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锡制茶具

找到约25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中国茶具的演变(二)

明代是我国茶叶“创新采制”“开创千古饮茶之风”的改革年代。

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废团茶为散余,推动了散茶发展,名茶辈出,饮茶由点茶改为泡茶。泡茶程序简化,饮茶工具减少。

1.由繁到简,茶具减少

唐代较老的茶饼,只好用“煮茶法”。宋代龙团凤饼很细,弃煮而用“点茶法”。

不论“煮茶法”,还是“点茶法”,都是程序复杂,茶具繁多。

明代散茶冲泡,就比较简单了,撮一点茶放在杯(壶)中,沸水一冲就可以喝了,所以宋代泡茶也叫“撮茶法”。

这时饮茶只需烧水的壶、泡茶的杯(壶)就可以了。

由于是散茶,储茶器具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这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烧水壶、泡茶杯(壶)、储茶罐。

2.壶的兴起

壶是在汤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壶,它比碗,盏更容易保温保香,干净卫生,可以独饮,也可以几个人分饮。

所以很适合散茶冲泡。壶由大逐渐变小,《茶笺》中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明代的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和后来的青花瓷壶及宜兴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特点外,还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出观、泡茶方法的兴起。

3.茶碗由黑变白

由于明代散茶绝大部分都是緑茶,茶泡在碗(盏)中,碧汤绿叶,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赏心悦目。黑色却没有这种效果。

因此,宋代独领风骚的黑色茶盏,随着"点茶”的消失,而逐渐退出茶具市场,兔毫盏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来越精,艺术价值越来越高,造型美观,料精式雅,古称“甜白”。

景德镇的瓷窑成了全国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为官窑。

景窑所生产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做工出神入化,成为艺术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茶具除了弃黑从白以外,宜兴的紫砂茶具也迅速兴起。

它使众多的饮茶者爱上了颜色古朴、红润、造型精美,泡茶“既不夺其茶香,又无熟汤之气”的紫砂壶。

4.茶罐地位的上升

由于明代是散茶,绝大多数是易变质的绿茶。因此,茶叶的储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窑都制出了盛茶的“罂”,造型各异,雅致大方。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和宜兴的紫砂茶罂。

综合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壶、紫砂壶,碗(杯),罐三大茶具。

四,清代茶具的特点

清代茶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为饮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变,只是在原来的框架上更加细化、精确。但是,也出现了几个亮点。

1.茶具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制壶艺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陶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景德镇瓷茶具在釉色上取众之长,尽人工之巧,花样繁多,不断翻新。除了生产五彩瓷外,还创新生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釉。

至此,中国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2.新茶具争妍斗艳

清代的茶具另一个亮点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断出现,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脱胎漆茶具、锡制茶具,玉、水晶、玛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继出现,造型独特,各具一派。

3.三才碗的兴起

盖碗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骤然兴盛,成了茶具的主体。

从宫廷到贵族,再到民间都兴起了这种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着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盖利于保洁保温,且内壁渐敛利于茶叶沉积,且能凝氤氲,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内壁渐敛利于茶沉积,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烫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盖,先以盖慢慢拨动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使茶汤上下翻动,茶味浓淡均匀,再细品茶香。

展示出端庄沉稳、从容不迫的风度。盖碗不但可一人品饮,也可以代替茶壶,配以小型茶瓯几人品饮。

盖碗多种多样,但较为庄重的是黄釉盘龙盖碗,多为宫廷使用。青花瓷盖碗,多为文人雅士使用。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金属茶具种类多 哪个适用用哪个

金属器具是我国最古老的器具之一,是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物质制成。秦始皇统一中国前,青铜器等已广泛应用,既作酒具,也作盛茶、盛水具,直至茶叶成为饮料,茶具渐渐被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

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

金银茶具按质地分类,以银为质地者称银茶具,以金为质地者称金茶具,银质而外饰金箔或鎏金称饰金茶具。金银延展性强,耐腐蚀,又有美丽色彩和光泽,故制作极为精致,价值很高,多为帝王富贵之家使用,或作供奉之品。

古代王公贵族们为了炫耀他们的显赫地位,讲究排场,喜欢使用一些金银茶具。唐代茶书《十六汤品》中就有一道“富贵汤”,书中说:“以金银为汤器,惟富贵者具焉。”各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这类金银茶具。

黄金做成茶具过于奢侈,过去只有皇家贵族才会享用,如今,纯用金制茶具极少,纯金茶壶和烧水壶,一般人很难见到。

银制茶具现在还有人使用。陆羽在《茶经》中说到:“鍑:鍑以生铁为之,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意思是银制茶具有着“至洁”的特性,只是应为其“涉于侈丽”,不建议使用。用银壶烧水能使水变软变纯净,古人称为“若绢水”,就是说水质的柔薄爽滑犹如丝绢,这种水适合冲泡高香的茶,如闽南乌龙,台湾乌龙等。

铜茶具以白铜为上,器形以壶为主。江苏盱眙窑庄西汉窑藏曾出土一铜壶,壶口挂件为金兽。清代出现了铜胎掐丝珐琅茶具,用铜胎制成,通过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多种工序制作而成,但很少作为日常饮用的茶具。现在也有用铜壶烧水的,用铜壶烧水能产生甘甜的味道,适合冲泡包容性强的,有深沉香味的茶(红茶)质。

锡茶具是采用高纯精锡,经多道工序制成。锡刚中带柔,密封性能好,所制茶具多为贮茶用的茶叶罐。大多产自中国云南、江西、江苏等地。现代用锡精制贮茶罐较为流行,锡制茶壶因盛茶水有异味,现在很少使用了。

铁制茶具有生铁或熟铁茶具之分,在古代大多作为工具使用,如鼎、夹、碾、茶炉、锤、火箸等,如今,用铁制茶具,除少数作工具,已不多见。现在也有用铁壶煮水的,铁壶能够使水质变得醇厚,适合冲泡厚重的茶类,如黑茶或高发酵重焙火茶类(武夷岩茶)等。

现在,不锈钢茶具也有很多人使用,不锈钢茶具能抵抗大气中酸、碱、盐的腐蚀。外表光洁明亮,传热快,不透气,多作旅游用品,如带盖茶缸、行军壶以及双层保温杯等。

来源:茶馆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具知识丨紫砂可分两大流派

紫砂的两大流派

文丨砂海墨韵

 

在紫砂的发展历程中,基本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派入庙堂,作为皇家御用的宫廷器,这类为宫廷紫砂;一脉入江湖,作为文人士子的茶席必备,此为便是文人紫砂。

宫廷紫砂

明代已有紫砂入宫廷,到清代康雍乾三代更是到达顶峰,这三代帝王个人的审美爱好不同,也带来了宫廷器的装饰变化。


康熙 珐琅


康熙年间,西方的传教士将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引入宫廷,迅速博得康熙皇帝的喜爱。


康熙命造办处,在金、银、玻璃、瓷胎与紫砂胎上画珐琅,创制了珐琅彩紫砂,使精品紫砂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珐琅彩紫砂代表了康熙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


康熙 紫砂胎珐琅五彩花卉茶壶 

▲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提梁壶

康熙 紫砂胎珐琅彩五彩四季花盖碗一对

康熙 紫砂胎珐琅彩万寿长春海棠式茶壶


雍正 素胎


雍正皇帝崇尚紫砂材质的自然意趣,风格素雅无华,深邃内敛。紫砂器多为素胎,凸显造型和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格调高雅。


具有代表性的有宜兴窑端把壶、柿蒂纹扁圆壶等。


紫砂端把茶壶 清雍正

柿蒂起花扁壶 清雍正

宜兴紫砂菊瓣茶壶 清雍正

紫砂扁圆壶  雍正


乾隆 华美


乾隆时的宫廷紫砂,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风格奇巧华丽乾隆帝崇尚华美,这一时期,堆绘、描金、包漆、彩绘等工艺,已能熟练运用,同时粉彩紫砂器也兴起。


清乾隆 御制紫砂描金山水诗文圆壶 

紫砂描金御题诗烹茶图壶  清乾隆 

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  清乾隆

乾隆 黑漆描金菊花图紫砂胎茶壶

文人紫砂

文人紫砂则是以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系与梅调鼎创立的玉成窑传器为代表,诗书画印各相结合,文人气息浓厚。

 

陈曼生


曼生壶把款多为彭年,而底款多为种榆仙馆、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壶身有曼生等文人作壶铭,刀笔金石味十足,切壶切茗切情。



种榆仙馆,为曼生室名,源自“种榆”一诗,陈鸿寿自题《树萱图》诗注:“从海昌舅氏斋中移植小庭,忽发一花,因倩高迈庵丈作图并系以诗。”此处树即为白榆树。


种榆仙馆,这四字便显一股出尘之意,脱俗而清雅。



阿曼陀室,最早见于“曼陀罗”一词,源自陈曼生题《程六尧文题女史徐兰韫诗草后,更索挽章,复作长歌贻之》诗,中有“曼陀罗花拾不得”之句。


陈曼生及门下宾客多事奉佛教,而陈曼生又带有曼之一字,“阿曼陀”源自梵文,有“众神聚会之所”的意思,此款亦是表明此为主人为宾朋幕僚所辟雅集之所


瞿子冶


瞿子冶则是以石瓢最为著名,其在曼生石瓢上作改动设计,与杨彭年、申锡、吉安合作,并在石瓢上刻绘,成为享誉后世的子冶石瓢


其壶身、壶把的三角形更为规整,被称为瘦壶,透出一股刚韧之气,抑扬顿挫,挺拔凛然。


吉安制瞿子冶铭石瓢


▲吉安制 子冶刻绘


此壶壶身明显高挑,壶流口部微张似喇叭状,壶盖小而盖沿厚实,壶把方折刚毅,泥料用紫泥调粗砂,颗粒隐现如繁星点点。


壶身子冶通刻梅花,刀法细腻传神,与壶身砂点相映成趣。


杨彭年制子冶石瓢

 

▲杨彭年制 子冶刻绘


瞿子冶从壶盖到壶身画竹刻字,恣意汪洋、纵逸自如,共画竹三枝,刻字50字。


铭曰:“冬心先生余藏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盫者。仿梅道人子冶。”


申锡制子冶石瓢



茶熟香温,是清制壶高手申锡所用之印款,宜兴玉女潭有“帝命主苏山,功成有申锡”之句,其取此义而名申锡,笃志壶艺,且善雕刻。


所制壶,壶底多钤“茶熟温香”,有悠闲惬意的文人风采,此印款也与顾景舟先生的啜墨看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玉成窑传器


玉成窑的装饰宜书亦宜画,发展和丰富了紫砂器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象。一大批海派书画家,都在玉成窑所制之器上挥毫泼墨,所镌刻书画因循者个人的书画风格,各具不同,行、草、隶、金石钟鼎文等书法篆刻体例丰富,绘画以文房清供和梅兰竹菊四君子等清雅题材为主。


梅调鼎及徐三庚刻玉成窑三叉提梁壶


博浪紫砂壶


瓜瓢壶



王东石合作乳鼎宝盘壶


王东石制、雪居画何心舟刻玉成窑紫泥香筒


徐三庚铭玉成窑「边鼓」壶


东坡提梁


蚕桑图花盆



边寿民款玉成窑紫泥菖蒲盆


胡公寿铭玉成窑紫砂一粒珠壶


任伯年刻人物图椭圆形盆


伯年刻款紫泥四方盆


佛手纹承盘

找到约25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