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庄陈普洱茶

找到约25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广州日报:“双陈标准”,让普洱茶品质更优、味道更美

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系列活动广东分会场的活动将在双陈养普庄园举办。届时,由双陈普洱作为主编单位的《普洱茶干仓仓储技术规范》、《普洱茶干仓仓贮管理评价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将正式对外发布。同时,东莞市市场管理局将为双陈普洱举行“标准+认证试点企业”授牌仪式,双陈普洱也会在这一天经政府机构授权,正式成为东莞藏茶地方标准的制定者。针对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广州日报对双陈普洱进行了专题采访,以下是采访原文。

在东莞的大街小巷,茶文化氛围浓厚。这座拥有10余家茶城、40多万吨藏茶的城市,其存茶量、老茶保有量与交易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据估算,东莞现有藏茶量价值远超 1000 亿元!

东莞,“藏茶之都”的名片逐渐擦亮。

 双陈养普庄园位于东莞市高埗镇,走进这里,你才知道茶的世界里也有诗和远方。逾万平方米的茶仓规模庞大,淡淡的茶香沁人心扉。双陈普洱被行业誉为“普洱专业仓储开创者”,传承古粮仓智慧,独创生态干仓理念。
自1995年建立第一代普洱茶茶仓,到现在的第四代养普庄园,已积累了26年的生态干仓仓贮技术经验。在此基础上,为促进东莞茶行业发展转型升级,保障藏茶质量的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普洱茶仓储行业标准体系,今年双陈普洱作为主编单位起草的东莞《普洱茶干仓仓储技术规范》、《普洱茶干仓仓贮管理评价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经过行业专家探讨修订将于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在双陈养普庄园正式对外发布。这,就是“双陈标准”! 

双陈干仓,源于自然 

在双陈养普庄园的巨大茶仓里,没有现代的温湿度控制设备,全部采用木炭、生石灰等原始生态材料,营造了一个利于有益菌群繁殖、普洱茶陈化的环境,并可通过调整木炭和生石灰的配比分布、控制开窗通风时间等方法对环境进行定量干预。 
“普洱茶的贮藏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存放,更多体现在对普洱茶的养育过程。所以我们称之为‘养普’。”双陈普洱仓贮技术总监高彬对双陈仓贮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他表示,这种理念决定了养普庄园不是简单的技术仓,而是造就一个“生态普洱茶养育环境”。

茶仓门口,一块很大的数字显示屏格外醒目,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茶仓内温湿度及含氧量的数据变化。这些数据是直接传输到位于松山湖的东莞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溯源,并以此展开研究。
原料与工艺记录着普洱茶陈化开端的源代码,决定着茶品后期陈化的潜力。但是普洱茶在后期陈化时,贮藏环境中各项指标直接决定普洱茶最终的性格表现。如何达到茶性的最佳状态,需要丰富且成熟的仓贮实践经验来指导。

茶叶离开茶树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而是第二次生命的绽放。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茶种在普洱茶第二次生命的延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如今,双陈普洱已经掌握了生态干仓环境数据的变化规律,借助大自然的工具,用传统的生态手段,历经仓贮5大系统:净化仓,稳定仓,调节仓,陈化仓,醒茶仓;像精心养育小孩子到成年一样藏养每一款有生命的普洱茶,最终为茶友们呈现优质的干仓茶品,展现普洱真味。

整个过程包含了诸多重要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最终形成了一套被称作“双陈标准”的仓贮技术规范。然而,这套标准的背后,是双陈普洱20多年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20多年仓贮技术打造“双陈标准” 

对于“双陈标准”的产生,东莞市春福润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双陈普洱创始人陈永堂颇有感慨。1995年,双陈普洱建立第一个仓库,那时候只是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日常管理。“记得有次我出差去云南一两个月,但期间员工对仓库的管理不熟。我就在想,如果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让每个管理细节标准化,工作人员能更好执行,就不会出错了。”

陈永堂举例说,东莞的春天和三伏天,空气湿度都较大,但气温却不同,日常管理中采取的应对方式肯定也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茶叶自身蕴含的微生物菌群有很大的影响,就算是同一湿度,但在不同温度下,微生物菌群的变化都是不一样的。“那两年里,每到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就围绕这个环节进行观察、研究,希望能发现规律,形成一个标准。”陈永堂回忆道。 
△双陈普洱第一代茶仓

实际上,普洱茶种跟酒庄的酒种在意义上有些相似。普洱茶在仓贮陈化过程中,茶叶自身含有的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菌群,对普洱茶的陈化质量,包括色、香、味的变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在陈永堂看来,有了标准,效率就高了,但任何一个标准的形成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在仓贮环节要有一套流程标准,实际上茶叶进入市场后对于消费者的选择也需要提供标准,即品质标准。
然而,企业端的标准和市场端的标准是两码事。2016年,当时的东莞市质监局对双陈普洱的标准化建设提供支持,大大推动了该项工作的进展。陈永堂表示,“质监局在标准化工作这方面有经验,让我们的技术标准指向更明确。”

早在2018年,双陈普洱就与东莞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就《双陈普洱茶自然仓贮标准企业白皮书》研究工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4月24日,双陈普洱又与东莞市标准与产业融合促进会、东莞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就“合作推进《东莞普洱茶自然仓储技术规范》编制和发布工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同年12月24日,中科院与双陈普洱共建《仓贮技术与标准实验室》授牌仪式,在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举行。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领导和双陈普洱代表共同揭牌,27家云标委成员单位代表共同见证。

接下来,“双陈标准”将再次升级,由东莞市双陈茶业有限公司、东莞市标准化协会组织牵头起草的《普洱茶干仓 仓贮技术规范》、《普洱茶干仓 仓贮管理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将2021年10月14日发布。
“不算时间成本,仅仅空间和人力,这项工作保守投入了2亿元。”陈永堂笑着说,“想当初我还很年轻,现在都五六十岁了。”他还提到,标准在向行业推广之前,会不断检验修正,要看从生产端到市场端是否都合适。 

标准是商业文明进步的体现 

目前,东莞的茶叶仓储仍处于凭经验来进行管理,相关的先进经验未能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甚至有商家以劣茶充当优茶出售,品质差的茶叶大量流入藏家之手,造成了茶叶市场质量良莠不齐现象。 

陈永堂认为,好的普洱茶,必须经历“双陈”工艺过程。因为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讲究陈化时间与陈化质量,简称“双陈”。有陈化时间但没质量的普洱茶是受损变坏的茶;有质量的茶却没有经过时间的陈化,只能算初制品。
好的普洱茶,都应该具备“双陈”的条件。“‘陈化时间’一定要用耐心和诚信来承载,‘陈化质量’一定要用干仓技艺来诠释。唯有如此,‘双陈标准’方才成立。” 

为了这套标准,历时二十多年,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陈永堂认为是值得的。“自己能喝到好的茶,并让身边的朋友喝上好茶,是我的初衷和理想。”陈永堂说,就市场来说,有了标准是对消费者负责,产品的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而且检测溯源系统可以查询到茶叶营养价值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消费者有了标准,判断就不会乱了;对于企业来说,各个环节标准化,生产效率会明显提升,产品质量也会更加稳定;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标准是一种文化,是商业文明进步的体现。有了标准,普洱茶会比其他茶类更加出众,市场会做得更宽。 

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表示,普洱茶仓贮的专业化,已经成为普洱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双陈普洱从打造仓贮创新高地,构建了生机盎然的普洱茶仓贮新体系,也必然会给茶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转自广州日报,转载时略有改动。)

与葡萄酒行业相比,普洱茶有哪些相似与不足?

2000年,一瓶6升装的1992年份啸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纳帕谷葡萄酒拍卖会上,以折合300万人民币的天价售出。

2018年,一筒七片的蓝票宋聘号普洱茶,在东京中央香港拍卖会拍出1332.8万港币,相当于三辆法拉利488Pista超跑;

1985年,一瓶750ml装1787年份的拉菲古堡干红葡萄酒,以156,450美元售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商用标准瓶葡萄酒。

2019年,一筒1920年的紫票福元昌号,最终以26,320,000港币成交,再次刷新世界记录,成为了有史以来最贵的普洱茶。

虽然在顶尖藏品价格上,普洱茶对葡萄酒呈碾压之势,但从总产值和行业成熟度来看,普洱茶产业却远远比不上葡萄酒产业。

发酵转化、自然气候、原料品种、品饮感受,在众多方面神似的两种产品,为什么很多信息,法国红酒就能坦然告之,而普洱茶却含糊不清?

落后就要挨打,不足就要反思、今天,陆离就来聊聊和竞争对手葡萄酒行业相比,普洱茶行业的相似与不足之处。  

发酵转化

第一,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是发酵类食品,其中葡萄酒是液态发酵需要先将液体酒灌装在玻璃瓶或者橡木桶内,使容器内的液体与窖内保持相对独立,

而普洱茶则是固态发酵的形式,为了达到更好的陈放效果,茶饼与空气之间,往往只隔着绵纸,竹篾和纸箱,但两者都需要在合适的温湿度下才能良好发酵。

后期转化,是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其中葡萄酒讲究窖藏出好酒,而普洱茶则有着越陈越香的特质,两者都能在岁月沉淀下提升品饮价值。

自然气候

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的优劣,都会受到当年自然气候的不同程度影响。究其本质,葡萄酒和普洱茶其实都是农产品,原料、工艺、仓储是其品质形成的三要素。

其中仓储是转化保障,工艺是品质核心,原料则是物质基础,葡萄酒行业对此总结为七分原料,三分工艺,而普洱茶行业同样也有七分天养,三分人为的说法。

此外,自然气候对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温差和降雨量上,这也是葡萄酒行业分大年和小年,普洱茶行业分丰年和荒年的原因之一。

原料品种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丰富多样的原料品种,其中葡萄酒选用的是酿酒型葡萄,最知名的品种有赤霞珠、雷司令、长相思、黑皮诺、歌海娜、品丽珠和梅洛等等。

而普洱茶的茶青虽然统称为云南大叶种,但根据不同地域和物种的分支演化,可以分为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不同种类。

普洱茶的产地大致可以分为产区、茶山、名寨三级(这个观点在后期系列文章会着重阐述),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品质差异很大,可以说是一山一味,百寨百味。


比起葡萄酒行业,普洱茶品种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普洱茶树要比葡萄树更为复杂,历史也更为悠久。这首先体现在一种活化石级古茶树上。

葡萄行业的”老树葡萄“,树龄也不过一个世纪,而南糯山的茶树王,香竹箐的茶王之母,邦崴的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等,树龄动辄百年起步,品质绝对不差。

而葡萄酒的产地也有新世界和旧世界之分,不同产地的葡萄酒,品质和风味上也是各具特色。

品饮感受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着层次万千的品饮体系,其中色、香、味、韵是两者品饮时的共同追求点,葡萄酒的品饮,最看重口感的丰富性。

普洱茶讲究口感的独特性:生普品鲜爽回甘;熟普品醇厚饱满;老茶品陈韵悠远;中期茶品百般转化;古树茶品山野气韵;拼配茶品层次万千等等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能够以陈放提升品饮价值,但也都有其保质期和赏味期,保质期的含义大家都明白,葡萄酒放得过久会变质,普洱茶超过陈放时限会碳化。

而赏味期这一概念,则是引自日本,指得是能保留最佳风味的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虽然还有饮用的价值,但味道会大打折扣。

不过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在理论上是不设上限的,其中涉及到到茶叶产地、储存方式、生茶熟茶以及个人喜好,在这里陆离就不过多赘述。

种类区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大方向的种类区别,比如葡萄酒可以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以及起泡酒等品类,而普洱茶则是有着生熟之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纯料和拼配的工艺区别,不过与前几点不同的是,在普洱茶行业,相对拼配是大众市场主流,而绝对纯料则是极少数茶山玩家们的领域。

普洱茶的拼配技术繁多,相对发达,有级数拼配、年份拼配、季节拼配、地域拼配、茶种拼配,此外熟茶还有发酵度拼配,以及增加美感的撒面手法等等。

而葡萄酒的混酿和单一品种酿造工艺都相对成熟,比如国人熟知的拉菲酒庄,就习惯用梅洛和赤霞珠混酿,而罗曼尼康帝则是只用黑皮诺品种酿造。

文史氛围

葡萄酒和普洱茶的文史氛围都十分浓厚,都有一定的品饮门槛,想要入门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行业历史知识和品饮文化体系,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完全参悟。

说完了两个行业的相同点,我们再聊聊在极其相似的产品性质下,总体行业发展上的诸多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包装上的信息差距。

不同产区的自然气候,所酝酿出的优质葡萄品种,正是法国红酒的生命之匙,而为什么同样强调千山千味的普洱茶,在很多方面却含糊不清?

红酒酒标VS普洱棉纸

以法国波尔多经典红酒的酒标,和云南勐海出厂的经典普洱茶的棉纸为对比,陆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从酒标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红酒产自哪一酒庄,详细名称是什么,生产年份是哪一年;

严格按照法国Appellationd’OrigineControllee(AOC)制度,对这瓶红酒进行法定分级,以及法定产区AOC标示;

这瓶红酒的容量和酒精浓度百分比;

部分酒类会有代表高品质的原酒庄装瓶标注,和制酒师的个人签名;

部分酒类的背面有配料表,里面会详细标注制酒时所用的葡萄品种,以及各个品种的比例标示。

从酒标上,我们不仅能知道这款酒的详细名称,还能根据年份和酒庄名称,大致推断其价值与品质划分,而与红酒相比,普洱新茶的备注信息都有哪些呢?

茶厂名称,以及这款茶的产品名称;

产地名称,产自名山名寨的,会在包装上格外突出这一点;

茶品重量,大多是357g的标准重量,但也有125g的小饼和6斤重的大饼;

茶品分类,生茶或者熟茶,早期会有生熟采用同一包装的设计,需仔细辨别。

图片更详细的内容说明在绵纸背面,需要拆开后方可看到全貌,其中有较为规范的法定产品名称,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以及所用原料等等。

这上面的很多信息,都是在近些年逐渐完善的,比如04年之前的普洱茶,除下关外绝大多数没有日期,再比如印级茶的板式十分相似,需要靠茶友自发命名。

考虑从台湾兴起普洱热至今,也不过半个甲子,而葡萄酒行业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普洱茶信息上的不完备,倒也不是巨大差距,迎头赶上就好了。

但普洱毛茶原料统称为“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实在是太过笼统,以至于失去了其应该承载的信息价值,回顾茶类认定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葡萄品种vs茶树品种

在葡萄酒行业,酒类品质也是与酿酒葡萄的品质息息相关,每个产区惯用哪些品种和混用比例,甚至所在产地的土壤气候,在葡萄酒界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说波尔多左岸的产地,酿酒时多会用到霸气外露的赤霞珠品种,和滋味浓郁的美洛品种,而勃艮第产地,则惯用珍贵难制的黑皮诺品种。而普洱茶呢?

1985年,中国农作物品委会通过决议,初定审定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种叶为国家级“有性系良种”,云抗10号和14号为国家级“无性系良种”。

这些优质品种就是目前被初步认定的云南普洱茶品种,但如此一来就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1985年以前栽培和品饮的是那些品种?动辄百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又是什么品种?

陆离没有质问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意思,只是想问问科研单位,什么时候才能将现存古茶树品种分类公之于众,将土壤、气候、环境与茶树品种的关系明确归纳?

老茶骨所强调的勐海味也好,山头味也罢,更多的都是在表明其产地原料品质,但若要问到品种,却只能回一句干巴巴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既然早在上个世纪,业界就有能力组织人手对普洱茶品种进行大筛查,那在科研实力更加强大的今天,一定也可以再接再厉,对各类茶树进行大分类。

现代酒窖vs传统茶仓

在葡萄酒行业的顶级产地法国波尔多市,葡萄酒窖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温控和湿控设备,人酒两隔的物流与储存通道等,都是酒庄的标准配置。

红酒的酒庄通常都有原窖保存旧年份的好酒,而且是在自己的酒窖。在云南,很多茶厂还没有完善好成品茶仓,和优质常规茶年度库存量的概念。

从波尔多葡萄酒庄到英国酒商的酒类跨运,已经形成为标准化的流程秩序,酒类抵达英国后,会被立刻送进自有酒仓内,在经过编码或资管系统归类后,与原有存酒分别存放。

红酒存放尤其需要仓储稳定,而现代化酒窖可以将仓温保持在12℃左右,并把湿度控制在73%~77%之间,确保红酒品质不会因温湿度变动时受到伤害。

而普洱茶和葡萄酒都是标准的后发酵食品,在仓储要求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起高度成熟的葡萄酒窖产业,普洱茶仓建设就略显杂乱,

而业界很早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08年东莞的专业仓建设就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双陈普洱,天得茶业、昌兴存茶等都在普洱茶仓储技术方面持续改进。

灵魂制酒师vs无名制茶工

长期以来,葡萄酒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制酒师需要在自己负责的红酒上签注姓名,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无形的监督。

因此专业级的制酒师,在制酒时对每一处细节都会精益求精,所有细节汇成的品质,都会体现在他签名的那瓶红酒上,制酒师是好酒生命之钥,更决定这支酒的价值高低。

由此还衍生出了正牌和副牌的区别,如果当年葡萄产区原料歉收,或者品质没有达到制酒师要求,那在一年酒企宁可只做副牌,也不会做正牌。

在葡萄酒行业,制酒工艺的发展与制酒师息息相关,顶级酒庄还会在瓶标上的显现位置,印上酒庄创始人或制酒师的亲笔签名。

而在普洱茶行业,人们更看重茶青原料。七分原料,三分工艺,是普洱茶原料的地位体现,而消费者对原料的过度关注,也促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名山名寨原料重要性大于茶厂,茶厂重要性又大于制茶人。有时大厂的古树原料会被质疑不够精纯,那私家名山纯料茶重要性又会超过茶厂,而制茶人似乎完全不重要了。

杀青,选料,拼配,压制,哪一项工艺不需要技术娴熟的师傅?而普洱茶发展至今,名厂有勐海,名企有大益,甚至名仓都有双陈,为什么唯独缺少制茶师的位置?

而普洱茶行业里,离制茶最近的云南产地,勐海、下关、昆明、昌泰茶厂的厂长、配茶车间主任、茶科所的专业研究人员里,公认的大师少之又少。

有人说做茶不需要什么水平,一个茶工就能做出一饼茶,但实际上原料品质固然重要,但制茶工序的重要性也决不能被世人抹杀。

陆离接触过的制茶老师傅中,不乏30年工龄,甚至终生都专注于同一岗位的“扫地僧”,有几位更是参与过渥堆发酵,堆味消解等关键工序改良。

但在论功行赏时,他们的成就被严重淡化,在业界排名时,他们的地位被过分低估,站在大师和泰斗位置上的,反而最缺少这些技术专家。

时至今日,制茶师仍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制茶师傅已经老去,而科班出身,掌握相关知识的大学生,也不愿到车间当一位制茶工。

陆离也参观过大大小小的普洱茶厂,小厂里的制茶技术,还停留师徒相授的原始阶段,而颇具规模的名厂里,制茶技术更像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茶工。

在文化传承中,人是绝对的主体,物只是相对的工具,而在普洱茶行业,名山纯料的价值却要远大于制茶人,这难倒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吗?

手握红酒杯,慢品普洱茶。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增速渐缓,暴露出诸多野蛮生长时期留下的顽疾。而想要逐一除疾,向优秀同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陆离这篇文章,会是普洱茶界从名山原料时代的迷梦中睡醒,进入以人为本的制茶技艺时代的先锋号角,下期系列文章,我们聊聊葡萄酒与普洱茶庄园。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法国葡萄酒,云南普洱茶:性质异曲同工,发展天差地别

2000年,一瓶6升装的1992年份啸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纳帕谷葡萄酒拍卖会上,以折合300万人民币的天价售出。

2018年,一筒七片的蓝票宋聘号普洱茶,在东京中央香港拍卖会拍出1332.8万港币,相当于三辆法拉利488Pista超跑;

1985年,一瓶750ml装1787年份的拉菲古堡干红葡萄酒,以156,450美元售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的商用标准瓶葡萄酒。

2019年,一筒1920年的紫票福元昌号,最终以26,320,000港币成交,再次刷新世界记录,成为了有史以来最贵的普洱茶。


虽然在顶尖藏品价格上,普洱茶对葡萄酒呈碾压之势,但从总产值和行业成熟度来看,普洱茶产业却远远比不上葡萄酒产业。

发酵转化、自然气候、原料品种、品饮感受,在众多方面神似的两种产品,为什么很多信息,法国红酒就能坦然告之,而普洱茶却含糊不清?

落后就要挨打,不足就要反思、今天,陆离就来聊聊和竞争对手葡萄酒行业相比,普洱茶行业的相似与不足之处。

发酵转化

第一,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是发酵类食品,其中葡萄酒是液态发酵需要先将液体酒灌装在玻璃瓶或者橡木桶内,使容器内的液体与窖内保持相对独立,

而普洱茶则是固态发酵的形式,为了达到更好的陈放效果,茶饼与空气之间,往往只隔着绵纸,竹篾和纸箱,但两者都需要在合适的温湿度下才能良好发酵。

后期转化,是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步骤,其中葡萄酒讲究窖藏出好酒,而普洱茶则有着越陈越香的特质,两者都能在岁月沉淀下提升品饮价值。

自然气候

葡萄酒和普洱茶品质的优劣,都会受到当年自然气候的不同程度影响。究其本质,葡萄酒和普洱茶其实都是农产品,原料、工艺、仓储是其品质形成的三要素。

其中仓储是转化保障,工艺是品质核心,原料则是物质基础,葡萄酒行业对此总结为七分原料,三分工艺,而普洱茶行业同样也有七分天养,三分人为的说法。

此外,自然气候对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温差和降雨量上,这也是葡萄酒行业分大年和小年,普洱茶行业分丰年和荒年的原因之一。

原料品种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丰富多样的原料品种,其中葡萄酒选用的是酿酒型葡萄,最知名的品种有赤霞珠、雷司令、长相思、黑皮诺、歌海娜、品丽珠和梅洛等等。

而普洱茶的茶青虽然统称为云南大叶种,但根据不同地域和物种的分支演化,可以分为勐库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不同种类。

普洱茶的产地大致可以分为产区、茶山、名寨三级(这个观点在后期系列文章会着重阐述),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品质差异很大,可以说是一山一味,百寨百味。


比起葡萄酒行业,普洱茶品种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那就是普洱茶树要比葡萄树更为复杂,历史也更为悠久。这首先体现在一种活化石级古茶树上。

葡萄行业的”老树葡萄“,树龄也不过一个世纪,而南糯山的茶树王,香竹箐的茶王之母,邦崴的第一棵过渡型古茶树等,树龄动辄百年起步,品质绝对不差。

而葡萄酒的产地也有新世界和旧世界之分,不同产地的葡萄酒,品质和风味上也是各具特色。

品饮感受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着层次万千的品饮体系,其中色、香、味、韵是两者品饮时的共同追求点,葡萄酒的品饮,最看重口感的丰富性。

普洱茶讲究口感的独特性:生普品鲜爽回甘;熟普品醇厚饱满;老茶品陈韵悠远;中期茶品百般转化;古树茶品山野气韵;拼配茶品层次万千等等。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能够以陈放提升品饮价值,但也都有其保质期和赏味期,保质期的含义大家都明白,葡萄酒放得过久会变质,普洱茶超过陈放时限会碳化。

而赏味期这一概念,则是引自日本,指得是能保留最佳风味的时间,一旦超过这个时间,虽然还有饮用的价值,但味道会大打折扣。

不过普洱茶的最佳品饮期,在理论上是不设上限的,其中涉及到到茶叶产地、储存方式、生茶熟茶以及个人喜好,在这里陆离就不过多赘述。

种类区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大方向的种类区别,比如葡萄酒可以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以及起泡酒等品类,而普洱茶则是有着生熟之别。

葡萄酒和普洱茶,都有纯料和拼配的工艺区别,不过与前几点不同的是,在普洱茶行业,相对拼配是大众市场主流,而绝对纯料则是极少数茶山玩家们的领域。

普洱茶的拼配技术繁多,相对发达,有级数拼配、年份拼配、季节拼配、地域拼配、茶种拼配,此外熟茶还有发酵度拼配,以及增加美感的撒面手法等等。

而葡萄酒的混酿和单一品种酿造工艺都相对成熟,比如国人熟知的拉菲酒庄,就习惯用梅洛和赤霞珠混酿,而罗曼尼康帝则是只用黑皮诺品种酿造。

文史氛围

葡萄酒和普洱茶的文史氛围都十分浓厚,都有一定的品饮门槛,想要入门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行业历史知识和品饮文化体系,很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完全参悟。

说完了两个行业的相同点,我们再聊聊在极其相似的产品性质下,总体行业发展上的诸多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包装上的信息差距。

不同产区的自然气候,所酝酿出的优质葡萄品种,正是法国红酒的生命之匙,而为什么同样强调千山千味的普洱茶,在很多方面却含糊不清?

红酒酒标VS普洱棉纸

以法国波尔多经典红酒的酒标,和云南勐海出厂的经典普洱茶的棉纸为对比,陆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从酒标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以下信息:

红酒产自哪一酒庄,详细名称是什么,生产年份是哪一年;

严格按照法国Appellationd’OrigineControllee(AOC)制度,对这瓶红酒进行法定分级,以及法定产区AOC标示;

这瓶红酒的容量和酒精浓度百分比;

部分酒类会有代表高品质的原酒庄装瓶标注,和制酒师的个人签名;

部分酒类的背面有配料表,里面会详细标注制酒时所用的葡萄品种,以及各个品种的比例标示。

从酒标上,我们不仅能知道这款酒的详细名称,还能根据年份和酒庄名称,大致推断其价值与品质划分,而与红酒相比,普洱新茶的备注信息都有哪些呢?

茶厂名称,以及这款茶的产品名称;

产地名称,产自名山名寨的,会在包装上格外突出这一点;

茶品重量,大多是357g的标准重量,但也有125g的小饼和6斤重的大饼;

茶品分类,生茶或者熟茶,早期会有生熟采用同一包装的设计,需仔细辨别。

图片更详细的内容说明在绵纸背面,需要拆开后方可看到全貌,其中有较为规范的法定产品名称,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以及所用原料等等。

这上面的很多信息,都是在近些年逐渐完善的,比如04年乏前的普洱茶,除下关外绝大多数没有日期,再比如印级茶的板式十分相似,需要靠茶友自发命名。

考虑从台湾兴起普洱热至今,也不过半个甲子,而葡萄酒行业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普洱茶信息上的不完备,倒也不是巨大差距,迎头赶上就好了。

但普洱毛茶原料统称为“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实在是太过笼统,以至于失去了其应该承载的信息价值,回顾茶类认定史,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葡萄品种vs茶树品种

在葡萄酒行业,酒类品质也是与酿酒葡萄的品质息息相关,每个产区惯用哪些品种和混用比例,甚至所在产地的土壤气候,在葡萄酒界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比如说波尔多左岸的产地,酿酒时多会用到霸气外露的赤霞珠品种,和滋味浓郁的美洛品种,而勃艮第产地,则惯用珍贵难制的黑皮诺品种。而普洱茶呢?

1985年,中国农作物品委会通过决议,初定审定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种叶为国家级“有性系良种”,云抗10号和14号为国家级“无性系良种”。

这些优质品种就是目前被初步认定的云南普洱茶品种,但如此一来就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1985年以前栽培和品饮的是那些品种?动辄百千年树龄的古茶树又是什么品种?

陆离没有质问学术界研究成果的意思,只是想问问科研单位,什么时候才能将现存古茶树品种分类公之于众,将土壤、气候、环境与茶树品种的关系明确归纳?

老茶骨所强调的勐海味也好,山头味也罢,更多的都是在表明其产地原料品质,但若要问到品种,却只能回一句干巴巴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

既然早在上个世纪,业界就有能力组织人手对普洱茶品种进行大筛查,那在科研实力更加强大的今天,一定也可以再接再厉,对各类茶树进行大分类。

知识延伸:新零售时代下,普洱茶分级体系的建设浅析。

现代酒窖vs传统茶仓

在葡萄酒行业的顶级产地法国波尔多市,葡萄酒窖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温控和湿控设备,人酒两隔的物流与储存通道等,都是酒庄的标准配置。

红酒的酒庄通常都有原窖保存旧年份的好酒,而且是在自己的酒窖。在云南,很多茶厂还没有完善好成品茶仓,和优质常规茶年度库存量的概念。

从波尔多酒庄到酒商的跨运,已经形成标准化的流程秩序,酒类抵达英国后,会被立刻送进自有酒仓,经过编码或资管系统归类后,与原有存酒分别存放。

红酒存放尤其需要仓储稳定,而现代化酒窖可以将仓温保持在12℃左右,并把湿度控制在73%~77%之间,确保红酒品质不会因温湿度变动时受到伤害。

而普洱茶和葡萄酒都是标准的后发酵食品,在仓储要求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起高度成熟的葡萄酒窖产业,普洱茶仓建设就略显杂乱,

而业界很早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早在08年东莞的专业仓建设就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双陈普洱,天得茶业、昌兴存茶等都在普洱茶仓储技术方面持续改进。

灵魂制酒师vs无名制茶工

长期以来,葡萄酒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制酒师需要在自己负责的红酒上签注姓名,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无形的监督。

因此专业制酒师,在制酒时对每一处细节都会精益求精,所有细节汇成的品质,都会体现在签名红酒上,制酒师是好酒生命之钥,更决定这支酒的价值高低。

由此还衍生出了正牌和副牌的区别,如果当年葡萄产区原料歉收,或者品质没有达到制酒师要求,那在一年酒企宁可只做副牌,也不会做正牌。

在葡萄酒行业,制酒工艺的发展与制酒师息息相关,顶级酒庄还会在瓶标上的显现位置,印上酒庄创始人或制酒师的亲笔签名。

而在普洱茶行业,人们更看重茶青原料。七分原料,三分工艺,是普洱茶原料的地位体现,而消费者对原料的过度关注,也促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名山名寨原料重要性大于茶厂,茶厂重要性又大于制茶人。有时大厂的古树原料会被质疑不够精纯,那私家名山纯料茶重要性又会超过茶厂,而制茶人似乎完全不重要了。


杀青,选料,拼配,压制,哪一项工艺不需要技术娴熟的师傅?而普洱茶发展至今,名厂有勐海,名企有大益,甚至名仓都有双陈,为什么唯独缺少制茶师的位置?

而普洱茶行业里,离制茶最近的云南产地,勐海、下关、昆明、昌泰茶厂的厂长、配茶车间主任、茶科所的专业研究人员里,公认的大师少之又少。

有人说做茶不需要什么水平,一个茶工就能做出一饼茶,但实际上原料品质固然重要,但制茶工序的重要性也决不能被世人抹杀。

陆离接触过的制茶老师傅中,不乏30年工龄,甚至终生都专注于同一岗位的“扫地僧”,有几位更是参与过渥堆发酵,堆味消解等关键工序改良。

但在论功行赏时,他们的成就被严重淡化,在业界排名时,他们的地位被过分低估,站在大师和泰斗位置上的,反而最缺少这些技术专家。

时至今日,制茶师仍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职业。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制茶师傅已经老去,而科班出身,掌握相关知识的大学生,也不愿到车间当一位制茶工。

陆离也参观过大大小小的普洱茶厂,小厂里的制茶技术,还停留师徒相授的原始阶段,而颇具规模的名厂里,制茶技术更像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茶工。

在文化传承中,人是绝对的主体,物只是相对的工具,而在普洱茶行业,名山纯料的价值却要远大于制茶人,这难倒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吗?

手握红酒杯,慢品普洱茶。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增速渐缓,暴露出诸多野蛮生长时期留下的顽疾。而想要逐一除疾,向优秀同行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陆离这篇文章,会是普洱茶界从名山原料时代的迷梦中睡醒,进入以人为本的制茶技艺时代的先锋号角。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