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原来意思

找到约30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听说这几年99.5%的云南普洱不算普洱茶,原来是这件事在作怪

找茶觉得,玩普洱茶的茶友骨子里都有股冒险精神。表现在热衷存茶,隔一段时间把自己存的宝贝撬下来喝点,感受普洱茶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向往未知神秘的乐趣。



前阵子和茶友讨论为云南大叶种为啥只做晒青,红茶黑茶的问题,有个大叔突然来一句:实则这几年的云南普洱茶99.5%都不属于普洱茶,但包装上都这么打。这三年是收割者的天堂,笑看风云吧。

啥?我这都是普洱茶,你这么说是啥意思?说实在,找茶非常乐意跟茶友们探讨各种茶叶上的问题,不过这大叔这么来一句是想要找茶喝,还是来找茬的?

还没清楚对方来意,于是耐着性子问:何以见得呢?



然后他说:普洱真正有高香的是昔归,那卡,景迈,但都是无锐的香。现在都是用新工艺提香加甜度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放大了茶的特点,令更多人喜欢推高售价,但成了快消品。

 

~差点想抄凳子和他干架了,原来他是想表达新工艺下的普洱茶失了传统滋味。

 


据找茶了解,大概2009之前,普洱茶的制作工艺都是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2009年开始,新的工艺开始流行,让新茶滋味更佳,适合马上品饮,但是放几年后再喝就没了滋味了。

新工艺到底是什么幺蛾子,让喜欢和讨厌的人形成两个相对极端的对立面呢?

 


1:萎凋时间:传统工艺萎凋时间短,新工艺萎凋时间长

传统工艺,萎凋时间根据天气的温度湿度而定,很少超过10小时,春茶时经常见茶农加班加点半夜了还在杀青。

新工艺,萎凋时间相对比较长,具体多长时间也根据茶箐含水量以及温度湿度。目的是增加香气,降低涩感。

 


2:杀青:传统工艺高温快速杀青,新工艺低温慢烘焙。

传统工艺杀青,先把锅烧到一定温度,快速翻动茶箐,其做法类似于我们家庭炒菜的大火爆炒。用多大的锅,放多少茶箐,什么时候出锅,全凭师傅的习惯和对茶箐的把控,对杀青师傅的技术要求很高。

新工艺杀青,把茶箐均匀铺在铁锅上细火慢炖,找茶觉得这种方式叫烘茶更合适,就像把红薯放在暖气片上烘烤,只是温度比暖气片要高点,北方的茶友应该比较好理解。因前面的萎凋时间长,水分流失比重较大,再大火快炒会杀青过度,产生焦糊味。

 




3:揉捻:传统工艺揉捻程度大,新工艺揉捻程度小

传统工艺,揉捻时间较长,力度较大,茶箐内容物质释放速度快,茶汤滋味更丰富,也免不了涩感明显,一般管这种叫紧条茶。

新工艺揉捻时间和力度都较小,有的干脆不揉捻,这种叫泡条茶,外形舒展,新茶滋味就不错。

 


4:渥黄(有的叫闷黄):传统工艺没有渥黄

茶箐用编织袋装着堆放,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转化和反应降低了多酚类苦涩物,提高口感,使得茶汤金黄,口感和滋味都得到提升。

有的还会在渥黄后用机器烘干,一是提香,二是提高效率。



很多老茶客认为:新工艺做的普洱茶虽然降低了涩感缩短了新茶的适饮期,同时也减少了茶叶的内含物质,后期转化空间很小,失去越陈越香的价值。
也有观点认为,不是所有的云南大叶种都适合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特别是一些以香气见著的品种,采用新工艺,更能发挥其品饮价值。

找茶觉得,传统工艺经过长期优胜劣汰,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其中的工匠精神自然值得我们敬畏学习。



新工艺的产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说明了茶客对普洱茶的滋味有更多的需求。本身并无对错,能将茶叶品饮价值最大化,就是对的。

面对一些颇具争议性的事情,多个角度看待总不会吃亏。

相对一些昂贵稀少的毛料,我们更希望是传统工艺制作,可以留着慢慢喝到老。



作为消费者,最应该关心的是:我到底喜欢新工艺还是老工艺?什么样的茶适合新工艺,以及消费者本身,购买茶叶前对新老工艺要有绝对的知情权。

找茶经验尚浅,对新工艺的了解仅限于人肉传播。尚未眼见为实,倒是见过一个茶农家的作坊放了很大一台烘干机,他解释说因为台地茶产量很大,有时天气不太好,怕晒得不够透,用来烘茶箐。

讨论到这里,相信茶友们已经知道要挑什么工艺来喝了。

新老工艺的利弊,元芳,你怎么看?

 



茶,最早的时候写作“荼”,意思是苦

茶,最早的时候写作“荼”,意思是苦。


随着制茶工艺的进步,茶的味道终于趋于平和,不再让人皱眉。


然而,当温热的茶水滚过舌尖,落入喉咙的那一刹那,你依然能捕捉到那一丝淡淡的苦涩,缥缈得像茶的记忆。



一个人的成熟或者成长,说到底,无非是像茶一样,要把苦味淡下去。


或许,无论是谁的人生,都会有一段苦,令人无法回避。司马迁遭受厄运,给任安写信的时候说:“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其中的苦涩,已然把他压迫到生或者死的窘境。




死相比于生,永远都是容易的事。


当苦涩来临的时候,你若能经受住岁月的历练,像司马迁那样抓住生命的意义永不松手,那么你终会发现,原来人也可以像一杯茶,经历炒揉烘焙,还能在一杯水的机缘下重现生机,并且在重生中把苦味淡下去。




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愤世嫉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痛得肆意轻狂,苦得畅快淋漓。


而在经历风雨之后,则必须要有一种能力,把心安定下来,放回坚忍的胸膛,然后把苦味淡下去。




那些喝茶的长者,他们未必功成名就,却往往拥有一份历经沉淀之后的淡泊。


原来,喝茶是一种清福,不在于饮茶人的清闲,而在于他的清心。世间无谓的纷扰,曾经痛苦的记忆,只要你愿意,终有一天会在岁月里随风而去,并在一壶茶的温柔里渐渐冲淡。




小室闲坐,棋敲经纬,风过竹响,涤杯洗壶,饮茶人的一举一动,不急不躁,像一脉缓缓流淌的清泉,与茶相得益彰。


人,微笑默然;茶,水汽氤氲。此间,人与茶相对,终于成为了彼此的知己。




一个人,若懂得了茶的味道,也就懂得了人生的味道。


平淡是常有的,苦涩也是难免的,但苦味淡下去之后,更漫长的,是浸润心田的余香。


紫砂壶的名字命名,原来是这样的规律

文|砂海墨韵

刚开始玩壶的朋友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困惑,面对各式各样的壶,名字老是记不住。

紫砂壶纵有万千形态,我们也可以将其归纳为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三大类。那么紫砂壶到命名又有什么规律呢?

 

通常,紫砂壶的命名方法有象形法、引申法、用典法、拟人法和装饰法,以前两种最为常用。

 

不管以何种方法题名,都应以雅俗共赏为原则。可以通俗形象、直呼其名,如“一粒珠”、“西施壶”等,令人倍感亲切。

 

象形法

 

象形法指根据壶的形状命名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如传统圆器之掇球壶,即因壶形似 两球相累而名之;而“四方”、“八方”、“砖方”、“升方”壶则是直接描摹了方器的壶形。

 

▲八方壶

 

象形命名法尤其适合花货和筋囊货,如僧帽、合梅、南瓜、八卦龙头一捆竹,鱼化龙以及玉兰六瓣、菊花八瓣等。同时还可以加上高矮、大小进行区分,如高僧帽、大合梅等等;至于象印包壶、秦权壶、井栏壶、柱础壶等则完全根据紫砂壶所仿制的器物直接命名。

 

▲鱼化龙

 

紫砂印包壶为明代万历晚期名家时大彬所首创。印包壶的造型乃源自现实生活,明代的印包就是在上方打一个大结。在当时印包茶壶的造型可说十分大胆和有创意。印包壶以其壶体形似包袱,包裹印玺宝诰。后世将其寓为官运亨通和财源广进,因而广受欢迎。

 

▲印包壶

 

象形命名法的好处是可以见名知壶,通俗易懂、形象直观。

 

引申法

 

引申法从临摹物体的形象中,通过抽象引申而加以命名。这种壶名往往富哲理性、具有趣味性,因而能发人深思。

 

以竹为题材的壶命之曰“劲节清风”壶或“高风亮节”壶,气势不凡。

 

朱可心创作的梅花壶,而谓之“报春”壶,使人联想到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此壶是朱氏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报春壶

 

生肖纪念壶,叫做“吉祥”壶(鸡年),“兴旺”壶(狗年),“三羊开泰”壶(羊年)……也有这种意思。它如“竹报平安”壶(以竹为题材的壶)、“流塘月色”壶(以莲为题材的壶)、天际壶(因绞泥装饰如江水而取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

 

这些由象形而引申,或富哲理、或具雅趣,或营造一种情境,或铺垫诗情画意,更能满足文人雅士的需求,也是文人命名砂壶的常用方法。

 

用典法

 

用典法以某些历史典故命名,如传统作品“东坡提梁壶”(或称“苏提”),相传是大文人苏东坡设计的。东坡曾卜居阳羡,且好饮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话流传,后人加以附会,便把提梁壶命名为“东坡提梁壶”,其画面呼之欲出。

 

曼生壶中的“石铫”壶,相传北宋周 曾送给东坡一把石凿的“石铫”壶,曼生沿用此名,并说“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意思是这把“石铫”的紫砂壶,并非周的式样了,而是我曼生设计用紫砂抟制的,用 了这样一个典故。

 

▲石铫壶

 

前面提到的“秦权”壶、“博浪锥”壶,虽以仿器物而命名,因使人联想到历史典故而使人产生历史感

 

拟人法

 

拟人法指将紫砂壶以人物进行命名。运用此法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人奥兰田(玄宝),他在其所著《茗壶图录》中,将收录的32把茶壶分别取了一个人名,诸如“梁园遗老”、“萧山市隐”、“独乐园丁”、“卧龙先生”、“凌波仙子”、“浴后妃子”、“铁石丈夫”、“风流宰相”……

▲风流宰相

 

在传统作品,用拟人法命名的有“寿星壶”、“笑婴壶”、“三友壶”、“西施壶”等等。

 

▲西施壶

 

装饰法

 

装饰法指以壶艺的某种装饰加以命名的方法。如历史作品“八卦彩绘大壶”、“开光彩绘紫砂方壶”、“四方彩绘壶”等壶名中,既点出壶形(大壶、方壶、四方等),又指出了装饰特点--彩绘。

 

▲锡色方础壶

 

而如“锡色方础壶”、“包锡罩壶”在壶名中点出了包锡装饰工艺:象“红木镶嵌御包壶”、“贴花四方开光壶”、“泥绘束腰圆壶”、“绞泥中壶”则分别在壶名中点出了“红木镶嵌”、“贴花”、“泥绘”、“绞泥”等装饰手法。

本期编辑:小韵

 

微信:eebbb9

 

找到约28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