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在已知中创新,在未知中创造

观察一个企业,可以有多个角度。基于对于小罐茶的粗浅了解,编者联系小罐茶,请他们从创新角度提供了这个案例。小罐茶相关人士表示,其实很担心从品牌方角度去写时会把握不好度。编者认为,讲企业做的实事,以及经历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那么品牌方的角度反倒是一个合适的角度。

编者

2021.12.05

于消费者而言,“一杯好茶”的标准到底是什么?9年前,小罐茶的创始团队是带着这个疑问踏入茶行业的。

2012年到2016年,小罐茶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调研,面对整个行业如何做大做强的困境,寻找中国茶业的密码。

2016年7月,金罐系列产品正式上市,标志着小罐茶进入第二个阶段——价值验证。这是真正从0到1的阶段,我们把一个想法逐步变成了现实。这个阶段,我们推开了中国茶业的大门,但并没有长驱直入,因为要验证第一个阶段的发现和判断。“小罐茶 大师作”用户接受吗?不同品类统一4g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吗?价格接受吗?渠道模式对吗?推广有效吗?我们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然后在接下来的三年当中,让它去接受市场的检验。应该说,3年下来有些得到了部分验证,有些得到了充分验证,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得到验证。

2019年5月20日,小罐茶多泡装发布。从那时到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是小罐茶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增长验证。单品牌的产品线如何扩张?第二品牌、第三品牌如何进入?需要在增长过程中验证更新的模式。

经过9年的发展,小罐茶探索的已经不再是中国茶业的密码,而是答案。我们期望看到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中国茶业品牌化、产业化的答案。身处国盛茶兴的大历史机遇,中国茶如何摆脱内卷的存量市场之争,转而拥抱年轻人,向咖啡市场寻找增量?中国茶高端品牌的机会如何去把握?整个产业链如何做是最佳的?……凡此种种,都在探索的过程当中,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找到清晰的答案,找到清晰的路径。

01

产品创新:

用减法为你做一杯中国好茶

作为文化属性突出的一种饮品,茶叶天生带有一定的门槛性,不同人群对饮茶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如何将高品质茶叶与消费者需求统一则是大学问。联手8位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一罐一泡,以统一包装、统一等级、统一价格、统一规格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中国好茶认知和选择标准,表象是产品包装和售卖方式的创新,本质是小罐茶对中国茶业现状的认知和破局。

中国人语境中其实有三种茶:柴米油盐酱醋茶、烟酒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三种茶表达了茶在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分别是农产品的茶、消费品的茶和文化的茶。农产品的茶喜欢强调产地,没有标准,这一季和下一季不同,这一锅和下一锅不同,所以它们往往以原料的形式,在农贸市场和各大茶城中按“斤”售卖;消费品的茶有稳定的品质保证,每一个批次的口感都很稳定,同时重视品牌,标准定价;文化的茶非常复杂,是发烧友追求的境界,消费者只有变成专家,才能买茶、品茶。

三种茶的产品逻辑和用户沟通方式完全不同,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一上来就三种全干。小罐茶的整个团队是在市场中成长的,一直做消费品,所以小罐茶选择的是烟酒茶,走消费品路线。

对比中国十大名酒、十大名烟、十大名茶,烟和酒排名前十的都是企业品牌,而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全是品类品牌。中国茶企创业,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强品类认知和弱品牌认知的问题。如何在传统的品类基础之上建立你自己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小罐是形,标准化是神。不同品类的茶,全部以小罐的形式出现,全部是大师监制。这是小罐茶根据强品类、弱品牌的现状给出的解决方案。

前期调研的4年,团队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困惑是:到底八百、八千、八万的茶区别在哪儿?为什么都是一片叶子,价格可以差别这么大?从科学的视角总结影响茶叶成本的要素,离不开以下三个:产地的稀有性,茶叶的采摘标准,工艺的复杂程度。基本上,这三个要素可以解读清楚任何一款茶。当然,也有例外,解读不了老茶,因为缺了“时间”这个要素。统一定价的背后,小罐茶必须依靠专业研发团队在三个要素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其本质是把复杂留给自己,保证呈现给消费者的只有简单。

02

研发创新:

靠工业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发展

能量守恒定律,是小罐茶在做产品时遵守的一个重要法则。

当我们一味强调“马肉”和“牛肉”的区别,强调某种茶必须用90度的水冲泡时,实际是把复杂推给了用户。品牌是为了简化用户的决策过程和决策成本,如果我们故意不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每天要变着花样给用户讲故事,逼着用户变成资深、专业的发烧友,那我们永远也不会赢得用户最终的信任。

一个行业总体的复杂度就那么多,我们的工程师、设计师、审评、采购人员,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为此,小罐茶设立了“茶叶研发中心”“茶叶工业装备中心”两大研发中心,将茶叶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升级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高能农业。

“茶叶研发中心”旨在将市场端的体验加入到研究计划中,更偏向为消费者不断创新,并研发具有高辨识度的产品。在与世界的对话中,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早已放眼看世界,审美、品位、要求均已得到全方位的革新,未来中国茶的发展将有可能打破现有局限,让茶叶这一人类历史上“意外的发现”变成“主动的设计”。

而“茶叶工业装备中心”聚焦茶叶工业化课题,更侧重为茶叶工业化、智能化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对比中餐和西餐,茶叶和咖啡,中医和西医,玉石和钻石,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是无标准的行业,后者都建立了严格的标准。

东方人重视经验思维,但西方人重视科学思维。西医只要拿到化验单,主治医生和主任医生给出的解决方案基本一致;重量、净度、颜色、切工,钻石的价值衡量标准也规定得明明白白。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出现100亿的海底捞和60亿的西贝,本质是用科学思维打造的中央厨房,解决了标准化的问题。做茶也必须讲科学,老班章的茶好,好在哪?看天做青的原理是什么、大师技艺能不能数字化,这些都需要用科学的视角去研究。

2018年,小罐茶创新突破滇红生产线研发,在凤庆工厂内投入使用了全行业第一条全自动、连续化的智能生产线。作为小罐茶上游工业化制造的标杆工厂,小罐滇红茶凤庆工厂与杭州中茶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用”科技合作与创新,在滇红工夫茶品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拥有多项研发专利,其中包括近红外光感测、仿日光萎凋、数字化揉捻机等行业领先技术,明确了工艺和参数对滇红风味品质形成的影响。

2017年12月,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0余亩的黄山超级工厂破土动工,并将于今年11月建成投产,届时“茶叶研发中心”“茶叶工业装备中心”两大研发中心也将正式入驻,这将成为小罐茶发展之路上大步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智能设备研发的背后,既是构筑小罐茶独有的企业竞争力,也是为消费者提供一杯安全、干净、品质稳定的标准好茶。

03

产业链整合创新:

中国茶产业升级的拓局蜕变

从茶园到茶杯,茶的产业链很长,上游是农业,中游是工业,下游是商业,每一段都有它的制约因素。

农业端,没有集约化种植,没法像印度、斯里兰卡,甚至肯尼亚那样实现工业化种植。

工业端,缺乏标准化的洗礼。电子消费行业,产业链的每一段分工都非常发达,但茶行业没有“富士康”,整个行业都面临着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持续市场供货能力的挑战。

商业端,上游和中游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下游品牌的建设。今天,很多茶企觉得集约、标准不是问题,那是因为规模还没到。第一批头部品牌崛起的时候,规模的问题会摆在很多企业面前。

小罐茶的解决方案是“倒做”。先从商业端起步,锁定用户、场景,寻找自己的市场,有清晰的判断之后,才知道怎么做工业化和农业端的种植基地。2016年验证了市场,2017年小罐茶开始自建工厂,2018年在核心产区布局生态示范茶园。反向操作,纵向整合。

在触达终端的产业链下游,小罐茶最大的创新在于,不是从茶山来到市场,而是根据消费者需求回溯到茶山。更多地倡导消费场景和生活方式的连接,打破消费者与茶商的信息不对称。

在承上启下的产业链中游,小罐茶坚信:一家优秀的企业都应具备完善的产业链把控及整合能力,否则超前的理念无法落地,理想的产品也无法成型。

截止2021年,小罐茶已经形成了“5+1”工厂协作布局,即凤庆、安溪、武夷山、休宁、勐海的5家初制工厂,1家黄山超级工厂,将上游与中游进行了更为紧密的联动。

按工业4.0标准打造的黄山超级工厂是行业首创,它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全自动化于一体,实现对中国传统茶的科学研发、检测检验、生产方式、仓储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建立了小罐茶的科学生产和仓储标准。

同时,黄山超级工厂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名优茶产品创新基地,实现了人、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厂和经销商、消费者的智能化链接,最大化做到了无人或少人的操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

工厂内含AI挑茶机器人、无人化自动立库、拆码垛机械手、AGV穿梭小车、全自动装盒机等智能化设备,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加工的时间成本,提升了产品加工线上的标准化水平,让每一罐小罐茶更有品质保证。

在兵家必争的产业链上游,原茶种植尤为重要,小罐茶在全国十大茗茶核心产区布局生态示范茶园。按统一的生态标准种植管理,打造有小罐茶特色的产品。这些通过生态化管理与科技化手段建设的茶园,一方面保证高品质原叶的供应;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保持周边生态的前提下,提升当地茶农收入,助力中国茗茶核心产区规模扩大提升。

9年探索,小罐茶既无绝对规模的企业可以模仿,也无既定的商业路径可以遵循。4年的精心筹备,5年的市场验证,事实证明才做对了一半。

茶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它有物质形态,同时又饱含非常强烈的文化属性。物质的茶要标准化,尽可能通过工业化的手段解决标准化的问题;文化的茶要生活方式化,跟今天主流目标客户的生活方式充分结合。

对传统最好的传承是创新,重新创造,满足当下这个时代,满足当下主流的人群,否则没有未来。

茶文化的2.0,所有茶企必须去重新创造。不单要做叶子的创新、产品呈现方式的创新,还要做品饮方式的创新、品牌方式的创新;所有产品开发的目的,市场营销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用户更简单、更方便、更美好地享受一片叶子的温情。

小罐茶还在努力。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