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十五年的老茶

找到约5,008条结果 (用时 0.083 秒)

一个人:制茶师用十五年恢复老茶种

200多年的传承,最重要的究竟是一块招牌,还是一门技艺?这个问题让将近60岁的张维平,想了一辈子。

200多年前,张维平的祖先挑着一副担子,从泉州的大街小巷开始,开创了一家传承不绝的“老字号”,100多年前,另外一位祖先,摸索出了一门传家的制茶技艺。十五年前,张维平开始尝试恢复这门一度绝传的技艺。

2024年1月2日,泉州市老城区的一座储藏茶叶的仓库中,张维平和儿子一同打开了一罐密封的茶叶,消失多年的“泉苑水仙种”重新出现在张维平的眼前,也出现在世人面前。

2023年12月31日,张维平和儿子检查储藏茶叶的仓库。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一百年一款名茶

一千年前,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然而,一直到十九世纪,这个传承悠久的海贸港口,却没有一家茶叶店。

泉州产茶,天下闻名的武夷山就在附近,许多泉州的茶商、茶厂,在武夷山租地种茶,或收购当地的茶青。

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当时泉州没有自己的茶庄。200多年前,张维平的先祖张白源带着儿子张满水,挑着茶叶担走到泉州,从此在这里落脚,从行商到坐商,从摆地摊到开店,用了十六年。

据泉州市地方志及文史资料记载,210年前的1813年,张白源开了自己的第一家茶庄,各取父子名号中的一部分,命名为“泉苑茶庄”,这也是泉州市第一家茶庄。

茶庄经营大红袍、铁罗汉、水仙种等各种武夷岩茶,也兼营其他各种闽地茶叶。此后多年间,茶庄逐渐发展。

1881年,一场大火殃及茶庄,损失惨重。历经数年重建后的茶庄继续发展,逐渐成为当时泉州府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茶庄。但在1917年,大火再次波及茶庄,几乎所有库存付之一炬,茶庄濒临破产。此时,张维平曾祖父张伟人刚刚接手茶庄,困境中,张伟人的妻子从娘家借款,方才渡过难关,重振家业。

在200多年的传承中,张伟人是最重要的传承者之一,不只是因为他帮助茶庄渡过了难关,更因为他独创了制茶技艺,使得茶庄不再只是茶叶的营销者,而成为了生产者。

武夷岩茶为发酵茶,但发酵之后的陈茶,会有一股特有的“陈味儿”,张伟人的先辈们,用新茶和陈茶混合的方式,改善茶叶的风味,而张伟人则借鉴了北方茉莉花茶的制法,创造了“拼配工艺”,用多种不同的花,和陈茶混合密封,让花香浸入茶叶,减轻茶叶的“陈味儿”。张伟人将这款改进后的茶叶命名为“泉苑水仙种”。

2023年12月31日,张维平向记者展示当地史料中记载的“水仙种”。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寻回祖先的手艺

“泉苑水仙种”一经上市,很快风靡一时,也使得茶庄的规模日益扩大。史料记载,茶庄最兴盛时,能占全球一半的市场份额,张伟人的水仙种北上南下,成为各地品茶人追捧的上品。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出版的旅游指南中,仍将水仙种列为地方名品。但实际上,此时,真正的泉苑水仙种已消失多年。

创建一个品牌,可能要用一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但衰落往往很快,张伟人去世后,由其子继承茶庄,泉州当地史料记载,其子为纨绔子弟,挥霍无度,无心经营。而且家族内,争权夺利的斗争不断加剧,随后在短时间内衰落,泉苑水仙种也渐渐消失。

张维平的记忆中,祖父还掌握着水仙种的制法,但在他小时候,就已经不再经营茶庄,他从小跟着祖父,走遍武夷山的各个茶山,采青、摇青、制茶。长大后,张维平开起了服装厂,一边积累,一边做茶,一直到40岁的时候,才关掉服装厂,真正重操祖业。

张维平与儿子张旭品鉴“水仙种”。张九强摄

张维平并不掌握水仙种的制法,近二十年中,他一直经营大红袍武夷岩茶,他的茶庄,也被授予了老字号等称号。但对张维平来说,没有水仙种的茶庄,其实并不是他心中真正的祖业。

他想恢复水仙种,在最鼎盛的时期,泉苑水仙种曾被许多商家仿冒,即便在如今,也能看到市场上销售的水仙种,但他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水仙种。

张维平的祖父留下了两本书,其中有关于水仙种制作的原理,但缺乏具体的配比、制作方法等,在那个年代,最可靠的保密方式,是口传心授,一代代人之间的传授,而非诉诸于文字。不过,这些先辈们保存下来的描述,至少让张维平有了恢复的信心。于是,在十五年前,张维平和他的儿子一起决定,想办法恢复真正的水仙种。

用十五年去寻找

水仙种用岩茶制作,每年只采“头春”,初步加工之后,储存四年以上,变成陈茶,即是水仙种的原材料,经过鲜花拼配,随后再储存一年,总共五年,才算真正制成。这意味着,每一次试验,都需要五年才能知道成功与否。

从最初的采青开始,每年开春,张维平和儿子都会长时间留在武夷山中的茶山,从采摘到陈化,再到寻找合适的鲜花,按照不同的比例拼配,再继续储藏。

每一批都要做许多不同的试验,几乎每一次都宣告失败。好的水仙种,花香清淡但悠远,茶叶中不见鲜花,茶水中却又闻花香,可以泡十次而不减其味。但是配方不对,或者储藏的方式不对,花香就很难和茶味的厚重融合。

张维平的儿子曾多次北上,在众多的北方花茶中,寻找制茶的灵感,尽管无法学习对方的诀窍,对制茶人来说,成品也能给他许多启发。

耗费十五年时间,张维平和儿子恢复了祖辈创制的制茶技艺,曾经的泉州名茶,消失多年后再一次出现。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

和百年前不同,技术的发展,给制茶人们带来了更多方法,科学配比可以尽可能减少试错的次数,恒温恒湿的储藏室,可以让外界的干扰降到最低……

漫长的探索和试验中,经验越来越多,茶叶越来越好,功夫渐渐成熟,制成的茶,也越来越靠近记忆中的味道。张维平觉得,制茶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改变着他自己,最初的焦虑、担忧,失败后的沮丧与烦躁,渐渐远离了他,这可能正是茶叶的魅力所在,这个发源于中国,千百年前就风靡世界的饮品,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

选材要严,火候要足,配方要准,工艺要精,香味隽永但不浓烈,经得起失败,也承受得了成功。这是张维平的祖父教会他的。在最接近成功的几年中,遇到疫情,茶庄的生意一度难以维系,但最终,他坚持了下来,水仙种要陈放五年,才能把茶味和花香融为一体,变得馥郁悠长,过早或过晚,都会显得有些焦躁。

重现百年老茶种

2024年1月2日,试验的第三批水仙种,前后陈放了整整五年。郑重地穿起传统的对襟衣服,张维平和儿子将70多斤的茶罐从仓库里搬出来,打开密封条,揭开盖子,茶香悠悠地飘到鼻孔里,不浓郁,却让人无法忽略。

张维平开启封窨了五年的“水仙种”。张九强摄

茶香很熟悉,是记忆中久违的味道。张维平觉得,这场十五年的试验和寻找,到此时,已经有了答案和结果,这结果,正是他想要的。

200年的老字号,100年的老品种,一度消失的茶香,在2024年新年,回到了这个世界,也回到了张维平的身边。

没有特别的庆祝仪式,和儿子两个人坐在茶桌旁,张维平安静地泡茶,慢慢地品味,自己采摘的茶叶,自己完成的每一道工序。等待了五年,或者说,等待了半生的味道,就那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和鼻端。这个老字号,也终于找回了它最核心的东西。

这些年来,茶庄的许多事情,都是儿子在打理,随着市场的恢复,张维平也有了更多打算,他想要把这个消失又重现的老茶种,带到更多人面前,也想要重新整理两百年来的传承故事,并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故事是旧的,也是新的。

世界遗产加持下的泉州古城,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有太多故事和传奇。

来源: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茂圣茶业藏享系列之藏享十五年陈六堡茶震撼登场


一杯半盏已悠然

茂圣数载茗茶香

好茶

是我们在尘世间因缘际会中

遇见的另一个自己


好茶来自好原料

原材料来自北回归线北侧

群山延绵

年平均气温21.2℃

年降雨量1500ml—2000ml

无霜期330天

海拔800—1000m之间


遵从自然的每一个变化

天然杉木板干仓陈化仓库

恒温恒湿,自然陈化

温度控制在18-28度之间

湿度控制在60%—80%之间


六堡茶是可以喝的古董

越陈越浓越香醇

藏新茶,享老茶

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只有“藏”才会陈

得以而“享”


藏享木桶茶礼

继承传统的创新设计

实木礼盒包装

简约大气

典雅尊贵

红褐紧细的干茶匀整干净

2004年陈化的六堡茶

至今有15载



陈香扑鼻而至

略带天然木香

茶气十足

深红的茶汤甚是诱人

入口滋味饱满醇正

柔、滑、润、甘

表现出很好的协调性


老茶有着深层的内涵

对茶人的层次也有更高的要求

要专注和静心品鉴

静下来喝杯藏享十五年陈六堡茶

好好享受经过时光过滤的老茶

这杯茶也就是显得亲切了


藏享木桶的小秘密



礼遇佳品

珍因而藏之

藏后而享之

茂圣精装木桶礼罐装六堡茶

匠心造就的品质好茶



老徐鉴茶:这款至今21年的老茶保存得当,茶汤油润透亮!

今天在拆茶样包裹时,发现了一位广东东莞茶友寄来赠送给我的老陈皮,非常珍贵,在这对这位茶友表示感谢!

  

咱们接下来换一个包裹继续进行品鉴,这次的包裹是广东深圳的一位茶友寄来的,包裹里有一个茶样和一张纸条:这茶是2001年压饼的,2019年之前存放在昆明,2019年在广东存放至今,具体原料已经不清楚,只能确定是2001年压制,请您品鉴,谢谢!像这种二十多年的老茶是比较珍贵的,尤其是昆明干仓存放的更是少之又少。下面咱们就来开汤品鉴一下这款至今已经21年的老茶,看品质究竟如何。

这茶看上去保存得还可以,茶饼表面有一定的油质感。取茶8g,开始冲泡。压得比较紧实,给它焖一会,这样茶叶里面的水浸出物才会充分地释放出来。第一泡的汤色看上去就很漂亮了,有油润感,透亮度也蛮高的。挂杯香挺明显,茶汤香也不错,有易武产区的那种蜜香,还带有一些比较明显的樟木香,樟木香是易武产区茶比较特殊的一种香型,而且是要存放了10年以上的老茶才能转化出这种香,新茶一般不会有。咱们继续往下喝,5泡喝完以后再和大家聊一聊对这茶的品鉴心得。

五泡茶喝完,先看叶底。叶底的颜色是褐色,没有做过生熟相拼的工艺。从它的叶底可以看出是一个拼配比较多的茶,2001年那时的茶是一个大拼配,纯山头茶很少,再加上一开始喝出的是易武的樟香味,接着又喝出了一些靠近布朗那边的茶的味,再喝好像也有一些攸乐那边茶的味,所以这茶当时拼配得就比较杂。叶底弹性不好,一揉就碎,但这对于一个2001年的茶来说是很正常的,目前要找到到现在叶底的弹性、活性很好的茶不太现实,因为当时做茶的原料选取没那么精细。如果说你有保存到现在,弹性、活性各方面都还不错的老茶,那就比较珍贵了。

这茶的年份我个人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和茶友的描述非常接近,确实曾经在昆明存放过,如果一直存放在广东或是北方地区,它的表现不是现在这样的。个人猜测茶友入手这款茶价格应该不便宜,毕竟像这一类存储得当,没有异味的老茶,价格都不低,最后恭喜这位茶友收藏到一个相对比较靠谱的茶。

来源:老徐谈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811条结果 (用时 0.03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