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石家庄老茶头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饮一杯豁达茶

一直认为中国人对于茶是有情结的。

文学大师林语堂曾说:“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人们品茶、赏花、赏月,享受人生情调,也品悟人生哲理,故有“禅茶一味”之说。

去年初秋,有幸应朋友之邀,来到滇南古茶园。我们从勐海驾车,一直盘旋到云朵之上的高山雨林深处。朋友骄傲地说:“这就是贺开古茶园。”第一次被清纯高贵的茶花所打动。茶花嫩黄的蕊,洁白的花,清丽高雅,宛若仙子。而古茶园里,更是一派自由、天然的画面。黑色的小猪崽儿,若闲庭信步的老黄牛,带着小鸡的鸡妈妈,都自由、快乐地在茶园里晒着太阳。

茶园里,阳光透着叶子斑斑驳驳地照下来。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健步如飞地走在茶园里,三下两下竟然攀爬到茶树上,开始娴熟地采茶。她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宛若一幅明艳艳的采茶风情画。

青翠的叶片,被一片片地采搞下来,由泛着亮亮的光泽。回到朋友家,这里就是一个古茶的初制园。家里人正在忙着炒茶。炒茶在家门口的一个偏院,几口锃亮的铁锅,一笸箩翠绿的普洱茶叶。你随意拿起一片叶子,放入口中,顿时满口生津。铁锅下,茶火烧得正旺。朋友说:“来看看我炒茶。”

朋友是个茶农,动作一气呵成,极为潇洒。只见他先把茶的芽叶挑选好,待锅底微红后,他一点一点地把芽叶倒进锅里。他手上带着洁白的手套,一边操作一边说:“制茶时,卫生是最重要的。绝对不敢有一丁点的不洁和污染,这是对茶的亵渎。”仿佛他在从事着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

他一手抓起茶叶,一手均匀地抖散。热气缓缓地冒出来,锅中的叶片也慢慢地变成墨绿色。朋友介绍说:“这是制茶工序里的杀青。是非常关键的工序。”杀青后,芽叶被放在阴凉处,薄薄地摊开。这里对于卫生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必须穿上专制的鞋套才能进来。茶叶略干时,还要经过很多工序进行捻压,揉搓,直到变成一块干干的茶叶。

普洱茶历久弥香。朋友约我步入茶室,取出一款老茶头,冲上开水。不久,水变成晶莹剔透的琥珀色,让人爱不释手,而茶香袅袅婷婷地冒出来,仿佛那香气凝结着自然万物的精华,有山泉的灵动,野花的清丽,古茶的芬芳。让人轻啜一口,唇齿留香。这时,你才品出,这份香与美,来自茶经历的艰辛。

突然想,人与茶之间,其实有着太多的相似。新叶成茶,需要经过晾晒、杀青、回锅、揉捻、挤压、烘焙等数十道工序,从一片饱满丰润的叶片变成浓缩着滋味的茶叶;而人生不也如此,岁月让人们慢慢地去掉狂妄、浮躁,内蕴悠远,气质幽香。

而往往当你品一杯茶时,过往的那些看起来“天大的事儿”,却让人只是微微一笑罢了。那些浮华、名利,不过是过往云烟。而此刻,静品一杯豁达茶,才是最幸福的事。

是茶,告诉我们,要豁达,要坚强,要充满快乐地生活。我们要用一种柔韧,在世间行走,保持自然,从容,豁达,继而清香绵远。这是人追求一生的品格-豁达……

【摘自2019年《吃茶去》杂志总第72期;作者:刘云燕(河北石家庄)】

价值25.9万元!焱尧藏茶心系河北 “藏柠洋”藏茶助力防疫一线

焱尧藏茶为河北医护工作者捐赠一批“藏柠洋”柠檬藏茶。


1月29日下午,焱尧藏茶定向为河北胸科医院医护工作者捐赠的“藏柠洋”藏茶到达石家庄。这批“藏柠洋”藏茶共720盒,价值25.9万元人民币。

1月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报告1例本地确诊病例以来,河北的疫情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1月6日石家庄实行闭环管控当日,焱尧藏茶张继学总经理与河北省胸科医院沟通,希望能为河北抗疫防疫贡献一份力量,经过石家庄市红十字会的多方沟通协调,焱尧藏茶定向为河北胸科医院医护工作者捐赠一批“藏柠洋”柠檬藏茶,助力河北疫情防控。

图为1月22日在焱尧藏茶营销总部,焱尧藏茶总经理张继学协同公司工作人员将720盒“藏柠洋”藏茶装箱打包交由中国邮政快递公司由广州发往河北石家庄,助力河北疫情防控。

焱尧藏茶定向为河北胸科医院医护工作者捐赠一批“藏柠洋”柠檬藏茶

由于疫情交通管控,多家快递公司暂停向河北石家庄等地发货,在焱尧藏茶工作人员的多方努力与协调下,这批爱心藏茶物资通过中国邮政快递从广州空运发往石家庄。1月29日下午,已经到达石家庄市,即将送到一线医护人员手中。

此次捐赠的“藏柠洋”柠檬藏茶,是焱尧藏茶潜心研发的专利产品,它将柠檬的清爽甘甜与藏茶芽细的醇净完美结合,方便携带,方便饮用,免洗茶,用冰水、温水、开水直接冲泡,也可用工夫茶方式冲泡,还可以煮,茶汤晶莹剔透、久泡不浓不苦不涩,滋味甜醇甘美香,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在河北防疫的关键时刻,我们希望能为一线抗疫防疫的工作人员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款‘藏柠洋’可以说是专门为医务工作者打造的一款健康茶,冲泡简单方便,希望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也能随时随地喝上一口健康热茶,提振精神,让他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夯实疫情防控‘长城’。”张继学深情地说道。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品质藏茶的茶企,焱尧藏茶在做好企业自身防疫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多次参与疫情防控,筹物资、献爱心,为抗击疫情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2010年玉树3.14大地震,公司无私捐赠价值35万元的高级藏茶青砖。

2013年雅安4.20地震感恩回赠价值52万元(吉藏芽细)芽细藏茶。

2013年5月-10月,参加香港恩慈教育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为国内贫困山区学子捐助奖学金的义卖筹款系列活动,义卖的焱尧藏茶30多万元全额捐赠。时至今日一直与香港恩慈教育基金会合作的各项公益捐助活动仍持续进行中。

2017年11月成立广州街坊如意平安群防共治骑行队,并且成立广州街坊平安骑友共享基地,为广州市区“治安,交通,消防,群防共治”的安全共建,添加上焱尧藏茶的一份心力。

2020年捐赠35万藏茶,助力西藏日喀则藏族同胞抗击疫情。

2021年捐赠25.9万藏柠洋(柠檬芽细)助力河北胸科医院抗击疫情。

炎尧藏茶简介

焱尧藏茶创立于2006年,开创了中国首家高端品牌藏茶。茶叶采摘于四川雅安蒙顶山,海拔1500米以上,是历史悠久的贡茶基地。坚持传承藏茶的工艺与品质,以做“良心藏茶”为本,做老百姓看得舒心喝得放心的高品质藏茶为己任。

焱尧藏茶分为:【赛朗多吉】传统藏茶系列,【睿藏飘香】花藏茶系列,【御藏天茗】藏毛尖系列,【藏茗天品】芽砖系列,【吉藏芽细】芽细系列,【藏红星魁】藏红茶系列,【蒙山白金】高山白茶,七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

藏茶创新

2010年发行上市并申请国家级专利的芽头片子(薄片芽细饼),得到茶友的高度好评,

2012年全国首家将藏茶老茶头【藏瑧珠】成功上市,是第一个用藏茶(芽细),藏茶(毛尖)在传统发酵中,产生自然砣形状茶头包装上市。

2013年首创睿藏飘香:玫瑰芽细,桂花芽细,茉莉芽细,为适合现代都市人们开发的一款高端芽细藏花茶。

2017年研发了专利产品【藏柠洋】柠檬藏茶、【大藏柑红】陈皮藏茶系列(小青柑、大红柑),是传承高品级藏茶古法制作工艺,精选金尖芽细做纯净之道藏茶,变了以往人们误以为藏茶就是粗枝杂梗的观念。

所获荣誉

2012年澳门国际茶叶博览会荣获唯一指定用茶与港澳茶客最受欢迎企业奖项。

2013年青岛国家茶博会《吉藏芽细》芽细荣获茗茶评比金奖。

2013年2016年中华武林斗茶大赛全国黑茶银奖。

2016韩国首尔茶博会亚茶会黑茶金奖。

2019年马来西亚商品展国宾交流指定用茶。

(易旭辉 张雷)

注:内容来源河北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石家庄振头村的老灯茶馆(珍档文)

老灯,是我们村一个知名人物,因为他开办过茶馆。老灯姓刘,名老灯,村里人习惯地免去其姓氏直呼老灯。早在清朝年间,我们这一带沿袭成规有呼号的习俗,老灯也是长辈通过一定呼号程序给他呼的号,他再没有其他曾用名子。

老灯生于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老灯在我们村庄中心最繁华的临街地塅开办了一个茶馆。茶馆位于东西向的兴隆街北侧,正前方是南北向广平街与兴隆街丁字路口上。茶馆无匾额招牌,但人们都知道这里是茶馆。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坐北朝南。纵观茶馆外貌,这是由半米高石头为主体基础,采用砖、土坯混合建筑构成的墙体,属于传统的四梁八柱式的框架结构。这是一栋年久失修的破旧闲置平房,墙皮脱落,房屋整体变形。面阔只有一个两扇木门,西墙有两个小天窗,每天只能等到太阳偏西时,方可斜射进去一点点阳光。

茶馆内那是进深三间低矮破旧的屋子,南北长10米,东西宽3.3米。屋内终年光照不足黑咕隆咚,盛夏“三伏天”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气味,墙皮大半早已脱落,凹凸不平。进门左边西南角有个专供烧开水的煤火炉子,旁边配置一个人工推拉的风箱。不远处置放三个棕色陶釉一米多高的大瓮,专门用来储存用辘轳从井里汲上的水,长长的炉火口可同时烧四、五个锡壶开水。在东南角有两张桌子放锡壶及茶具等物品,再往里边还摆放着七八张茶桌,茶桌长2米,宽1.2米。每张茶桌两侧配有长条凳子,茶馆内可容纳二十多人同时饮茶。茶馆内的墙壁、木梁、檀条、木柱子、苫子板都被日久缭绕的烟釉包浆一层,难以辨认木头的本色。茶馆内虽十分简陋,但应有尽有,饮茶所需的物品摆放齐全。

茶馆门前兼营瓜子、烧饼、果子、挂面等其他生活日用品。老灯的妻子温氏一边兜售物品,一边搭讪招揽过往行人请进茶馆饮茶,笑纳茶客做的就是这个活气买卖。不过,老灯还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村庄里的乡亲们,远道而来的过客口渴了,喝口白开水或茶水,也不收什么费。就是沿街乞丐要口水喝,老灯也乐意送上一碗,在乡亲们心目中,老灯留下了好口碑。

老灯天生个头不高,身体瘦小,浑身上下无一处不小,而都长得匀称。他黝黑的脸膛爬满了皱纹,额头上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他干瘦的浑身上下没有多少肉,一年四季手巾搭肩上,后腰上插着旱烟袋,油乎乎的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他衣着简朴,秋冬黑色为主调,春夏白色着身,一年当中总是黑系、白系两色交替的棉粗布。走起路来佝偻着腰,两只手缩进手袖筒里,整天板着脸孔不多吭一声。他发音很低,嘶哑地喉咙头像网着乱丝。人们评头论足起老灯来众口词,是一位老实人,善良瘦骨伶仃、和蔼可亲,为人厚道。他没文化,平常日子靠着养种地为生。

在民国末年,战乱纷繁,多事之秋年代,老灯竟然在村庄里开办茶馆的确难能可贵。饮茶是件清雅的事情、一种清闲的事情,老灯甚至支承着一种在人们现时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老灯一个人,把茶馆经营的不温不火、尽其当然、顺其自然、来去自由、休闲自得。老灯性格内向,他面向登进茶馆门槛的茶客从不握手、不作揖、不鞠躬、不合十,有时只点头、挥挥手、微微笑笑、应声,表示允许、赞成、领会或打招呼。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灯每天打理的茶馆井然有序,一个人、一个炉火让生命之歌在茶烟水声中渐渐消磨。前来老灯茶馆茶客大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村里家境生活比较富裕户,外村途经路人过客,村里从事农耕种地的人们,半时不晌地把手里的工具放在茶馆门前,走进茶馆举杯豪饮,大有洗肠冲胃的爽快解渴之感。一碗落肚,倦意尽消,身体里顿时感到暖暖的,三碗饮罢,连后背也有阵阵暖意。

在我们村庄里,一般女人们不进茶馆,家境贫穷的人家更是不着茶馆的面。有时村庄里逢年过节或村里、家里有个什么大喜事等等,家道殷富人家慷慨解囊,邀请因贫穷喝不起茶水的乡亲们进茶馆喝喝茶水。也有的趁农闲时节有功夫,那些经常闲逛的老人们,溜达进茶馆里围坐在一起,漫无边际地唠唠嗑、抬抬杠、拌拌嘴热闹一番!那场面就叫吊起来不打——要得就是这股劲儿!在茶馆内,凡是茶客需要招呼老灯掌柜往茶壶里添加水时,尽管老灯个子低矮,但老灯尽量踮起脚来,抬高壶嘴与茶壶保持半米距离“用二滚三沸”的水高冲,一般冲水八分满为止。冲后加上壶盖,以保茶香。如第一壶茶高冲后,稍焖会儿茶再倒入小茶碗里慢慢喝。

我们这里的人们饮茶,从不喝凉茶、不吃茶叶、不喝半温茶、空腹不喝茶、睡前不喝茶、喝药不喝茶;壶嘴与壶嘴倒水不能相碰着,倒沸水时、不能用嘴吹热气;不称饮茶、不叫品茶、不称用茶、习惯上只称谓三个字“喝茶水”。

老灯茶馆用呈锥形的锡壶烧水,锡壶色泽灰暗,传热快、防潮、保温、耐酸、耐碱,锡不容易氧化。包浆则是慢慢加深的,呈现出亚光的色调,均匀而沉着,泡出来的茶非常清香。

那些年,茶具也无外乎提把式大瓷壶和端把式小瓷壶两种,无盖式的大碗或小茶碗,又称汤碗。经常光顾老灯茶馆的老茶客,自己配有专壶、专碗,并有明显标记,不允许他人使用,也有的茶客自带茶叶。

老灯茶馆一般上午九时开门,晚上九时关门,中午不休息,一天经营12小时。有的茶客一次进茶馆就喝上半天,也有的茶客分上午喝茶半天,下午喝茶半天,也有的茶客晚上来茶馆喝茶。茶水沏的浓淡则由自己掌握,有的茶客一壶茶水喝的泛不出茶颜色为收官标志。主要以花茶(花熏小叶)为主,也有其他三、四个茶叶品种不知其茶叶名称。茶叶来源是从石家庄经销茶叶的店铺和振头大街茶行购进,托人从外地购进、街上游走叫卖的挑担茶商买来等进茶渠道,也有茶客自带茶叶的。那个年头儿就这么几个茶叶品种,这里的人们约定俗成都是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茶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叶冲泡开,茶色透出来了方才喝茶水。

那些因家境不优裕喝不起茶水或喝不惯茶水的普通人家,他们从祖辈上流传下来的经验,在家里自制灵丹妙药的“茶水”方法。一则采取红枣在微火上焙糊,放入壶中几粒,开水冲泡,泛起红色油润后,就当茶水般饮用。虽不是茶水,但有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安神之功效。二则采取熬一锅绿豆汤,其颜色呈现绿豆原有的本色,全家人均可享用。对人身体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止渴消暑,营养成分比较丰富。三则采取熬红豆汤喝,其颜色呈现红艳艳,有清热解毒、生津、利小便、消渴、护心之功效。无论是大枣、绿豆、红豆,自然色彩斑斓纷呈,有助于人的饮食欲望大增。

老灯茶馆为了应对晚上茶客喝茶,用棉花籽油、洋油灯(煤油灯)、罩子灯吊在房顶上照明。难忘的1957年,我们村庄里终于迎来了采用电灯照明,也就是这一年,老灯茶馆开办了风风雨雨十年之久,因世事多变缘故,终于寿终正寝。一家老灯茶馆从开张到关闭力挺十年营业不衰,除老灯钟爱茶馆本行外,也源于我们振头村地处太行山山口,井陉、获鹿出山之“孔道”,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村史可追溯至隋开皇三年,振头历史上的“石邑城”繁华390余年,寸土寸金的振头“二七大集”延绵四百多年历史,振头村素有“日进斗金、夜出斗银”之说。自从老灯茶馆炉火熄灭之后,至今已有五十八年历史了,村庄里从未有人再开办过第二家茶馆!

老灯于1984年去世。永远的老灯茶馆将给振头村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北方村庄那些年里,弘扬茶文化具有“标本”意义的一段佳话。(写于2015年12月12日)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张聚锋(河北石家庄),系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理事、石家庄市振头文化研究室创办人)】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