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温州

找到约72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温州茶叶如何念好“新茶经”?市政协委员积极建议

“今天你喝茶了吗?”在近日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十五次主席会议暨“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上,不少与会人员在发言时都不约而同地带上这句“开场白”。

此次“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协商内容就是“做好‘三茶’统筹,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作为浙江茶乡之一的温州,当下该如何念好这本“新茶经”?

所谓“三茶”是指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要高质量发展一个地方的茶产业,需高度做好“三茶”统筹。那么,对于“三茶”统筹,我市应该怎么做?日前,市政协调研组对我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展开了充分调研。在此次“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上,与会市政协委员也积极出谋划策。

温州茶叶之早闻名全国

说起温州茶叶,至少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在隋唐时期,温州茶叶就已出名,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引《永嘉图经》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当下,温州茶叶也争奇斗艳,涌现出了永嘉乌牛早、泰顺三杯香、乐清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文成贡茶、苍南翠龙、瓯海黄叶早等一系列茶叶品种,其中部分茶叶品种闻名全国。

不过,温州茶叶在国内最出名的还是一个“早”字。“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早茶数温州”,这已获业界公认。

温州茶叶的早,是由于天然的区位优势,温州全境介于北纬27°03′-28°36′间,是茶叶生产的黄金纬度,所产茶叶具有“嫩、香、甘、鲜”的独特品质。同时,温州茶叶品种均属于早茶品种,在业界有“龙井好,温州早”这种说法。温州茶叶往往在每年二月中下旬就开始采摘,其中特早生茶种“乌牛早”比其他早茶的采摘要早个把月,属于真正的明前茶。因此“乌牛早”近几年迅速成为全国各地茶叶基地的主要种植品种,目前全国种植面积已超百万亩,成为国内种植最广的茶叶品种之一。

温州茶叶因“早”闻名全国,但是温州的茶产业在茶乡浙江并不突出,茶园种植面积只占到全省的9%,产茶量和茶产值在全省的占比更低。就全省来看,温州茶叶在种植规模、产茶量、产值等多个方面均远不及杭州、丽水等地。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我市目前茶园种植面积为28.46万亩,每年茶叶总产量为7277吨,年总产值为13.83亿元。

温州的“茶香”仍未远扬

当下,大家聊茶、喝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会是“座上宾”,然而特点突出、品质优良的乌牛早、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泰顺三杯香等温州早茶仍未成为多数人的首选茶品。

温州早茶当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因为温州茶叶香气不足,而是“茶香”仍未能远扬。市政协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温州茶产业发展不及省内杭州、丽水等城市,主要是四方面问题所致:一是我市对茶产业的总体目标缺乏,尚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缺乏清晰的定位,“三茶”统筹做得不够;二是我市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实力不足,市场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目前全市仅有市级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国家级未实现零的突破,与省内的丽水松阳和省外福建福鼎等地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市茶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强;三是我市在茶产业的科技投入增长不快,包括各级财政投入茶产业科技的资金不足等,致使我市茶产业人才短缺,科技攻关项目不多,茶叶新品种培育力度不足;四是我市的茶文化氛围仍不浓,大而有影响力的宣传载体缺乏,包括茶文化挖掘等诸多方面未跟上发展需求。

市茶研会副会长、浙江苍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云铭表示,当前温州的茶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期,跟温州的茶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和品牌建设不突出有不小关系。

市茶研会副会长、乐清市能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义春则认为,我市茶产业在“文化赋魂”方面做得不足,因此无法获取茶产品的更高溢价,也无法让茶文化完全融入大家的生活,进而影响到温州“茶香”飘得更远。

委员声音

市政协常委、市瓯礼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浙江温韵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亮

让大家觉得温州早茶好仍需勤“吆喝”

温州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众多,但是温州早茶的影响力不及省内其他城市,主要和温州早茶在“吆喝”上的力度尚不足有关。要打响温州早茶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温州茶产业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茶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的富民产业、绿色产业、高效产业,建议做强做大温州茶展平台:

其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有影响、有实力的专业策展团队,多形式、多渠道举办茶产品展、茶文化节、制茶泡茶技能大赛、茶文化大使评选等茶事活动。

其二,市政府及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加大对我市组织举办专业茶展的支持、引导和培育,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

其三,我市要密切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产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机构平台的联系,强化合作,精心谋划一系列与茶相关的重大主题活动,借势借力,做强做大温州专业茶展平台,讲好温州茶故事,打响温州早茶品牌。

其四,积极引进国内领先的茶叶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升温州早茶包装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推动茶产业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力创温州早茶新辉煌,为“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建设增添茶香文韵。

市政协常委、市妇联副主席刘金丹

激活温州早茶活力需弘扬好茶文化

目前,温州早茶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下步,我市要按照“三茶融合”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温州早茶优势,弘扬和发展温州茶文化,以激活温州早茶活力。就此,有三个方面建议:

首先,要突出地域特色,大力挖掘温州早茶的文化价值。温州茶历史深厚,从茶叶起源生产到制茶、饮茶均有历史可追溯,而且还涉及诸多古代名人;同时,温州茶文化的现代要素也不少,有泰顺的“采茶舞曲”等内容。我市在挖掘相应茶文化内容的同时,可考虑推出温州茶书、温州茶人录等,讲好温州早茶文化故事。

其次,要创设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普及温州早茶文化。一是要建设彰显温州特色的茶文化基地,向全国展示温州早茶文化;二是打造“瓯饮”,学习推广福鼎白茶“家家户户喝白茶”的做法,普及饭后一杯温州早茶的益处,同时要开展早茶文化论坛、茶艺表演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让“瓯饮”成为市民健康饮食新风尚;三是要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把茶宴、茶会列入迎宾待客礼遇,探索开展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文化活动,组织市民学习品茶知识、泡茶技艺,让茶文化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再次,要培养茶业人才,加大对温州早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弘扬茶文化离不开人才建设,要鼓励支持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举办茶业人才培训班等,倡导“教学+科技+实践”一体发展思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去。

市政协委员,温科院副教授、民建温州市委会委员陈琛凝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温州茶产业多项指标均落后于我省平均水平,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土地要素制约所致。近期,我市对78家茶企及合作社的调研,不少茶企也反映土地因素制约了发展。因此,我建议从三方面去破解茶企的土地要素制约:

首先,要完善茶产业规划,保障企业用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基于此,我市相关县市要对扩大加工规模的茶企在厂房用地需求上予以优先安排。同时,我市也要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安排一定比例用地指标,对茶叶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项目扩建用地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建设培育交易市场,保障用地需求。建议政府整合产地资源,充分利用存量土地,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资”的模式,加快推进建设茶叶交易二级市场,借鉴松阳的模式,构建集茶叶交易、储藏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城,并打造数字赋能交易场景应用,实现实时在线查询茶青与干茶交易价格,及时掌握交易信息,促进鲜叶和茶产品在本地交易,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再次,优化融合发展规划,落实用地指标。在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适应现代茶产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在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基础上,安排一定比例年度用地指标,专项支持茶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平阳县特产站站长谢前途

更好地发展温州茶产业需加强科技创新

温州的茶产业发展有气候和良种这两项资源优势,可是温州茶产业发展未能跻身全省前列,这跟我市茶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有很大关系。根据我市茶产业发展现状,建议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做好茶产业的科技创新。

首先,要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生态茶园建设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市的生态茶园建设仍比较薄弱,生态茶园面积在全市茶园总面积中的占比仅7%,建议参照省级生态茶园建设目标和要求,做好全市生态茶园建设规划,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对茶园施用有机肥给予相应补助等。

其次,要加快茶叶加工技术示范与推广,提升茶叶品质。茶叶加工是茶叶品质关键所在,我市不少茶企也掌握着较高茶叶生产技术,但是由于技术保密等因素,茶企间的生产技术交流较少,进而使全市茶叶整体品质难上更高层次。建议我市要鼓励相关茶企在制茶技术上开展传、帮、带,不断壮大茶叶生产核心技术人员群体,并且还要制定全市茶叶加工技术培训计划,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以提升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加工技术水平。

再次,要开展温州茶产业发展科技攻关,解决技术瓶颈。温州茶产业发展想要“弯道超车”,需在茶科技上狠下工夫。一是组建产业发展专家团队,助力温州茶产业发展提升整体科技水平;二是打造茶科技成果推广平台,通过向全国征集茶领域的科技成果,并推动落地转化;三是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包括开展茶树高温干旱和低温冻害预防及补救技术研究、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攻关、茶叶加工技术研究等。

来源:温州都市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100年前,温州出口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竟是茶叶,曾经一年出口2000多吨

晨朝起来洗手面,

盥漱了吃茶,

吃茶了东事西事,

上堂吃饭了盥漱,

盥漱了吃茶,

吃茶了东事西事。

这是北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佛教史书《景德传灯录》中所记载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的日常起居,其中吃茶次数甚多,可见吃茶已成当时温州禅僧们的生活的一部分。


景德传灯录

温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虽隆冬恒燠”,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温州茶产业兴盛发达,唐朝已经被载入史册。当时两浙地区产茶10州55县,其中就有永嘉、安固(今瑞安)、横阳(今平阳)、乐成(今乐清)四县之名。

《宋史》记载:“崇宁元年,俄定诸路措置茶事官置司。……其置场所载……温州以平阳。”宋朝官方钦定茶叶市场即当时的“茶场”,全国共设13个,温州平阳居其一,温州茶叶的地位非同一般。宋徽宗更是在《大观茶论》中称赞温州的茶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温州开埠之初的茶叶贸易

温州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五代时设“博易务”,南宋时设市舶务,专门管理当地对外海上贸易。

清朝康熙皇帝废除“海禁”的翌年(1685年),浙海关下设温州分口海关,位于今东门行前街南首一带,另在永嘉县的宁村、状元桥(今属龙湾区),乐清县的黄华、蒲岐(今属乐清市)等四地分设四个旁口。此后温州海关几经更改,但是对外贸易的管理职能一直保持未变。

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被迫开放,次年温州海关(瓯海关)于温州朔门外江边设立,温州开始从本埠出口茶叶。

瓯海关旧址

温州域内江河密布,水运交通四通八达,各县所产的茶叶均云集温州,此外处州府十县除缙云外的其余九县所产茶叶也都船运至青田,再运到温州城区,由温州出口。对比之前茶叶出口“集散中心”——福州口岸,温州的地理位置更优越,运茶路线也更安全。

福建当局为阻止福建茶商运茶去温州出口,在两省边界的白琳镇(福建境内)设置厘金关卡,征税每担1.4两,加上产地缴纳的税款等,一共需要2.25两,而当年一担茶叶出口价在15到25两之间。此举在阻断了往昔白琳茶运往温州的道路的同时,也促使茶商为避免重税而宁愿运茶去福州。

土货出口一般要仰仗洋商,但洋商要在温州扎根则非设立洋行不可。然而实际情况是:“那些洋行决不会丢下已站稳了脚跟的福州而来温州这个没有把握的口岸另起炉灶。”因此,来此收购茶叶的多为投机商,他们资金有限,每次只能购买少量茶叶,需拿到上海方面的钱款才能进行第二批的交易,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少量多批次的交易模式,也因此,经温州出口的茶叶数量在初开埠之年并不可观。

《烟台条约》后的温州港

“永宁”轮定期往返温沪承运茶叶

不过,随后在温州对外出口贸易中,茶叶便成为本地最值钱的一项商品。为提高茶叶出口量,吸引茶商选择在温州出口茶叶,1878—1879年间,温州特别设立招商分局,主管茶叶等货物出口,同时派“永宁”轮常年行驶温沪线,定期往返航行。至此,平阳运往福州的茶叶才逐渐减少,转而经温州口岸出口。

茶叶贸易额慢慢提升,据瓯海关代理税务司的1881年瓯海关贸易报告显示,1877—1880年间,茶叶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占比均高于40%,直到1881年受福建茶叶的厘金征收制度的调整影响,才出现衰减。其中1878年瓯海关出口额21847关平两(清朝中后期海关所使用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茶叶出口额就有12394关平两,占比高达56.7%。

在温州出口的大部门是毛茶,每年清明后茶叶上市,远近茶商连翩而来,云集平阳南港、北港、蒲门等处,直至二茶、三茶,收买完竣而后去。“一年总计不下数十万金之收入,于是农民中亦有面团团作富家翁者矣”。

当时的毛茶除小部分篓装茶用于内销苏州、杭州、上海等处外,绝大多数箱茶均转运外洋,远销欧美各国,每年约值银元20余万,这进一步提高了温州口岸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1891年,上海外销茶一改以往复进口税必须现金缴付的规定,而启用具结担保(官署出具保证文件),只要运来上海之茶叶,能在一年内出洋,则可免缴复进口税。如此一来,茶商资金周转方便,自然外销畅通,平阳所产茶叶基本上由温州口岸出口。

1893年,温州出口茶叶首次突破1万担,此后发展更是迅速,仅一年就又翻了一倍,突破2万担。在1925年迎来了另一个出口高峰,出口茶叶40940担,每担相当于100斤,那么这年出口的茶叶就有2000多吨。

温州茶栈购进中国最早制茶机器

1861年,中国近代茶王——徐润在温州白林开设茶栈“白林庄”,据当时的大商人徐钰亭说,徐润经营茶叶的收入“年中行内入息过万,……白林庄三四万”。

近代中国茶王——徐润

1893年,本地“裕大”南北货行在温州南门外创设了“裕成”茶栈,聘请安徽徽州茶叶技师前来指导,并且雇佣300名女工,专制外销茶,裕成茶栈所制箱茶运至上海转销国外。

1893-1896 年温州开设之制茶厂

“裕成”茶栈的成功促使外地茶商前来温州开设制茶厂“甚见踊跃”,茶栈数量也逐年增加,所制茶“运销上海,去路大旺”。最盛之时(1896年)温州共有9家制茶厂,茶季时各栈聘请女工总数达千人有余。外销茶品种繁多,内用锡罐包装,外有木箱封存,竹篾捆扎,运到上海。当时,温州绿茶已由上海土庄栈转售给英商怡和、协和、锦隆等行,再运销英国及北非等地。

1898年,“裕成”茶栈经上海公信洋行购进一台滚茶机,用于烘制毛茶,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制茶。

清代茶行

温籍禅僧赴日传扬茶道

陆羽所著的《茶经》引用西晋杜毓《荈赋》中所载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西晋时温州所产的陶器便已是饮茶的上品。

丰厚的茶产业基础催生了多彩的茶文化,《温州茶韵》一书中就收录了自唐宋以来温州文人骚客所吟唱的三百首茶诗和流传在温州茶区民间的三十首茶谣、茶调,文化内蕴不可谓不丰盈。

而说到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就不得不提一位传奇的南宋禅僧——大休正念。

日本元觉寺大休坐像

南宋咸淳五年(1269)夏,55岁的温籍高僧大休正念乘坐在日宋人(日本称为博多纲首)所经营的海船,到达日本博多(福冈),在圣福寺稍作休整,途经京都,最终抵达日本镰仓,此后在日传禅二十年,先后主持“镰仓五山”前三名的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并创建大庆寺。

大休正念住持过的日本圆觉寺今貌

大休正念师从杭州径山寺第三十六代十方住持——石溪心月。径山寺院中的饮茶方式是以茶供佛,然后众僧围坐一炉茶,随谈道德,随加取饮,气氛融洽。“诗中有茶,茶中有禅,三者相通”。

这种饮法,属于寺院中的一种清规。在此基础上,又将其形式扩展成为“茶宴”,以招待各路僧客。饮法主要是以末茶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径山寺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当今“日本茶道”。

而将径山寺茶宴传入日本的就是径山寺僧——无学祖元、大休正念。无学祖元是鄞县(今属宁波)人,但也曾在温州雁荡山的能仁寺修过禅。

一起认识下温州本地茶叶!

永嘉乌牛早

乌牛早因主要产于永嘉乌牛镇而得名,是我国茶类中特早发芽的品种。优越的生态环境,珍贵的早芽良种,精湛的工艺技术,诞生了优质名茶“永嘉乌牛早”。

瑞安清明早

“清明早”是瑞安特色农产品,也是温州四大早茶之一,此茶历史悠久,唐、宋年间园脚田坎都普遍套种茶树,据明嘉靖《瑞安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年瑞安清明早茶被定为贡品。

雁荡毛峰

雁荡毛峰又称雁荡云雾,旧称雁茗,是汉族茶农创制的名茶之一。明代《乐清县志》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为佳”,品一壶龙湫背的毛峰,观大龙湫白练飞泻,美景配香茗岂不美哉?

泰顺三杯香

泰顺产茶历史悠久,享誉甚早。三杯香更是其中佳品,不仅自然品质优异,且制茶工艺精湛,以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成名,故有“香高味醇,经久耐泡”之称。

苍南五凤茶

五凤香茗茶产于平均海拔高度达500多米的浙闽交界处、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五岱山上。

文成刘基贡茶

文成刘基贡茶,是历史名茶,传说明朝开国元勋—帝师刘基,每年会把家乡的上等茶叶进贡给皇帝朱元璋。

平阳黄汤

平阳黄汤茶,属于六大茶类黄茶类中的黄小茶,是中国四大传统黄茶之一,与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知名黄茶齐名。在清朝,黄汤曾被奉为贡品,在京津一带,尤其是茶行业人士间颇负盛名。

来源:温州古道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50年温州伏茶 香飘杭州六载

“这是什么茶?”

“温州伏茶,解暑的哩,快来尝尝。”

今年是温州红日亭走过的第50个年头,对于红日亭来说,“冬施热粥夏送凉茶”是传统,其中的凉茶就是——温州伏茶。如今,伏茶不仅走出温州,还飘香杭城。在杭州,就有这么一个人,为了传播温州伏茶,他坚持六年做同一件事。

因中暑而结缘

因温州而坚持

说起温州伏茶在杭州的时间,还得从2017年07月21日谈起。当时,杭州某地发生了煤气爆炸,许多消防员因救援过程中温度过高而中暑。

身为温州人的陈光庆想到自己的小儿子也曾是消防官兵,内心十分心疼这些中暑的消防员们,于是立马从苏州赶到杭州,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在消防站门口烧制温州伏茶。一天、两天,本以为就此结束慰问活动的陈光庆在听到周围人都说“温州伏茶好”之后,选择了继续坚持,这一坚持就是六年。

▲ 陈光庆在烧制温州伏茶

这六年来,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温州伏茶而相遇。陈光庆表示,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2019年的夏天,在杭大路上,一位安徽来的姐姐,手提两个大蛇皮袋,摇摇晃晃地走过伏茶摊点。

陈光庆余光中瞥见这位姐姐嘴唇发白,伴有恶心的症状,当即将她扶到伏茶点休息,根据以往经验,陈光庆告诉她“你这是中暑了”,刚开始这位姐姐还很害怕的,以为是需要付钱的茶点,连忙摆摆手表示拒绝。

在经过陈光庆不断地解释和劝说后,姐姐才选择了相信,并喝下去两大杯温州伏茶。一会儿的功夫,这位安徽姐姐就已经嘴唇红润,不再出冷汗了。经过这件事后,陈光庆更加坚定了熬制温州伏茶的决心,想要把温州的伏茶发扬出去。

做好每一道工序

把好每一道卫生关

志愿者陈光庆是温州伏茶公益活动的“老人”了,从2017年杭州市温州商会、杭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在杭州做温州伏茶公益活动开始,陈光庆就积极投身这项事业中去。六年时间,陈光庆一直在坚持着。

▲ 温州伏茶的药包

为了烧好温州伏茶,家住乡下的陈光庆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开始准备伏茶的熬制。2个药包,浸泡1小时,煮1小时,烧开后再闷半小时,这是一桶伏茶的量,也是烧制温州伏茶必备的工序。

陈光庆自信地告诉记者,自己熬的温州伏茶那可是站在三楼都能闻到一楼香的,因为要六点准时开始泡药包,七点开始烧制,八点半开摊,只有把工序一道一道做到位,用时间才能把温州伏茶的味道熬出来。

▲ 温州伏茶专用纸杯

不仅如此,伏茶的卫生也成为陈光庆着重关注的点。选用40块钱一贴的高品质药包;锅、桶要分类使用,并要及时清洗和归置;多余的伏茶不能过夜,必须倒掉等(细节)都成为陈光庆亲手把关的要点。

除此以外,他还考虑到一些来伏茶点想要喝冰伏茶的人们的需求,专门准备好“保凉桶”;甚至,考虑到一些来伏茶点却不肯使用不锈钢杯的人们的需求,连续几年在杭州市温州商会会长单位浙江庞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赞助下为他们提供纸杯。今年这家公司对其重新设计制作,并将50000只全新的伏茶纸杯分别运至各个伏茶点上。陈光庆告诉记者,“咱们做公益的,特别是饮食方面的,不但要把握好食品卫生标准,更要贴合对象们的需求,凡事多细心点、多想想总没错。”

在杭大路的“上瘾”现象

是温州文化的标志

“温州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全市有3000多个伏茶点,它既是温州人民的创造,也是慈善事业的壮举。

说起温州伏茶,就不得不提到温州的红日亭,一个坐落在华盖山脚下,始建于1968年的公益组织,当时五六位退休老人自发在红日亭前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现在的红日亭有固定志愿者25人,平均年龄70多岁。每年,从端午到中秋节,温州伏茶每日的供应量达到8000到10000公斤,是温州最大的免费伏茶供应点,志愿者们一年四季基本无休。

▲ 红日亭。来源:温州发布

温州伏茶也有专门的配方,由荷叶,夏枯草,白茅根,茯苓,甘草,薄荷,藿香等10多味中草药熬制而成,口味甘甜,有着非常好的解暑降温、清凉祛暑的功效。

▲ 红日亭供应伏茶现场。来源:浙江日报

古时候,很多农村里都会有村民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的习俗。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但在温州,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愈发周到。

温州公益伏茶已经成为温州的一个对外宣传标志,也成为杭州城内的一个重要标识。在杭大路,每日可以见到从几公里外赶来喝茶的老大爷、老大妈们,伏茶点旁的收废品的大爷、环卫工人们、绕好几圈特地来喝一口的的哥、送货途中顺便来喝的快递小哥,甚至是来杭州的游客们都会来到温州伏茶摊点“喝茶”。

陈光庆表示,温州伏茶能够在杭州飘香,离不开杭州消防、志愿者们的鼎力支持。从刚开始的1个温州伏茶点到目前杭城内9个伏茶点,临安1个伏茶点,温州伏茶公益事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陈光庆告诉记者从7月15日开始,一直到8月25日,温州伏茶会在杭州城各个地方准时为大家供应凉茶,希望这项公益事业能够在杭州甚至是更远的地方坚持下去,传递温州情。

来源丨世界温州人家园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1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