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水平壶特点

找到约24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中国六大茶类代表茗茶,都需要配什么壶?

中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来,茶已成为深得人们喜爱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依据制法和品质特点的不同,中国茶叶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茶类、再加工茶类两大类。

其中基本茶类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再加工茶类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袋泡茶等。制茶技术不断演变与发展,茶类不断增多,饮茶使用的器皿也在不断改变。使用不同器皿冲泡出来的茶,滋味也会大有不同。

绿茶

我国盛产茶叶,以绿茶为最早。目前,绿茶仍是我国主要的茶类,产区广,产品多。绿茶是不发酵茶,经过“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几道工艺制成。其中,杀青保持了绿茶叶绿汤清的特点,俗称“三绿”: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香气高爽,滋味鲜醇。

品种:碧螺春、西湖龙井、庐山云雾、狗牯脑、太平猴魁、峨眉毛峰、安吉白茶、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

代表茶: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因茶树与果树交错种植,茶树与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形成了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炒制一斤碧螺春茶需7万多个芽头。螺春品质优异,高级碧螺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配壶:

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芽叶细嫩,故选用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适宜绿泥、段泥类紫砂壶,

②壶形:壶身不宜过高,壶口较大,

③容量:容量宜在150cc至250cc之间。

冲泡方式:

一般投茶量:3~4g(三四人饮)

适宜水温:85℃~90℃

适宜器具:玻璃器,白瓷盖碗、段泥敞口紫砂壶

时序:炎热的夏季、干燥易上火的时节

人群:脾胃虚寒者少饮、神经衰弱者慎饮

黄茶

黄茶属轻微发酵茶类,黄茶以“三黄”(即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为品质特征。其制法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在揉捻后或初干后有闷黄过程。其品质特征为:黄叶黄汤。黄茶的加工:经过“鲜叶采摘→杀青→揉捻→闷黄→干燥”几道工艺制作而成,按照选料老嫩程度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品种: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等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代表茶: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君山银针风格独特,质量超群,岁产不多。君山银针属芽茶,每斤银针约2.5万个芽头。芽头肥壮紧实、芽身金黄,满坡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亮。用玻璃杯冲泡,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1956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被誉为“金镶玉”,获得金质奖章。

配壶:

黄茶外形美观、芽叶细嫩,故选用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适宜段泥类紫砂壶,

②壶形:壶身不宜过高,壶口较大,

③容量:容量不宜过大,宜在150cc至250cc之间。

冲泡方式:

一般投茶量:3~4g(三四人饮);

适宜水温:90℃~95℃;

适宜器具:玻璃器、白瓷盖碗、段泥敞口紫砂壶。

时序:春夏时节适宜饮用;秋冬寒冷季节酌情饮用。

人群:老少皆宜;阳虚体寒者酌情饮用;

白茶

目前,白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茶类。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它是一种不揉不炒的茶叶,其工序简单,品质特征为芽叶肥壮、满披白毫,汤色通透。白茶分为芽茶和叶茶2大类,芽茶如银针,为单芽制成;叶茶如白牡丹、寿眉。

白茶经过“鲜叶采摘→萎凋→干燥(晒干或烘干)”的加工工艺制成。白茶的药效性能很好。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

品种:

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品级:

白毫银针为单芽;白牡丹为一芽一二叶制成,呈"抱心形";贡眉为一芽二叶至一芽二、三叶,基本以叶为主,近年来多统称为“寿眉”。

代表茶:

白毫银针。产于福建省,该茶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色,毫香蜜韵,滋味清鲜爽口。

配壶:

白茶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选用的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紫砂壶的原料以紫泥,段泥类为宜,

②壶形:宜壶身高度适中、口盖大,例如“金钟壶”;

③容量:容量宜在250cc—350cc之间。

冲泡方式:

一般投茶量:5~7g(三四人饮);

适宜水温:100℃

适宜器具:盖碗、紫砂壶;

人群:老少皆宜;

时序:四季皆宜

青茶

青茶,亦称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经过鲜叶采摘→做青(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几道工序制成,制作工艺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因产区不同而分为: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4大类。

乌龙茶的制作,首先要求原料药有一定的成熟度。一般在顶芽全部开展且形成驻芽时采摘,所以青茶的原料要比红、绿茶的原料偏老些,这是形成青茶特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著名品种有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岩茶(如大红袍、肉桂、水仙),安溪的铁观音,潮州凤凰单丛及台湾冻顶乌龙等。

品种:

闽南乌龙: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永春佛手、白芽奇兰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武夷水仙、武夷肉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岭头单丛、凤凰单枞

台湾乌龙:白毫乌龙(东方美人)、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

配壶:

乌龙茶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选用的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朱泥、红泥、紫泥类皆宜;

②壶形:乌龙茶适宜小壶冲泡,闽南乌龙以香气著称,适宜壶身较高、壶腹鼓之器型,留香效果好,如“龙蛋壶”;闽北乌龙以茶汤而显,宜使用壶腹宽之小壶冲泡,更能激发岩茶醇厚之韵味,如“水平壶”;

③容量:容量宜在100cc—220cc之间。

品种:

闽南乌龙: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永春佛手、白芽奇兰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武夷水仙、武夷肉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水仙、岭头单丛、凤凰单枞

台湾乌龙:白毫乌龙(东方美人)、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

配壶:

乌龙茶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选用的紫砂壶宜满足:

①泥料:朱泥、红泥、紫泥类皆宜;

②壶形:乌龙茶适宜小壶冲泡,闽南乌龙以香气著称,适宜壶身较高、壶腹鼓之器型,留香效果好,如“龙蛋壶”;闽北乌龙以茶汤而显,宜使用壶腹宽之小壶冲泡,更能激发岩茶醇厚之韵味,如“水平壶”;

③容量:容量宜在100cc—220cc之间。

来源:紫砂壶鉴赏与收藏秘籍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千人仿一壶,各家呈异彩

 

在紫砂界,

“千人仿一壶”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师父和名家紫砂壶的仿制,

成了学习技艺和提高技艺的重要途径,

传统壶式和传统技艺之所以能得到继承,

能一代代流传,也得益于对名壶的仿制。

......

 

 

供春壶对比

 

供春制紫砂树瘿壶,又叫供春壶,因其外形似银杏树的树瘿而得名。

相传是明代正德年间民间紫砂艺术大师供春所创壶式。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件,捐赠者认为是供春存世品。

但许多人考证后认为是清代艺人的仿制品。

 

此壶式在历史上很有名,历代制壶高手也都仿制过。本文提供的3件仿春壶来看,在形制上只是大体上相似,而壶表面似树瘿的肌理效果却基本相同。从审美角度来看,这几件仿品都是精心之作,通过这种对比展示,说明传统紫砂壶的创作设计,存在“千人仿一壶”的传统。

 

 

顾景舟  供春

 

汪寅仙 灵芝供春提梁壶

 

吴扣华 如意供春

 

孙金立 隐龍供春

 

魏裕峰 金蟾供春

 

 

石瓢壶对比

 

石瓢壶是清代后期曼生壶中的一种式样,壶身为圆台形,盖为平顶式,桥式组,直流,壶柄为牛舌式,壶壁上宜书宜画。

因造型古雅,又便于刻绘装饰,遂成为紫砂壶的经典器形。

但后来所制的石瓢壶,器形井不整齐划一,也是在形体轮廓大体相似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大石瓢

 

近现代 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 相明石瓢壶

 

李寒勇 子冶石瓢

 

范小君 君瓢

 

陈进制 何光宏装饰 大子冶石瓢

 

鱼化龙对比

 

鱼化龙,即“鲤鱼跳龙门”的吉祥传说,工艺界常以此题材进行创作,作为科举高中的吉兆物。

紫砂“鱼化龙壶”为明代壶艺名家陈仲美所创,后经清代壶艺名家邵大享改进,制成了活动龙首纽、龙尾把、卷浪波涛、鱼龙堆身的以邵大享改进后的鱼化龙壶为本。

仿得最好的是清末艺人黄玉麟和民国艺人俞国良。

 

邵大亨 鱼化龙

 

民国 朱可心制绿泥鱼化龙壶

 

严伟 鱼化龙

 

张宏 鱼化龙

 

掇球壶对比

 

掇球壶是清代邵大享所创壶式,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壶身为球形,壶盖为半球形,壶纽为小球形,因壶的造型似三个大小不同的球体叠在一起而得名。

造型简练大方,是光货圆器中的杰作,深受古今鉴赏家好评。

顾景舟大师也认为“大享壶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并说他仿制大享的作品第一件就是掇球壶,仿制之后,使他的壶艺水平产生了飞跃。

这里展示的三件掇球壶,其中一件是邵大亨制紫砂掇球壶,另两件分别是程寿珍和和俞国良所制。

经比较可知,三件器形相差较大,主要是壶体、壶盖的圆度和大小不同。这些不同,并不是仿制时技艺上的差异,显然是仿制者受当时审美观念的影响所致。

 

清中 邵大亨掇球壶

 

顾景舟 掇球壶

 

许卫良 掇球

 

一粒珠对比

 

一粒珠是一种传统壶式,相传是惠孟臣所创。选用大红泥作,烧成后色泽朱红;器形特点是壶体为圆球形,无颈,壶盖采用嵌入式结构,盖纽为小圆珠式,三弯式管状流,大圆形壶柄,做工精致。因这种壶式用于喝功夫茶,即是后世所称“水平壶”的前身。

这里所示三件一粒珠壶的造型来看,一粒珠壶也有提梁式,并有金属单提梁或双提梁的。但壶体之形基本相仿,只有微小的不同。

 

邵友廷 一粒珠 宜兴陶瓷博物馆

 

 

清中期 何心舟制并刻日岭山房款玉成窑紫泥一粒珠壶

 

 

陈国良 一粒珠

 

黄静制 张重庆装饰 一粒珠

 

西施壶对比

 

据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说,“文旦壶”中的格调高雅者,原先名叫“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的丰乳。事实上此壶式也确实像丰满的乳房,壶纽亦像乳头,壶流短而略粗,壶柄为倒耳之形,壶盖采用截盖式,壶自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来也许觉得“西施乳”之名并不文雅,便以壶柄为倒耳之形为名,改称为“倒把西施壶”。

倒把西施壶的制作,主要是调整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念略有不同,这种差异也会反映在器形上,如图所示三件倒把西施壶,就是如此。

 

清·乾隆 倒把西施朱泥文旦壶

 

许艳春制、鲍志强铭 倒把西施壶

 

陆彬 西施

 

吴静雅 观垚西施

 

井栏壶对比

 

井栏壶在曼生壶中有两种,都是圆柱形,在壶型基本不变的的前提下,“井栏”壶的高矮变化诸多。

身筒较高,置飞把、钮颈、双圈坡盖、倒身筒形壶钮者称“高井栏”壶。矮井栏嵌盖平缓合体,高柱钮或桥钮,一弯流曲而微妙。把圈大,外扁平,里圆润,底圆而大。

 

 

清 瞿应绍 井栏壶

 

 

清嘉庆 杨彭年制、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栏壶

 

 

井栏 鲍志强

 

吴群祥制 张捷画 吴东元装饰 井栏

 

松段壶对比

 

松段壶是紫砂塑器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塑一段松树老干之形态为壶身,壶盖采用嵌入式,壶流、壶柄也都塑成松树之形。

善制塑器的紫砂艺人都做过松段壶,但器形却各有特点,很少有一模一样的。

 

何道洪 三友

 

70年代时期 顾道荣制松段壶 (一对)

明朝—21世纪丨各时期的紫砂壶泥料特点

明末清初

明代时期紫砂壶使用的泥料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泥料的目数为25-30目。

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

清中期

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段泥:金黄色底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颗粒,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看起来是平着含在其中,而非凸出的砂粒状。红紫砂(泥):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胎骨较为松散,泥光艳,色带海棠红,有膏冻之质感。养成后质感细腻,惟光润感略逊明末清初之紫砂。

清末期

此时紫砂胎土之发展,更趋向多元化,调配成黑泥的方法,是此时才开始有的,初期的黑泥色墨黑,常有似铁锈之结晶,白泥之传世品,如王东石,何心舟所作,也是此时稀有之物,紫泥中与红紫泥中隐含之黄颗粒较清中期少,朱泥色红不如清中期之色娇艳,质感也较清中期差。

民初

民初之时,以20-30年是紫砂蓬勃兴盛之期,除了知名艺人所作之紫砂壶,也有一些名人仿古做旧之紫砂品。此时紫泥的胎土,若为名工所做,则泥质优,养之变化快,胎骨坚硬,光泽温润。若是一般普通之壶,则色泽枯燥未脱砂土之气,需养时日久,方可展现出润泽的质感。朱泥壶则胎骨干而色暗红,不若前时之鲜艳。段泥是青灰色底泥中夹杂大量的黄粒子与少许赭色和淡墨色颗粒,比清中期的段泥土胎中的颗粒小,且胎骨不如那时的坚实。

解放后

1952年底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1955年重新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紫砂厂。这时期仍秉持传统之法锤炼,因此泥胎也比较干涩,这时期除了传统型器,也为了延续水平壶对潮汕功夫茶泡饮的市场,因此也就生产了许多的水平标准壶。其胎土呈橙红及红朱泥胎,橙红胎土多收自泰国、香港,日本线胎土多为红及清红,高温者为暗红带细砂感,也有少数壶描金,但年代略晚,多为1960年代之后。一般六字章多是中国宜兴早期的,日本线壶品项较泰国线略细货,盖墙多较短。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由於烧窑温度不高,所以基本上色泽较浅,且土胎较为松散乾涩。其中以1965-1968的水平壶土胎极佳,同时期也生产五形壶,泥料为六十年代小红泥,但土胎颜色偏红橙,未泡养前及呈现油光且砂感较为明显。

70年代末—80年代初

78-79年,这时期大部分的泥料,所含带鹅黄颗粒较多,养成速度快,晶亮透明,堪称绝品,80-84年,泥料中除了少量的黄颗粒外,还夹杂了大量的黑细沙般的粒子,台湾人称为芝麻砂也就是一般说的甲子土,而82年由第三地转运及渔船交易已大量进入台湾,当时以便宜的商品壶为主,(俗称82小品)因贴有椭圆形MADE IN CHINA标签也称绿标或鸡蛋标,这时的壶作工算不上精细,但土料绝佳。

80年代中末期—90年代初期

1985年后多是拼泥,且由中央供土,虽保有紫砂土透气圆润的特性,却少了作者在土胎方面的独创性,这段时期的紫砂胎土较暗,泡养后呈暗紫色,容易成为壶友们心中的“紫砂”壶,这段期间的红土则颗粒较大。

90年代中期

这时期的泥料土胎硬,色泽漂亮。朱泥呈橘黄及暗红色。段泥呈粉胎黄及绿黄。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找到约24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