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休宁的茶叶

找到约169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原叶茶标准化:世界上可以拥有两片科技含量完全相同的茶叶

从作为药用植物被记载进《神农本草经》,到如今品茶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习惯,中国茶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茶叶的发展仍然是以自产自销为主,这也决定了茶行业难以出现领导品牌来带动增长。“农产品”,是如今很多人对茶叶的印象,虽然依靠手艺人的手工制作,让中国茶散发出不同的香气,但中国茶行业仍然存在着工业化、标准化水平低、供应链亟待优化等问题。

如今,随着咖啡文化逐渐在中国市场盛行,茶文化也在不断自我革新。在智能化的推动下,中国茶的标准化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从市场反馈来看,小罐茶正在黄山建设中国茶行业首个智能产业基地,让行业升级有了参照物。

如何通过工业化、智能化升级茶行业产业链,实现消费品茶的标准化生产,是每个茶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有了改变意识的茶行业,也在各个企业的努力下,让小小的一片茶叶走向世界,开拓更大的市场。

多问题制约行业发展

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茶叶的饮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茶叶销量也在连年攀升。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茶叶总产量约在300万-320万吨,农业产值有望达到2800亿元,内销总量预计在230万-250万吨,内销总额将突破3000亿元。从消费市场发展看,由于疫情、996等因素使人们更注重平日的健康养生,因此饮茶人口数量与消费需求量持续增多,并在可预期的未来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目前中国茶行业生产模式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表示,目前中国茶在生产方面存在着“单产低,面积增”的问题。我国茶叶的单产可能是世界最低的,但面积产量世界第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目前茶行业的劳动力严重出现了短缺。“大家以为采茶的都是年轻的姑娘,但采茶期到茶山上一看,很大可能一个姑娘都看不到,看到的都是五十年前的姑娘,其中浙江省台州市全市采茶年龄是68岁。”

事实上,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这一现实对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随着新增茶园投产,未来若干年内采茶工短缺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伴随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带来的是茶叶生产的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也将不断压缩经营利润,从而挫伤生产积极性。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指出,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茶行业的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茶叶产能持续增大,但消费市场扩增较慢,尤其是消费人口增长乏力。行业创新能力仍偏弱,对市场诉求把握不准确,产品品种质量与消费升级需求有一定差距,高附加值、适销性好的创新产品占比不高,导致市场库存不断加大,供需不对等现象加剧。

此外,我国进行原叶茶加工的家庭作坊或企业工厂大部分都处于半机械化阶段到机械化阶段,常有人工参与操作。人工制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是生产效率低,加之人工的成本高,生产效益有限;其次是成品茶的品质与人工技能直接相关,不能保证稳定性。

对于茶叶的“误会”也让茶行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传统的生产方式中没有洗茶这一过程,这不禁让消费者对安全问题存在担忧。王岳飞认为,“茶安全,有隐患,多误读”,也是茶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中国茶的农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99.99%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每年抽查5万多个茶样,99%符合标准,但仍有很多消费者认为茶叶是农残超标的。事实上中国一半左右甚至超过一半的高山茶从来不打农药,一些平原地区的农药也是夏天打,产茶是在第二年,已经早就过了危险时期,不用担心。”

目前在中国市场,茶叶仍然是农产品的一类。国茶实验室创始人罗军表示,中国茶从农产品的属性上来看,还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如果作为商品来看,消费者希望购买到的是一个稳定的产品,体验是一致的,但农产品却无法保证这种体验的一致性。此时就需要标准化来进行平衡,做到标准化的方式之一就是智能化、机械化。中国茶分布广泛,而标准化也需要深入到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阶段中。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黎星辉认为,茶叶生产工业化对茶产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有效保证茶叶的质量与卫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探索茶叶的智能化生产,尝试将智能科技运用到生产过程,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利于实现品质的稳定与标准的统一。但是大工业化也有其明显弊端,容易因生产供给能力强,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所以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还需组织柔性供应链,聚合各种精准的小需求,以达到精准生产。

智能化已初具规模

我国原叶茶品类多,茶树生长环境差异大,制作工序复杂,导致我国原叶茶的标准化与工业化程度较咖啡产业低。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尚未诞生一家世界级茶叶品牌。究其原因,工业化是重要制约因素。在过去,中国茶的产业思维更多的是将茶作为一种农产品而非消费品,因此质量没有统一标准、价格高低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低、品质一致性差。

黎星辉认为,我国原叶茶工业化路径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稀缺,劳动力廉价,属于劳动密集型主导的粗放式工业化生产;第二阶段物质资本介入建设,按照现代食品工业规范流程,开启精细化的生产之路;第三阶段是正在兴起的智能化制造,以数字化管理与柔性供应链为主导,开启精准生产时代,达到量产目的外,还能实现各种精准小需求的聚合。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的出现,中国农业正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全面的智能化生产迈进。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革新,中国茶智能化的大幕也已经拉开。

面对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作业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茶园田间作业机械、农艺农机融合、茶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等研究,集成各项技术,形成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模式,制定技术规程,在典型茶区进行规模化示范应用,以提高茶叶生产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在茶行业种植上游,数字化技术已经让茶叶在种植方面实现了标准化。通过智能设备采集的数据,管理人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远程控制气象、病虫害测报、灌溉施肥、茶园除霜等设施设备,使生产管理数据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创造附加值的纽带,实现整个茶叶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王岳飞表示,在智慧茶园建设方面,可以着手进行绿色生态有机栽培/绿色防控,茶园养分管理关键技术与集成,茶园耕作与鲜叶采摘机械化,以及茶园实时生态因子与茶叶质量可追溯管理的信息化。

在茶行业中,可以看做智能化里程碑式的事件,就是小罐茶投资建设黄山工厂。2017年12月,小罐茶开始在产业链中游布局,投资15亿元在黄山建设中国茶行业首个智能产业基地。2018年初,启动上游基地建设,在每个核心品类建设示范茶园、初制工厂。目前,小罐茶已在云南凤庆、黄山休宁、福建安溪、广西横县、福建武夷山等茶园区建立了工厂,并与科技巨头西门子、IBM、百度AI陆续达成合作,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的工业化水平和精细程度。

小罐茶已在云南凤庆、黄山休宁、福建安溪、广西横县、福建武夷山等茶园区建立了工厂,并与科技巨头西门子、IBM、百度AI陆续达成合作,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的工业化水平和精细程度。图/受访者供图

智能化平台的飞速进步也让茶行业标准化进程有了保证。目前智能化平台多应用在茶叶初加工的萎凋、杀青和烘干以及精加工的拣剔等工艺环节。在萎凋环节,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分析茶鲜叶色泽,对色泽参数的变化实施动态监测;在杀青环节,主要是利用自动化技术对鲜叶投叶量、嫩度和温度等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调节影响杀青效果的各因素,保证温度适宜。

黎星辉介绍,在烘干环节,目前的智能化服务主要是利用对茶叶叶温及风温的合理控制和及时反馈功能,可以通过语言编程构建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对烘干过程中的传热系数进行参数设定,对温度、湿度及对比温度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提高烘干结果的稳定性;在茶叶拣剔环节,主要是应用了光学和机械两方面技术原理,依据茶叶的外形、色泽以及质量进行分析,以提高茶叶拣剔效率,降低检测失误率。

对于消费者担忧的茶叶卫生安全问题,小罐茶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原叶除杂水洗工序应用于上游茶叶初制工厂,是小罐茶的行业首创。引入鲜叶水洗工序,目的是在原茶初制前进一步提升茶叶的洁净度。该套鲜叶水洗工序,并不是简单地用水去进行漂洗,而是在原叶加工前进行精密除杂。让鲜叶快速无损伤除水是锁鲜关键,经过大量反复测试,小罐茶探索出常温快速脱水的关键工艺参数,并研发出多层履带式结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增加茶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精准控制设备内部的温度、风速、风压和气流组织形式,带走茶叶表面水分,同时,让鲜叶完好如初地进入初制线。

在罗军看来,茶行业已经有意识地利用科技的力量帮助自己提升,而不是简单地崇拜手工茶,这已经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小罐茶实际上也在冲击这一瓶颈。小罐茶生产主要的核心概念是用大师制茶的工艺,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变成一套系统化的模型实现到生产过程中,将产品变成统一的标准,小罐茶的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标准化是茶行业的未来

今年年初,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了《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该建议指出,在中国茶产业“十四五”期间,中国茶产业应聚焦的关键词是“高质量发展”。其中,在产能方面,茶叶产能得到有效控制,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推进茶叶生产过程工业化、智能化发展,培育智能制造模式。在有效控制茶园面积和产能,使之保持平稳的同时,更加注重生产效率,单位产能和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的提升。

无论是茶叶生产过程智能化,还是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打造茶行业的标准化。面对困扰茶叶行业多年的“小散乱”问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也聚焦标准化建设,在行业内引导推广“说普通话”。组织企业、鉴定审评机构、标准编制相关单位等联合组成团标工作委员会,构建茶叶团标体系,以协调团标制订、服务行业为宗旨,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培育和发展我国茶叶行业团体标准。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尹军峰认为,在传统的茶叶的加工的机械化水平提升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方面,要求企业从装备的标准化开始到整个生产性标准化贯穿而行。“因为你装备不统一,你做了半天,每个人每个企业之间,它设备之间不配套,在此情景下标准化就是空话”。

从原料到生产,再到渠道,小罐茶开始构建标准化发展路径。一方面,小罐茶通过打造茶产业的全产业链,实现了对于茶叶的全程可控;另一方面,小罐茶结合茶叶产品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包括选料、加工工艺、挑茶等在内的严格标准,在确保高品质的同时,更是保障了传统茶的厚重与特色。

参考咖啡的发展路径,此次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的投建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在茶产业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升级后,将迎来规模化扩张的爆发期,标准化将为行业规模的扩大提供可能性。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带来的除了百亿产能以外,还有可规模化复制的智能生产模式,让中国茶在智能生产、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新茶饮的蓬勃发展,中国茶以另一种姿态悄然占据年轻消费者的心智,跃升为“新流量”的中国茶,在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不断壮大下,也开始意识到需要从品类发展到品牌。对于品牌来讲,标准化是最基本的能力。

对于茶行业的发展阶段,罗军认为,1980年到2005年是中国茶的“复兴年代”,在这期间,中国茶叶的产量从30多万吨达到了100万吨,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2006年-2030年叫做中国茶的“黄金年代”,主要表现在中国茶的消费模型已经开始多样化,茶叶品牌开始在市场上崛起。但能不能成为品牌,要看这个产品能不能成为大众消费品,显然茶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属性,如何让大众更为接受产品,标准化让产品品质稳定则是关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品质化学与营养健康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品质调控岗位科学家林智表示,我国茶产业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发展,一直稳步增长。目前,茶园面积每年达100多万亩,茶叶产量达29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产量大国。未来,茶产业将单纯地从农业产业转化为生态、健康、休闲、文化产业,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表示,从未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看,应该按国家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的指导意见,着眼于提高质量,增加茶叶产品的多样性;促进茶叶消费,增加出口和效益。“我相信,未来,中国茶产业还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工艺创新,强化茶叶的功能性,茶产品的消费价值仍将不断提升。”

来源: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绝对干货:茶叶知识科普集锦

一、白茶中贡眉和寿眉的历史称谓科普:

寿眉的原料一般都为一芽三四叶。以前地方官府会向朝廷进贡茶叶,福建在寿眉中挑出一些精品进贡,俗称贡眉。

后来演变成民间只要是在寿眉原料里面精选出来的白茶都可以称之为贡眉,而且不论什么品种。特别是白茶饼型茶出现后,出现了很多贡眉饼。

但自2018年5.1日新的白茶国家标准开始生效后,贡眉和寿眉就按照茶树品种进行了清晰的切割和划分。从此后用大白茶和大毫茶这两个良种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不能称之为贡眉,贡眉只能是群体种专属,也就是福建人说的菜茶、土茶、小白茶的一芽三四叶原料做的白茶才能称为贡眉。

同时大白茶、大白毫根据原料等级分为银针、牡丹、寿眉三个级别,这三个级别名称也成为了大白茶、大白毫品种的专属名称。也就是说那怕是用一芽二叶的群体种原料做的白茶也只能成为贡眉,而不能叫白牡丹。

从此大白茶和大白毫做的寿眉再漂亮也不能叫贡眉,只能分等级。而对于2018年之前已经压制的贡眉饼(不分品种,只要是高等级原料做的寿眉)依旧可以称贡眉。

如果哪天你遇到了2018年之前的高级寿眉饼,那很有可能是做旧的,因为2018年之前的寿眉好原料基本上都会打“贡眉”二字,打了价格高啊谁会不打是吧,但有些作假的人不了解这段历史,就会在寿眉饼的年份和叫法上出现纰漏,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点细节上去判断它是否作假。

二、春茶、明前茶的正确区分

所谓明前茶,历史以来泛指江南茶区出产茶的时间节点,就是指清明前后采摘制作的茶。因为江南历来人文鼎盛、经济发达,千百年来经过很多茶学专家以及文人墨客的描述与定义下形成的一种不成文标准。

而现在只要是茶叶经过冬季休眠后的第一次采摘都以头采春茶自居也是不对的。比如半个月前的贵州新义州(黔西南地区)的晴隆、普安县说春茶开始采摘,而半个月前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还属于冬天,按时令算还是深冬,所以不能称之为春茶,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冬茶。差不多时间采摘的还有海南,按二十四节气来算的话海南当下采摘制作的茶也不能称之为春茶。

四川川南地区的泸州纳溪区和宜宾地区的筠连等特早茶产区每年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开采,也就是雨水后惊蛰前就开始采摘制作,这些地方的茶可以称为春茶,但称明前茶明显不是很科学不是很名副其实,因为离清明还有个把月时间。

广西六堡茶产区有个社前茶,当地将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社日,祭祀土神。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间,约春分时节,比清明节早半个月左右。所以六堡产区的叫法比较科学。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四季的概念差异性较大,就采茶季节来说难免会有一些不十分科学的界定。但按照传统来说还是以江南茶区为准。

三、决定和影响茶叶香气的因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品种,比如龙井43、平阳特早要比乌牛早、浙农117要香;乌龙品种要比其他品种要香。

二是种植环境,包括海拔高度,海报高的比海拔低的要香;生长在沙壤土的要比黄壤土的香;有植被覆盖且较茂盛的要比没有其他植被覆盖的要香。

三是人工干预(包括修剪、砍伐、清理等)程度,不干预的要比干预的香,不用农药的要比用农药的香;用有机肥的要比用化肥的香。茶园用不用肥要看茶园土壤是否需要,并非不施肥的一定就好。

四是采摘制作时的天气,晴天的比阴天的香,阴天的比雨天的香,连续晴天,香气最好,连续雨天香气就差。如果天气不好,再好的原料再好的师傅都做不出好茶。

五是制作工艺,根据不同茶类,萎凋是不是正确、到位,杀青是不是正确、到位,发酵是不是正确、到位,干度是不是正确到位,仓储是不是正确、到位等,一环扣一环,前面的环节没做正确和到位就会影响后面的环节,如果原料好,就要靠制作工艺来锁定香气。

六是冲泡,分三块:一是水质,水不好,会糟蹋茶叶的香气,一般来说山泉水为上、纯净水次之、蒸馏水再次之、自来水最次。同样的山泉水活水比存放时间长(比如超市买的)的更好。再则是器皿,瓷器类如盖碗最能不偏不倚的真实反应茶叶香气,陶器类(如紫砂器)则需要单类茶单泡,不然易串香。最后是水温,如泡绿茶水温过高香气会流失,乌龙水温过低则香不扬,应该根据各种茶的特性来冲泡才能显露最真实的茶香。

 

四、爱茶人士怎么提高嗅觉能力

嗅觉来自于自身天赋和后天培养,本期我给大家讲一些切身经验。

由于生长环境,我从小就喜欢闻各种气味(当然也是后来才意识到),桃花、梨花、兰花、油菜花、紫云英花、栀子花、野菊花、蔷薇花、丝瓜花、南瓜花、洋芋花……松针、檫树叶、枫树叶、杉木叶、晒干的杂草气味……各种炒货的气味,还特别喜欢草木灰的气味……现在每每遇到各种盛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奶香开的鲜花我定会去闻一下,野外遇到未知的香气我一定会寻找到源头看个究竟,不认识的就用“形色识花”软件解密并作记录。

正是在很多年间不断的积累,在大脑里形成了香气数据库,到后来开始学茶时派上了用场。

比如我做过的一款赛过初恋红茶(首批),就闻出了里面有水蜜桃香、苦杏仁香、野花蜜香、花粉香、成熟的枫叶香等,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没有这么多香气数据,大多数人只能闻出水蜜桃和蜜香,其他有感觉但无法描述。

比如大家都喝过的龙井,有说豆花香,有说炒豆香,炒豆很多人都吃过有记忆,但豆花很少有人闻到过无法理解,其实这两种香气是工艺形成的,茶叶做嫩一点就会散发豆花香,带点宜人的青味,做老一点就是炒豆香(夹点火香)。大多数人根据不同龙井茶最多还能描述出嫩香、兰花香(极少),其实绝大多数龙井还是有杉木叶香,茶汤中带点“辛”味的那股气味就是杉木叶的气息。

比如我喝过的一款恩施玉露野茶,里面含有浓郁的龙涎香,茶主人和他的茶客们喝了几年都无法描述,只是说有特殊的香气,很香很香,却谁都说不出什么香。我给他们点破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个叫龙涎香,至于龙涎香是个什么味?我相信用过古龙香水的朋友都会有认知,2020夏天团购过一款台湾阿里山的龙涎香乌龙,是经过小绿叶蝉叮咬过产生的。

比如我去安徽休宁,他们说他们松萝茶有兰花香,我喝了一下跟他们说是小叶女贞的花香,什么是小叶女贞?于是我带他们到茶山找到一丛开满花的小叶女贞,让他们闻一下,他们茶叶的香气就一下子对上号了,很多绿茶产区对于自己茶中叫不来的花香统称兰花香。

又比如上好的铁观音,大家都普遍以为是兰花香,但很多时候却是栀子花香占上风,桂花香作陪衬,兰花香微乎其微。

比如凤凰单从的鸭屎香,很多人说是银花香(金银花香),现实中却是栀子花香占大部分,金银花香只有点影子。

比如说岩茶,很多人会问这个岩韵怎么感受,我叫他们在野外闻裸露的大岩石上的苔藓,被太阳晒过的味道,那个气味就是岩茶里的岩韵。

再比如团购过的一款祁门荒野红茶,品鉴中喝出来杜鹃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枫叶香、玫瑰花香、奶香,但很多人只会说很香,好喝。

喝茶能喝出很多香气并非是为了去炫耀,而是让自己在茶叶品鉴的能力上更精进,在这个圈子或这个行业里有过人的能力和独树一帜的见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五、冬天白茶应该怎么煮

煮白茶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煮干茶,一种是煮冲泡后的叶底。若是直接煮干茶,300-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茶2-2.5克即可。

由于在煮茶的过程中,茶与水在高温下长时间的接触,因此投茶量不宜过多。不用害怕出现茶汤滋味寡淡的现象,宁可少不可多。

如果冲泡品质优越的老白茶,光靠短短几次的冲泡,是很难将其中丰厚的内质彻底释放完全。

先泡后煮,利用高温煮茶的方式,将叶底内剩余的养分逼出,依然能煮出浓郁的滋味。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加冷水还是热水?要从冷水开始煮,还是水沸了再投茶?

其实,这个问题也与茶叶的状态有关,也就是煮干茶和煮叶底的区别。如果是直接煮干茶,建议茶友们等待茶壶中的水沸腾之后,再投茶。待水再次沸腾后,茶汤颜色接近赤金色,及时关火。

而如果是煮叶底,则需要冷水投茶。冷水煮茶的速度较慢,叶底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下,物质析出多,有利于充分逼出深处的内质物。同样也是水沸之后,观察汤色接近赤金色时,即可关火。在煮茶的过程中,茶友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茶汤颜色变化,以及个人口味喜好来适当调整煮茶时间。

六、茶叶储存中该注意的问题

茶叶储存最要注意的三点就是防潮、控温、防异味。

1、如同任何炒货怕受潮一样,任何茶叶都怕受潮,受潮会让茶叶中的含水量增加而发生质变,往差的方向发生质变。受潮的茶叶会让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淡化直至霉变。一般绿茶、黄茶、红茶、乌龙茶的含水量需控制在百分之四左右才适宜保存。黑茶类(包括生普)的含水量则在百分之八以内才可以长期保存。

放置可以转化的茶叶空间湿度控制在百分之八十以内为适宜(有抽湿器的可以控制的更低些),高了容易变质,低了不易转化。所以建议茶叶不要放在湿度较大的地下室,南方雨季的地下室湿度实在是太大。

2、绿茶未经过发酵,而是在加工过程中由高温阻断了茶叶中的酶促反应(即其他茶叶所谓的转化),追求的是干茶的本质香气、甘甜鲜爽度,所以需要冷藏,开袋后常温下存放也要尽快饮用(原则上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但也要根据当时的气温而论),如果买了大包装也最好分装成小包装拿出来饮用。若是塑料制品袋则需要用夹子夹紧以免受潮,最好用密封性较好的瓷器存放。轻发酵的乌龙茶如清香铁观音、清香型的漳平水仙、凤凰单丛雪片、轻发酵的台湾乌龙需要冷藏,那怕是真空包装的也最好也冷藏保存,因为这些茶叶对空间温度还是敏感的,冷藏可以延缓茶叶氧化,氧化会导致茶叶香气和滋味的衰减。

其他茶类可以常温下存放,但温度也最好不要超过30度,过高会让茶叶转化加速。所以建议茶叶最好不要放在顶层的阁楼,夏天阁楼的气温可能会达到四十多左右。

控温的同时还要避光,光线会使人的皮肤老化(其实就是氧化),也会让茶加速氧化,尤其是绿茶类那怕装袋也要用不透光的袋,否则短时间内茶叶会变黄变味。其他可以转化的茶类也最好不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尤其是靠近窗台前。

3、茶叶是最容易吸收异味的食品,跟香皂放在一起会吸收香皂味、离苹果太近会吸收苹果味。我遇到几位将绿茶放在冰箱里而吸收了咸菜和海鲜的味道、将普洱放在衣柜而吸收了樟脑的味道,这样只会糟蹋茶叶。所以冷藏的茶叶空间最好独立,塑料袋储存的最好外面再套一个保鲜袋,已经开封过的最好再次封口,封口前尽量将袋中空气排尽或放置脱氧剂。

一些不同茶类的茶气味不同,特别是六堡茶、熟普这类气味较重的要有独立空间存放,以免影响到别的茶叶,以免串味。茶饼、茶砖类打开饮用时可以将茶撬成小块用瓷罐或紫砂罐储存,这样可以起到醒茶的作用,而醒茶可以美化茶汤口感。

4、储存散茶的器皿最好是用密封性能好的铁罐、瓷罐、紫砂罐(紫砂罐只要盖子密封没有问题)或锡罐,绝不要用玻璃瓶(这是经验,放绿茶老化太快,放黑茶不会转化,所以只能当样品罐陈列)。收藏的茶饼可以用纸箱打包,不用担心转化不了,纸箱也是有透气性的。量少可以买储物柜,一个抽屉放一种茶类。袋泡包装的定期喝一下,口感没有明显衰减的没有问题,如果衰减过快可能是茶叶干度不够而受潮变质或包装袋密封性不好,但如岩茶的返青现象属于正常反应。

家中可以多备几个茶叶罐、不透明的自封袋、长夹子,以便平时茶叶周转饮用时使用。也可以买一个小电焙笼,一次可以烘一斤左右的规格,这样那怕发现有受潮变味的茶叶也可以随时处理。

抛开迂腐的教科书套话,以喝茶人的角度看几种黄山绿茶的特点

我很烦那些介绍茶叶的套话

特别是绿茶

10个茶叶9个都差不多

所以我真实的想法

就是写一篇茶叶介绍的文章

然后提醒你们

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教条主义......

很多时候,大家介绍茶叶是有范本的,很多专业课老师教学生的时候,也会按照固定的套路告诉大家各种茶叶一定是啥味道,香气什么的很多也是看书上教的去硬套,不知道这算是严谨还是迂腐?可是大家都没在意,教材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现在的市场工艺和品种早就变的更丰富了。

我TM烦死那些套路了,我就想客观的好好聊聊茶叶,然后你们好好看看、然后多买点、我多挣点、我再多喝点不同的茶叶、然后再多给你们客观的介绍茶叶.......

多好的良性循环

1

如有雷同,并非巧合

如果说卖茶有套路,那么很多人形容茶叶就有范式,比如说绿茶里面。鲜爽,回甘,香高,味醇 ,几乎所有茶叶都这么形容。其实这是一种看似专业,但是对消费者不怎么友好的词汇,因为你一看上去,全国五湖四海都这么形容,不看产品名称你都不知道你买的什么茶。要是我自己买茶叶,一看上去都这样,我也会有一种骂娘的感觉。

你去买龙井:鲜爽,香高,味醇

去买黄山毛峰:鲜爽,回甘,香高

去买信阳毛尖:鲜爽,回甘,味醇

去买安吉白茶:鲜爽,香高

......

拜托各位茶企大佬们,写介绍能否走点心呢?

2

是“专业压制”还是“同流合污”?

其实一直以来,销售文案对茶叶的介绍过于范式化,包括我自己网店产品介绍写的还是不够友好,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绝大部分是无法站在单一描述角度去理解茶叶特点的。例如很多时候我们所谓黄山毛峰的香气高,仅仅是相对毛峰的高,大多数时候,黄山毛峰的高香和龙井的高香不是一回事,所以这样的介绍一定很容易让客户理解有歧义,商家往往是给自己埋雷。

所以我认为,在跟客户介绍茶叶的时候,并不是真的要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性,而更是要说客户听得懂的东西。

所以借此机会,也想简单来聊一下黄山几款茶之间的异同,这样有助于各位茶友去选择。

3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烘青茶,毛峰比较适合口感清淡的客户,特别早期的毛峰,强度不是很高,耐泡度一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香气

毛峰因为是烘青,大部分还是清香,嫩栗香之类的香气,也会有一些近似花香。当然,也有人说毛峰有兰花香,有没有呢我现在觉得不需要纠结,每个人的感受真的不一样。但是毛峰的清香,花香,都是属于比较清幽的,其实跟高香扯不上关系,所以追求浓厚香气的朋友,可能炒青工艺会比黄山毛峰更合适,当然,部分火工较高的毛峰,也可能会出现栗香,炒豆香的。

滋味

一般现在为了追求外形的好看,很多高档毛峰都是不揉捻的,所以也导致现在很多明前毛峰滋味比较清淡,所以毛峰从滋味和香气上来说,整体走的都是清雅一条路线的,当然好的毛峰鲜爽度也会很好,同样会口齿留香,但就算这样,整体的感觉还是偏柔的。

另外针对这个毛峰的问题,我们高端的有分两种工艺,一种传统的古法制作的毛峰增加揉捻的,相对于普通的毛峰,滋味会浓厚不少。一种是理条的,头采的滋味会相对淡一些,但是胜在外形优,同样还是具备绿茶的鲜醇。目前已经开启预售,有需要加文末那个卖茶的微信。

外形

此外,黄山毛峰作为烘青嫩采绿茶,还有一个特点是高等级茶叶芽叶成朵,泡在水中会有很不错的悬浮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在中国绿茶消费习惯中,外形占比因素很高,这也是一个不值得过于吹嘘但客观存在的优势。

综合来说,毛峰更适合喜欢清淡的人。

4

大方茶

大方是一种扁炒青,算是黄山的一种小众茶,紧跟着毛峰写主要是这个茶在某种程度上是跟毛峰走的两条路线,更适合喜欢口感偏浓的人。

机制大方

机制大方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传统大方了,其整体路线因为市场的要求,其实都更倾向于如今的龙井风格,因为大方目前很多都是批发往浙江,充当龙井茶高价销售。但实际上大方和龙井虽然接近,但是滋味会更浓一些(感觉还是多酚类物质更多)。

香气

机制大方一般都是明显的栗香,这一点都不需要想象,买到茶一闻就知道,在黄山的绿茶种类中,已经可以算是香气特别高浓的绿茶了。但是缺少毛峰和猴魁的那种清花香的感觉。

滋味

还是相对于毛峰和猴魁,会感觉滋味更浓厚,强度也会更高,对口腔的刺激感也越强,其带来的回甘和生津也更持久。特别适合喜欢喝浓茶的人。

手工大方

我为什么大方这个小品种我还分两个类型做,客观说并非是手工工艺上有多突出,我觉得手工工艺对其滋味香气风格会带来很大的不同,并且生态才是其真正的卖点,实际体验就是能喝的出来生态环境特别好,茶叶一进嘴就是甜的。

香气

鲜嫩香,清香,并非是机制的浓厚的板栗香,其实手工因为比较难做到机器那么高的温度炒制,所以香气整体没有那么高长,所以跟机制大方来比,手工的大方在香气高,浓的程度要低很多。整体会走的嫩香,清香的风格。

滋味

甜爽,鲜醇,润厚,欠爽。手工大方的滋味也是优点和缺点非常明显的,滋味上能喝的出来生态真的很好,比较甜,一进嘴就甜,而且那种鲜度也非常强烈。但是因为是手工人加茶油炒制,不知道是不是师傅做的时候,刷的油没控制好,在2020年的手工大方滋味厚但是欠爽是我的切身感受。希望在2021年我能够跟师傅多多沟通,解决这个问题。

5

太平猴魁

猴魁最大的特点就是厚,而且因为品种持嫩性好,几乎是中国唯一的以大为美的绿茶,而且更难得的是,大叶子提供了非常不错的滋味丰富性,同时因为持嫩性好还不苦涩。

香气

猴魁也是属于烘青,但猴魁因为品种特征的关系,香气除了嫩栗香,甜香外,部分品种确实会带有比较明显的兰花香,但是猴魁香气可以用高而且长来形容,依旧不能算浓香。

滋味

猴魁真正出彩的是其滋味,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厚,其实客观说猴魁真的是需要好好称赞一下的,不仅普绿茶常规该有的鲜、爽、醇、回甘等特点都有,而猴魁还有一个与其他绿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厚,有一些猴魁甚至会感觉倒茶汤的粘稠感,而且这么大叶子一般也不会苦涩,所以猴魁的滋味,真的可以在绿茶里面独树一帜的。

那客观来说,我觉得猴魁是香气,滋味,都比毛峰会更浓厚,同时又不带有苦涩。站在喝茶人的角度,我会觉得好的猴魁能给人带来回味更好,特点也更加明显。而且从市场层面说,猴魁几乎可以算是黄山最拿得出手的绿茶了。

6

滴水香

圆炒青工艺,命名是因为茶树品种而非商品名称。

滴水香这个树种是我在喝黄山绿茶里面,我个人感觉,唯一除了猴魁外清晰兰花香的绿茶。

香气

因为是炒青工艺,所以滴水香一般会有比较好的甜香,嫩栗香,同时不知道是不是品种的原因(这个品种我了解的也少,猜测)有时候会有兰花香。所以香气上可以算高,长了。

滋味

滴水香我觉得是介于大方和毛峰之间的一款绿茶,有着适中的口感,再加上其炒青工艺带来的高香也并没有掩盖本身的清花香,所以也是非常不错的一款绿茶,而且相对耐泡,所以特别适合办公室牛饮。

7

喝绿茶的三个进阶过程

其实简单介绍完我自己销售的这些黄山绿茶,我只站在喝茶人的角度,绿茶大概我认为进阶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先搞清楚不同工艺之间的特点,第二个阶段弄清楚不同茶叶品类直接的区别,第三个阶段弄清楚品种和山场之间的特点。

1.0工艺优先

江南茶区的绿茶,工艺上对香气影响在很多时候是凌驾在品种之上的。所以,对于消费者,如果喜欢香气高浓的,选择炒青工艺的绿茶,喜欢清爽清淡的,选择烘青。

2.0品类差异

当明白炒青和烘青等之间的区别后,其实是可以喝喝不同品类之间的区别的,比如同为炒青的碧螺春和龙井到底有什么不同,同为烘青的毛峰和猴魁有什么区别等等。

3.0追核心小产区

我认为绿茶选择进阶终极角度,还是要会懂得品种和产区的特征,如果你喝茶懂得抛开工艺去看品种和地域,任何一种工艺只是决定了茶叶的大致走向,茶叶品种不同,地域不同,其实内涵物质不同,协调出来的香气滋味综合看,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所以如果你已经大概了解清楚了炒青和烘青工艺带来的区别,那么确实可以去看看品种和地域的区别了。

虽然我第一段讲的工艺对香气凌驾在品种之上其实主要还是香气和风格,而绿茶往往又是一种很吃原料的茶类,所以好的产区的鲜叶做出来的优点和普通产区(包括品种也是一样)之间,还是会有一定差距的。

不过有一点,这里所谓的核心小产区我指的是有明确优质特征小气候,这一点有时候跟市场上追捧的小产区包含会更大,而不是简单市场追的产区概念。举个例子,黄山毛峰一般都认为休宁的品质一般,但是有个叫做流口的地方,海拔不高,但是出来的鲜叶有着明显的高山韵。所以我这里讲的核心小产区会比市场火热的概念产区范围要大的多。

简单来说,当你真正喝茶喝到一定的水准,是完全可以去追山场的,这里面是有很多微观的区别是可以明确感知的。那这里仅仅适合很小很小一部分人,其实对小产区的具体差别,如果没有盲品分辨的能力,就不必追求核心产区,但是绿茶相对简单,喝茶人的基数也很大,很多时候喝茶有个三五年的茶客基本都能喝出来的。

找到约16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