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水满绿茶

找到约1,53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五指山水满茶养成记:从种子到叶子到杯子

时下正是海南岛夏秋茶上市的季节。8月25日,今年第9号台风“马鞍”与海南岛擦肩而过,带来了全岛性丰沛降水。雨水,在农民看来,是对农作物极其友好的天上来客。五指山南麓五指山市水满乡的茶农,每每看到雨落,心中总会泛起一丝喜悦:有雨水滋润,茶树会冒出新芽,再过几天就能采到茶青了……

为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拯救中国热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五指山市水满乡的黎族、苗族茶农,已经不再进深山采野生茶了,而是进行人工栽种,有些茶园模拟野生茶生长的自然环境,品质并不逊色,且除了冬季都能采茶,不像过去只能在春季采到野生茶青。

种茶

也许是预见到雨林深处迟早会被封山,不能随意进去采摘野生茶青,水满上村黎医王桂珍早在20多年前,就有意识地从山上捡回掉在地上的野生茶树种,种在自家有斜坡的园地里,粗种粗管,尽管成活率不高,但种出来的茶叶味道几乎与野生茶一样。

受其影响,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也是这般操作,而且方式更“懒”,不打药,不施肥,不除草,有些杂草实在太高,就用脚踩踏趴地后盖上摊开的纸箱,不让它们长好,直至最后可能烂掉,成为茶树的天然肥料。

从树上掉落的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种子。陈耿摄

与野生茶树群落一样,王家的茶园里,茶树错落有致地分布,而不是齐整排列的,看上去就像野生的,有自然的观感和美感。

一株野生的茶树苗。陈耿摄

为了增加产量,水满乡的茶企和不少茶农,也仿效内地的茶山,密集地种上规整的茶树,在山体斜坡上呈现出梯田状的茶园,颇为壮观。

五指山市水满乡一位茶农培育的海南大叶种茶树苗。记者李天平摄

采茶

“早早带上饭,相伴去采茶;山里茶好多,山高好辛苦;来来呀来来,你要摘就来;阿嫂快来摘,不摘要变老。”从前,每到清明节前几天,水满上村的黄菊二就和村里的姐妹们一道,跟随当年的“领队”王桂珍,走上几个小时崎岖难行的山路,不惧山蚂蝗的叮咬、吸血,来到有野生茶群落分布的山头,一边唱着自编的《采茶歌》,一边在深山里采茶。有时天色晚了,来不及也认不得路回家,她们就在山洞里过夜,在洞口烧一堆火取暖和防止野兽攻击,但仍然觉得又冷又饿。

现如今,自家或大或小的茶园就在村边,黄菊二和王桂珍的儿媳她们采起茶来轻松多了。然而,轻松的活儿,并不意味着容易,也要讲究细节的。

“采茶青的时候,要用拇指和食指将一芽两叶掰断下来,不能用指甲掐。”王桂珍的二儿媳柯杨梅说,“因为用指甲摘茶青,会留下很深的颜色,会影响茶叶的品相,也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制茶

茶青采回来后,水满乡的茶农会想好,是要做绿茶,还是要做红茶,然后会按两种不同的工艺进行制作。

以前制茶量少,水满人都是手工制茶,现在纯粹手作的人已经很少,王春銮大姐算是一位。她家乡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年轻时在五指山公社(今水满乡)卫生院工作,爱喝水满绿茶,也学会了手作水满绿茶。王春銮后来调到五指山市区工作,2009年退休后,每年春天都回水满乡,借用亲友的土灶、炭火和铁锅,重拾手作绿茶的兴趣,然后与亲朋好友分享。

2021年春天,记者深入五指山雨林深处寻访野生海南大叶种古茶树时,在水满乡认识了王春銮,并目睹了她手作绿茶的过程。

由于担心头发会掉进茶叶里,王春銮做茶时往往裹上头巾,显得年轻而时尚。王春銮手作绿茶,与别人不同,更与机械化的一次性杀青、一次性烘干的制作方式不同,而是三次入锅杀青,三次出锅揉捻,然后用竹筐在炭火上烘干,最后又入锅翻炒、提香。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木炭火加大铁锅制茶,奇热难耐,最受不了的是双手,亲友建议她戴上手套,她说隔着手套双手感受不到茶青的变化,容易把茶炒坏。前两年,干女儿从外地带给她的一对松木铲,她往往用来翻炒几下,便又撂在一旁。

不是专业的茶人,却有茶人的精神,可以感受得到王春銮对水满茶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她的手作绿茶还有一丝淡淡的柴火味道,让人入口难忘。

相比于炒绿茶,做红茶不需要那么紧张,节奏会慢很多,但每一个环节都马虎大意不得,否则就会将茶做坏。记者曾全程观察了水满上村王桂珍的儿子和儿媳们制作红茶的各道工序。

要做红茶,茶青采回来后不需要入锅杀青,而是将它们摊晾在簸箕上进行萎凋,6小时-10小时后,茶青完全变软,再在簸箕里进行手工揉捻,不过有些茶农购买了揉捻茶叶的设备后,便由机器代劳了,茶企更是如此,因此手工揉捻的茶更显珍贵。

将茶青揉捻出茶红色的汁液,形成条状后,这一工序就算完成了,此时将它们均匀地撒在簸箕里,在室内或恒温恒湿的设备中进行自然发酵。这个过程需要4小时-6小时,茶农可以好好地睡上一觉,或先去做别的事情。

充分发酵后的茶青条索已经变成深红色,这时可以倒入铁锅,用炭火进行烘炒,或在电烤箱中进行烘烤,完全干燥后,取出放凉,最后再入锅或入箱烘烤一番,进行提香。

“制作红茶的每道工序都要遵循‘看茶做茶’的原则,摊晾萎凋的状态、揉捻的程度、发酵的时长、烘烤的过程,必须密切关注,不能疏忽大意,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池,就会把整批茶叶做坏。”曾经指导水满乡多户茶农改良制茶技术的海南资深茶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德新说,“水满乡是海南大叶种茶的核心原产区,最适宜制作红茶,只要方法正确,技术到位,看茶做茶,就能呈现汤色红艳明亮如同南红宝石,清甜香伴花果香气,鲜爽醇厚而耐冲泡的优质红茶。”

品茶

品茶不是简单地喝茶,而是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审视与评价。陈德新说,当我们获得一款茶叶时,首先要大致明白,此茶的身份背景,如五指山水满红茶,系海南大叶种,因生长在五指山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经过气候、海拔、土壤、林相及生物多样性等反复孕育,注入了专属的灵魂,造就其难以被复制的独特海南岛屿风味。

品茶重在品鉴。如何品尝五指山水满红茶?陈德新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品香气。水满红茶属不落地加工,且净度极高的放心茶,用沸水90℃-95℃冲泡,首冲无需倒掉,将一、二泡匀汤注入公道杯,再将茶汤倒入白瓷杯及闻香杯里,将鼻子探入杯中,捕捉香气,闻香气,主要看纯不纯,有没有异味,属于哪种香型,香气的浓淡是否持久。闻香的温度是45℃-55℃,每次闻香时间最好是两到三秒。

其次是品滋味。茶汤到达口腔之后,先在嘴巴里含一下,翘起舌尖,稍微收下巴,向口腔内吸气,将茶汤在口中打散,目的是将茶汤分布到舌面的不同位置,是为“含茶”;然后用味蕾去感受茶汤的鲜甜苦涩,感受茶汤的醇厚度,这一过程专业术语叫“啜茶”。

再就是品后劲。茶汤喝下去之后,稍等几秒,如果感觉喉咙很舒服,口腔生津,甚至是身体微微发热,那这款茶就是好茶。如果感觉喉咙很卡,身体稍微感到不适,那就说明这款茶的内质有问题。想要训练味觉,最重要的是经常喝,提高自己的味觉记忆力。

水满红茶在制作过程中,除静态萎凋之外,还经过了日光萎凋工序,再经过揉捻、发酵、烘焙等工序,为了更好地呈现五指山的“山韵”,即“清、甜、香、润”,所以选用山泉水或活水,以工夫茶泡法最佳,浇淋盖碗茶器,使之温热,将干茶投掷其中,让茶叶在蒸汽和注水作用下慢慢苏醒,舒展激活,汤色红艳明亮,如红宝石般,茶汤入喉,微甜,鲜爽顺滑,生津回甘,此刻花香、甜香、烤红薯香、谷物烤香气层层叠叠在味蕾中绽放,弥漫到整个口腔。

优质的水满红茶持久耐泡,六泡之后,叶底柔软红润,韵味犹存,鼻嗅茗香仍可感知水满红茶浓郁的内含物质。

水满茶身份信息

古称:水满峒茶

俗称:水满茶

学名:C.sinensis var.

assamica cv.Hainan-dayezhong

种属:海南大叶种

身份:华茶16号(GS13016-1985)

分布:五指山、黎母山、雅加大岭

类型:野生型、栽培型、野放型

产量:80kg-150kg/亩

内含:氨基酸2.26%,茶多酚35.36%,咖啡碱4.4%

特质:富含钴、钼等微量元素

滋味:浓强

前景:适宜制作高档红茶、红碎茶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五指山水满乡茶香四溢助增收

早春,五指山水满乡的茶园里生机盎然,充满淡淡的茶叶清香。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黎香红茶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旺超奔走在水满乡各个村里,收购刚采摘的春茶,加紧在第一时间给茶叶加工。

“就算是过节,每天也要采茶、收茶和做茶。”王旺超说。春天是茶人最繁忙的时候,茶叶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蕴含了丰富的营养,凝聚了大自然的精华,因此对茶人来说,采春茶、收春茶、做春茶,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发酵中的茶叶。记者 余育桑 摄

春天时节做茶忙

“我们家是茶人世家,以做茶营生,制茶的手艺是我父亲教我的。”王旺超自豪地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水满香黎家汉子,王旺超从小对制茶的技艺耳濡目染,从记事起就背着竹篓跟随父亲去茶园采茶,回来后父亲手把手地教导做茶。对茶充满感情的他,长大后他从父亲的手中接下这份传承,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和使命。

由于春节这段时间,订单量较多,生产的成品茶往往供不应求,为了能尽快交货,王旺超每天都在做茶中度过。

一阵手机铃声响起,“我们的茶摘回来了,赶快趁着新鲜过来收茶!”电话那头是催促收茶的声音。王旺超刚到店里,正准备把新茶摆上货架,接到电话后立马锁上茶叶店的玻璃大门,火急火燎的开车去村里去收茶。

“只要电话响起,要么是催收茶的,要么是催送茶的。虽然每天非常忙碌,但是过得很充实。”水满乡的山路蜿蜒起伏,王旺超开着一辆手动挡的汽车,一边挂挡一边说,他家里边有30亩茶地,以前把茶摘回来就用手工的方式制茶,后来订单量大了,就向茶农收茶加工销售,以此增加成品茶的产量和带动茶农的经济收入。

车辆驶过曲折的山路,穿过村子里的羊肠小道,终于来到一位茶农的家里,只见这位茶农的客厅里铺满了刚采摘的茶叶,走近就闻到茶叶的芳香。“来得刚好,快趁着茶青刚采摘回来拿去制茶,晚了茶青就蔫了。”茶农一边拿着编织袋,一边把鲜茶装在袋子里。“这次采了大概300来斤,刚好上一批也准备出茶了,今天采摘的茶叶就能把空闲的设备开启来制茶。”王旺超说,刚采摘的茶青都是鲜芽,运输的时候要保持茶青间有缝隙、有蓬松感,因为没有保鲜设备,必须尽快赶回去加工。

说罢,又响起急促的手机铃声。“订的茶叶怎么还没送来!”电话那头传来急躁的声音,“您好,您要的盒装茶叶现在给您送过去,您稍等一下。”果不其然,这是一个催着送茶的电话,因为赶着第一时间去收鲜茶,王旺超之前与客人预定送茶的时间已经超时引起客人的不满。王旺超小心翼翼地把装好的鲜茶放置在车里后,又赶去把茶叶送给客人。“忙的时候真是一刻都不能停息,恨不得有好几个分身出来。”王旺超一脸苦笑地说。

好在预定盒装茶叶的客人住的酒店不远,没多久就把茶叶送到客人手上了,没有耽误做茶的时间。


在村里找茶农收茶。记者 余育桑 摄

做茶助力增收带动乡村振兴

走到茶厂里,里面充满浓郁的茶香味,和刚采摘回来的清香不同,茶叶经过多道工序的制作,香气厚重,整个鼻腔里充斥着芬芳,浓郁得让人无法忘怀。茶厂分为上下两层,上面那层是手工茶制作区,下面那层是半手工机械设备制茶区,分为萎凋区、揉捻区、烘焙区、提香区、发酵室、杀青区等多个区域。

茶青收回来后,王旺超把茶青倒在加工厂的萎凋槽里,随后撸起衣袖,均匀铺开,双手把茶青从最底下抓起,再让茶青落下,多次重复这个步骤,把茶青处理完后再打开风扇加速茶青阴干的过程。“萎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8个小时左右,是为了让茶青脱水,变得柔软,保证后续做茶的风味。”王旺超介绍,萎凋是茶叶加工重要的步骤,经过长时间的脱水会产生酶,从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变化最终会变成茶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我们本地的大叶茶可以做成红茶、绿茶、白茶,不同的做茶方法就可以做不一样风味的茶,红茶浓郁淳厚,绿茶清爽宜人,白茶细腻柔和。”王旺超介绍,五指山大叶茶可以按照做茶技艺做成不同风味的茶,制作红茶的流程是,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提香、分装上市,绿茶制茶的时间比红茶短,制茶分为采摘,萎凋,杀青,烘干,提香,分装。


在茶厂处理刚收回的茶青。记者 余育桑 摄

“上一批茶叶已经在发酵了,现在香味是正浓的时候。”王旺超把收回来的茶青处理完后,查看上一批次茶叶的加工情况,只见发酵的茶叶香气扑鼻,光泽透亮,带着一股淡淡的奶香味。

王旺超介绍,在2017年成立黎香红合作社带动村里和周边的茶农做茶制茶,以合作社+茶农的发展模式帮助茶农增收。在2020年,手工做茶的产量不满足于市场需求,便投入资金建厂购入制茶设备开始半人工制茶。相比完全手工制茶,半手工制茶在部分工序中引用设备使用提高了制茶的效率,效率提高的同时并未改变茶叶的品质。因此,黎香红合作社开始大量与茶农签订收茶协议,茶农有采摘茶叶回来,合作社都会优先收购,茶农在种茶、做茶、销售等问题上需要帮助,合作社也会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已有39户茶农与黎香红合作社签订协议。

“在2023年,生产成品茶约有3000斤,大部分以红茶为主,一年收入也有30万元左右,主要是熟客下单购买,其次就是旅客散卖。”王旺超说,把茶青放在嘴里嚼开始是苦的,苦后就有回甘,做茶也是,开始的时候会很辛苦,但总会有收获的时候。(余育桑)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余育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海南周刊 : 白沙雨林茶飘香

位于海南岛中部的白沙黎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优良,论其特色,可用“水的源头、茶的故乡、猿的天堂”来概括,其中能作为世界级名片的当数猿和茶了。白沙野生茶树资源丰富,还生长着许多可以用于制作凉茶的植物,当地居民采茶制茶的历史悠久。本期海南周刊特邀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亚东博士撰文,带您了解白沙的茶,敬请关注!

白沙黎族自治县素来享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之美誉。这里光热条件优良、土壤肥沃,成片分布着热带雨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崇山峻岭间孕育出宝贵的资源——雨林古茶。千百年来,这片采自大叶种茶树滋味醇厚鲜爽的叶子先后以食、药、饮等形式登上历史舞台,陪伴当地黎族群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酷暑,也成就了独特的白沙茶文化。


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万亩茶园基地里,一位茶农在采茶。

史迹

香便文在白沙发现野生茶

雨林古茶是指用采自热带雨林的野生茶树芽叶加工而成的茶,古时海南老百姓称之为“黎茶”。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或乔木,在中国长江以南山区广泛栽培。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提到:“茶者,南方(注:包括广东、海南)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生长于海南热带雨林中的野生茶树被专业人士称为普洱茶,是茶树的一个变种。普洱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一带,由于叶片比较大,俗称大叶种茶。海南野生茶也经常被称为海南大叶种茶。

1882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植物学家香便文考察海南岛黎区,他此行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在白沙一个叫“什满汀”的地方附近丛林中发现并记录了野生茶树。而当时国际上存在茶树原产地的争论,香便文的发现为后来国际上重新认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供了佐证,应该说,其中也有白沙野生茶的贡献。

1984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全国各产茶省申报的传统茶树品种进行审定,海南大叶种被认定为第一批品种,接着被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华茶16号”(GSCT16)。白沙为海南大叶种茶即“华茶16号”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资源

白沙有野生茶树近15万株

海南是全国野生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白沙是海南野生茶的主要分布区之一。1959年、1982年、1988—1989年、2016—2017年,科研人员等先后对海南野生茶进行过4次系统调查研究。海南大学杨小波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野生茶树广泛分布于五指山、黎母山、雅加大岭三大山脉,主要分布在五指山、白沙、琼中、乐东等中西部11个市县,而在琼北、琼东及琼南部分地区野生茶树难寻踪迹。从垂直分布范围来看,海南野生茶树又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到1400米的区域。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曾在尖峰岭164个网格样地开展茶树资源调查,记录到多达86株野生茶树,样地野生茶树株数占林木总株数的0.13%,这也折射出海南中西部地区野生茶资源的丰富性。

那么白沙的野生茶到底分布在哪些片区呢?海南省农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白沙被热带雨林环抱,其境内鹦哥岭、霸王岭片区海拔约六七百米的环带,处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和温凉湿润带之间,孕育出了近15万株野生大叶种茶树。具体来说,主要分布在南开乡、元门乡、青松乡、细水乡等乡镇。其中,南开乡野生大叶种茶分布最多,数量近10万株;其次是元门乡,初步统计数量近4.5万株,青松乡、细水乡也有少量分布。这些藏于山林中的大叶种茶树,部分树高7米到10米,胸径达40厘米,树龄近400年。

尽管都生长于雨林大环境中,白沙野生茶的味道仍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这也是许多资深茶客对其痴迷的原因之一。据悉,上述4个乡的野生大叶种茶树各具特色,南开乡的野生茶带有浓郁的蜜香,茶气强劲且喉韵绵延;青松乡的野生茶汤色油光透亮,香气清远且口感淡雅;元门乡的野生茶山野气韵强;细水乡的野生茶香甜质厚,经二十泡而茶味依然醇浓。

业界认为,野生茶树芽叶茶多酚含量达到30%、咖啡因含量达到5%、茶氨酸含量达到6%,三个指标中只要有一个满足就属于特异种质资源。白沙野生茶不仅符合标准,而且具有高抗寒性、高抗病性等优异性状,是培育茶树抗逆新品种的重要资源。

人文

茶与黎族人的生活

雨林古茶之所以被称为“黎茶”,与黎族悠久的采茶制茶历史有关。尤其是在交通不便、海南岛尚未规模化种植茶树的时期,海南的茶叶有很大一部分产自黎峒,靠黎族人的双手采摘。

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穿过琼州海峡登上海南岛,并迁居于海岛腹地。黎族没有文字,黎族人最早采茶的时间已无从考证,只是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时,他们开始采茶或许同样是因为药饮之需。

有一个关于茶的故事在海南黎族聚居区流传。很久以前的一天,黎族先民上山围猎,身上带的水都喝光了,大家口干舌燥又疲惫不堪,便坐在一棵葱绿的小树旁歇息。这时,一位老猎手随手摘了几片嫩叶放在嘴里咀嚼,没多久便不觉得渴了,精神也好起来。于是大家纷纷采摘这棵树上的嫩叶咀嚼,疲惫也很快消除了。后来,黎族人通过不断尝试,知道了这种树的叶子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还有消除腹胀、清热降火等功效,便将其当作“神树”来保护,并移植于山寨周围。

海南野生茶开始“登堂入室”获得官方认可,是在明清时期。明正德《琼台志》、明万历《琼州府志》和清《崖州志》均有贡茶的相关记载,比如《崖州志》提到明代海南土贡有“沉香、槟榔、竹木、牙茶、叶茶、鱼胶、大腹子、大腹皮、紫榆、花梨”。

如今,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早已风靡全球,但到访白沙黎族聚居区,我们依旧能看到一些当地人将大叶种茶或其他草本茶晒干后扎成一捆,存放在干燥通风之处,以备感冒风热时煮水服用。

1937年6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尼克尔·史密斯、伦纳德·克拉克从旧金山出发,经香港抵达海口,开启为期两个月的海南岛探险。在他们拍摄的纪录片《海南红山之外》中,还能看到当时琼岛黎族人围在一起喝大碗茶的场景,这也是关于黎族人饮茶最早的影像资料。

20世纪50年代末,海南建立了白沙、通什、白马岭等茶场,开始规模化种茶,许多当地黎族百姓成了茶场工人。1985年,在英国举办的世界红茶评比中海南红碎茶荣获金奖,这成为海南茶的一个高光时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南茶产业发展步伐变缓,但白沙绿茶、五指山红茶一直是海南茶的两大品牌。

白沙野生茶资源分布

海南省农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白沙境内有近15万株野生大叶种茶树。其中,南开乡有近10万株,元门乡初步统计有近4.5万株,青松乡、细水乡也有少量分布,部分树高7米到10米,胸径达40厘米,树龄近400年。

天外飞来白沙绿

文\本刊特约撰稿周亚东

12月9日上午,白沙黎族自治县原生态茶园小镇的万亩茶园基地,一垄垄茶树吐露新芽,背着竹篓的茶农们正在采摘早春茶。一两春茶一两金,茶客们素来讲究“茶以春为贵”。陆羽在《茶经》中开门见山地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如果茶圣来过海南岛,看到这里的人12月就开始采茶,一定会和苏东坡一样发出“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感喟。

早春茶一般用来加工成绿茶,提到海南的绿茶,白沙绿茶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白沙绿茶的高品质又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茶树品种的引进改良有关。

陨石坑是茶树生长佳境

20世纪50年代末,海南涌现出通什、岭头、白沙等一批茶场,海南农垦各农场是建立茶场的主力军。一开始,为了适应发展外贸的实际需要,这些茶场主要生产红茶、红碎茶,其中红碎茶是出口的拳头产品。20世纪90年代前后,受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所产红茶成本低、价格便宜挤压影响,加之外贸补贴政策取消,海南红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减弱。鉴于当时国内茶叶市场绿茶是主流消费品种,绿茶售价也高于红茶,海南各大茶场开始生产绿茶。主要的绿茶品牌有白沙绿茶、五指山绿茶、水满绿茶、海南春、白马雾珠等,其中以白沙绿茶最为著名。

1987年,原海南省国营白沙农场创建了白沙绿茶品牌,注册了“白沙牌”绿茶商标,用生长在白沙陨石坑及其周边地区的茶树的鲜叶制作绿茶。茶树的主要品种有经驯化栽培的海南大叶种、从云南引种的云南大叶种(普洱茶的原生种),以及从内地其他省份引种的福鼎大白、奇兰、水仙、福云6号等品种。

白沙绿茶产于鹦哥岭脚下的牛山盆地。据专家考证,盛产白沙绿茶的12.22平方公里的牛山盆地,与70万年前形成的白沙陨石坑基本吻合。白沙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大地留下的痕迹,为目前中国唯一被证实的陨石坑。这里四面群山环绕,气候温润,降雨量充沛,常年晨雾缭绕(年均阴雾日215天),是云雾茶生长的佳境。当地茶农介绍,一般的茶树品种,在其他地方定植需经3年的管理才能采摘,而在陨石坑范围内一般只需2年;此外,长在陨石坑范围内的茶树,其芽叶更为肥硕鲜嫩,香气更浓郁,耐泡性更好。

品牌常青茶香出岛

白沙绿茶初加工以传统的烘青绿茶为主,精制过程中采用“冷车色”工艺。根据陈德新《海南茶事》一书介绍,白沙绿茶制作有以下几大特点:严格确保茶青质量,做到嫩、鲜、匀、净;茶青按级薄摊萎凋,当天的鲜叶当天加工完毕;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通过高温快炒除去水分,散除青草味;揉捻使茶条美观且便于冲泡;干燥至色泽乌绿,用手握之沙沙作响;辉锅,用自制八角筒(冷滚)滚1小时到2小时,使茶索紧结灰白。

围绕白沙绿茶这块金字招牌,几代海南农垦茶人一步一个脚印,付出了艰辛与努力。1990年,白沙绿茶被列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饮料;1991年至2008年连续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绿色食品;1998年获“第五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2004年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8年被当时的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一路走来,白沙绿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随着海南农垦改革的推进,咖啡、茶、胡椒等资源板块持续整合,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应运而生,并持续精品化打造白沙绿茶品牌,借“百城千店”等线下渠道,让白沙绿茶走进千家万户。(周亚东)
文\本刊特约撰稿周亚东

来源: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9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