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顺宁县志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云南红茶高光时刻,“一顿滇红十吨钢”

以下文章来源于茶业复兴 ,作者王娜

有人说,红茶是贵族的饮品。其中云南红茶更是上得大家厅堂,也入得寻常百姓家。它既是英国皇家的最爱,也是国家指定的外事礼茶,更是千家万户茶几上常备的待客之物。

作为一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不论是在英国的复古电视剧、电影里,还是在巴塞罗那的街边咖啡馆里,你都有机会看到云南红茶的身影。它之所以风靡全球,还得归结于天时地利。

十七世纪正处于西方大航海时代,于是红茶传到了欧洲,并在各国的贵族圈中流行起来。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时更是带了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作为嫁妆,把饮用红茶的习惯带到了英国,后期还发展为要搭配小点心一起食用的英式下午茶,才使其成为英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上还因为红茶引发过两次战争:一次是英国太过依赖进口中国红茶,为了扭转和中国的贸易逆差而输出鸦片,继而引发鸦片战争;另一次,则是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可见英国人有多爱红茶。

400多年来,红茶一直都是世界茶叶贸易的主角,是世界范围内饮用人数最多的茶品。从东方到西方,红茶也是当之无愧的最具包容性和最受欢迎的茶品。

云南红茶与世界的第一次相遇是在1939年。第二次是在世界大战期间,云南红茶经由马帮、汽车、轮船一路奔波,从澜沧江边抵达泰晤士河畔,由此开启了云南红茶的全球化时代。从1939年开始,云南红茶便成为了世界红茶贸易的重要一环。

早年,由于云南红茶仅供出口,且价格高昂,内地喜欢红茶的人很少。我们常会看到那些红茶产区诉说红茶出口得如何,销售得如何,却鲜见有人由衷地说自己如何喜欢家乡的红茶。在云南红茶的原产地——凤庆当地人的记忆中,初次品尝红茶得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了,在滇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成仁印象里,他最早接触红茶是在1985年前后,早年张成仁只喝晒青茶而不喝红茶,一方面是因为从小长辈就吓唬小孩说“喝红茶会拉肚子”、“只有外国人才喝红茶”,另一方面,相比红茶来说,晒青茶更容易得到,且制作更加简易。

国人之所以关注红茶,是因为红茶在国际贸易中巨大的需求导致的。但国人一直是以生产、制作绿茶为主体,晚清时期,绿茶生产量中,一度有九成以上销售到国外,其中俄罗斯占了很大比例。

在绿茶滞销的情况下,有俄罗斯人来大宗买卖,让茶农无比鼓舞。然而,绿茶并不适合海运,数月的运输,加上海上潮气,导致绿茶很容易变质。绿茶受阻,只能在红茶上下功夫。祁门之地,本是红茶的发源地,但受制于交通等诸多因素,也受制于小叶种茶带来的不耐泡和不够味因素,很长时间里,这里的红茶都外销不起来。

1938年9月冯绍裘受中茶公司委派,来到云南凤庆开办茶厂。他发现,云南的大叶种茶做出来的红茶,在口感上完全可以适应外国人的要求。叶厚,耐泡,香味的丰富性都与印度等地所产红茶别无二致,因此,滇红很快打开销路。

不同于传统红茶产区悠久的红茶史,云南红茶的发展仅有80余年的光阴历程。即便云南红茶发展时间不长,但凭借其独一无二的特点,成为中国红茶界绝无仅有的一朵奇葩。云南红茶到底凭借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夸赞?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令人咋舌称道呢?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一点一点揭开云南红茶神秘的面纱吧。


为抗战而生的“英雄茶”

中国制作茶叶的历史悠久,在20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红茶崛起,严重冲击了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地位,同时也使红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七·七”事变后,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侵华日军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东南重点茶区沦陷,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红茶断绝了货源。

各个等级的云南红茶

《顺宁县志》记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战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近代中国,战火不断,烽烟四起。红茶,是当时中国政府维持出口最重要的商品,通过国际茶叶贸易,从中赚取外汇,以换购战争时所需的军备。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日本逐渐占领了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传统红茶产区随之相继沦陷。政府为维持红茶的外销市场,计划在硝烟不那么浓烈的西南地区开辟新的红茶制作基地,以巩固中国茶的市场地位,维持战争军需的供给。这一举动也激发了我国茶界先辈们爱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和意志,纷纷投身于实业救国求复兴的活动中。

凤庆

1938年的秋末冬初,中国茶叶公司委派经济委员郑鹤春和制茶技术员冯绍裘调研云南茶叶的产销情况。“不曾生产过红茶的云南,能否制出好的红茶呢?”冯绍裘在云南实地调查后,便打消了心中的疑惑。顺宁(今凤庆)茶树成林,且均为乔木型的单本植物,芽壮叶肥,白毫浓密,茶树生长周期长,茶叶内含大量的茶多酚,产量高,品质好,十分符合理想的红茶制作原料;再加上云南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土壤肥沃,茶树生长旺盛,从三月到十一月都可以采摘芽叶,量多质优,可与印度、斯里兰卡大叶种红茶相媲美。如此改制红茶,定能大有作为。

大叶种红茶

冯绍裘首次用凤山大叶种茶制成红茶“云红”,返昆后寄样到香港,茶市认定为上品,有经营价值,因此,于1938年12月16日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并决定在凤庆(当时叫顺宁)、勐海(当时叫佛海)等地建立茶厂,以现代机械设备大量生产红茶等产品,以供出口换取外汇或急需物资。


开启云南机制红茶的先河

顺宁实验茶厂建立以前,凤庆只有传统手工制作,生产的只有晒青毛茶。“原来安石当地做的茶叫做老黑茶、土茶,冯绍裘来了以后,才有红茶的生产。”手工滇红茶传统技艺传承人李映华说,以前手工晒青毛茶的制作全靠手工,原来的晒青茶用大锅炒,晒干后就卖。李映华坦言,制茶后期的技术和设备全靠从凤庆茶厂引来。

早期的手工筛簸作业

1939年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顺宁实验茶厂边建设边生产,厂长冯绍裘为赶在春茶季节生产出第一批滇红,在赶制竹木制茶用具时,他自己设计试制了人力手推木质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揉茶机、克鲁伯式金属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烘茶机、百叶烘干机。商请昆明中央机器厂和五金厂制造,运到保山拆装抬运到顺宁,相应购置了动力和传动设备和直流发电机,由此取代了“手揉脚搓”的传统制茶方法,首开顺宁机械制茶和用电照明的先河。并在当年4月29日向当地茶农推广30台。这也成为了顺宁民间和茶厂使用揉茶机具的开端。

凤庆茶叶科学研究所

《凤庆茶厂志》有相关记载,1959年,凤庆茶厂将原有的部分动力机廉价出售支持重点初制所,又在主产茶区初制所购进一批动力和全金属结构制茶机械。象塘、凤山、安石、大摆田、中和、甲山先后实现动力制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专家来凤庆看滇红茶的制作就是在安石老茶厂的厂房里。

 

国家建设的功臣

作为云南红茶的主力军,当年凤庆县全面改制红茶时曾提出“一吨滇红十吨钢”的口号,为的是鼓励茶区人民多产红茶,支援出口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

据资料显示,当年提出“一吨滇红十吨钢”口号的依据,源自1954年3月3日吴国英厂长传达西南(重庆)茶叶会议精神时说:“我们五三年销到苏联9000担红茶,换回厚钢板4500吨,比例是一斤茶换十斤厚钢板,即一吨茶换十吨钢=4000卢布4800万元人民币(日币),180担红茶可换回一部新式拖拉机或一部收割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滇红茶主要销往原苏联,并深受当地欢迎。这引起了苏联专家的高度重视,曾三次来访,一次来信要茶,再度要求供货。其中,1956年5月,苏联茶叶专家德日卫尼什和布洛尼可夫参观安石平田初制所和茶厂筛制车间后,评价“滇红”是中国最好的红茶。

1956年苏联茶叶专家来访

1958年,作为滇红茶的诞生地,云南凤庆茶厂将制造成功的超级工夫红茶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来信祝贺致谢并鼓励:“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并增加出口、争取多创外汇,支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次年,凤庆茶厂生产的特级工夫红茶被国务院定为外事专用礼茶,定点定量生产。

 

英国女王的心头好

1986年,云南红茶诞生47年之后,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超级粉丝。

当时已经60岁的伊丽莎白,第一次访问中国,她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在结束了对北京、上海、西安三个城市的访问后,女王来到了云南昆明。据中新网云南频道报道,当时的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代表云南人民向女王赠送了礼物:一盒滇红茶、一套白族服装和一副“云子”围棋。从此,滇红茶进入英国皇室,也敲开了云南红茶走向世界的一扇大门。据说,女王特别喜欢这份礼物,回到英国白金汉宫之后不仅仔细品尝,还将滇红放在透明器皿里,作为观赏珍品,称这是“东方美人”。

时任省长和志强向英国女王赠送“云子”和滇红

时隔30多年,人们依然好奇这杯特级工夫红茶有着怎样的魅力,竟能够被选中成为赠送女王的礼物?据介绍,当年赠送伊丽莎白女王的这盒茶,是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先生1938年来到云南后研制出来的一款极品红茶,按传统工艺标准制作而成,以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色泽乌润显金毫、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馥郁高长著称。1958年,“滇红人”传承创新研发出滇红特级工夫红茶,在英国伦敦拍卖出最高价,次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外事礼茶”,这算是当时国内红茶的最高级别了,所以即便是赠送女王也是拿得出手的。

1979年云南日报报道

此外,众所周知,英国是全世界最爱喝红茶的国家,每年消耗的茶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80%的英国人每天都在喝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更是下午茶的忠实粉丝,她每天都雷打不动的喝两次红茶,一次是早上起床后,一次午饭后。可以说,这是针对个人喜好选择礼品的一个好例子。

2015年3月4日,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到访云南。当日,威廉王子结束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演讲后,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刀林荫代表云南省向威廉王子赠送陶艺包装的滇红工夫红茶“中国红”。滇红茶再次成为中英交流的见证。

本文节选自《云南红茶教科书》

【普洱茶再发现】徐霞客与“太华茶”


许每个人与他生活的这个世界都存在着某种机缘,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8月的一天,平生以游历中国大地为志向的徐霞客来到了凤庆。


今生的踏勘也许是因为前世的约定,徐霞客在凤庆整整停留了9天。徐霞客还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顺宁城边有一座叫凤山的小山。如今这座小山成了凤庆的标志,起伏的山峦在古人看来有龙凤之脉,喜庆的凤凰成了小城名字的由来。


龙泉寺品“凤山雀舌”


这年的八月初六,他从右甸(今天的昌宁)抵达顺宁,彼时的顺宁,是滇西群山中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不过吸引徐霞客的与其说是顺宁的人文景观,还不如说是顺宁有别于他故乡江渐一带的自然美景。


在顺宁龙泉寺,徐霞客停留了两天,龙泉寺为当时的顺宁十景之一,徐在其游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龙泉寺基,即猛廷瑞所居之园也,从西山垂陇东下。寺前有塘一方,颇深而澈,建水月阁于其中。其后面塘为前殿。前殿之右、庭中皆为透水之穴,虽小而所出不一……”可以看出,龙泉寺的美景的确为长途跋涉的徐霞客一洗风尘。


作者在石洞寺


在龙泉寺住宿期间,寺里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和“凤山雀舌”款待他。此后,徐霞客从顺宁到达云州(今天的临沧云县),先后在云州的对教寺、大武庙品尝了云州的各种名茶。


东山寺品“东山名茶”


也许历史要让徐霞客在凤庆多停留几日,正当他准备从云州返回昆明,不料适逢夏季,澜沧江水猛涨,由云州返回昆明短时间再无可能。


于是这位游历中国的大旅行家再度返回让他留恋的凤庆,住在东山寺。东山寺当时称为万祥寺,徐霞客在那里又品尝了当地所产的“东山名茶”。


鲁史古镇


高简槽邂逅“太华茶”


透过几百年的时光遥看行走在1639年滇西大地上的徐霞客,我们发现他夜晚住宿的地方大多选择寺庙。寺庙的住持通常都会以当地的名茶款待他,然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从顺宁返回昆明途中,在一个叫高简(枧)槽的地方,品饮到的“太华茶”。

 

徐在其游记中这样记载:“十四日,晨起而饭。驼骑以候取盐价,午始发……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

 

徐霞客住在高简槽的那天晚上,当梅姓老人得知徐霞客是从江苏远道而来,即以白抖的方式煎烤出有名的太华茶招待他,应该说在明崇祯年间,徐霞客可能是中国最见多识广的人。


从江苏到云南,几千里漫漫旅程,见识了无数让人留连忘返的名山大川,品尝了各地滋味独特的美食佳肴,却没想到在顺宁偏僻的一隅,尝到了令他终身难忘的好茶“太华茶”。

 


筇竹寺再品“太华茶”


在昆明的筇竹寺,徐霞客再次品味了太华茶的美妙滋味。据其日记反映,他在筇竹寺的“禾木亭”观赏兰花时,那里的僧人曾以“太华茶”招待:“待老进茶,乃太华之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


有人据此认为“太华茶”产于昆明附近,谢肇淛在《滇略·产略》中称,明代云南有三种名茶,即太华茶、感通茶、普茶。又说“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操不匀细耳”,并认定太华茶系昆明特产。

 

这显然是个史误。

 


太华茶究竟产于何处?


在徐霞客游历云南的时候,中国西南的这块土地还处在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的时代,而徐两次品尝到太华茶的“高简(后改为枧)槽与筇竹寺:一个是位于澜沧江畔,现今为凤庆县大寺乡马庄的一村寨,一个是滇中名寺,二者有千里之遥。太华茶究竟是产于昆明然后历经风雨流往高简槽,还是产于凤庆最终被人运往昆明?


这成为一个历史的迷案。


据段世琳先生分析,昆明滇池周围并不产大叶茶,大叶茶是产于澜沧江以西和以南地区,即今天的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州市,且被专家认定具有数千年树龄的栽培型“茶树王”——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茶树王”就在离高简槽几十里的山上,而且据《顺宁府志》和《顺宁县志》记载,城郊凤山还产一种“太华茶”香味甚浓。因此,徐霞客在筇竹寺品尝到的茶中之“精者”的高级太华茶,极有可能就是从顺宁传到昆明的特产名茶。


在段世琳先生看来,古代顺宁有一条北通大理、昆明,南通缅甸的“僧道”,而高简槽则是这条古道的必经之地。


在徐霞客游历顺宁的日记中,常见“沱茗”和“茶庵”等词汇,当他在渡澜沧江之后,登上北岸三台山峰时,在山冈上见到一个叫“七碗亭”的茶馆,而且历史已经很久:“又累镫三里,有坊,其冈头有七碗亭者;冈之东,下临深壑,庐三间缀其上,乃昔日之茶庵,而今处无人矣”


这一段日记表明,凤庆古时是交通的要冲,当地的居民已在大道两侧开设“茶庵”与“茶铺”,凤庆当地不但产名茶,而且将茶叶作为商品来经营的历史之早可见一斑。


另外,地处偏地的高简槽梅姓农家很难到昆明购茶来饮,一定是“太华茶”产自当地,普通农家也能借地利之便,品饮到那种让徐霞客难以忘怀的珍茗。


昆明的筇竹寺则不一样,当他们的僧侣因宗教活动往来于那条“僧道”时,极有可能将产自顺宁的“太华茶”带至昆明,这也许就是徐霞客在昆明筇竹寺也能品尝到太华茶的原因。



凤庆自古产好茶


从现存的典籍中不难发现,古时的凤庆产有好茶。


明永历二年(1648),洪鉴和尚建太平寺。《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


清雍正六年(1728),王昶撰写的《滇行日录》中记述:“顺宁茶味薄而清,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


乾隆二十年(1755),张泓在其所著的《滇南新语》中记述了木邦、普洱茶之后接着说:“又,茶产顺宁府玉皇庙内,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惟香过烈,转觉不适口,性又极寒,味近苦,无龙井中和之气矣。”


清嘉庆四年(1799年),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中,阐述了六大茶山茶叶产品后记述道:“又,顺宁有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沦,犹有味也。”


从前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依稀洞见顺宁当年繁盛一时的茶叶制作景象,因此,外地客商到顺宁来采购茶叶,也就渐渐频繁起来。但是这些著作中,都极少再谈到太华茶。


据说,有人因看了《徐霞客游记》之后,曾到凤庆订购太华茶,但是对于这种因一部伟大游记而名垂千古的茶叶,后人却不知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因此只能以凤庆所产的“太平寺茶”、“凤山春蕊”、“迎春雀舌”、“明前春尖”等名茶代之,凤庆也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茶会”。产自凤庆的名茶,借此远销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凤庆茶也因此成为茶叶中一个响亮的品牌。


作者在鲁史古镇


为探讨顺宁太华茶的茶树品种和制造技术,1983年春,凤庆茶厂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断出生态环境、土壤性状、品种特征、鲜叶采摘标准、工艺制造技术等,采鲜试制,终获成功。


太华茶鲜叶原料为顺宁丛茶和凤庆变种茶各占50%,以细嫩的一芽一叶开展和一芽二叶初展,经过萎调4—6小时后,进行人工杀青等手段加工而成,它的外形条索紧直圆滑,锋苗秀丽如针状,色泽浅绿油润,银毫洁白显明。


太华茶重新穿透历史的迷雾浮出水面,立即深受茶界的青睐,1992年,云南省经委、省经贸厅、省农牧渔业厅、云南省茶叶学会联合组织名茶鉴评,太华茶被评为“云南省名茶”。

 


阮殿蓉说茶 徐霞客与“太华茶”


也许每个人与他生活的这个世界都存在着某种机缘,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8月的一天,平生以游历中国大地为志向的徐霞客来到了凤庆。今生的踏勘也许是因为前世的约定,徐霞客在凤庆整整停留了9天。徐霞客还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顺宁城边有一座叫凤山的小山,如今这座小山成了凤庆的标志,起伏的山峦在古人看来有龙凤之脉,喜庆的凤凰成了小城名字的由来。


这年的八月初六,他从右甸(今天的昌宁)抵达顺宁,彼时的顺宁,是滇西群山中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不过吸引徐霞客的与其说是顺宁的人文景观,还不如说是顺宁有别于他故乡江渐一带的自然美景。在顺宁龙泉寺,徐霞客停留了两天,龙泉寺为当时的顺宁十景之一,徐在其游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龙泉寺基,即猛廷瑞所居之园也,从西山垂陇东下。寺前有塘一方,颇深而澈,建水月阁于其中。其后面塘为前殿。前殿之右、庭中皆为透水之穴,虽小而所出不一……”可以看出,龙泉寺的美景的确为长途跋涉的徐霞客一洗风尘。在龙泉寺住宿期间,寺里的住持曾以龙泉水沏太平寺茶和“凤山雀舌”款待他,此后,徐霞客从顺宁到达云州(今天的临沧云县),先后在云州的对教寺、大武庙品尝了云州的各种名茶。也许历史要让徐霞客在凤庆多停留几日,正当他准备从云州返回昆明,不料适逢夏季,澜沧江水猛涨,由云州返回昆明短时间再无可能,于是这位游历中国的大旅行家再度返回让他留恋的凤庆,住在东山寺。东山寺当时称为万祥寺,徐霞客在那里又品尝了当地所产的“东山名茶”。透过几百年的时光遥看行走在1639年滇西大地上的徐霞客,我们发现他夜晚住宿的地方大多选择寺庙,而寺庙的住持通常都会以当地的名茶款待他,然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从顺宁返回昆明途中,在一个叫高简(枧)槽的地方,品饮到的“太华茶”。



徐在其游记中这样记载:“十四日,晨起而饭。驼骑以候取盐价,午始发……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


徐霞客住在高简槽的那天晚上,当梅姓老人得知徐霞客是从江苏远道而来,即以白抖的方式煎烤出有名的太华茶招待他,应该说在明崇祯年间,徐霞客可能是中国最见多识广的人,从江苏到云南,几千里漫漫旅程,见识了无数让人留连忘返的名山大川,品尝了各地滋味独特的美食佳肴,却没想到在顺宁偏僻的一隅,尝到了令他终身难忘的好茶“太华茶”。



在昆明的筇竹寺,徐霞客再次品味了太华茶的美妙滋味。据其日记反映,他在筇竹寺的“禾木亭”观赏兰花时,那里的僧人曾以“太华茶”招待:“待老进茶,乃太华之精者,茶冽而兰幽,一时清供,得未曾有”。有人据此认为“太华茶”产于昆明附近,谢肇在《滇略·产略》中称,明代云南有三种名茶,即太华茶、感通茶、普茶。又说“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操不匀细耳”,并认定太华茶系昆明特产。


这显然是个史误。



在徐霞客游历云南的时候,中国西南的这块土地还处在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的时代,而徐两次品尝到太华茶的“高简(后改为枧)槽与筇竹寺,一个是位于澜沧江畔,现今为凤庆县大寺乡马庄的一村寨,一个是滇中名寺,二者有千里之遥。太华茶究竟是产于昆明然后历经风雨流往高简槽,还是产于凤庆最终被人运往昆明?这成为一个历史的迷案。据段世琳先生分析,昆明滇池周围并不产大叶茶,大叶茶是产于澜沧江以西和以南地区,即今天的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州市,且被专家认定具有数千年树龄的栽培型“茶树王”——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茶树王”就在离高简槽几十里的山上。而且据《顺宁府志》和《顺宁县志》记载,城郊凤山还产一种“太华茶”香味甚浓,因此,徐霞客在筇竹寺品尝到的茶中之“精者”的高级太华茶,极有可能就是从顺宁传到昆明的特产名茶。在段世琳先生看来,古代顺宁有一条北通大理、昆明,南通缅甸的“僧道”,而高简槽则是这条古道的必经之地。在徐霞客游历顺宁的日记中,常见“沱茗”和“茶庵”等词汇,当他在渡澜沧江之后,登上北岸三台山峰时,在山冈上见到一个叫“七碗亭”的茶馆,而且历史已经很久:“又累镫三里,有坊,其冈头有七碗亭者;冈之东,下临深壑,庐三间缀其上,乃昔日之茶庵,而今处无人矣”。这一段日记表明,凤庆古时是交通的要冲,当地的居民已在大道两侧开设“茶庵”与“茶铺”,凤庆当地不但产名茶,而且将茶叶作为商品来经营的历史之早可见一斑。另外,地处偏地的高简槽梅姓农家很难到昆明购茶来饮,一定是“太华茶”产自当地,普通农家也能借地利之便,品饮到那种让徐霞客难以忘怀的珍茗。昆明的筇竹寺则不一样,当他们的僧侣因宗教活动往来于那条“僧道”时,极有可能将产自顺宁的“太华茶”带至昆明,这也许就是徐霞客在昆明筇竹寺也能品尝到太华茶的原因。



从现存的典籍中不难发现,古时的凤庆产有好茶。明永历二年(1648),洪鉴和尚建太平寺。《顺宁府志》“顺宁杂著”记述:“楚僧洪鉴来此,……建立禅院,名太平寺,……其岩谷间,偶产有茶,名太平茶,味薄而微香,较普茶稍细,色亦清,邻郡多购,觅者,每岁所产只数十斤,不可多得。”


清雍正六年(1728),王昶撰写的《滇行日录》中记述:“顺宁茶味薄而清,甘香溢齿,云南茶以此为最”。


乾隆二十年(1755),张泓在其所著的《滇南新语》中记述了木邦、普洱茶之后接着说:“又,茶产顺宁府玉皇庙内,一旗一枪,色莹碧,不殊杭之龙井,惟香过烈,转觉不适口,性又极寒,味近苦,无龙井中和之气矣。”


清嘉庆四年(1799年),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中,阐述了六大茶山茶叶产品后记述道:“又,顺宁有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沦,犹有味也。”


从前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依稀洞见顺宁当年繁盛一时的茶叶制作景象,因此,外地客商到顺宁来采购茶叶,也就渐渐频繁起来。但是这些著作中,都极少再谈到太华茶。据说,有人因看了《徐霞客游记》之后,曾到凤庆订购太华茶,但是对于这种因一部伟大游记而名垂千古的茶叶,后人却不知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因此只能以凤庆所产的“太平寺茶”、“凤山春蕊”、“迎春雀舌”、“明前春尖”等名茶代之,凤庆也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茶会”。产自凤庆的名茶,借此远销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凤庆茶也因此成为茶叶中一个响亮的品牌。为探讨顺宁太华茶的茶树品种和制造技术,1983年春,凤庆茶厂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断出生态环境、土壤性状、品种特征、鲜叶采摘标准、工艺制造技术等,采鲜试制,终获成功。太华茶鲜叶原料为顺宁丛茶和凤庆变种茶各占50%,以细嫩的一芽一叶开展和一芽二叶初展,经过萎调4—6小时后,进行人工杀青等手段加工而成,它的外形条索紧直圆滑,锋苗秀丽如针状,色泽浅绿油润,银毫洁白显明。


太华茶重新穿透历史的迷雾浮出水面,立即深受茶界的青睐,1992年,云南省经委、省经贸厅、省农牧渔业厅、云南省茶叶学会联合组织名茶鉴评,太华茶被评为云南省名茶。


(来源:六大茶山)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