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四川雅安蒙顶茗茶价格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一、蒙顶山茶采制第一波 二、“蒙顶山茶师”榜(一)

一、蒙顶山茶采制第一波正进行

龙年春浓茶正香,蒙顶新茶迎新春。四川蒙顶山茶区在这个冬无严寒的地区,茶叶在冬天也一直静静地生长着,随着立春天气刚过,茶穗就忍不住的冒出了嫩绿黄色新芽。2月6日,立春后的第三天,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基地负责的生产人员,就组织茶农前到名山区前进镇林泉村茶园基地开始了今年第一波春茶采收,茶园中有了忙碌的身影和欢快的笑声。采摘完后,茶农提着一篼篼茶叶在家门口旁边的跃华茶叶加工厂进行销售,跃华按照约定,110至130元一斤价格,高出去年约10元一斤的单价,在茶农手上购买最新的第一批鲜叶春茶约200斤。

当天收购的鲜叶原料,在制茶加工厂内,车间内机器轰鸣,制茶工人正在熟练地制作新春第一批春芽茶,茶叶通过进行筛选、杀青、揉捻(理条)、干燥等各个工序,飘散出清香浓郁的芬芳。

据悉,名山区的前进、车岭、红星等镇也开始了春茶采摘加工,少量上市,时间比往年提前了10来天,早春采摘的主要品种有川茶3号、福选9号等。今年春茶开始大量上市还须等上10来天,广大茶叶企业和手工茶作坊应作好相关准备。

二、“蒙顶山茶师”榜(一)

1、蒙顶山茶终身成就大师——张跃华

生于1953年5月,四川名山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世家第五代,中国制茶大师(黄茶),四川省制茶大师、2010 年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吴理真茶祖杰出传承人”称号。1993年开办茶叶手工作坊,1994 年建名山县跃华茶厂,2010年建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公司为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茶道喻人道、产品见人品”为理念,传承张氏制茶世家一百多年的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并不断创新发展,其“张氏甘露”具有汤绿香浓、醇爽甘鲜的特点,为“蒙顶山茶”品牌建设和茶叶产业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跃华茶产业生态科技园包括现代化生产车间、茶叶采摘制作体验中心、休闲品茗中心等综合体。跃华茶艺传习所有拜师堂、手工制茶房、世家走廊、手工制茶体验区、茶艺展示区、茶山等。第六代传人张波,茶叶本科毕业,已子承父业。四川省委组织部等五部门联合颁发并建立了“张跃华技能大师工作室”。

2、蒙顶山茶技艺大师——刘羌虹

刘羌虹,女,1955年3月生,籍贯四川荥经,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雅安市级非遗传承人,市级制茶大师,高级评茶员。1972年在国营蒙山茶场工作,初跟随杨天炯、江晓波等老师学习制茶技艺,后到雅安市茶叶公司工作任生产科长、生产厂长等职,负责蒙顶山名优茶、大宗茶生产加工及茉莉花茶窨制。1987年、1988年雅安、名山举办的培训班任操作技师,1990年参加中商部、外贸部等举办的部优产品评选现场制作“雨城云雾”荣获部优产品。退休后在华夏茶艺培训学校授课。在四川省川黄茶业有限公司任技术负责人,制作的“玉叶长春” 2012年获“国饮杯”一等奖;制作的蒙顶黄芽在2015年“中茶杯”评选中获一等奖、2017年四川博会金奖、北京茶博会金奖、“蒙顶山杯”斗茶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培养了10多名徒弟。

3、蒙顶山茶技艺大师——高永川

高永川,1969年2月出生,四川名山人,四川省大川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会长,现任四川省贸易学校、四川省茶业职业技术学院宜宾学院茶叶专业客座教授,2022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定为:国茶人物·制茶大师。

1989 年5月毕业于宜宾农校(茶叶专业)并在国营名山县茶厂工作;2005 年自办名山县大川茶厂,后转型升级为四川省大川茶业有限公司, 2017年被评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经营龙头企业”,同年入选“中国茶行业品牌五十强”;2012 年以来年在四川省贸易学校与雅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学常举办茶叶种植、茶叶营销专题讲座;自主开发茶叶产品,创“残剑飞雪”茉莉花茶加工工艺获得国发明专利;2014 年参编四川省贸易学校《茶叶销售技巧》;2016 年 2 月与赴英学子在伦敦开办了蒙顶山茶室“残剑飞雪”;2018 年 8 月被授予“四川茶区十佳匠心茶人”,名山区茶叶学会授予“品牌建设成就奖”。

4、蒙顶山茶技艺名师——蔡耀松

蔡耀松,35岁,四川名山人。从小拜师学艺,长期从事主要从事各种名优绿茶、大宗绿茶和白茶生产加工、销售,产品销往四川、福建、深圳、广东等地区。公司厂房及设备总投资3000余万元,含白茶制作车间两层及各种名优茶制作车间4个,独立检测实验室,升级改造企业。坚持质量品质优先,服务信誉经营,让企业在强区富民中发挥作用。公司生产能力稳定提高,营销市场不断扩大,年产各类干茶产量达200余吨,产值达8000余万,2019年,获得“雅安市返乡下乡创业示范企业”授牌,2022年获得雅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多次荣获市、区两级政府表彰,2020年蔡耀松担任联江乡茶业协会会长。

5、蒙顶山茶技艺名师——张大富

张大富,生于1966年2月,四川名山人,师从蒙山茶场退休技师刘羌虹,名山区蒙顶甘露传统制作技艺非艺传承人。1988年涉入文化旅游行业,多次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承租蒙山茶史博物馆经营权、投资太平湖生态园,改造成为黄茶村庄园、收购川西茶叶市场、蒙山茶场改制成立蒙顶皇茶公司和蒙顶山旅游公司,承办了第八届国际茶文化节和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其间打造了蒙顶山的形象山门等景点,后组建了四川圣山仙茶有限公司。多次当先区人大代表、优秀乡土人才,2011年荣获杰出“茶祖吴理真传承人”称号,2012年~2021年担任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职务。

5、蒙顶山茶技艺名师——周宏

男,41岁,四川名山人,2008年从事茶叶行业,学习茶叶知识,认识各种茶叶加工行叶行业;拜师非遗大师刘羌虹老师,在她的言传身教下,通过几年坚持刻苦学习,学会了蒙顶山茶传统加工工艺以及茶文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茶叶加工技师的乐趣,做好每一批茶。期间走访全国各地,参加每个城市的茶叶博览会,把蒙顶山茶带到现场推广广大的茶友,真正把蒙顶山茶销往全国各地。2018年成立自己的销售公司-羌皓茶业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有“羌皓“,羌皓黄牙”,“羌皓银叶”专注发扬蒙顶山传统制作工艺。

2024年2月7日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蒙顶山茶”授权使用企业名单


授权

编号

企业名称

001

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002

四川省宏宇蕾茶业有限公司

003

四川省大川茶业有限公司 

005

四川禹贡蒙顶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006

雅安市蜀名茶场

007

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有限公司

008

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009

雅安市名山区太平茶厂

011

雅安市敦蒙茶业有限公司

012

名山正大茶叶有限公司

013

四川川黄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014

雅安市大元茶厂

015

四川蒙顶山金龙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016

雅安市名山区卓霖茶厂

018

四川省蒙顶山奇茗茶业有限公司

019

雅安市名山区新春茶厂

020

“蒙顶山茶”成都营销中心(茶店子)

021

雅安市蒙茗茶厂

022

四川省蒙顶山蒙贡茶业有限公司

023

雅安国色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024

雅安市名山县藕莲春茶厂

026

雅安市名山区春尖茶厂

027

雅安市名山区旭茗茶厂

028

雅安市止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029

四川翠源春茶业有限公司

030

雅安市名山区绿涛茶厂

031

四川雅安蒙顶山九天茶业有限公司

032

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033

雅安市赋雅轩茶业有限公司(含藏茶)

034

雅安市名山区帝知春茶业有限公司

036

雅安市名山区香满堂茶厂

037

成都龙和茶城

039

四川天风御品茶业有限公司

040

四川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

041

雅安市盟盛源茶业有限公司

042

雅安市名山区妙供来香茶业有限公司

043

雅安市天然香茶业有限公司

044

四川千秋蒙顶茶业有限公司(正山)

045

雅安市嘉会茶业有限公司(草木间)

047

雅安市巧茶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048

四川省世鼎茶业有限公司

049

雅安市名山区井中月茶业有限公司

050

四川蒙顶山雾本茶业有限公司

051

春上早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052

四川德益茶业有限公司

053

四川雅安雅泉茶业有限公司

054

雅安天润茶叶有限公司

055

雅安叶之韵茶业有限公司

056

雅安市雅州恒泰茶业有限公司(藏茶)

057

雅安市皇茶坊茶业有限公司

058

四川省南方叶嘉茶业有限公司

059

四川省雅安义兴藏茶有限公司(藏茶)

060

四川省雅安市染春茶业有限公司

061

四川康润茶业责任有限公司

062

四川先春茶业有限公司

064

四川雨蒙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065

雅安市名山区名蒙茶厂

066

雅安心元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067

雅安市名山区金顺茶厂

068

雅安市名山区培秀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069

雅安市名山区绿剑茗茶厂

070

四川种茶人茶业有限公司

071

四川省雅安市红灵实业有限公司

072

四川省雅峰茶业有限公司

073

雅安藏茶坊茶业有限公司(含藏茶)

075

四川蒙顶山蒙典茶业有限公司

076

四川昱茗茶业有限公司

077

雅安市名山区碧春茗茶厂

078

雅安市名山区藕花茶厂

079

雅安市名山区福军茶厂

080

雅安市雅雨露茶叶有限公司

081

四川早春甘露茶叶有限公司

082

四川省残剑飞雪茶业有限公司

083

雅安市广聚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084

雅安市青峰阳光养殖专业合作社

085

雅安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

086

四川航棵福硒茶业有限公司

087

雅安市名山区喜年号茶叶有限公司

088

雅安市瑞扶祥茶厂

089

四川雅茶集团茶业有限公司

090

雅安市名山区九霄露茶业有限公司

091

雅安市忠伟农业有限公司

092

雅安市名山区蜀名春茶厂

093

四川蒙峰茶业有限公司

094

雅安云禾山茶业有限公司

095

雅安云禾山茶业有限公司(藏茶)

096

雅安市羌皓茶业有限公司

097

雅安市川福红茶业有限公司

098

四川赋雅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蒙顶山:茶圣陆羽与蒙顶山茶 下

       四、《茶经》没有提及蒙顶山的茶原因分析

  (一)陆羽考察线路分析

  天宝十三年(754年)起,陆羽离开竟陵,四处考察,沿途采茶品茶、访问笔录、钻研茶事,先后经过8个道、73个州,涉及今天的14个省156个县和地区,包括鄂西、川东、川南、豫南、鄂东、赣北、皖南、皖北、苏南等地。

  当时的行政区分为15个道(相当于今天的“省”,但比省大),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岭南道、剑南道、京畿道、都畿道。而陆羽列出的产茶区的道是: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黔中道、岭南道、剑南道。

  陆羽所在的家乡竟陵郡属山南东道管辖,他的茶事考察自然是由近及远,首先考察古老的山南道茶区和淮南道茶区。着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认为:“在安史之乱以前,陆羽为撰写《茶经》和其他一些着作,就考察了剑南和山南的有关地方;安史之乱时,陆羽正好在金州(今陕西安康)或光州(今河南潢川)调查。”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大量往四川、湖北等地迁移,陆羽也不例外,为了躲避祸乱,他顺着长江而下,一路上北折南转。

  “八之出”叙述茶区的顺序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似乎有点乱,很有可能是陆羽按照自己访茶路线时间的先后来记录的。从中可以看出,陆羽在做名茶排位时,他是参照最熟悉的茶区,即自己故乡所在的湖北区域山南道为中心的这个半径。这与他755年(甚至更早)至760年之间的主要活动范围有关。

  由此看来,陆羽没有将蒙顶山茶写进《茶经》,并不是因为他的疏漏导致,而是由于当时“天宝战争”、“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原因,使陆羽未能进入当时的雅州,从而没有品到蒙顶山茶,以致对雅州茶的评价很不客观。

  (二)蒙顶山茶自身原因分析

  土贡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一项历史悠久而又具有自然经济特色的制度,也称“民贡”。按照《尚书》的说法,土贡起自夏禹: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物土贡者,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贡之也”。为满足对物质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奇珍异物的需求,上层统治者要求各地土特产纳贡。而各地官员为了升迁进阶获得君主欢心,自然乐于上贡。税赋制度建立后,土贡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保留下来。进入唐代,随着国力强盛,饮茶之风日渐普及,宫廷御内、皇族贵胄茶叶消费量日益增大,对茶叶的数量及品质要求也随之增加。唐代茶叶“民贡”始于武德二年(619年),即唐立国的第二年。欧阳修等所撰“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有载:“析变州之姊归,巴东置。土贡:纻葛、茶、蜜、蜡”,可见归州巴东郡实开唐代“民贡”先河。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在湖州长兴顾渚山设立“贡茶院”,从产茶地直供茶叶。唐代贡茶院之所以设在湖州,与“茶圣”陆羽和当时(759年-761年)常州刺史李栖筠以及一大批文人的极力推崇密不可分。

  唐代有17个郡向朝廷贡茶40多种,蒙顶山茶独占鳌头,很了不起。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计有怀州、峡州、归州、夔州、金州、兴元府、寿州、庐州、薪州、申州、常州、湖州、睦州、福州、饶州、溪州、雅州等十七州贡茶,名目约四十余个,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苏、浙、院、湘、鄂、赣、闽、川、豫、陕等10个省。

  而雅安茶入贡,最早有记载是在唐天宝元年(742年):“雅州芦山郡……土贡麸金、茶、石菖蒲、落雁木”( 出自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当时蒙山属雅州芦山郡管辖,蒙山茶是以芦山郡的名义上贡的。这是蒙山茶最早入贡的具体时间,从此进入正史,绵延不断。

  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州县名称及隶属关系是随时代变化的。西魏废帝2年(553年)平蜀以后,始移民垦殖,始设蒙山郡(治所今雅安多营),领辖始阳(县治在今雨城区多营镇),蒙山(今名山蒙阳镇)2县。隋仁寿4年(604年)废郡置雅州,治所在严道(今雅安),炀帝大业3年(607年)废雅州置临邛郡,领有芦山、名山、始阳(州治)等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推行州、县两级制,复雅州,领4县(芦山、名山、严道、百丈),之后略有增减,并有57个羁縻州;到唐天宝元年,雅州改称芦山郡。

  为什么历史悠久的蒙顶山茶入贡时间相对晚于当时其他茶区呢?如薪春郡(今湖北薪春县)、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市)、都阳郡(今江西都阳县)及湖州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进贡;长乐郡(今福建闽侯县)于武德六年(623年);新定郡(今浙江建德县)于武德七年(624年)进贡;灵溪郡(今湖南龙山县)于唐则天顺圣皇后天授二年(691年)向朝廷进贡茶……,都比蒙顶山茶早。

  这与雅安的地理位置有关。唐初,雅州为戍边之地,唐蕃屡征战于此,《资治通鉴 卷二百二十六》记载:“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冬十月丁酉,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唐德宗十七年(796年),韦皋(四川节度使)遣兵十万,破吐蕃于雅州。又廿二年(801年)韦皋奏,大破吐蕃于雅州。”由于唐蕃战乱,作为前线的西蜀地区农业发展深受限制,蒙顶山茶发展自然深受影响。加之,9世纪以前的贡茶,按当时规定,不仅是自愿上贡珍奇名贵物产,还是一种定额实物税,纳贡以行政单位郡为单位,不记具体产地和茶名,初唐,蒙顶山茶入贡只附属雅州地名,并没有确指蒙顶山茶。

  因此,陆羽写《茶经》时,蒙顶山茶仅以“雅州芦山郡”之名上贡,尚未成名。蒙顶石花“号为第一”时,陆羽已经仙世。

  五、《茶经》之后盛赞蒙顶山茶的文集和诗句

  (一)代表性文集

  794年(唐贞元十年),袁滋出师南诏,途径雅安,写成的《云南记》首提蒙顶山茶:“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按拾道志、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凡蜀茶尽出此。”

  而出现蒙顶山茶入贡的明确史料大约在811年前后,晚唐宰相裴汶在其《茶述》中写到:“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浙江长兴)、蕲阳(湖北蕲春)、蒙山为上”。

  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李吉甫撰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曰:“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李肇撰《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856年(唐宣宗大中十年),巢县县令杨晔所撰的《膳夫经手录》讲得更加明确:“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芽,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蒙顶茶当时的产量减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为蒙顶茶。元和年(806年——820年)以前,一束锦帛﹙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价格很高)。所以蒙顶附近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种茶,来获取丰厚的利益。没有数十年的时间,使当地农村市场上,每年出现千万斤(形容数量多)的销售;还发生了虽然不是真正的蒙顶茶,却有人冒充蒙顶茶去销售的情况。真正的蒙顶茶有鹰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饼茶),就是提供给当地官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难得的情况就是这样。又经常见到书上评议、讨论陆羽的观点,认为不可比拟,没有可以与蒙顶茶同时并列第一的。蒙顶茶和其他茶排列起来比较,再看陆羽的观点,是不足以论的。

  可见,当时蒙顶山茶好、价高、量大,无人超越,说明当时蒙顶茶的知名度很高,已经誉满天下。

  蒙顶茶之外,杨晔的《膳夫经手录》还对湖州的顾渚茶也有好评:“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从而形成了唐代的俗谚:“蒙顶第一,顾渚第二”。

  从此,蒙顶山茶因为“天下第一”,而声名远扬。五代称“尤佳”,宋代称“最佳”、“独珍”,明代称“最上”,清代称“最佳”“最好”“均佳”。这里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

  (二)代表性诗词

  在唐代,官贡在地位上自然高于土贡,而蒙顶山贡茶虽作为土贡,品质却不逊于当时的顾渚官焙,加之蒙顶山茶无论质量及数量在蜀地乃至全国都是出类拔萃,因此唐宪宗元和年间蒙山茶正名入贡后,迅速受到皇室官员们的追捧,成了蜀茶的代表,顶着“天下第一”的头衔,荣耀无比,以致后来历代文人墨客写下许多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留下不少传世佳句、名言,尤以唐宋诗词最为脍炙人口。

  自号“别茶人”的白居易不由感慨:“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孟郊称道:“蒙茗玉花尽,蜀山饶芳从”;刘禹锡诗将蒙山茶与顾渚茶并提:“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韦处厚感叹:“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郑谷描写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文彦博指出“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醍醐”;文同评价“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苏轼想到“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明代黎阳王王越更直言不讳:“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蒙顶山茶声名远播,尤其到了宋朝、明代,因其多用于茶马贸易,作为贡茶更是难得一见,文人墨客愈加神往。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中说:“古人论茶,唯言阳羡(江苏宜兴),顾渚(浙江长兴),天柱(安徽舒城),蒙顶之类”。范镇在《东斋记事》中云:“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明代顾起元在《茶略》里写到:“蜀蒙山顶茶,多不能数斤,极重于唐,以为仙品”。明代的钱椿年、顾元庆在《茶谱》这样写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又次则碧涧明月之类是也。惜皆不可致耳。”晚明杭州最着名的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

  六、历代文人抒写陆羽与蒙顶山茶关系的诗作欣赏

  (一)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此诗句出自北宋卓越的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曾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用的主将之一,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梅欧”。曾参与编撰《新唐书》。诗现存2800多首,其中茶诗有55首。

  该诗全文为:“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奈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岂博士冷。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倏然乃于赠,蜡囊收细梗。吁嗟茗于鞭,二物诚不幸。我贪事事无,得以似赘瘿。”

  梅尧臣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茶文化开始兴起的时代。上层社会崇尚佳茗,与欧阳修同为诗友的梅尧臣,与欧阳修、苏东坡相比,则更垂青蒙顶茶。梅尧臣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咏茶喜用长诗,大多在二十韵以上,可见其对茶的感受是很深的,尤其是对蒙顶茶更加器重。这首诗叙述了唐宋期间天下名茶的变化,说的是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江南一带的顾渚、阳羡、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风。

  他这首诗与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叙述“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的过程。不同的是,梅尧臣在夸赞雷简夫改造并亲自自制的蒙顶山茶后,反而觉得有点不配饮用这样的好茶,自己的身份有点对不住如此高贵的茶叶和隆厚的情义。

  (二)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此诗句出自明代中期诗人、政治家黎阳王(王越)的《蒙山白云岩茶诗》。黎阳王是指王越(1426年-1499年),黎阳人,即大名府浚县(今天的河南省浚县,浚县古名黎阳),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着名军事统帅,曾官至兵部尚书、巡按四川。谥号襄敏,追赠太傅。着有《黎阳王襄敏公文集》和《黎阳王太傅诗文集》。

  该诗全文为:“闻到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这首诗直抒胸臆,盛赞了蒙山白云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所产茶叶的品质,令人心生向往。首句高度赞扬蒙山茶品质优异,称赞其好喝,且生长深山;接着描绘其形状:“冰绡剪碎”、“石髓香粘”、“蟹眼”、“酪奴”。其中,蟹眼是煮茶沸腾前的水泡、水花,酪奴则是茶的别称。蒙顶山茶既少且贵,“束帛不易一斤蒙顶先春”,只有少数王公贵胄可以品尝到,作为平民的陆羽,也就只有听到而未品到了。总之,王越品尝蒙山茶后,对茶圣陆羽撰写《茶经》时未对蒙山茶作出客观评价,没有将其评为世上最好的茶而打抱不平,特以此诗为蒙顶山茶正名:“应是人间第一茶”。

  茶圣虽然没有到过雅安,但陆羽还是陆羽,《茶经》还是《茶经》,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电脑时代的到来,而否定了毕升的活字印刷对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一样。

  假如陆羽在世,能够一品天下第一的蒙顶山茶,不知,他又会有着怎样的惊喜呢?……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雅安市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着《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着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着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蒙顶山:茶圣陆羽与蒙顶山茶 下

    四、《茶经》没有提及蒙顶山的茶原因分析

  (一)陆羽考察线路分析

  天宝十三年(754年)起,陆羽离开竟陵,四处考察,沿途采茶品茶、访问笔录、钻研茶事,先后经过8个道、73个州,涉及今天的14个省156个县和地区,包括鄂西、川东、川南、豫南、鄂东、赣北、皖南、皖北、苏南等地。

  当时的行政区分为15个道(相当于今天的“省”,但比省大),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岭南道、剑南道、京畿道、都畿道。而陆羽列出的产茶区的道是: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黔中道、岭南道、剑南道。

  陆羽所在的家乡竟陵郡属山南东道管辖,他的茶事考察自然是由近及远,首先考察古老的山南道茶区和淮南道茶区。着名茶史专家朱自振先生认为:“在安史之乱以前,陆羽为撰写《茶经》和其他一些着作,就考察了剑南和山南的有关地方;安史之乱时,陆羽正好在金州(今陕西安康)或光州(今河南潢川)调查。”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老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大量往四川、湖北等地迁移,陆羽也不例外,为了躲避祸乱,他顺着长江而下,一路上北折南转。

  “八之出”叙述茶区的顺序为: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似乎有点乱,很有可能是陆羽按照自己访茶路线时间的先后来记录的。从中可以看出,陆羽在做名茶排位时,他是参照最熟悉的茶区,即自己故乡所在的湖北区域山南道为中心的这个半径。这与他755年(甚至更早)至760年之间的主要活动范围有关。

  由此看来,陆羽没有将蒙顶山茶写进《茶经》,并不是因为他的疏漏导致,而是由于当时“天宝战争”、“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原因,使陆羽未能进入当时的雅州,从而没有品到蒙顶山茶,以致对雅州茶的评价很不客观。

  (二)蒙顶山茶自身原因分析

  土贡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一项历史悠久而又具有自然经济特色的制度,也称“民贡”。按照《尚书》的说法,土贡起自夏禹: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物土贡者,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贡之也”。为满足对物质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奇珍异物的需求,上层统治者要求各地土特产纳贡。而各地官员为了升迁进阶获得君主欢心,自然乐于上贡。税赋制度建立后,土贡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保留下来。进入唐代,随着国力强盛,饮茶之风日渐普及,宫廷御内、皇族贵胄茶叶消费量日益增大,对茶叶的数量及品质要求也随之增加。唐代茶叶“民贡”始于武德二年(619年),即唐立国的第二年。欧阳修等所撰“二十四史”之一的《新唐书》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有载:“析变州之姊归,巴东置。土贡:纻葛、茶、蜜、蜡”,可见归州巴东郡实开唐代“民贡”先河。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朝廷在湖州长兴顾渚山设立“贡茶院”,从产茶地直供茶叶。唐代贡茶院之所以设在湖州,与“茶圣”陆羽和当时(759年-761年)常州刺史李栖筠以及一大批文人的极力推崇密不可分。

  唐代有17个郡向朝廷贡茶40多种,蒙顶山茶独占鳌头,很了不起。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计有怀州、峡州、归州、夔州、金州、兴元府、寿州、庐州、薪州、申州、常州、湖州、睦州、福州、饶州、溪州、雅州等十七州贡茶,名目约四十余个,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苏、浙、院、湘、鄂、赣、闽、川、豫、陕等10个省。

  而雅安茶入贡,最早有记载是在唐天宝元年(742年):“雅州芦山郡……土贡麸金、茶、石菖蒲、落雁木”( 出自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当时蒙山属雅州芦山郡管辖,蒙山茶是以芦山郡的名义上贡的。这是蒙山茶最早入贡的具体时间,从此进入正史,绵延不断。

  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州县名称及隶属关系是随时代变化的。西魏废帝2年(553年)平蜀以后,始移民垦殖,始设蒙山郡(治所今雅安多营),领辖始阳(县治在今雨城区多营镇),蒙山(今名山蒙阳镇)2县。隋仁寿4年(604年)废郡置雅州,治所在严道(今雅安),炀帝大业3年(607年)废雅州置临邛郡,领有芦山、名山、始阳(州治)等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推行州、县两级制,复雅州,领4县(芦山、名山、严道、百丈),之后略有增减,并有57个羁縻州;到唐天宝元年,雅州改称芦山郡。

  为什么历史悠久的蒙顶山茶入贡时间相对晚于当时其他茶区呢?如薪春郡(今湖北薪春县)、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市)、都阳郡(今江西都阳县)及湖州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进贡;长乐郡(今福建闽侯县)于武德六年(623年);新定郡(今浙江建德县)于武德七年(624年)进贡;灵溪郡(今湖南龙山县)于唐则天顺圣皇后天授二年(691年)向朝廷进贡茶……,都比蒙顶山茶早。

  这与雅安的地理位置有关。唐初,雅州为戍边之地,唐蕃屡征战于此,《资治通鉴 卷二百二十六》记载:“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冬十月丁酉,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一出黎雅。唐德宗十七年(796年),韦皋(四川节度使)遣兵十万,破吐蕃于雅州。又廿二年(801年)韦皋奏,大破吐蕃于雅州。”由于唐蕃战乱,作为前线的西蜀地区农业发展深受限制,蒙顶山茶发展自然深受影响。加之,9世纪以前的贡茶,按当时规定,不仅是自愿上贡珍奇名贵物产,还是一种定额实物税,纳贡以行政单位郡为单位,不记具体产地和茶名,初唐,蒙顶山茶入贡只附属雅州地名,并没有确指蒙顶山茶。

  因此,陆羽写《茶经》时,蒙顶山茶仅以“雅州芦山郡”之名上贡,尚未成名。蒙顶石花“号为第一”时,陆羽已经仙世。

  五、《茶经》之后盛赞蒙顶山茶的文集和诗句

  (一)代表性文集

  794年(唐贞元十年),袁滋出师南诏,途径雅安,写成的《云南记》首提蒙顶山茶:“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按拾道志、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凡蜀茶尽出此。”

  而出现蒙顶山茶入贡的明确史料大约在811年前后,晚唐宰相裴汶在其《茶述》中写到:“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浙江长兴)、蕲阳(湖北蕲春)、蒙山为上”。

  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李吉甫撰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曰:“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李肇撰《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856年(唐宣宗大中十年),巢县县令杨晔所撰的《膳夫经手录》讲得更加明确:“蒙顶(自此以降,言少而精者)。始,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虽非蒙顶,亦希颜之徒。今真蒙顶,有鹰嘴牙白芽,供堂亦未尝得。其上者,其难得也。如此又尝见书品,论展陆笔工,以为无等,可居第一。蒙顶之列茶间,展陆之论,又不足论也。”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蒙顶茶当时的产量减少,但做得精致。最初,蜀茶出名也是因为蒙顶茶。元和年(806年——820年)以前,一束锦帛﹙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价格很高)。所以蒙顶附近的人都争先恐后地种茶,来获取丰厚的利益。没有数十年的时间,使当地农村市场上,每年出现千万斤(形容数量多)的销售;还发生了虽然不是真正的蒙顶茶,却有人冒充蒙顶茶去销售的情况。真正的蒙顶茶有鹰嘴、芽白茶(不研膏茶、露芽饼茶),就是提供给当地官府,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其难得的情况就是这样。又经常见到书上评议、讨论陆羽的观点,认为不可比拟,没有可以与蒙顶茶同时并列第一的。蒙顶茶和其他茶排列起来比较,再看陆羽的观点,是不足以论的。

  可见,当时蒙顶山茶好、价高、量大,无人超越,说明当时蒙顶茶的知名度很高,已经誉满天下。

  蒙顶茶之外,杨晔的《膳夫经手录》还对湖州的顾渚茶也有好评:“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从而形成了唐代的俗谚:“蒙顶第一,顾渚第二”。

  从此,蒙顶山茶因为“天下第一”,而声名远扬。五代称“尤佳”,宋代称“最佳”、“独珍”,明代称“最上”,清代称“最佳”“最好”“均佳”。这里的“第一”、“最”、“尤”都是至好的意思,都是“含金量”百分之百的“足赤”。

  (二)代表性诗词

  在唐代,官贡在地位上自然高于土贡,而蒙顶山贡茶虽作为土贡,品质却不逊于当时的顾渚官焙,加之蒙顶山茶无论质量及数量在蜀地乃至全国都是出类拔萃,因此唐宪宗元和年间蒙山茶正名入贡后,迅速受到皇室官员们的追捧,成了蜀茶的代表,顶着“天下第一”的头衔,荣耀无比,以致后来历代文人墨客写下许多咏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留下不少传世佳句、名言,尤以唐宋诗词最为脍炙人口。

  自号“别茶人”的白居易不由感慨:“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孟郊称道:“蒙茗玉花尽,蜀山饶芳从”;刘禹锡诗将蒙山茶与顾渚茶并提:“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韦处厚感叹:“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郑谷描写到“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文彦博指出“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腋胜醍醐”;文同评价“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苏轼想到“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明代黎阳王王越更直言不讳:“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蒙顶山茶声名远播,尤其到了宋朝、明代,因其多用于茶马贸易,作为贡茶更是难得一见,文人墨客愈加神往。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中说:“古人论茶,唯言阳羡(江苏宜兴),顾渚(浙江长兴),天柱(安徽舒城),蒙顶之类”。范镇在《东斋记事》中云:“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杨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也”。明代顾起元在《茶略》里写到:“蜀蒙山顶茶,多不能数斤,极重于唐,以为仙品”。明代的钱椿年、顾元庆在《茶谱》这样写到:“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又次则碧涧明月之类是也。惜皆不可致耳。”晚明杭州最着名的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

  六、历代文人抒写陆羽与蒙顶山茶关系的诗作欣赏

  (一)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

  此诗句出自北宋卓越的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曾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用的主将之一,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梅欧”。曾参与编撰《新唐书》。诗现存2800多首,其中茶诗有55首。

  该诗全文为:“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奈双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初分翰林公,岂博士冷。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倏然乃于赠,蜡囊收细梗。吁嗟茗于鞭,二物诚不幸。我贪事事无,得以似赘瘿。”

  梅尧臣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茶文化开始兴起的时代。上层社会崇尚佳茗,与欧阳修同为诗友的梅尧臣,与欧阳修、苏东坡相比,则更垂青蒙顶茶。梅尧臣是一位地道的茶客,他咏茶喜用长诗,大多在二十韵以上,可见其对茶的感受是很深的,尤其是对蒙顶茶更加器重。这首诗叙述了唐宋期间天下名茶的变化,说的是唐代蒙顶茶天下第一,到了宋朝今日,就是建州茶的天下了,江南一带的顾渚、阳羡、浙江茗茶,都要甘拜下风。

  他这首诗与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叙述“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的过程。不同的是,梅尧臣在夸赞雷简夫改造并亲自自制的蒙顶山茶后,反而觉得有点不配饮用这样的好茶,自己的身份有点对不住如此高贵的茶叶和隆厚的情义。

  (二)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此诗句出自明代中期诗人、政治家黎阳王(王越)的《蒙山白云岩茶诗》。黎阳王是指王越(1426年-1499年),黎阳人,即大名府浚县(今天的河南省浚县,浚县古名黎阳),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着名军事统帅,曾官至兵部尚书、巡按四川。谥号襄敏,追赠太傅。着有《黎阳王襄敏公文集》和《黎阳王太傅诗文集》。

  该诗全文为:“闻到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这首诗直抒胸臆,盛赞了蒙山白云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所产茶叶的品质,令人心生向往。首句高度赞扬蒙山茶品质优异,称赞其好喝,且生长深山;接着描绘其形状:“冰绡剪碎”、“石髓香粘”、“蟹眼”、“酪奴”。其中,蟹眼是煮茶沸腾前的水泡、水花,酪奴则是茶的别称。蒙顶山茶既少且贵,“束帛不易一斤蒙顶先春”,只有少数王公贵胄可以品尝到,作为平民的陆羽,也就只有听到而未品到了。总之,王越品尝蒙山茶后,对茶圣陆羽撰写《茶经》时未对蒙山茶作出客观评价,没有将其评为世上最好的茶而打抱不平,特以此诗为蒙顶山茶正名:“应是人间第一茶”。

  茶圣虽然没有到过雅安,但陆羽还是陆羽,《茶经》还是《茶经》,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电脑时代的到来,而否定了毕升的活字印刷对中国文化所作的贡献一样。

  假如陆羽在世,能够一品天下第一的蒙顶山茶,不知,他又会有着怎样的惊喜呢?……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雅安市名山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先后担任过名山县文体局局长、名山区文联主席)。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着《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着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着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刊。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