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禅与道家

找到约170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舒曼:“佛茶”与“禅茶”之关系刍议

2017年3月28日,“首届蒙顶山国际禅茶大会寻根峰会”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举行。《吃茶去》杂志总编舒曼应邀作《“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学术报告。报告大致内容如下——

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佛教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最为珍贵、最为精彩、最为出色的篇章。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因缘具足”地与茶结缘成就出“佛茶文化”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时期又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青睐和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茶文化”(禅宗茶文化)这一概念,其要义不出禅门“吃茶去”,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辉煌历史,“佛茶文化”却在禅宗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发扬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所以说,禅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标志,对于佛教界饮茶之风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由于禅宗茶文化影响所致,对于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于“佛茶”,亦即佛教茶之事,舒曼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著《晋书·艺术列传》卷九十五中所写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除了敦煌人单道开而外,陆羽《茶经》还补充了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和八公山沙门昙济。也就是说,晋代僧人单道开的“以茶禅定”,南朝宋代释法瑶的“饭所饮荼”和沙门昙济“设茶待客”,开启了中国佛茶史上崭新篇章。关于这三位佛教人物的茶之事,舒曼曾在《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见《陆羽“茶经”与湖州——纪念陆羽诞辰1280周年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25-35页)。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南北学风的融合,佛教各种的宗派乃渐渐形成。据资料载中国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十五宗之说。后来佛教各宗转承之下变为十宗,再把列属小乘佛教去除,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最为有影响的实属佛教八大宗派:唯识(法相)宗、律宗、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八大宗派虽然都是在中国形成的,但每一个宗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架构,也就是各宗大义[见(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8月]。

因为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结合。正因如此,茶与儒家文化结合,可形成“儒茶一味”,茶与道家文化结合,可以形成“道茶一味”,茶与佛家结合,可以形成“佛茶一味”,以至于茶与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书画、诗词等均可成为“一味”。而且,茶与佛教各宗结合均可以有各自的与茶相关的理论架构。

舒曼从三个方面例举佛教净土宗、密宗、天台宗与茶的渊源。

如,茶与佛教净土宗结合,可称“净茶一味”或“净茶文化”。净土宗推崇《阿弥陀经》中“微、妙、香、洁”四德,此乃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的四大特色,以此作为净茶文化“四大精神”。“微”是入微心田;“妙”既妙不可言,是一种内心功德之显发;“香”是内在之香,也是心性的显发;“洁”是高洁,是一种超越。

净土宗讲自性、清静和光明。清静为无量寿,是谓“微妙”,自性和光明为无量光,是谓“香洁”,具有超越性。净宗茶文化是通过茶这一媒介,也就是借助于茶,使茶性变性出一种“缘”。如此,净宗茶文化是用净土八功德水:“澄净、清冷、甘美、安和、轻软、润泽、除饥渴、长养善根”,冲泡出“微、妙、香、洁”四大精神。通过这杯净宗茶,使无数众生走向性感的净化,走向阿弥陀佛的净土生活理念。[见(舒曼.“东林梵音起,匡庐禅茶香”一文.《河北茶文化》.2007年12月第6期)]

又如,茶与佛教密宗结合,可称“密茶一味”。密宗分为唐密、东密、台密或藏密。密教修法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时期,但凡皇帝赏赐高僧基本上多用茶供。如传播密教的佛门人物金刚智的忌辰时,往往会举行千僧供的法会,唐玄宗就会赐茶以供斋用。把茶作为供品则是从唐代开始,而且就是唐密所创。供养分:外、内、密、密密四层。另外,《行历抄》是日本台密圆珍大师的游唐日记,其中亦记录他初到长安会见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与法全一起吃茶以及圆珍在青龙寺吃茶的情景。这也证实密宗高僧与茶的关系。

还有中国早期密法——药师法与茶的关系。药师法是以性空为性、以药物为体来认识人生而了生脱死的立地起修的大法,其本质就是修药师定。如法门寺地宫发现皇室茶具以及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吴立民说:“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再如,茶与佛教天台宗结合,可称“台茶一味”。唐时,日本天台宗祖传教大师最澄从天台山带茶种回日本栽种;宋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来到国清寺参拜天台宗祖庭,感恩国清寺法乳深恩。

日本成寻禅师在《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提到了佛门茶事。此后,日本友人专门在国清寺七佛塔旁种植“御奉茶纪念”茶园,以示纪念。而在国清寺文物室内仍保留有最澄入唐渡碟文书和最澄入唐图两幅珍贵文物。

如今天台山方广寺月真法师从天台宗法华教义出发,进一步阐释法与茶圆融不二的内在关系,把品茶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和“圆顿止观”论紧密相连。他在《供祖茶会法语》中写道:

“采灵芽于华顶峰头,汲净水于石梁瀑下,依马明龙树(马明:妙法莲华经马明菩萨品第三十;龙树:印度佛教人物,著有《中论》)制造之方,按慧思慧文(慧思、慧文为天台思想先驱人物)烹煎之旨;焙之以法华三昧火,碾之以实相解脱轮;煮之以大悲方便锅,盛之以般若清净碗。碧毫落处,空湛澈;茶云起时,国土飘香。凝神汤色,空观、色观、中道观,三观圆于一念;定心服味,业障、报障、烦恼障,诸障消于无形。法界即茶,茶即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见(舒曼.茶风旧识国清寺.吃茶去.2012年第6期第26页)]

关于“禅茶”,亦即佛教禅宗茶之事,舒曼认为: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里都存有禅的思想,禅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各自对禅有着不同的理解。自从佛教的禅思想传入华夏后,起初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但自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六祖坛经》)由于禅宗把禅思想与“心性”、“见性”、“佛性”等问题紧密相合,加之六祖慧能倡导自性本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观念,确立以无相为本,无性为体,无念为宗的中国禅宗思想

。而今我们所讲的“禅茶文化”、“禅茶一味”抑或所谓的“禅茶”,是专指或特指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而非茶与其他佛教各宗的关系。也就是说,禅茶文化抑或禅茶,既非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律宗的道宣律师、天台宗的慧文大师说起,也非从三论宗的鸠摩罗什尊者、华严宗的杜顺和尚说起,更非从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密宗的不空上师说起,而是从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说起。所以说,“‘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传授的‘教’相区别”。(王雷泉: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禅茶之“禅”,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宗认为“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来理解,如人喝茶,冷暖自知。

舒曼认为,佛教从印度传入,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撞击、冲突,随着各宗的创立,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转为相互渗透、融合。那么,如何能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中更好地渗透儒、道学说,这就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于是,禅宗在这样一个课题中捷足先登,接受和融入了中国儒、道文化。唐代时开创了儒、释、道“三教并立”局面。“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季羡林语)禅宗的入佛门槛较低,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的看法。这是因为佛法本就在世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

要了解禅茶文化理念,需要先了解禅宗禅法的传承与发展,均从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基本要点开始,到二祖慧可“断臂求法”而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及至三祖僧璨的《信心铭》、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五祖弘忍《修心要论》达至“守本真心”的“东山法门”,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六祖慧能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地对传统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性理论、修行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彻底的改革,其内容涉及提出“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性即佛)、开启顿悟法门、倡导立地成佛等等,从而使禅宗最终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绵延至今而不绝,以至于成为中国式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杰作。

禅宗认为,所有的修行,都是从心而来。一个是神秀禅师的“时时勤拂拭”,种净心之因;一个是慧能禅师的“本来无一物”,得净心之果。慧能大师和神秀国师,开创了“南能北秀”的时代,形成禅宗南北二宗,而后,禅宗法不传衣,一花开出五叶——即“五家七宗”:湖南沩山的沩仰宗、河北正定的临济宗、江西洞山的曹洞宗、广东云门山的云门宗、江西抚州青莲山的法眼宗,后来河北的临济宗又分别在江西南昌和高安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禅门枝叶茂盛,灯灯相传。这“五家七宗”,为中国禅宗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舒曼认为,我们所说的禅茶文化或所谓“禅茶”,就是茶与“五家七宗”所发生和形成的因缘关系。所以,当我们追根禅茶文化精神之源,实则旨归在中国式佛教——禅宗思想。

在禅宗茶文化史上,舒曼列举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四件大事件:

一是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雅雨堂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版)记录唐代“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降魔藏)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降魔藏禅师这样的决定,即反映了僧人饮茶的需求,也说明了坐禅和饮茶同属于僧人的禅修的内容。至此以后,僧人饮茶真正成了“和尚家事”。

二是中晚唐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将饮茶列入佛门清规。百丈怀海禅师实行僧人农禅制度,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口号。《百丈清规》对于禅茶文化的贡献是将僧人植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将僧人饮茶纳入寺院茶礼,使僧人饮茶之礼成为了佛门常态化和制度化,较降魔藏大师又进了一步。正因怀海这一贡献,不仅明确肯定僧人茶事的制度化,还使茶事活动真正从制度上成为与禅宗教义相关的行为。

僧人饮茶成为制度并被纳入法律强制施行是在元代。元代皇帝命令和尚们重新编刊《百丈清规》,遍行天下丛林。明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皇帝“圣旨榜例”,“诸山僧人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百丈清规》对于刚刚出现的佛门茶礼的发展和巩固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是禅茶文化史上甚至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发端于唐朝从谂禅师,人称他为“赵州古佛”。他常与四方来学者道以一声“吃茶去”,因而形成禅门“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去吃茶”一桩有趣公案,成为中国禅茶史上著名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由于禅宗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顿悟观,讲究生活体验与参禅密不可分,所以“吃茶去”公案的诞生,震动了整个南北禅林,故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州禅茶’提升了佛教茶文化乃至中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赵州禅茶的出现是‘禅茶一味’肇始的标志,是禅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从而“‘吃茶去’凸显了禅的本质和核心,揭示了禅的修行特色和精神”。

四是中国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的诞生。中国禅茶文化作为一个特别话题在近十多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也是被世人广泛炒作的话题。2005年10月,当代高僧净慧大德以儒释道三教核心思想提出了“正、清、和、雅”四大精神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内涵,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一个新的教养水准,来规范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这种文化现象改变自己,改变周围。其目的诚如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茶文化,从表面上看就是禅和茶共同点的结合,所以才有“茶味禅味,味味一味”之说,与“儒茶一味”、“道茶一味”、“书茶一味”抑或茶和别的事物结合没有什么区别,但深想一层,只有当茶和禅宗文化结合时才能有“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三教合一的思想精华体现,再加上一个“茶家主雅气”才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才能使茶泡出更赋哲理性的滋味来。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诚如净慧长老有言:“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舒曼在阐述“佛茶”与“禅茶”之后总结道——

“佛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佛教文化以及佛教各宗派文化缘合的产物,是僧人通过在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实践体认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佛茶文化是指整个佛教(包括佛教“八宗”)与茶文化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禅茶文化”是指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专指禅宗“五家七宗”僧人通过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禅修实践中所感悟和创造的精神财富。“禅茶”可视作一种法门。

禅茶文化既有佛教文化的一面,也有超越佛教文化的的一面——禅茶文化是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倚于佛家的“和合”情操,洋溢道家的“自然”理想。“道讲‘修真养性’,佛讲‘明心见性’,儒讲‘穷理尽性’,三家根本都是圣人之学,都是讲‘复性’”。(见《槐轩概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实际上禅宗就是借品茶倡导“三教”之“复性”——清和净心,借茶参禅,借茶悟禅,以平心静气之态领略茶韵禅机的真谛,从而追求精神境界提纯与升华。

舒曼指出,研究禅茶文化,不是研究僧人植茶、制茶、采茶、饮茶等现象,也不是简单地把僧人采的茶、僧人制的茶、僧人饮的茶统统视作叫“佛茶”和“禅茶”。研究佛茶文化或者禅茶文化,是研究茶被佛门或宗门的僧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而上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僧人在禅修和礼佛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

所谓“禅茶”,是茶又非茶。说它是茶,只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作是僧人修行的载体。说它不是茶,只是因为禅宗茶道早已超越了茶而成为“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的象征。

所谓禅茶,是“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演法而得名。曹溪被看做“禅宗祖庭”。曹溪水常用以喻指佛法。茶碗里面倾注的是曹溪的水)又有“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的自在,而这杯禅茶的自在恰是体现“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的平常和日用。

所谓“禅茶”,是佛的化身,禅的心语;是菩萨心肠,禅的境界;是性的开悟,禅的灵芽。

延伸阅读——

以“把茶问禅蒙顶山,修心悟道天地间”为主题的“首届蒙顶山禅茶大会寻根峰会”,于2017年3月28日上午在雅安市名山区茶马古城茶市大厅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禅茶文化专家学者、高僧大德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佛教禅茶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和未来。会议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前主持,省民宗委副主任杨伯明、市民宗局局长杨丕樵、名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余力等领导参加会议。

本次峰会学术论坛特邀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四川省巴蜀文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继和,北京大学教授、日本茶道研究学者滕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川藏文化研究专家任新建,《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禅茶文化研究学者舒曼,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树资源专家虞富莲等六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蒙顶山禅茶文化与大慈禅茶》《禅茶一味与巴蜀文化》《茶修即禅修》《茶马古道研究》《“佛茶”与“禅茶”关系之刍议》《巴蜀古茶树资源的优势与价值》等内容先后进行了演讲。四川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雅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雅安云峰寺方丈智灯大和尚代表雅安市佛教协会致结束辞。

蒙顶山禅茶文化溯源与内涵初探

       文章简介:蒙顶山茶发展中与儒、释、道“三教”关系极为密切,促进了蒙顶山禅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与蒙顶山茶所特有包容和谐品性,逐步做到了的万品归一,万宗归一,蒙顶山禅茶文化也兼容并包,文化相融,内质相聚,和衷共济,神质一体,物我玄会的特点,真正体现“禅茶一味”内涵。正确认识禅茶文化,有利于茶经济、茶文化发展。

关键词:茶文化 蒙顶山 三教 禅茶一味

       蒙顶山茶两千多年历史、一千多年的贡茶史中,儒、释、道高僧大德及其教派均参与其中,甚至主导发展,由此产生并形成深厚而独特“蒙顶山禅茶文化”,它与祭祀文化、贡茶文化、茶马文化和茶技茶艺共同组成蒙顶山茶文化,在茶界、宗教界中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蒙顶山禅茶文化因贡茶祀天祭祖而名留史册,因蒙山施食仪而名著禅林,因茶祖吴理真被封为菩萨而道佛一体,因有茶叶内质内涵特殊而千年畅销。

一、三教均将蒙顶山的茶与禅融入教义
        蒙顶山禅茶文化追根溯源经过千百年来发展演化,已融进了儒、释、道教义及参悟禅机要义,茶理禅机,一物一心、有相无相,万宗归一,茶禅一味,玄妙朴实,成为万品归一的中国茶,是最具有包容性、最有禅机的茶及其文化。
(一)儒家济世之物
       公元前53年,邑人吴理真为母亲治病,上山寻药,得茶而病愈。于是在蒙山寻得七株野生茶树植于蒙顶五峰之间,并以此为药为饮,治病救人,解除当时川西地区之瘟疫。吴理真开创世界人工植茶之先河,“由是而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皆师之功德,万代如见也。”(雍正六年《天下大蒙山碑》)因此,被后人尊为茶祖,被供奉于甘露井边及智矩寺。吴理真以茶为药,治病救人,至孝至善;教民种茶,富县裕民,济世苍生,均为儒家义行善举于之天下楷模。

       茶叶具有的保健养生功效和清心和谐人文价值内涵被挖掘提炼出来历来被世人所推崇,成为平民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生活必须品,成为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茶”之高雅之品,成为待客交友、人员往来、处世为人的礼仪之物,由此而形成茶的礼仪、茶道,体现儒家“中庸和谐”核心理念。蒙顶山茶优秀的品质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儒家的理念。儒家的崇拜者和追随者,是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用礼节、仪式及人们的道德规范,来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体现和之美。儒家还主张足之乐,知足常乐,不生邪念。《本草纲目》认定蒙山为温性茶,更能体现茶叶和儒家追求“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之品格:不燥不寒谓之温,利身利养谓之良,尊礼得体谓之恭,淡雅寡欲谓之俭,隐忍谦和谓之让。从高尚讲:良心天理,恻隐之心,宽裕温柔,谓之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刚义之气,谓之义;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恭敬之心,谓之礼;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文理密察,谓之智;诚心之意,处世端正,谓之信也。

(二)道家养身之药
        道家学说最早是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起源,道教是汉代时从四川大邑县鹤鸣山、都江堰市青城山起源,蒙顶山相距鹤鸣山约五十公里、都江堰市约一百公里,唐以前特别汉代道教盛行,至今周围还有很多与道教相关的遗址和传说。蒙山虽不很大、也不很高,但蒙山出好茶、出仙茶却与道教有很深的渊源。北宋绍圣年间原温江县令孙渐(任职1095-1107)游览蒙山后写《智矩寺留题》“步庑阅刓碑,开龛礼遗塑。”“昔有汉道人,薙草初为祖。”说明至少在北宋之前名山人就将吴理真奉为茶祖供奉,其身份是修道之人。蒙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有“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即水治理好后,和夷一带也取得了治理成功,于是登山蔡山(今周公山)、蒙山祭祀上天。蒙山在大禹时代已是祭天的地方,已成为名山。蒙山又处于成都往西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远望巍峨雄伟,象征连天接地,蒙顶五峰也是道家所崇尚的五行学说理想的场所,五峰也代表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五峰之中皇茶园突出表示为阳,甘露井下凹象征为阴,阴阳相济,中心栽种7株仙茶,象征北斗七星,用四面栏杆圈围,象征四方、四季等,总之蒙顶五峰所具备的特殊地理地形与道教崇尚的基本内涵相吻合,这样天造地设的灵异宝地才能出“仙茶”,所以蒙山又被世人誉为“仙茶故乡”。东汉《图经》云蒙山茶“蜀雅州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唐李德裕入蜀 “得蒙茶饼以饫于汤瓶上,移时尽化。”以验其真假者即此。均为阴阳五行的思想。

       道教《言功设醮全集》“献茶词:夫此茶者,蒙顶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瑶台而献上。”说明道家也把蒙顶仙茶作为祭天敬神的祭品。道教主张“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思想用在养生最为恰当,茶清心淡雅、朴素天然,无味乃至无味也,静品静养,才能达到入凡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茶叶也是道家奉行的十大仙草之一,东汉时期著名道士灵宝派始祖葛玄“植茶之圃已上华顶”(浙江《天台山志》)作为养生之药。
        蒙顶五峰分别是上清、菱角、灵泉(毗罗)、甘露、玉女峰,明代在灵泉峰上建毗罗石殿是佛家之名外,其它都是道家自然之名。汉代的吴理真这位西汉修道之人有志在名山的蒙顶山修炼并种茶,才有可能种出“仙茶”,才有晋、唐、五代和宋、明、清各种古籍、史书中记述的各种喝了蒙山上清峰的茶后长生、成仙的神奇传说。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非常信仰道教的人,在登基皇位后,便在全国找寻与长生有关的仙道、仙品与灵丹妙药,并在大明宫内设置道观,以利于道士练丹和个人修道。蒙顶山茶在西汉时就有名气,在唐朝天宝元年(743年)唐玄宗正式登基的第一年,是在其恩师神仙道士叶法善的推荐下成为贡茶,并成为第一茶,无不与“仙”、“道”有关。宋代的蒙山名茶“万春银叶”、“玉叶长春”、以后的“黄芽”、“石花”、“甘露”等茶名也是道家一脉相承。
      北宋《东斋记事》记蒙山“方茶之生,云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北宋诗人吴中复亦有诗云:“我闻蒙顶之巅多秀岭,恶草不生生荈茗。”“今少有者,盖地既远,而蒙山有五峰,最高曰上清,方产此茶,且常有瑞云影相现。”北宋诗人文同(1018-1079年)诗:“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说明在北宋之前,蒙顶山茶主流为“仙”、“道”之茶。

(三)佛家禅悟之具
       从东汉起佛教在四川等地一带传播,已有僧人进入蒙山地区传佛、修炼、种茶。 成都古大圣慈寺唐代开山祖师、新罗国王子出家的无相禅师,在参禅品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创了“无相禅茶之法”,对禅茶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名山民间相传,无相禅师在名山蒙顶山、邛崃天台山、峨眉山等地传佛讲经、说法化众,将蒙顶山茶进一步推向唐王朝的神坛,并介绍到新罗国(有待进一步考证)。在蒙顶山山腰毛家山他曾经讲经说法的地方,名山人民和信众为他修建了一个庙宇,取名“金花庙”,该地为金花村沿用至今,以纪念他的功德、弘扬他创立的“净众派”教仪。他的禅法还传到了西藏,据藏文史书《八氏陈述书》记载,藏王赤德祖赞之子赤松德赞曾到内地求法,受到皇上礼遇,返藏时遇到益州金和尚(即无相禅师),金和尚送他三部经典及众多蒙顶茶。无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师傅,马祖与其弟子百丈怀海共同制定《百丈清规》,是农禅共举的倡导者,是禅茶的鼻祖。在古大慈寺中,有礼仪就必有茶事。如供奉佛、菩萨、祖师时要献“奠茶”,结夏时要按照僧人戒腊先后饮“戒腊茶”,平时方丈议事请僧众吃茶,称为“普茶”等等。至今,成都大慈寺坚持每年采购蒙顶山茶,用蒙顶山茶做茶事。大恩法师己主持研制出以蒙顶山种植的绿茶为原料的“大慈玉竹”、“大慈佛珠茶”“大慈普济茶”等大慈禅茶系列品牌。
       蒙顶山茶从唐代传入土蕃(藏区),成为藏民的“蕃嗜名山茶,日不可缺”。特别是经过无相禅师的净众派传播佛教与“无相禅茶”的传播,藏区密宗的强化,蒙顶山茶叶与藏人及喇嘛的关系已溶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水乳,一直到今天。
       宋代陶谷(公元970年)所撰《荈茗录》载:“圣扬花 吴僧梵川,誓愿燃顶供养双林傅大士,自往蒙顶采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圣扬花、吉祥蕊,共不踰五斤持歸供献。”宋代佛门中把吴理真奉为茶祖,特别是南宋绍熙三年碑“宋 甘露祖师像并行状”(《金石苑》清刘喜海)文碑中记述:祖师自西汉时已出山显露(道行),姓吴法名理真,在蒙顶山修练传法,用茶种子在山顶种茶七株。宋高宗时显灵,降大雨救了旱灾。淳熙十四年(1188年)后又被孝宗皇帝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
       吴理真被信奉佛教的宋孝宗皇帝封为“菩萨”后,蒙顶山佛教更为盛行,多数时间超过了道教与儒教的风头,从蒙山现存历史遗迹看,宋以后的蒙山以佛教为主与道教与儒教并存。有关文史资料中不仅有神奇记述,而且佛教高僧也到蒙山参禅,把蒙顶仙茶奉为敬佛祀祖的专用茶。宋代有不动上师,人称甘露大师,居于蒙山,曾为普济幽灵,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成为佛门必备课诵仪轨。《蒙山施食仪》,旨在利济孤魂。《供养赞》中有“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琵琶,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语。后有兴慈大师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开示,称为大蒙山施食。《蒙山施食仪》,成为佛门必备课诵仪轨后,把“蒙顶山茶”在大乘佛教地区传播更广、名气更大。
       以后,蒙山雀舌茶作这供佛专茶在佛门中广泛使用,永兴寺成为制作蒙山雀舌茶专门寺院。蒙顶山的智矩寺作为制作贡茶的专门寺院,天盖寺则常住僧人负责管护皇茶园及周围茶园。蒙顶山寺庙均把茶园作为寺产,历代僧侣均将种茶、制茶、品茶作为一种功课修行,禅茶并举代代相传。宋代名山才子出家为僧,法名禅惠,相传在禅修吃茶时,以禅茶为宗,以茶道为本创立了掺茶技法,后经演变整理为“蒙山派龙行十八式茶艺”。

二、相争相融成共尊祀天祭祖之品
       儒、佛、道“三教”在蒙山对茶叶的尊崇和倚重,相互之间产生了褒贬争执。五代毛文锡《茶谱》记一则传奇贬佛扬道:“昔有僧病冷且久,曾遇一老父,谓曰蒙山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搆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茶,服未竟而病瘥,时到城市,人见容貌,常若年三十余。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踪”。
       吴理真被孝宗皇帝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后,佛教在蒙山大行其道,天盖寺、永兴寺、智矩寺等寺院香烟袅袅、钟声悠悠。在蒙山顶灵泉院石牌坊旁所立《重修甘露灵泉碑记》(明 牟尚恩文)、天盖寺所立碑《天下大蒙山》(清 祖崇文)均记载:“祖师吴姓,法名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因此,吴理真的身份是什么?就有了本地茶农、修道之人、僧人仙人之说,成了后人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都将吴理真作为本教的茶祖茶神,作为本教传法弘道的高僧大德。
       此后,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更多,《四川通志》载:“名山之西15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顶,中顶最高,名曰上清峰…即种仙茶之处。”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手植茶树7株于山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称曰“仙茶”。并建立御茶园,遗址至今尚存。明代李时珍验证后在《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祛疾。”《名山县志》载:蒙顶山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雍正十二年沈廉在《退笔录》写道“……仙茶每年采送各上台,贮以银盒亦不过钱许,其矜如此……”。蒙山仙茶在清雍正时期不仅为贡茶,而且成为皇家祭天祀祖之茶。茶文化专家李家光认为:蒙山仙茶之所以成为皇家祀天祭祖之茶,是因为其融汇了天地之灵气,三教之内涵,古今皆推崇,无可替代。

三、蒙顶山茶与禅真正融通一味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能是参透人生,便是禅。解渴生津,清淡静思,降浊涤凡,有利身心,便是茶。
       禅机当中,品茶之道:茶不在品而在心;禅茶之道:茶不在类而在悟。禅心茶味,即禅茶一味。
       儒、释、道“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在中华大地上经过近两千年的相互碰撞、借鉴、吸收、融合,逐步和平共处,万法归宗。蒙顶山茶天然的“真、善、美”和所特有包容和谐品性,逐步做到了的万品归一,蒙顶山禅茶文化也兼容并包,形成特色,真正体现“禅茶一味”,正如佛家所讲“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一)文化融合
       明代晚期天启年间,蒙顶山上重修灵泉院时所立石牌坊融合了三家之主旨,正中为“西来法沫”,两旁题“一瓢甘露”、“蒙雾聚龙”,背面题“不二禅宗”、“三乘普度”,标志蒙顶茶文化“三教合一”。牌坊前一石照壁,照壁采用歇山顶穿逗式全石结构,正面中间为浮雕麒麟,头顶祥云、脚踏海水,背后为一莲花。蒙顶“五峰”上清、菱角、灵泉(毗罗)、甘露、玉女峰名称不变,共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和平共处。
       清雍正时期,朝庭因蒙顶山茶历代为贡品,且儒、释、道三家均推崇、互相认同,故正式选用为祀天祭祖之茶,成为中国最为神圣的茶叶。清赵懿在《名山县志》之《蒙顶茶说》中记载:“……世传甘露普慧禅师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每岁采贡三百三十五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园以外产者,曰陪茶。”并详细记载采摘制作和运送过程“……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每贡仙茶正片。贮两银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宽四寸。陪茶两银瓶。菱角湾茶两银瓶。瓶制圆如花瓶式。颗子茶大小十八锡瓶,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布政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慎重如此。”

(二)内质相聚
       内质体现在茶叶自身的内含物优质丰富程度,能做出不同的品种风格,也体现出蒙顶山茶兼容并蓄的特点。

       品种融合:蒙顶山茶不仅体现出茶叶中最佳的色香味形,其品种除本地原生种、川茶品系(小叶元茶),选育出了蒙山 9号、11号、16号、23号等系列省级良种、名山131、311、213及天府1号、川黄1号等国家省级良种;还有近几十年来从各地引进的茶籽点播繁育的茶叶品系,和全国引进的200多个国家级、省级品种。

       茶品丰富:古有圣扬花、吉祥蕊,蒙顶石花、雷鸣茶、火前茶、鹰咀、谷芽、露芽等,后有蒙顶黄芽、蒙顶甘露、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有边茶的康砖、金尖以及各类茶叶。总体上茶叶中六大茶类均能生产,犹以绿茶、黑茶为主,黄、红、青等皆品质上乘。
       可做天下茶:蒙顶山茶原料优质,根据不同原料级别也适合作竹叶青、碧螺春、龙井、庐山云雾、南京雨花、信阳毛尖、永川秀芽外地等绿茶,也能加工成功夫红茶、金骏眉、正山堂等红茶,还可加工普洱茶、铁观音等,有些茶品甚至超过原产地的口感。每年就有三分之一的茶叶被外地商家加工成当地品种售出。
       销往全国各地:蒙顶山茶品质超群,众口皆和,适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广大消费者,以四川为核心,销售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600余个市县。藏茶销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三州。外销达99.99%。
(三)和衷共济
       茶叶具有升清降浊、保健养生、醒脑益智的自然属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忠孝仁爱”等思想理念相吻合。禅茶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因此,往往将茶的品饮作为一项高尚、优雅的艺术活动,与王宫大臣、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等各类人都结下渊源:茶贡朝廷,有了宫廷茶宴,与文人雅士结上缘,有了文人茶道;茶入佛门,有了禅宗茶道;茶入民众,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有了市井茶饮、民俗茶饮,传入少数民族,有了少数民族茶文化,传入外国,有了各国茶文化。真正做到惠泽天下,和衷四方。

(四)神质一体,禅茶一味
       1、虚实相间:茶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饮品,内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400种成分均有益人身体,用茶汁洗涤人身体。禅是佛神对人心灵最好的精神饮品,有无数的人生偈语哲理,用禅悟来荡涤人的内心精神。品茶与参禅均从“苦、静、凡、放”来调心、作用、感知、体悟,蒙顶山茶所蕴含深厚的文化与广泛意义尤为突出,使茶与禅一物一心,有相无相,互融互助,相得益彰,促进禅悟,将人的身体和灵魂得以净化。
       2、内涵一致:茶机与禅悟相通,内涵相同。佛教中的禅悟,是指僧人信徒在参禅中顿悟,驱除睡魔,静心自悟。这与饮茶悟道相似相通。僧道信徒饮茶参禅也将两者更好地结合。同时,“菩萨”就是觉悟有情众生,也即普度众生。菩萨引导众生实践六度波罗蜜,也与茶性一致。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茶遇水成茶饮供世人,就是布施;茶香四溢,犹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忍受采摘、揉捻、高温炒焙、开水冲泡,就是忍辱;提神益思,助禅去睡,就是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禅定;行方便法,净心导和,就是智慧。

       3、精神相通:茶饮的精神概括是四个字“和、敬、清、美”,而佛释内容为“和、敬、清、寂”,前三个内容精神一致,第四个字“美”与“寂”略有差异,“美”表达出舒适、平和、美好、和谐等感觉,“寂”表达出寂静、寂灭、超脱等无欲无妄的体悟,道教的“清静无为”精神与佛、儒也基本近似,只为信奉的神祗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其精神内核是相通一致的。因此,有人将禅茶文化的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四个字,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4、物我玄会:《坛经》云:“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川众流,汇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这一物我玄会理念,强调在品茶过程中主体要超越人类自身的生理局限性,无论是绿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等,还是祭天贡茶、皇室宗亲宴饮及至寺僧道士、文人书生、平民百姓饮用等,从思想上泯灭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与客体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不张扬,不摆阔,不奢华,追求一种平实,一种随意,一种从容,通过物我的相互引发、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并通过这种审美体验,去感受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最深刻、最亲密的和谐关系,达到物我玄会的境界。与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 儒家“中庸和谐”一致,即从实景中生禅境,从有限中生无限,从飘渺中见韵致,从空灵处见精神。在这一刻,人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人的个体生命即在这一刻融入了刹那终古。一滴万川,有限无限,片瞬永恒都在顿悟中消融。我即茶,茶即我。我与自然一体,于是人的个体思想就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天乐”或物我两忘境界。

四、名山茶旅融合发展中加入禅茶文化
       蒙顶山茶具有的物质性与禅修禅悟具有的精神性互为一致、互为补充,在新的历史与文化发展背景下,可成为弘扬地方传统优秀文化,打造蒙顶山茶旅融合发展的又一新领域、新亮点。以文化遗存保护、旅游设施建设、生态休闲体验、茶叶产品保健、文化禅修养生为载体,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建议:
       一是保护和继续挖掘整理其文化遗存、文史资料,丰富其内容,以利传承弘扬。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下,挖掘整理并出版一本蒙顶山茶禅茶文化相关书籍。
       三是在蒙顶山茶史博物馆丰富禅茶文化内容。聘请专家在蒙山讲堂上开展蒙顶山禅茶文化讲座,组织相关的茶叶企业、茶文化爱好者、宗教人士等参加。
       四是在蒙顶山及名山主要寺院要进行禅茶双修,日常活动要融入禅茶茶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请专家或文化学者进行指导、完善。
       五是茶商结合、茶旅融合,开发蒙顶山禅茶之游旅游,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增加禅茶内容,在新建的与三教有关的文化旅游设施要增加其内容,配套体验禅茶活动项目,研制开发与禅茶有关的茶叶产品。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钟国林于壶翁斋

参考资料:
1、《名山茶经》 卢本德著 2010年
2、《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 中国茶艺美学的基本理念》林治
3、《蒙顶山茶文化说史话典》 李家光 陈书谦 2013年
4、《四川茶文化史》 四川省茶文化研究会 2016年
5、《中国世界茶文化》 张忠良、毛先颉著 2010年
6、《走进大慈寺禅茶茶艺》 张晶 2008年

作者简介

钟国林,生于1966年,汉族,四川名山人,雅安市名山区茶业协会秘书长,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评茶师,名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农村经济、茶产业发展管理工作,主著《蒙顶山茶当代史况》《蒙顶黄芽》《中国名茶蒙顶甘露》,合著《名山茶业志》《蒙顶山茶文化史料》《蒙顶山茶文化知识读本》等书籍。撰写的《蒙山仙茶考》《世界植茶始祖——吴理真实至名归》《建设以茶文化为核心的西部文化大县》等40余篇文章发表在国家、省级等刊物。近年来,先后获得四川省茶文化十大传承人,2017年度四川省十大茶人,首届蒙顶山茶十大茶文化传承人、全国百县、百茶、百人茶人等荣誉称号。



古代高僧大德与蒙顶山茶之一||道宗禅师与蒙顶山茶

       自古以来,茶是沟通儒、道、佛各家思想的媒介,也是传播儒、道、佛各家文化的载体。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其本质都是借助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修身养性。

      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的蒙顶山,先有茶文明发祥、茶文化萌芽(西汉甘露年间,即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种植七棵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历史之先河),才有佛教文化传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东汉时期)。佛教辗转传到蒙顶山时,蒙顶山茶已有相当规模,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已蔚然成风,佛教很快就与蒙顶山茶文化融合。从此,由于茶叶而促进了佛教兴盛,使得禅茶紧密结合,相互通融,佛茶共性,交相辉映,成就了蒙顶山是禅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禅茶文化圣山的独特地位。历史上,道宗禅师等高僧大德对蒙顶山茶的发展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蒙顶山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世界茶文化圣山
        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其中,融合儒家“中庸和诣”的思想观念,以“中庸和谐”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天人合一”为境界,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融合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以“普渡众生”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
       如果你去蒙顶山旅游,走过天盖寺、阴阳石麒麟,就会来到甘露灵泉院石牌坊,只见正中刻有“西来法沫”四字,两旁分别刻有“一瓢甘露”“蒙雾聚龙”,背面尚存“不二禅宗”“梵演弥陀”“三乘普渡”等题刻。如果你对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就知道这个建筑诠释着儒、道、佛三教合一以及与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渊源。
       据蒙顶山茶文化专家欧阳崇正考证,从三国起到北宋年间,蒙顶山为道教之地。东汉以来,蒙顶山上的道人就开始种茶。而道人品茶主要受文人影响,并无特别要求,仅仅讲求清净。蒙顶山上“八仙宫”就是为了纪念道家“八仙”而建。蒙顶五峰分别叫“上清、甘露、灵泉、玉女、菱角”,从名称来看,也是道教活动的佐证。

       佛教自西汉末哀帝(公元前6年-前1年)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公元67年)发扬,隋唐时,进入盛期,此时饮茶之风盛行。据考,此风源起“僧人坐禅,以此醒神而驱睡意”,此后“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以致成了“比屋之饮”。当时禅茶风行天下,僧人饮茶已不再是单纯解渴去乏,而视饮茶为参禅明心之道,借茶悟道,茶性禅性融为一体。
       而蒙顶山地处的雅州,距离中国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很近,在唐代仍是道教势力范围,佛教虽渗入,但居于从属地位。唐懿宗(李漼,828-874年)时,佛教显露出生命力。晚唐或前蜀之初(公元十世纪),道教在蒙顶山仍占上风。而蒙顶山佛教兴旺和禅师高僧主要出现在宋代,北宋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都崇尚佛教,在六十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发展迅速,蒙顶山道教势衰,渐渐退离,除了永兴寺不动禅师外,智炬院(唐五代时期蒙顶山著名的道院)被佛家接管,称智矩寺。宋徽宗时期,道教又起,到南宋时茶祖吴理真被敕赐菩萨后,佛教又达顶峰,如此反反复复,使得蒙顶山茶同为佛道并重。
      历史上,名山境内曾有72座寺院,而蒙顶山就占了一半,其中有几座寺庙与蒙顶山茶的生产息息相关,千佛寺管种茶,净居寺管采茶,智矩寺管制茶,永兴寺管供茶,天盖寺管评茶,可见佛教文化底蕴之深厚。一座山上的寺庙在制茶方面有如此精细分工,在中国称得上绝无仅有。

二、永兴寺是一座茶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寺名刹
      在蒙顶山,有一座千年古刹,在佛教界大名鼎鼎,名叫永兴寺。该寺始建于三国,重修于明朝,《名山县志》有“其寺幽古,中有石楼,高敞可远眺”之记,在佛教界很有名气。
三国时期,佛教传入四川,来自天竺(印度)的高僧空定大师沿南丝路来华,结茅于蒙顶山,他见蒙顶山云雾缭绕,古木参天,有大乘气象,便结庐于此,成为该寺开山祖师。他积极布施,深受时人仰慕,遂成梵刹,名“大梵音院”,取“梵音远播三千界,各随其心而得解”之意。后经晋、隋三百载风雨,有道宗禅师发宏愿重建,名“龙泉院”,取蒙顶山龙脉之意。唐末五代战乱频纷,佛教衰弱,待北宋建立,天下一统,佛法再兴。
       西域不动禅师来蜀(台湾佛教界大师考证,不动禅师乃天竺人)住锡蒙顶山,弘法修行,集显宗经典及瑜伽诸部而成《蒙山施食仪规》。此仪规留传至今,凡大乘佛教在大陆、台湾及东南亚等国佛教徒晚课均作为仪规,其智其愿,其悲其行,如甘露之天上妙药,普渡众生,而获“甘露祖师”之称。南宋及元战火连绵,寺庙几废。明有僧真玄,睹兹废刹,发愿恢复,他积历代祖师衣钵,尤积茶艺之大成而发扬之,遂以禅茶名世。

       清初,有僧照恩出于儒门,因佛典有“续禅灯于不坠,永兴兴永遐昌”之句,更名“永兴寺”。此僧因出儒门,胸怀慈悲,兴办义学,教贫家子弟,名声远播,后二百年义学成为定制。代代举办,至民国30年(1941年)止。
       1984年,蒙顶山开始开发;1986年,蒙顶山被省政府审定批准为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永兴寺获准开放;1995年8月1日,中国佛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新都宝光寺方丈遍能大和尚来寺主持开光法会,当年古寺得到以重光。
       至今,永兴寺是宗教界仍在传承演示禅茶采制、供奉礼仪的唯一寺庙。蒙顶山作为世界茶文明发祥地、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成为世界茶人寻根问祖之地,永兴寺作为佛教与禅茶并重的古刹名寺,备受中外佛教界与茶叶界的推崇,成为了宣传蒙顶山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流平台。每年,韩国等地茶人都要来蒙顶山朝拜,更多的是冲着“禅茶一味”的永兴寺来的。

三、唐代高僧道宗禅师在此“禅法入茶”
       唐代,民富国强,当时儒、释、道三教并存。自成为佛教圣地以来,蒙顶山成为皈依佛门的僧人向往之地,前来修炼的不少,大德高僧、禅师倍出,蒙顶山茶的传承和发展,也与这些僧侣推崇密不可分。“禅法入茶”的道宗禅师,便是其中一位对蒙顶山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
晚唐(穆宗至哀宗朝,约公元821–907年间)时期,高僧道宗禅师于大梵音院旧址之上重修,历经七载,复其旧观,又增规模,取其“蒙山之龙脉”,因有灵泉流注于此,故而更名为“龙泉院”。时值马祖、百丈师徒推行“农禅并举”,道宗回应此举,首行“丛林清规”于蒙顶山,植茶树,习茶艺,禅法入茶,使禅与茶结合更加紧密完善,以茶会禅,丰富并提高了蒙顶山茶文化的意境,是为蒙顶山禅茶的开端。 从此,“农禅并举”在蒙顶山得到普及,寺庙种植、采制、品饮茶叶均得到快速发展,其后凡蒙顶山贡茶、仙茶多出自蒙顶山僧人之手。因此,在蒙顶山,贡茶文化、禅茶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是密不可分的。唐代道宗禅师等高僧大德对蒙顶山茶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世人当感恩铭记。

作者简介:

       欧阳崇正,男,现年91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蒙顶山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人,先后担任名山县农业局局长、文化局局长等职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茶史博物馆蒙山茶史博物馆,被誉为“打造蒙顶山茶文化的先行者”。著有《伟人唤醒蒙山茶》《祭茶祖吴理真文》等代表作品,著有蒙顶山茶文化专著《蒙顶山丛谭》。
       陈开义,男,雅安市作协会员。先后在《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文学》《四川文艺》、今日头条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件)。作品多次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


找到约16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