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普洱景谷天成顺宏古树茶厂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云南景谷大白茶 中国月光白之乡

2021年7月27日下午,实践团一行离开景东,来到景谷大白茶的原产地——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乐镇进行产业调研,帮助茶厂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助力景谷茶产业发展。

大白茶的前世今生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曾发掘出全球唯一的距今3540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具有悠久的茶叶历史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也是大白茶的故乡。我们这次来的民乐镇秧塔村是云南景谷大白茶的起源地,也是云南白茶月光白的诞生地。

传说,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一位陈氏农民去澜沧江边做生意,偶然在茶山坝发现了白茶种,便藏数十粒种籽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大白茶种子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后扩种到周围的十四块茶地。目前,大园子地还存活着大白茶树,其中还有陈氏第一次所种的母树,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距今已有150年左右。

大白茶为景谷所特有,是一个特别的品种,它和普通普洱茶的区别在于,普通茶只有嫩芽才会长出白毛(白毫),而且是某个季节才有。而大白茶芽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银白,气味清香,滋味醇和回甜。

古时大白茶以稀少而名贵,传说,在道光年间茶农把大白茶采摘鲜叶后以传统工艺加工成谷穗状纳税给当地土司,由土司纳贡皇朝,称之为“白龙须贡茶”。

大白茶适制多种茶类,尤以“月光白”闻名。“月光白”又名“月光美人”,用景谷大白茶鲜叶为原料,借鉴传统白茶工艺,不炒不揉,不伤白毫,室内阴凉处摊晾,自然干燥而成,形成“上面白、下面黑”的茶,其干茶叶面呈黑色,叶背呈白色,黑白相间,芽头白毫显露,像极了弯弯的月牙,整体看来就如黑夜中的月色般姣美,故此而得名。

它既有乌龙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甜润,兼具普洱茶的醇厚。其汤色青黄透亮,三泡略显莹黄,五至六泡呈金黄油润,继而逐渐转为橙黄泛红,十泡之后汤色渐淡。

茶园茶厂实地探访

在景谷天成顺宏古树茶厂老板李总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深入茶山,探寻大白茶始祖。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古茶树在茶山间分布错落有致,颇具自然风情。

据了解,生长于景谷大白茶发源地——秧塔村民小组代家园地古树茶园的秧塔大白茶始祖树高9.2米,南北向生长,树冠面积约50平方米,基部树径58厘米,树基围7.3米,村干直径42厘米,树干周长12.2米,年产干茶50余斤,是现今已知植株最大最古老的景谷大白茶。

在实践团探寻途中,突然下起了一阵太阳雨,光洒进雨,雨包裹光,景色极美。雨后的山谷出现了罕见的“双彩虹”,令实践团一行感到惊喜万分。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或许这是景谷大白茶丰收的好兆头。之后,实践团又前往李总家的台地大白茶茶园进行参观,李总向大家介绍了茶园的规模以及产量。

离开茶山,实践团来到景谷天成顺宏古树茶厂。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工厂外墙上“我宁愿为价格解释一阵子,也不愿为质量道歉一辈子”的标语。李总说,这句话就是他最真实的想法,也是这些年来一直坚守的准则。“以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是天成顺宏茶业的追求,也体现了该企业为消费者考虑,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在李总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参观了公司的仓库和加工车间,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交谈助力生产

当晚,实践团与茶厂主要负责人展开了座谈。与实践团同行的浙江红五环茶机公司老板苏中强先生,在考察茶厂机械布局后,提出了茶厂的现存几点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法。一是在茶叶摊放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摊放的厚薄会影响茶叶品质,所以应根据自家茶叶品质特点灵活综合地选择摊放的厚度时间。二是车间通风不足。空气湿度也会影响茶叶摊放得质量,车间通风不足将放慢鲜叶释放水分的过程,应根据空气流通方向增加换气扇。最后,苏总指出该厂品质不稳定的原因在于机械化水平不足,并表示将帮助天成顺宏茶叶设计茶叶加工与利用相关机械,助力茶企发展。

王岳飞教授则针对景谷大白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表示,通过实地考察,认为景谷的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但是加工技术与品牌宣传的欠缺导致深山中的茶无法向外传播。对此,王教授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校支撑”的设想,后期将通过技术帮扶提高茶叶品质,借助泛浙大力量打响茶叶品牌,让商标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相辅相成,使天成顺宏茶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结语:

景谷大白茶是一个品种,也是一种资源优势,而“月光白”是景谷大白茶最响亮的品牌,如今,景谷县每年生产数千吨的月光白,已享誉大江南北,景谷已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月光白之乡”,但还缺少闻名的品牌。

茶产业从助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浙大力量一直在路上。未来,浙大力量将加强与景谷县政府以及茶厂的联系,帮助景谷建立品牌、帮助景谷茶产业提值增效。

供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


调研茶产业 了解景东历史文化

2021年7月21日至30日,我有幸作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员,踏上了为期10天的实践旅程。

我的家乡在中原,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云南,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进大山。现实中的滇西南和我想象中的样子有些许不同。我以为它的基础配套设施会有些落后,但走在路上,除了远处的风景更美,并不会觉得它和中原或沿海城市有哪里不一样。足以见得,这些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建设下,它发展迅猛,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贫穷落后山区”的形象。

一路上,我们乘飞机、转高铁、坐小巴、换越野,翻山越岭,深入昆明、凤庆、景东、景谷、普洱五地展开实践调研。在昆明的雄达茶文化城调研茶叶终端市场,思考茶叶销售如何“破圈”;在凤庆的龙泉茶业有限公司调研企业发展历程,听一代代凤庆人讲述振兴“云红”的责任与担当;在凤庆小湾镇锦秀村香竹箐探寻世界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讨论“锦绣茶祖”的旅游开发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在景东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调研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十四五期间的新方向;在景东东来茶业和大千茶业考察古茶树保护利用和茶园改造,探讨如何更快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在景东县天泽茶业调研“紫金普洱”的生产,探讨如何突破已有成绩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在景谷县民乐镇调研景谷大白茶资源保护和利用,助力景谷天成顺宏古树茶厂解决茶叶生产加工所遇难题;在普洱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调研“新式普洱”的开发,探讨如何突破速溶“茶珍”味淡香低的瓶颈;在普洱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考察校园和学科建设,探讨如何培养能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在营盘山间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考察生态观光茶园开发,探讨茶旅融合发展之道;在南屏镇普洱银生茶庄园品尝“全茶宴”,探讨茶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在普洱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学习咖啡品鉴体系,反思茶产业发展不足之处等等。

从茶山到茶叶市场,从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到茶庄园里的全茶宴,从茶叶主管部门到茶企再到茶叶高校,从茶叶种植管理到茶叶初加工、精加工再到茶产品深加工,我们基本接触到了茶叶生产的全产业链。在整条茶产业链上,政府、高校、企业、个人共担责共努力,实实在在地带领当地茶农脱贫增收致富,的的确确地促进了茶产业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仍有很多难题亟需解决,如“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向绿色、高质量转型”,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除了调研茶产业,我们还走进景东文庙,了解景东历史文化,听许亚洲副县长讲解“红船精神”和“景东与浙大的故事”。浙江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浙江大学汲取精神养分的源泉。浙大人将不断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动力,帮助景东实现乡村振兴。

我们也冒着大雨深入景东新民村走访调研,了解村子的产业发展和村民的脱贫情况。过去新民村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这里居住的2000多位村民,四分之一以上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3年起,每隔2年都会有一位浙大老师来村里担任村第一书记,帮助当地脱贫致富。上一任竹村书记是90后书记陶甄,提起陶书记,村民很是认可。2019年年初他来到新民村后,帮助村里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目前村子的产业发展仍比较受限,主要是缺乏销路和第二产业,如何“把企业引进来,让农产品走出去”是政府和“泛浙大”力量下一步需要继续推进的工作。另外,通过与几户村民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扶贫不仅要扶业,更要扶智和扶志。就如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激发人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摆脱他们思想意识上的贫困,才能真正地实现全面小康。

我们还去到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实地感受到了景东生态资源之丰富;在中科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通过观摩一个温室效应对附生植物生长生活的影响实验,深刻体会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之紧迫;在徐家坝考察正在建设中的“新天眼”——景东120m脉冲星射电望远镜(JRT),可以想象到景东未来发展之壮阔。但是我们也得知未来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将开发为国家公园,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此行,有太多的第一次值得铭记。第一次接触茶叶全产业链,第一次走“十八弯”的盘山路,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第一次感受“白云深处有人家”,第一次看到“太阳雨”后的双彩虹奇观,第一次……此行,也有太多的收获需要继续消化吸收。风景很美,行程很累,想说的话有千言万语但最终莫过于两个字——感谢!感谢投身于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代代人,感谢此行带我们全方位了解地方发展的领导老师们,感谢一路上照顾我们、给予我们善意的所有人!

未来的某一天,我想我会再来到景东,或许是以一位“游客”的身份来看建设好的“新天眼”,或许是以一位“老友”的身份来看“古茶树”;亦或许,将以一名基层党员工作者的身份,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亲眼见证它的发展!

原标题:【感悟 成长】相隔千里心心不离,跋山涉水持续助力——浙江大学农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

供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


高端普洱茶为何“逆市”而动

今年整个茶叶市场都不景气,秋茶上市以来,大部分品种都在减产、降价。”一位来自福建的茶叶经销商黄先生向记者介绍说,以秋茶中销量最大的铁观音为例,每斤千元以上的高档铁观音,买的人明显减少,茶商不得不在新上市后没几天就降价促销,跌幅大的有30%以上;每500克500元的中档铁观音,价格也平均降低了20%左右,“不少老板觉得利润太少,都不愿意大量收购,上市量也明显降了。”

    与这些秋茶的“惨淡”相对,普洱则成了市场的“宠儿”。“是各种因素综合,抬高了今年普洱身价。”云南一家普洱生产厂景谷天成顺宏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07年普洱茶市场“泡沫”破裂后,云南普洱价格大跌,一直处在“疗伤期”,坚持下来的茶厂少了,整体产量也恢复到了理性水平;而且主要产地已经连续四年干旱,“干旱严重时候,晒死了不少直径在5厘米左右的茶树,其余的大树也因干旱减产,一棵树本可产3千克干茶,现在只能产1.5千克多,减产近五成”;此外,人工成本也不断在涨,日薪100多元都很难找到熟练采茶工。

    不过与2007年那轮疯涨相比,该负责人称,这轮价格追涨比较理性:“物以稀为贵,现在带动涨价的主力军是有收藏价值的古树茶。”记者了解到,树龄在500岁以上的古树,在普洱茶树中确实比较珍贵,一般一棵古树能收100—200千克茶叶,1千克可以做3个普洱茶饼,但这种茶很难采摘,一个人一天只能采5千克鲜叶,制不到1.5千克干茶。

    昨天茶博会现场的行情,也体现了“一分价钱一分货”。普洱500年-1000年的古树新茶,一个饼价价格在几千块;1000年以上的古树,新茶价格在1.5万元左右一个饼;而一个重达40千克的巨型古树普洱茶饼,直径90公分,售价达到了2.8万元。此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的6座名山所产的“名山茶”,定位高端,涨幅也在20%以上,其中冰岛茶饼已经卖到4650元,易武茶饼也在3000元以上。

“普洱与其它茶叶"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并不意外:后者在普通的品味和保健之外,为高端产品注入了收藏功能,所以受到了资本又一轮追捧,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自然就提升了,目前看涨幅还是在理性范围内。”一位江苏茶产业资深人士分析称。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