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下关沱茶pk大益普洱茶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一个海南人坐庄,玩坏了整个云南普洱茶?

当普通消费品脱离消费属性,与金融深度绑定,它离崩盘就不远了。

今年7月10日,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内,几个年轻人推推搡搡,在争夺两盒茶叶。

让几个人大打出手的,是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云南大益)的“仓颉号”普洱茶。

半个月前的6月23日,云南大益通过微信公众号“益友会”发布“2021仓颉号”的上市预告。尽管“仓颉号”售价和经销商渠道的配货数量还没有正式公布,一轮博弈已经在芳村炒茶客中间上演。

随着十天交货期最后一天的临近,在芳村最大的茶叶交易平台上,“仓颉号”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从7万、8万,最高时飙升到19万元/提(7饼/提)。

“期货交易”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数据显示,从6月24日到7月10日,芳村茶叶市场一共开出20000提空单,即使按照7万元的价格,保守估计交易额也已高达14亿元。

但流入芳村市场的现货,仅200提。因现货与空单差额较大,炒家开始失信耍赖。

眼见着“仓颉号”价格逼近20万/提,按照原先约定的价格自己赚少了,部分拿到少量现货的炒家拒绝交货,这才引发了开头那一幕。

也有“做空”的炒家,按照交货日17万/提的价格,将面临数百万赔款,连夜关门跑路。没来得及跑的,被下家堵在门口。

一出出闹剧不断上演,让整个芳村茶叶市场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大益茶身上,已经不止发生过一次。

2020年1月,云南大益的鼠年生肖饼“洞天福地”鼠饼上市前,期货交易也是热闹非凡,鼠饼的价格从4万元一路飙升到十几万元,导致以三四万卖期货的商家血本无归,还有人因此服毒自杀。

本来只是普通消费品的普洱茶,如何摇身一变成为“金融游戏”的道具?

2004年,海南人吴远之PK掉红塔集团,收购了当时经营不善的云南勐海茶厂,改名为云南大益茶业集团。

▲吴远之 来源:大益茶道院官网

吴远之搞金融出身,1997年从加拿大渥太华工商管理学院毕业后,在华尔街摸爬滚打了几年,资本玩得娴熟。他进入茶行业,据说是受他父亲的影响。

父亲吴坤雄爱喝普洱茶,尤其是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普洱茶,吴远之就通过自己执掌的博闻集团,以一亿元的价格买下了勐海茶厂。

现在看来,吴远之当时捡了个大便宜。

云南虽是普洱茶主产区,但在2000年前后,当地知道普洱茶的人不多。一次,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原常委胡明方到北京开会,一位与会领导听说他来自昆明,随口说了一句“你们那儿的普洱茶不错”,让湖南出生的胡明方感到一头雾水。

知道的人少,喝普洱的人就更少了,算上本身做普洱茶的茶贩子,整个云南省也不超过300人。

当地人眼中不值钱的玩意儿,港台地区炒茶客却抢得欢。早年在港台地区炒普洱茶的炒茶客,2000年前后组团到云南,以极低的价格从当地茶农手中收购老茶。几年下来,云南大部分有收藏价值的陈年老普洱,都进了炒茶团的仓库。

于是吴远之只花了一个亿,就盘下了勐海茶厂。不过当时勐海茶厂的日子并不好过,厂里经常发不出工资,一些工人为了泄愤,卸了厂房玻璃去卖钱,厂区荒草长得有一人多高,小孩子跑进去就看不见人影。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改制完的下关沱茶厂、昌泰正如日中天,大益在它们面前就是一个小弟。

但属于吴远之和大益茶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港台地区炒茶客囤积了大量普洱茶之后,就开始大肆炒作,以抬高普洱茶的身价。这跟当时云南农业普洱茶向文化普洱茶的策略同步,那几年里一起搞了不少出圈的事件营销。

其中最知名的,当属2005年的“马帮进京”。当年,一支上百人的马队,驮着几百公斤普洱茶,打着“茶马古道﹒瑞贡京城”的旗号,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向4000多公里外的北京进发,由南向北完成了对全国人民的一次“普洱茶”普及。

▲“马帮进京”受到沿途各地的关注

来源:茶商学院

最后,演员张国立捐出一提七子饼普洱茶,在老舍茶馆拍出了160万元的高价,把这次普洱茶营销事件推向了顶点。“天价普洱”的概念也逐渐在大众认知中形成。

在这场普洱茶的“文化洗礼”中,人称“普洱茶第一人”的台湾人邓时海,为炒普洱茶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时海最早在台湾地区炒普洱茶,台湾地区普洱茶崩盘后,他又随着港台炒茶团第一批深入云南收购老茶,准备在大陆大干一场。

他同时还为普洱茶的炒作提供理论基础——早在1990年代,他就在台湾地区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2005年,邓时海又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普洱茶》,倡导“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这成为普洱茶圈子的收藏教条。

造势成功后,普洱茶价格水涨船高。

2005年的芳村市场,一斤普洱茶的价格一个月能翻4番。炒普洱茶利润比炒比特币还高,吸引大量资金涌入普洱茶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2006年期间,大约有200亿元民间资本进入普洱茶市场。

进入2007年,这场炒作抵达顶点。这年4月,普洱茶价格大幅跳水,庄家高位套现,把存货高价卖给了中小玩家。庄家赚得盆满钵满,却留给中小玩家一个烂摊子。

在2007年这次普洱茶市场崩盘中,云南四大茶厂中的下关小沱、昌泰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中茶因为掺假自砸招牌,失去龙头地位。

行业的灾难,却是云南大益的“机遇”。

20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许多茶商和收藏家用血本换来一个认知:原来普洱茶是可以用来投资的。但是当时港台炒家跑了,几家大茶厂又元气大伤,可投资的普洱茶不多。

吴远之趁着这个空档,带领云南大益,迅速占领了它们留下的市场空白。

他复制了港台炒茶团的套路,借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砸5000万拿下央视黄金资源广告。随着“茶有益,茶有大益”这句广告语在央视反复播放,“大益”逐渐成为知名的普洱茶品牌。

吴远之采取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打造授权专营店体系。云南大益用了几年时间,在全国布局了超过3000家专营店,平均下来每个省100多家店。这些遍布全国各省市的专营店,对提高大益茶知名度和拓展市场功不可没。

这套组合拳,解决了当时普洱茶投资市场的两大问题:

一是炒什么。经历了普洱茶发展良莠不齐、造假之后,炒茶客找不到好的投资标的。一枝独秀的“大益”品牌就是品质的背书,吸引大量资金流向大益茶;

二是如何流通。随着经销商体系的重构,一个以经销商、专营店、二手中介、投资者和藏家构成的普洱茶一二级流通市场形成。

投资大益茶进而成为一个行业。到2013年,“期货茶”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指投资大益茶。

在大益茶投资圈,有查看大益茶走势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每一款大益茶就是一只股票,代表茶叶等级的“唛号”就是股票代码。通过“唛号”可查询与之对应的价格、专业版的K线图、涨跌幅和最新行情走势分析。

▲大益茶“孔雀系列”行情

来源:找找茶

炒茶客们自称“散户”,在一款大益茶上市之前,投资方按照预估价格来进行交易。看好这款茶走势的人“做多”,不看好的人“做空”,买卖双方以约定到货日期、价格、银行账户等聊天记录,作为交易凭据。

到2017年,玩金融茶越来越上道的吴远之,又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

一个国家好不好,要看它的奢侈品多不多。我们要把大益普洱茶打造成为中国的奢侈品。

从这时开始,云南大益开始走“限量配货+高调宣传”的路子,把大益茶彻底变成了一场“金融游戏”。

同一年,云南大益发布第一款号级茶“轩辕号”,所谓号级茶,也是大益茶最高顶级茶叶。从“轩辕号”起,云南大益每年发布号级茶,后来的千羽孔雀、沧海、鼠饼,再到这次爆雷的仓颉号,都遵循同样的套路:高调极致的上市宣发,限量配货,精美的包装和象征尊贵与稀缺的名字。

普洱中的奢侈品这个想法,是大益茶“期货市场”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之前,大益茶期货交易仅限于茶行业相关人群。在此之后,投资者突破了以往的茶圈子,新进场的投资者急剧攀升。

现在,在大益茶交易平台“找找茶”、大益行情网上,每天的浏览人次超过百万。随着大量资金流入,一些大益明星茶被炒到天价。一款2003年上市时配货价不到3万/提的六星孔雀,现在已经飙升到6500万/提。

在这个市场,有人一夜赚一套房,也有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巨亏、巨赚成为常态。

“仓颉号”爆雷后,十几亿资金一夜之间蒸发。芳村茶叶市场内,商铺堵门、抢茶等肢体冲突事件已经发生多起。

而这次炒茶事件的始作俑者“大益仓颉号”,在交易平台上留下18.9万的记录后,彻底从平台消失。

▲“仓颉号”爆雷后,平台已停止交易。

这种乱像已经引起了茶商的担忧。

随着这两年大益茶行情看涨,一款大益茶的溢价从过去的3-4倍,变成现在的40-400倍。以2017年的“轩辕号”为例,其发售价3万元/件,价格最高时逼近200万/件,现在稳定在150万/件左右。

“炒茶的钱赚得太容易了。”芳村市场一位茶商感叹。

他靠着炒茶,在广州和佛山两地都买了房。但是价格涨得太快,市场一片浮躁,让他隐隐担心,市场会重演2007年和2014年的大崩盘,便悄悄清空了库存。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

普洱茶一旦脱离了消费品的属性,与金融深度绑定,就变成了一场以茶为媒介的赌博,大多数人都沦为输家。

广州茶叶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仓颉号事件,其实就是一种赌博。这次“仓颉号”爆雷就是一个信号,它损害的不仅是下游消费者、茶商的利益,也是整个茶叶市场的毒瘤。

普洱茶不仅是一杯饮品,还关系着一方民生。近些年来,为了炒作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茶商开始围绕着上游古茶树做文章,一些名寨的古树茶被炒出天价,被茶商高价承包。

这固然能提高茶农的收入,但在云南600万茶农中,拥有顶级古树茶的仅100多户,冰岛老寨仅52户。更多茶农手中的茶叶只能卖出几元/公斤的价格,有的茶农因“茶贱伤农”直接弃采。

更重要的是,当行业的资金都流向了金字塔顶端的古树茶、老班章,还有谁有资金和心思来推动茶产业的产业升级,提升普洱茶产业的造血能力?

没有实业的支撑,金融茶也只是泡沫堆出来的繁华。一旦泡沫破灭,茶业市场将陷入一片萧条,茶叶价格暴跌,压在仓库卖不出去,最受影响的,依然是茶农和中小茶商。

所幸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级部门的关注。

根据我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农产品期货指数,截至今年7月,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可上市期货商品中,并没有茶叶。因此,存在期货属性的普洱茶交易,已涉嫌违规。此次“仓颉号”事件之后,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茶行业也纷纷与期货普洱茶划清界限。

4月16日,云南省防非法集资小组针对金融茶乱像,发布风险提示函。

今年6月初,国家农业农村部召开“天价茶”专题研讨座谈会。这次座谈会的会址,就选在大益茶集团的勐海茶厂,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7月8日,全国茶叶商协会、广州茶协会、东莞茶协会等联合发布天价茶抵制书,与大益茶划清界限。

7月17日,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发布倡议书,抵制天价茶。

茶叶流通可以创新方式,但绝对不能炒作。茶是用来喝的,给天价茶降温,才能让普洱茶回归消费。

来源: 华商韬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熟茶玩什么?

玩味普洱,生茶品山头,熟茶玩什么呢?对于喝生茶的茶友而言,只需认准山头,心里便有了底。近年来的熟茶,也往往注明山头,这说明人们对一款熟茶的原料是越来越看重。而熟茶的滋味,也因山头的细分而更可把玩。

再者,离地发酵、竹筐发酵、单株发酵、罐装固态发酵、古树发酵、春茶发酵等概念的涌现,说明生产者对于发酵工艺的提升更加注重。熟茶领域力求创新,另辟蹊径者不乏其人,比如巅茶的天脉发酵技术、润元昌春茶发酵,市场接受度如何,消费者如何反应,还需进一步印证。不过,关于熟茶的工艺问题,向来就存有传统与创新之争。

老班章下水“风波”何来?

2018年,新锐普洱茶团队“山国演绎”在某直播平台放出一吨老班章熟茶发酵的视频, 一时众声质疑,在勐海茶圈和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风波何来?一为老班章本就 多是非,颇惹物议。从9.9元、99元到9999元都是老班章,可以说,茶行业发展到今天,老班章已经成为茶友们信任危机最薄弱的一环。二为熟茶, 一部分新派茶人认为,传统的熟茶发酵多选用粗老底料,或因时代局限、工艺弊端, 致后期陈化乏力,因此有所谓“熟茶靠碰”,市上好熟茶难寻。所以,敏感的老班章+熟茶,难免被质疑是最先吃螃蟹,喜欢被夹之举。

争议点大致如下:古树茶发酵一定比小树、台地茶好吗?春料发酵一定比雨水茶好吗?小堆一定比大堆好吗?老班章古树料发酵 一定比其他地方的料好吗?

好原料是支撑普洱茶陈化的根基。撇开老班章不说,市场不认同用名山古树料去发酵熟茶, 是基于对技术上的存疑,此前很多的熟茶发酵, 并没有解决生茶发酵成熟茶以后,还难得地能保留山头口感特征的问题;古树原料内含丰富,茶多糖含量高,虽然口感更加醇厚甘甜,但发酵难度加大,损耗也更大。所以用好料发酵熟茶,简直有点像把好钢用在刀背上。随着熟茶市场的理性化,消费者对熟茶的品饮要求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往往生产者眼中的好熟茶和消费者所持观点不一,许多茶友对于普洱茶的认知都是由一款干净的熟茶开始,这样的熟茶堆味不明显,容易上口,这也是现代熟茶派和传统熟茶派的分歧点之一,传统熟茶推崇的“勐海味”,源出于勐海茶厂传统、经典的拼配料、大堆子、地面发酵,这样的熟茶有着独特的堆味,茶汤较厚,但初入门的茶友不大能接受,所以新生代茶企才萌发离地发酵、小堆发酵等技术改良。

“熟茶热”得益于企业开始重视熟茶市场,用优质原料生产熟茶,在工艺上不断改进,提升熟茶品饮的适口性,并加大宣传力度,熟茶才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消费市场有对高品质熟茶的需求,就会有人想尽办法去解决工艺问题以填补市场空白。“山国演绎”用一吨老班章古树料发酵的壮举,也是多年的经验积累。

当然了,试水名山古熟的茶企也不止一家, 2019年澜沧古茶公司新推出的冰岛熟茶,借助了 公司本身丰厚的底蕴, 一上市就颇受追捧。冰岛古熟的惊鸿一瞥,源于澜沧古茶公司多年在熟茶领域的厚积薄发,澜沧古茶的发酵厂房最早启用于1979年,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使用与培养,这里已形成独特的发酵环境和微生物群落,而使用山泉水发酵,也使得澜沧古茶公司的熟茶产品更具风韵,这块“熟地”已诞出九代0085经典熟茶产品,而乌金更作为公司重器,201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登堂发布,被国内知名大学 EMBA课程列入教学案例,称其代表了现代普洱茶熟茶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今熟茶领域的重磅力作。在众多优质熟茶之中, 世昌兴的“冰岛壹号”拥有不少的拥趸,这一批冰岛熟茶的原料已经过近十年的存放,属于老料新压,它的品质基于原料的优质。越来越多的茶人意识到, 熟茶品质的升级颇多受益于近年来山头茶的兴起。优质山头的茶叶不仅因其百山百味的山韵,适合制成生茶,用于制成熟茶,在3-5年的陈化期间,往往有着令人惊喜的表现,单就好喝这一层面 来看,已经超越了早前许多下关、勐海出品的经典熟茶产品。彩农茶出品的王者力量,在熟茶产品中也是一款十分有分量的优质产品。但考量一个茶品的优劣,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由于山头料发酵熟茶是近年兴起的风潮, 一是价格高昂,受众狭窄;二是名山古树熟茶的 接受度并不是很高,很多资深茶客倾向于大厂和拼配料产品,目前仍抱观望态度。到底它们的陈化空间有多大,陈化的后续表现能否超越曾经的“勐海味” 还未敢断言。

对于商家来说,用上等原料发酵熟茶不仅增加了成本,也有不小的风险。 从原料、市场、成本、品饮习惯等方面看,高端原料和高端熟茶能否具有价值对等关系,小筐发酵、春茶发酵等 PK传统型拼配发酵技术,是否更胜一筹; 山头熟茶是一次产业上的进步,抑或是又一个噱头,尚需时间检验。当然最难的还是人们如何在成品问世后,破除先入之见,客观接受和消费。要刷新多数人固有的观念和思想,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款好茶,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普洱茶后期越陈越香普遍定律,同时能满足新茶的适口性,老班章也好,冰岛也好,既然都是熟茶,也符合这个规律,具备好原料、工艺过硬,发酵成功,后期的表现就值得期待。名山古树熟茶之所以值得尝试,源于市场有需求,不失为普洱熟茶领域的探索性拓展。随着熟茶市场的升级,熟茶产品的多面性也逐步被商家发挥到极致,且不说在销法沱时代涌现的一系列玫瑰、茉莉、茴香、金桔等花式混搭的云南沱茶袋泡茶,小青柑、大红柑风行茶界的绝配,至今不衰。人们在品饮上把熟茶提升到玩味的程度,也让人惊讶于熟茶的千人千面,变化无穷的魅力。

发酵到培育

固本培元才能创新求变直到1973年,官方才正式定义

了“熟茶”这一产品品类,同时对熟茶的工艺进行了必要的规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保密技术在各大茶厂推广运用。在近30年的生产过程中,熟茶的制作方法作为一种明确的制茶工艺被不断地重复、固化、确保了产品的持续稳定。

作为一家典型的传统型熟茶企业,五正熟茶产品如T262、 印本纪,市场接受度颇高。然而,曾任五正熟茶总经理的李亚全婉言道出,随普洱茶逐渐热门而出现的许多新工艺并不能说是一种进步。支撑这一论点的依据在于,目前市上大量存储达十年的茶并没有获得理想的陈化效果,甚至出现越放越喝越寡淡的怪象,老不如新,许多中期茶价格还低于刚上市的新茶。在五正的理念里, 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堪比2003年前勐海茶厂的7572、中茶的7581 这样传统工艺制作的熟茶产品传世。

五正拒绝一切导致茶青产生前发酵的非普洱茶工艺用于普洱茶生产。比如萎凋、低温长炒、渥黄、渥红甚至摇青等,新工艺虽解决了普洱茶新茶适口性的问题,但扼灭了普洱茶存放的基础。 而所谓通过创新工艺,使产品呈现出花香、蜜香等香气,并使香气显扬,实际上是工艺做香,抹杀了普洱茶自身的地域香、品种香和陈化的时间香。五正熟茶董事长周云川先生,同时也是制茶领域的专家,他从百年号级老茶、印级老茶入手,经过20年渥堆发酵技术研究, 掌握了复刻老生茶品质特点的熟茶制作工艺。2016年,以20世纪五十年代甲级蓝印为标的物的五正熟茶印本纪(甲级)一经问世,受到普洱茶发烧友的追捧,成为行业标杆产品,业内称为“印本纪现象”。因此他们认为熟茶要做好, 还得先继承和回归传统,再来谈发展和突破会更现实。

但把做熟茶的态度表达得如此纯粹,作为单一产品的企业毕竟只是少数, 多数茶企只是把熟茶生产作为产品线必要的补充,无论是资金、人力、科技上的投入都属于谨慎型的商业行为。由于熟茶发酵不仅要求过硬的技术,长期的经验也十分重要的,新手的摸索往往伴随不断的试错,这其中,原料的损耗、资金的积压都需要考量,因此,如果不具备相当的把握,多数企业不会轻易涉足熟茶这一领域,不少中小企业的熟茶发酵多是找有经验的大厂代办。目前市场上的熟茶口碑品牌下关、大益、澜沧古茶等屈指可数,其发酵规模10吨至五六十吨以上, 都是大堆子发酵,从长期的产品体验和市场反馈来看,传统的熟茶发酵出品稳定、 味道醇厚、气韵长足,已经成为市场检验后的定论。这样的生产模式也就决定了市场上传统型熟茶多是大厂,但据此便断言小堆发酵或是别的厂牌所产制的熟茶品质不佳,确乎站不住脚。

但出于熟茶生产的风险评估,资金较为单薄的中小企业宁愿把好原料投入到生茶类,使得市场上可供消耗的熟茶越发难找。且由于许多人,特别是女性茶友不宜过多的饮用生茶,因此,市场总体上还是熟茶消耗多。这也是近些年熟茶热兴起的原因之一,更是许多茶企持续开发熟茶产品的动力。虽然中国本土的茶叶年产量巨大,但市场之中的熟茶缺口仍然未能被填补。

与多数企业致力于工艺所不同的是, 由储存方式着手改良熟茶品质也开始崭露新的苗头。柏联普洱立足景迈打造了原产地茶窖,并与微生物专家陈杰以此作为 长期课题研究,通过微生物技术、菌群培养,为生茶的后发酵模拟出的陈化模式,理论上最终将取得和熟茶同样口感和滋味的生茶,当然,这样的人工培育手段毕竟缺失发酵这一环节,产品不可能等同于熟茶,但从中可窥见未来熟茶发展的一个走向。也许有一天,人们通过培育,便达到年份熟茶的陈化效果也未可知。很多人至今仍然对于“勐海味”的熟茶存有源自传统的迷信,往往不远万里地把原料转运到勐海进行发酵,同样在这个因循传统的地方,不少人以离地、竹筐、小堆模式进行发酵。可说熟茶工艺的业态目前仍是传统与创新并存,熟茶发展的路径有着多重方向,并与未来的生物技术密切相关,但是,说到底,人们对于熟茶技艺的创新改良,基本是保留了传统熟茶发酵的原理,在发酵环境、数量、程度等方面进行人工干预。无论其技术终将从哪一个层面突破,都需要探寻一种平衡:上市即喝的适口性和陈化价值的最大化 这才可能成就一款包容了过去、当下、未来,呈现出时间魅力的传世经典茶品。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6月刊

作者|三胡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