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样才能称普洱茶专家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普洱茶仓储经验篇!业内专家分享藏茶20年的经验(纯干货)

普洱茶正是因为越陈越香的魅力,使其备受茶友青睐。但备受青睐的一定是干仓存放的普洱茶,那么,普洱茶存放究竟都有哪些讲究呢?

594c00023adee9c19d46.jpg

▲普洱茶存放

今天,国家高级评茶师、淘宝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鲁文锋老师,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存放普洱茶的经验!

鲁文锋老师自1998年进入普洱茶领域,成为白水清嫡传弟子,历年藏有百年宋聘号、1950年红印、88青饼、92方砖等老茶,并把多年研究普洱茶心得,整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普洱藏家,与茶友分享。

鲁文锋白水清 (3).jpg

▲鲁文锋(右)与师父白水清(左)

1、问:怎样的普洱茶,才算陈化成功?

答:陈化成功的“陈年普洱茶”,以普洱茶生茶而言,汤色要红亮,我要强调一点,汤色绝不乌黑,是红浓带中栗色,原来浓烈的茶味变为醇甘。

换句话说,要是完全一点茶味也没有,再存放下去也没有变化,就不再具有意义,这种普洱生茶茶的陈化程度,则有点过了头。

普洱茶泡出来的口感,不可以有一种水与茶混不和的状态,如果还有“水味”未消失并展现在茶汤中,即陈化的过程未完成,陈化程度不足,是一股在发酵中的酵母气味。

0070cYGjzy7hUm1GTLvdd&690.jpg

▲88青饼茶汤

如果叶底出现太红熟的现象,则表示陈化过了头,若不及时搬离仓库,则 茶味将荡然无存,只有平滑的份儿,不会有“陈年普洱茶”的惊艳。

换言之,生茶和熟茶的发酵度虽然要时间培养,但亦不可太老,否则茶汤会变得淡而无味,那倒不如喝白开水好了。

因此,掌握存仓的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经常检视茶的状态和检视茶质的转化程度。

微信图片_20181008135857.jpg

▲定期检查

2、问:普洱茶存放的技巧为何?

主要是存放环境没有杂味、湿气不要过重,但靠海的区域难免会有咸味,所以最好是存放在大陶缸里,并用三层布盖着。

在大热天时,每周稍微掀一小角闻其是否有水气与杂味,若很重就打开散气一小时再覆盖。存茶空间千万别太潮湿,湿度保持在45%~70%就可以了。

另外若陈放在仓库,也要考虑通风与地气,总之不要有外来的干扰。

66c80004f056af6d060d.jpg

▲普洱茶存放

而放陶罐与瓷罐的差别在陶罐会促使茶继续变化,并把杂质排掉,紫砂罐也可以,但瓷罐没有气透性效果,茶入内即定味。

茶若已转化到很好而要固定这个味道,就放到瓷罐里,若取一个月的量,就放置一个月内喝完,在这段时间内就能喝到很稳定的口感;

由于转化几乎停止不再变化,所以长期的存放,就不能放在瓷罐中。

timg (1).jpg

▲瓷罐

3、问:怎样才能称上真正的“陈年普洱茶”?

答:在我的存茶经验中,真正的“陈年普洱茶”是指凭借仓库天然、自然的天气变化,在一定湿度下自然轻度发酵而成的茶品。

那些人为发酵的“黑水茶”,由于品相不好,所以茶品必有黑水茶汤、黑叶和黑条,绝不像干仓所存放的陈年普洱茶那么栗红有活力。

干仓湿仓茶汤.jpg

▲干仓茶汤VS湿仓茶汤

不优质的黑叶和黑条茶的叶底是较硬并有炭化现象,但优质的干仓普洱茶,茶叶底是柔软的且茶汤是明亮的栗红色。

因此,那些严重啡黄色带有黑条叶底的普洱茶,根本不是正常的干仓普洱茶,不可以相提并论。

timg (76).jpg

▲干仓叶底VS湿仓叶底

由此你可以知道,一个茶叶仓库需要严格的管理。成功的干仓,是每次打开仓门即四溢茶香,没有一点霉味。

因此,希望茶友明白一点,技巧并不是无限量地加湿,而是要利用干仓独持的“温、湿”自然调控,来达 到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湿度,给普洱茶一个陈化的空间。

故此,如果遇上特别潮湿的天气,我们反而需要在仓库放生石灰、木炭等,吸收湿气以控制湿度。

微信图片23_20180719134527.jpg

▲存茶室放有木炭吸湿

4、问:这如何办到“保持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湿度”;冬天的天气,不是较为干燥的吗?

答:我在选址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不是随便找个空间就可以存茶。买了一个仓库,一存茶就几十年,而且仓库有了老茶气后,这是用钱都买不到的,所以一开始就要在仓库下点功夫。

在装修时,我会要求倒混凝土的师傅,一口气地把水泥平平滑滑地批荡整个仓库,使其没有缺口,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水,因为一旦有缺口,水就会从外墙渗入。在雨季,一旦渗水,湿度就会变高,只要湿度一旦失控,就会有霉变的机会。

TIM图片20181122180347.jpg

▲普洱藏家的茶仓

既然这道水泥可以有效地隔绝外面的水份,也自然可以阻隔内在的水份向外流失。

因此,同样地,这层水泥可以有效地在冬天保住仓库内的湿度,达到恒湿的效果。所以,仓库的目的就是要“达致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湿度”,就是这个意思。

5、问:存放茶品可以放在空调室吗?

a7b1a495b4adc3955f56e147fc68eb6d.jpg

▲空调

只要外来水不是太多,是容许的。空调不可能整天都开着,不过相对地空间湿度较低,放冷气时空气变干燥,茶的转换就比较慢。

空间水份越高,变化越快,但尽量不要有外来水,以免酸化或发霉,也不要晒到阳光。

声明:来源:普洱藏家,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普洱茶三大路径,所有普洱茶的争议一文厘清!

普洱一入深似海

所有茶类里面,最复杂的就是普洱茶。

这个复杂并不是说工艺复杂,普洱茶工艺并不复杂。也不是说产地复杂,普洱茶山头的确最多,地理跨度最大,涉及到不同的气候土壤海拔。但这个只是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并不会把人搞糊涂。

真正的复杂,而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普洱茶内部,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认知框架和实践,或者简单的说,有不同的派系。别说是新手小白,就是老茶客,老茶人,能把这件事的全貌彻底看清楚的,也几乎没有。

这些认知和实践,可以总结为三大路径。因为三大路径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对普洱茶的认知也不同,所以必然在实践中指导思想和采用的方法都不一样。如果混为一谈,就越搞越糊涂。

可以说普洱茶所有的争议,所有说不清楚的东西,所有的模糊地带,所有的困惑,根源上就是把三大路径混淆了,如果能把这三个路径厘清,那所有问题都豁然开朗,剩下的只是技术细节的探讨与实验。

有的人问,普洱茶属于六大茶类里面什么茶类,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普洱茶的不同路径,我们可能会反过来问,我们是从哪个茶类的思维来看普洱茶。

普洱一入深似海,要彻底理解普洱茶的三大路径,需要对六大茶类基本透过一遍,而一旦你明白了这三大路径的底层逻辑,反过来看六大茶类,就简单多了。

时间之魅

时间对普洱茶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文化,意味着价值,意味着生死。

上世纪普洱茶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四个字:“越陈越香”。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和价值的描述。因为这个描述,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市场风起云涌,步步攀升,直到后来泡沫破灭,仍然无法归于沉寂,而是重开征程,局面大开。

但是,这充满魔力的四个字,很少有人读懂背后的深意。

我们要问四个问题:

什么茶才能越陈越香?这背后是原料、是工艺。而原料的背后又是树种、是树龄、是山场、是十一个地州的山川形胜。工艺的背后则藏着六大茶类的秘密。

怎样去“陈”,才能做到越陈越香?这说的是藏养,这是普洱茶被误解最深,也是未来最大的突破点。

这个“香”究竟指的是什么?这说的是品鉴,品鉴确立价值,可普洱茶的品鉴相对于市场却有着巨大的滞后,让人欲说还休。

最后一点,这个“陈”是多长时间?是一两年,是三五年,是十来年,还是几十年?有什么区别?

有很大的区别,时间对于普洱茶是有魔力的。同样一件事,时间不同,性质就变了。实际上三大路径正是从这里分野的。

如果从几十年的视角看,普洱茶可以看成是一种黑茶。黑茶有两种,一种是现代发明的熟茶,一种是生茶。熟茶本文先不讨论,如果我们关注生茶,就会发现,普洱茶和六堡、和茯砖这些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只是工艺细节上的差异。

我们换个角度,如果新茶阶段就被喝掉,普洱茶和绿茶有什么本质区别?答案是没有。从加工工艺来看,也是只有细节差异,没有步骤上或者框架上的突破。

这是我胡言乱语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早期在消费市场,也就是外销港台地区和边销少数民族地区那里,普洱茶就是一种黑茶。而在原产地,普洱茶长期被认为是绿茶。直到今天仍然有众多的专家持这两种观点。

越陈越香是一个口号?一个卖点?一种炒作?还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大量热钱涌动的时候,其实不太有人关注。上面关于越陈越香的问题回答不了,热闹终究还是无法支撑下去。

于是普洱茶市场产生了分化。形成以喝老茶为主的群体和以喝新茶为主的群体,也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和不同的价值判断。

前者是消费端品饮传统的延续,后者是生产端品饮传统的延续。前者产生了后面从号级到印级到七子级,以及现在所称的标号级等等的一系列追求。后者则诞生了名山古树的新传统,无论在市场消费上,还是舆论影响上,都成为普洱茶领域的真正领导者。

但是有两个问题始终没有人回答:

普洱茶究竟是一种什么茶?

究竟能不能做到“越陈越香”?

普洱究竟是一种什么茶?

普洱究竟是一种什么茶,这个问题重要吗?也不重要,也重要。

说不重要是因为,纠结概念没有意义,只要大家喝着开心就好。重要则是因为,不同的茶类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如果在这个地方犯糊涂,张冠李戴,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不开心,很郁闷。

茶只是一片树叶,你看的视角不同,得到的答案就不同。当初英国人费尽心机想找到红茶树和绿茶树,结果一无所获。后来才搞明白,红茶绿茶都是同一片树叶,对中国人来说,当你的理解不同,呈现出来的东西就完全不同。而我们上面提到的两种路径,从根本上就是两个方向。

如果你以过去港台消费市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黑茶思维,的确普洱茶从整体内涵来说,比六堡和茯砖之类要略胜一筹,但只要你用黑茶的思维,本质上就在重复这个路径。

普洱茶其实就是三件事:原料,工艺,藏养。不同路径的差异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上。

从黑茶路径来看,原料并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不仅名山古树并非必要,甚至采摘等级也不需要多高。

人们常说号级茶选用的原料比较粗老,觉得这里面有多大的玄机,现在又如何复刻。其实答案非常简单,高等级的原料比如芽茶当时都现喝了,粗老的才会放在一边存着,那些号级茶原料里面高等级的都运到省城和内地,作为新茶消费掉了。生下来边销侨销的自然更多的都是粗老原料,芽茶最多就是洒点面子罢了。

为什么民国昆明市场上景谷茶比易武茶还贵,这和品质没太大关系,这个市场现喝的是高等级的芽茶,或者一芽一叶。若pk芽茶,景谷茶外观上的确更有吸引力,仅此而已。

存下来的老茶用料粗老,根本其实就是黑茶思维。黑茶传统上所用的原料比较粗老,工艺上也比较粗糙,仓储上也比较粗放,这是黑茶的传统。

现在有人感叹,当年那么粗老便宜的8582怎么存下来这么好,怎么比7542还好?(提醒一下小白,以上说的是原始意义上的唛号,不是后来的产品)原因也很简单。用黑茶思维下的工艺,黑茶思维下的藏养,一定是这样的结果。本来这一套东西就是为黑茶设计的。

粗糙的加工让内含物质在杀青过程中没有多少释放,粗放的藏养让高等级原料的香味大量散失,最后存下来,当然是粗老的占优势。如果你能理解黑茶思维,这不用几十年经验,更没有什么出乎意料,当年你就可以做出选择!什么原料,什么工艺,什么藏养,当然就有什么结果。

那么,按照这种粗老原料、粗糙工艺,粗放藏养,这个路径的适饮期是多少?答案是以十年为单位的,起步就是二十年,这是说温湿度够的前提下,三十年五十年才渐入佳境。

老茶门槛高,高在时间长,其实无论从原料,从工艺,从藏养上,老茶是普洱茶三大路径中门槛最低的。你看看现在价格极高几万几十万的中期茶、标号茶,原料有什么可圈点之处?工艺有什么神秘配方?藏养又有什么专业仓储?

如果在这个路径下玩普洱,那脑子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走的是哪条路,如果你用极品的原料,然后用新进的工艺,然后又用黑茶的仓储,那么恭喜你,基本上是玩废了。

现在真正在这个路径上玩的,要么是早年就介入的,要么是不差钱的富豪,当然早年就介入的,也都已经变成了富豪。其他人,门槛太高,够不着。

现在存新茶还来得及吗?来得及,只要按照黑茶思维来玩,原料可以很便宜,工艺是层窗户纸,我两句话就可以告诉你,藏养也不用怎么操心,就是一饼茶要二三十年后才有反馈,换做是你,你接受吗?

大多数人没法接受,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无法接受,于是在07变局之后,很多人转向了名山古树,这是截然不同的路径。

名山古树这个路径本来也没有说要一定要喝新茶,但是以优质古树的底蕴,新茶也很好喝啊。而且如果按照上面黑茶的玩法藏养,几年内品质不会提升,还有可能下降,当你把名山古树独特的香气滋味都败的差不多了,才刚刚进入中期茶的赛道,这个时候你左右一看,原料价格是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茶居然和你在一个起跑线上,你是什么感受?

于是这个新兴起的路径逐渐向新茶好喝转向,每年有大量的名山古树在新茶阶段被消耗掉了,越顶尖的越是如此。茶农也发现,哎,新茶做的越好喝就越好卖啊,那干嘛不做呢?

其实本来想走出普洱茶的独特之路,结果越走越像绿茶。当然风味的方向和其他绿茶有一定差别,但是都是短期喝,工艺步骤一样,那么你说他是风味独特的绿茶是不是也可以?

普洱茶走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仅“越陈越香”没有做到,不仅无法单独成立一个茶类,而且这些观念反而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这真是咄咄怪事。

为什么这么说,无论是黑茶也好,绿茶也好,只要你定位清晰都能做出好茶,但是被“越陈越香”这么一搅和,大家都蒙了,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对于黑茶路径来说,一个是时间线太长,一般人接受不了。另外一个,如果就是玩黑茶,别说名山古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就是一般古树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占着全世界最好的茶树资源,内含物质最为丰富的古茶树,做出来只要年份够,普通茶也可以胜任的产品,这项工作有成就感吗?

对于绿茶路径来说,本来就是喝新茶,现在你又因为顾虑越陈越香,杀青上犹犹豫豫,不生不熟。绿茶喝多了体寒的人都受不了,以大叶种的内含物质浓度,以现在的工艺,普洱新茶喝太多了,那可能很多人都受不了。

这种路径在发挥古树优势上当然比黑茶思维好得多,可以喝树种、喝树龄、喝山场、这才有现在名山古树的局面出现。但是,以我现在的认知,这种发挥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和真正的转化香、转化味、转化体感比起来,这些还是小儿科,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一切的背后,还是路径,还是认知,还是你如何来看待普洱茶!

允执厥中:普洱茶的中道

前面说的两条路径,不是不行,也不是不好,而是因为人们的认知不清,导致没有充分发挥,还有调整的空间。

但在一点上,这两条路径是一致的,就是没有突破现有六大茶类的框架。普洱茶没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一个新的茶类。

这背后,还是文章开头说的那四个字“越陈越香”,这条路究竟能不能走通?

按照黑茶粗放的仓储,这个显然是不成立的。大部分丰富细腻的香气在一两年就损失大半了,后面会慢慢转化出木质香和药香的部分,但是,这个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是另外一种香味,也还谈不到“越陈越香”。

名山古树的新路径,如果按照这种所谓的“传统”方法藏养,什么通风,什么干燥,基本上是自残了。把自身的优势,特征性的芳香和滋味物质散失掉,相当于把自己打残,然后和普通茶平起平坐。而因为藏养没有搞明白,又不想让名山古树沦落,所以像新茶好喝转向也就可以理解了。

有人说很多人都认为古树茶应该存啊,这是很多人的观点啊,你要看市场的真实反馈。我只说两点。

第一点,大的范围来看,新茶和存期茶的价格是长期倒挂的,小范围企业内部的定价不算,从整个原料市场来看,这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藏养没搞明白。

第二点,所谓的一线名山,都是新茶就好喝的,无一例外。当然新茶就好喝没什么不好,说明确实内涵物质有实力,但是有一些也有实力的,新茶没那么好喝,要过几年才好喝,这些茶极少有人care。从藏养的观点看,名山的确能出好茶,好茶却未必只出名山。

除了这两条路径,有没有其他路径,能充分发挥古树的优势呢?甚至能支撑普洱茶成为一个单独的茶类呢?这的确是普洱茶最大的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有的。

不仅有,而且,只有这条路径才能支撑普洱茶突破六大茶类的框架,成为一个单独的茶类。

我们在做古树茶山数据库的时候发现,经过调整后的工艺和科学的藏养,绝大部分茶山的原料都可以在三五年达到初步的适饮。并且不断转化升华,在品鉴体验方面不断提升,至少我们十几年的经验下来,没有发现品质下降的情况。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两三年后适饮,而且一直适饮,不断变化,品鉴体验极为丰富的历程,这个历程可以持续多少年,目前看不到上限。

这种藏养转化的过程和白茶、和乌龙茶都截然不同,当然和绿茶和黑茶更不能同日耳语。有着超越所有茶类的香气和滋味类型,这就是普洱茶的第三条路径,普洱茶的中道。

普洱茶的中道,并不是我们的独特发现,实际上有很多做古树的同仁都在这个方向上探索。但是受传统的黑茶思维和绿茶思维的影响,这个领域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普遍性误区。

有误区不怕,只要我们清晰了这三大路径的底层逻辑,明白了这条中间路径根本的理路是什么,很多东西就越来越清晰,离我们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近。我们这些年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藏养入手,真正保存了绝大多数细微的特征性风味物质,然后反过来调整工艺,实际上通过工艺是可以控制适饮期的。

再进一步,我们又可以改善藏养,将藏养的风险降到最低,让一般的茶友可以无门槛进入。当工艺和藏养形成较为稳定的体系之后,我们就可以大范围的去筛选茶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新茶阶段并不突出的茶园,其实有着不输于一线名山的品质,即使一线名山,经过科学藏养,和新茶相比也有明显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又可以不断总结经验,不同的山场和树种,更适合什么样的工艺;如果想达到什么样的风味,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原料和工艺;不同条件下的藏养又会有着怎样不同的走向。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而且反馈调整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至少是以年为单位的,一套工作下来就是三五年的时间。

但是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一旦你把底层逻辑搞明白了,其他都是细节的填充,云南十一个地州上千茶山,数不尽的茶园,一个人几辈子也做不完的。我们希望的是把这条路彻底走通之后,让其他真正想做好茶的人都能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普洱茶的困境,让更多的茶友拥有这个星球上最丰富的品饮体验。

如果真正体验到转化的香气,转化的滋味,转化的触感体感,而这些体验又是如何随着时间,随着藏养的地点而变化的,这个时候才会明白,普洱茶的中道打开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从香气的类型和味型的丰富性来看,这是其他的茶类所不具备的一种品鉴体验,也是我这个各大茶类的拥趸和咖啡红酒爱好者所能确定的,这个星球上五感最为复杂多变的品饮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普洱茶的确走出了一条独特之路。

如果我们确定了这条路径,那么我们反过来就可以重新设计工艺和藏养,这也是和其他茶类非常不同的思路。甚至我们还可以跳出六大茶类的思维藩篱,直接从当年饮、远年饮、年年饮的角度重新划分。那么不仅普洱茶是这三个路径,其他茶类也可以按这个时间线来归类。那么我们对茶的理解将大大不同。

反观两端贵在清晰

站在充分发挥古树茶优势的角度,站在品鉴体验丰富性的角度,或者更深层次,从茶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角度,我们更倾心于普洱茶的中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另外两条路径走不通或者没有价值。路径没有绝对的高低对错,关键是你要清晰明白,你在干什么,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选择远年的黑茶路径,我们就可以大大降低原料成本,选择较为普通、较为粗老的原料,只要内含物质总量足够,并不需要有鲜明的特征性香气滋味。不仅一般的古树可以胜任,很多小树,甚至农残达标的台地茶都可以胜任。

这背后的道理前面已经讲过了,按照这个路径,精细的特征性香气滋味都会逐渐散失,比拼的只是体力耐力。实际上现在很多昂贵的中期茶,原料都是古树台地混拼或者台地为主的,在只拼体力耐力的场合下,确实没必要谈你的容貌才华修养,这些都将被粗放的仓储所磨逝。

在工艺上,则更多的选择“含”而非“放”。这才是高温快杀所适合的场景,现在很多茶人和专家不明就里,到处推广这种工艺,这显然是不对的,这种工艺只适合黑茶路径。

在藏养上,这种其实反而不应该过于追求干仓,所谓干仓就是为了保留香气,而这种仓储,所能保留的香气极为有限,与其追求干仓,不如增加湿度,提升汤感,这样才能发挥所长。当然湿度也需要控制,还是不能过湿发霉。

而我们反过来看当年的绿茶路径,如果你选择了这一条路,其实工艺上可调整性是非常大的。这个绿茶路径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按绿茶的工艺来加工,实际上这样很难发挥古树的优势,而是在确定短期品饮的前提下,可以把杀青做的更彻底,而且以开放的胸襟来容纳各种不同的工艺。

我在谈普洱茶历史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普洱茶的传统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清代、民国、建国后、七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古树茶兴起后、这些工艺其实都不一样。工艺调整不怕,关键你要清晰你的目的。

相对于绿茶,现喝的普洱茶更应该参考的是乌龙的工艺,不仅因为乌龙茶工艺覆盖的层面更广,从茶性来说,普洱茶和大叶种乌龙也更为相近。不仅在处理茶青的时候可以加入,甚至在成品之后焙火都不是不可以。我喝过比较精细焙火的普洱茶,对于比较普通的原料,在保留普洱茶基底的同时,品鉴体验和人体的接受度其实是更好的。

这件事没那么大逆不道,你只要明白跟消费者说清楚就行了,别故弄玄虚炒作什么概念,或者忽悠别人是什么神秘山头,真正喜欢的人自然就接受了。

当然这个里面也是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完全照搬乌龙或别的茶类的工艺,失去普洱本身的特色,那也失去意义了。如何保持普洱茶的底色,同时让品鉴体验和人体接受度都更好,这个的确考验做茶人的见地和功夫。

如果工艺上真正打开局面了,那其实原料上选择面也就更宽了。可能很多原来并不出彩的古树甚至小树,经过工艺的调整,也能达到很好的品饮体验。这就相当于原来你只能考一个科目,能选拔的人才是有限的,现在你测试不同的科目,那人才就会成本的涌现。

而且非常重要的是,经过工艺的挑整,即使大量喝新茶,身体也不会有太大负担。这对于普洱茶的发展,是非常关键重要的。

一定不要拧巴,既说要越陈越香做出人体接受有负担的新茶,然后又在新茶阶段消耗掉。那从个人角度,长期大量饮用必然有所影响,从行业的角度,对长久发展有很深的负面影响。

这条路径的藏养,也和另外两个路径不大一样。这个涉及到藏养的基本逻辑,这个时间段对于长期藏养来说,其实相当于醒茶式的藏养,应该以微透气为主。比如紫砂和紫陶器,二者当中又以紫陶器更为稳妥,在湿度大的地区紫陶保护性更好一些,当然如果出现梅雨季节这种天气,那也只能密封了。除此之外不做密封的锡罐、瓷罐等也是可以的。

而从冲泡的角度,这种短存期的茶也可以根据工艺和茶性来调整,采用更加多元的泡法,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品鉴体验。

关于年年饮的普洱茶路径,也就是普洱茶的中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会在未来的系列文章中详细探讨,这里只描述概况为止。

总结:三种路径并行

下面用一个简表来总结这三种路径的逻辑和长短板。


我相信这篇文章只是个开始,一旦这个框架搭建起来,大家理路越来越清晰,一定会有更多的内容细节被提出、讨论和实践,只有更多的有志有识之士参与,才能让这个行业更好的发展,最终让更多的茶友健康饮茶,享有最美好的品鉴体验。

来源: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怎样了解普洱茶,普洱茶时代

普洱茶命名时代:

普洱茶获得命名,成为一个茶类的时代。这个时代比较漫长,萌芽于唐宋,正式得名于明朝,繁荣成熟于清代普洱府正式设立之后。这是古代普洱茶时代,或者可叫做普洱茶的古典时代。这个时代的普洱茶从原始状态走出来,获得了文明上的属性,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茶类之一。

 

普洱茶觉醒时代:

民国初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普洱茶时代。这个时代的普洱茶在艰难时世中虽然饱经挫折,但依旧顽强发展,无论是普洱茶传统商号的短暂复兴还是普洱茶现代茶厂的建立,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普洱茶现代产业和品牌文化意识的觉醒,以及人工渥堆发酵技术的发明,都给后人留下丰厚遗产。总之,这是现代工业、商业意识开始注入传统普洱茶的时代。

 

普洱茶生命时代: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期,既大约1995年至2015年这二十年的普洱茶大暴发,大发展时代。这个时代,以邓时海先生《普洱茶》一书的问世,提出“越陈越香”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认同为标志性事件。这个时代,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独特生命性被发现,并随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大发展和大量资金注入而迎来了现代普洱茶的大崛起,大腾飞时代。

 

普洱茶艺术时代:

从2010年左右萌芽,2015年左右开始的普洱茶艺术创作,艺术冲泡,艺术品饮(鉴赏)时代。这是普洱茶的深入、成熟发展时代,也是普洱茶的审美化,艺术化制作和艺术化消费时代。这个时代里的普洱茶,将以普洱茶艺术家的普洱茶艺术创作活动为灵魂,以普洱茶艺术家创作的普洱茶艺术品为核心产品支撑,以艺术化冲泡品饮活动为普洱茶主要消费形式。这个时代的普洱茶,将把普洱茶的生命性、自然性、独特性发挥到极致,引领普洱茶产业和中国茶产业向艺术化、审美化的高端阶段不断迈进,为中国茶文化真正复兴,走向世界贡献重要力量。

 

普洱茶艺术品:

由精通普洱茶艺术创作的普洱茶艺术家精心创作的普洱茶作品,也是最具品饮和审美价值的普洱茶茶品。一言以概之,普洱茶艺术品,就是最好的普洱茶。 

普洱茶艺术家:

真正爱茶,懂茶,精通普洱茶艺术创作、冲泡、鉴赏的普洱茶专家。

 

普洱茶艺术大师:

普洱茶艺术家里的佼佼者,出类拔萃者,对普洱茶艺术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普洱茶艺术家。

 

中国第七大茶类:

以云南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出产的茶叶,以晒青绿茶工艺制作的原料为基础生产的、具有生命性和“越陈越香”品质的普洱生茶和普洱茶熟茶。无论产地、工艺、还是产品,普洱茶都有其特殊标志性,明显突破了原有的中国茶叶分类法,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茶类,是为中国第七大茶类。

 

宏观普洱茶:

根据普洱茶艺术创作标准划分,宏观普洱茶可概括定义为:普洱茶是以云南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和部分中小叶种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的紧压茶(包括极少的散茶),其中,经过渥堆发酵的称为熟普,反之称为生普。普洱茶(包括生普、熟普)经过科学存养,“后熟转化”后越陈越香。

 

微观普洱茶

根据普洱茶艺术品鉴标准,也即根据普洱茶的品饮特质,可以概括出“微观普洱茶”定义。微观普洱茶是指普洱茶较为具体的品质风格和滋味特色,概括表述为普洱茶是最自然,最苦涩,最有生命,最有变化,汤香而内敛,后味悠长,厚重韵深,自然真性的茶。不霉、不湿、不火、不燥、无异味。中庸和谐,自然朴实,空灵无华、律动万千,张弛有度。普洱茶茶品的树韵(内质)、真韵(工艺)、陈韵(储存)难以言表,谨存意会。

 

普洱茶特性:

普洱茶的特殊属性,即普洱茶有别于其它茶类的性质特点,由本质特性(自然性,也称阴阳属性)、根本特性(生命性)、资源特性(乔木珍贵性)、投资特性(增值性)、独有特性(不可复制性)和药用特性(保健性)六大特性构成。

 

艺术创作“三环节”理论:

普洱茶艺术创作的三环节理论,是科学制作普洱茶的三个环节和过程。这三个环节和过程,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是一门科学。具体说,第一个环节血统(原料),就是普洱茶艺术创作的原料学;第二个环节孕育(制作),就是普洱茶艺术创作的制茶学;第三个环节养育(存养),就是艺术创作普洱茶的养茶学。在艺术创作普洱茶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掌握好这三个环节,也就是这三门科学,才能最大地发挥普洱茶艺术品的生命性,创作出优秀的普洱茶艺术品。而对这三个环节,也就是三门科学综合运用,就构成了普洱茶艺术创作的普洱茶生命学。

一言以概之,血统、孕育和养育,三个环节,就是普洱茶艺术创作的原料学、制茶学、养茶学;这三个环节,三门学问就构成了普洱茶艺术创作的普洱茶生命学。优秀的普洱茶艺术家,就是普洱茶艺术创作的原料学家、制茶学家、养茶学家和普洱茶生命学家。

 

艺术创作“四原论”:

优秀的普洱茶艺术家,在精通普洱茶艺术创作三环节理论,也就是普洱茶生命学的基础上,还需遵循普洱茶艺术创作的美学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普洱茶艺术创作的四原理论,具体包括原产地、原材料、原加工、原存放四个理论原则。四原理论美学原则贯穿在普洱茶艺术创作的血统(原料)、孕育(制作)、养育(存养)三环节之中,关键在于遵循一个“原”字,原本山川,道法自然,顺应普洱茶真性、原性,充分发挥普洱茶的原在之美,自然之美。

 

普洱茶制茶学三大步骤:

孕育论,或者说普洱茶制茶学,也就是普洱茶艺术创作的主要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一、艺术素材制作——鲜叶的收集与毛茶初制;二、艺术题材加工——毛茶的拼配与渥堆发酵;三、艺术精制——产品加工成型与捆扎包装。这三大步骤是普洱茶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

 

“舐藏养治”理论:

普洱茶艺术的四大核心构成要素,既:爱、空间、时间和科学的高度概括。舐,就是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茶,这是全部艺术的的前提和基础;藏,就是空间,环境,包括茶的生长,初制,配方,精制,运输,存储都必须为茶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适合生命性保持和发挥的自然空间环境;养,就是时间,为普洱茶提供一个足够的,但又是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时间;治,是科学,必须掌握普洱茶客观变化规律,用科学的手段管理制作普洱茶,还在存储的时间、空间环境,促使普洱茶自然陈老。总之,“舐藏养治”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对普洱茶艺术的高度概括,是普洱茶文化的精神和灵魂。

 

艺术生普:

艺术生普就是生普里最好的,堪称艺术品的普洱茶。它是由普洱茶艺术家按照普洱茶艺术创作“三环节理论”(精选原料、精工制作、科学存养),遵循普洱茶艺术创作的“四原论”(原产地、原材料、原加工、原存放)美学原则,精心创作而出的艺术品生普普洱茶。艺术生普可以更加简要地概括为:人品良好,人格高尚,技艺高超的普洱茶艺术家以上好的精选原料,精心拼配,精心制作,精心存养而出的生普普洱茶。

 

 

艺术熟普:

艺术熟普就是熟普里最好的,堪称艺术品的普洱茶。它是由普洱茶艺术家按照普洱茶艺术创作“三环节理论”(精选原料、精工制作、科学存养),遵循普洱茶艺术创作的“四原论”(原产地、原材料、原加工、原存放)美学原则,精心创作而出的艺术品熟普普洱茶。简要言之,艺术熟普是普洱茶艺术家精选优质古树茶、大树茶原料,经过艺术拼配的原料设计,精确掌控的渥堆发酵工艺,精益求精的熟普精制和舐藏养治的科学存养而创作完成的高品质艺术品熟普普洱茶。

 

 普洱茶六因子评定法

从色、香、味、气、韵、境六个方面打分,综合评定一款普洱茶品质特性的鉴定标准。这一标准强调普洱茶品质的四个重点,即滋味、韵味、香味,境界;最后才是气和色。这套评定方法可全面将普洱茶的内质和其自然工艺本质充分还原,可作普洱茶品鉴和斗茶的方法。

 

 普洱茶艺术品鉴:

普洱茶艺术品的欣赏鉴定或评定鉴别。这是普洱茶艺术的最后一个过程,即普洱茶艺术品的接受、享受和再创造过程,它是最好的普洱茶艺术品和最优秀的普洱茶鉴赏家的美好相遇。普洱茶艺术品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制茶大师品鉴,即艺术品牌创作的品鉴;二是消费者的品鉴,即普洱茶消费者的生活品饮享受艺术。

 艺术拼配:

按照普洱茶艺术品设计构思,由普洱茶艺术家精心设计配方,将不同茶性的普洱茶毛料聚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组合效果的拼配方法。普洱茶艺术拼配来源于山头纯料,又高于山头纯料,好于山头纯料。普洱茶艺术拼配遵循相生相溶,趋利避害,优势互补,协调发挥的拼配原则。艺术拼配方法有纵向、横向及纵横拼配三种。

 渗涎性:

渗涎性是普洱茶苦和涩的滋味产生的特性。渗是普洱茶性穿透力或深入度,涎是扩散力或漫延度,主要表现在苦的力度和深度,涩的张力和弥漫。渗涎性越好,回甘深而悠长,生津,垂涎三尺而妙曼。

 呼吸度:

是衡量老茶最重要的指标,普洱茶一次呼吸为水分吸入紧压茶后,再从茶中解吸,使紧压茶水分降低至吸入前状况。呼吸次数就是普洱茶陈老的密码,呼吸次数越多,呼吸度就越高,普洱茶就越陈老。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