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么炒茶叶

找到约1,251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茶叶的保质期多久?怎么储存茶叶?

茶叶的保质期多久?怎么储存茶叶?茶叶是有一定的保质期,因此大家在购买的时候,也要看清楚日期,若是购买散装的茶叶,更要多注意茶质。当然,后期的保存也非常重要,要放置在通风、避光、干燥的地方,不然就算没过保质期,茶叶也可能会因为变质而不能饮用了。

作为一种食品,茶叶是用来喝的,自然有保质期。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不同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和储存方式的不同,保质期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绿茶

喝绿茶,主要是一个鲜字,所以新茶出来放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就可以喝了。绿茶,不发酵,保存要求较高,稍保存不当会变黄,变黄后香气和口感大大降低。

绿茶的保质期最短,因为没有发酵,所以需要更高的保存要求。一般来说,室温下的保质期约为1年。如果保存不当,可能会在8.9个月内开始枯黄,有些变味。当然,如果你是土豪,有一个专门存放绿茶的冰箱,保质期可以延长到18个月左右。

黄茶

黄茶,生产工艺比绿茶多了一道闷黄工艺,是最低调、最没存在感的茶,现在市场上卖黄茶比较少见。黄茶和绿茶的饮用时间差不多,当年的饮用更能体现其品质特点。

它的保质期并没有因为闷黄而有太大的进步。一年左右,差不多。

白茶

白茶是一种轻微的发酵茶,生产工艺简单,保持了茶最原始的味道,被称为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当年白茶是凉的,药性不明显。所以最好在一定年份喝,性质温和,口感醇厚,药性更明显。

储存时间越长,价值和味道就越高。当然,这是指储存得当的,如果储存不当,无论茶有多好,它都会变成渣。

青茶

青茶,即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喝乌龙茶,注重香气,所以当年喝的味道更好。因乌龙茶制作工艺上需要焙火工序,所以,新茶制作出来,最少也要放置2个月,待火气退却再喝,这样口感更佳,而且也不担心喝了会上火。

然而,清香型铁观音和台湾文山包种的保质期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长,没有烘焙或轻微烘焙。一般来说,如果放在冰箱里,大约可以延长到18个月。而那些经过烘焙的,就像武夷岩茶一样,即使放2年也可以喝。

红茶

红茶是全发酵茶,应在第二年,最好喝。当年的新红茶香气好,但味道不那么醇厚光滑。如果储存一年后饮用,香气会更幽香,茶汤会更柔软、更醇厚、更光滑。

红茶是全发酵茶,保质期较长,可保存2年以上。但一般来说,即使保存得当,2年以上也会变味,尽量不要等到2年后再喝。

黑茶

黑茶基本都是后发酵茶,有越陈越香的特色,在清洁、防潮、无异味的环境下,可以长期保存。然而,由于发酵后,没有生普和白茶的无限潜力。一般来说,散茶3.5年,味道达到最佳水平。如果压茶,10到15年几乎是一样的,没有那么大的升值空间。如果茶叶原料质量好,放的时间越长,茶就越好喝。老茶,茶气足,冬天煮可以驱寒。

普洱茶

作为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普洱茶,越老越香的特点被广大收藏家炒。如果存放得当,熟茶一般在15年以上,生茶越老越香,越有价值。

综上所述,茶叶的保质期多久要根据茶叶的自身情况来说!如果你是喝茶小白的话,不妨借鉴老茶客常喝的茶叶!老茶客在茶叶界混迹多年,自然有宝藏茶叶!

茶叶的保质期多久?很多人为了延长茶叶保质期会选择放冰箱内,茶叶放冰箱的目的是为了茶叶不变质,维持口感和香气!

所有的茶叶都可以低温存储,存储温度一般为0到5摄氏度,不能低于这个温度区间,也不能高于!不过,像老白茶、普洱茶、黑茶这种保质期很久的茶叶,不放冰箱也是可以的!将他们放置在荫凉通风的地方,温度不超过25即可!

来源:吴不憨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小罐茶最新回复:制茶设备替大师炒茶!网友:大师亲手开的开关?




最近小罐茶又上风口浪尖了。


自从小罐茶公布2018年销售额破20亿以后,就被华尔街见闻和市值风云质两个财经媒体疑八位大师全年无休怎么炒出八万斤茶叶的?


华尔街见闻


市值风云


按照财经媒体的质疑,小罐茶八位大师每个大师一年炒了2.5亿的茶,一盒80克售价500元,每克6.25元,这样的话,按售价折算出每个大师需要炒出8万斤茶,也就折合40吨茶。如果大师全年无休息天天炒茶,每个大师每天要炒220斤干茶。


然后每四斤鲜叶可以炒一斤干茶,每斤干茶精制加工后只能得到0.6斤产品级别的净茶,照此推算出,大师每天得炒1466斤鲜叶,大师很累!


所以总计推算出来,每位大师每年需要267545千克的鲜叶供给,那是267.5吨左右。


当然了小罐茶今天回复到由于使用了现代化的制茶设备来代替大师炒茶,所以大师主要是把关原料采摘和生产过程,所以大师不是炒茶手累,而是解释心累。



按小罐茶6.25元每克的价格,折算为每公斤6250元每饼折合2000元在普洱茶中已经属于顶级好茶的价位区间了。


茶价贵,茶产量大,但都也还在一个可解释的区间范围,但广告说“小罐茶,大师作”,就是有点收智商税的嫌疑了。

看看网友的精彩回复:



@RogueKnight_: 少年问大师:大师你是怎么做到一天炒1000多斤茶的?大师缓缓的说到:我打开了生产线的开关。



@OneToTheThree: 大师手工制作->大师作->大师级制作



@星盘佩琦:不是手工,传统工艺吗?怎么用机器了。



@从前的你坏坏的: 交的是优越税,还是富人的,不是挺好吗



@猪圆欲刃: 大师亲手给炒茶机通的电



@魔手SPA: 用大师来炒作,所以叫大师作


也有不同的声音



所以,定什么价,有多少产量,有没有人买,那都是商业行为。但说传统工艺,大师制作,就有点那个啥了。



龙井茶大工匠

解密龙井茶

6月10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细数我们身边,杭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目前拥有人类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项目48项、省级项目184项、市级项目428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岁月沉淀,匠心传承”,从今天起,“倾听”栏目推出“杭州人的非遗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和龙井茶有关。去年11月,“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离不开一个人。

他就是守护龙井茶半个多世纪的制茶大工匠王卓再,是他总结出了龙井茶炒制的十大手法,并把两代炒茶人的经验记录成书,一代代传承下去。而94岁的王卓再谈起往事,说功劳首推阿洪师傅,“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我,我哪会学到本事”。

阿洪师傅是谁?看完本期故事,你就知道了。原来我们喝的龙井茶有这样的清香雅韵,都和这个被遗忘的小人物有关。对了,你身边有哪些有意思的非遗故事,也欢迎给我们报料!

岁月沉淀匠心传承

杭州人的非遗故事

龙井茶大工匠

口述王卓再整理陆彦

01到抗战前夕,龙井一带已可看到集中成片的茶园

1929年农历四月廿七,我出生于西湖乡龙井村。父亲叫王子培,生了7个伢儿,4个儿子3个女儿,家里只有一点点茶地,穷得是有名的。

我7岁读书,9岁日本人侵略到杭州,就没得书读了。我就跟着阿爸姆妈采茶、炒茶、卖茶,有时候也跟着他们到山上采野茶。野茶不施肥料,特别香。家茶一担米一斤,野茶要一担半米一斤。吃惯了野茶的人,到时就来买了。但野茶数量很少,真的是万分之一。

我采茶手脚很快。采茶人多是女的,但我采得比她们好。我18岁那年,130多人比赛采茶,半天我就采了十三斤半,得了第一名。1955年,苏联专家到龙井茶场参观,是我接待的,现场表演了采茶,采的茶叶一样长短,专家一眼就看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前,杭州城里一些资本家在龙井茶产地办茶场,开茶行,就我所知的有龙井狮峰的茂记茶场、里鸡笼山的达山茶场、九溪五云山的胡景泰公司、虎跑小天竺的戴公司和吴公司、外大桥长弄山的金公司。


龙井老照片,1924年

这些茶场公司,茶园面积不等,从几十亩到几百亩都有。雇佣的季节性采茶工和炒茶工,主要来自上泗、萧山、诸暨等地。其中资本最大的要数茂记公司,它在狮峰设有茶场本部,在九溪附近设有二分场,在紧连梅家坞的关岭下设有三分场,共有茶园300余亩。

到抗战前夕,在龙井村的平地和水沟边,九溪十八涧的溪坑两旁,杨梅岭的红花坞口,以及梅家坞、云栖、梵村、九溪、虎跑、上天竺、洪春桥一带已可看到集中成片的茶园了。

新中国成立后,地主资本家的茶场被收拢来,一部分分给贫下中农,一部分用来成立地方国营龙井茶场。茂记公司三分场就有好几百亩茶田,少部分给了贫下中农,大部分归了龙井茶场。


02阿洪师傅老家在袁浦,我从小就听说他炒茶炒得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地方国营杭州龙井茶场于1950年10月1日正式建立,茶场划分下设5个产制区,狮(狮峰)、龙(龙井)、云(五云)、虎(虎跑)、梅(梅家坞、云栖),我被招工进了龙井茶场。

场长张树仁,比我大一岁。工作后不久,组织上评价我“肯吃苦、勤用心”,让我当副场长。

不久,张树仁调到闸口电厂当厂长,他离开后,我就当了场长。

当上副场长后,我向张树仁提出,要把阿洪师傅请到我们茶场。

阿洪师傅比我大28岁,大名袁长洪,老家在西湖乡“三江两湖”交汇处的袁浦。我从小就听说他炒茶炒得好。


阿洪师傅,原名袁长洪,1903年出生,杭州上泗袁浦人

阿洪师傅18岁到九溪胡景泰茶叶公司炒茶叶。那时人们炒龙井茶,青锅(将鲜叶炒至七八成干,初步成型为扁平)用大锅头,辉锅(将回潮后的茶叶加入锅中炒干,定型后就是成品)用小锅头。

青锅都是半斤、一斤地炒。炒出来的茶叶开叉、弯曲,像虾皮。阿洪师傅对炒出来的茶叶外形不满意,他蛮聪明的,把青锅改成小锅头炒,每锅炒二两,炒出来的茶叶品相很好。

炒到下午,别人因为用了大锅头来炒青锅,数量优势明显,于是阿洪师傅就把辉锅改用大锅头,最后效果很好。

阿洪师傅一下子出名了。

梅家坞一个叫孙阿德的茶叶老板听说后,把阿洪师傅高薪请去。孙阿德关了大门,让阿洪师傅炒茶叶,不让别人看。结果大家都说,孙阿德家的茶叶青锅小,辉锅大,茶叶质量改进了。

孙老板给阿洪师傅的工资很高,还给他一个金戒指。阿洪师傅工作了20年,金子都攒下不少。

03阿洪师傅和我总结出了龙井茶十大炒制手法

梅家坞的茶农都开始像阿洪师傅那样炒茶。接下来,整个杭州的茶农都传开了,说梅家坞锅头小,茶叶炒得好,大家都跟着改过来了。

1949年后,阿洪师傅的成分被定为地主。我晓得他茶炒得好,对他特别崇拜。当我提出要把阿洪师傅请到龙井茶场后,张树仁写了个报告,说阿洪师傅虽然是地主,但是他有技术。当时的杭州市市长是江华,批准了。

阿洪师傅来了后,我就跟着他学习。1954年4月6日,阿洪师傅同三个徒弟——我,还有龙井茶场的炒茶师傅王金福、王长根,在狮峰比赛炒茶叶。两斤鲜叶,8点钟开始炒,两个多钟头炒好,4个人炒出来的茶叶分不出高低,说明师傅的技术我们都学到手了。


本期口述者王卓再

阿洪师傅在龙井茶场工作期间,我同他到茶场5个产制区教炒茶师傅炒茶,还到西湖乡各个生产队龙井、玉泉、赤山埠、翁家山教炒茶叶。每次我们都骑着脚踏车去。每次开会,我们都讲怎么炒茶叶,把龙井茶的名气重新打响。

在这个过程中,阿洪师傅和我总结出“抖、搭、拓、甩、捺、抓、推、扣、磨、压”十大龙井茶炒制手法。经这十大手法炒出来的龙井茶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外形光、扁、平、直。

04那时我们品茶,说头茶最好,四茶其次,三茶排第三,二茶最差

1954年我结婚了,婚后我仍住在茶场。当时茶场在龙井寺。

清明前茶树上只露出芽头时就开采了,采的全是茶芽,谷雨前才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谷雨茶,满把抓”,龙井茶一向以采摘精细著称,谷雨后的鲜叶已属粗老。那时的春茶(也称头茶)一定要在立夏前结束,前后才一个多月。

头茶结束后,要抓紧洗蓬,就是把当季留下来的新叶全部采净,促使夏茶早发。二茶从小满开采,到芒种后结束。三茶夏至开采,到大暑前几天结束。四茶又称“小春茶”,立秋前10天开采,到白露时结束并封园。


二茶、三茶和四茶都是边采边留叶,留下的是不符合原料细嫩要求的粗大叶片。但留叶太多,会使第二年春茶推迟发芽,这对龙井茶来说是最忌讳的,因为龙井茶历来“以早为贵”,“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就是这个意思。

那时我们品茶,说头茶最好,四茶其次,三茶排第三,二茶最差。

我们龙井茶场有1000多亩茶田,每到茶季,采茶工有几千人,炒茶工有几百人。要管这么多人,忙起来连家都没时间回。

1958年,龙井茶场并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为下属茶叶试验场,场址搬到梅家坞外。我是茶叶试验场的第一任场长。

05把炒茶人的经验写下来,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

1974年,我来到茶叶研究所植物保护室当主任,副主任陈宗懋,是茶叶学科带头人,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茶叶研究所的工作重新上轨道后,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龙井茶炒制这门手艺,以后如何传承下去?老一代的炒茶师傅,没文化,不识字,写不出;新一代的大学生,没有炒茶经验,也写不出。

我决定把阿洪师傅和我这两代炒茶人的经验写下来,让龙井茶手工炒制这门手艺一代代传下去。这个事情我一定要做的。


三代茶人,中为王卓再

炒龙井茶十大手法,“抖、搭、拓、甩、捺、抓、推、扣、磨、压”,会炒的都晓得,你一定要学会才能炒,问题就是什么时候用哪个手法,怎么“抖”,怎么“搭”,这里面要写的东西有很多嘞。

这本书写出来,我是下了苦功,吃了苦头的。我只读过两年书,写书的过程中,脑子里不停地想,字写不出来就去问。有些时候问大学生,他们也不晓得,我只好再查字典。

我这本书,老姚鼓励我最多。老姚叫姚国坤,是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的,60年代大学生。后来是茶叶研究所的茶树栽培学科带头人。

我同老姚蛮说得来。我说我想写一本《龙井茶炒制》,他说你写,我帮你改。他就帮我改了点标点符号,内容没办法改。因为我是怎么做,就怎么写,文字改不来的。


花了一年左右,书写好了。1985年4月,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出版了《龙井茶炒制》,当时就被定为全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培训的专用教材。

这本书出来后,龙井茶手工炒制的技艺规范了,龙井茶的产量和质量都上去了,这确实是个大事情、好事情,对国家的贡献很大。

06 几百个炒茶师傅能够手工炒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龙井茶

1989年,我退休了。这一年,《龙井茶炒制》再次印刷。

我闲不下来,每年茶季都回场里。炒茶师傅炒得不好,我就炒一把给他做示范。茶叶研究所也经常开培训课,请我过去讲课,手把手教师傅们炒茶。

2006年春节,我向小姜提出,要把龙井茶炒制的十大手法拆解开来,拍一个培训教材。小姜是姜爱芹,她是茶叶试验场的第三任场长。有了这个录像教材,再加上《龙井茶炒制》小册子,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艺就不会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变形,就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小姜立刻接受了我的建议。当年茶季,我再一次回到生产车间,从青锅开始,回潮、筛分、辉锅、筛分、挺长头,茶叶炒了一锅又一锅,连续两天,每天超过8小时,终于完成了拍摄。

这一年我77岁了,拍摄过程相当辛苦。我想把从阿洪师傅那里学来的炒茶手艺,完完整整地传给下一代。我当了几十年龙井茶场场长,阿洪师傅他们都去世了,只剩我一个了,我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再版了我这本《龙井茶炒制》。小姜在前言中写道,茶叶研究所的炒茶师傅,都是通过对照《龙井茶炒制》这本小册子的技术要领、观看“十大手法”录像,开始学习炒茶的。正因为如此,几百个炒茶师傅才能够手工炒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龙井茶,这真当是了不起!


2018年8月10日,我又一次回到茶叶研究所,接受“当代中华制茶大工匠”的荣誉称号。

回首往事,没有师傅手把手教我,我哪会学到本事。阿洪师傅的贡献是最大的。

现在我94岁了,身体不错,每天字写写,龙井茶喝喝。我大哥的儿子,我妹妹的儿子都会送我茶叶,他们都在龙井村,都是炒茶叶的茶农。

每年清明,我照例都要回龙井村的,看着小辈们炒茶叶,再喝上一杯他们刚刚炒好的龙井茶。

来源:杭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0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