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小水平壶简介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功夫茶,就是把茶喝到极致,看这些出土的大量茶器就知道!

功夫茶,从来都

“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

而是在街头巷尾、瓦屋老树、

寻常人家随处可见。

一瓯清茶,

传递着闽南人的温和、细致、友善,

在数百年的时光中,

滋养着世代的闽南人。

以至于我们似乎从不叩问祖先,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喝茶。”

毕竟,茶生来就从不高深莫测,

却包罗万象,气象万千。

漳州与潮汕山水相连,风俗、茶叶泡饮方法也大同小异,为何功(工)夫茶的名称有差异呢?

人物简介程艳斐

闽南功夫茶代表性传承人;漳州科技学院茶学副教授;闽南功夫茶研究会秘书长

01{茶到极致即功夫}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功夫茶泡饮实践中,程艳斐更喜欢“功夫”。

“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有人说功夫就是时间,用心打磨、仔细揣摩、静心体验,功夫是一种领悟宇宙奥妙的境界,亦是一种不断自我提升的本事”。

但,她也不排斥“工”,二字都应统一在一起为茶服务:“所谓‘功夫茶’,茶是放在第一位,既要花工夫泡,泡饮手法也要下功夫。”

功夫茶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漳州,最早见诸清康熙五十三年《漳州府志》(公元1714年)记载,这种以小壶小杯泡饮武夷岩茶的方式,称为“功夫茶”。

而文献里最早出现的“工夫茶”,是指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工夫,如“心闲手敏工夫细”,亦是品质优异的岩茶品种名,后被红茶所用,因制作费工夫而称为“工夫红茶”。

闽南地区,“工夫茶”就渐渐被“功夫茶”所取代,潮汕地区则因约定俗成,“工夫茶”之名,沿用至今。

“不论器具还是程式,或简或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与呈现茶的层次感及最佳的状态。”程艳斐曾应平和县崎岭乡政府部门之邀,协助推广当地名茶白芽奇兰。

她做了一个实验,采用闽南功夫茶的泡法来泡,用的是梨形小壶。结果,泡出来的茶,香、味、韵皆妙不可言,令现场的观众、茶友们都感到惊艳:“原来功夫茶泡出来的茶,这么好喝!”

“‘功夫茶’三个字,就是把茶这片古老神奇的东方树叶,喝到极致的一种状态。”

02{五代人擅茶,闽南人生活侧影}

程艳斐是地道的闽南人,从小到大的记忆里,终挥之不去的是茶的香气。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只布包,露出一把饱蘸茶汁的紫砂水平壶。

壶的做工谈不上精细,甚至有些粗糙,却装着她外曾祖父爱茶的一生。一辈子务农的外曾祖父非常嗜茶。在茶的滋养下,他体健无病,93岁无疾而终。临终前,茶壶里还泡着茶。外婆很不舍得,就把壶留下了,另买了一套新的茶具及茶叶陪伴他入土。

祖父程顺龙也是个老茶客,每天雷打不动地要泡四次茶,晌午趁农活的间隙都要回家泡个茶。

在程艳斐印象中,祖父喜爱焙火较重的茶,老丛水仙、一枝春、色种等等,大约每个月得喝1公斤。饮茶益寿,祖父亦是年过九旬无疾而终。

母亲戴美珍,茶不离手,还学会了制作乌龙茶。父亲程金元是一名乡村教师,为了泡壶好茶,他常常四处找好水。

茶早已深深植入程艳斐的血脉,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一种近乎与生俱来的虔诚信仰。

8岁时,她就坐到了茶桌前,给家人、亲友们泡茶。外出求学,每次离家前,母亲也总会在她的行礼中塞些茶,那都是浓浓的母爱。

直到有一天,她也成为母亲,将血脉里的爱茶基因“遗传”到女儿苏荫程身上。苏荫程刚出生4个月就学着喝茶,4岁时就有一套专属茶具,稚嫩的小手也把功夫茶泡得有模有样。

程艳斐一家五代人的爱茶情结,也许只是漳州人、闽南人生活的一个侧影。

04{

漳浦遍地“功夫茶”古董

}

功夫茶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根植于闽南人的日常生活,渗透在每一个平凡的当下,贯穿于爱茶人一生的时光,从摇篮到坟墓。

地处闽南滨海一隅的漳浦县,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男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紫砂壶及朱泥壶,且不乏时大彬、陈鸣远等名家壶。

据统计,仅漳浦县博物馆内就藏有自明清至民国的紫砂壶200余件(一级3件、二级1件、三级24件)。

比如,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出土(1987年)的“时大彬制”款鼎足式圆紫砂壶。

清乾隆三等轻骑都尉蓝国威墓中,有“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朱泥小壶一件;

还有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盘一件;

“若深珍藏”款白釉白花瓷杯四件、椭圆形锡茶罐一件(罐中装满茶);

写有“素心”二字的小宣纸一方(“素心”概系茶品名称),这些组成了一套典型的功夫茶具。

另据漳浦县博物馆原馆长王文径调查,在闽南地区大量出土的紫砂壶中,除时大彬、陈鸣远等制壶大家的刻款外,最常见就是惠孟臣的扁鼓形圆壶、思亭款的梨形圆壶。

还有“逸公”“万兴”“秋圃”等十余款。于闽南人、粤东人而言,“孟臣”几乎是紫砂壶的代名词。

“闽南人并不忌讳用出土于古墓里的茶壶泡茶,很多人甚至认为茶壶在地下埋久了,阴气足,有特殊的清凉解毒的作用,属于‘养’得最为到位的茶壶。”

王文径说,当时卢维祯墓中出土的大彬壶,壶内还填满了茶叶,当天就有人赶来索取,拿给家人抗癌止痛用。

清·“惠孟臣”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供图)

清·宜兴“孟臣”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 供图)

因馆藏紫砂壶丰富,县博物馆专门开设了固定展览——“典藏紫砂壶展”。

“俞蛟用文字记述潮州工夫茶(《潮嘉风月记》),而漳浦则是用实物记载着闽南功夫茶……这些出土文物,为漳州、漳浦是功夫茶的故乡提供了是实实在在的佐证。”闽南功夫茶研究会会长严利人说。

05{十式简介演绎功夫茶}

谈及漳浦的功夫茶泡饮程式,程艳斐倡导的是:力求简洁,把茶泡好,快速奉给客人。有别于颇为繁复的潮州工夫茶艺“二十一式”(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传统功夫茶泡茶技艺(漳州龙海区“非遗”项目),程艳斐创编的闽南功夫茶茶艺仅有十式。

茶器也作了简省:铁壶1把、梨形紫砂壶1把、壶承1只,白瓷茶瓯及锡杯托各4只,茶盘1只,水盂1只,木质茶罐1只,竹茶则、竹茶勺各1把。

在她展示茶艺中,我们注意到并无“滚杯”(为了温杯及清洁杯具),而这道程式在潮州工夫茶、漳州传统功夫茶中则是标志性的。

她解释说,作为闽南功夫茶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漳浦人喝功夫茶过去也有“滚杯”,只是更早地被省略掉了。平时,百姓家中通常准备4只茶杯(潮州工夫茶艺不论人数都是3只杯子),有成双成对的寓意。如果客人多,就根据人数相应地增加杯子,做到人手一杯茶。

“归杯谢客”

不过,程艳斐在奉茶后还增加了“归杯谢客”程式。“主人奉茶表敬意,客人饮后归杯致谢,有去有来,才是完整的行茶过程,也增进了主客间的互动。”

程艳斐认为,只有以简洁的方式来泡功夫茶,才能将更好地传承、推广。“功夫茶的核心要义,就是为了呈现一杯好喝的茶汤。”

作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茶与食品科技学院专任教师,程艳斐除了在校园里讲《茶经》、茶史,教茶艺,还依托贝凤凰茶业,建立了闽南功夫茶习俗(漳州市非遗项目)非遗传习所。

她还常常根据时令节气,举办不同主题的茶会,以功夫茶的形式,呈现不同茶类茶品的万千风情。

“从对武夷茶的情有独钟,到慢慢接受其他茶类,从清晨,到日落,从起火烧水,到杯盏归位,从茶香馥郁,到茶味淡薄,从客来敬茶,到独自啜饮,那世世代代闽南人静默而坚定的生活仪式里,哪怕改朝换代,也不曾被遗忘的一股流淌在血脉里的温暖和馨香。我想,应该就是功夫茶了。”

(*本文得到了漳浦县博物馆、贝凤凰茶业的鼎力支持,特此致谢。)

来源:茶道CN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常见的乌龙茶有哪些品种? 十大乌龙茶简介 !

  乌龙茶通常情况下可按产地、形态、发酵程度三个分类:1、按乌龙茶产地分布,乌龙茶可分为闽南乌龙茶、闽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台湾乌龙茶;2、按形态分类,有条索形乌龙茶、半球形乌龙茶、束形乌龙茶、团块型乌龙茶;3、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乌龙茶通常可分为轻度发酵茶,中度发酵茶和重度发酵茶。” 

  十大乌龙茶简介
  1、大红袍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甘、清、香。
  2、铁罗汉
  铁罗汉茶,属乌龙茶类,研制于清乾隆年间,产自闽北“秀甲西南”的名山大川武夷,关键遍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生长发育在岩缝当中。铁罗汉外观设计索条紧结,颜色绿褐鲜润,冲调后汤色橙黄光亮,叶片红绿两色,典型性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艺术美。其制成品关键历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做成。

  3、白鸡冠
  武夷传统式五大宝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丛型,中期类,晚生种。二倍体。
  4、水金龟
  武夷奇茗冠天地,水金龟属半发酵茶,有铁观音茶叶之醇厚,又有绿茶叶之芳香,具新鲜、醇厚、幽雅与芬芳等特点,是茶中佳品。
  5、武夷水仙花
  闽北水仙茶,别名武夷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2个色调花纹之一,现主产地为建瓯、建阳两县。质量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建瓯县志》1929年),“果奇香为诸茶冠”。
  6、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茶叶,福建安溪本地茶农创造发明于1725-1735年里。起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下(王说)。归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意味着。
  接近绿茶叶和绿茶中间,纯种铁观音茶叶主茎为灌木丛型,树形披展,枝干斜生,叶片水准状着生。

  叶型椭圆形,叶缘齿疏而钝,叶片呈波浪形突起,具显著肋巴骨形,略向反面反卷,叶肉肥厚型,幼叶浓绿亮润,叶基部稍钝,叶顶尖稍凹,往左边稍歪,略厂松驰,嫩叶暗紫色,因而有“红芽歪尾桃”之称,它是纯种特点之一。
  归属于半发酵茶类。具备一般荼叶的健康保健作用,还具备延缓衰老、抗癌证、抗心肌梗塞、预防尿毒症、减肥瘦身健体、预防虫牙、清热解毒下火,敌烟解酒等作用。2010年以“十大名茶居首”现身世界博览会。
  7、黄金桂
  黄金桂原产地于安溪县虎邱罗岩村,是乌龙茶中设计风格不同于铁观音茶叶的又一绝品。在目前乌龙茶种类中是出芽最开始的一种,做成的乌龙茶,香味非常高,因此在种植区被称作“清明节茶”,“透天香”,有“一早二奇”之誉。
  黄金桂要以黄旦种类油茶树嫩梢做成的乌龙茶,以其茶汤颜色橙黄色有奇香似桂花树,故称黄金桂。叶为椭圆型,顶端梭小,叶片薄,出苗率高,芽尖密,嫩叶黄绿色,毫少。

  8、冻顶乌龙
  冻顶乌龙茶,原产地为中国台湾鹿谷乡凤凰村展腾村彰雅村(冻顶巷),茶区海拔高度约600-1000公尺,依左右三点为关键种植区,被称作“茶中的佳品”。
  冻顶乌龙茶汤清新怡人,茶汤颜色蜜绿带金黄色,茶韵清爽雅致,香味幽雅,喉韵回甜浓厚且长久,香味与众不同听说是君王级洗澡茶浴的妙品。
  中国台湾鹿谷周边冻顶山,山多雾,路陡滑,进山采茶必须将脚跟“冻”起來,防止滑下去,峰顶叫冻顶、山脚下叫冻脚。因此冻顶茶生产量不足,尤其宝贵。
  9、东方美人
  东方美人茶是中国台湾特有的茗茶,别名膨风茶,又以其茶芽白毫明显,别名为白毫乌龙茶,是半发醇青茶中,发醇水平最大的茶叶,一般的发醇数为60%,一些则高达75-85%,故不容易造成一切生菁异味,且不涩不涩。
  关键原产地在中国台湾的新竹、苗栗一带,近年来台北市坪林、石碇一带也是兴盛种植区。东方美人茶名字的来历,据闻是美国茶叶公司将茶送给维多利亚女王,黄澄清透的颜色与醇正香甜的口味,令她赞叹不已,即然来源于修真福尔摩沙,就赐名“东方美人茶”了。

  10、凤凰单枞
  凤凰单丛茶,广东潮州市潮安区土特产,中国地理标志。
  凤凰单丛茶出产自凤凰镇,因凤凰山而出名。流传南宋末期,宋帝卫王赵南逃途经乌岽山,口渴难忍,山民献红茵汤色,饮后滋阴降火,赐名叫“宋茶”,后尊称“宋种”。
  也有“凤凰鸟闻知宋帝口干,口衔茶枝赐茶”的传说故事,因而别称“鸟嘴茶”。
  至清同治、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为提升荼叶质量,大家仔细观察评定,推行单株採摘、单株炒茶、单株市场销售方式,将出色单株分离出来培育,并被视为树名。
  那时候有一万多株出色古茶树均行单株采制法,故名凤凰单丛茶。
  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其主要生产地区是福建省安溪县等地。


【深度好文】当代中国茶艺复兴的希望在哪里?

国运兴,茶运兴。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也正迎来茶文化的大复兴!

在福建对岸的台湾岛上,茶连两岸,艺亦同根。茶艺首先在台湾兴起,拉开了中华茶艺的序幕。紧接着,得到大陆茶界的热烈响应,尤其是大陆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和日渐提升的消费能力,为茶艺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台湾不少茶人也来到大陆发展,波澜壮阔的茶艺大合唱随之在全中国极速上演,精彩纷呈,标志着两岸联手推动当代茶文化走向新的大复兴。

“茶艺”的由来

茶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饮”,自神农尝百草时开始,中国人茶叶的消费方式不断演变进步。以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华茶文化渐成一个独立完备的体系,其后又经历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创新与发展,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由于历史的原因,茶文化于近现代一度陷入边缘境地。进入民国,战乱频仍,茶道低迷,之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制约了茶叶的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海峡两岸茶人共同努力,茶艺应运而生。经过40多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在传承弘扬、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学科。

茶艺的部分内容,古已有之,但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始于80年前。而将其定名并赋予新的含意,则始于40多年前。茶艺一词,首创者应为茶学家胡浩川(安徽六安人)。1940年,傅宏镇辑纂《中外茶业艺文志》时,胡浩川教授在为该书作序时写道:“津梁(注:津梁即渡口和桥梁,比喻能起引导、过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茶艺,其大禆助乎吾人者”“今之有志茶艺者,每苦阅读凭藉之太少。”他所提的“茶艺”,涵盖了茶树种植、加工和审评之内的各种技艺,但并不包含当代意义上关于茶叶冲泡、品饮及相关礼仪服务之类的内容。而且,令人遗憾的是, “茶艺”虽然提出,但并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成为空谷足音,未能得以流行。

1970年后,台湾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在寻求身份的认同,而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1977年,时任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娄子匡教授(浙江绍兴人),组织了一个“味茶小集”的茶会,邀来一批茶界人士,推动正确的饮茶方式。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另有人指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流传日本被其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会;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不容易被普遍大众接受、传播。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可接受了娄子匡提出的“茶艺”一词,以区别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受到大家的赞同。笔者推断,出生于1907年的娄子匡极有可能看过《中外茶业艺文志》这本书,对序言中“茶艺”一词留有深刻印象,因而将其“信手拈来”,并赋予新的含意,谱写出妙词天成的佳话。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范增平在《中华茶艺学》一书中写道:“1970年中期,台湾人民一方面受到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反省而认识到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其优越性的存在。于是一群知识分子从中找寻,迫切地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传统的民俗活动,一时之间热门起来,并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而最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艺’,也就应运而生。”

台湾茶艺“茗星”多

台湾是现代中国最早提倡茶艺以及中华茶文化的复兴之地,涌现出众多“茗星”。吴振铎、李瑞河、范增平、林资尧、阮逸明、林馥泉、蔡荣章、吴智和、张宏庸、周渝都是台湾较早致力茶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茶人。

1977年8月14日,钟溪堓、林炳煌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中国功夫茶馆”,嗣后林馥泉、蔡荣章二人先后加入管理阶层,成为当代茶艺早期的重要人物。

1978年,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组织成立茶艺协会,台北市茶艺协会由花松村任创会理事长,这是台湾第一个由民间组成的茶艺团体,高雄市茶艺协会由叶荣裕担任创会理事长。这两个地方性茶艺团体的出现,代表着“茶艺”已具有雏型。

1984年,李友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中国茶馆”,热心推动茶艺活动,多次提供“味茶小集”活动场所。

1980年,曾出任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创刊并主编《茶讯》的林馥泉,在台北“有记名茶”开办“茶艺讲座”,并出版《识茶小集》共5册茶书。同时,在《大华晚报》以“浅说识茶”“茶艺讲座”为主题发表有关茶艺的文章。

一位从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回来的学者管寿龄,在台北市仁爱路开设了一家“茶艺馆”,同时经营茶叶和艺术品的买卖及餐厅业务,1979年取得正式经营执照,可以说是现代“茶艺馆”的发端。被台湾人称为“茶仙”的周渝,祖籍湖南长沙,1946年出生于重庆,1981年在台北创立紫藤庐茶馆,长期推广茶道美学,进行国际茶文化交流及文艺活动。

台湾茶人在茶艺理论、茶艺实践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出版的著作有:范增平的《台湾茶文化论》《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张宏庸的《台湾茶艺发展史》,蔡荣章的《现代茶艺》《说茶之陆羽茶道》《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等。曾先后担任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长的林资尧,长期致力于国际茶文化交流和茶道学,尤爱茶礼,促进茶礼生活化、社会化,为中国茶礼的建设开拓作出了贡献。

范增平对茶艺达到痴迷的程度,出力出钱、奉献自我。1981年,他辞去工作,捐出自己的财产,典卖掉两栋房子,专心致力于茶艺活动。先后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华茶文化学会”“良心茶艺馆”。“良心茶艺馆”内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和茶点给大众享用,馆内有价目牌,没有收费员,只有一个良心箱,来喝茶的人,自己凭良心付费,希望借此唤醒人们的良心。茶艺馆的收支不能平衡,范增平只有紧缩自己的开销,再苦也不退缩。当初下决心最少要开满三年,没想到竟然撑了十年。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成立

一个规模涵盖全台湾地区的茶艺团体——中华茶艺协会,由吴振铎、李瑞河、范增平等人发起,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2年9月23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召开成立大会时,时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祖籍福建漳浦)亲自出席,并接受名誉理事长一职,对当时的台湾茶界是极大的鼓舞。首届理事长由茶叶大师吴振铎担任,秘书长由范增平担任,常务理事有天仁茗茶董事长李瑞河等人。吴振铎连任两届理事长,第三届的理事长为李瑞河的胞弟李瑞贤。

中华茶艺协会宗旨是宣传茶艺文化,提倡饮茶风气。经常举办茶艺讲座及各种茶会,积极推动各项有关茶艺的活动,提供茶艺咨询服务。创办会刊《中华茶艺》杂志,发行量最高达到二万份,出版有《茶艺大观》和《茶艺》丛书。使台湾的茶艺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堪称台湾茶艺史上的黄金时代。

吴振铎1918年出生于福建福安,福建农学院毕业,大学毕业后先后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示范茶场场长。1946年去台湾,任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退休后仍在台湾大学教授茶作学及推广茶文化活动,著作有《吴振铎茶学研究论文选集》。他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其中尤以适制乌龙茶的台茶12号(金萱)及台茶13号(翠玉)最为人所称道。他一贯倡导饮茶风气,弘扬茶文化,为台湾茶业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台茶之父”。他认为:现代茶艺不仅讲究品茗的环境、美感与气氛,还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备水、备具、备茶、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尝茶等。只有两方面兼备,才会使人在品茗之中产生舒适感和愉悦感,才能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底蕴。

作为常务理事的李瑞河,热心地出钱出力,积极赞助茶艺协会。曾任茶艺协会秘书长的林资尧说:“每年天仁的捐款和李瑞河先生募来的钱,占协会经费的六成以上,但是,他从来没有要求协会为天仁做什么。”林资尧推崇李瑞河对茶艺的付出,说他在这方面是“台湾第一人”。

“茶艺中心赔本5年也没关系”

曾任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天福集团副总裁,现任陆羽茶艺中心董事长的李胜治,对40年前李瑞河先生一手创立的陆羽茶艺中心及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赞赏有加,认为这两个单位宣传推广普及茶艺功不可没,值得肯定。笔者深为赞同。

李瑞河出生于台湾南投茶农世家,1961年到台南创建天仁茗茶店。1968年,成立天仁茶业有限公司,在台北设立天仁茗茶店,并建天仁制茶厂……事业越办越红火。李瑞河从小就很着迷茶文化。他认为,强调茶文化,就等于告诉消费者,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还有更多的内蕴,值得细细品味。1977年,他在苗栗头份创建天仁茶园,内设陆羽馆,大力弘扬茶文化。同时,对台湾刚兴起的茶艺,他第一时间表示全力支持。

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功夫茶馆”,两年后因为投资人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时任茶馆经理的蔡荣章想到李瑞河是茶业界的老大哥,自己虽然与他不相识,仍尝试写一封信,问他是否有意接手茶馆,但李瑞河认为茶馆经营不善,必事出有因,因此婉拒。茶馆随即倒闭。


一年后,蔡荣章在亚都饭店教饭店服务员学茶艺,刚好与天仁接洽买茶的事,而有机会与李瑞河接触。这次李瑞河主动问蔡荣章,有没有打算再度出山开茶艺中心,双方一拍即合。天仁衡阳路门市的二楼空着,李瑞河就把它辟做茶艺中心。陆羽茶艺中心由李瑞河独资创建,开头注资1000万元台币,后来再注资1000万元台币,于1980年12月成立。

李瑞河把这家茶艺中心取名为“陆羽”,为的是纪念唐代茶圣,体现他浓浓的陆羽情结。李瑞河聘请蔡荣章为总经理,开设“陆羽茶道教室”,教人如何泡一壶好茶,一时吸引许多人来学习茶艺。李瑞河投资茶艺中心是为推广茶艺,不为赚钱,因此一开始就把茶艺中心定位为“赔钱”单位。他想如果茶艺中心亏钱,可以拿天仁茗茶赚的钱来补贴。果然,茶艺中心第一年虽然打响了名气,但因为大部分的课程免费,收支结算下来还是亏损。蔡荣章汇报亏损消息时,李瑞河表示:“没关系,茶艺中心赔本5年也没关系。”

后来,茶艺中心推出收费的茶艺进阶课程,举行泡茶师评定考试,对泡茶师进行专业认证,组织茶艺表演;并开发泡茶用的壶具,由蔡荣章、林瑞萱夫妇设计,请陶艺家用高级土质制作。因为壶具的造型自成一格,具有实用与收藏价值,成为一大收入来源。从此茶艺中心开始有盈余,这样的结果,是李瑞河始料所未及的。

1984年,天仁又出资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李瑞河把林资尧从茶艺协会聘请过来主持这个基金会。原始基金是100万元台币,之后天仁每年拨款200—400万元台币,供基金会公益性运作。

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的使命和陆羽茶艺中心有所不同。茶艺中心是教人泡茶,讲究喝茶情趣的享受,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则重在“礼仪的培养”,以及对各种茶艺、茶文化的无偿支持赞助。

在秘书长林资尧的筹划下,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开发出各种茶礼,创有尊礼古圣先贤的祭孔、祭神农、祭屈原、祭陆羽等茶礼,体现大自然时节更替的四序茶会,以及五方献供茶礼、金色莲花茶礼、郊社茶礼、佛堂茶礼、教师节献茶礼等,使茶艺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华茶艺协会和陆羽茶艺中心、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及茶人的大力倡导下,台湾茶艺盛行,喝茶人群大为增加。同时将茶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价值感非凡,喝茶成为高雅的风俗。据有关资料,到1983年台北市大约有80家茶艺馆,到了1987年,台湾地区的茶艺馆达到500家左右。茶艺深入民间,蔚然成风。

“一般企业人士只重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李瑞河先生却为整个产业的文化而付出,这点显示出他的宏观视野。”海峡两岸第一位茶叶博士阮逸明赞许道。


茶艺的核心是功夫茶文化

台湾与福建,两岸血脉相连。漳台两地人同祖、茶同根,亲情、茶缘特别深厚。祖籍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连战的祖父)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发源于闽南漳州漳浦的功夫茶习俗,在台湾同样有深厚的基础。笔者前几年去台湾时,曾在邓丽君纪念馆内看到她收藏的紫砂壶上百把,可见其主人对功夫茶的热爱。笔者最近采访两位年近八旬的台湾老茶人,他们回忆六七十年前,看到有些长辈们用紫砂壶泡茶,大些的紫砂壶配6只小茶杯,小紫砂壶配4只小茶杯。有时集会时也看到老人们围一起泡茶,叫做老人茶,与闽南的老人茶一样。兴起茶艺之后,台湾人泡饮功夫茶的风气十分普及,功夫茶不再是老人的专利,很多中青年人也乐此不疲,迷恋其中。

功夫茶,是把茶泡好、把茶品好的技艺,这正是茶艺倡导者们的初衷。打头阵的中国功夫茶馆,就鲜明地亮出功夫茶的旗号。一些人表示,功夫茶是指闽南的一种小壶泡茶方式,讲究泡茶器具以及水温的控制,泡起来很费“功夫”,代表着中国茗饮的最高水平。

台湾茶艺家吴德亮在所著的《台湾茶艺的兴起与传承》一书中写道:“台湾茶艺有别于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台湾独创的‘茶艺’一词系于1977年间,在茶界与文化人的激荡下所产生的。”“明清盛行的炒青条形散茶,不再将茶叶碾成粉末,而直接抓一撮茶叶置入茶壶或茶杯,并以开水沏泡饮用,称为‘撮泡法’,不仅简单方便,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从此广为讲究品茶情趣的文人雅士喜爱,开创饮茶史上的一大革命。而最典型的撮泡法就是盛行于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并流传至台湾的‘功夫茶’,是乌龙茶特有的泡茶方式,却也影响并带动了今日细品熟茶、把壶赏玩的茶艺风潮。”明确指出了茶艺与功夫茶之间的直接传承关系。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张宏庸是最早研究茶艺的学者之一。他出版的《台湾传统茶艺文化》一书,以中国茶学理论为基础,分别论述台湾名茶、茶泉、茶器、茶术、茶人、茶所、茶食、茶宴等泡茶艺术。他认为:悠悠千载,茶不仅是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们美化生活重要途径。品茶时,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嗅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极尽五境之美。要泡出这样的好茶,需要做好茗茶、茶泉、茶器、茶术四个方面。这些泡茶艺术与功夫茶密切相关。

范增平最早将如何泡茶总结出行茶十八步,具体有:临泉松风(煮水)、孟臣温暖(烫壶)、精品鉴赏(观茶)、佳茗入宫(投茶)、润泽香茗(温润泡)、旋律高雅(注水)、沐淋瓯杯(烫杯)、茶熟香温(斟茶入茶海)、茶海慈航(分茶入杯)、杯里观色(赏茶汤)、听味品趣(品茶)、品味再三(一杯茶分三口慢慢细品)、和敬清寂(静坐回味)等程序。这些明显是按照民间功夫茶的泡饮方法,加上文人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开创了艺术化描述功夫茶(工夫茶)冲泡啜饮程式的先河。

茶艺茶艺,核心是功夫茶技艺。在当今时代,要想冲泡出一壶(或盖碗)好茶、品出好茶,离不开功夫茶文化。

茶艺的广阔舞台在祖国大陆

正如知名台商李瑞河常说的那样:“台湾茶叶的根在大陆,我的根在大陆,台茶的出路也在祖国大陆。大陆有13亿人口,世界最大的茶叶消費市场,是茶产业的广阔舞台。”茶艺的兴盛,广阔舞台同样在祖国大陆!

1990年,事业正值巅峰的李瑞河,遭遇金融危机的打击,旗下的天仁证券亏损台币30亿元。他一肩扛起所有责任,变卖家产还债,保住了天仁茗茶。事业归零之后,亲友借钱相挺,他采用“侨商”的名义,选择到祖国大陆东山再起,重新出发。1993年2月1日,李瑞河在福州竖起了天福茗茶的大旗。当年9月,他在祖籍地漳浦签约兴建天福茶庄。此后,又在漳浦建茶厂、茶食品厂、茶具厂、高速公路服务区、唐山过台湾石雕园、闽南文化城……同时把天福茗茶连锁店开向全福建、全中国。

《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李瑞河事业上虽然遭遇过挫败,但对茶叶痴恋依旧,对茶事业爱之弥深,为茶艺、茶文化付出甘之如饴。他大力推广茶艺,天福茶庄开业典礼上,表演的就是天仁茶艺基金会研究发明的四序茶会(功夫茶泡法)。他要求各门店按照陆羽茶艺中心推广的小壶泡茶法,免费为客人泡功夫茶、奉茶。取之于茶,用之于茶。事业成功后回馈桑梓,芳草报故园。他投巨资建天福茶博物院,一年贴钱200多万元;投巨资创建天福茶学院(后升格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创办人李瑞河申明:建学校是公益性投入,本人及家族不要求一分钱回报;在天福茶博物院内,他竖立台茶之父吴振铎的雕像以纪念,并请吴振铎的学生阮逸明教授当首任院长(后兼任天福茶学院名誉副校长)。他将热衷于茶艺的二妹李素贞请来漳浦宣传茶文化,现任天福茶博物院院长,他将蔡荣章从台湾调来,聘为天福茶学院教授,任茶文化系首任主任,他招聘台湾南投青年李尚儒博士,来天福茶学院市场开发与营销系当讲师,后任系主任。他把茶文化、茶旅游、茶工业、茶教育、茶科研做到全国各地,创造了许多中国及世界第一……

茶文化迎来大复兴


两岸三通之后更促进茶人的交流。李瑞河在天仁事业兴旺时期,就几次到祖国大陆探路。1987年10月,台湾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1988年的4月,李瑞河即带领天仁7位主管到大陆考察茶叶市场。他们从广州开始,一路走访了景德镇、庐山、福州、上海、杭州、北京、长春等地。这趟大陆之旅持续一个多月,可见李瑞河进军大陆市场的决心之大。1989年5月,李瑞河派天仁总经理李瑞贤带队,由陆羽茶艺中心、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组成一支20多人的“华夏茶道访问团”,到大陆表演茶艺。访问团每到一地,都和当地茶文化界的人士交流,分享台湾茶艺发展的经验。在杭州,李瑞河多次拜访浙江省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捐赠一万美元,后来还将访问团巡回表演用的功夫茶车赠予“茶人之家”,以推动茶艺的发展。

吴振铎、范增平等人先后赴祖国大陆探亲、宣传茶艺。范增平上百次深入参访大陆18省市各产茶区及茶企,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他广泛采访两岸的茶人,自费出版了共7册的《中华茶人采访录》,为“茶人”下定义,为当代的中华茶人留下历史的记录。

同时,祖国大陆不少茶人积极研究茶艺,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正是鉴于当代茶艺的蓬勃发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中华民族正加快复兴,中国茶文化正迎来繁荣的黄金时期。以茶艺、功夫茶的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茶文化魅力无穷,古老又充满青春活力,她将助力我们身心更健康、社会更文明、世界更美好!

作者简介

严利人

漳州科技学院特聘教授

闽南功夫茶研究会会长

注:内容来源茶周刊,作者严利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