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休宁茶叶企业排名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小罐茶:在已知中创新,在未知中创造

观察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角度。基于对于小罐茶的粗浅了解,编者联系小罐茶,请他们从创新角度提供了这个案例。小罐茶相关人士表示,其实很担心从品牌方角度去写时会把握不好度。编者认为,讲企业做的实事,以及经历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那么品牌方的角度反倒是一个合适的角度。

编者

2021.12.05

于消费者而言,“一杯好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9年前,小罐茶的创始团队是带着这个疑问踏入茶行业的。

2012年到2016年,小罐茶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调研,面对整个行业如何做大做强的困境,寻找中国茶业的密码。

2016年7月,金罐系列产品正式上市,标志着小罐茶进入第二个阶段——价值验证。这是真正从0到1的阶段,我们把一个想法逐步变成了现实。这个阶段,我们推开了中国茶业的大门,但并没有长驱直入,因为要验证第一个阶段的发现和判断。“小罐茶 大师作”用户接受吗?不同品类统一4g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吗?价格接受吗?渠道模式对吗?推广有效吗?我们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年当中,让它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应该说,3年下来有些得到了部分验证,有些得到了充分验证,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得到验证。

2019年5月20日,小罐茶多泡装发布。从那时到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是小罐茶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增长验证。单品牌的产品线如何扩张?第二品牌、第三品牌如何进入?需要在增长过程中验证更新的模式。

经过9年的发展,小罐茶探索的已经不再是中国茶业的密码,而是答案。我们期望看到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中国茶业品牌化、产业化的答案。身处国盛茶兴的大历史机遇,中国茶如何摆脱内卷的存量市场之争,转而拥抱年轻人,向咖啡市场寻找增量?中国茶高端品牌的机会如何去把握?整个产业链如何做是最佳的?……凡此种种,都在探索的过程当中,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找到清晰的答案,找到清晰的路径。

01

产品创新:

用减法为你做一杯中国好茶

作为文化属性突出的一种饮品,茶叶天生带有一定的门槛性,不同人群对饮茶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如何将高品质茶叶与消费者需求统一则是大学问。联手8位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一罐一泡,以统一包装、统一等级、统一价格、统一规格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中国好茶认知和选择标准,表象是产品包装和售卖方式的创新,本质是小罐茶对中国茶业现状的认知和破局。

中国人语境中其实有三种茶:柴米油盐酱醋茶、烟酒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三种茶表达了茶在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分别是农产品的茶、消费品的茶和文化的茶。农产品的茶喜欢强调产地,没有标准,这一季和下一季不同,这一锅和下一锅不同,所以它们往往以原料的形式,在农贸市场和各大茶城中按“斤”售卖;消费品的茶有稳定的品质保证,每一个批次的口感都很稳定,同时重视品牌,标准定价;文化的茶非常复杂,是发烧友追求的境界,消费者只有变成专家,才能买茶、品茶。

三种茶的产品逻辑和用户沟通方式完全不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一上来就三种全干。小罐茶的整个团队是在市场中成长的,一直做消费品,所以小罐茶选择的是烟酒茶,走消费品路线。

对比中国十大名酒、十大名烟、十大名茶,烟和酒排名前十的都是企业品牌,而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全是品类品牌。中国茶企创业,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强品类认知和弱品牌认知的问题。如何在传统的品类基础之上建立你自己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小罐是形,标准化是神。不同品类的茶,全部以小罐的形式出现,全部是大师监制。这是小罐茶根据强品类、弱品牌的现状给出的解决方案。

前期调研的4年,团队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困惑是:到底八百、八千、八万的茶区别在哪儿?为什么都是一片叶子,价格可以差别这么大?从科学的视角总结影响茶叶成本的要素,离不开以下三个:产地的稀有性,茶叶的采摘标准,工艺的复杂程度。基本上,这三个要素可以解读清楚任何一款茶。当然,也有例外,解读不了老茶,因为缺了“时间”这个要素。统一定价的背后,小罐茶必须依靠专业研发团队在三个要素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其本质是把复杂留给自己,保证呈现给消费者的只有简单。

02

研发创新:

靠工业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发展

能量守恒定律,是小罐茶在做产品时遵守的一个重要法则。

当我们一味强调“马肉”和“牛肉”的区别,强调某种茶必须用90度的水冲泡时,实际是把复杂推给了用户。品牌是为了简化用户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成本,如果我们故意不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每天要变着花样给用户讲故事,逼着用户变成资深、专业的发烧友,那我们永远也不会赢得用户最终的信任。

一个行业总体的复杂度就那么多,我们的工程师、设计师、审评、采购人员,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为此,小罐茶设立了“茶叶研发中心”“茶叶工业装备中心”两大研发中心,将茶叶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能农业。

“茶叶研发中心”旨在将市场端的体验加入到研究计划中,更偏向为消费者不断创新,并研发具有高辨识度的产品。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早已放眼看世界,审美、品位、要求均已得到全方位的革新,未来中国茶的发展将有可能打破现有局限,让茶叶这一人类历史上“意外的发现”变成“主动的设计”。

而“茶叶工业装备中心”聚焦茶叶工业化课题,更侧重为茶叶工业化、智能化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对比中餐和西餐,茶叶和咖啡,中医和西医,玉石和钻石,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是无标准的行业,后者都建立了严格的标准。

东方人重视经验思维,但西方人重视科学思维。西医只要拿到化验单,主治医生和主任医生给出的解决方案基本一致;重量、净度、颜色、切工,钻石的价值衡量标准也规定得明明白白。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出现100亿的海底捞和60亿的西贝,本质是用科学思维打造的中央厨房,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做茶也必须讲科学,老班章的茶好,好在哪?看天做青的原理是什么、大师技艺能不能数字化,这些都需要用科学的视角去研究。

2018年,小罐茶创新突破滇红生产线研发,在凤庆工厂内投入使用了全行业第一条全自动、连续化的智能生产线。作为小罐茶上游工业化制造的标杆工厂,小罐滇红茶凤庆工厂与杭州中茶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用”科技合作与创新,在滇红工夫茶品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拥有多项研发专利,其中包括近红外光感测、仿日光萎凋、数字化揉捻机等行业领先技术,明确了工艺和参数对滇红风味品质形成的影响。

2017年12月,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0余亩的黄山超级工厂破土动工,并将于今年11月建成投产,届时“茶叶研发中心”“茶叶工业装备中心”两大研发中心也将正式入驻,这将成为小罐茶发展之路上大步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智能设备研发的背后,既是构筑小罐茶独有的企业竞争力,也是为消费者提供一杯安全、干净、品质稳定的标准好茶。

03

产业链整合创新:

中国茶产业升级的拓局蜕变

从茶园到茶杯,茶的产业链很长,上游是农业,中游是工业,下游是商业,每一段都有它的制约因素。

农业端,没有集约化种植,没法像印度、斯里兰卡,甚至肯尼亚那样实现工业化种植。

工业端,缺乏标准化的洗礼。电子消费行业,产业链的每一段分工都非常发达,但茶行业没有“富士康”,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持续市场供货能力的挑战。

商业端,上游和中游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下游品牌的建设。今天,很多茶企觉得集约、标准不是问题,那是因为规模还没到。第一批头部品牌崛起的时候,规模的问题会摆在很多企业面前。

小罐茶的解决方案是“倒做”。先从商业端起步,锁定用户、场景,寻找自己的市场,有清晰的判断之后,才知道怎么做工业化和农业端的种植基地。2016年验证了市场,2017年小罐茶开始自建工厂,2018年在核心产区布局生态示范茶园。反向操作,纵向整合。

在触达终端的产业链下游,小罐茶最大的创新在于,不是从茶山来到市场,而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回溯到茶山。更多地倡导消费场景和生活方式的连接,打破消费者与茶商的信息不对称。

在承上启下的产业链中游,小罐茶坚信:一家优秀的企业都应具备完善的产业链把控及整合能力,否则超前的理念无法落地,理想的产品也无法成型。

截止2021年,小罐茶已经形成了“5+1”工厂协作布局,即凤庆、安溪、武夷山、休宁、勐海的5家初制工厂,1家黄山超级工厂,将上游与中游进行了更为紧密的联动。

按工业4.0标准打造的黄山超级工厂是行业首创,它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全自动化于一体,实现对中国传统茶的科学研发、检测检验、生产方式、仓储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建立了小罐茶的科学生产和仓储标准。

同时,黄山超级工厂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名优茶产品创新基地,实现了人、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厂和经销商、消费者的智能化链接,最大化做到了无人或少人的操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

工厂内含AI挑茶机器人、无人化自动立库、拆码垛机械手、AGV穿梭小车、全自动装盒机等智能化设备,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加工的时间成本,提升了产品加工线上的标准化水平,让每一罐小罐茶更有品质保证。

在兵家必争的产业链上游,原茶种植尤为重要,小罐茶在全国十大茗茶核心产区布局生态示范茶园。按统一的生态标准种植管理,打造有小罐茶特色的产品。这些通过生态化管理与科技化手段建设的茶园,一方面保证高品质原叶的供应;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保持周边生态的前提下,提升当地茶农收入,助力中国茗茶核心产区规模扩大提升。

9年探索,小罐茶既无绝对规模的企业可以模仿,也无既定的商业路径可以遵循。4年的精心筹备,5年的市场验证,事实证明才做对了一半。

茶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它有物质形态,同时又饱含非常强烈的文化属性。物质的茶要标准化,尽可能通过工业化的手段解决标准化的问题;文化的茶要生活方式化,跟今天主流目标客户的生活方式充分结合。

对传统最好的传承是创新,重新创造,满足当下这个时代,满足当下主流的人群,否则没有未来。

茶文化的2.0,所有茶企必须去重新创造。不单要做叶子的创新、产品呈现方式的创新,还要做品饮方式的创新、品牌方式的创新;所有产品开发的目的,市场营销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更简单、更方便、更美好地享受一片叶子的温情。

小罐茶还在努力。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史篇 | 盘点中国近代十大知名茶商

中国近代茶庄、茶号以零售业为主,遍布全国各城镇,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极大。一般茶庄经营者皆与茶山相熟,道途通晓。在近代中国茶叶品牌史中,尤以粤商、徽商居多。盘点一下民国以来,中国排名十大的知名茶叶商人:

1、华茶公司——唐季珊
唐季珊,东南亚著名的富商,经营茶叶生意。之后加入阮玲玉电影制片厂,是联华公司大股东。唐季珊曾先后任上海市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上海市茶行商业同业公会监事、中国茶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民国5年(1916年)回到国内后,即以其父名义邀集亲属集资10万,设立华茶公司,由唐季珊为实际主持人。是为中国开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华商茶叶出口行。并由其父串连卓镜澄、陈翊周、朱葆元等加入,几乎集当时这个行业的全部实力做后盾。最初运美的“天坛牌”、“美女牌”小包装茶叶,两三年一直未打开销路,10万资本亏损殆尽。
民国9年左右,华茶公司由唐翘卿独自投入资金经营,唐季珊在美虽与一家专营茶叶的大进口商卡特建立了关系,但因无推销机构,销售渠道不畅,仍然敌不过洋行势力。
民国12年华茶公司再次改组为有限公司,资本10万元,唐氏家族占80%。其余由上海茶栈商人投资。唐季珊任总经理。在华商同业的全力支持下,华茶公司先后在平水、福州、屯溪、杭州、肖山、诸暨等茶叶产地自设茶号,收购毛茶,在上海开设茶厂进行加工。自产自销,产销合一,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省了开支,降低了成本,以质高、价低的优势与洋行竞争,逐渐打开了外销局面。
五卅运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抵制英商、英货,洋行进货与装运发生困难。华茶公司趁机大做出口生意,这一年华茶公司出口额高达8万多箱。
值得一提的是,华茶公司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与汾酒、茅台等一道参加世博,获得一等奖章。

2、龙德记茶庄——池秉德
池秉德(又叫池阅龙),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其祖上世代制作乌龙,父亲曾在当年的“茶都”鹤山同时担任三大茶庄的制茶师,后更是出任当时茶叶贸易量位于全国一位的美珍茶庄的首席(当年称为“大师傅”)。美珍茶庄在国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当时能够出任大师傅的,必定是制茶造诣极高的茶人。
受环境影响,池秉德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学习制作乌龙茶。14岁便已在美珍茶庄担任制茶师,17岁时随父落户广州,21岁时已成为茶行业内闻名遐迩的制茶大师傅。年纪轻轻,便在制茶届与父亲地位相近,池氏父子的名声也早已在行业内有了制茶世家的美名。
当年美珍茶庄曾邀请池秉德接替年迈父亲的职位,但是池秉德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由于家庭世代传承的关系,他有了开自己的茶庄的想法,之后选择了专注于乌龙茶的经营。
1898年,池秉德在亲友的支持下,于广州创办了“德记茶行”,后改名“德记茶庄”,主要经营乌龙茶生意。经过几年的用心经营,凭借着自身对茶的敏锐触觉和过人的商业才能,很快德记茶庄名气起来了。那时候坊间流传着,到广州十三行采购乌龙茶,一定要去“德记茶庄”——优秀的工艺水平,严谨锐利的选材,多年制茶经验,让德记茶庄的乌龙茶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内脱颖而出,店面内每日门庭若市,甚至一度作为进贡给皇上的贡品。
时任广州知府赠予德记茶庄一块“乌龙世家”的牌匾,大红“德”字包装、专精而全面的乌龙茶商品,成为那个年代十三行里的一项乌龙传奇。
在1939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德记茶庄凭着自产的“贡品乌龙”,包装精美、茶香四溢,顿时成了各国参展商、参观者关注的焦点,并一举拿下世博的进步奖章,被誉为“一个世纪的进步”。

3、红顶茶叶商人——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当时广州的世界首富。 伍秉鉴的先祖在福建是从事种茶叶的,在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迁至广东广州,家族从事的还是广东与福建之间茶叶的买卖。到了第五代的伍国莹是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曾在广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账房。1783年,伍国莹就开始参与经营的商行叫做元顺行。1792年,伍国莹把业务交给了儿子伍秉钧,伍秉钧接过这个行务以后就正式创办了怡和行,伍秉钧在35岁的时候病逝,他的弟弟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
伍秉鉴(1769~1843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伍秉鉴成为了广州行商的领头人——总商。在经营方面,伍秉鉴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1843年,伍秉鉴在中国的动乱中病逝于广州,享年74岁。
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且,伍家在珠江岸边的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4、丝茶买办大王——唐廷枢
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清末洋行买办、洋务企业活动家。1851年起,先后在香港英国殖民政府和上海海关担任译员10年。1863年进入上海怡和洋行充当买办,经理库款,经营丝茶出口贸易,开展航运,扩大洋行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的势力。同时,继续从事商业活动,大量附股洋行经营的保险、航运企业,并为洋行企业吸引大量的华商资本。1873年任李鸿章主持的轮船招商局总办,成为洋务派官僚的有力助手。任职期间,招商局的营业状况颇有起色。1876年受李鸿章委托筹办开平煤矿。从勘察矿址、拟定计划,到筹集资本、正式开采,都由他一手主持。开平煤矿的组成或附属部分,也都是在他的倡议或主持下兴办的。
唐廷枢开始自己的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是在担任香港殖民政府翻译时期,1858年以前他就在香港投资了两家当铺。其后在上海度出现的棉花出口贸易的高潮中,又从事棉花投机生意。他独自经营的修华号棉花行,成为外国洋行收买中国棉花的一个代理机构,并与怡和洋行发生业务关系。自担任怡和洋行买办后,唐廷枢的经济活动,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担任怡和买办的10年中(1863~1872年),他除了为怡和经理库款、收购丝茶、开展航运以及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扩大洋行业务之外,还为他的老板投资当铺,经营地产,运销大米、食盐,甚至涉足内地的矿产开采。
他和怡和前任买办林钦合伙开设茶栈。为适应洋行收购茶叶的需要,他先后投资上海3家钱庄,以周转他的商业资金。为了买办业务和自营商业的两种需要,他又在洋行之中,设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为与整个对外贸易发生联系,他又建立起一套类似事务所的同业公所。上海丝业、茶业等3个与对外贸易关系密切的同业公所,在1868年以前相继建立。唐廷枢和徐润等人则是这3个机构的董事,是主持这些行业机构的核心力量。

5、谢裕大茶庄——谢正安
谢正安,安徽徽州歙县人,黄山毛峰创始人,其创办的“谢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1875年,谢正安在歙县漕溪(今徽州区富溪乡)选采肥壮的新鲜嫩叶,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大胆改进,经过“下锅炒(五桶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锋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的独特新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锋芒,又因其产地邻近黄山,谢正安遂给它取名为“黄山毛峰”。
19世纪60年代末期,太平天国战乱结束后,清朝又开始“商务奋兴”,外销“洋庄”茶叶生意由低谷发展到高潮。当时“五口通商”的外贸出口格局已经形成。东方明珠上海逐步取代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外销的第一大口岸。上海外贸的兴起,在地理空间为徽商的振兴提供了条件。过去徽商的茶叶出口须经广州“洋庄”输出,而徽州到广州行程千里,产品从屯溪运至广州,历时近2个月,而从徽州到上海,只不过2~3天功夫,减少了损耗,加速了资金周转,使徽州茶叶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徽州茶的销量不断攀升,有力地促进了徽州地区的茶叶生产。此时,种粮兴茶的谢正安当机立断,决定重操旧业,每年春季在漕溪挂秤收购春茶,经加工后,肩挑至皖东运漕、柘皋设店销售。因亲叔谢光荪在江苏靖江县新沟司衙内任职,他又将茶叶从长江水路运到靖江,再到上海闯市场,与“洋庄”做贸易,经过多年的经营,谢正安于光绪元年在漕溪开办“谢裕大茶行”。不久,又在屯溪、歙县等地开办茶行和茶厂。把茶行业务扩展到上海、运漕、东北营口等地,在吞并了休宁的吴家茶庄后,成为徽州六大茶庄之首,古歙北方四大财主之一。据《祥字阄书》记载:除去未作价产业甚多外,家积有价产业和英银洋计达49100元,宝银3400两。谢正安在上海闯荡时,上海市场茶庄林立,各庄普有名茶、名品,常品茶竞争相当激烈,谢正安用其敏锐的商业眼光看到了徽茶的不足,当时徽茶大宗是炒青“屯绿”,销量一直居全国绿茶领先地位。但一些地名茶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云南普洱等争相入市,并且上市早、外形美、香味清醇,为达官贵人所器重,为内外茶商所青睐。由于这些茶上市早、产量少、做工精致,因而价格高、利润大。
建国后,黄山毛峰一直为全国名茶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后,"谢裕大"茶庄改名为"天茗庄",经原国家内贸部核准,成为安徽茶业唯一"中华老字号"茶庄。

6、汪裕泰茶号——汪立政
汪立政(1827~1895),绩溪八都余川人(今上庄邻村),字以德。1840年赴上海茶叶店为徒,勤劳忠厚,深得业主信任;1850年自办汪裕泰茶叶店于沪南,督工精制四方名茶,薄利多销,声誉鹊起而在业内独占鳌头,此后在上海、奉贤、苏州、杭州等地设分号9处。汪裕泰经营有方,业务发达,驰誉中外,盈利丰厚,执沪上业内之牛耳,为旅外绩溪人中的富商巨贾之一。
汪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义,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多有资助。余川村口的环秀桥毁于道光癸酉(1873),当时死难者无数,沿河良田皆废为沙滩,对此他一直牵挂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数百元,并派专人监工重建,虽未亲眼目睹夙愿的实现,但其子完成了此项义举。汪立政子汪惕予因致力于悬壶济世,只能勉力维系汪裕泰店业;其孙振寰1919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继承汪裕泰店业,刻苦钻研,善于革新,几经努力,于1927年在上海西藏路开设汪裕泰总号、辟有5个门市部,接着又在浙江路和福履路分设2个门市部,以批发兼零售,销售新制的绿茶、红茶、花茶和茶砖而驰骋沪上。抗日战争初期,他又悄悄地将资产转移美国和日本,在国外开设分销部,挽救了经济上的损夫,且及时地将汪裕泰茶叶打入国际市场,1949年离开大陆后,仍在海外维系店业。

7、吴鼎裕茶庄——吴锡卿
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生于1876年春,祖上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吴锡卿排行老四,1887年举家前往北京,初夏创办吴裕泰茶栈,由吴锡卿出任总管,几十年后才改号吴裕泰茶庄。吴家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8家大小茶庄,后来发展到11家,他们是: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吴鼎裕”茶庄,“吴鼎裕”即今崇文门菜市场旧址,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
吴裕泰茶庄,自创建之日起至今,一直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4号。其时占地20多亩,高门大院,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共有8个院落,100多间房子,为花园式建筑,分为客房,库房,加工拼配室,营业店堂等。那时,茶庄主要从安徽、福建、浙江等地进茶,一般是经大运河到通县,再用大车进东直门,到北新桥。那时吴裕泰茶栈的电话是:北局,1928。现为64041928,历经百年,主号未变,现在王府井吴裕泰茶文化馆,展有一老顾客捐献的早年吴裕泰茶栈茶叶筒可作证明。
吴裕泰最早的牌匾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书法不俗。这块匾在北京挂了几十年,公司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文革时北新桥地名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也更名为“红日茶店”(为竖牌),直到1985年才恢复老字号,是请中央民革委员冯亦吾老先生题写的,黑地金字的横式牌匾,沿用至今。
1994年,茶庄进行翻扩建,营业场所由原来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宽敞明亮,店内悬挂着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次年,建成与茶庄一壁之隔的《吴裕泰茶社》,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欣然命笔题写匾额,1995年金秋时节,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洁青老人、李滨声,苏适、米南阳,留下了墨宝。
当时的吴裕泰茶栈,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安徽的名茶不少,祁门红茶,安徽屯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但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喝不起这些名茶,大多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新中国成立后,吴裕泰这个百年老店又获新生,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更名“吴裕泰茶庄”。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

8、张一元茶庄——张文卿
张文卿,安徽歙县人,张一元茶庄的创办人。张文卿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摆设茶摊,光绪二十六年开设“张玉元”茶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文卿在前门外观音寺街路南购房开设了一间门脸的店铺,取名为“张一元”茶庄。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亦即“开市大吉、日新月异”之意。不久迁至观音寺街路北一处三间门脸的店铺营业。1912年张文卿又在大栅栏开设“张一元文记茶庄”。以“文”字表示为张文卿所开,三个茶庄以张一元文记为主。茶庄开业后,由于店址优越、经营得法,以质量上乘而声名远扬。
张一元茶庄茶叶质量上乘、色味醇正,茶庄的业务好、发展快,得益于创业者张文卿经营有方。1925年张文卿亲自到福建开办茶场,在福州郊外半山坡盖了几十间房,雇佣当地工人按季节收购新摘的茶叶,并选最好的茉莉花自己薰制,再依北方人的口味就地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叶花茶。以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被京城百姓认可,并广为传颂。张文卿自己办茶厂不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叶,而且要比在北京从茶叶批发商手中买货价钱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级的茶叶张一元比别的字号茶庄卖得便宜。张一元茶庄还经常派人到一些茶庄了解售价,掌握商品行情,并且买回别人销售的茶叶与自家同级茶叶比较,不断使自家茶叶质量优于同行。当时,该茶庄就设有电话和函购业务。凡买2.5公斤以上茶叶者,均送货上门。尽管生意好,可茶庄仍很重视广告宣传。北京的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戏剧来招徕顾客,张一元茶庄是第一家。抗战前夕,张一元茶庄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时,门前总是围着许多听众,为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

9、近代中国茶王——徐润
徐润(1838—1911),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香山县北岭村(今珠海市北岭乡)人。父亲徐宝亭曾任清朝官吏,叔伯皆为洋行买办。清咸丰二年(1852),14岁时随叔父徐荣村经澳门抵达上海,在英商开办的宝顺洋行当学徒起直至工作16年。勤奋刻苦,悟性颇高,得洋行主管器重,成为领管各分行的总买办。其预见到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前景,决定购置江轮、船坞,将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作为洋行的主要业务,并将出口贸易拓展到日本,使洋行的进出口总值每年达数千万两白银,很快成为巨富。
早在宝顺洋行上堂帮账时,徐润就自己经营茶叶等生意。他与人合作开过一家“绍祥”商号,从内地收购茶叶、生丝等,转卖给上海各洋行,这既为宝顺洋行提供了合适的货源,又为自己赚取了差价。1868年,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后,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随后又在湖南、湖北产茶区增设了多处茶栈,并选用一批得力商友管理,从而形成一个茶业网络。由此,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茶区的收成,掌握多条供货渠道,并针对英、美、俄等国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而且根据行情随时调整茶价,谋取高额利润。徐润和唐廷枢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
茶叶是当时中国的四大出口产品之一。1868年至1888年正是近代中国茶叶输出最兴旺的20年,其中1886年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这个纪录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986年才被突破。当时上海的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以上,而宝源祥茶栈又是上海最大的经营出口茶叶的茶栈。因此,有人将徐润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10、吴怡和茶号——吴荣寿
 吴荣寿(1873—1934),字永柏,号俊德。近现代著名茶商,著名徽商。又名俊德,字永柏。安徽歙县岔口乡人。吴荣寿童年时代随同父亲来到屯溪,学习茶叶经营,以精通制茶工艺和善于鉴别毛茶著称。1901年父亲病故后,他大胆拓展业务,在屯溪阳湖开办吴怡和茶号,专门制作外销高档茶。数年后,又创立吴怡春、吴永源、华胜等茶号,进一步扩大外销精品茶的产量,每年制销高档屯绿数千担,最多年份高达2万担,占屯绿外销半数以上,成为徽州现代第一大茶商。吴荣寿决心对茶业经营进行革新,企望创出新品名牌茶叶,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汉梁为总管,在选料与配方上融婺、歙两家为一体,制成了色、香、味焕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贡"等茶,在上海一举夺得绿茶评比魁首。1927年前后,茶叶价格狂跌,加上朱富润火烧屯溪商业街,几度大损失使吴怡和等茶号一蹶不振。
吴荣寿独立经营茶号之后,非常重视技术和工艺改进,他重金聘请婺源制茶技术高手汪汉梁为洋庄总管,将婺、歙两地“屯绿”制作工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他还对雇佣的工人亲自传授操作技术,并相对固定地雇佣他们。因此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如父母使用的茶锅、拣板,可以传给其子女使用,称为子孙锅、子孙板,既保证了工人工作稳定无忧,又体现了商家延续有继。有《茶庄竹枝词》这样评说道:“急明论暗肆咆哮,坐了编成莫混淆。还是旧年原板好,学他燕子各归巢。”由于吴荣寿经营茶叶注重质量,又讲求信誉,生意越做越大,洋庄越开越多,先后在屯溪阳湖开设了吴怡春、吴永源、华胜、公胜等18家洋庄茶号;每年雇佣工人多达1000余人;年加工销售“屯绿”二三万箱,占“屯绿”总产量的1/3以上;巨大的规模使他成为徽州外销茶商中的巨擘,吴荣寿被理所当然地推举为休宁县商会首任会长。

**部分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需要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茶经)。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