》

从研究所创立的第一天起,吴觉农对它就充满了信心:“讲到本所所负的使命,比较别的更有前途。因为别的研究机构和业务机构都没有配合,工作都是单独进行,我们的事业则在中央实施茶业编制以来,已形成了直的一个体系……现在则是集体研究,一有结果,便可交各省的研究及业务机构推行,所以这是最进步的,最合乎联系性的。”(《茶叶研究所的工作方针》,1942年9月28日)

吴觉农的自信来自他背后那批总是默默支持他的老战友们。在吴觉农主持下,科研骨干们卯足了劲,拧成了一股绳,在战火纷飞的危境中点燃了中国茶业科技的星火。1942~1944年,研究所从栽培、制造、化验和推广四个方面展开,在武夷茶区名丛培育、新品种推广、茶园建设、土壤化验、生产制作等方面成果颇丰,为武夷山乃至中国近代茶业科研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1943年,吴觉农在走遍武夷山山水水后,撰写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 (1)

1943年,吴觉农在走遍武夷山山水水后,撰写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 (2)

1943年,吴觉农在走遍武夷山山水水后,撰写了《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书中,他对武夷茶区的环境、武夷茶业兴衰进行系统的概括和详致的阐述, 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武夷茶区整理的目标与实施办法。对于武夷山茶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还高瞻远瞩地提出“光大武夷”的构想。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可谓相当超前,且鲜活依旧,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倡导茶与旅游相结合(“修建胜迹”、“招揽游客”)、保护茶园生态(“培养林木”)等等。

副所长蒋芸生带领研究人员,通过品种观察、单株选育的方法确定了不少茶树品种和名丛,以杂交、压条、扦插等方法繁育了多个茶树良种,并针对茶树遗传因子及茶花杂交方法等做了大量工作。

茶叶研究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及专著

武夷所主任林馥泉经长年调查、走访、收集资料,编写了《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1943年)一书,成为研究武夷岩茶的经典力作。

茶叶研究所的学术成果,《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武夷茶岩土壤》、《武夷山的茶与风景》

吴觉农还组织土壤专家王泽农深入武夷岩茶产区对土壤进行了调研。王氏的研究成果《武夷茶岩土壤》,至今对武夷茶岩土壤、茶树生长、岩茶品质差异等方面的研究仍有重大的学术价值。陈舜年、徐锡堕、俞庸器、向馨合著《武夷山的茶与风景》(1943年),则以优美的语言向读者们展现了武夷山水茶交相辉映的风采。

研究所创立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推行茶树更新运动

在武夷山工作期间,吴觉农还请钱梁、陈舜良筹备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美国威廉•乌克思著)的翻译工作

除开展试验研究外,吴觉农亦是笔耕不辍。由他衢州创办的《万川通讯》,迁往崇安后更名《武夷通讯》半月刊,成为向全国介绍茶界新动态的信息窗口。研究所还编辑出版了《茶叶研究》《茶叶研究丛书》《科研报告》等学术刊物刊登最新科研成果,并有不定期刊物6种、研究报告7种、调查报告12种,宣传小册子6种。应特别指出的是,1944年秋,他邀集了全所研究人员对战后茶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建设方针、生产、制造、贸易、茶业经济和茶业金融、茶业行政、茶叶研究与推广七个方面做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写成5.4万字的《战后茶业建设计划草案》,刊发在《茶叶研究》第3卷上。这为后来新中国茶业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让武夷山及武夷茶在中国茶业复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这也再一次突显了他思想、行动之超前,令人钦佩。此间,吴觉农还请钱梁、陈舜良筹备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All About Tea》,美国威廉·乌克思著)的翻译工作。

武夷一家人

虽然日寇肆虐,但崇安还是颇为安宁的。除本所职工和少数家属外,日常生活几乎被科研所占据,可在茶研所这个大家庭中一起生活工作,大家并没有什么落寞之感,更何况搞科研本身就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身为茶研所一把手的吴觉农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非常关心职工的业余生活。据吴觉农次子吴甲选回忆,因为生活单调,吴觉农规定,全体职工每两三周就组织一次晚会活动,并邀家属参加,“清唱京剧、越剧、说笑话讲故事及其他的即兴表演,欢歌笑语各显其能。在这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有这样一处祥和安定的‘世外桃源’,大家‘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形成了一个友爱的大家庭。”

吴甲选在参观纪念馆时,在一张老照片前凝视了许久,照片勾起了他当年在武夷山生活的美好回忆

在照顾“大家”的同时,他也不忘“小家”。自抗战开始,夫人陈宣昭和吴家四兄妹④就跟着吴觉农四处奔走,居无定所。吴觉农在崇安建所安定下来后,家小也从上海出发,通过无锡、溧阳一带日军哨兵林立的封锁线,经安徽屯溪等地抵达,团圆。

这个坐落在碧水丹山间的新家,给吴甲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带我们到达崇安后,我们同叶作舟伯伯同住一座房,房屋前有一条小溪,后面竹篱笆外是通往赤石镇的小路,房屋旁的山岗上有一棵百年的大松树,山风吹来,松针哗哗的响声,发出像潮水一般的松涛。我们很爱这个重新团聚的家。”

吴甲选张素娟夫妇在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

然而,现实生活并不像风景那样田园牧歌,尤其是在战时,条件还是颇为清苦的。且不说伙食简单,还缺医少药,一般的头疼脑热都要到赤石“供销总社东南分处”去看。如果遇到大问题,就要跨省去医治了。1943年,在邵武中学读书的吴甲选放寒假回家,不小心被狂犬咬了。吴觉农深知,这片刻都不能耽搁,立即动身带儿子搭车去桂林治病。返闽时,吴觉农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了学生陈君鹏。临别前夜,他对儿子们说:“抗战就快胜利了,但日寇必然要做最后的挣扎,不排除他们会大举进攻广西,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后来,果不其然,日寇一路向西逼近,兄弟俩随着陈君鹏沿漓江下游逃避,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上海。

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响彻了全国,而茶研所及如火如荼进行的科研却在喧腾的凯旋歌声中戛然而止,曾二度更名的《茶叶研究》(前身为《武夷通讯》,再前为《万川通讯》)也宣告停刊。短暂的武夷岁月,令“大家”和“小家”的所有家庭成员都难以忘怀。在《茶叶研究》的暂别词中,吴觉农依然热情饱满地说:“本所结束了,但不是死亡,而是更新。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不会停顿的,我们这个刊物也不会终止的……这不是永别,我们还会相见的,我们一定会重见的。”

后记:不止于怀念

位于星村镇的吴觉农纪念馆

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开馆仪式

中日韩茶道联合会咨问为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开馆题词

2019年3月18日,历时三年的筹备,当代茶圣吴觉农纪念馆武夷山馆在星村镇福莲生态茶庄园正式开馆。吴甲选张素娟夫妇同沪闽两地的茶人,出席了开馆典礼。这是位于上海的吴觉农纪念馆在全国开设的第一家分馆。

晚年的吴觉农

上海吴觉农纪念馆馆长许四海说,“在中国,至少有三位与茶有关的人物被当之无愧地誉以为圣者一一神农、陆羽和吴觉农。他们分别引领着源远流长的中国茶叶文明之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茶的发现、茶的兴盛和茶的现代化。”

纪念馆里的吴觉农塑像

纪念馆内景

展览馆设了武夷山专区,来呈现吴觉农及科研人员在武夷山的峥嵘岁月

诚然,以吴觉农为代表的现代茶人展示了与以往传统茶人不一样的文化面貌,是他们开启了中国茶业的现代化进程,而“科技兴茶”正是茶业现代化的标志与核心所在。

92载的馨香人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一页页被缓缓打开,供我们细细品读

反映吴觉农事茶人生的重要节点时间轴

循着吴觉农一生的时间轴,漫步纪念馆。92载的馨香人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一页页被缓缓打开,供我们细细品读。当读到武夷山这一“章”时,仿佛时空发生了错落交织: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吴觉农和他的战友们也一定走过!

上海吴觉农纪念馆馆长许四海向武夷山馆馆长魏莉宁赠送珍贵的《茶叶研究》

吴觉农当年用过的随身钢笔

吴觉农的茶学思想与茶人精神,具有跨时代甚至跨国界的影响力。武夷山馆馆长、“80后”茶人魏莉宁在接过吴甲选馈赠的吴觉农随身钢笔时说:“吴觉农在武夷山生活工作过四年,这段历史恐怕鲜为人知。我们创设纪念馆的初衷不只是为了呈现这段历史,让人们去了解去铭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让他的茶学思想和茶人品格,在这里得到传承,并且发扬光大。”而远在法兰克福的“茶道——中国茶与艺术中心”创始人、德国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会会长盖哈德·塔姆也在第一时间发来的贺电中满怀崇敬地说:“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吴觉农先生的思想所吸引,被吴觉农先生的精神所鼓舞。”

茶人精神,代代相传。

吴甲选夫妇同武夷山茶人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链接1:吴觉农隽语

中国茶业如睡狮一般,一朝醒来,决不会长落人后,愿大家努力罢!——《中国茶业改革方准》(1921年)

茶叶在中国,是具有最大前途的,不要说世界的茶叶,我们是唯一的母国,而我们生产地域之阔、茶叶种类之多、行销各国之广,以及特殊的品质之佳,是各产茶国家所望尘莫及的。——《复旦茶人的使命》(1941年)

要养成科学家的头脑,要有宗教家的博爱,要有哲学家的修养,要有艺术家的手法,要有革命家的勇敢,要有对自然科学、文艺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能力。——1942年11月30日在茶研所的演讲

链接2:“当代茶圣”吴觉农人生的九个“第一”

1921年,撰写《茶树原产地考》,首次权威论述了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1921年,撰写《中国茶业改革方准》,首次提出振兴华茶的改革方准1931年,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出口茶检验标准《出口茶叶检验标准》1940年,在复旦大学设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系科1942年,在武夷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茶叶研究所1949年,自费出版了世界茶叶巨著《茶叶全书》的中文版1949年,出任新中国第一家国营专业公司——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1979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茶经》的权威著作——《茶经述评》1987年,首倡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

注:①吴觉农对共产党一直很拥护,这种“左派”作风为国民党所不容,孔祥熙曾怀疑他是共产党。②胡浩川(1896-1972)茶学家、制茶专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曾参与筹建祁门茶叶改良场并任场长,助推祁红国际市场,并与吴觉农合著有《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他也曾任复旦大学(重庆)茶叶系教授和系主任,培养了首批茶学高级技术人才。③即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37年5月,是我国最早的官商合办公司。吴觉农曾先后任该公司协理、总技师及技术处处长。④吴觉农陈宣昭夫妇育有二子二女,长子吴重远,次子吴甲选,长女吴谷茗,次女吴肖茗。两个女儿皆以“茗”取名,可见吴觉农对茶的深爱。

(注:本文为“只此青绿 觉农·翠茗,一杯新茶敬茶圣”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作品。)

来源:茗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