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月饼与茶叶传说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潮州:年轻潮人全新演绎千年茶文化

潮人将茶叶称作“茶米”,一杯工夫茶早已成为潮人生活的重要部分,许多人“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今年首季度,潮州全市茶叶产量达0.75万吨,实现产值18.28亿元,同比增长20.1%,可谓“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是潮州最具特色、最具优势、最具潜力的农业产业之一。


潮州茶山(资料图)

如今,更有许多年轻人不断摸索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擦亮潮州“茶品牌”。

茶艺比赛展示潮茶文化(受访者供图)

茶文化多元发展

《潮州府志》载,凤凰单丛茶始于南宋末年,相传宋帝卫王赵昺南逃路经乌岽山时口渴难忍,喝了山民献上的红茵茶汤,感觉满口生津,故赐名为“宋茶”,后人称“宋种”。至今民间仍有“凤凰鸟闻知宋帝口渴,口衔茶枝赐茶”等传说。

在潮汕地区,关于茶的潮谚和俗语也不少。一句“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就足以形容工夫茶在潮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工夫茶也是宴请宾客的必备之品;“茶三酒四踢跎二”,指的是请平时一起喝茶的老茶友一起分享;“有茶色”形容事业干得好;“假力洗茶茶渣”则讽刺人勤快而盲干、费力不讨好。可见,一盏小小工夫茶中蕴含着深厚内涵,也可以窥得潮汕人明伦序、尽礼仪的优秀潮人家风。

如今,这种茶文化也被运用到各个方面。许多年轻茶人坚持文化赋能,探索茶叶与文旅、文创相融合,做优做强做大茶产业。宋茶荟创始人蓝泽敏就是其中一个,近年来,他致力于发展“茶叶+文化”,研发陈皮单丛茶、鸭屎香茶西梅、单丛茶流心月饼等衍生产品;以红桃粿、厝角头等潮汕特色文化符号作为原型制作精致茶点;研发新式可降解茶具等。他告诉记者,他正努力在内容与形式上全方位挖掘凤凰山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潮州茶山(受访者供图)

延伸茶产业链条

去年印发的《潮州市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潮州茶业产值将达4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1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40亿元。

潮州提出,要在推进单丛茶特色化、优质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的基础上,发挥“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名牌效应,推动茶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道路。

鸭屎香月饼(受访者供图)

目前潮州茶产业正在多元发展。千庭茶叶创始人林伟强近年来正致力于做强做大“茶文化+”,陆续推出茶山游、茶文化庄园、茶园众包、茶树认筹等“互联网+茶文化体验”的模式,建立全新茶文化体验。在林伟强看来,茶产业链条的延伸也将带动更多潮州非遗文化的传播,助力潮州文旅产业发展。这也是年轻潮人将潮州活化农业文化遗产,推动潮州特色茶产业“链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记者 蚁璐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点,茶道的精致点缀

遥远的古代,夏日悠长,下午茶这个词儿还没有出现,但是,午睡后小小的饥饿感,和现代人同出一辙。

所以,他们也习惯在喝茶的时候,再配以点心瓜果微微果腹。

1

茶点不仅讲究色、香、味型等感观享受,而且注重茶点的文化内涵。

比如松子鹅油卷,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贾母叫大家“随便吃些罢”的点心是:“缀锦阁欢宴毕,丫头们捧上两盒点心来,一盒内二样蒸的,即为松子鹅油卷与藕粉桂花糕……

在第六十二回中又说道,“宝玉生日那天,芳官自向厨房传中饭,其中既包括四个奶油松子卷酥……”。其中,奶油松子卷酥也出现在本次推出的“红楼茶点”中。

再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描写贾府的糕类点心,用一种特制的银模具,将米粉压制成菊花、梅花、菱角等40余种花形,而且每一形体只豆子大小。

无怪乎刘姥姥在进餐时,看到一个个小果子(点心)玲珑剔透,又想吃,又舍不得吃,特意挑了个牡丹花形的,说带回去给乡下妇女做花样子。

2

茶点的地域性主要是源于一方的饮食习惯。例如:江西省赣北地区盛产茶,尤其以九江庐山云雾茶闻名。当地居民居于本土茶品特性,开发出九江茶饼、酥糖、糍粑、艾米果等经典伴茶茶点。

这些茶点大多以当地土产为原料,外形精致小巧,口味清甜独特,配合云雾茶清香茶味,可谓相得益彰。正所谓:赏庐山丽景,品云雾香茗,食九江名点,是为人生一大逍遥乐事。

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和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喜欢饮工夫茶的人很多。泡功夫茶讲究浓、香,所以都要佐以小点心。

这些小点心颇为讲究,不仅味道可口,而且外形精雅,大的不过如小月饼一般大小,主要有南糖,绿豆茸馅饼、椰饼、绿豆糕等,还有具有闽南特色的“芋枣”,另外还有各种膨化食品及蜜饯。平时家人、朋友在一起品茶、尝点,其乐融融。

而广东人称早茶为“一盅两件”,即一盅茶,加两道点心。茶为清饮,佐料另备,既可饱腹又不失品茗之趣。

再如:老北京也有许多茶馆,与南方茶馆有所不同。老北京的清茶馆较少,而书茶馆却很流行,品茶只是辅助性的,听评书才是主要的,所以品茶时的茶点多为瓜子等零嘴,很是随意。

但在北京有一种茶馆叫“红炉馆”,做的全是满汉点心,小巧玲珑,有大八件、小八件,主要有北京的艾窝窝、蜂糕、排叉、盆糕、烧饼等,顾客可边品茶,边品尝茶点。

3

茶点的发展要有趋时性,反映茶点的时代特征。

制茶工艺发展到今日,茶叶已经成为许多特色茶点食品的重要原料。这些茶点又使得在饮茶过程中平添了些许味觉与乐趣。

例如:绿茶瓜子,是选用上等的南瓜子加绿茶粉精心制作而成的,肉厚,香脆可口,可以剥开取肉吃,也可整粒含在嘴里。因为加有绿茶粉,含有多种的茶元素,不上火,是休闲时健康的茶食品。

再如:茶软糖,是选用高级蒸青绿茶同高钙、低脂奶粉精制而成,口感细腻软滑,吃了不黏牙,是高钙、低脂、低热量的绿色茶食品。此外还有茶果冻等等,给风云变幻的茶点市场上注入了很多时尚元素。

再如:现在的广东茶点制作,由于受西餐文化的影响,烘焙类茶点品种较多,常见的主要有乳香鸡仔饼、松化甘露酥、酥皮菠萝包、岭南鸡蛋挞等,还有其他如各式蛋挞、奶挞、酥皮挞、西米挞以及各种岭南风味的酥角等,都是烘焙类茶点的上乘精品。

由于烘焙制作的点心,十分讲究选料、份量的搭配,注重造型及烘焙的温度和时间,这样制作出来的茶点才会好看又好吃,并从味道、口感到造型都极具新意,堪称粤式茶点技术与时尚创意的完美结合。

总之,品茶是要茶点相配的,正如红花与绿叶相得益彰。一壶上等的茶品,些许佐茶的点心,再加上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一杯好茶,配上精致的点心,品茶才更有趣味。

4

水果也是佐茶良品。

茶果一词自晋代就出现了,之后随着茶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不衰,只是每个朝代的细微变化。唐代盛行茶道,杜甫就曾领着客人入深林喝茶,带着茶瓜和凉席等物: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茶和休闲、享受一直联系在一起,所以,半卧在山清水秀之处,一盏茶,一只果,甜香与清爽与共,闲雅和雅趣并存,实在是很风雅的事儿。杜甫所带的茶瓜,应该是水果之类,佐茶之物。

《少年天子》是历史小说,里面写过董鄂妃给太后拜寿时奉上的茶果点心,其中有几样,便是:葡萄、荔枝、长生果等地道水果,水果佐茶,在现代不太流行了。

唐代诗人蔡希寂《书叹》中,也出现过茶果之句:但忆唤山僧,煎茶陈饼果。他笔下的茶果,应该是点心之类了,饼,也可能是烧饼之类的。

茶点是茶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致点缀,关乎一场茶会的质量,而文人们,通过诗词和画作,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下了这一切。

宋代,茶文化大兴,跟随着兴起来的,还有茶果一词。宋代的许多诗词中,都出现了茶和茶果。

不仅有陈宓的:茶果替鱼肉。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听雪为客置茶果》,仅诗题,便很清晰的说明了一种情况:下雪的日子,为了招待客人,不但准备了茶,还准备了一些茶果。

宋代诗人韩淲所做五律《爱客》:

婆饼焦何急,飞鸣小竹间。雨多溪涨水,云厚日藏山。

景物固无恙,人情终等閒。老来惟爱客,茶果或相关。

写老来爱爱热闹,喜欢置办茶果,请客人聚会。其中提到了老婆饼,并不是今天的老婆饼。而是一种煎熟的薄饼,也称薄饼。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 虫鱼禽兽 婆饼》一节讲过:昔人有远戍,其妇山头望之,化为石。其母为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无及矣。因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

很凄美的传说,所以婆饼也叫婆饼焦,是当今泰顺县著名小吃。

茶淡,过口既口,悠长却清淡,需配香气浓郁的点心,才能相得益彰。宋代饮清茶,便流行点心佐茶。唐代饮果茶,佐茶水果偏多,都是根据口味搭配着来的。

5

图片

苏轼写过一首《寒具诗》描述了另一种美味茶点: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

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轼笔下的撒子,也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茶果点心,配以清茶,清脆,鲜香,十分流行。

撒子起源于寒食节。古时寒食节这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生冷食物,人们为了口欲,发明了麻油撒子作为寒食节的食物。

撒子保质期长,又美味,一直是民间最喜欢的茶点和点心。

从苏东坡描述看,这种点心是条状的,用手一根根搓的纤细,放进油锅里炸熟,成金黄颜色。他用了一个比喻,觉得这美味的撒子,很像佳人的缠臂金。

一种像缠臂金一样的油炸点心,美味又美貌,和香茶,倒真的是绝配。

李渔在《闲情偶寄》写过,检验客人是爱茶还是爱酒,以果饼糖食检验即可。喝茶的人,都喜欢点心和果品,喝酒的人却对此不屑一顾,即便取食,吃一两口就烦了。

想来是因为茶淡吧,过口既空,需要甜食和瓜果来填充味蕾,酒本身就烈,对味蕾已经是强大的刺激,只要回味就好了。

茶果是茶道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精美,别致,口味浓郁分明。居家、聚会、闲暇,饮茶和茶果,如一对情意绵长的情侣,不离不弃。

冯可宾在《茶笺》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其中十三宜之九,便有清供一说:有清淡茶果,以佐品啜。清供在茶果来说,应该是时令水果了,取其鲜。七忌之五:荤肴杂陈,一染腥膻,茶味俱失。

茶点一定或清香或甜香,一定要清雅,万不能用荤腥扰乱茶的气味,那样的话,便如同牛嚼牡丹,煮鹤焚琴了。

午后的藤架下,竹椅,鲜果,清茶,知己。不用有什么特别的事,恬淡的愉悦升起,人生便也多了几许从容和幸福。

来源:茶馆网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沱茶,走过景谷到下关

沱茶从诞生到当下,有百年。对大多数人来说,百年已经超过他的一生;对于历史,百年仍然保留着适度的鲜活。

沱茶是不是横空出世的。

沱茶的诞生有人说是1902年,有人说是1916年。即使是1916年,也有百年。一百年前,那个窝头形状,中间有个背窝的沱茶不是横空出世的,他有兄弟,也有前辈,他的前辈是五子圆茶,他的兄弟是藏销紧茶,两种茶似乎都可以叫姑娘茶。到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香港人仍然管蘑菇头紧茶叫作姑娘茶。

沱茶的传说是这样开始的。1902年,有个景谷人叫李文相的,在景谷开设制茶作坊,仿制姑娘茶开始揉制景谷半圆形紧压茶。

什么是姑娘茶?姑娘茶应该是女儿茶的另一种称谓,是一种由少女采制的老秤四两重的团茶。早期,它可能是球状,1793年来中国的英国史团副使史但顿勋爵在《出使中国记》说,皇帝赏给他的女儿茶是球型的圆茶。

到李文相时代,这种球型茶变成了馒头型的茶。云南话里称一小堆一小堆的东西为“一坨”,同时,云南的月饼也是这种形状,重量相似,称为“四两坨”。也许,就因为这个“四两坨”的“坨”字,这种新出现的形状就在小范围内被称为了“坨茶”。这种如馒头形状的普洱茶,“形色味皆盛,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

大约在1908年前后,云南大理的汪姓茶商和陈姓茶商到景谷学习“坨茶”制法,随后在大理的下关开设制茶作坊,用景谷料、勐库料制作“坨茶”。

当时,在滇西和康定地区已经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永昌祥商号就雇佣他们代工,生产销往四川的茶。1916年他们将这种馒头型茶的中间揉出一个后窝,更利于通风保存。

因为永昌祥的这种茶主要销往四川,而四川又有个沱江,他们就将“坨”字改为“沱”,很快,沱茶之名顺长江漂流,成了全国的知名产品。沱茶的创制就是在汪姓茶商手上完成的。随后,大约在30年代,汪姓茶商退出,永昌祥建立自己的制茶厂,聘请陈姓茶商为总技师,继续生产制作沱茶。

球型的姑娘茶最早被改制成心脏形有把的藏销紧茶,它的用料很粗老,七个一筒。这种茶早期在景谷、勐海制作,随后,下关也大量生产。

姑娘茶改型成为沱茶,则出现两种型制,一种是景谷生产的沱茶,叫“谷庄沱茶”,每个重3公两左右,每筒四个。一种叫“关庄沱茶”(亦名“本牌沱茶”),也是每个3公两左右(各茶号重量不同,永昌祥的就重一些),每筒则与谷庄茶不同,装5个。

当然,还有他们的杂交配方,称为景关沱茶,它是下关茶商们的副牌产品,由他们在昆明的分厂生产。关庄不是茶庄的名字,同样,谷庄也不是茶庄的名字。

由于这两种沱茶个头都比较大,是女儿茶的两倍,上世纪30年代,腾冲人经营的茂恒商号,开始生产重量接近老秤四两的四分之一沱茶。这种沱茶就是解放后的150克沱茶原型,后又改小为100克。

谷庄茶和关庄茶的区别除了每筒包装的个数有别外,选料与发酵程度也不同。首先,谷庄茶选料基本是景谷、景东原料。而下关则由于大理地区并不产茶,它的原料来源就比较多样,他们最终选定的是本牌沱茶(关庄沱茶)用凤庆茶撒面,凤庆茶、勐库茶做二盖茶和芯茶;

副牌沱茶(景关沱茶)在昆明生产,也是用凤庆茶撒面,用景谷茶和勐库茶做二盖和里茶。当时,凤庆茶种植年代不长,芽叶的条索、形状、白毫漂亮,做出沱茶来外形上就比谷庄沱茶讨巧。

谷庄沱茶和关庄沱茶除了每筒的个数、原料产地、拼配比例不同外,两种茶的发酵程度也是不同的。上图是1948年昆明市茶商业同业公会的文件,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等下关沱茶是绿汤,其他几个等级的下关沱茶和谷庄沱茶均是或深或浅的红汤。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首先,下关沱茶中的上等下关沱茶是绿汤,可以推测出它的用料与现在的沱茶基本相似,以云南晒青春茶为主,原料要求较严格,茶青不发酵,同时,也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的后发酵。

而中等下关茶、下等下关沱茶和谷庄沱茶,从汤色带红这一点看,肯定是有发酵的。但这种发酵发生在哪个工艺过程中进行的却不好推测:是像藏销紧茶一样发生在蒸揉成团之前还是像当时的七子饼茶那样发生在压饼之后的干燥阶段,还需要继续探寻。

当年沱茶的产地和主要茶庄。

谷庄沱茶和关庄沱茶除了每筒的个数、原料产地、拼配比例不同外,两种茶的发酵程度也是不同的。上等下关沱茶是绿汤,其他几个等级的下关沱茶和谷庄沱茶均是或深或浅的红汤。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首先,下关沱茶中的上等下关沱茶是绿汤,可以推测出它的用料与现在的沱茶基本相似,以云南晒青春茶为主,原料要求较严格,茶青不发酵,同时,也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的后发酵。

而中等下关茶、下等下关沱茶和谷庄沱茶,从汤色带红这一点看,肯定是有发酵的。但这种发酵发生在哪个工艺过程中进行的却不好推测:是像藏销紧茶一样发生在蒸揉成团之前还是像当时的七子饼茶那样发生在压饼之后的干燥阶段,还需要继续探寻。

从前文我们知道,沱茶生产分为原料出产地和产品加工地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各地沱茶均是不同等级、不同季节或不同产地原料拼配的结果。从原料产地看,解放前,版纳地区的茶叶是不做沱茶的。

沱茶原料来自三个地方,分别是:凤庆(当时叫顺宁)、勐库(当时叫猛库)、景谷(包括景东)。而沱茶制造则主要集中在小景谷、下关、昆明。

小景谷最有名的茶庄是纪襄廷、纪人寿开设的恒丰源号;昆明则主要是中国茶叶公司复兴茶厂,汪汝义、汪汝清的宝龙茶庄等;

下关则以沱茶发明人、喜洲商帮的永昌祥为领头羊,随后加入的有:沱茶工艺的发明人、下关人汪仲侯的鸿兴祥,四川帮的宝元通、协心美,腾冲帮的茂恒,顺宁的复协和,西南矿业银行的西南茶厂,以及喜洲商帮的复春和、成昌、元春茂等,其中,喜洲商帮从事沱茶行业的商家众多,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协作,互相竞争,是沱茶行业的主力军,是介绍沱茶行业时不应该被回避的主角。

本文节选自《百年沱茶:从景谷到下关》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