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注册茶叶品牌条件

找到约465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关于开展2020年度消费者最喜爱的贵州茶叶品牌评选的通知

关于开展2020年度消费者最喜爱的贵州茶叶品牌评选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决策部署,反映我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加强我省茶叶知名品牌的培育、保护和管理,进一步提高茶叶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企业品牌市场竞争力,经第九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组委会研究,决定开展2020年度消费者最喜爱的贵州茶叶品牌评选活动,请各有关单位按照要求认真组织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贵州省范围内拥有自主品牌商标的各茶叶企业,符合参评条件均可申报。

二、评选原则评选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企业自愿申报,经当地茶叶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开展此次评选活动。

三、评选方式本次评选采用网络投票与专家评审综合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专家投票占比70%,网络投票占比30%。

四、评选标准(一)企业持有的品牌须在工商部门注册,被评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二)有相对固定的原料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加工)环境、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以上标准的规定,无产品质量不良记录;

(三)在省内外均有稳定市场销售渠道。

五、活动流程

(一)申报时间:11月20日前,各参评企业严格按照参选条件认真填写申报表(见附件),经当地茶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推荐,并附相关材料,将电子文本和纸质材料同时报组委会。

(二)资格初审:11月25日前,组委会根据参评标准对企业的申报资格进行初审并公示。

(三)网络投票:12月1日前,通过“贵州茶香”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投票。

(四)专家评审:12月10日前,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入围名单进行审核、公示后,最终确定推荐名单。

(五)在第九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开幕式上,邀请省有关领导为获奖企业颁发证书,并组织媒体宣传报道。

六、材料提交(一)评选报名表(见附件);

(二)企业简介: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近两年业绩、人员资质、管理制度、所获荣誉等;

(三)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商标注册证复印件、与申报相关的荣誉奖证(牌)复印件;

(四)企业品牌logo效果图以及印有品牌logo的产品包装图片3-5张。

请各地茶叶主管部门、茶行业组织大力支持并组织符合要求的企业进行申报。2020年11月20日前,将以上材料同时以“纸质文件+电子文本”形式发送到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信息服务部。

联系人:马关权

邮箱:554296359@qq.com

地址:贵阳市云岩区延安西路242号省农机局308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信息服务部

附件:2020年度消费者最喜爱的贵州茶叶品牌评选报名表

贵州茶业经济年会组委会

2020年11月4日

注:内容来源天眼新闻,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茶叶品牌、包装茶、现制茶到茶饮料,千亿茶生意谁的天下?

我国是茶叶消费大国。数据显示,按零售消费价值计算,预计2022年中国茶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449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茶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102亿元。庞大的市场体量,孕育出数万家与茶相关的企业,让中国茶充满生机。

近期,八马茶业再次更新招股书,向创业板发起冲击。之前,中茶股份、澜沧古茶也曾多次披露招股书,关于谁是A股“茶叶第一股”的争夺愈演愈烈。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趋势的变迁,茶叶这个传统的品类,进化出不一样的风采。小小一片茶叶,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商业模式,每种商业模式都可以造就一大批独角兽或者上市公司。

从传统茶品牌、包装茶、现制茶饮、茶饮料,茶生意的逻辑是,卖的茶叶越来越少,从卖礼品到卖水,生意却越来越有想象力。

01

从散茶到茶叶的品牌化角逐

上世纪80、90年代,大益、天福、八马等茶叶品牌脱离马连道等茶叶批发市场,竞相崛起。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茶叶销售渠道突然就“失灵”了,云南省勐海茶厂陷入困境。第四任厂长邹炳良用了足足5年时间才找到了答案——品牌化,并于1989年成功注册了“大益”牌商标。

但大益茶的爆火,应该从吴远之收购了勐海茶厂并且对其进行了民营体制改制开始。吴此前从事金融行业,对大益茶进行品牌化、金融化改造:

茶叶工厂部分展示图

一方面,吴在花费巨资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并且结合了大量活动让“大益普洱茶”的品牌树立了起来。另一方面,大益茶在全国授权了大大小小的专业店,打造了庞大的销售体系。接下来,接二连三的炒作,让大益茶成为“中国比特币”。大益茶火了,但仍没有脱离普洱茶的范畴,也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茶叶的属性,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在大益茶向全国扩张的同时,王文礼家族一直在深圳经营茶庄的生意,主要是面向外贸市场。1992年,他们向日本出口了60箱茶叶,赚取了第一桶金。但当时茶叶实行出口配额制——茶叶出口要靠国有外贸公司代理,需要交代理费,利润并不是很高。

1997年,王文礼和大哥王文彬、三弟王文超共同成立八马茶业,在深圳开设第一家连锁店,并和沃尔玛合作,在全国沃尔玛设立八马茶业专柜。之后,和麦德龙、华润万家等大型商超的合作,借助商超的人流,迅速帮八马茶业打开了国内市场。

八马茶叶门店展示图

随后,八马茶业开始做品牌,打广告。2009年,八马茶业找到“广告狂人”叶茂中做策划,叶茂中将八马茶叶的品牌定位为“商政礼节茶”,主攻成功人士的送礼需求,并选择当年热播电影《建国大业》宋美龄的扮演者许晴做代言人。

此后,八马茶业采用“直营+加盟”的线下销售模式大肆扩张。在生产方面,八马茶业除了铁观音及部分岩茶为自主生产,大部分产品通过定制采购和自主分装的方式获得,被戏称为“茶叶搬运工”。

八马茶业起源于福建,但是在深圳率先发展起来。而台湾人李瑞河则在1994年就进入了福建本土,并福州市开了第一家天福茗茶直营店。李瑞河将台湾的一套现代化管理理念带进了大陆的茶叶界,他有极为严苛的卫生条件和服务标准。他会亲自带领新员工到店面卫生间,手把手教授员工厕所清洁要领,并将食物原料倒进清洁完的马桶,让厨房烹饪后,带头吃。

但天福茗茶最初的生意并不是很好,一天也卖不出去100块钱的茶叶。但李瑞河相信大陆市场具有发展潜力,不仅没有灰心,反而加速开店,并从福建开到全国。

在向北方拓展的过程中,李瑞河发现北方人更喜欢喝茉莉花茶,便加大了对茉莉花茶的生产。本土化的意识,使得天福在店面扩张的同时,产品也逐渐囊括了国内各大茶系。

天福茗茶展示图

当时,中国茶生产能力不缺,缺的是通过渠道卖给消费者,这就给了李瑞河造渠道上精耕细作的机会。通过将中国茶叶厂家的产品进行精致化的分级包装,天福开发了700多个茶叶系列产品,成为著名的渠道品牌。2010年,天福茗茶年营收12.47亿元,净利润达2.23亿元。到2011年,天福茗茶连锁店超过1000家,并于当年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茶叶第一股。

但好景不长,地方茶企在各地政府扶持下,很快学会了天福茗茶的渠道连锁化经营模式,加之茶叶网络销售的侵袭,天福茗茶又沉溺于“茶叶界星巴克”的美梦中不可自拔。2021年,天福茗茶营收19.25亿,比后起之秀“小罐茶”少了足足4亿元,市值更是惨淡,只有50多亿港元。

02

包装茶的逆袭

2012年,在卖掉E人E本的第二天,杜国楹上了茶山,决意Allin茶行业。但为了原本的消费电子团队,他还是推出了新的产品——8848手机。但从内心中,杜国楹认为消费电子有天花板,但茶行业几乎没有。

这一年,易宝支付华南区总经理谭琼也接了一个活——帮一家公司做茶叶B2B交易平台可行性调研。在4个月时间里,谭琼对中国茶行业有了重新的认知:在中国,懂茶的人大概只占了三成,剩下七成是非专业喝茶人群。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并没有被固定的茶产品和口味“驯化”。

彼时,大部分人的饮茶习惯是——大罐子、大袋子装茶叶,客人来了抓一把;也有小袋包装,比如出差带几包,回来的时候没喝完,但被挤碎了。根据茶叶包装和人群消费特性,杜国楹和谭琼创立了不同的茶品牌。

杜国楹邀请日本设计大师神原秀夫设计小罐包装形态,创想了上百款的设计方案,前后历经13稿才确立了小罐形态,足足用了两年时间。进而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大师作”,迅速打开了局面。

小罐茶展示图

小罐,确立了包装的标准化;大师作,代表了当代市场的品质标准,同时非遗传承人也都有自己的茶厂和制茶车间,能够大批量供应高品质的原叶茶。两者的结合,让小罐茶成为高端礼品茶的典范,成功开创并定义了一个新的品类。2016年,小罐茶产品上市,仅用了两年时间,小罐茶的零售额就超过了20亿。

谭琼的包装茶走了另一条思路——袋泡茶。实际上,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于袋泡茶的认知,来自于立顿的黄牌红茶。立顿红茶一度成为了袋泡茶的代名词,被放在白云宾馆等高端场所招待外宾。一直到2019年的立顿红茶的销售额依然达28亿美元(近200亿元)。而公开财报的国产茶企中,2019年只有7家营收过亿元。

谭琼看到了一个做中国版立顿的大机会——以碎茶叶制成的立顿茶包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茶的要求。于是,谭琼团队采用透明三角茶包,从外面就能看到原叶完整没有被切碎,利用真材实料的原叶茶与立顿碎叶茶包形成了差异化,同时打进五星酒店等B端渠道。

茶叶线下体验旗舰店

茶里还有一个优势是,新渠道的出现——先是借助传统电商,2014年在天猫和京东上开店,2018年后又大规模做直播带货。它还可以借鉴喜茶和奈雪的茶的玩法,2016年在广州开了一家线下体验旗舰店。

凭借袋泡茶的创新,茶里共获7轮融资,投方既有号称“茅台最牛股东”林劲峰及其背后的盈信国富投资、电商巨头京东,还有国资背景的广东文投等,茶里成为新晋独角兽。投资人都在赌茶里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立顿红茶。

03

登堂入室,街边奶茶店的百亿生意

从散茶、袋泡茶到茶饮料,茶产品的开发也随之往细分市场纵深发展。2012年,20岁出头的聂云宸自网络购物浪潮的冲击下,不得不关掉了背街小巷里的小小手机店,将目光转向了商业中心周边的奶茶店。

但聂云宸发现,市面上的奶茶奶茶大多以茶粉勾兑,口感甜腻,虽然利润巨大,但在市场上已经是烂大街一样的存在。而来自湖北的某IT上市公司品牌经理彭心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奶茶大部分是由奶茶粉和碎茶混合而成,造成了奶茶一度成为不健康和低端的代名词。有一位好朋友在进五星酒店大门时,往往会将手中还没有喝完的奶茶丢进垃圾箱。

从低端走向高端,奶茶行业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密码。2012年,聂云宸拿着开手机店赚的20多万,在江门市九中街租下一家20平米的小店,开启了“真奶茶”门店的新实验。这一年,都市白领彭心自拟了一份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主打饮品、烘焙,兼做教学,却被很多商场拒之门外。

对于真奶茶,口味是吸引消费者关注的第一要素。为此,开店前夕,聂云宸特意花费几个月时间专门研究奶茶调料的配比,每天喝下不低于20杯奶茶,记录不同比例的口感。开业之后,他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认真听取年轻人对于皇茶口感的看法,不断进行调试,最终在一款芝士奶盖茶身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初的皇茶,大多是以街边小店的形态出现,面积多是10来平米,开店成本并不高。因而,到2015年,皇茶在广东已经开出了50多家门店。但由于聂云宸申请皇茶的商标权一直没有得到批复,加上开一家奶茶店的门槛很低,许多人纷纷效仿,导致皇茶山寨横行。无奈之下,聂云宸选择壮士断腕,将所有门店统一更换为“喜茶”。

喜茶门店展示图

2016年,喜茶获得了“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1亿元的首轮投资。其后,美团龙珠、红杉资本、腾讯等蜂拥而至。在资本力推下,喜茶逐渐从街边小店走进商场、购物中心,以直营模式开拓了660家门店,营收超50亿元(2021年奈雪的茶营收42.93亿元),估值约677亿元。

而拿着一份商业计划书,四处碰壁的彭心也迎来了自己的“贵人”——丈夫赵林,他有十余年餐饮经营经验和投资经验,掌握行业很多真实数据,为彭心后来做茶饮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5年,奈雪的茶开业,一铺开就是3家店,分别在福田卓越intown、欢乐海岸、华强北九方。在选址上,奈雪摒弃了以往茶饮品牌选择的社区店、街边小店模式,而是与星巴克一样进驻核心商圈。尽管成本投入高,但优点在于易于流量挖掘、便于提高用户粘性、拥有更多场景延伸可能。但起初很多商场并不愿意将大面积的摊位租给一个新茶饮店,直到彭心的丈夫赵林亲自出面才谈妥。

奈雪的茶门店展示图

在产品上,奈雪的茶首创了“茶饮+软欧包”的双产品模式,提供了消费者在正餐之外的错时消费,深受许多女生的欢迎,因此店铺经营的如火如荼。彭心称,最初几家店,奈雪的排队人数几乎是周围其他门店人数的总和。

就在奈雪开第二家店时,天图资本管理合伙人潘攀找到了奈雪联合创始人赵林,此后半年时间里,他们保持着两周见一次面的频率,直到奈雪开到了第11家店,双方开始正式讨论融资的话题。最初的A轮、A+轮以及B轮三轮融资,天图都有参与。

此后,深创投、太盟投资集团都先后加入进来,它们奔着将奈雪的茶打造成中国的星巴克的愿景,推动了奈雪的茶门店规模的扩大,2021年6月成功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2021年营收42.97亿元,远超小罐茶和茶里。

04

无糖茶饮料,首富的新战场?

喜欢喝茶的中国人,似乎对于瓶装纯茶饮料并不“感冒”。在日本市场早已取得成功的三得利进入中国这么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因为不甜,统一集团推出的无糖茶“茶里王”更是2011年在大陆市场中败退。

但正是在这一年,卖水的农夫山泉(缔造了首富钟晱晱)推出了第一款无糖茶饮料——“东方树叶”。当时,智明星通的创始人唐彬森还在游戏的世界里遨游,没有想到在日后会成为首富的新对手。

东方树叶刚上市,市场反响并不好,因为当时饮料的评判标准是够不够“爽”,而东方树叶的产品特征则是够不够“润”,消费者并不买单。据说,当时有媒体评出的“最难喝的饮料”,东方树叶榜上有名。

农夫山泉部分产品展示图

不过,当时的农夫山泉集团并没有砍掉这款“难喝”的饮料,反而加大技术投入,研究在不添加防腐剂、稳定剂、色素和香精的前提下,茶汤依旧能够存放数月而不改变原有品质,开创了“0糖、0脂、0卡、0香精、0防腐剂”的茶饮新标准,并从2011年开始陆续申请了20多件与“无菌技术”相关的专利。

为了保证无糖茶味道的纯正,农夫山泉的研发团队还曾经跑到日本调研,并在日本技术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革新——建设了国内首条log6级别的无菌生产线。

2016年,唐彬森创办的元气森林也切入到茶饮领域,找了五六个年轻人搞产品研发,大多是互联网出身,只有一个从传统行业来的。唐彬森提了两个要求:第一是你们年轻人能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产品,不要按照以前的方式,忘记传统的套路、规则和方法论。第二,你们把产品做出来以后,能不能每个人找10个朋友,让他们一人买一箱,是买不是送。

就这样,一款不符合传统的“燃茶”就出现了,与东方树叶类似,这也是一款纯茶饮料。但与东方树叶不同,为了迎合用户的口感,燃茶添加了代糖——赤藓糖醇,做成了一款“无糖也甜”的纯茶饮料。

在产品研发时,有研究人员发现乌龙茶的口感最好,就是价格有点儿小贵。唐彬森听说后,大手一挥就批了——“钱,不就是个数字吗?”作为游戏界的“大佬”,身价上百亿的唐彬森并不缺钱。  

元气森林部分产品展示图

平衡产品的“好喝”和“健康”,是元气森林团队的重要考量。而抓住新零售渠道,则是元气森林燃茶突围的关键。在渠道建设上,元气森林下得了“狠手”:

1、“重金”挖人。不少元气森林的业务员曾经是农夫山泉、百事可乐的业务员,干了五六年,薪水刚过万,但在元气森林,新入职的业务员就可以达到这个数字。

2、让利经销商。农夫山泉不管是水还是饮料,经销商每卖出一箱,利润不超过5元,只有新品有可能超过这个数字,而元气森林的产品,每卖出去一箱,经销商可以赚17元。除此之外,卖不出去的元气森林由厂家回收,并给予50%的补助。每一年年终,完成任务的经销商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总销售额返点,返点比农夫山泉高大约三分之一。

3、铺设智能冰柜。通过自己开发的智能摄像头做无人巡检,既减少了人力成本,也降低了管理成本,而这些节省的成本都可以用于提高产品品质。

2018年,燃茶仅用了两年时间做到了无糖茶品类第二,仅次于2011年上市的东方树叶。

2022年上半年,农夫山泉茶饮品实现营收33.0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1.6%,其主打产品正是东方树叶。这个沉寂了10年的品牌再次迎来了新生,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农夫山泉近5000亿的市值。

05

小结

中国的茶生意,从茶马古道算起,悠远流长。但传统的茶叶生意,聚集在各地的茶叶批发市场里,散乱,价格和产品不透明,是作坊生意。当然也有人将大益茶等炒成了“金融生意”。

真正让茶生意进入快车道的,是天福茗茶、八马茶叶等通过产品和渠道创新(直营+加盟开店卖茶叶),将茶叶生意品牌化,终于出现了一批营收过亿的上市公司,但无论营收还是市值都不算高。

小罐茶尝试通过工业化流水线的方式将茶叶包装变小,变成“快消品”,营收迅即超越传统的茶叶品牌,但依然脱离不了“礼品茶”的属性。茶里学习立顿,试图将袋泡茶生意推到立顿红茶的规模(年营收近200亿元),不过,这个梦想还在路上。

真正将中国的茶生意推向新高度的是中国式的创新——将台湾的奶盖茶,升级为中国版的星巴克——喜茶和奈雪的茶,抓住了中国商场扩张和新中产崛起的红利,迅速崛起,这是一个百亿营收,千亿市值的生意。

当然,最有想象力的是,以东方树叶和燃茶为代表的无糖茶饮料,可以成为跟可口可乐一样无处不在(密集渠道覆盖)的国民饮料,将支撑一个市值几千亿元的巨无霸公司,那是首富都关注的顶级战场。

作者:陈世峰

来源:蓝鲨消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茗边聚焦卢正浩品牌①传承的力量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印记里,对于那些家族连续几代人从事同一件事且把它发扬的举动称之为“传承”。

传者,遽也;承者,受也。传承,即先有技艺的精湛,再有传授的受者,方得祖法之不变形、家风之不动摇;融新时之变革,扬后世之灿烂。西湖龙井茶,声名煊赫,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已是“世界非遗”。在西湖龙井的发源地杭州,其实是有着一些家族企业的,而这其中又是以梅坞“卢正浩”令人称道。“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是我们对古时某地某家的传奇表达的敬慕之情。窥看“卢正浩”,我们似乎也可以投以这样的羡慕的眼光。是曰——一门三茶人,梅富两基地。这就是传承的力量。从卢正浩到卢江梅再到胡璧如,那就是“卢正浩”茶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程。

历史的斯人:卢正浩

说起卢正浩,杭州茶界无人不晓。卢正浩的一生就是一篇龙井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卢正浩作为梅家坞村的第一任书记,带着梅家坞人,把梅家坞农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从云栖到梅家坞,从道路两旁绵延至狮峰山脉整座山头,路边是黄灿灿的柿子树、茶园里穿插种植葡萄树、杨梅树、“果园里”山头混合种植柿子树、杨梅树、桃树、梨、板栗,卢江梅回忆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捡柿子、剥毛栗。

当时村里还建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不出村就能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同时还配有畜牧基地、蔬菜基地、水稻基地、鱼塘等,俨然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在他的领导下梅家坞村建设成了新中国新农村的代表。卢正浩还在保证村民吃饱穿暖的同时将梅家坞手工西湖龙井带向了更高的水准,以茶形秀美、翠润光滑、豆香清高、滋味鲜爽甘醇的梅家坞风格而声名远扬,获得业界高度盛誉。

卢正浩也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嘉奖,成为“一五”全国劳动模范,并受到过周恩来总理12次接见。1957年到1963年期间,周恩来总理5次来到梅家坞,每一次都接见了卢正浩,两人常常就如何把西湖龙井发扬光大做了亲切地交流。

在卢正浩的带领下,“梅家坞”西湖龙井茶从此声名远扬,并成为国家礼品茶,享誉世界。

作为梅家坞的掌门人,卢正浩不仅是位优秀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业界公认的顶尖炒茶好手,并曾在农业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相关的论文。担任梅家坞村支书期间,卢正浩两袖清风、鞠躬尽瘁,从不拿自己的荣誉经历邀功请赏,甚至经常用自家财务补贴村里,自己的四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为了梅家坞,为了西湖龙井,卢正浩甚至放弃了到区里工作的机会。

卢正浩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出生在农民家庭,一生与土地打交道,他朴实、厚道、勤劳、善良,他任劳任怨坚守一个农民的本分,他把他的一生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西湖群山之中的土地。他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但为了梅家坞的村民和茶园,他始终坚守在这里,这里有他眷恋的土地和放心不下的乡亲。

卢正浩是一个纯粹的茶人。作为梅家坞的掌门人,几十年呕心沥血,致力于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还引导村民们开荒种茶,在他的带领下,“梅家坞”西湖龙井茶享誉国内外。

卢正浩是一个坚定的战士。文革浩劫,他两次入狱几经沉浮,面对黑暗势力,他斗争到底,面对打击迫害,他勇敢无畏,他一身正气,浩然前行,像一个战士一样守护着梅家坞的几百乡亲和千亩茶园。

卢正浩是梅家坞村的传奇人物,也是将西湖龙井推向更高舞台的技艺开拓者,从此,西湖龙井成为新时代里绿茶中的主角。

传承的主角:卢江梅

传承,承得下来,也要传得下去。

卢江梅从小受父亲熏陶,爱上茶叶,继承并拓展了父亲的事业。

她在1992年成立了杭州正浩茶叶商行。1993年冬,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湖龙井,了解西湖龙井传统制茶技艺,她背起炒茶锅北上。这就是卢江梅在采访中提到的“梅家坞的茶必须要走出去”。走出去是走出去了,但是其中的辛酸让她知道除了走出去,西湖龙井还是要回归本源,坚守本我。于是,1998年,她回到杭州,开了第一家品牌直营店。随后1999年,她又自发举办民间西湖龙井炒茶大赛,激励、吸引更多年轻人(茶农)加入到保护传承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的队伍中来。

卢江梅说,传承,其实就是坚守父亲的手艺,坚守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工制茶工艺。

这是核心,也是塔尖技术。

2002年,卢江梅正式注册了“卢正浩”商标,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个“卢正浩”品牌。2003年,她首开行业先河,将公司生产的茶叶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卢正浩”也成为全国首个由正规保险公司承担产品质量保障的茶叶品牌,且迄今为止仍保持着零投诉的行业纪录。“卢正浩”靠着家族之间的惺惺相惜与团结,走的艰难却也平坦,至少“华山一条路”,杀出重围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卢江梅果断将目光瞄准互联网,成为进入互联网茶企的先头部队。卢江梅认为发展电商是抓住了互联网新零售等新兴业态机遇,能够让更多消费者认识龙井、了解龙井、爱上龙井,也就能更好地销售龙井。

这对于“卢正浩”企业的发展来说确实令人称道,但对于卢江梅来说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坚守、为了传承。“如今,西湖龙井全手工炒制技艺正面临“失传”问题,老一辈体力跟不上,新时代的年轻人觉得太苦太累大多不愿学,但是,卢正浩品牌是一定要将传承这件事坚持到底的。”卢江梅总是这样说。

为了不让传统手工制茶工艺失传,为此卢江梅在梅家坞、梵村组建了一支百人炒茶团队以保证每年春茶季核心产区的西湖龙井茶的纯正滋味。在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柴烧单灶(现主要以文化遗存的形式存在)的基础上,配以1957年与杭州锅炉厂共同研发的如今我们看到的电炒锅进行西湖龙井茶的生产加工。既提高了西湖龙井手工炒茶的效率,也为西湖龙井茶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进程。卢正浩百人炒茶团都有着十多年手工炒茶经验,每年春茶季从家乡被“卢正浩”高薪聘请,由资深制茶人亲自率领,且制定了严苛的生产标准。他们的一双双手,已练就炉火纯青的制茶手艺,使得西湖龙井的“色、香、味、形”几近完美。而“卢正浩”也不辜负他们,为每一位到岗的炒茶师傅,生活所需一应安置到位,并设专人提供生活指引及时为炒茶师傅们提供帮助,确保茶叶质量的同时,为每一位师傅尽可能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

就是在这样的付出中,西湖龙井茶的手工制作工艺不至失传,代代相传。

同时,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卢江梅又在富阳投入了面积达13亩的智能化厂房并开发了智能化生产线以保证其他龙井茶和六大茶类的多样化生产。卢江梅表示“让每个人都喝上好龙井,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喝的龙井来自哪里,将茶叶溯源这件事落实下去的使命迫在眉睫。”所以卢江梅董事长在16年就开始筹备以富阳为中心点位,大龙井生产基地的开辟计划,当然也是因为富阳的优质土壤、茶园的天然小气候、孕育了不输西湖龙井品质的好茶,才最终让卢江梅董事长下定决心建厂。

就这样,在坚守下传承,在传承里发展,“卢正浩”传奇的接力棒逐渐交到了第三代茶人胡璧如的手上。

未来的佳人:胡璧如

2010年大学毕业后回国的胡璧如在其母亲卢江梅的影响下也走上了茶这条幸福的道路。

当年11月开了天猫旗舰店(彼时叫淘宝商城),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第一家将茶庄做成网上旗舰店的。旗舰店上的茶叶销售额从最早的几十万,到如今销售额突破一个亿。不可谓是成功的了。

胡璧如说她深受母亲的影响,而她母亲又深受其外公的影响:善良、正直、大气、诚信。她曾经听她母亲讲,卢正浩的日记上写着:“诚实,正直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于是,这句话被卢江梅要求放在网店的店招里。

从刚回国时候的“愤青”到现在的浙江省三八红旗手、巾帼最美新农人,杭州正浩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璧如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诉说着茶的温润如玉、沁人心灵。年青一代的胡璧如传承来的便是这层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精神力量。

她觉得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利用现代化科技能让“卢正浩”更进一步,于是,正浩富梅数字化工厂诞生了,也奠定了大龙井在工业4.0数字生产领域里的领跑地位。

正浩富梅数字化工厂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工厂,集研发、生产、仓储、物流全自动化为一体,在质量和安全标准上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准,全程采用绿色食品标准作业流程,用标准说话,用品质回答。在场口建设生产基地,是正浩茶叶推进高标准一体化茶叶生产模式和一流现代化制茶建设的战略布局。基于工业4.0的企业升级项目,是卢正浩顺应国家智能制造产业改革方向的一大全新举措,在过去几年的产业革新浪潮中,工业互联网、智能传感器、工业大数据的一系列基础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让过去的产业工人驱动,逐渐转变为智能工厂、甚至是黑灯工厂,这都意味着巨大的产业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原来需要100名人工完成的茶叶生产任务,现在仅需5名技术员+5名卫生检验人员即可操控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鲜叶损耗率也降至极低,日加工鲜叶一万五千斤,换算成干茶是四千斤,整个摊青过程温度、湿度实现闭环控制,智能管控数十道工序,茶叶干度在4%以内,让出产茶叶达到稳定一致的高品质、高标准,滋味、香气不输西湖龙井。

“盖不独先河后海,礼不忘始。而家学渊源,名教积习,亦有可以考见者焉。”一家三代,匠心事茶,一以贯之的,是善良的家风,是美丽的佳话,是传承的力量。

其实,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户人丁、一个家族的事,而我们当以渺小的个体去照见宏观的世界的时候,传承就变得极富审美价值。

“卢正浩”,从梅家坞走来,带着传承的印记与力量,正向世界走去。

(本文图片由杭州正浩茶叶有限公司提供)

来源:茗边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64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