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溢香茶

找到约917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溢香茶产品

三鹤

溢香六堡茶

六堡茶 2015年

闲话客家茶

客家人常说:有山总有客,有客必有茶。茶,作为山野的灵性植物,一直就与客家人一起以山为家,繁衍生息。而长年生活在山区的客家人,也总是与自然地与茶相邻,和谐共处,日常生活中自然少不了种茶、做茶、食茶,人谓之客家茶。久而来之,自然就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茶文化。

客家人也说,有客家人的地方总有悦耳的歌声,有歌声的地方就有飘香的茶。客家人之所以爱茶,也许是他们世代聚居深山,山高林密,阳光雨露,云缠雾绕,修长岁月在养育着一方客家子民,也朝夕滋润满山葱郁灵性的茶树林,同顶一方天,同踏一方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茶叶的清冽、甘美的山泉泡出的茶汤,落喉爽净,口齿留香,解渴润嗓,让爱唱山歌的客家人唱起山歌来分外清新、明亮,随着山风的飘拂,百鸟的和鸣,歌声飘过一山又一山,近山远山都听见。

何来让客家人这样钟情于茶,其渊源可追溯至西晋,唐宋,迄今已是千余年。正是其悠久的历史,让那独特的客家茶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进化而散出更加发浓郁山乡生活情趣的内涵,以及浸漫于客家茶文化中的那种清纯、醇和的人间真情,古朴的民风,浓浓的人情味和人性美。也正是千年前就茶进入了客家人的生活,并成为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休闲、交友增加无穷乐趣,增添一道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茶的种类繁多。客家人习惯自家种茶,且种的茶大多在田间輋地、也不论在溪边地角,都有它的身影,山窝荒崖,有土有水皆有种植。正所谓,好茶莫不与崖泉为邻。客家茶种类较多。在茶的种类上,有以颜色(或制作工艺)分有绿茶 黄茶 白茶 青茶 红茶 黑茶;以味觉分还有苦茶、甜茶。有茶叶茶、茶子壳茶、树叶茶、草药茶四种。草药茶是客家地区农村群众常用的一种传统保健饮料,也被称为凉茶。客家地区地处山区,可以用制草药茶的原料很多,把那些有药用价值的田园蔬菜、树叶、草采集起来,洗净晒干,可随时泡用。草药茶品种繁多,药用功效各异,在农村家庭较普遍饮用的草药茶有:消暑去痧的“布惊仁茶”、去积止泄的“萝卜苗茶”、清热开胃的“柏子叶茶”、清炎止痢的“葫芦茶”等等。其中又以河源紫金县的特产“竹壳茶”最为著名,具有清热、去积、消炎、降血脂、减肥等多种功效,并已远销海内外,被海外华人华侨称为“胞茶”。此外,客家茶从制茶的方法分,有冲泡茶、煎煮茶、浸泡茶;从口感角度分,有甜茶(用甜树叶泡制)、苦茶(用葛树叶泡制)、涩茶(用中草药泡制)、滑茶(用陈老茶叶泡制)等。

客家茶的作用明确。客家共大致可分为八种:祭奉茶,是客家人早上用清洗干净的茶具专泡一壶供祭奉的茶,这种茶主人不能优先品尝;敬宾茶,是泡茶时加有适量冰糖或白糖,专供贵宾饮用的茶;待客茶,是取家中最好的茶叶泡制,用来接待客人的茶;招客茶,是经商店主为招揽顾客,用普通茶叶泡制的茶;消暑茶,是用消解暑气的中草药煎煮的茶;清凉茶,是用菊花、竹叶和少量甘草等泡制的清心降火的茶;解渴茶,是用茶叶头或茶子壳浸泡的专用补充身体水分的茶,这是客家人的常用茶;积德茶,是行善者用茶子壳浸泡的免费供应过往行人解渴的茶。若伤风感冒,则喝红糖姜茶。常言“一碗糖姜茶,一盆滚水浴”,它是客家人保健的良方。

客家茶的采制讲究。尤其十分注重茶质的色、香、味。以客家绿茶的制作为例,从选料就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凉晒、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从而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保留着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从而形成了茶的“绿叶清汤,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采制一般有春夏秋茶之分。春茶,又名头春茶、清明茶。为清明至夏至节气所采制成的茶。茶叶至嫩,品质甚佳。夏茶,即在夏至节前后,所新发的茶叶采制成的茶。秋茶,即夏茶采后一个月所采制的茶。客家茶的制作法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茶、烘青茶、蒸青茶和晒青茶。客家茶的制作一般流程除采摘外,可简单地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以达到绿茶的品质特征。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团搓成粒,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和储存。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的功能。

客家人饮茶风俗纯朴浓厚。客来敬茶是客家人的传统礼节。在家中,有客人来,客家人都会泡上一壶暖暖的香茶,先倒入茶杯(碗),再恭敬地端在客人面前,表示对客人的礼貌,而客人则双手接杯或以手指叩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礼。朋友、亲戚之间在公共场合的交往,一般都在圩镇的茶馆中,首先泡一壶茶再点些茶点,边喝茶边交谈。同时,客家人还把茶与婚俗联系在一起:客家人谈婚论嫁,男女双方及父母第一次见面,一般都在圩镇的饭(酒、茶)店中进行,称之为“吃茶”;双方同意之后,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客家人叫“茶礼”;在嫁娶仪式中,男女双方在举办酒席的同时,都会举行一次“茶话会”;在娶亲仪式中,新人谒见长辈要行“敬茶”礼,以表示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恩。

在客家茶中,甜茶是客家茶的一部分。主要有客家擂茶:擂茶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以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有婚庆甜茶:婚庆茶是多数地方在婚庆日喝甜茶的的风俗习惯,是用红糖或白糖加开水调兑而成。结婚当日,男方用甜茶宴请亲朋好友,并由婆婆或新郎带新娘出来向亲友客人们敬甜茶。还有正宗的野生甜茶:正宗的野生甜茶树类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甜茶树喜荫,生长在高山陡壁杂树丛中,高度一般为1-2米,直径2厘米以下。甜茶树不易种植,以野生自然生长为主。甜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味甜,但不含糖份,属天然甜植物,无毒性。类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植物。甜茶喜荫,生长在高山陡壁杂树丛中,高度一般为1-2米,直径2厘米以下。甜茶不易种植,以野生自然生长为主。甜茶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味微甜,但不含糖份,属天然甜植物,适合糖尿病人食用。野生甜茶除具备普通绿茶的功效外同时还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预防中风、防癌作用、预防牙齿疾病等药效,当地人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

说到甜茶,我就喝(鲜嚼)过甜茶!那甜茶虽然是山野之物,却还真的很特别,真美味!汤色碧绿清爽,气味芳鲜醇和;那碧嫩的鲜叶,红绿相间,放进口里起初味道虽带着点青涩,但细嚼后,青涩之中带甘略甜,嚼完吞下,口舌鼻腔弥留着甘甜香味,让你流连忘返。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样甜茶这么香甜?在民间我们客家山区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说的是在这奇峰清幽的大岭山里,常年茶树婆娑,藤蔓攀绕,山花烂漫,翠绿摇缀,参差披拂,郁郁葱葱,宛如一张张绿色的绒毛毯,把大大小小的山头坡地蒙得严严实实,好一个绿色的“世外桃园”,绿得透明清澈,绿得闪闪发亮,绿得勃勃生气。在山上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客家年轻夫妇,男的叫阿牛,为人憨厚朴实,是山里难得的打柴郎,女的叫阿恬,聪明俊俏,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种茶能手,山里人都叫阿牛为牛哥,叫阿恬作恬姑。小两口在山里打柴种茶,克勤克俭,生活虽然清苦,可是却过得有滋有味。一日,山下的一恶霸来到山上欣赏山里的云海风光,发现了牛哥和恬姑栽种的这片茶林,长得青葱葱、嫩生生的,空气中飘荡着一股醉人的茶叶清香。恶霸从此起了歹心,且一直想霸占这片茶林,但一直都未能得成。一天,恶霸的管家又来威胁,对牛哥说:“穷打柴的,我家老爷看中你的这片茶林,并拿出河对面坡上那片树林与你调换!”牛哥说:“我家世代住在这山上,这片茶林是我和我妻子辛辛苦苦用汗水浇出来的,谁稀罕你的树林?我们不换!”管家回来与恶霸说后,顿时恼羞成怒,并对阿牛放话威胁道:“你个蠢牛,敬酒不吃要吃罚酒,叫你明天就给我搬走!不然我就打断你的腿,让你永远不得安生!”恶霸走后,牛哥和恬姑发愁了,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从小生活惯了的地方,可是又想不出其它办法来。最后,恬姑对牛哥说:“牛哥哥,他不是要夺我们的茶林吗?如果硬要掠夺,我们就忍痛把这片茶林全砍掉,不种茶了,也不用自己的茶林去换那坏蛋的树林。以后我就随你上山砍柴打猎,也照样可维持生活的。”牛哥思来想去,也只能这样,于是他们便忍痛把茶林全砍了。看着一片好好的茶林砍得只剩下最后一棵了,这棵茶树长得特别茂盛,还结着不少茶籽。恬姑看着那横七竖八倒在坡上的无数棵茶树,不禁一阵心酸,痛苦的泪珠夺眶而出。她伸手从那最后一棵茶树上选出一粒最大最饱满的茶籽,放进口中,吞进肚里,更是闭上眼睛,忍悲含愤举刀向茶树砍去……第二天,恶霸带着一帮狗腿子来接收茶林,牛哥冷冷地说道:“我们不要你的树林,你也别再想我的那片茶林,你能耐你自己种去吧!”当恶霸走到茶林一瞧,哦,全都砍光了!气得恶霸直咬牙,便命令狗腿子前捉拿牛哥和怡姑。牛哥与恬姑不得不向山上逃走,但恶霸和其狗腿却紧追不放,牛哥被追急了,一不小心掉下悬崖摔死了。恶霸看见牛哥已摔死,便继续追赶恬姑,越追越近,也渐渐看清恬姑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媳妇,顿起邪心,心想得不到茶林,得个美人儿也不错。于是恶霸便对跟来的狗腿子们说:“你们不要追了,量她一个女人家,也逃不脱我的掌心,并叫其手下快回去抬一乘轿来,好抬这美人回府成亲。”说完恶霸又赶紧追去,追着,追着,就要追到山顶了,却不见了恬姑,只有一棵挺拔青秀的茶树立在悬崖边上。恶霸走向前去,伸头向悬崖下望,也不见恬姑的身影,当他回转头来时,忽然刚才看见的那棵茶树不见了,却在茶树的地方站着一个美丽的少妇,仔细一看那正是恬姑。只见恬姑两眼怒火,义愤填膺,乘恶霸心神未定之时,箭步如飞冲向站在悬崖边的恶霸,并用尽全身之力,把恶霸推下了深深的峡谷中。恬姑为牛哥报仇泄恨后,仍伤心不已地望着牛哥坠崖的方向,一动不动,慢慢地她的身体变成了一棵茂盛的茶树。等狗腿子们抬着轿赶来时,才发现其老爷早已葬身山崖下的深谷。山崖上除了长着一棵碧绿的茶树外,并没有恬姑的踪影,狗腿们只好下去寻找恶霸尸体走了。后来,由善良美丽的恬姑变成的那棵茶树,一年四季都碧绿婆娑,鲜嫩可人的叶子带着一种特有的清甜甘香,造福着山里所有的人们。为了缅念牛哥和恬姑,人们便把那座山取名为牛牯墩(山名),把山上的那棵茶树取名为甜姑茶。再到后来,这牛牯墩上的甜茶经人们不断繁育培植,便成了当地客家山村的有名土特产。这当然是只是客家人的民间传说而已,未必可信,但人们疾恶如仇,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愿望是真实可信的。

小时候我记得家乡的围龙屋后山就有野生甜茶,孩提时同屋的孩子们就常常到山后去搞甜茶叶,从甜茶树枝上摘下叶子或鲜吃,或将叶子晒(炒)成茶后,或解渴或作为防治咽喉等疾病的药。我对野生甜茶的记忆,是那甜茶叶的滋味,似乎有点苦涩味,又有糖蜜味,还有点似甘草味;但当你再深入地细嚼,这才觉得它甘甜、醇香,有点似甘草泡梨,让你一腔韵味无穷。过去我们这些山村的孩子们,常常都会上山去采摘一些甜茶叶装在衣袋里,待回家或上学时,偶尔抓一片放进嘴里,边走边嚼,或到学校分给同学吃。每当吃着笑着,又甜又甘,好似吃的不单是“甜茶树叶”,而是享受那快乐无比,幸福温馨的童年时光。

是啊!客家人喜欢吃茶,来了客人都是选用好茶好水款待,尤其是用石崖山泉水清冽香甜,是冲茶的理想泉水。把水烧开以后稍待片刻,冲入有茶叶的壶内,香气四溢,沁人心脾,不但提神醒脑,且助兴添劲。客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茶文化,在客家人中,就常以茶为题材融入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里,唱出客家人以茶逗情,以情品茶的丰富的客家文化生活和怡情乐趣。在客家的采茶调和山歌调里就有歌词唱道:“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细茶。阿哥好比山泉水,好水专泡嫩细茶。”“饮君细茶领君情,杯中照影影照人。连杯带茶吞落肚,永生永世不忘情。”“阿妹好比嫩细茶,滚水一冲沉底下。阿哥盖子盖呀等,此刻正来开心花”等以茶喻人,以人抒情,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情景交融的客家山歌特色,难怪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名扬海内外了。

啊!温馨的客家茶,璀璨的客家茶文化!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广东潮州)】

舒曼:“考亭书苑”茶韵咏叹

“考亭书苑”这款茶是上海茶客舌尖上记忆里的一个闪光点,如今在上海滩拥有“考粉”无数,亦有数不清的上海茶馆、茶庄正在经销着由考亭书苑荣誉出品的“正山小种”和“红乌龙”,看着、闻着茶香如此溢满申城,在茶客杯中缓缓地吟唱,这首先还的感谢武夷山桐木关的魏华先生把闽北精品好茶——“考亭书苑”引入上海。

“考亭书苑”有系列精制茶品推出而广受青睐,细细品味,有时光荏苒,也有难以言说的情怀,但能撩动诸多喜欢“考亭书苑”茶客情感因素的却恰恰是“正山小种”的温馨心语。钟情于这款茶是因为“考亭书苑”除了在武夷风景保护区内拥有生态茶园基地外,更有叶兴渭、郑成根这两位杰出的制茶大师倾情出演,且融“烟熏”小种风雨,沏开那记忆的坳头村制茶历史。

叶兴渭,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研究总工程师,有研制正山小种55年历史,也是“金针梅”茶研发人之一,在小种红茶领域有其独特发言权;郑成根是第一位金骏眉茶青样本提供人,也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研究所首席制茶师,1997年独创研发“红乌龙”而茶香江湖。所以有人说,有此两位制茶大师坐镇,考亭书苑有好茶的口碑不外传也难,于是便有茶客端着茶杯洋洋自得,大有“坐拥‘正山’看外山”的感觉。

有茶友喜欢在冬日里,捧一杯热腾腾正山小种,谈古论今,朝花夕拾,可有风雨回忆,可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然而这一切,都是在考亭书苑的茶汤倾注下完成属于自己的一个个命题,于是有感而发:“既然我已钟情于考亭书苑,没有理由不含情细诉我心中对正山小种的爱意”。

说起“考亭书苑”,自然会联想到朱熹晚年在武夷山南麓建阳创办的“考亭书院”。而“考亭书苑”乃据“考亭书院”名号而来,是为纪念朱熹在似水流年的恬淡时光里嗜茶、爱茶、品茶、植茶的情结而来,是为一代大儒人生跋涉的宏儒精神而来,是为在淡然的岁月里缓缓地绽放九曲山水风光而来。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因四方前来求学的人众多,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筑室建阳兴办学堂,初把学堂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为“沧州精舍”。因朱熹嗜茶有加,亦常在“精舍”内外与文友赋诗挥毫、品茗论道。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祐四年(1244年)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于是,考亭书院随着朱熹的名号远播四海,流传千古。在考亭书院,朱熹躬耕茶事,把种茶采茶当作讲学著书之余的修身养性之举,朱熹的茶事活动亦体现了与武夷山自然风光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情愫。考亭书院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最后一座书院,为当时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在建阳位于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也正因了朱熹的考亭书院影响,建阳也因此被称为“理学之邦”。不过,史学界有人说,在当时中国就其书院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远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但是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

鉴于此,魏华说,让昔日考亭书院的“理学”思想就体现在“考亭书苑”茶文化“游学”韵味体验中。在武夷山脉溪流旁,围炉煮茶,待沸水激活你的心绪,素手调一曲琴箫和鸣,兑上一份闲情逸致,还有半梦清趣半幽居的心情,此时一杯茶已然超越了一切,沁入了武夷山“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的悠悠韵味之中。

品茶,不仅讲究茶的色香味形,更讲究茶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所以,昔日考亭书院的一杯茶,其茶品已非物质意义而言,而是与人生哲学有关联。诚如朱熹在品武夷岩茶所言:“饮罢醒心何处所,远山重叠翠成堆”(《咏武夷茶》)。在朱熹眼中,饮茶为一洗尘心,悠然地与自然相处。他在建阳曾写过一首茶诗名《咏茶》,是在参加其表兄邱子野设的茶宴会上而作:“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豁然悦心目”。由此可见,朱熹品茶,更多的是从人生态度上考量人生的处世机缘来领悟茶道的真谛。

说起朱熹喝茶,许多人都以为他常喝武夷山茶,譬如朱熹常与友人在武夷山“茶灶石”上品饮名茶、吟诗斗茶,并留下“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茶灶》)诗句。其实不然,朱熹从不刻意挑剔茶叶,走到哪里就喝哪里茶,属“遇茶吃茶”之人。绍兴十八年,朱熹游杭州上天竺寺院与慧明(文畅)法师以茶结缘,谈兴盛浓。这杯鸠坑种的龙井茶让朱熹喝出了“沙门有文畅,啜茗漫留题”(《春日游上竺》)的绝妙诗句;淳熙六年(1179)至淳熙八年(1181),朱熹在南康军任职期间,曾多次到康王谷游历,享受当年陆羽以好水谷帘泉水泡饮庐山云雾茶时所体会到的雅兴和畅快之感,留下了“采薪爨绝品,渝茗浇穷愁”(《康王谷水帘》)的深刻印象。朱熹后来在庐山卧龙岗品茗逍遥感怀于“玉渊茗饮余,三峡空尊愁”(《卧龙之游得秋字赋诗纪事呈同游诸名胜聊发一笑》)深切体会。但凡朱熹外出纵使游山玩水,总会寻茶觅茶,是朱熹一大人生乐趣,但他在享受山水之乐中仍不忘“座对清荫只煮茶”(《积芳圃》)的清香与悠然,要的是茶烟缓缓、心不落尘的感觉。

承袭朱熹茶意深处的是考亭书苑对“琴棋书画诗曲茶”形而上追求的境界。看案上一花,赏一季嫣然;闻席间一琴,听一夜秋风;品茶中一席,得一方清趣。有人邀友畅谈忘尘之处,就会联想到“考亭书苑”茶寮中的滴水微香,那番流水洗肌骨、席间如清林的淡泊情怀恰恰是喝茶人身在茶席、心闲山野的浪漫追求。

茶无雅俗,与人共饮。以魏华之见,人这一生都是在一杯茶中相遇,无论是在寒冬还是春秋。我在泡茶,你来喝茶,我能做的,是为你冲泡一杯昔日考亭书院“理学”之茶,浅啜即可,不必深究,因为朱熹理学思想始终在这杯茶汤里与您相逢。而“考亭书苑”这杯茶韵,即使你身在远方,也能彼此牵挂。

秉持着这份念想,魏华坚持在制茶过程中,以物性为上,遵茶理,合三才,拜五行,使得茶性尽显,如武夷山的一缕风、一场雨,清馨来自天际,品一口,却能澈入心底。魏华认为,坚持武夷山“正山”品质,致力于将“正山小种”红茶发扬光大,自始至终是考亭书苑发展的终极目标。也许正是魏华的这份牵挂和用心,在2016年7月举办的上海“考亭书苑杯”茶艺职业技能竞赛上,使考亭书苑的茶香韵味大放异彩,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自古文人墨客对武夷山茶的描述和点赞是实实在在的,一杯隐藏在考亭书院的茶韵却从来没有离开记忆,那一幅镶嵌于心的朱熹在建阳茶事活动的画面,给人带来的绝妙诗意和无限遐想……

(舒曼茶话写于2018年8月上海浦东清茗斋)

三鹤新品溢香六堡茶正式上市!

  七月,正值夏日之最,荷花映日绽放。炎炎夏日,居家品饮清茶,实在是令人神清气爽。这个夏天,还好遇见溢香,一款产于2015年的五年陈六堡茶,一款满满茶香的精品六堡茶。

  溢香六堡茶,为200克罐装,罐身元素取于六堡茶经典包装中的工艺竹箩,其条纹清晰,色泽沉稳,设计新颖,独具特色。

  溢香六堡茶吸引人的地方,一方面是其独特的茶香韵味,能够让人记忆深刻的味道,有着独特魅力。其次,茶叶的香气及韵味持久性特别好,品饮时其滋味甘甜爽口。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这是生产厂区大门门联,是九十年代厂区改造时刻印。如今,六堡茶从外销出口转为以内销为主,溢味传世界。因为溢香的陪伴,让这个夏天格外清爽。

  干茶:色泽黑褐、润,条索紧结、金毫显露,干香浓郁显陈香。

  滋味:滋味醇爽、回甘好,具有独特的香韵及茶韵,回味悠长。

  香气:香气纯正持久,陈香明显。

产品信息

  1.产品名称:溢香六堡茶散茶

  2.等级:--级

  3.品牌:三鹤

  4.生产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5.净含量:200克/罐

  6.包装规格:200克/罐18罐/件

  7.陈化起始日期:2015年3月25日

  8.生产日期:2020年7月13日

  9.储存条件:清洁、避光、防潮、无异味、无虫害、无污染的环境。

找到约89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