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省面积多大

找到约502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连续高温天气 西湖龙井茶树被“烤焦”对来年新茶影响大吗?

连续多日高温红色预警,不仅人们觉得酷热难耐,西湖龙井也“抗不牢”了。

据浙江省气象部门统计,今年出梅以来,浙江省高温日数突破纪录,35℃以上高温日数全省平均31天,为历史同期最多。连日的持续高温使得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内少数茶园出现了红叶现象。

成一是杭州市西湖区龙坞茶镇茶农,家里有六亩茶地,这几天他每天往山上跑,查看茶地受损情况。据他讲述,高温干旱使得一半茶树顶部已被灼伤,预计今年减产面积达三分之一。

龙坞茶镇老虎山顶不少茶树顶部被灼伤。受访者供图

据杭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周光明介绍,此次受影响较大的主要为龙井茶树幼苗,由于日晒时间较长、土层较薄、根系较弱、品种抗性差等原因造成茶树受损。从西湖区来说,截至目前已有五千亩茶树顶部被灼伤,大部分为“龙井43”种。

为帮助龙井茶扛过高温,安然度夏,杭州多地茶农开始了抗旱行动。

前不久,刚从外地赶回杭州的90后茶农陈骏辰直接被叫到茶山上,凌晨三点和家里的长辈一起投入到茶园抗旱工作中去。在当地茶农的记忆中,像今年这样连续高温的日子并不多见,“今年的高温干旱能比得上2013年那年”。


深夜,翁家山茶农还在山上浇水。受访者供图

西湖区翁家山的茶农周国强说:“从上周末开始,我们每天早晚都要上山,浇水、整理遮阳篷、清除杂草。不过虽说温度说起来高,但是今年比往年轻松很多,我们大山头上的茶园多了从九溪打上来的水源,虽然用水的人多,蓄水池也要等,但大家都会自觉排队,算好时间来,有好些是通宵的。”

据悉,经历2013年的极端高温天后,西湖街道逐年建设抗旱蓄水池和喷灌系统,共计修建60个抗旱蓄水池,总蓄水量达3100余立方米,加强各村抗旱水管、水带和水泵等抗旱设施设备的配置。之前,周国强提到的翁家山村从九溪引水上山工程今年8月也正式投入使用,水管铺设长度近千米,每天不间断蓄满水的情况下,能够灌溉100亩茶园。


九溪引水上山工程。受访者供图

龙坞茶镇是西湖龙井茶最大产区,素有“千年茶镇、万担茶乡”之称。茶农沈生荣这几天,每天太阳落山就要上山浇水,到晚上十点多才休息。在龙坞茶镇上城埭村,不少茶农将漫山遍野的茶树用黑色的遮阳网覆盖起来,避免阳光直射。

周光明表示,目前杭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已多次对茶农进行指导,要求有条件地方进行遮阳网覆盖,茶园每四五天灌溉一次,一定要浇透,浇完再用稻草覆盖一下。待旱情结束后,受损新苗可及时进行补种。

谈及此次旱情对来年新茶影响,周光明表示目前很难判定影响有多大,需待旱情结束后再作统计。

王丽玮、蔡小芃

来源:人民网  金台资讯,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1年,白茶大涨价时代的开始

“茶叶两头尖,三年两头要发癫。”这句清朝时期茶叶出口鼎盛时期流传在安徽休宁松萝茶产区的一句民谚,放到现在还依旧好用。

记得2018年时有人曾说:不是今年白茶价格偏高,而是最近这三年都很高.......

转眼又过了三年,再回头看,白茶价格已经一年比一年高,而且高的离谱,就拿银针茶青成本来说,前些年基本还是每年15%左右递增,今年增幅到了20%—30%,最高竟达到了40%。如去年银针茶青最高达到了160元一斤,今年最高甚至到了220元一斤。

这十年间中国茶产业的第一主角无疑是普洱茶,无论是茶博会、还是小茶会、还是坊间茶话题,无论是正面事件、反面事件、还是年度事件,都离不开普洱茶的身影。以至于云南版纳、临沧普洱茶产区成了茶界的延安,成了各路茶人每年必到的朝圣地。

而今,人们的目光已经转移到了白茶.......

人们厌恶茶叶炒作,人们诅咒市场崩盘,但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

2021年,很显然,不管你愿不愿意,白茶大涨价的时代已经到来。

本文从八个方面来分析白茶涨价的原因,也许有理,也许胡扯,看官自己斟酌。

一、资源的稀缺性

相对于普洱茶的体量,白茶还是小的可怜。

明面上白茶无非福鼎和政和两个产地,而以产品细分、制作工艺、知名度等因素来讲可以撑起白茶这面大旗的却只有福鼎一个,好比岩茶产区中的武夷山和建瓯之分。

据2020年最新官方统计数据:“福鼎市茶园可采摘面积约30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2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53万吨;而政和官方2020年茶园面积11万亩,茶叶产量1.6万吨,其中白茶8700吨。两地白茶总产量3.4万吨,考虑到官方数据的水分(官方数据基本可以打折扣),加上周边市县的贡献,总量应该在3.5万吨左右。这个数量的确不大,要知道2020年浙江松阳浙南茶叶城当年的茶叶成交量就有8.09万吨。

如果按全国3.5亿人(保守数据,官方更大)喝茶群体中的1/10茶客喝白茶,即3500万人分3.5万吨白茶,每人只可得2斤。

这里的数字只是毛估,有可能喝白茶群体不到这个数级,或有人只喝了几两,有人藏了几十斤。当然很多省份都在生产白茶,就浙江省就有14个产茶县在试制白茶,而湖北白茶产量为2000多吨,贵州白茶产量更是达到了5000多吨。所以,除了福建,全国其他产区白茶总量应该也在万吨以上。

按现在的趋势,接近5万吨的产量放在当下的白茶消费者群体中还是不大,还成不了饱和状态。

二、茶品的属性

对于那些讨厌熟普、六堡的霉味(仓味),喝生普、绿茶胃难受,红茶又喝厌了的“茶精”们来说,白茶无疑是个大救星。要香气有香气、要甜度有甜度,而且滋味醇和、老少皆宜,多放几年还更好喝,还能增值。

这样的“好茶”哪里去找?

也正是白茶的这个属性,让它这几年迅速流行开来,流行的速度不亚于“病毒”裂变,就凭加起来不过40来万亩(还不如安溪的60万亩)两个核心产地哪里够市场消费,稍微一稀释就没了。

三、消费的增大

十年前我看人家喝寿眉时,心里暗骂一句(傻逼,这种粗老叶子还当宝贝一样泡了又煮)。

现在自己都收藏了一些寿眉动不动拿出来泡了又煮(自己喜欢的就不是傻逼)。

无论是广州还是哈尔滨,无论是厦门还是兰州,只要有茶叶市场的地方都有白茶;只要有茶叶店的地方就有白茶。

早些年茶叶界有好多圈,岩茶圈、普洱圈都是忠贞不渝的圈,老子就喝这个别的不入法眼。这几年白茶一火这些自负的“老子”们也甘愿当起“孙子”,喝上几泡珍藏的岩茶、普洱后再来一泡老白茶调剂一下,仿佛不调剂一下口味就赶不上潮流。

搞的绿茶老大哥西湖龙井和洞庭碧螺春很是情何以堪,茶客们对于几位老大哥只是春天应季尝尝鲜,而对于白茶的感情却是“四季如春”。

四、文化的加持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一件新闻、一个新事物一夜之间会被全社会所知道。科技让人类的文化传播变得如此轻松。

白茶的“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银针、牡丹、贡眉、寿眉、老白茶怎么分?.......选福鼎的银针还是政和的牡丹?......磻溪的茶好还是管阳的茶好?北方仓储好还是南方仓储好?白茶是如何做旧的?白茶会增值吗.......

10年前对于我们还完全陌生的茶品,这些年通过百度、公众号、知乎、头条等互联网平台随时可以学到,学到上百年或数百年前早已存在的知识、常识,学到我们感兴趣的一切东西。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如果没有智能科技的应用,白茶的发展不会如此之快。

五、官方的暗示导向

如果茶商、茶企是战场上的士兵和将军,那么茶协应该是后方的军师和参谋(只是可惜我们的茶协99%都是尸位素餐的角色)。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两张表的时候,我想天下竟然还有这么不要脸的茶协,竟然冒天下之大不讳哄抬茶价。直到两年后再去看市场行情,才发现他们暗藏的高明之处。

解读表意,有三种声音。

福鼎茶协:我发的是市场参考价,并没有要求市场必须执行;我是发给茶企、茶商看的,你们消费者一定要当真那是你们的事哦。(内容有理、有节,合规、合法)

福鼎茶企、茶商:大家赶紧转起来,让天下人都知道福鼎白茶要涨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盘子做大了大家才有肉吃)

消费者:看来福鼎白茶真的要涨了,连官方都发指导价了,赶紧买吧。(还是我的那句“名言”,天下茶客不懂茶者十有八九,茶叶消费从来都是从众心理)

福鼎茶协和福鼎茶企、茶商的双簧是唱的很成功的,广大消费者也很支持他们的表演。

当目的达到后,福鼎茶协当机立断取消后面一年一度的市场指导价,点到为止,过了会被千夫所指的,反正白茶涨价已经刹不住车了。

但从此以后,福鼎茶协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变得很高,放眼全国上千个茶叶协会,天下无二、一骑绝尘。

六、人工成本的上涨

当下不管是茶学专家、教授、学者、大师、院士们,都基本上沉浸在茶叶种植、茶叶评审、茶文化、茶叶制作、茶叶微生物等领域,只唱赞歌,不话危机。

茶叶种植面积早已供大于求、机械呆板的茶叶评审相当鸡肋、陈词滥调的茶文化已经变成院子里的垃圾、茶叶制作早已进入智能科技革命时代、微生物应用依旧纸上谈兵。原谅我在此篇文章中发了这段然并卵的牢骚,权威反正在你们的屁股底下,不用理我。

我认为未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危机在于两点,一是产业供需关系的改革,供需关系不改革,再好的营销手段都是狗屁。

二是日益紧张的源头劳动力,特别是采摘劳动力。一个三岁小孩都懂得道理,茶叶如果采不下来,再好的制茶设备有何用?再好的制茶师有何用?再好的茶文化有何用?再好的营销手段有何用?再好的茶叶深加工利用有何用?

本节严重跑题,最后说句人话,福鼎缺采茶工,政和缺采茶工,福建缺采茶工,全国缺采茶工,采茶工的成本占到了原料成本的一半,要命的是有钱还请不到采茶工。

七、资本的进入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有一位叫作石田梅岩的思想家曾说过:获利本为商贾之道,商人买卖之所得利,与武士之俸禄同。

任何商业行为都是逐利的,只有不断获利才有经济的长足发展,才有经济循环的动力。这些年股市、楼市行情都不好,有钱人的资本不会在家睡觉,就得找机会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

如果是正常的供需关系,白茶价格绝不会涨到这么高,也绝不会有天价普洱和岩茶的出现。

而将茶叶这种原始且再生能力极强的农产品上升到赋有金融属性的商品那就另当别论了。商人有好坏,资本分良劣。当下白茶涨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用资本的力量囤货居奇,来达到最大的逐利,而最终会把这些私利、私欲转嫁到社会(群体)和大众(消费者)身上。

八、通货膨胀的加剧

我父亲跟我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猪肉七毛钱一斤,但还是吃不起,现在二十多块一斤天天吃,都不想吃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家县城买一套房子只要五万块钱,现在买个地下停车位都不够。猪肉还是那块猪肉,房子还是那套房子,都没变,但购买它的成本翻了几十翻。

也就是说你十年前买的两百一斤的茶叶跟现在花一千买的茶叶是一样价值的,十年前的两百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则需要一千才能买到。

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具体体现,我不懂经济学,什么央行放水、降低准备金率、几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原因导致了通货膨胀我不用去研究、也不想去深挖。只知道国家强盛了、大家生活水平好了,购买力加大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反正以后东西会越来越贵,白茶也会越来越贵。

后记:我想,未来八年、十年不敢说,但三年、五年内,白茶依旧会是肉眼可见的涨涨涨。也许到2026年(不用骂我,只是妄言啊),白毫银针的茶青价格可能会涨到500元一斤左右。实业难干、金融好玩,谁都想赚快钱,但长久以后,宏观外因加实际内因(具体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2021 ,普洱茶崩盘时代的到来》),这堆泡沫终究会破,一地鸡毛的那天终会来临,这符合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历史规律。

你要问我那天会是哪一天,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告诫你,你眼前的只是一堆年年都在生长的普通树叶而已,千万不要迷信。

——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发展规划 |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茶业是浙江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浙江茶产业再创辉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茶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突出亮点,主要表现在政策引导、品牌提升、团队协作、科技支撑、保险保障、茶园茶厂工程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同时对“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01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概况

“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完成了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的基本构建。

1、产业规模历史新高,生产发展势态良好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势态,规模和产值均实现稳步增长。受2016年全省春霜夏旱严重灾情和2020年空前的新冠疫情影响,产值增速表现为明显的“两头低、中间高”。

202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20.5万公顷、19.1万吨、238.6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4.2%、11.7%、43.8%,再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较好地遵循了20多年来坚持的“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提效益”的发展方针。

杭州市、绍兴市和湖州市“三足鼎立”的态势继续保持,其中茶园面积方面,前三位差距依然不大,茶叶产量方面,丽水大幅增加反超绍兴,茶叶产值方面,湖州、丽水增长较多,前三位差距逐步拉开。

2、茶类结构合理优化,主导优势保持良好

浙江茶产业中绿茶依然保持绝对主导优势,2020年绿茶产量、产值占全省茶叶总量的90.23%和91.31%。其它茶类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产值比重达9.77%、8.69%,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2.69%和2.70%。其中红茶、黄茶、白茶、花茶均有大幅提升,红茶产值已占全省茶叶总量的6.80%,白茶、黄茶的产量、产值也有非常大的提升。此外,从少量生产到渐成规模,金华茉莉花茶实现复兴,占据一定市场。浙江形成了以绿茶为绝对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既突出了浙茶的资源禀赋特点,又兼顾了市场需求。

3、品牌打造层层有序,市场影响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名优茶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浙江省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10.2万吨、213.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3.18%、89.43%,分别比2015年提高6.28%和0.57%,名优茶主导地位更加稳固。

全省已有茶叶品牌200多个,形成了省级品牌龙井茶、以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4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代表的40多个企业品牌等层次分明的品牌格局。特别是龙井茶,2020年生产茶园面积7.4万公顷,产量2.5万吨,产值52.8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3.01%、22.13%,已成为我国产区范围最广、涉及茶农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区域优势最强、对茶产业贡献最大的地理标志绿茶品牌。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持续保持产销顺畅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春季,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优势品牌产区和品牌茶企大都实现了量增价升的畅销态势,为浙江茶产业成功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作出了贡献。

4、茶树良种化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增力鼓劲

2020年浙江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4万公顷,无性系良种率75.33%,比2015年提高了7.98%。

在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和黄金芽热潮的带动下,浙江特异性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叶色特异品种55个,浙江有39个,占比超70%,其中安吉白茶已成为浙江栽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黄金芽、中黄1号、景白2号等均有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茶树的良种化和特异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与产品品质的提升,更增进了浙江茶产业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5、抹茶发展迅猛初具规模,成为全球最大产地

随着新式抹茶饮品风靡市场,“十三五”抹茶消费快速兴起,浙江抹茶产业发展迅猛并初具规模。

2018年时,全球抹茶产量近5000吨,国内产量约3000吨,而浙江抹茶产量已达1709吨,已成为全球抹茶最大的产地,并形成了绍兴越城区、杭州余杭区和金华产区三大抹茶主产区。到2020年,浙江已有抹茶原料生产茶园3585公顷,抹茶生产企业35家,产量增加到3698吨,产值4.08亿元。

另外,还有碾茶流水线机械生产厂家6家、抹茶机械生产厂家5家,以及成熟的抹茶产业化成套技术,为全国抹茶的快速发展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

6、匠人队伍不断涌现,产业接班后继有人

到2020年,浙江省内已拥有国家级绿茶非遗制作技艺4项、省级12项、县级4项,省级红茶非遗制作技艺1项,全省茶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人。

安吉、余杭“茶二代”全面接班,丽水“茶二代”全面培育、景宁“茶二代”显示新的活力,宁波余姚、宁海的“青茶培养”计划有序推进,2020年浙江省农艺师学员新生中事茶学员超过四分之一,全省茶专业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

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竞赛、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能大赛等赛事的召开也筛选培育出新的技术接班人,浙江茶叶“匠人”不断涌现。在2020年举办的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上,面对来自全国14个省(区)的60名制茶能工巧匠,浙江茶人分别取得第一、第三、第十二的成绩,浙江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第一。

7、文化助推强劲有力,茶艺生活蔚然成风

在茶文化的社团组织建设方面,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地活跃着80余个茶文化社团组织,有力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以及各地以中国(国际)茶商大会、中国茶叶大会、安吉白茶博览会、温州早茶品牌展为代表的30余场重大茶事活动更是成为浙江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重要载体。

随着茶文化与茶科学的有序普及,斗茶和茶艺创新大赛的不断涌现,生活茶艺成为了学习的热潮,茶空间也逐步进入寻常人家,茶文化已深度融入浙江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8、云端推介成新常态,市场拓展双向并举

2015年以来,浙江茶叶市场整体产销两旺,到2020年全省总交易量、交易额分别达15.6万吨、23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8.33%、22.98%。茶市交易趋向整合集中,各类茶市从110家减少到86家。规模最大的浙南茶叶市场省外茶叶比重持续稳步增加,交易量已超半数,“总部经济”越加突现。

随着中国电商业的发展和浙江全球电商高地的崛起,“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网上销售快速发展,大部分茶品牌已涉足电商,领军品牌艺福堂2020年“双11”销售额达到2750万元。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将茶事活动搬至线上,开启了“云节庆”的新模式,举办各类云上茶展、推介和直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补充和稳定了茶叶销售形势,助力了浙江茶叶疫情期间的逆势上扬。其中松阳香茶网络茶叶节完成线上成交额600余万元、线下成交超2000万元,带动全年线上茶产品销售额超7亿元。

9、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内涵深度拓展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不断做长产业链、做宽茶业态。精深加工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增至111家,利用茶叶20.6万吨,实现产值43.7亿元,比2015年的10.84万吨、18.97亿元增长90.04%和130.36%。

抹茶成为浙江省深加工产业中最有成效的品类,2020年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584吨和3.97亿元,同比上涨8.06%和15.06%。

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模式集群化发展,建成杭州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齐溪茶叶特色强镇等一批茶业特色强镇,其中龙坞茶镇已成为全国茶事活动的集聚地。2020年首次现场发布的“世界茶乡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线路,串联10个市、40个县(市、区)的包括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及茶旅游在内的相关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来浙探茶、识茶、爱茶、事茶。到2020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值达91.1亿元,比2015年的43.9亿元增长107.51%。

02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措施亮点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有力施策,作用显著、亮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台专项政策意见,明确茶业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2016年1月“十三五”开局之始,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1号),明确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年8月,浙江省农业厅召开全省茶产业传承发展工作推进现场会,对各产茶县(市、区)茶业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各重点产茶县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2018年,省农业厅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组织制订《推进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调整重点发展方向,在2019年与省发改委、省林业局联合出台《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浙农产发〔2019〕7号)中,将调整后的重点发展予以明确,并划定浙中龙井茶、浙北白茶、浙南早茶、浙西香茶等四个优势区域和39个茶叶优势县。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之际,第一时间下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浙江春茶生产应对措施建议》,稳定了全省茶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浙江茶叶逆势上扬、转忧为喜、增产增值成功助力。

2、组织兴办茶展会,浙茶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2016年底,经浙江倾力争取,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展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永久落户杭州,并已连续举办三届。

· 2017年首届茶博会开幕式上,国家领导发来贺信,作出“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的重要指示。

· 2018年第二届茶博会上不仅规模扩大至7万平方米,更是举办了全球茶叶界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第23届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会议,通过了权威国际展览业组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为杭州首个获得UFI认证的展会。

· 2019年第三届茶博会上,不仅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暨第十四届国际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更是取得了丰硕的展销成果,30多个国家1563家企业参展,5天时间客流量达18.5万人次,达成茶叶交易量5255吨、交易额55.8亿元。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世界茶叶盛会,而2020年在杭州举办的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更是把浙江推上了新的焦点,国家领导再次发来贺信,《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此外,首次跨越中国南北举办的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西宁、银川、深圳),以及松阳(中国国际茶商大会)、嵊州(国际绍兴绿茶大会)、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不断提档升级,搭建了众多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浙江茶叶做强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品牌内外影响力、促进市场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3、中央财政项目引领,两大标准工程圆满完成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浙江省茶产业各项工程顺序推进、成效显著。

2017年完成的中央财政立项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投入3年时间、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亿元,完成20个县共3905公顷标准茶园建设、73家初制茶厂改造和44条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配置,推动“标准茶园”和“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圆满完成。

2009~2016年浙江完成25个共3853公顷农业部标准茶园工程创建,到2019年全省创建各级标准茶园4.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1.24%;2012~2017年的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共认定128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到2020年建成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349条,生产量达1.0万吨,达到全省名优茶产量(10.2万吨)的9.8%。

两个工程的圆满完成,带动了全省茶园种植和名优茶加工两个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下一阶段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全面推进技术进步

2014年成立、2019年换届的两届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形成了“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为浙江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投入资金2500万元开展的“十三五”茶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已育成中黄1号、中白1号等新品种25个,申报鸠16、杭茶119等植物新品种保护36个,收集种质资源180余份,申报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标准8项,进一步加强浙江省茶树育种技术储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两轮投入1020万元,其中2018年首轮项目3个、2020年第二轮项目4个,聚集关键技术的全套熟化推广,分别从生态茶园体系、抹茶产业化、龙井茶标准化和绿色精准防控、红茶提质增效、白化茶关键技术、智慧茶园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支撑浙江生态茶园、抹茶、龙井茶、红茶、白茶等方面的高水平发展。

产业技术项目三轮投入2360万元,其中2016~2018年首轮33项、2018~2020年第二轮42项、2020~2022年第三轮47项,开展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已完成的两轮项目累计集成新模式54种,制定技术规程48份,引进推广中黄1号、金牡丹等茶树无性系良种47个,示范带动、推广应用相关茶树新品种和新技术6.67万公顷,直接带动浙江各地茶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发展。

5、生态茶园工程启动

为实现茶产业的高水平绿色发展,2018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包括生态茶园在内的“五园创建”工程。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发文组织、部级重大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集成、各级茶园项目支持、省茶叶产业团队专家指导下,到2020年生态茶园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3年时间建成178个省级生态示范茶园,共计6704公顷。并带动全省建成各级生态茶园646个、共计1.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4%,基地内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7.0%、化肥使用量降低34.7%,茶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茶叶品质明显提升、茶园效益明显提高,亩产值达939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31元。

2020年,以生态茶园为重点、每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的“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通过农业农村部立项,武义更香茶业、安吉宋茗茶业等纷纷通过数字化项目立项,投入各级财政资金数千万元,成为浙江省提升推动新生态茶园工程和探索智慧茶园工程的新支撑、新载体。

6、茶园保险增点扩面

春茶季是浙江茶业最重要的产季,产值占全年的近75%,春季霜冻是对产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浙江于2015年率先在绍兴市、丽水市和湖州安吉县试行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对春茶生产发挥了较好的防灾止损作用。首批低温保险试点工作在2017年完美收官,三年累计赔款772.18万元,平均赔付率达106.85%。

全省重度霜冻年份如2016年赔付率可达151%,普通年份如2017年和2018年可达60%左右,带动全省茶园低温保险在2017~2019年快速推广、全面普及,推广县(市、区)达42个,基本覆盖了各重点产茶县,到2019年全省参保达到最高值,投保面积1.41万公顷、保费3545万元,已结束政策性保险试点的安吉县,主体自行投保,面积不减。

2019年和2020年茶园保险期内温度适宜、霜冻少,赔付率仅20%左右,虽然2020年投保面积有所减少,但政策性保险对茶产业的稳定与抵御自然风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03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展望

虽然“十三五”的浙江茶叶创造了许多辉煌,但仍存在劳动力短缺、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成熟且应用滞后、茶叶出口萎缩、经营主体强弱分化等短板,许多瓶颈亟需破解,也面临着国内外局势影响的冲击,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四五”的浙江茶产业,将在茶叶产销矛盾不断起伏、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加的新形势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新一轮茶消费热潮将至

随着5月21日国际茶日意义被逐渐广泛认识,推动茶消费的活动在全球的热度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茶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重视,茶的保健功能将得到普遍、深刻认识。同时茶产品的日趋多样化也将助推消费热潮在全球的掀起。

2、茶文化将成为引导消费重要动能

随着我国文化引领作用的进一步强化,全民对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茶的历史、人文、典故等茶文化的关注将逐渐成为重点之一。同时,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也将助推茶作为文化产品载体作用的显现。尤其是茶艺、茶文化呈现的日常化、常态化和竞技化,将形成更为浓厚的茶消费氛围。

3、茶产业智能化(智慧茶业)有序推进

随着智慧茶园、茶树病虫害精准防控设施、茶叶数字化工艺加工生产线、茶叶智能化产品分类设备等分段模块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茶叶开采时间、产量质量、病虫害精准测报、茶树水肥营养、灾情监测、加工在线监测等分析评判模型日趋成熟,特别是全省范围智慧茶业多地试点、有序推进,智慧茶业将如星星之火、快速燎原。

4、茶人尤其是“茶匠”将成为广受尊重的群体

茶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精髓,决定了茶人在新时代的独特地位,并进一步受到正视,茶对人类健康、物质与精神协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茶人是盛世时代倍受关注的人群。崇尚用心做茶的风气越来越浓,匠人将越来越多并愈加受人敬重。茶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科技支撑作用显现,茶人获得感也将得到提升。同时,随着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茶人在引导、宣传与服务茶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

5、中国茶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

联合国尤其是粮农组织对茶叶的推崇有效促进了品类丰富的中国茶的全球化消费。同时,茶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可,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经营中国茶的规模不断升级。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强,来中国体验茶生活与学习茶文化的人群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茶叶成为全球华人首选礼品的时代将悄然到来。

6、浙江将成为全球茶叶聚焦中心

永久落户杭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力将日益增强,其中国第一茶展、国际第一茶叶博览会认可度也将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同时,浙江的包容、服务、经济快速发展与茶消费增长强劲将吸引全球茶叶生产商与经销商汇聚浙江。互联网高地、电商总部、国际化城市的特殊地位也将支持全球茶叶的不断聚焦。还有茶叶研究中心、茶学教育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对全球茶人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突显。这些趋势将为浙江茶叶带来更多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04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对策建议

“十四五”的浙江茶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制订“十四五”浙江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发展。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接轨全球化总体要求,以“匠心精品、绿色发展”为目标,充分优化浙江省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聚焦、文化活跃等优势,以智能化、机械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全面构建茶产业、茶文化、茶经济、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业体系,推动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全力打造世界茶叶生产、展览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休闲养生中心,努力为推动茶产业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共享美好生活作出浙江的贡献。

2、强化基础要素,提升标准化水平

切实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的杠杆作用。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加快名优茶采摘机械的研发与应用、引导茶园运送机械、巡检机械配置,组建一批茶机服务组织,建立一批茶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点),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品牌化名优茶整体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和肥药双减,深入实施茶区园林化、茶树多样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培管科学化,在现有178个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础上,开展高品质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增点扩面与生态茶园支撑技术体系深化提升实践,到2025年,全省占总面积70%以上的茶园生态明显改善,其中省市县三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面积达到6.67万公顷(100万亩)。

3、强化品牌打造,推进龙头企业培育

打造一批内销生产经营型品牌(如安吉白茶)、匠人精品传承型品牌(如径山茶、惠明茶)和多品类企业型品牌(如柯桥玉龙茶业、仙居茶叶实业),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连接基地,利益联结紧密,带动三产融合,探索建立茶叶产、供、销一体化的“浙茶利益共同体”。支持浙江茶叶出口企业建立浙江茶叶出口同业联盟,合力打造自主国际品牌。

4、保障科技支撑,加快智慧茶业进程

优化教育资源,分类推进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高校的茶叶专业发展和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等建设,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茶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茶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三农六方合作,充分发挥人才聚焦、协同作为的作用,全面巩固茶产业科技水平制高点。加强茶业智能化规划制订,加快茶业智能化平台设计和茶业数字区块与模块研发,从智慧茶园着手,逐步拓展至智慧茶厂和智慧市场,率先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品控等全环节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智慧茶业全产业链,为全国茶叶树立浙江标杆。

5、抓好平台建设,推进国际融合发展

强化“茶叶是浙江金名片”的认识,丰富“世界茶乡看浙江”的内涵,把茶产业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和国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世界茶叶博览交易平台。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全球茶叶电商总部平台。发挥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定价权和话语权。做强做大3~5个产地市场,夯实“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服务平台。深入构建农创客发展平台,培育茶叶创业创新人才。纵横拓展共生、共享、共融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谱写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作者简介:

12

罗列万

推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茶叶专业专家指导组成员、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二届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组长等。长期从事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技术研发推广、茶品牌建设、茶叶市场拓展和茶产业管理等相关工作。浙江省近3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农业农村部20多年茶产业政策文件参与起草人;参与策划了13届浙江绿茶博览会、3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被认定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获浙江省委宣传部与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最美科技人”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授予的“觉农勋章”等荣誉称号。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4);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020-20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C160004)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1年第1期文章《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页码:6-12,作者:罗列万,冯海强,胡双。

引用格式:罗列万, 冯海强, 胡双.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中国茶叶加工, 2021(1): 6-12.

来源: 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0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