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事茶人就是给人冲茶

找到约35条结果 (用时 0.043 秒)

茶之妙道与茶之三美——中国人饮茶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

谈茶之道,谈茶之美,就从一首著名且有趣之“茶诗”谈起吧。茶诗早已是中国诗当中的特定品类了,这也许就是“诗茶合一”吧。唐代诗人元稹有次品尝新茶后,写下了一首形式新奇的《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乱岂堪夸。

这首诗妙,每句字数,从一到七渐次铺开,终形成了塔状,又以诗题(茶)为韵,在诗之表现形式上堪称精绝。诗句所咏,极为切题:从茶这个字开始,从其叶的香嫩品质荡开思绪,联想到茶与“人”(诗人与僧人),茶之“形”(白与红)与“色”(玉与纱),又极尽精工地描摹了煎茶制茶之“前”(铫煎黄蕊色)“后”(碗转曲尘花)过程,进而上升到品茶的文化层面,暮邀明月、晨对朝霞,最终进入历史长河,茶后“洗尽古今人不倦”,那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审美享受,此乃何等“美事”也!

所以说,茶,不仅帮助中国人洗尽了“尘心”,还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之精进。茶,其实无非就是中国人饮料嘛,但就是这个“吃茶”简单之事,竟被中国人“啜”成了生活的艺术。“啜茶”这个“啜”字,甚妙,那就是茶要一口一口地去“品”。

所谓茶中味道,是说茶味关乎道,它不是茶的生理之滋味,而更是人生的况味!

茶,始终在生活当中呈现,既可以自己独饮,也可以款待友朋。东瀛的《广辞苑》就解释:“茶道是以茶汤修养精神、探究交际礼法之道”,原本在日本叫作“茶汤”而江户时代初期才开始叫“茶道”,茶汤仅就“饮”而言,而茶道就有了沟通之义。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林语堂先生就曾幽默地说过中国人“最爱喝茶”:在家中喝,上茶馆也是喝;开会时喝,大家讲理也喝;早饭前喝,晚饭后也要喝,有了这“清茶一壶”,似乎到哪里都可以随遇而安了。

唐代诗人钱起有一首《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所谓“茶宴”,是以茶代酒来宴请宾客。从“竹下忘言”、“一树蝉声”两句来看,赵莒的茶宴举办,大概在盛夏的茂林修竹之中。其中,宴会上品的紫茶,在唐代饮茶风尚中被视为上品,陆羽在《茶经》卷上也曾言,茶以“紫者上”,而“绿者次”。清风徐来、树影婆娑,三五好友寤坐清谈,比之于“竹林七贤”的痛饮狂啸,更是另一番风味,魏晋文人通过吃药喝酒入迷狂,唐宋之士则以品茗之清雅为尚。

诗中所说的“羽客”,指修仙的道人,“流霞”则是道教传说中神仙的饮品,据说“每饮一杯,数月不饥”。早在南朝,饮茶就已摒弃了羽化升仙的目的,而是借茶清心降躁,这里说的“全胜羽客醉流霞”,更说明此岸凡俗生命、世俗生活的快乐,比那些美丽而又虚幻的传说更具价值,这就是“生活美学”之境。

【从饮之“味”到茶之“道”】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俗生命活泼起来,让世俗生活充满趣味?

途径自然有很多,饮茶在中国人看来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更是通过饮之“味”过渡到茶之“道”。“尘心洗尽兴难尽”!实在是道出了千古茶道最精微、高妙的神髓——洗尽尘心,也就是把那些扰乱人的心绪、桎梏人的自由的世俗功利目的涤荡干净,剩下的,也就是关注生命、热爱生活本身之价值的赤子之心了,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兴”吧。有如此兴味,如此真性情,方能体验茶之美,妙悟道之境!

清代人陈金诏《观心室笔谈》中所言尤为精辟:“茶色贵白,白亦不难,泉清瓶洁,旋煮旋啜,其色自白。若极嫩之碧萝春,烹以雨水文火,贮壶长久,其色如玉。冬犹嫩绿,味甘香清,纯是一种太和元气,沁人心脾,使人之意也消。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酌独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香不涣散,味不耽迟,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不足,稍缓已过,个中之妙,以心受者自知。茶必色香味三者俱全,而香清味鲜,更入精微。须真赏嗜者之性情,从心肺间一一淋漓而出。”

中国茶道“洗尽尘心兴难尽”的超越境界,就融会贯通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最终从心肺间“淋漓而出”,这是何等的“真性情”也?!从茶叶(茶色贵白)、茶水(泉清)和茶具(瓶洁)的选择,到火候的把握(烹以雨水文火)、茶汤的观察(贮壶长久)与品味(其色如玉)、茶香(味甘香清)的玩索,每一个步骤,其实都在物质性、技艺性之中融入了“生活美学”的体验。

《观心室笔谈》还提出了“茶壶以小为贵”的审美标准,要求每一客人,人手一壶,独酌独饮,这才是“茶趣”呢,为何呢?空间上的理由,乃是壶小,使茶香不散,茶味不迟;从时间上,也要把握得不早不晚,早则不足,稍则已过,用心才能感受其“妙”道。如今中国人泡绿茶往往以大壶为主,但在与茶人的交往当中,以小壶冲之,的确更有兴味。

我有位云南茶人,曾复原了《清稗类钞》当中记载的喝茶方法,该功夫茶使用了三个壶:一冲茶一淋杯一洗杯,还使用了“以巾覆之”的方法,也就是冲茶后用茶巾覆盖在茶壶上面(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覆以巾),味道果不同!但是感觉所饮春茶,涩味尽除,中空有味,回甘涵咏……这就关乎所谓“色香味三者俱全”,需要充分、全面调动人的知觉(视觉嗅觉味觉),才能心领神会,由此才能香(“清”)味(“鲜”),从而进入“精微”之境界。品茶,就是从色、香、味等感官积极体验出发,中经身体器官的畅适,而最终实现“意消”与“心受”。

茶道,就是一种“过程美学”抑或“过程哲学”,过程高过结果,同时,自然也就是世俗的,茶道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学和哲学,这是我的独特看法,也许更切近于茶的本质。

中国人的茶道,始自唐,光大于宋,肇极于明清,近代以来虽稍有衰歇,但嗜茶、品茶、尝茶的风气绵延不绝,近年来又有中兴之势,茶的复兴(特别是普洱茶的兴起)成为了当今“生活美学”重兴的急先锋,“生活美学”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理念支撑,位于昆明的弘益大学堂就已以“生活美学”为核心培养出五千多中国茶人。

古人历来重人品,既有诗品与人品合一论,也有“茶品”与人品合一论:饮茶可以见出人品、境界的高低,又可以促进人品、境界的提升。茶人合一,乃饮茶当中的一种境界,这当然也是高层次的理想的。其实,饮茶与人的道德、境界之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嗜茶如命的人中,也不免有贪财好利之徒。更应看重的,还是茶道、茶艺的过程具有的“洗尽尘心”的可能性。品茶为人摆脱世俗桎梏、重返生命的自由之境打开了一扇门,至于能否实现这种境界,则要看品茶者本人是否情愿了。

【“三合其美”的审美体验】

茶,其实有“三美”,但三美却不一定非要仰仗名茶、名水与名器,那么,“茶之三美”话源何处?

《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就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申子平、黄龙子和玙姑坐而论道,“话言未了,苍头送上茶来,是两个旧瓷茶碗,淡绿色的茶才放在桌上,清香竟已扑鼻”。申子平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咽下喉去,觉得一直清到胃脘里,那舌根左右,津液汩汩价翻上来,又香又甜;连喝两口,似乎那香气又从口中反窜到鼻子上去,说不出来的好受”。子平大为惊异,问这是什么茶叶,如何烹制,为何这么好吃?玙姑说:“茶叶也无甚出奇,本不过本山上出的野茶,所以味是厚的。却亏了这水,是汲的东山顶上的泉,泉水的味,愈高愈美。又是用松花做柴,沙瓶煎的。三合其美,所以好了。尊处吃的都是外间卖的茶叶,无非种茶,其味必薄,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所谓“三合其美”,就是茶、水与煮茶的火候、器具。

好茶未必是名茶,野茶也是美的,因为其味也厚;水也是美的,愈从高处取就愈美;还有烹茶的火候,煎茶的器具,亦是美的。在传统观念中,茶属“木”,泉为“水”,炭为“火”(无论是鲜用的“松花”还是如今仍用的“核桃炭”),茶具为“金”(金属质的茶壶)、“土”(陶器制的茶杯),所谓“三合”,实在是包罗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这五行相生相偕,则全其美;相克相悖,则成其恶。品茶的学问,实在大焉!

“三合”,乃是“天人之合”的学问。“天”是茶叶、是泉水,是天然之物;而人,则指茶器、火候,是人力所能掌控的。从高蹈处来讲,茶本身,就是秉承天地精神与自然情怀的,可谓是“天”“地”“人”“道”之合一。茶,本于地,得于天,乃纳地之物养,采天之阳光雨露,这是“天”道;茶农的辛劳劳作,使茶得以显身,烹茶与饮茶更是将茶化入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此乃“赞天地之化育”之“人”道。

回到茶器这个“人造”问题,陆羽《茶经》所列茶器就有二十四种之多,分别供碾茶、藏茶、洗茶、煎茶、饮茶之用。到了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将茶器精简为九种,有茶焙、茶笼(藏茶用)、砧锥、茶碾、茶罗、茶匙(解茶团、碾茶、筛茶、取茶末用)、茶钤(炙茶用)、茶盏、汤瓶(饮茶用)等。稍后,茅一相专门写过一部《茶具图赞》,为器物封侯拜相,绘图作传,将所列的十二种茶具尊称为“茶具十二先生”。

明清以后,随着清茶、散茶的风行,原来专门应付茶团的砧锥、茶碾、茶罗等都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专门冲泡茶叶用的“茶壶”。古人饮茶,越到后世,越重其冲淡自然之味,因而不断剔除各种外在的作料,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倾向,在茶器中也显现无遗。如今笔者遇到不少茶人,他们都在复原唐、宋乃至明清的各种“茶事”之法,其中,就有茶人复原重造了古代的茶炉。这种小炉子便于携带,在泉边烹茶的时候,既可以用来煮粥,也可以用以煮泉。毋庸置疑,好的茶器与茶、水相得益彰,能给人带来极佳的审美体验。日本茶道就精于此道,从中土舶来的“唐物”到朝鲜传去的“高丽瓷”,皆成为东瀛茶道“素朴主义”美学之伴生品,中国茶所需之器,何不是如此呢?

晚唐诗人韩偓说,“越瓯犀液发茶香”,“越瓯”是唐代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盏,陆羽曾说,“碗,越州上”。越州茶盏好在何处?越瓷像玉一样温润,像水一样澄澈,其色青,与茶之碧交相辉映,格外赏心悦目。晚唐另一位诗人徐夤专门写过一首咏越州青瓷茶盏诗《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越窑在唐代为官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所以其制作工艺、成品都秘不外传,故而称之为“秘色”。徐夤用“捩翠融青”来形容它的青翠欲滴,引人生出无限遐想。“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则是说注入茶汤后的整体感官效果:茶盏青碧如玉,晶莹如冰,绿色的茶汤在其中轻轻回旋,香气氤氲,仿若绿云缭绕……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受用此等清福?所以徐夤不无得意地说,像我这样柔弱的病体,怎堪受用这“十分之福”?

【从茶壶到茶艺,品煮茶之乐】

到了宋代,点茶、斗茶之风盛行。“点茶”是用茶末和以开水,制成膏状,然后用滚汤冲点。热气腾腾的沸水点入茶膏,会激起纯白、细腻的茶沫,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汤花”。“斗茶”,就是三五茶友相聚,比试谁点出的汤花色泽纯白、造型多端、浮白长久,如今创新性的茶花制发是在杯中写字(如茶、风、道等字)。陆游的名诗《临安春雨初霁》中所说的“晴窗细乳戏分茶”,就是这种点茶游戏。

宋代点茶名手如云,宋徽宗、蔡襄、范仲淹等均是个中高手,就连出家人也不能免俗,雅好此道。杨万里曾观赏过蜀地僧人显上人的点茶绝技,作诗赞叹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僧弄泉手,隆面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免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尺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与何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要在径不盈寸的茶盏中,点出幻化万端、造型奇异的汤花,点茶人除了勤学苦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之外,还对茶盏做了改造,那就是从青瓷,变为黑瓷。蔡襄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柸微厚,燲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建安烧制的茶盏色泽绀黑如漆,与白色汤花对比鲜明;纹理细密,激起的汤花匀腻;瓷胎稍厚,不易冷,汤花回旋往复的时间也就长了。看来,想在点茶中品味“芥子须弥”之趣,也须上好茶器。然而,点茶、斗茶毕竟还是以茶为戏,其看重的是茶的色,而不是香与味。要体味陈金诏所说的“色香味三者俱全”,功夫还得放在泡茶、饮茶、品茶上。明代以后,散茶冲泡成为饮茶风尚的主流,于是泡茶之器——“茶壶”又风靡一时,一直延续至今。

砂壶泡茶“盖而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以泡茶不失厚味。色、香、味皆蕴”。所以这一时期紫砂工艺飞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紫砂名匠,如龚春、时大彬等大名远扬。他们在明代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中大获其利,一柄紫砂壶竟然能卖到一二十两白银,还供不应求,而当时普通市民一年的生活所需,也不过六两银子。这又是茶道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推动力的绝佳例证,市场推动的茶的普及,如今好似奢靡之晚明,名家所做的紫砂壶不仅供不应求,而且也被市场推上了天价。

茶艺之中,更能显示人力功效的是“汤候”,也就是煮茶时的火候。这在唐宋的煎茶风尚中尤为重要。有人说,茶之妙,全在火候,这从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煮茶技巧就能窥见一斑。陆羽认为,燃料最好用炭,其次用干烈的木材,因为它们发火猛烈而无烟,不至于影响茶的正味;煮茶时要疾风烈火,煮至三沸,方可食用,但这些讲究在今天来说,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煮茶,并非单纯烧水,而是乐在其中,享受烹茶的乐趣。烧水烟熏火燎,有何乐趣?烹茶之乐,恰恰就是由此开启的。

我们且看陆羽是如何体验煮茶之乐的:“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如果还原出这一文化现场,煮茶也是一个融声、色体验为一体的审美过程,也就是“生活美学”的活生生的过程。从听觉上说,从水将沸时细微的气泡浮出的声音,再到第二沸时的泉涌珠蹦,最后到了第三沸,茶器中竟也能翻江倒海、腾波涌浪!从视觉上说,茶末被滚烫激起,在水面上环游盘旋,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又如“若绿钱浮于水渭”、“菊英堕于尊俎之中”,真是千姿百态,妙不可言!

这就是中国“茶之道”,它独具魅力的“生活美学”韵味,如今中国人的“茶生活”当中被返本开新,譬如普洱茶在中原的普及就在寻求一种新道,为了避免与日本“茶道”区分开来,我建议还是用“茶之道”来言说中国吧,而且此道乃“妙道”也。

总而言之,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文汇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老中国茶的现代表达 —— 新式茶馆 tea'stone 特色解析(二)

上一期我们在古老中国茶的现代表达 —— 新式茶馆 tea'stone 特色解析(一)的文章中介绍了新式茶馆tea’stone是怎么在品牌调性上来构建自己的特色,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门店经营上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集中出品,创新冲泡方式

1

直观呈现

tea'stone 创新研发设计的茶吧台跟普通茶馆或者酒馆的吧台大有区别,一般的茶馆几乎没有设置吧台的习惯,而 tea'stone在店内横梁下设置一个现代的长吧台,包含了展示和出品两大功能。

tea'stone 长吧台不是简单模仿普通酒馆的吧台,而是融合了我们中华传统的茶文化进去,按照泡茶方式演变的历史时间,将横跨两千年的茶技茶法从古至今地展示在吧台上。

吧台依次陈列有汉唐时期炭火煮茶的器皿、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以及现代萃茶机器,还摆放茶配糕点的展示柜。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年轻人构建了一个可视并可品尝的茶文化景观,也能让年轻人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喝到一壶好茶。

tea'stone的茶师多在吧台上煮茶。他们的后面的茶柜展示着tea'stone团队亲赴各大茶山,经过严苛臻选的108种好茶,涵盖了中国六大茶类。

这面墙的茶馆跟我们电视中看到的古代药房的的“百子柜”类似,有数百个抽屉。不同的是,中药房抽屉里放的是名贵药材,而tea'stone 的茶柜抽屉里放的是各种不同的茶叶,每个抽屉上都清楚地写着对应的茶叶名称,茶叶种类之繁多如一个茶叶博物馆。这样既方便茶师们取用茶叶,也能够让顾客直观地看到店内的茶叶种类,可谓是一举两得,非常有传统气息。

tea'stone 的茶师的整个泡茶出品的过程是完全透明化的,顾客都可以在吧台观看茶师泡茶。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每一杯茶的品质,也能够让顾客在观看泡茶的过程中学习到茶文化。在喝茶之前能够静静的看茶师用熟练的手法泡出独属于自己的一杯茶,也不失为一种雅兴。

2

集中出品

tea'stone冲泡方式相当新颖,它既不是由茶艺师提供专属冲泡服务,也不是递给你一杯茶就不管了,而是采用中央吧台模式,由茶艺师在中央吧台完成冲泡,将冲泡好的茶汤端给你。

对年轻人来说,这既避免了专人服务带来的尴尬,又可以很好地享受手冲茶的风味。边喝茶边看茶艺师的娴熟技法,和朋友闲聊间了解茶文化、爱上茶文化。

tea'stone 这种集中出品的方式能够很好地保证产品品质,集中出品并不代表机械化的泡茶,他们会用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紫砂壶泡不同的茶叶,这样能够保证每种茶之间不会窜味,保证茶的纯正,也是对顾客的负责,对爱茶之人的尊重。每种茶在泡的时候水温也非常讲究,tea'stone 会根据每种茶叶不同的特性去设置最佳的泡茶水温,通过这种精准把控来体现不同茶叶的醇香,确保了每一杯茶饮出品的高端品质。

其次这种集中冲泡的出品方式也能够大大减少人力的浪费,节约用工,降低了tea'stone 的茶馆门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tea'stone 的集中冲泡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出品速度。生活在碎片化的社会,年轻人往往比较浮躁、没有耐心,不同于中老年人慢悠悠的喝茶方式。因此,tea'stone 用集中冲泡的方式大大减少了消费者的等待速度,这也是根据tea'stone 的顾客定位而设置的冲泡方式。

精准定位,拉近顾客距离

tea'stone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茶馆安静优雅的刻板印象,用紧凑的卡座、热闹的大厅来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满足年轻群体渴望社交、爱热闹的特性。tea'stone既时尚又门槛低,充分考虑年轻人的需求,不管是门店空间美学、产品适配度还是营业时间,都是为年轻人做出的改变。

tea'stone 也将推广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使命,向更多年轻的人推广茶叶,甚至向国外推广中国的茶叶品牌和茶文化。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因为tea'stone 开创的这种全新的喝茶方式而爱上喝茶这件事,成为真正的爱茶人。这就是tea'stone 针对当下社会的流行趋势和年轻人的喜好而精准设计的品牌定位。

1

门店空间美学

tea'stone 的品牌标语是“中国茶,新腔调”,所以它各方面的设计都紧跟这个标语,主张符合当代生活情景的喝茶方式,为消费者们提供时尚潮流的喝茶新体验以及全新的茶美学生活方式。在tea'stone 的空间设计风格方面,也是走的年轻化、休闲化的装修风格,模仿盛唐建筑设计门店空间,使用极简的直线条表达空间细节,吧台上空的横木梁、平直、错落,将狭长空间的边界延展开来。

tea'stone每个城市的门店都有自己独有的茶色大地作为门店的特色装饰。茶色大地由一面墙作展示,墙上挂着许多装着茶叶的尖头器具,收集了各种特色茶叶或者标志性土壤。“集合中国茶山人文地理、百余种茶样及风土样本,用艺术设计的形式语言表达出当代中国茶的博物精神。” 这是tea'stone附于门店“茶色大地”装置艺术墙上的一句话。

tea'stone的玻璃也是一大特色,每块玻璃上都有不同的涂鸦和标语,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彰显自己独特的视觉符号。室内的木制座椅、卡座等的摆放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咖啡馆的设置,户外的展台也是做的非常好看,为的就是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口味,让他们能够拍出非常唯美的照片,利用了当代年轻人爱拍照打卡的属性。

2

产品适配度

tea'stone 在纯茶的产品品类创新中引入了西式酒饮思路。

这种思路打破了茶的传统形象,为其赋予了现代感。威士忌、啤酒、鸡尾酒……tea'stone 从西方的酒文化中提取了诸如冰球、绵密气泡、盐边等元素,将之与纯茶结合,呈现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茶品体验,给年轻人带来新的饮茶感受。

在Tea’Stone的菜单上,还有符合年轻人消费喜欢的奶茶类命名的产品。但不是用简单的纯茶、奶茶来划分,而是命名为“t’粉最爱”、“喝一泡少一泡”、“别处喝不到”、“神作冰茶T’XO”、“啤啤tea”。系列名或是直接表达,或是运用到网络梗、谐音梗,拉近了品牌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很多年轻人都是茶小白,在消费的时候可能更多的会点像茶和酒之类的产品。tea'stone的“欢喜杯”就是模仿酒吧酒杯在杯沿加上盐粒或者在茶上加奶泡等,这样能够消减年轻消费者对纯茶饮品的界限感和陌生感。

tea'stone 每一杯茶搭配的餐点,也都不局限于中式点心,而是中式西作。点餐处既有西式烘焙类食品可以搭配,也有例如“山楂、豆腐、汤圆、小笼包”等中式造型的原创类点心可以选择。

在tea'stone,“中国茶的当代化与年轻化”有了新的解题思路,它不仅讲究回归“茶”本身,也注重以中国茶,新腔调”为主线,连接起中国茶的时尚叙事与表达。

3

营业时间

除了口味和设计风格,tea'stone的营业时间也是另一亮点。

tea'stone营业时间从早上10:00到凌晨1:00,开发出“夜茶”时段,让品茶成为都市夜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常规的早午茶和下午茶时段,晚上8:00到11:00也是店铺的营业高峰。在商业中心附近,大家吃完饭后可能还需要一个场所再聊一聊。tea'stone打出“零点茶吧”的概念,为的就是给不想晚上去酒吧、咖啡店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聚一聚的场所。茶适合慢饮,这也正是茶的独特优势,中国人对茶的接受度总是更高的。

tea'stone提供较为温和不会影响睡眠的茶饮,在工作节奏较快、加班文化盛行的深圳,倡导养生和不影响第二天上班精神状态的茶饮店,对于年轻人而言将是工作日更合宜的选择。

注明:本文所有图片来自 tea'stone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叶纯对话一任天真李桂荣:找对人喝对茶,以匠心建立普洱茶品位标准

  ·编者按

  12月10日晚19:30至21:00,东莞广播电台FM104《城市的声音》栏目对一任天真品牌创始人李桂荣先生、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梁海潜先生、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杨锋先生以及资深茶友黄晓彬先生这几位茶行业特邀嘉宾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访谈内容回顾。

  采访者:叶纯(东莞电台著名主持人)

  受访者:李桂荣(一任天真品牌创始人)、梁海潜(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锋(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秘书长)、黄晓彬(资深茶友)

  在东莞茶文化促进会的领导们看来,一任天真创始人李桂荣是一位极为低调的东莞本地茶人,本人不善表达,却非常“任性”与稳当。早些年,在珠三角的高端酒圈、雪茄圈中,便听闻李桂荣是个为人熟知的品位行家,却不知其在高端茶圈里也是凤毛麟角的角色。一次深圳茶博会上的相遇,李桂荣便与东莞茶文化促进会结了缘,后来也成为会里最年轻的会长单位之一。

  资深茶友黄晓彬是个不折不扣的潮汕人,从小便跟随家族喝茶,喝着闻名天下的“潮汕工夫茶”长大,对中国茶的理解与品味,仿佛与生俱来。他一直被李桂荣从一而终、不折不扣的不似商人更似匠人的制茶精神与高尚情怀所吸引,对一任天真的好茶更是喜爱成痴,他为一众与他一般,能够喝到真正好茶的茶友们感到非常幸运。

  因爱而痴?一任天真的制茶之路

  采访伊始,李桂荣向大家讲述了他的做茶之路。从一名喜欢喝茶的茶小白,到一名亲自去大山源头去找好茶喝的茶痴,甘愿当资深茶人的司机,常常开车上山在各大茶山东奔西跑,说因爱茶痴,因爱而挑,一点都不为过。

  喜欢喝茶,也喜欢习茶。平时看各种茶书,了解当前的产业的市场、茶叶生产的状态,以及学习如何做一款好茶,如何了解一款好茶的方法。有的时候,还会边泡茶边对照茶书审评。到了一定程度,感觉手中的茶再也无法满足自己了,决定去找更高端的茶叶,去了解普洱茶极致的滋味口感到底是如何?于是,李桂荣便跑到了云南茶山,跟随资深茶人,开启了漫长的实地习茶之路。

  不断地开着车到每个山头每个片区去寻找我们的原料,找寻生态环境更好的原料。然后记录起来,等到某天想用或者来年要出品某款茶时,便可以直接找到这个地方,再根据当地当年的制茶工艺水平如何一起综合考量后,才决定采购此地的茶叶原料。

  在亲自学习、实践近乎十年以后,方创立属于自己的茶叶品牌“一任天真”。

  回忆起与李桂荣在深圳茶博会相识的经历,杨锋觉得很有意思。“在茶博会看到这个品牌名字时,觉得老板挺任性,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他是东莞人。就看到他就坐在那冲茶,很安静。但喝了那款茶以后,我觉得有点惊喜。”

  之后,两人是你问一句,我才答一句,不问的时候,李桂荣始终保持安静的姿态。直到杨锋开始问他关于茶叶的专业问题。“茶的工艺、香气,他答得很专业,能够循着你的思路走,并且能把他自己的一些好的东西都给你翻出来。我发觉这个人对茶叶是很有情怀的,当时他晒得很黑,我以为是云南人,他的企业是云南企业。毕竟当时,他的专业度,在深圳、云南专业的圈子里,知名度比较高。反而在东莞这个地方,知道的人少。”

  你问我答

  极致口感?一任天真的选料秘密

  叶纯:

  关于普洱茶的什么问题,曾经让你觉得迷惘过?可能这一派是这种说法,另外那一派是那种说法的,是否有什么问题,曾经让你纠结过?

  李桂荣:

  其实就是什么样的工艺得出怎样的茶。类似茶叶滋味这个问题,到源头去了解,会发现其实每个产区对工艺的看法都有些不同。到目前为止,个人还是觉得在西双版纳整个产区农户之间的供应是比较稳定的。

  至于其它产区,如果一任天真需要该地的茶叶原料,我一定要先给出我的标准——让农户先把第一年采摘的原料以我的标准做出来样茶,我品饮过后觉得口感可以,并且农户能够理解我的理念、能够理解一任天真的工艺,便可以开放合作。如果样茶做的不符合我要求,或者农户无法理解解我,我们就会找下一家。

  叶纯:

  你们给农户的指导是已经有非常具体的工艺的标准?比方说茶叶要堆多长时间,是说你给他一个感觉的标准,比如要甜一点的茶,还是怎么样的?

  李桂荣:

  标准是指普洱茶后续转化的标准,并不是符合当下品茗的标准。有些普洱茶绿茶化的做法,能把茶的涩、苦都会隐得很深甚至将香气提得很美,很适合当下品饮。但是这类茶的香气是无法传续的,可能两三年后,香气就会慢慢弱化,甚至没有。无论是刻意绿茶化,或者是历史遗留的工艺习惯问题所致,但古树茶的韵是永远无法复刻的。你可以调它的香气,调的它涩味、苦味,但无法调它的韵。所谓的韵,是指你品完这个茶之后,回来的东西——余味悠长。

  反过来说,由于某些原因,传统的绿茶化工艺依然存在。作为一个收购毛料或者一个商家去采购那边的原料时,如果你对原料或者工艺不懂,或者你觉得如此工艺制成的茶才是好茶,多半就会收了那些料子,制成的茶,有待考究。普洱茶其实是个向后看的茶,很多茶是不涩不苦,并不是说让人为去造出来的。当然古树看的也是片区,比如说我们讲的五六大茶山,我们江北的一个茶区,它其实整个产区的茶,偏向于柔和,不苦不涩。

  潜龙勿用?一任天真——普洱茶界优秀潜力股

  叶纯:

  你跟李桂荣是好朋友,你平常那么爱喝茶,在你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爱茶爱到何种程度?

  黄晓彬:

  我觉得那种他是一个匠人,不是一个商人,对于我们这种茶友来讲,有这样的茶人,其实对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现在对很多喝茶的人来说,茶很多,但是真正的好茶很少;喜欢茶的人很多,但是懂茶的人又少;卖茶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凭着良心在卖茶的人很少。我觉得李桂荣在茶界里是一个做到“极端”的人,他会追求他所追求的。即立足他的品牌名字,一任天真里面的“真”字,他追求一种小众的大智慧。

  刚开始我就跟他说,你这个茶做的这么好,是不是要推广一下?毕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好多东西也还要出来宣传。但是我觉得他有一种情怀,他希望有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我觉得他现在应该是在处在潜龙勿用的阶段,他是在等待见龙在野的时候。

  叶纯:

  对于李桂荣说的——要等到产品多储存几年,让一个小白喝到他的茶都觉得好的时候,才去大力去推他的品牌,梁会长怎么看?

  梁海潜:

  我在东莞茶界认识这么多人,感觉一任天真的李桂荣非常的细致,是一个潜力股。刚才黄先生讲的,正经、认真地去做茶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了,他是其中几个之一。我个人观察了他好些年了,他是最有潜力成为我们东莞本土出的大师。虽然他比较谦虚,但他其实有挺多故事的,只不过一直都在专心做茶,也不是很擅长表达。单纯这样面对面与他聊,他话不多。但是到了茶台上,话就多了,人变了,气场也不一样了。

  这么多年接触下来,我确实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是一个很认真、很用心地做一款好茶的人!他做的很多茶我都喝过,也深深得到我们圈内人士的认同,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很多人都说我们东莞不产茶,其实他们不知道我们东莞有一批人已经立足在云南,用心地在做茶,我认为李桂荣是我们这批人当中最优秀的代表。

  找对人喝对茶!建立正确的好茶品饮标准

  叶纯:

  喝茶这个事,其实还是要跟对人是吧?要喝到好茶,要建立起一个对于茶的正确的标准,路不要走歪了,否则再转回来就有点不太容易,对吧?

  杨锋:

  我第一次去到李桂荣办公室,看他泡茶,他的每款茶都很讲究,做事情很有条不紊。之后我拿来自己的好茶来让他泡,结果他只冲了一泡,俩人各喝了一杯后,他就将茶壶盖起来了,接着开始泡他自己的茶。当时他没说什么,但我心里明白他对我的茶已经给出了评价。而喝了他的茶之后,我感觉他的茶好像比我的要好喝。我认为他可能从一开始接触普洱茶,就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我可能是走在一条比较曲折的路上……

  他现在所做的事业,他认真对待茶这个事情——对我们茶友是一种福气。因为他会带领我们去验证哪些是好的普洱茶该有的口感,他会告诉我们怎么样的苦才是好的苦,怎么样的甜,怎么样的醇厚感才是好的……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叶纯:

  我们之前讲茶的韵,韵能顺着喉咙下得去,直达到丹田,之后喉咙有干甜干润的感觉,这种茶肯定是优秀的产品,但这种好茶也很贵吧?

  李桂荣:

  不单是好茶了,是很好!但倒不一定贵,就看人专不专业。还是那句话,有没有找对这个真的很重要。拼配的茶不一定很贵,反而有时候纯料茶贵。这是因为拼配茶在保留保持一定的品质基础上,能把量做出来,把成本控制好,可以让大家喝到更多更优质的茶品。

  好的拼配茶,可以保存下来,让你持续地品饮到极佳口感。纯料茶的话,它从开始就很好喝,它的品饮期即适饮期,不要求流传10年、20年后才去品饮。我觉得古树纯料茶做好了,两三年后或者隔一年后就可以开始喝了。

  真正懂茶的人做出来的一款好的纯料茶,对整体肠胃是没有太大的刺激作用的。拿我自己来讲,我长期喝新茶喝了10年,很多人都认为我的肠胃是“铜皮铁骨”,其实不然,是我会选茶喝。喝着感觉不好的茶我不会继续喝进去,好的茶我会接着喝。当你懂了茶之后,你会自然而然知道什么才能喝,什么不能喝——你自己口腔会告诉你。

  访谈最后,由梁会长做总结,他表示:想喝到正路的茶,躲开茶坑,一定要找对组织找对人。我们东莞茶促会这么多年还是以引领大家走正道,找对好茶,喝好茶为宗旨的。一任天真的茶在国内还有比较高端的圈子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所以我到很多地方,也很欣慰地告诉别人我们东莞也有像一任天真这样的品牌,能把好茶做出来!李桂荣是我们东莞茶人里爱茶、沏茶,走正道的一个代表。

  12月31号-4号,大家可以直接来东莞茶博会刷脸、刷电台节目名字,好茶立即奉上,让您建立起品茶的高标准!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