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生普洱是红茶还是绿茶

找到约526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普洱茶算是红茶还是绿茶?

  如果按照加工工艺和发酵方式来看,普洱茶既不是红茶,也不是绿茶,而是单独的一种茶类。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国标定义根本没说普洱茶到底属于哪一类茶,但是加工工艺决定了普洱茶就是单独的一类茶,目前云南普洱茶领域的专家都是这么定义的。

  第一、普洱茶生茶是单独的一类茶,但是普洱茶熟茶却被归属于黑茶类
  按照普洱茶生茶的加工工艺看,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日光),与绿茶杀青、揉捻的程度不一样。
  最重要的一点是普洱茶生茶最后一步干燥是日光干燥,保留了一定的活性酶,也就是说整个茶叶是有活性的,还有转化的空间。
  而绿茶最后一道工序是烘青、炒青等之类的,直到把茶叶都干燥透彻,才算结束了绿茶的制作。

  这一过程让绿茶本身的活性物质全部消灭,故绿茶是完全没有转化空间的,保质期维持在2年以内,过了2年后,即使存储条件合理,也会发现绿茶整体的香气和滋味,基本会消失殆尽。
  而生茶则在合理的条件下存储,存放几十年后,口感滋味和汤感依然有,甚至香气都转化得令人舒适。当然也不能超过20年以上,那多少还是会受环境影响,生茶也难免会出现不能饮用的情况。
  第二、普洱生茶和熟茶都不可能是红茶
  首先萎凋这一步骤,跟生熟茶的制作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红茶的萎凋时间会很长,因为萎凋过程也是红茶的发酵过程,如此一来红梗红叶才有迹可循。

  红茶本就是全发酵茶,也就是说红茶全程都在发酵;而生茶和熟茶则是后发酵茶,是加工之后才发酵的,其实在这里不一定是加工后才发酵,而是再加工过程也有轻微发酵,只是不明显而已。
  第三、熟茶是晒青毛茶洒水渥堆发酵而成
  而红茶就不需要洒水渥堆发酵,鲜叶、萎凋、揉捻、干燥,最后一步干燥大多都是高温烘干,故红茶活性激发完全释放,香气很浓郁,甜度更高,但是后期也没有任何存储空间和价值。
  熟茶发酵过程中一直在进行微生物的转化,全程都有微生物参与,没有经过高温环境,而且熟茶晾干过程并没有经过日光干燥,而是水分自然流失。
  总之,普洱生茶和熟茶都不属于绿茶或者红茶,完全是不同的几个分类,不能混为一谈。


唠唠喝茶的七个见解 再晒晒入手的一提15年的白莺山生普洱

茶叶是最天然健康的饮料,不能因为这而肆无忌惮的品饮,不过总比现在颇受年轻人喜欢的碳酸饮料.奶茶要好得多,茶叶有保健养生的作用我是相信的,不过这离不开长期.规律的品饮,接下来借着年货节入手的一提茶饼,来献献丑,来说说喝茶那些事儿,仅己之间,如有补充和不同见解,欢迎讨论~

一. 头泡茶:

头泡茶留有农残?暂不去分析茶农所用农药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只要你是在正规渠道采购的茶叶,那么茶叶的农药残留肯定符合法规标准,所以不要过多的疑虑和担忧。

其实头泡茶甚至头两泡茶不喝倒掉,是要分茶叶的,比如渥堆发酵的熟普还有收藏有些年份的老茶以及洁净度不高的茶叶,也并不是单纯的洗去灰尘和脏东西,更多的则是唤醒茶叶,俗称温润泡,以更好的释处茶叶的精华。哪些茶叶不需要洗茶呢?就像品质比较好的白茶以及绿茶,这些茶叶的丰富物质一般存在于第一泡。

二.清茶垢:

老一辈人喜欢堆积茶垢,1.称为茶山,就像古董上的包浆,茶垢也是茶壶的见证;2.有茶垢的茶缸子和茶壶,无茶也会三分香。

网上很多人在传茶垢含有重金属有害物质,没有一个确切的专业机构检测说明,不过无论是否含有重金属,茶垢长期积累滋生细菌是不可避免的,卫生情况堪忧,且还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三.茶器:

紫砂壶?盖碗?还是现在流行的快客杯?飘逸壶?可千万不要用保温杯,长时间把茶叶浸泡在茶水里要不得,会释出更多的茶碱以及鞣酸,不仅丰富的茶叶物质给破坏掉,还大大的减轻茶香。

四.茶食:

下午茶,饮茶怎么搭配小食呢?掌握清配清.浓配浓的原则准没错,比如如果按照中国六大茶类的分别,红茶是全发酵茶叶,搭配小蛋糕比较合适,而轻发酵的茶叶,就比较适合各种水果酥咯,那么油炸类的呢?那就请喝绿茶吧!如果你要吃零食,也是依据此规则。

五.茶忌:

如果你担心缺铁的话,尽量餐后1-2h之后再饮用,还可以促进消化!早上适合喝红茶;中午适合喝绿茶和下午可以喝青茶;晚上可以来点黑茶,睡前怕睡不着?熟普不仅不会而且还会助你睡眠更好!

孕妇和授乳女性,尽量不要喝茶,若要喝,也请不要超过每天两杯,当然12岁以下的儿童,同样如此!因为茶叶里面的茶碱!!!绿茶尤甚!一定好摒弃“趁热喝”的口头禅,恐有增加患有食道癌的疑虑,所以烫茶勿饮,还有浓茶少饮,茶水比例适当,是一款成功冲泡的第一步,这样也能充分发挥茶叶的本质。

六.体质:

因为制作的过程不同,造就茶叶的茶性也分为凉性和温性,正好人的体质也有寒热之分!一般寒性体质的人适合冲饮发酵度高的茶叶,比如红茶和熟普这些,热性体质的,就较合适绿茶以及生普等。

七.季节:

春天是阴雨霏霏的季节,湿气比较重,适合青茶类,有很好的消热降火的作用, ;夏季是个温度上升的季节,适合绿茶这样的不经发酵的爽口茶叶,白茶和生普也比较好;秋天适合半发酵的茶叶,比如铁观音;冬天就比较适合喝茶性温和的茶叶,比如老茶.熟普.红茶.青茶等。

————————

年前,购入过一家小厂的茶饼,也是贪便宜而所为,不过一路喝下来还是感觉不错~

今天为啥要写这篇呢?因为下午摸鱼时间到,又该迎接美好的春节假期了,把自己对茶的粗浅见识罗列七条,仅供参考。再晒晒自己春节前入手的最后的茶叶,这款茶,抓住了我的嘴巴,所以毫不犹豫地入了一提,也算大手笔,也是趁年货节才狠下手,够喝一阵子了。

本来就想买一饼来着,可是满100-10上不封顶活动,实在是个大套路,寻思着既然好不容易遇到一款爱喝的,就多买多减吧,其实心中也明知,这是商家的算计,你以为捡了大便宜,其实是商家计算好的。不管怎样,实惠是可以算是无法拒绝的。

自从入了茶叶的坑,实在是遇到活动就挪不动腿儿,恨不得都买买买,入手喝着很好的茶样儿,甭提多高兴,就像捡到宝了一样,就像去剪发,碰到一个对的tony老师,终于可以不再随便的碰运气了。好了不说那么多了,前面也提过,这款茶是2015年的,所以我也不打算再收藏,慢慢喝!

链接:“好天儿.好茶.好友”,浅谈而饮!乐哉~美哉~悠哉~


笋壳:1.植物叶子,天然.没异味;2.透气性好;3. 防潮;最主要的是4.利于转化

所以这就是为啥从古至今紧压茶的外包装多以这种材质!


拆开查看一下,绵纸无破裂

标有SGS,买茶这个是必须的,买茶前一定要认定这个标志,咨询时要记得问有无有,如果连检测费都掏不起,更甭提对消费者的负责了,SGS是检测产品的安全与否的。这个茶饼是经过282项检测的,我看有的茶饼最多的检测项目是300多,不过最主要的几项检测合格就行了。

“千年古树”,就有点夸张了,不管是内飞和绵纸都标有,淘宝的详情页也是这样说,可是自认为,虽然标价和实际的口感.感受是超出不少的,但是哪有那么多的千年古树,这样的资源怕是被更有实力的茶商给预订了。这四个字减少印象分不少。虽然喝下来,无论是耐泡度还是茶汤可以算是古树。

 饼面非常棒


都说班章和冰岛是顶级茶,有幸之前也喝过,当然也是买的茶样儿,不过确实是好茶,这款白莺山也是和冰岛一样是临沧茶区的,它的甜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甜丝丝,清甜?总之与之前喝过的冰岛相比,这款更讨好我的嘴。这也正印证了那句话“适口为珍”。

好了,不说那么多了,这就结尾吧,接下来寻茶之路继续~

普洱茶的传统工艺究竟是什么?

我们经常听说“传统工艺”这四个字,似乎是一种标榜,一种匠心。但实际上,什么是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却并不容易说清,很多人所谓的传统工艺,恰恰是近些年形成的新工艺。

普洱茶真正引起重视并成为贡茶是在清朝,本文聚焦清朝至民国乃至建国后的普洱茶工艺,大家看过之后会发现,和一般人的理解大不一样,但的确有大量的史料和实物证明。

喜欢普洱茶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工艺是大家迟早要面对的问题。了解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吸收经验,从而为我们今天工艺的创新和改进提供重要的启发和思路。正本清源,也可以让茶友们避免被忽悠,同时多一点喝茶时的谈资。

清代:普洱茶的关键时期?

普洱茶在成为贡茶之前,作为一种边疆番民的土产,虽然有零星记载,也进入药用,但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并没有存在感,当时提到明代云南的名茶,也是说太华、太平、感通等等(关于感通茶可看讲座全文),普洱茶是“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谢肇淛《滇略》)。真正引起上流社会的重视,是在清代成为贡茶。普洱茶成为贡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是有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

普洱茶成为贡茶的背景就是改土归流,也就是把边疆少数民族的土司改成流官,加强中央政府的统治,完成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就是云贵总督鄂尔泰,普洱茶成为贡茶也和他直接相关。


鄂尔泰是雍正朝的重臣,有多重要呢?雍正和乾隆前期,甚至可以说是排名第一的重臣,他之所以被如此倚重,就和改土归流这件事有很大关系。云南贵州四川两广湖南湖北的安定都涉及到这个问题,云南靠着边境,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鄂尔泰的确很有手段,较好的完成了这个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使命,他把普洱茶作为贡茶,其实上也是一种象征,代表了边疆对中央的顺服,代表他个人对皇帝的忠心,同时也有某种媚上的祥瑞意义。这个时候普洱茶的采制必然不能太粗放,所以有了一定的等级规范。

所以清代也是普洱茶工艺形成的关键时期。

清代普洱茶产品的分类?

梳理整个清代史料,总的来说,这个时候普洱茶是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散的芽茶

这种一般是毛尖茶、蕊茶,或者说比较嫩的芽茶。这个是等级最高的,比如曼松的贡芽。这种芽茶采摘时间很早,最早的要到立春,所以也特别珍贵。

第二类是高级紧压茶

包括各种规格的团茶,圆茶,还有女儿茶这些,这类原料也比较嫩,等级比较高,以上两种都是充贡茶的。


第三类是制茶的副产品

特殊的茶。比如黄片,顶级的黄片当时叫金月天,并不算是很低端的茶。还有疙瘩茶,是很难打散的茶,如果没有发酵怎么可能无法打散?这个谜底我们后面揭晓。如果是发酵后就好理解了,有点像茶头。

第四类是比较粗老的,等级低的

可以制成紧压茶,也可以是散茶。当地老百姓消化了,进入中原低端市场或者流入藏区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还有一种就是茶膏了,这个功效非常神奇,只要是咽喉类的疾病,一般含上一块茶膏很快就见效了。


清代普洱茶的工艺?

上面这几类中,茶膏的工艺和现在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另文再说,这里只说一般普洱茶的工艺。

第一大类:白茶类工艺

这类主要集中在嫩芽散茶方面,所以我们放在前面。

这也就是鄂尔泰所谓的“生晒为佳”。当然单凭这四个字还不好判断,更准确的资料我们看:

“茶尖即雨前所采着,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

——清张泓《滇南新语》

颜色“嫩绿”更可能是萎调日晒而非炒青的结果,云茶一般炒出来的颜色要深得多。当然嫩芽按绿茶工艺也不是不能做出嫩绿的效果,不过比较复杂,以当时云南的制茶工艺水平来说,更可能的制法是白茶工艺。味道淡淡的清香带一些荷香,这也是白茶银针的特点。所以特别嫩的茶芽,很可能用的是白茶工艺,具体工艺细节还不好说。

我们今日云南白茶月光白(夜光白)其实代表了云南一直以来的一个白茶传统,并非是近些年忽然出现的,从工艺来说,也和福鼎政和白茶不太一样。在清代普洱茶重镇古六大茶山地区,老辈中也流传着类似生晒的做法,这些可以作为旁证。

另外我们看到清代普洱茶文献中常见“生芽”和“熟芽”的叫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生熟是指茶芽的生长阶段不同,很嫩的小芽是生芽,而成熟的大芽是“熟芽”。但以生熟称似乎不太自然。有可能是,生芽是指没有经过火的(蒸或炒),熟芽是经过火的。但是因为生晒的做法一般只应用于嫩芽,而只有成熟的大芽才过火,所以最后就把嫩芽称作生芽,而大芽称为熟芽。

第二大类:蒸青工艺

我们来看一些记载

“采而蒸之。”

——道光《普洱府志》引《思茅厅采访》

采后面接的是“蒸”,如果不是误记,或者省略了制法,那应该指的是蒸青。

“坝夷所种,蒸制,以竹箬成团裹”

——《清稗类钞》引《孙月泉饮普洱茶》

这个没有提到其他的制法,直接说是“蒸制”,有很大可能就是蒸青。

更有力的证据我们看

“经过蒸、揉、搓、烘焙等之手续”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

把蒸放在最前面,而且列出了接下来的一系列步骤,是一个完整的蒸青制法,应该没有争议了。后面的“烘焙”是一个干燥的步骤,我们今日的蒸青茶比如恩施玉露,仍然大致延续这种制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记载也非常明确:

“制茶法以种茶人自行制造。先采摘,以甑蒸或锅炒熟后揉之成团,形成方形,即成茶叶。”

——民国《云南墨江县地志资料》

墨江的地方志说蒸青和炒青这两种方法在当时是并行的,应该说是很明确的,不存在混淆或误解的。而且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个蒸青制法并非个别,应该是主流制法之一。

第三大类:炒青制法

这个就和现在的工艺很接近了,因为这方面没有争议,这里不再繁琐引用文献了。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当时的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有没有发酵。我们知道现在所谓的生茶,在制作过程中是没有发酵的,如果发酵,甚至被认为是加工失误,但我们从历史上看,应该是有发酵的。

?关键问题:普洱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

首先补充说明一下,发酵这种用法本身不太科学,但是约定俗成大家都好理解,这里仍然沿用这种说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关于普洱茶功用和饮用习惯的描述。

“焖了一茶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红楼梦》

“熬得透、瀼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

——《儿女英雄传》

无论是闷一缸子,还是熬的方式,似乎发酵茶更加适合,而类似绿茶的生茶并不适合这样饮用。

“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油腻”

——《宫女谈往录》


除此之外,溥仪的口述也有“夏饮龙井,冬饮普洱”的说法。这些清宫的饮用习惯也更像是发酵茶的描述。当然这里面要看是嫩芽还是一般的团茶,如果是强调喝新茶的嫩芽,很可能不是发酵茶,而是绿茶或白茶的工艺。但那个相比较来说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指的发酵的团茶。

更有趣的记载来自清末蒙自海关的记录,当时出口的普洱茶被归为红茶“blacktea”。对于外国人来说,两百年进口茶叶的历史,绿茶(greentea)和红茶(blacktea)是完全分得清的,不会混淆。而当时普洱茶并没有单独的门类,那究竟是归于红茶还是绿茶,就值得玩味。


从现在的角度,无论工艺、茶汤还是滋味,普洱茶生茶都更接近绿茶,当时归于红茶类,说明普洱茶很可能是发酵茶,从汤色到滋味都更接近红茶。

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有没有可能年深日久普洱茶后发酵产生的现象呢?

应该这样说,当时并没有长期存茶的习惯,大多数时候都是喝新茶或者短存期的茶。在宫中品饮的芽茶都是新茶,熬奶茶用的团茶可能会有一些存期,但也不会太久。直到民国,提到有的茶庄存十年以上的老茶,也是最为一个特例提出来的,并不是普遍现象。至于运茶路上最多一年半载,也不会有本质性的影响。

民国:普洱茶工艺中确定无疑的发酵?

清代的史料比较简略,而且一般很少涉及工艺,到了民国就不同了,现存大量的文献和实物资料可以确定,当时普洱茶加工工艺中是有发酵的。

我们看民国末期的昆明市茶商业同业公会的一份资料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民国末期,当时(1948年)普洱茶的汤色从绿汤,淡黄,淡红,到深红都有,大部分是发酵汤色,未发酵的绿汤反而是少数。而这些绿汤都是高等级的嫩芽茶、蕊茶,包括沱茶也是只有等级最高的才是绿汤。这也证明了我们前面说的,高等级芽茶有可能不发酵,一般的普洱茶都是发酵的。


颇为经典的号级茶“同庆号”(龙马同庆)内票上也明确写着:

“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

过去对这句话有争议,有人认为红浓指的不是汤色,但从现存大量的旁证来看,当时很多圆茶标准汤色就是红汤。

更为准确的描述来自李拂一先生的《佛海茶业概况》,里面讲到的所谓“筑茶”或者“潮水”工艺,也就是加水发酵的工艺,不过没有后来熟茶发酵程度那样重。文中后面说: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

加水发酵历史上是常见做法?

我们如果有机会讲熟茶会提到,茶叶不同程度的加水发酵在黑茶类中历史上是常见做法,主要原因就是便于运输存放和直接饮用,这个也是前面说的筑茶的目的。并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解放后由香港人发明,然后传回大陆,七十年代才有了熟茶工艺。中国这么多产茶制茶地区,这种做法并不鲜见,不可能留到几十年前才由香港人发现。

之后这个黄汤和红汤的发酵普洱茶传统其实是一直延续的,我们看五十年代的一些文献,都明确提到普洱茶加水发酵的制法,汤色也是黄汤红汤都有。建国后到现在的历史,我们下次讲座再继续说。

除了潮水发酵,黄汤的普洱茶也有可能在炒过之后有类似闷黄的工艺,不马上摊开,而是闷一段时间再摊开,这种茶汤色较一般普洱茶深。茶山中的老辈中流传这样的做法,并非毫无来由,应该也是历史的一种延续。

对我们的启示?

了解了这些,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对于普洱茶的工艺应该有开放的视角,科学的态度,而不能因为某些人想象出来一个和历史不符的“传统工艺”,就不能越雷池半步。比如现在很多人看到叶底稍微黄一点,梗子稍微红一点,汤色稍微深一点,就觉得不符合定义,不是好茶,而完全不知道民国时期黄汤红汤茶的存在。这都是过于教条的认知,并不可取。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得到更好喝的茶。我理解好茶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有益健康,一个是好喝,就这么简单。

在普洱茶这个领域,不仅仅是要当前好喝,我们也希望能随着岁月的积累,不断转化升华。满足前一个目标,就可以叫好茶,满足后一个目标则是好的普洱茶。

至于是不是符合某种定义,符合某个教条,对于学术派系可能有意义,对于我们喝茶人来说,没什么意义。

来源:明洲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04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