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雨林古茶坊茶模式

找到约7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勐海雨林古茶坊完善机制,助力精准扶贫

得益一方水土,回报一方乡亲

  完善机制,助力精准扶贫

  勐海县曾经是个集边境、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贫困县。全县34.56万人口中,涉茶人口有28万人,占总人口的81%。过去,大部分茶农以茶为生,但受阻于交通不畅,生产技能缺乏,导致了茶农的贫困。

  雨林古茶坊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以助力脱贫攻坚为己任,积极投身“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在结对帮扶勐海县勐宋乡曼吕、糯有两个村的同时,积极参与勐海茶产业发展、就业保障、捐资助学、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图片描述

  为确保“百企帮百村”行动取得实效,雨林古茶坊挂牌设立了企业精准扶贫办公室,专人负责扶贫日常工作,确保扶贫工作高效运转。公司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把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纳入公司近期、远期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压实企业职工扶贫责任,做到不脱贫不脱钩,确保了扶贫工作与企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同时,按照政府部门“组织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雨林古茶坊积极发挥企业党支部和扶贫办作用,与帮扶村、贫困户建立了双方之间常联络、大事喜事要联络、逢年过节必联络的“三联络”关系;建立每年一座谈制度,召开会议及时掌握扶贫动态、共商发展大计,做到扶贫的事,企业、村组共同办。

  “2013年,第一个雨林古茶坊品控车间落成,给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家住勐宋乡三迈村委会,世代以茶为生的雨林古茶坊高管高兴荣说,品控车间建在村里,让村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茶农再也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2016年,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百企帮百村”会员企业,对口帮扶勐宋乡大曼吕村,公司当即投资400万元兴建雨林大曼吕红茶厂。2017年,雨林大曼吕红茶厂正式投产,勐海雨林古茶坊投入原料资金两亿元,收购勐海县的布朗山乡、格朗和乡、勐宋乡和景洪市的勐龙镇,以及勐腊县的易武镇等5个乡镇的茶鲜叶。同时,在做茶季,雨林古茶坊向茶农提供6000多个岗位,很多茶农家白天采茶,晚上在雨林古茶坊的品控车间里做茶,获取双份收入。部分茶农靠种茶做茶盖起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甜。

  质量先行,实现企农双赢

  作为涵盖生产、仓储、办公、科研、接待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基地,雨林古茶坊一直致力于推进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按照《勐海县生态茶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勐海县生态茶园技术规程》《普洱茶产业联盟标准》,严格控制和降低农残,增强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指导农户进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使用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除草机,以及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从根本上阻断农残,稳步提升茶叶品质。

  与此同时,积极推广林茶间作模式,结合“森林勐海”建设,组织开展林茶间作和珍贵树种间套种,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结合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并实行质量监管追溯机制,严格实施《勐海县普洱茶失信企业黑名单管理办法》,主动与勐海县政府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退出机制,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证茶叶质量问题追溯源头,实现企农双赢。

  为推动技能帮扶,雨林古茶坊利用对市场具有敏锐的触觉、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手段等优势,在市场与扶贫对象之间架起桥梁,把双方各自的需求对接起来,加以传播,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提供致富信息,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提高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公司还邀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县茶叶局、勐海古茶研究会会长、制茶工程师、国家级高级评茶师走进村落,面对面地为茶农培训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精深加工等技术。

  2017年以来,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兴茶扶贫”模式,平均每年投入1.3亿余元购茶资金,招收制茶季节员工约6000余人,帮扶当地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4万元。

  2019年8月,勐海雨林古茶坊与勐阿镇纳丙村民委员会达成帮扶协议,将每年拔出15万元专款,租用勐阿纳丙村委会初制所及生产加工设备,以此扶持村寨的茶产业发展。勐阿镇纳丙村委会红茶初制所于2019年4月正式投产使用,涵盖勐阿镇纳丙村6个村民小组农户的茶叶收购和加工,使茶农特别是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进一步解决纳丙村委会村民就业和增收问题。

  通过产业加就业的“雨林古茶坊模式”帮扶,截至2019年,“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累计带动贫困户1824户7573人脱贫。

  此外,勐海雨林古茶坊还不断开拓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公司已开拓传统渠道、雨林集合店渠道、电商渠道、新零售4个渠道的产品。每年的11月,雨林古茶坊都会在广州举办经销商大会,与公司合作的6000多茶农中选出200人一起到广州交流学习。

雨林古茶坊的线上销售工作室

  传递爱心 致力公益事业

  日前,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供销合作社、西双版纳州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被授予“社会责任十佳企业”的荣誉。

  “公司2018年就被评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明星企业’,2019年,又成为勐海县最大的‘扶贫车间’,所获的这些荣誉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了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公司董事长樊露如是说。

  多年来,雨林古茶坊秉承“得益一方水土,回报一方人”的企业精神,从2014年开始,每年捐助勐宋乡100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累计捐资610余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发展教育扶贫、吸纳就业扶贫和特殊群体生活保障扶贫等方面的公益事业。

  2017年初,雨林古茶坊开始携手北京的合作伙伴味空茶境公司,延续着爱心捐助的公益脚步。当年初勐宋乡糯有村委会橡胶树受白粉病的影响,发生橡胶减产时,当即决定拿出10万元爱心款,帮助糯有村委会的100户受灾农户渡过难关。

  2017年10月,雨林古茶坊结合自身实际依据“公司+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实行贫困户贴息贷款资金入股分红。对于自愿参与产业扶贫的贫困户,符合金融机构贷款扶持条件的,可将其名义申请的贴息贷款5万元资金入股公司,按照不低于10%的收益,确保年分红资金5000元。

专为帮扶贫困茶农推出的扶贫茶

  心系茶农  开启幸福生活

  入冬的茶山,依旧弥漫着茶叶的幽香。

  放眼望去,大山深处的勐海县勐宋乡曼吕村委会几个拉祜族聚居的贫困山寨,过去的石棉瓦房、茅草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蓝色瓦屋面小楼;村内外狭窄的便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走进村寨,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小楼房,是过去我们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站在自家小楼下,曼吕村委会南温村民小组村民娜拉一脸兴奋。她家有5口人,夫妻俩带着3个孩子,原来住的是70多平方米泥巴墙石棉瓦房。现在通过政府补贴6万元,向银行贷了6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加上自家积累的5万元,盖起这栋120平方米的楼房,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添置了数字电视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三轮车等机具。

  “住上新楼房,解决了我们最大的困难。现在我们可以安安心心地管好茶园,多挣些钱,一点一点地把贷款还清,供娃娃好好上学。”娜拉的这番话,代表了村民的心声。

茶农家家住上新楼房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减贫的勐海县,把“一片叶子”作为脱贫攻坚的“金钥匙”,通过茶叶品质提升、产业规模发展和市场培育扩大三措并举,全县茶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

  “过去路难走,很少有人进山买茶,我们常年为卖茶发愁。”勐宋乡南本老寨村民小组长罗霄说,南本老寨这个位于高山上的村寨,由于偏远和道路崎岖,一度让立项建设的高山蔬菜基地以失败告终。交通的不便,也使得村寨成片的优质茶叶难以走出大山。

  随着当地党委、政府于2013年引进了大型茶企——雨林古茶坊落户勐宋乡,并于2015年建成了涵盖生产、仓储、办公、科研、接待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基地,在向村民收购茶叶的同时,又投入资金在南本老寨建起了大型的普洱茶精加工厂,为农户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销售平台。当年,受益群众就达1200余户4000余人。同时,雨林古茶坊通过茶叶的收购加工,对1491户6064人进行精准帮扶。每年向南本老寨收购茶叶近30吨,收购资金近3000万元。

  同时通过雨林古茶坊的保价收购,与政府共同投资修通了村寨连接村委会的水泥路,改善了交通。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雨林古茶坊在春茶和秋茶的收购加工期间,每年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南本老寨的茶叶价格也由过去的每公斤45元提高到300元以上,茶农收入大幅提高。

  如今村民每年通过茶叶销售,年收入最高的达80余万元,最低的也有10余万元。82户村民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添置了车辆,而且还有30余户村民进城去购买了商品房。南本老寨一改过去的贫困状况,一跃成为三迈村委会19个自然村里的“首富”。

  11月2日的勐海勐宋乡曼吕村歌声嘹亮,琴声悠扬。由雨林古茶坊原料总监高兴荣担任会长的拉祜族学会正在村里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素质,发展经济社会,实现脱贫奔小康”为主题的培训活动。

  过去,曼吕村672户村民就有385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勐海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落。2018年整村脱贫以后,为继续做好曼吕的脱贫巩固工作,帮助物质上已经富裕起来的村民精神上“富裕”起来,高兴荣个人出资30余万元,分别选定了曼吕村和曼班三队作为示范点抓文化思想脱贫工作,让村寨里的拉祜族群众通过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树立自立、自强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看到这些过去不敢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村民逐步开朗自信起来,甚至还能够在网上购物了,内心非常感动。”曼吕村党支部书记杨利民说,当地政府引进雨林古茶坊这样的责任企业,实在是一个造福一方百姓的英明之举。

  转载自2020年12月02日《云南日报》

茶旅融合,是否还有前途

狭义的观点认为,茶文化是是包括茶道、茶艺、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个阶层人民中表现的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文化。广义的观点则认为茶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次,物质文化包括茶叶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等,也包括生产流通形式、消费方式,精神文化则是指一切茶的物质文化存在反映到人们记忆中的学习,包括茶的知识、礼俗、文化艺术等。

春风十里,不如茶香一缕。茶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茶文化旅游则是指茶叶资源与茶文化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茶叶生态环境、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

茶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等又有密切关系。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现出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到茶园旅游、体验茶农生活,学习茶艺知识等成为新时代的新风尚。

旅游业是一种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通过将茶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综合山水、民俗等其他产业,一方面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又提升了人民精神文化素质,丰富旅游业态,可谓前景大好。

在现代旅游市场中,茶旅游因其生态、健康、养生的形象,迎来蓬勃发展,当前国内茶旅游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01

茶文化+乡村旅游

茶文化旅游村是以乡村为依托,以茶产业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给当地的农民带来更为客观的经济收益,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非常有利的推动者。茶文化旅游村依托一个自然茶村而打造,村内会有广泛的茶产业种植基础;开展一系列的茶俗体验活动,如采茶、制茶、品茶等;茶香生态民宿是重要的度假产品;村内居民不必拆迁,通过参与茶旅游服务而受益致富。

典型案例: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

梅家坞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腹地,是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和主产地之一,也是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村,村内有农居500余户,周恩来曾5次到访指导茶叶生产。主要产品有龙井茶楼、茶香民宿、茶衣表演、采茶体验、茶林古道、周恩来纪念室。

优美如画的杭州梅家坞村落

02

茶文化+度假庄园

对于茶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部分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度假休闲。“茶文化+度假庄园”则充分利用了当地自然环境,以庄园为形态,集茶种植加工、文化展示、度假养生为一体的开发模式。茶文化度假庄园通常由专业的旅游投资公司统一建设运营。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产业基础,会开发形成具有庄园品牌特色的茶叶,并提供私人订制服务;依托茶园生态开发高端度假养生产品,如茶园度假酒店、茶香SPA等;在项目建设上会秉承极致生态的理念,运用生态木屋、帐篷酒店、自然绿道等产品;会结合所在地的茶文化,进行茶道展示、茶文化博览等产品的建设,茶文化度假庄园是旅游业态最为丰富的发展模式之一,也是休闲度假时代茶文化旅游的主流发展趋势之一。

典型案例:云南柏联普洱茶庄园

项目投资方为香港柏联集团,自2006年开始筹备,引入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投资两个亿,于2008年开业,是集茶叶种植、加工、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第一个普洱茶庄园。现有11000亩的古茶园,6000亩已开采的现代茶园。庄园配套设施有有机茶园、制茶坊、茶山寨、茶博物馆、茶道馆、景迈雨林会所等,是绿色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以度假休闲为主的柏联普洱茶庄园

03

茶文化+文化基地

“茶文化+文化基地”即通过展示讲解、文化表演、现代技术等重点宣传茶文化的旅游发展方式,是是集中展示和体验茶文化的一种开发模式。

茶文化基地建设以茶文化展示和体验为主,会通过多种静态和动态的方式,展现地方茶文化;园内不一定有大片茶园,但附近会有知名的产茶基地,如武夷山的茶博园;除传统的雕塑、小品等手法外,还会运用VR、5D等现代技术展示茶文化;通常会有一台结合当地茶俗的文化演艺,活态化展现茶文化。茶文化基地一般建设在茶文化底蕴深厚且旅游人气旺盛的区域。

典型案例:中华武夷茶博园

中华武夷茶博园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畔,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总体分为景观园区、地下广场、山水实景演出观赏区、茶博馆和游人服务中心等五个部分。以“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为设计主题,通过历代名人的记叙、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让大家领略到武夷茶的文化底蕴。园区内设置茶魂广场、大红袍广场、5D茶体验馆、“御茶迎宾”茶艺秀等,丰富茶文化体验。

以展示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华武夷茶博园

04

茶文化+商贸城

“茶文化+商贸城”模式是以茶加工、茶商贸为核心功能的茶产业园区。这样的茶城选址通常位于城区或交通便利区域;茶商贸是其核心功能,通过出租或出售商铺,吸引知名茶企入驻聚集;随着茶商贸的发展,会衍生开发茶文化休闲、茶生态地产等产品。

典型案例:中国高山茶城

中国高山茶城位于中国高山茶之乡——福建省大田县,靠近高速互通口,占地面积约2000亩,总投资5.0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茶业交易中心、茶业集中加工区、茶休闲体验区。是一座集茶叶生产、研发、销售等全产业链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城。商贸城配套设施有会展中心、销售市场、茶事活动中心、高山茶博物馆等。

高山茶城举办的茶文化节

近几年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优秀的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内涵,茶文化无疑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之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适应时代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人民对于多样化旅游业态的需要,适应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精神文化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值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文旅结合,茶文化旅游迎来了发展的最美好的春天。

“三个组织化”工作第二季度现场调度会:深入调研“兴茶扶贫”雨林模式

  日前,云南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动“三个组织化”工作第二季度现场调度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省委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李勇毅、省级有关部门领导及部分省内州市领导一行走基层,进山寨,深入脱贫工作第一线,就产业扶贫组织化、就业扶贫组织化等工作在勐海县勐宋乡观摩调研了雨林古茶坊“兴茶扶贫”的雨林模式。

  勐海雨林古茶坊成立8年来,公司党支部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企业发展的使命担当,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茶产业特色优势,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聚居的地域特色,把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的帮扶之路,称之为“兴茶扶贫”雨林模式。

  首先,以党建引领,用爱心换人心,使基层组织力不断增强。党支部积极响应勐海县“百企帮百村” 精准扶贫行动,在公司挂牌设立企业精准扶贫办公室,专人负责企业扶贫日常工作,把精准扶贫目标任务纳入公司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扶贫工作常态、高效运转。

  其次,发展产业扶贫,以帮扶换资源,使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充分发挥公司党支部的纽带作用,架起市场与贫困户之间的桥梁,筑起了稳固的“增收支柱”。在勐海县“百企帮百村” 精准扶贫行动之初,公司党支部即响应号召,挂钩勐宋乡曼吕村。为快速破解该村贫困现状,公司党支部针对贫困群众雨水茶难卖、价格低、收益少这一难题,投资400万元,新建一座年产数十吨的曼吕村红茶扶贫车间。针对曼吕村15个村民小组的茶叶进行收购和加工,帮扶贫困户358户1555人。同时,公司党支部注重在思想上进行帮扶,开展茶业扶贫+思想扶贫同推进,以邀请拉祜族协会会员驻扎贫困户家中思想教育帮扶,与曼吕村党支部互联共创,技能培训进村入户、党员人文关怀等形式,实现贫困群众富口袋、富脑袋、富思想。

  第三、通过就业扶贫,以投资换支持,使社会效益不断增大。截至目前,公司有季节性员工6000余人,覆盖3000余户茶农;在勐宋乡建有雨林古茶坊庄园和13个古茶坊,员工人数达517人,吸纳勐宋乡本地劳动力18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名,年人均收入达到4.2万元。公司每年组织开展的考察、体验、徙步登山、寻源之旅—茶山行等休闲体验式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吸收贫困群众就业200余人,实现年人均收入达到2.5万余元。公司党支部切实把扶贫主体责任担起来,引导公司“致富不忘社会责任”。

  在详细了解了雨林古茶坊扶贫工作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后,李勇毅副部长肯定了雨林古茶坊靠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围绕产业扶贫组织化和就业扶贫组织化,坚持“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兴茶扶贫”模式,同时对雨林古茶坊下一步以党建为引领巩固脱贫攻坚和企业发展壮大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刀文、西双版纳州委常委 州委组织部部长雷洋、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勐海县委书记洪国正、勐海县委副书记 县长张世影、勐海县委常委 组织部部长唐箐钟、勐海县政协副主席 勐宋乡党委书记李海荣等一同参与了调研。

  责编:刘晓旭

  来源:环球网

找到约69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