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现在茶饮这个词啥意思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望江南》解读(四), 民国的茶叶海报里画了些啥?

仍然先放一下龙井家族的人物关系图

一家之主是杭嘉和,他和前妻方西泠生有一个女儿,叫杭盼。杭嘉和有个亲妹叫杭寄草。

杭盼的男友是国民党飞行员曹家远,恋爱刚开始谈不久就紧急任务去台湾了。曹家远被解放后的地方主管部门定性为反革命。杭寄草的老公罗力的经历比较传奇,这人也很能折腾,解放后的一段时间一直处于政审状态,夫妻俩没能在一起。

杭家这两个心情糟糕的女人有一回在一起看解放之前的民国时期的茶叶广告海报。杭盼有收集它们的喜好。《望江南》中花了五页篇幅在讲解这些海报。王旭烽老师肯定是考证过这些海报。我没这精力和渠道去逐一寻找,本文就取其中的局部来展现那个年代的茶叶海报风情

仿佛陈丹青【局部】的调调

有一张海报上书“創立界茶葉之新紀元”。这款茶叫鸡尾茶,居然是用八个省的十八种名茶配置而成。主打上海市场,针对有情调的人

鸡尾茶明显是受到西方鸡尾酒的影响。当时上海租界里这款旺销茶有许多摩登女性消费者。

当代早就没有这款奇技淫巧的茶了,我难以理解它怎么可能好喝。以我的DIY经验,两款不同类别的茶调饮在一起已经勉强,三款茶调饮在一起从风味角度就乱掉了。配方再复杂的英式茶和中国古代调饮茶,放的那些料也是茶以外的成分,不会是十几种茶叶调饮在一起。

海报上对这款茶风味的介绍用词很高级(事实如何不知道):甘、香、滑。强调不寒、不凉、不燥,意思就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喝。饮法则是:可作清饮,可加牛乳或柠檬。

鸡尾茶海报的排版和色彩方面我觉得很普通。比它难看的海报也有,就是用一堆文字堆砌或一幅画的样子,譬如浙江乾泰茶庄和上海稻香茶庄。

浙江乾泰茶庄的海报主要宣传龙井茶的文化

上海稻香茶庄的海报上,画面四周是茶庄名字、地址和主营茶类,画面本身是一副大观园的手绘画

天津德兴茶庄的海报,看起来很喜庆。经营的茶叶品类依然是当代北方地区的主打,即红绿花茶。海报中间是一幅海上帆船图。

德兴茶庄还有一张海报是一个穿紫色旗袍的美女,轻轻托着下巴沉思。桌上放着一只茶壶和一个茶杯,还摆放着一瓶非常雅致的瓶花。

天津还有个德大茶庄,它的海报如下图。这种老式画风叫啥?懂的茶友告诉我下 画面里展现了日常的茶生活,一位身着旗袍的妈妈和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小女孩牵着一只小狗,母女俩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这是一张温馨的茶生活海报。

烟台福增春茶庄的海报如下。短发圆脸美女,很摩登啊,很有当代人的气质。她端着一杯茶,杯中的茶汤还在冒着热气,好像在说:你要不要来喝一杯?

下图是香港陈春兰宝鼎茶庄的海报。一位古代女子侧卧在一张古榻上,右手轻轻托住下颚,左手搭在榻檐上,纤细的食指指向一个圆形的商标。

这个香港茶庄的主营产品是:大白牡丹、奇种观音、荔枝红茶、祁门红茶和贵妃名茶。那个年代有一部分茶的命名和当代的茶不容易一一对应。

据说,这个香港茶庄有48套这样风格的海报,有48个不同的古代美女形象。

香港方面还会让明星代言。譬如金庸已婚后曾爱上过的夏梦

民国时期,从出口外销角度,主要是红茶。台湾地区除了红茶,还有乌龙茶曾旺销海外。台湾的情况复杂,涉及到日据时代,我在台湾茶主题文章中详述过。

下面这张海报现在收藏于台湾坪林茶业博物馆,是台湾外销茶的最经典海报。这张海报上同时有英文和日文,说明是日据时代。

一位身着碎花旗袍的东方美女,姿态非常优雅地端着一只盖碗,微低着头,安静从容。她很像台湾电影【悲情城市】的女主。

一系列著名的台湾茶海报上面都有醒目的“FORMOSA OOLONG TEA” 即福尔摩沙乌龙茶。有的海报会增加“AND BLACK TEAS”,即包含红茶的意思。福尔摩沙是早期欧洲殖民者对台湾岛的一种称呼,当代这个词在台湾岛内仍有零星使用。

福尔摩沙乌龙茶这个词由英国商人约翰·杜德创造,他第一次把台湾乌龙卖到国外,而且市场是在纽约。

这个系列的海报,是以东方女性品茶为主题,形成了一种东方美女+东方树叶的神秘之美。这个套路时至今日都管用,譬如瓶装茶饮料由日本发明后的诸多广告中仍以这个套路为主。

三得利乌龙茶从1984年开始的大把广告

《望江南》中,杭寄草分析了许多海报中的女子形象,有的女子洋气摩登或古典美女,能吸引男人去买茶。有的女子形象是过日子的,能吸引家庭妇女去买茶。而解放后,进入新社会了,妇女要参加劳动了,这些海报就过时了,或者说政府不会允许了。

民国时期,还有一些茶叶海报是老外品牌的。他们设计的茶叶海报,中西文化结合,现在看着非常有趣。最著名的是老苹果树品牌。

台湾乌龙的海报。残留有清朝装扮。

中国红茶的海报。

当代,新式茶饮领域,有时我能看到民国风的广告海报。

当代,传统茶领域的海报,我公号写过那么多文章,从来没有提及过,因为实在没兴趣看。譬如下图这张,他的“远香”都能卖40w一斤,能不能花些钱请设计师好好设计啊

来源:奕哥说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我国饮用几百年的末茶为何失传

用词要恰当,标题里说得失传,就是夸张一番,其实末茶不是失传,准确的应该是被淘汰了。没错,是嫌弃它难喝,被古人淘汰了。


现在提起末茶,有些回忆正常,喜欢的话也能喝到。要是为了装点情怀、历史、文化的话,那就有些做作了。末茶的好坏,咱从本质上说,不去扯什么历史文化这些情怀,只有本质好的东西,才能满足咱们的需求,否则,空有历史、文化、礼仪,也只是明面上的东西,都是装装样子,没有任何好处。


这也是吐槽一下,不光我吐槽,朱元璋的儿子朱权,自己编撰的书《茶谱》里,也有直白的吐槽:“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这意思大致就是朱权吐槽末茶又是磨成末,又是混入米膏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佐料,还要制成饼状,完事还要起高大上的名字,再加过度包装,贴金画彩。所以末茶不仅矫情,工序繁琐,而且茶叶的本味被各种杂味掩盖,在天然的炒青绿茶面前,茶末就是个渣渣。


这吐槽就像是现在有了榨汁器,结果非得用手工压榨,有了研磨机,非得用大磨盘,费时又费力。



废话就不说了,明朝朱元璋直接下旨废除团茶,改以散茶进贡,这直接加速了团茶被淘汰的速度。原供应皇室团茶的产业链,可是养了一大批茶人,这下全部改制散茶,自然散茶开始飞速发展。其实散茶早在宋朝末期就出现了,当时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改喝散茶。到了元朝,饮用散茶的人更多,元杂剧的词中有“两三船玉屑金芽”、“石鼎内烹茶芽”、“松边香煮雷芽”、“不似灵芽泛玉瓯”等句子。这些句中的金芽、茶芽、雷芽、灵芽,单从这些茶种的名字上看,都是散茶。那个啥《金瓶梅》里提到的各种奇葩茶,在茶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例如“木樨芝麻薰笋泡茶”、“胡桃夹盐笋泡茶”等,更甚者,竟然有“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这茶有多丰富,想必大家可以自行理解。


所以,说明朝才开始喝散茶,也是因为朱元璋的下诏,算是宣布茶末的落幕,散茶正式成为主流。



至于日本茶叶,咱也说说,日本主要流行两种,煎茶和抹茶,这两种被日本传承了下来。煎茶和抹茶是两种茶,饮用方式也不一样。


先说抹茶,抹茶是我国末茶的延续,饮用手法也没有什么变化。日本对抹茶的创新也就是改善了茶树的种植和采摘技术,通过控制茶树的生长环境,减少茶叶的苦涩度。不过这种改良也不能说是对宋茶的继承和发扬,而是已经自成一派。


抹茶的原料依旧是散茶,将茶磨成粉。而宋茶,也就是宋朝的末茶,是非常珍贵的团茶。制作工艺极其讲究、繁琐。《北苑别录 · 研茶》中记载:“过熟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气。”这里说的是蒸芽这道工序的要求,不能过熟,更不能不熟。蒸芽后,还有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等工序。这些工序都已经淘汰,咱们不细说了,单看宋朝制茶对青草气味的态度,就可以与现在的抹茶区别开了,宋朝茶,以有青草气为差,好茶是不能有青草气息的。这与现在日本的抹茶截然不同,日本的抹茶要求色泽鲜绿,推崇青草气。而且日本的抹茶与文化挂钩,有各种讲究和礼仪,所以也并没有融入生活,平常买个抹茶粉随便冲一冲、泡一泡,那可不是正儿八经的抹茶,抹茶是有抹茶道的。



再说,茶末在我国并没有失传,一些茶会中仍有存在,虽然也是用现在的散茶制成,与宋朝末茶区别很大。要说这味道怎么样,两个字,难吃!首先蒸青绿茶本就比炒青、烘青绿茶更为苦涩,其次要把茶叶磨成粉吃下去,这味道可想而知。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宋朝末茶可能味道会好一些,不过好不到哪里去。


台湾有茶商根据以往的古文记载,制作出了正宗的宋朝团茶,可能是想炒作吧,但是没有成功,为什么?应该是自己都没办法接受这个味道吧。


擂茶,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此茶与末茶算是“亲戚”关系,擂茶现在也非常活跃,在南方少数民族的地区都能喝到,擂茶更像是饭,在擂钵里倒入茶叶、花生、大米、绿豆等各类东西,充分捣碎、碾碎后,最后倒水煮沸即可。而宋代的末茶像擂茶一样,会在茶叶中加入各种佐料,普通的像盐等,贵重的像皇室团茶,甚至会加入龙涎香等珍稀之物。两者的区别倒也明显,擂茶并不专注于茶叶的真味,与众多佐料混合后,甚至都喝不出茶味。虽然擂茶不能指代末茶,但最起码这类似末茶的形容茶饮依旧流传了下来,也融入了日常生活中。细说的话,擂茶是大众茶,而团茶是贵族、皇室才饮用得起。

接下来说煎茶,日本管自己的抹茶也叫煎茶,莫名其妙。煎茶就是明朝散茶。1592年,僧人元隆琦在福建出生,1654年,将明朝的散茶带到了日本,于1663年创建了黄檗宗,这时候,抹茶已经在日本发展了一百多年了。虽然叫做煎茶,但并不是我国唐朝那时候的煎茶法,唐朝的煎茶法,是要将茶叶碾碎,然后煮茶,日本的煎茶不碾碎茶叶,也不煮的,与咱们现在的冲泡法相似,因为日本的煎茶本就是在明朝散茶的基础上发展的。日本煎茶看重的,是绿茶的鲜爽和回甘,并不注重香气,所以冲泡茶叶时的水温并不高。高温可以激发茶的香气,但也会使茶汤快速变浓。日本煎茶才是普通大众最常饮用的茶,这也辅助证明了,导致末茶被淘汰真的是咱们自己的选择,不好喝不说,昂贵又麻烦。

所以,还是开篇说到的,我国末茶的淘汰,是自然的选择。你想想,平常你喝的这个:

现在变成了这个,你作何感想?


无糖茶霸占冰柜,在这4个方面卷死

如果你经常逛超市、光顾便利店,可能就会发现,零售饮料柜里的天下变了。

曾被康师傅冰红茶、统一阿萨姆奶茶统治的“甜蜜”时代正在远去,如今占据饮料柜黄金位置的,是频繁上新的无糖茶。

DT财经统计了2023年41款茶饮料新品,发现其中无糖茶的创新超过6成(总计有18个品牌推出25款无糖茶新品、36种口味)。不仅是三得利、康师傅、农夫山泉这些传统茶饮品牌在无糖茶上下足了功夫,其他品牌也开始在无糖茶上发力:

今年3月,凉茶品牌王老吉推出无糖凉茶新品山茶花风味;可口可乐也用两款全新口味的无糖茶开启春天——淳茶舍冷萃系列上新茉莉花茶和武夷大红袍;5月初,喜茶推瓶装无糖茶——空茶系列玄米大麦植物饮料……

无糖茶走红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这次,我们从新品入手,看看2023年无糖茶的风往哪刮?

无糖茶频繁上新,从这4个方面卷

正如咖啡奶茶化的第一要义是改善咖啡的苦味,无糖茶新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用果味和花香来缓解纯茶的苦涩。

柠檬、荔枝、茉莉、栀子是比较常见的风味,此外一些无糖茶还会加入薄荷、荷叶等清新植物,比如麟珑茶室推出的“玫瑰荷叶轻茶”,就在瑰中融入荷叶的草本清香;达能的新品“植粹”草本花果茶味饮料,也使用了多种茶和花——马黛茶风味还添加了薄荷,洛神花风味还添加了接骨木莓、蓝莓。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清新、清爽,不会用味道强烈的水果或者过于浓郁的花香掩盖“茶”的本味。

一些无糖茶没有加入水果和花香,但通过改善工艺或者精选茶叶来还原茶本味,可口可乐的淳茶舍冷萃系列强调“冷萃工艺,低温慢沏”,新锐品牌“让茶”推出的高山绿茶,强调是“来自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生态茶园,100%原液萃取”。

除了在味道上进行优化或创新,无糖茶在“无负担”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是0糖0脂肪0热量0香精0添加剂,2023年又多了一个——0咖啡因。

4月,喜茶上线了“空茶”系列玄米大麦饮,在瓶身包装上除了标明0糖0卡0脂之外,还多了一行:0咖啡因、不添加香精,可以全天饮用,“喝出一身空”。

无独有偶,元气森林也上新了一款含有大麦的“麦茶”,它的配料表只有6种成分:水、煎焙大麦、焙烤玉米、烘焙荞麦、维生素C及碳酸氢钠(小苏打),除了强调0咖啡因、晚间也能喝,麦茶还打出了一个“替水喝”的卖点,并把单瓶规格升到了600ml。

同时变大的还有农夫山泉和三得利:东方树叶推出900ml装的青柑普洱和茉莉花茶,三得利推出了1.25L的茉莉乌龙茶。

总的来看,无糖茶新品的4个特点可以概括为:清爽不苦涩、还原茶本味、解渴无负担、大瓶装畅饮。

无糖茶的火,是糖和健康深度捆绑的结果

无糖茶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1997年日本无糖茶品牌三得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这款在日本卖爆了的健康饮料,却在中国因为“清汤寡水”“没啥好喝的”铩羽而归。

2004年,统一旗下品牌“茶里王”进入大陆市场,在那个被冰红茶、绿茶、茉莉蜜茶统治的即饮茶时代,它打出了“口感像现泡”“天然无糖”的理念,但仅仅7年后,茶里王就从大陆市场退出。

也是同一年,农夫山泉推出了东方树叶,一度因为灾难的口感被评为世上最难喝的饮料之一。

此后多年,无糖茶市场一片死寂。

2017年是一个分界点。这一年之后品牌不约而同地发力无糖茶:2017年,元气森林推出产品“燃茶”;2018年可口可乐推出“淳茶舍”,小米有品推出平仄茶,娃哈哈推出“安化黑茶”和“一茶”;2019年,统一推出“传沏冷萃单丛茶”,怡宝推出“咗味茶事”……

无糖茶的市场体量不大,但增长迅猛。

根据亿欧智库《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2018年无糖茶饮料的线上销售还只有4679.5万元,到2022年这个数字大概翻了10倍。

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跳出无糖茶这个小圈子,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是——健康开始和糖挂钩。

最先是世界范围内的“反糖运动”。

2009年,加州大学儿科内分泌学教授Robert Lustig打响了“反糖运动”第一枪:他发表了名为《糖:残酷的真相》的演讲,告诉人们糖是如何危害健康的。

201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杂志爆出了糖的更大丑闻:“糖业协会曾在1965年高额贿赂哈佛研究员,让其帮写科学研究软文,证明糖是安全健康的,并将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锅嫁祸给饱和脂肪和胆固醇。”

糖,从甜蜜的快乐变成危害健康的罪恶。

在糖与健康紧密挂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统计数据也在提醒中国人“身体不健康”:

2016年,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人口近9000万;202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已居世界各国之首,高达1.4亿……

2019年开始的疫情,让健康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2022年DT研究院曾发起一项“疫情改变了什么”小调研,询问大家与疫情之前相比什么变得更重要了?60.8%的人选择了“健康”,排名第一。

在反糖运动和健康化趋势的背景之下,高糖饮料开始减糖。

可乐是最被诟病的饮料之一。

《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一书这样写道:“美国人对汽水的喜爱程度,已经从热爱达到了过度依赖。而营养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每当人们讨论到肥胖病时,汽水是超市销售的6万种产品中引起肥胖病的最严重、最直接的因素。”

在2016年糖的丑闻之后,可口可乐对应做出了减糖策略——“在2017到2019的三年间,可口可乐共对885款产品进行了配方调整,平均每年调整配方近300个,而在此之前的2016年,可口可乐仅有80个配方进行了改变。”

随后,无糖饮料迎来爆发。

2020年天猫618,以“无糖气泡水”出名的元气森林,超过可口可乐成为水饮品类榜单第一名。

无糖主义席卷而来,从碳酸饮料到气泡水,现在,轮到了茶。

但无糖茶替代的不是有糖饮料,更可能是矿泉水

无糖茶、无糖饮料在爆发的同时,含糖的奶茶、可乐并没有衰落。

2023年含糖饮料仍在上新,只不过在集体降糖,试图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甜蜜”:雀巢的“茶萃”用的广告语是“低糖真果汁”,喜茶的“轻果茶”说自己“轻糖轻口感”,元气森林最新推出了微甜绿茶,名字就能看出来,是低糖、微甜……

对甜的渴望仍然有处可寻。那无糖茶呢?

它替代的可能更多是饮用水,而不是含糖饮料。

今年4月,康师傅推出纯萃零糖高山乌龙茶,它提出了一个词“水替”,意思是这款饮品甘醇解渴,可以当成饮用水的替代。

亿欧智库《2023中国无糖茶饮行业白皮书》显示,消费者对无糖茶的口味诉求TOP3都指向了“茶味”,他们最希望无糖茶改进的地方是有明显苦涩味道,其次是“其他味道盖过了茶的味道”。

也就是说,在口感上,无糖茶负责清爽回甘有茶味,和含糖即饮茶的酸甜、刺激、快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而从饮用场景来看,无糖茶更像是“可以日常喝的、有味道的饮用水”。

事实上,2020年左右就有“年轻人喝茶”的趋势,不是用茶叶、热水慢慢沏,而是有茶味且更方便的冷泡茶——《2020天猫茶行业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冷泡茶在2020年的增速是整体茶品类增速的近10倍,其中大部分订单都出自90后和95后之手。

到了近两年,比起冷泡茶,瓶装无糖茶在方便性上更进一步,口渴时去便利店买一瓶无糖茶当水喝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习惯。

95后@小美告诉DT财经,自己和身边的同事都喜欢去便利店买无糖茶,“主要是为了逃避喝没有味道的水,因为光喝水很无聊。”

价格也是一个能让人们在消费时迅速作出决策的因素。2022年至今,怡宝、农夫山泉等饮用水品牌相继涨价,1元水逐渐消失,3元成了包装饮用水的常见价位,而无糖茶的价格通常是4-7元,在部分便利店,无糖茶还有“加两元可以再拿一瓶”的活动,换算下来和矿泉水的价格相差并不算大。

除了便利店里的零售,在更大型一点的超市里和线上,相当一部分人正在成箱购买无糖茶。无糖茶重度饮用爱好者@陆有道就习惯“囤”三得利,“一箱15瓶500ml装,57块钱,合着一瓶不到4块,每天两瓶,一箱也不怎么禁喝。”

(题图来源:全家FamilyMart)

来源:DT财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