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梧州茶文化

找到约1,16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各路高手一较高下!三鹤杯·2021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开赛

三鹤杯·2021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

正式开赛

遥远苍梧野,莽莽六堡山。

饮之香在口,神爽意怡闲。

——南宋·杨冠卿

本届民间斗茶大赛预选赛第一场正式开赛。

黄旻捷/摄

梧州六堡茶生产历史悠久,梧州茶文化氛围浓厚。9月11日上午9时,三鹤杯·2021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预选赛第一场在梧州日报社13楼新闻发布厅正式开赛。本次斗茶大赛由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中心为指导单位,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总冠名,梧州日报社主办,市茶叶商会、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承办,梧州中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协办,近百名市民报名参加“金舌头”,一批茶叶爱好者送来260多个茶样参赛。

比赛正式开始前,嘉宾为评委颁发聘书。

本次斗茶大赛邀请多位六堡茶界专业评委一起对选送的茶样进行评选。记者在现场看到,比赛主会场分为现代工艺区和传统工艺区,专业评委们对选送的茶样进行仔细查看,细细品闻,从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方面,对参赛茶叶进行评估并逐一打分。

专业评委们对选送的茶样进行仔细甄别。

不少参加本次比赛的参赛代表都提到,民间斗茶大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展示舞台,让茶企有机会去取长补短,助推发展。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专业评委代表陈伯昌说:“我已连续担任了几届斗茶大赛的评审,这个民间斗茶大赛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无疑是有提升作用的,这几年选送的茶样质量正在逐年提高。斗茶大赛的举办起了风向标的作用,引导大家把梧州六堡茶往更高品质方向发展。”

观赛市民踊跃上前品茶。

“一年一度的民间斗茶大赛,不仅体现了梧州六堡茶人的匠心精神,更是为了展示梧州六堡茶越来越好的品质。”专门从梧州鸳江丽港步行街赶到现场观赛的市民汤先生表示,斗茶大赛为茶人们提供了交流分享制茶、购茶经验的平台。

当日下午还举行了“金舌头”对决,20名“金舌头”选手在现场进行“盲品”比赛。

“金舌头”对决开始后,参赛者对茶样进行仔细品茗并做记录。

记者注意到,本届“金舌头”参赛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80后、90后占总人数的77%。今年22岁的参赛者韦琪是第一次参加比赛,她告诉记者,比赛以杯为契、以茶会友,加深了她对六堡茶的认识。

“金舌头”参赛者进入“盲品”答题阶段。

仅有5年六堡茶品茗经验的谢易峰也是第一次参加比赛,却以10题全对的完胜之姿成功晋级,他认为,这次比赛选用的茶叶都各有特色,在赛事之余也展示了梧州六堡茶的优势。有两次参赛经验的吴女士则表示,今年的比赛难度升级,茶样质量很好,让她了解到更多优秀的六堡茶品牌。

记者从主办方处获悉,接下来的每个周末,斗茶大赛预选赛陆续举行,届时将有更多茶人、“金舌头”参赛者继续上演精彩的品茗盛宴,欢迎有兴趣的市民到场观赛。

转自:梧州零距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隆重开幕

金秋水都,宝石璀璨,茶韵飘香。10月15日,以“茶韵梧州 岭南瑰宝”为主题的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隆重开幕。

10月15日,以“茶韵梧州 岭南瑰宝”为主题的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隆重开幕。何鎏 摄

10月15日,与会领导嘉宾共同上台参加启动仪式,为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揭幕。杨扬 摄

自治区副主席许显辉出席开幕式并宣布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茶叶协会会长禄智明,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叶志斌,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邝兵,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出席开幕式。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振品主持开幕式。

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由梧州市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共同主办。上午9时,开幕式正式开始。

10月15日,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何鎏 摄

10月15日,梧州市市长李振品主持开幕式。

蒋连生在开幕式上致辞,代表市四家班子和全市350多万各族人民,向莅临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的领导、嘉宾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蒋连生说,古城梧州历史底蕴深厚,交通便捷通畅,生态优势突出。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研究机构、商协会大力支持下,梧州市委、市政府紧扣“三原六茶”发展思路,全链条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使之成为新时代联农带农富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引领下,20年来梧州人工宝石产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道路,梧州成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之一,被誉为“世界人工宝石之都”。六堡茶与人工宝石相聚相会,是千年古韵与时尚潮流的美好联姻。新时代新征程,梧州市委、市政府将以“梧州六堡茶文化节、梧州宝石节”这一崭新平台,坚定不移推动六堡茶和人工宝石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不断擦亮六堡茶原产地和“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金字招牌”;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科技赋能,持续夯实梧州六堡茶和人工宝石的产业支撑;坚持以人为本、传承美好,让生产者获得更多产业红利,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多更好味蕾和视觉的体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切期待各位嘉宾朋友多到岭南古郡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人工宝石的时尚魅力、品尝六堡茶的浓郁陈香、品味岭南文化的粤韵风华、体验广西东大门的蓬勃生机,携手合作共创美好的明天。

10月15日,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在开幕式上致辞。杨扬 摄

韦朝晖在致辞中指出,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政治外交、经贸合作、多领域交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标注了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新高度。多年来东博会秘书处作为梧州宝石节的共同主办方,大力支持宝石节筹办和发展,把“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亮丽名片推向东盟,走向世界。东博会大力推动“桂品好物”出海,使六堡茶再次火爆东南亚,古老的“茶船古道”通过东博会焕发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我们将加快推动东博会升级发展,打造高能级、高水平开放平台,期待梧州“两节”与东博会一道越办越好,常办常新。

10月15日,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叶志斌在开幕式上致辞。杨扬 摄

叶志斌在致辞中表示,梧州宝石产业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产业持续升级发展、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连续成功举办二十届的梧州宝石节,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宝石首饰行业内影响力大、集聚力强的专业节会。当前我国珠宝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配套逐步完备,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增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将继续与梧州市委、市政府及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共同谱写梧州宝石新未来。

10月15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在开幕式上致辞。杨扬 摄

王庆在致辞中表示,六堡茶是享誉海内外的历史名茶。在梧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梧州六堡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茶市增热的良好发展态势,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典范。当前,梧州六堡茶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舞台。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拓宽六堡茶消费渠道,宣传六堡茶品牌典范,提振六堡茶市场信心,为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10月15日,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在开幕式上发言。杨扬 摄

10月15日,旭平首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旭平在开幕式上发言。杨扬 摄

茶叶、宝石行业领军企业代表作了发言。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礼说,企业将发挥自身渠道优势,与梧州六堡茶资源禀赋有机融合,打造一个让茶农、茶企共同参与的价值共创型开放平台,实现“让茶叶飘香万里路、让群众共走致富路”的奋斗目标。中宝协时尚首饰产业分会会长、旭平首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旭平说,中宝协时尚首饰产业分会将一如既往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促进行业发展,吸引更多伙伴来梧投资兴业,助力梧州宝石产业发展壮大。

10月15日,跨国团体标准《六堡茶斗茶规则》在开幕式上发布。杨扬 摄

10月15日,多个重大项目在开幕式上成功签约。杨扬 摄

开幕式上,领导嘉宾共同见证跨国团体标准《六堡茶斗茶规则》发布和我市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本届梧州六堡茶文化节、宝石节共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103.8亿元,其中12个项目参加开幕式现场签约,总投资66.2亿元,涉及六堡茶、宝石、健康文旅等产业。

“我宣布,2023梧州六堡茶文化节—第二十届梧州宝石节开幕!”随着许显辉朗声宣布,9位领导嘉宾共同按下启动按钮。由六堡茶“一芽两叶”+“璀璨宝石”的写意形状融汇成“20”的启动按钮设计,寓意着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梧州宝石节二十年后再出发的新活力。伴随着大屏幕绽放的绚丽烟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出席开幕式的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主要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崔佐钧,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乡村振兴局局长黄智宇,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严伯贵,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班华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徐文伟,自治区供销合作联社理事会副主任陆远万等。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商务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广西联络处、广东省台办、四川省雅安市人民政府、湖南省益阳市人民政府等部门和单位派出代表出席开幕式。

市四家班子领导,科研机构和茶业、宝石行业专家学者,各行业学会、协会、商会代表,茶企、茶商、宝石客商代表,港澳客商及海外侨商团嘉宾,东盟国家驻邕领馆代表、国际友好城市代表和新闻媒体出席开幕式。

来源|梧州发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梧州六堡茶产业背后的匠心茶人

  六堡茶是梧州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梧州市大力发展六堡茶产业,不断促进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兴旺发展的背后,有着无数茶人默默坚持、不断创新的身影。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走近这些六堡茶产业背后的劳动者,透过缕缕茶香感受他们的匠心。

  老茶厂焕发新活力

  从业28年,何志强坚持标准建设和科研创新“两步走”,助力企业发展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月28日,何志强(中)和同事一起品评茶叶。

  广西梧州茶厂被誉为“中国六堡茶工业的摇篮”。在这里,从业28年的何志强,为企业发展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奉献了青春与才智,也从一名供销科业务员逐步成长为梧州茶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拥有高级农艺师的职称,还被评为2018年度“梧州市优秀产业工匠”。

  走下讲台踏上茶路

  对于何志强来说,挑战更能彰显人生的价值。1992年,当时还是大学教师的他毅然走下执教近十年的讲台,到梧州茶厂工作,开始自己的茶路追梦之旅。

  何志强进入梧州茶厂后,从供销科的科员做起,既要把好茶叶原料关,又要挨家挨户地跑市场找销路。然而,即便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下,他还是会利用晚上的时间,钻研茶叶加工技术。2000年,何志强进入企业领导层,在厂内各个部门都锻炼过的他,对梧州茶厂的优势与不足有着充分的了解。

  “梧州茶厂自成立以来,从未中断过六堡茶生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工艺、产品等更是得到社会的肯定。”何志强说,以前,梧州茶厂也曾生产过花茶、保健茶、茯砖茶等产品,但效果始终不算太好,这一次次的尝试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六堡茶是梧州的特色茶品,只有挖掘利用梧州本土文化,把六堡茶做好并打响品牌,才能更多地取得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价值。

  提高标准致力创新

  每一批产品出厂前,组织厂里的管理、技术人员共同对产品进行技术质量评定和比对标准样,这个做法何志强坚持了二十多年,为的就是保障产品质量。

  早在1995年,梧州茶厂便建立了一套企业生产标准。近年来,黑茶风靡全国,为六堡茶走向更大的市场创造了发展机遇。何志强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及专业的技术能力,认为这是让企业发展成为标准化强企的一个契机。他大力支持梧州茶厂提升具有特色的加工工艺,以及制订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企业标准,努力开创生产经营新局面。

  2006年起,梧州茶厂开始推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负责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的何志强在积极参与改善“人、机、料、法、环、检”等要素环节的同时,也推动企业加大科研创新力度,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梧州茶厂的六堡茶陈列馆内,展示桌上的茶叶里盛放着一朵朵小金花,这是何志强常挂在嘴边的骄傲。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活力。”何志强说,多年来,他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研究消费者需求,带领车间技术人员积极研究六堡茶的新技术,成功探索六堡茶发金花关键控制技术、六堡茶发酵工艺自动控制技术和槟榔香六堡茶制作工艺等技术创新,研发推出的“槟榔香”“金花”“陈香”等系列特色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追捧。

  弘扬文化打造品牌

  “美丽的鸳鸯江边有一个好地方,梧州茶厂百花飘香令人向往,朋友你知不知道这里的品牌好茶叶,三鹤六堡,三鹤六堡,名茶传四方!”2019年,由何志强作词的厂歌——《三鹤飞翔》从梧州茶厂响起,不断传扬。

  “三鹤”是梧州茶厂精心打造的产品品牌。为提升“三鹤”的品牌影响力和梧州茶厂的企业形象,何志强一直尽心尽力。2007年以来,他先后发表了《弘扬六堡茶文化,做强六堡茶产业》《梧州茶厂初期回眸》《广西梧州茶厂创建质量文化品牌的实践》等论文,编印了梧州茶厂首部“史书”——《茶人茶事茶香——梧州茶厂研究成果与信息汇编》,在传承企业文化、展示梧州茶厂人风采的同时,也为“三鹤”品牌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2011年,梧州茶厂(注册商标:三鹤)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几十年来,梧州茶厂所打造的‘三鹤’六堡茶不断得到市场的认可,并被评为‘中国六堡茶标志性品牌’。”何志强自豪地说,2019年,梧州茶厂销售收入超2亿元,比2018年增长0.79亿元,如今,“三鹤”六堡茶的品牌价值已达到3.83亿元。梧州茶厂这个老牌企业正不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小公司”闯出大名堂

  坚持“对每一片茶叶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李访带领他的团队通过技改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和扩大生产能力,公司如今年产六堡茶达500吨  

  4月27日,李访仔细检查刚刚完成汽蒸工序的茶叶。

  4月27日,梧州市中茗茶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弥漫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茶香,车间里,刚蒸好的茶叶还冒着热气,公司总经理李访便低头对每筐茶叶进行细致检查。投身六堡茶行业三十年来,李访正是凭借着这股“对每一片茶叶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在行业里耕耘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自主研发生产设备

  1990年,李访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了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前身)工作,成为一名生产工人。茶叶制坯、翻堆……每天都要完成生产指标,工作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李访还是挤出时间学习,主动请教厂里的制茶老师傅,一点一滴积累经验,逐渐练就一身精湛的制茶技术。

  往后二十年间,李访从一名生产工人逐渐成长为梧州中茶公司的华南区销售经理,积累了扎实的茶叶生产与销售知识。2012年,李访看到六堡茶市场发展前景远大,他毅然离职,和家人一起创办了梧州中茗茶业有限公司。

  在六堡茶行业工作多年,李访坚信,茶叶的品质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在中茗茶业设立之初,李访就确立了“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科学创新”的宗旨,专门在公司里设立工程部,带领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整套茶叶生产加工设备和卫生检测设备,成功克服了传统六堡茶以往手工制作周期过长、茶叶品质不稳定、卫生条件差等难题,既完整保留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所带来的独特茶香、汤色和风味,又提高了企业资金周转率和茶叶产出量。

  为了不断提升茶叶品质,李访与公司研发团队不断推进传统制茶工艺的改革,先后成功申请《连续蒸茶设备》、《六堡茶的制备方法》等多项专利,《梧州六堡茶制备工艺技术研究、创新及应用》技术创新项目获得申报立项。通过实施技改扩产工程,中茗茶业从一家小公司发展到如今年产量达500吨的六堡茶企业,成为梧州市颇具规模的六堡茶生产厂家之一。2019年,李访获得了“梧州工匠”称号。

  推出新品助力抗疫

  “他就像个技术男,平时除了去拓展营销渠道,就是一刻不停地琢磨研发。”这是公司多名业务骨干对李访的评价。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司暂停上班不能生产,李访却在家坐不住,一个人悄悄地回到厂里开发新产品。

  李访想到,常喝六堡茶可以增强免疫力,而金银花、菊花又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便按照梧州市民的饮食习惯,尝试研发了一款“金菊六堡茶”。在六堡茶里添加金银花和菊花,分量多了会影响口感,分量少了又起不到效果,为了让茶叶的配比达到最佳状态,李访用克数秤进行了几十次配比试验,一克一克地增减,反复对比进行试饮,终于成功研发出口感温润的“金菊六堡茶”。

  研发出来后,李访第一时间将这款产品捐赠给梧州市红十字会,为在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加油打气。随后,细心的李访又考虑到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饮茶习惯,为这个产品设计了袋泡茶包装,方便饮茶者携带和快速冲泡。设计制作完成后,中茗茶业又将新一批产品送到了环卫工人和水利建设者的手中。

  “传统+创新”是李访坚持的方向,正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研发“金菊六堡茶”一样,李访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风向,创新研发六堡茶产品。眼下,李访带领研发团队将视野投向了年轻人群体,尝试运用合作伙伴模式,开发更多年轻化的六堡茶产品,在传统茶文化中添加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群体对六堡茶的关注,扩大六堡茶品牌的竞争力,助推六堡茶“百年老茶发新枝”。

  老茶人传承茶文化

  作为六堡茶人,陈伯昌不仅在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上推陈出新,更面向海内外积极传播六堡茶文化,被大家称为“六堡昌”  

  4月24日,陈伯昌在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馆向来访者介绍揉茶机的历史。

  木质揉捻机、竹编水壶、老葫芦、陶瓷茶杯……位于梧州骑楼城的陈伯昌非遗传习所里,摆设着许多与茶有关的老物件,这些都是陈伯昌走街串巷搜罗而来的宝贝,也见证着他对六堡茶的深情。

  在梧州茶界,陈伯昌被大家称为“六堡昌”。多年来,作为六堡茶人的他,不仅在掌握六堡茶传统制茶技艺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积极推动文化传承和技艺推广相融合,做好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让六堡茶文化走出梧州,走向全国。

  走进高校做老师

  陈伯昌是土生土长的六堡镇九城人,世代务茶,从小便接触六堡茶,耳濡目染间,他对六堡茶的感情越来越深。1978年,高中毕业后,陈伯昌被分配到九城茶厂担任技术员,加深了他对六堡茶的认识。

  釆青、晾青、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分拣、陈化……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像烙印一般烙在陈伯昌的心里。作为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陈伯昌认为,传承必须讲究完整性,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

  “就好比制作茶膏,虽然制作成本高、熬制难、市场小,但我还是要做,这是我传承六堡茶文化的责任。”陈伯昌边把一块十多斤的六堡茶膏小心地放入展示柜中边说,茶膏是六堡镇的一种传统茶产品,虽然看上去黑乎乎的其貌不扬,却极具保健功效。要做成一块茶膏,要经过三天三夜的熬制,十斤茶才能熬出一斤茶膏。由于成本高,所以订单较少。即使如此,他还是坚持制作茶膏,并将这门手艺传授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但是,传承绝不应只限于家族之间。”

  陈伯昌认为,六堡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独特的工艺,只有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其文化精华,才能更好地助推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他不仅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梧州职业技术学院、苍梧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担任老师,而且牵头成立了六堡农家茶协会,设立了陈伯昌非遗传习所。传习所里不仅陈列茶叶和茶具,还设置有制茶、泡茶等体验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广西师范大学、梧州学院、梧州职业技术学院、苍梧中等专业学校等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2010年,陈伯昌更牵头成立了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面向国内外传播六堡茶文化,促进会的成员涵盖了加拿大、韩国、英国等国的茶人茶商。

  主动参与斗茶赛

  随着热水入壶,一瞬间茶香四溢。陈伯昌为前来拜访的好友冲上一壶“貂蝉”六堡茶,一斟一酌间,慢慢讲述好茶背后的故事。

  “要做一个合格的工匠,不仅要将工艺传承下来,还要学会创新。”陈伯昌说,要让传承具有生命力,就要取其精髓、不断升华,在保留古韵的同时赋予它时代气息。正是传承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有机融合,让陈伯昌的制茶技艺不断提升、产品日趋丰富,他也因此荣膺2019年度“广西工匠”称号。

  明前茶生在乍暖还寒时,如貂蝉登楼拜月夜;明后茶形态娇美,恰似西施回眸一笑百媚生;夏茶汤似瑶池醴泉泻,色如春娇芳草绿,仿佛贵妃醉酒众生迷;秋茶入口即有沧桑意,让人联想到马上琵琶昭君怨……“四大美人”茶是陈伯昌在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选用苍梧群体种六堡茶原料制作,通过创新杀青和提香的工艺改良口感,并用我国古代四大美人来分别命名的四个季节茶叶产品。这个系列的茶品一推出市场,就受到各地茶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创新不仅仅体现于制作技术和研发产品,更体现在传承技艺与传播文化的方式上。陈伯昌说,以前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是父子之间“手上功夫”的代际传承,但如今,技艺传承要走上课堂面向大众,传授者不仅要将“手上功夫”传授出去,还要用科学依据让学生理解和信服。

  翻、捺、挪、甩、抖、扣、挺、抓、压磨、烫……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传统工艺炒青的动作,陈伯昌将技术动作具化为文字,并印刷成培训小手册。此外,“茶多酚”“光合作用”“茶多糖”“茶单宁”等词汇也走进了陈伯昌的传统工艺教学课堂,让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认识六堡茶的特性及种制技术。

  这些年,诸多荣誉加身,陈伯昌却将此视作鞭策与责任。去年,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动参与梧州日报社举办的2019梧州六堡茶民间斗茶大赛,协助组织茶人茶商参赛,让六堡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今,在做大传统工艺六堡茶产业的征途上,他仍在不断地努力着……

  “百家茶”有了“统一味”

  茶人谭爱云潜心研发出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茶叶制作的生产效率,给合作社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4月22日,谭爱云在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上检查茶叶的柔韧度。

  “轰隆隆——”4月26日,在茶山环抱的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里,传出了一阵阵机械运转声。这是从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传来的声音,一条村里前所未有的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正在运行。而研发出这条生产线的,正是2019年“梧州工匠”称号获得者之一、沁怡合作社的负责人谭爱云。

  茶叶“换”来生产线

  “我就是爱做茶,一年至少有两百天是‘泡’在茶里面的。”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制茶技术的谭爱云,是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多年来,她不断改进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让茶香从六堡茶山飘往全国各地。

  创建制作传统工艺六堡茶的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是谭爱云一直以来的目标。以往,在做茶的过程中,谭爱云经常听到一些茶商评价称,传统工艺六堡茶靠手工制作,给人的印象是“百家茶百家味”,质量不统一且产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传统工艺六堡茶更好地‘走市场’。”谭爱云受访时说。

  为了实现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加工全过程流水线作业,提升茶叶的产量,并让茶叶从鲜叶到成品“不沾地”、“不沾手”,进而提升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市场竞争力,谭爱云从2017年就开始构思传统工艺六堡茶生产线的配置。

  在构思的同时,谭爱云也在默默地积蓄实力。六堡茶是时间陈化出的“黄金”,沁怡合作社存有一批靓茶叶,谭爱云原计划让这批茶叶陈化久一些以增加经济价值,但为了筹措研发生产线的资金,她咬牙将这批茶叶推出了市场。谭爱云卖出了15吨茶叶,终于换来了搭建厂房与研发生产线的资金。

  今年订单大幅增

  杀青——揉捻——堆闷——复揉——干燥,深耕传统制茶工艺几十载,谭爱云早就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熟记于心。她从一台小小的杀青机获得灵感,把传统制作工艺每个步骤所需的工序列出来,结合自身制茶经验,花费一年多时间,设计出了一张细致的生产流程工序图。

  2018年上半年,谭爱云拿着工序图去到浙江,找到一家专业机械制造厂商,询问能否按照工序图打造出传统工艺六堡茶的生产线。“拿到图后,工程师说要考虑一下,因为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生产线,担心做不出来。”谭爱云说,一开始,她心里很忐忑,担心没有厂家愿意承接这条生产线的制作。幸好,一个月后,对方答复称,这条生产线可以打造。

  为了让工程师能更精准地制作生产线的各部分配件,在生产线打造过程中,谭爱云不断与工程师沟通,向工程师讲述制茶原理。鲜叶杀青需要控制温度,嫩茶需100℃至150℃,老茶则需要180℃,传统杀青机难以准确控温,谭爱云便要求在生产线的杀青模块加入温度调节功能,可以根据鲜叶状态进行杀青的温度调节;在进行揉捻步骤时,老茶需快揉,嫩茶需慢揉,谭爱云便提出揉捻机器要能调节快慢,必须精准到可以控制每一分钟的转速……

  将近一年时间的不断沟通磨合,谭爱云前后三次修改机械设计版本。2019年春季,传统工艺六堡茶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线终于组装完成,顺利投入2019年秋茶的制作。由鲜叶提升机、热风杀青机、网带冷却输送机、回潮机、闷堆机、揉捻机组、动态烘干机等机械组成的一条长达几十米的生产线,不仅融合了传统制作工艺的特点,且现代设备的精准控制还解决了传统工艺“百家茶百家味”的问题。

  而更令谭爱云和沁怡合作社170多名茶农欣喜的是,这条生产线让传统工艺六堡茶的产量大大提升。以往,一名工人手工制作传统工艺六堡茶,一天大约只能处理7.5公斤鲜叶,而工人操作生产线制茶,8小时便可处理5000公斤鲜叶,产出1000公斤毛茶。

  谭爱云说,有了生产线后,合作社的制茶效率提高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大大提升。有不少外地客商为沁怡合作社的茶叶品质、产量与价格所吸引,纷纷要求合作,合作社今年前四个月接到的订单量已经超过往年一年的订单量,这让茶农们对种植六堡茶增收有了更大的期盼。

  西江都市报

  文字:本报记者 蒙敏莹 陈雨燕

  图片:本报记者 杨扬

  编辑:覃燕霞

  编审:黄祎婧

找到约1,15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