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婺源仙芝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被低估的江西茶,有历史有故事,你要听吗?

自2022年4月23日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以来,我们通过文字与图像,在云上展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内涵、品牌产品、品牌形象,呈现有关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茶地理标志地图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也正式上线。

地图中总共包含中国601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有81个,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别有76、57个。

今日分享江西省茶叶地理标志地图。江西省共有26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绿茶地理标志19个、红茶地理标志4个,其他茶地理标志3个。

左湖南右福建,

北上还有湖北安徽浙江,

在地标馆的茶叶地标地图里,

各个排的都很靠前,

显得江西似乎变成了“茶叶洼地”。

庐山风光

江西还真不是“茶叶洼地”。

有好山有好水,

这里定有好茶。

冬日的庐山雾凇

在中国茶史上,论底蕴,

江西可是万里茶道的黄金水道与两大茶叶贸易枢纽。

北宋时期,江南15个重要的产茶州、县,10个在江西。

清末民初更是江西茶叶的黄金时代,

江西83个县,有50多个县种茶,

种茶面积在百万亩以上,

最高产量曾达30万担。

但到了近代,曾经的茶叶大省,

却因种种原因出现了退步。

民国时,受东南亚国家茶叶种植影响,

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饱受打击。

抗战期间,全省155万亩茶园又几乎全被炮火摧毁,

仅婺源等两三个县保存。

到了现代,江西茶重出江湖,

但全国的茶叶局势已经是你追我赶,时不我待。

近几年,江西省为大力推动农产品出赣,

打造了“赣鄱正品”这一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探寻江西茶与江西农产品的破局之路。

如今,“赣鄱正品”发展势头正猛,

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婺源绿茶等,

一大批特色茶叶地标均纳入其中,

第三批认证工作预计也将在今年年底完成。

“赣鄱正品”品牌主形象

江西茶,有历史有故事,

你要听吗?

庐山云雾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对于庐山,大家最熟悉的应当是是苏轼的《题西林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云雾 图源:庐山智慧旅游

一年365天,200多天云雾缭绕的庐山,在茫茫雾海中,何人能识其真面目?“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云雾的滋润,促使芽叶中芳香油的积聚,使其保持鲜嫩,方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也正因此,庐山云雾茶要比其他茶采摘时间较晚,谷雨至立夏之间才开园采摘。

庐山云雾茶最讲究的是炒青技术,必须炒得透,炒得熟。传统是在斜锅内进行,双手抛抖炒,先抖后闷,抖闷结合,炒至青气散发,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还要在圆簸箕内用双手回转滚揉,成条后,再行抖散,揉青后的茶叶还需再次回锅进行抛炒。制成的云雾茶以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六绝”一举扬名中外。

庐山云雾茶,是佛茶也是文化茶。公元381年,南下广东的慧远法师途经九江,被闲旷秀丽的庐山吸引,遂驻锡于此,在庐山北麓修筑精舍东林寺,开创了净土宗。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当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侣云集。他们攀危崖,冒飞泉,竞采野茶。在白云深处,劈崖填峪,栽种茶树,采制茶叶。据有关数据统计,庐山上有摩崖石刻900余处、碑刻300余处,寺观曾多达500多座,历史上曾有1500名诗人,为庐山写下了4000余首诗歌,历代绘画大师以庐山为题材所画的山水画,更是数不胜数……

如此多的文人雅士留下墨宝滋养,庐山云雾茶喝起来自然颇为讲究。人人都说泡茶“泉水为上”,茶圣陆羽遍访天下名山,评出“天下十大名泉”,这其中庐山的谷帘泉,评为“天下第一泉”。宋代学者王禹偁考辨了谷帘泉水后, 在《谷帘泉序》中说到: “其味不败, 取茶煮之, 浮云散雪之状, 与井泉绝殊。”据测定,谷帘泉水的pH值为6.8-6.9之间,更适合于泡茶,有利于茶叶品质风味的完美呈现。来庐山寻茶,可千万不要遗漏这与庐山云雾茶最相匹配的“天下第一泉”。

修水宁红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民国时期的上海与香港茶市,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宁红不到庄,茶市不开箱”。因为宁红茶是整个市场品质等级最高的茶叶,宁红茶把价格定下来了,其他茶才能够比照出价,宁红茶可以说是当时武汉、九江、上海、香港等大码头茶价的风向标。

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阶段。受到国外文化冲击,减肥成为当时的时尚,宁红减肥茶应运而生,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保健品。1998年的“芬氟拉明”事件后,宁红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又恰逢此时茶叶市场萎缩,连带着宁红茶也一蹶不振。

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宁红茶才渐渐恢复元气,重返名茶行列。2015年,在江西确立“四绿一红”发展战略时,宁红茶是唯一入选的红茶品牌。

传统宁红工夫茶,享有英、美、德、俄、波五国茶商馈赠为“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殊荣,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还盛赞宁红为“礼品中的珍品”,并欣然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其独树一帜的品味风格,被茶圣诗仙们赞为“茶中美人”。

宁红茶属全发酵类中小叶种红茶,新鲜茶叶采摘下来后,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多道工艺,形成了“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的独到核心制作技艺。此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就包括了宁红茶制作技艺。

婺源绿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一提起婺源,就想起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这个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小县城,其实还有另外一长名片——绿茶。

婺源山村晨雾

“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短短数语,是陆羽《茶经》关于婺源产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美国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对婺源绿茶有极高评价:“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特殊的樱草香,味特强。有各种商标,以头帮茶(春茶)最佳”。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山区,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靠着婺源县内原生态生长的特色茶树品种——“婺源群体种” ,加上改进传统松萝茶制法,采取高温杀青、小桶揉捻、低温长烚的特色工艺,形成了色绿、香高、味浓醇的品质特点。从清康熙至光绪的 200 多年间,婺源茶叶生产和出口规模达到鼎盛,是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

作为朱熹故里,受朱子思想的影响和“徽文化”的浸润,婺源的茶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色彩。婺源茶道从婺源茶文化中选取不同的意蕴与内涵,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集中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体现出了“敬、和、俭、静”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

今年11月,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婺源县国家级茶树良种喜添“第三胎”——“婺绿1号”茶树新品种获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婺绿1号”是采用单株选育法从婺源群体种中选出的茶树品种,具有旱生、芽叶小、茸毛中等、持嫩性强等特征。是婺源县继“上梅洲种”“鄣科1号”之后选育的第三个国家级茶树良种。

浮梁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对浮梁的初印象,来自于中学时期被白居易《琵琶行》支配的恐惧:“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何为浮梁?浮梁属于曾经的“江南西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昌江与长江两水相融,旧时水利设施并不完善,“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名浮梁”。

唐朝时,浮梁是大唐的茶叶贸易中心。十七世纪,浮梁工夫红茶经海上丝绸之路运到欧洲各国。到了民国初年,浮梁工夫红茶还获得了“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49年,作为生日贺礼被国家赠予斯大林。

浮梁这座小城,不仅盛产茶叶,还“水土宜陶”。在民国前,“瓷都”景德镇一直属于浮梁县,就连瓷器的原料“高岭土”都因瑶里高岭村得名。“摘叶为茗,坯土为器”茶与瓷,让浮梁在几千年的岁月里诞生了独特的“瓷茶文化”。瓷质茶具的细致、光滑,与不发酵的绿茶入口口感更加的相似,且水为茶之母,瓷为茶之父,茶滋于水,水藉于器。茶在陶瓷的装饰包裹下更有一股古韵与意境。而陶瓷有了茶的填充倍显丰满,韵味十足。唐代文人颜真卿、陆士修等曾于浮梁品茗诵诗,并留下诗作《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一句,描绘出浮梁茶的馥郁芬芳与茶具景德瓷的洁白剔透,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近年来,除与“祁红”师出同门的“浮梁工夫红茶”“浮瑶仙芝”“瑶里崖玉”之外,还有“得雨活茶”“瑶河仙芝”,“西湖珍芝”“野兰芝”“浮绿芽玉”“瑶岭玉芽”……浮梁茶逐步研发出许多新的更优品种,以推动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迭代发展,扩大产品矩阵。此外。浮梁县还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联手打造浮梁茶新综艺《最美茶艺师》,如今已经播出至第五季,让全国各地观众更多“走进”浮梁县、更多了解浮梁茶,不断提升浮梁茶品牌影响力。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百科细说绿茶:被遗忘的历史名茶"松萝茶"

  茶百科人3月31号行走茶区到安徽省黄山市,制作黄山毛峰茶。


  其实,黄山不仅有黄山毛峰,还有一个长期被人遗忘的历史名茶:休宁松萝。


  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并不影响松萝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及历史地位。



松萝茶的产地


  休宁松萝,产自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山峰。


  黄山山脉南伸,铺出一片丘陵山峦交错的土地,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这里就是休宁县。


  休宁县地处黄山茶区中心,东接屯溪区、歙县,南依浙江开化和江西婺源,西连黟县、祁门县,北靠黄山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



松萝茶的诞生


  松萝茶的起源,可以追踪到唐代。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茶之出”部分,详细列举了我国产茶的地名,有“八道十三州”之多,其中在“浙西”道名下就列有“歙州”,那个时候休宁就归属于歙州。


  唐代歙州茶的市场地位可以从《敦煌变文集》“茶酒论”中找到答案:“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这“万国来求”的茶货中,就有休宁茶。


  最早记载松萝的古籍,是明人沈周的《书岕茶别论后》,其中有“新安之松萝”的句子。沈周(1427~1509年)为明宣德时期人。


  明万历《休宁县志》:“邑之镇山曰松萝,以多松名,茶未有也。远麓为瑯源,近种茶株,山僧偶得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时。”


  新编《休宁志》载:“全国最早名茶之一的琊源松萝,于明隆庆时(约1570年),由僧人大方创制。”



松萝茶走红的前奏


  宋元时期,饼茶以外开始出现蒸青散茶。《宋史.食货志》说:“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乃是饼茶,散茶则是经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的茶。其时徽州的茶类繁多,这在歙人罗愿的《新安志》有较为详备的叙述:“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者,是为片茶八种。其散茶曰茗茶。”


  《宋史》里说,歙州等地产茶“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茶类众多,至于茶的产量,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每年有105万千克,约占全国产量的1/24。据《休宁县志》载,此时休宁设有茶提举司。说明,作为徽州大县的休宁,茶业十分兴旺。


  然而明代前期徽州茶的生产可能并不景气,原因在于元代赋税较重,对茶叶生产造成摧残。休宁人朱升对此曾有评说:“穷山荒疃,采摘之家,虽竭其庐之人,亦不能应。”乃至后来冯时可在《茶录》发出感叹“徽郡向无茶”。


  明中叶以后,徽州茶开始崛起。


  近山之民多业茶,虽妇女无自逸暇。 (《橙阳散记》)。《弘治.徽州府志》载:  “婺源征收草茶茶课一千九百六十二斤。”由此得知,整个徽州的茶叶产量也不会很低。


  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徽州府有茶棵一千九百六十五万株”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徽州松萝茶横空出世,随着徽商脚步而畅销四方,盛名远播。



松萝茶的走红


  明人许次纾的《茶疏》中提到松萝茶,并评价松萝茶质量为上等:“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于颉颃。往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松萝远甚。”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松萝茶在当时已经作为标杆存在。


  明代冯时可的《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是茶,比天池茶稍粗,而气甚香,味更清,然于虎丘,能称仲,不能伯也。”这说明在明代,饮松萝茶已成为一种时尚,因其香味比虎丘茶好,故而爱者甚众。


  所以,后来歙县本土品质比松萝更好的茶叶,名字也换成“松萝茶”。歙县的富商也开始做起了休宁松萝的生意,《橙阳散志》记载:“歙之巨商,业盐而外唯茶,北达燕京,南极广粤,获利颇丰,其茶统名松萝。而松萝实为休山,匪隶歙境,且地面不过十余里,岁产不多  ,难供商贩。今谓松萝,大概歙之北源茶也,其色味较松萝无所轩轻。”


  松萝茶的走红,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松萝茶几乎成了整个徽州地区绿茶的总称。



松萝茶为什么走红呢?


  明代将饼茶的蒸、碾、压、烘等多道工序,简化为杀青和烚(xia)干,其中杀青最为关键。明代早期的散茶属于蒸青绿茶,后来人们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逐渐改蒸为炒。炒青技术就是鲜叶不经过蒸汽杀青而改用热炒杀青。松萝的独特制法恰恰就表现在“炒”字上。


  明万历年间曾在徽州任职知府的龙膺曾经亲眼见过制作松萝,印象深刻:“予理新安时,人松萝,亲见之,为书茶僧卷。其制法用铛磨擦光净,以干松枝为薪,炊热候微炙手,将嫩茶-握置铛中, 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箕用细篾为之,薄摊箕内,用扇摘冷。略加揉捻,再略炒,另人铛文火焙干,色如翡翠。”  松萝茶在中国茶史上之所以占有很高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独树帜的制作技术。


  明代松萝茶产量颇丰,远销各地。再加上当时人们对茶叶香气的追求,松萝茶走到了茶叶历史舞台的中间。



松萝茶的巅峰时期


  明人黄龙德在《茶说》说:“真松萝出自僧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虽经日而色香味竟如初烹而终不易。”并说“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


  从而看出,其时的松萝不但产自徽州,甚至已经蔓延到徽州以外的茶区,以至到清代,松萝涵盖范围更广,《重修安徽通志》云:“(宁国府)宣、泾、宁、太诸山皆产松萝。”


  由此可以想象,古代的松萝茶,相当于现在的龙井。



松萝茶 炒青始祖


  松萝茶问世,开创了简明快捷的散茶时代。这么说毫不夸张。


  炒青的制法基本就是松萝的制法,屯绿更是继承了这种制法的基本要领,虽然花色品种有很大改变,然而热炒杀青仍然是制茶技术的关键环节,以至有人说“松萝是屯绿的始祖”,这句话并不过分。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詹罗九先生在《关于安徽茶叶经济的思考》中有这样说法:茶商自明末清初开始批量出口欧洲,而最早出口的大宗茶是武夷茶和松萝茶。休宁松萝茶,创制于明初,到明代中后期已经远近闻名,明末清初松萝茶制法已传播到安徽南北和赣、鄂、浙、闽诸省,成为当时质量优良的大宗茶口东口。  清嘉庆、道光年间,松萝茶大量出口,发明了松萝茶精制技术,逐渐演化为屯绿。


  可见松萝的历史分量。


  松萝茶曾是徽州人的骄傲。


  原来现在鲜为人知的松萝茶,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


  我们期待着松萝茶的蜕变,以更好的姿态站在我们面前。

中国茶叶大省的名茶(二)

云南省

历史上云南,虽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但由于地区偏僻,当年茶圣陆羽无法到及,致云南茶长期不为人知。

在交通、物流、文明交换发达的背景下,众多被茶圣“遗漏”的云南好茶逐渐浮出水面,以滇红和普洱茶为首的云南名茶被越来越多的茶友认可。

1、普洱茶(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一种茶)。

2、滇红(滇西南澜沧江以西的高山峡谷区的一种茶)。

3、十里香,原产于昆明东郊金马山麓十里铺所在地,现茶厂位于石林。

4、宝洪茶

产地:昆明市宜良县宝洪山

5、磨锅茶

产地:保山地区腾冲县蒲川乡的清凉山,以磨锅干燥的特殊工艺制成,故名"清凉磨锅茶"或"清凉山磨锅茶"。

6、回龙茶

产地: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城大厂乡回龙寨

7、翠华茶

产地:云南昭通大关县翠屏山麓的翠华寺

8、墨江云针

产地:产于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江西省

江西是中国的产茶之乡。江西人饮茶历史十分悠久,自秦汉时代就开始植茶、制茶,茶产量之高,茶品种之多,茶工艺之精遍布全省。

1、浮瑶仙芝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瑶仙芝就生长在这“晴天早晚遍地雾,阴雨之时满山云”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茶叶长年受山岚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每年清明前采摘嫩芽,用土灶柴薪,手工搓揉,精心烘焙,原始土法制作而成。

2、遂川狗牯脑

狗牯脑茶种植,始于明末茶农梁传谥,产地于遂川县狗牯脑山,茶树少,产量低,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为不越家门的世代秘传。

3、婺源茗眉

婺源是江南产茶的最核心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非常适合茶叶生长。

4、庐山云雾茶

庐山产茶历史更久,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焙制茶叶。由于庐山云雾缭绕,四时不绝。故得“云雾茶”之名。

5、修水双井绿茶

双井绿茶产于修水县杭口双井村,一芽一叶,长不过两分,粗不过锥尖,泡在碗中,片片竖立,以山泉水泡之,色呈淡绿,明净可鉴,饮之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6、宁红茶

宁红茶在前清时期极兴盛。主产于江西的修水、武宁、铜鼓等县。

7、丰城罗峰茶

罗峰茶产于丰城县的罗山,这里峰峦耸立,树木苍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极利于茶树的栽培。

8、九龙茶

九龙茶产于安远县境内海拔1000多米的九龙山上。九龙山森林茂密,云雾缭绕。

除了以上介绍的江西名茶,其他还有上饶白眉、得雨活茶、通天岩茶、林生婺绿、井冈翠绿、晓起毛尖、梅岭毛尖、武夷源贡茶、小布岩等。江西各地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手工制茶习俗。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