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雀舌毛尖龙井

找到约18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雀舌分类 | 7款最著名的雀舌茶

舌是一种茶名,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极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有很多种茶叶都以雀舌为名,但他们之间却是不同的品种,但是绝大多数的雀舌茶都是绿茶,独有武夷山的雀舌是乌龙茶。

 

雀舌分类     

蒙山雀舌

 

 

四川雅安名山蒙顶山的一种,别称“石花”, 蒙山雀舌茶被列为贡茶,当时我国西南诸域凡以一芽一叶初绽原料制作的散茶,以形命名都统称为“雀舌”,蒙山雀舌遂被籍名为“石花”以贡。

蒲江雀舌

 

蒲江雀舌

巴山雀舌

 

“蒲江雀舌”系产自四川蒲江县境内,采摘早春鲜嫩茶芽为原料,茶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天然马尾松林,还享有“早市名茶”的称号。

蒲江雀舌秉承千年独特工艺精制加工而成,茶叶扁平挺直,形似鸟雀之舌,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特征。

2008年10月,“蒲江雀舌”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合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09年12月,“蒲江雀舌”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

贵州雀舌

 

白毛尖雀舌

湄潭雀舌

 

贵州雀舌又称湄潭雀舌也叫湄潭翠芽,产于贵州省湄潭县万里茶海茶园,湄潭县万里茶海是中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茶园,贵州雀舌在2011年世界绿茶评比中荣获最高金奖。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金坛雀舌

 

金坛雀舌

 

金坛雀舌产于江苏省金坛市方麓茶场。以其形如雀舌而得名,属扁形炒青绿茶。为江苏省新创制的名茶之一。2013年,金坛雀舌茶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金坛雀舌成品有着明显的特征:其外形扁平挺秀、状如雀舌;茶条匀整、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高、栗香明显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爽、叶底嫩匀;并且在质量品质上也有着优于一般茶叶的理化指标。内含成份丰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维生素含量较高。

浙江雀舌

 

 

浙江雀舌,跟四川的蒙顶和蒲江雀舌相类似,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龙井茶区境内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试验场。1980年开始研制1984年正式投产。

鲜叶选用优良品种龙井43号,采摘标准为单芽,其每个芽长短、轻重、大小要求均匀一致。经摊放杀青抖筛风选等工序加工而成。

成品形似雀舌,扁平挺直微毫,色泽绿润;香高鲜爽,汤色嫩汤清澈,滋味醇和;叶底成朵、嫩绿明亮。

武夷雀舌

 

 

武夷雀舌,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古时为贡茶中上品。色泽褐绿接近黑色,果香味浓厚,汤色橙黄澈亮,茶汤入口顺滑,随着冲泡的次数的不同茶汤各有不同的层次,回喉岩韵浓厚。

 

信阳毛尖茶3个你不知道的秘密

“信阳毛尖”名称的进化 


  从信阳茶到信阳毛尖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之路,这是信阳茶传入、发展、攀登高峰必经的坎坷之途。信阳毛尖的名称,不仅是信阳茶业发展历史的标志,也是世世代代信阳茶农心血和技艺的结晶。


茶百科的信阳毛尖茶茶菁


  信阳茶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有过不同的叫法。


  唐代,信阳所产的茶为饼茶,这时信阳茶的名字称为大模茶。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


  宋代以后,散茶开始出现,信阳茶又称为“片茶”、“散茶”。宋《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


  明代,朱元璋禁制饼茶,散茶代替了饼茶,信阳的散茶又被叫做“芽茶”和“叶茶”。


  “毛尖”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做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等。


  “信阳毛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末。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曾把制成的茶称“车云龙井”,巴拿马获奖后更名“信阳毛尖”,新中国成立初,正式称之为“信阳毛尖”。


茶百科的信阳毛尖茶鲜叶分级


信阳毛尖“巴拿马金质奖”的铺垫


  说起“信阳毛尖”,就不得不提“甘以敬”。


  信阳县的秀才甘以敬,亲自开办过矿山、锅厂、钱庄等实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37岁的甘以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回乡种茶去了。


  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震雷山创办了“元贞茶社”。这是近代历史上,信阳的第一个茶社。后因时局动荡、百业凋敝,找不到销路。


  1910年,甘以敬又在车云山组建了“宏济茶社”。


  1913年,宏济茶社试采。因种植的茶树是杭州龙井购回的茶籽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之后茶社相继成立,信阳茶叶一片生机。



茶百科的信阳毛尖茶手工锅炒杀青


  正当此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凿成功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将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信阳茶人想借此良机重振信阳茶,最为积极的是信阳茶人陈雨人。


  陈雨人得到官方的支持,到各茶社搜集到了信阳著名的车云茶、贡针、白毫、雀舌等十一种茶样,转交省出品协会。1914年12月6日信阳毛尖随同其他参赛物品装上美国轮船“蒙古利亚”号,驶进了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中。


  不得不说,甘以敬带动的信阳毛尖的发展,为之后信阳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15年2月,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由车云山采制的信阳毛尖以其外形美观,香气清高,滋味浓醇,独树一帜,获得普遍赞赏。据《信阳工商历史特产资料》记载:“1915年信阳毛尖经该会评判结果,颁给世界茶叶金质奖状与奖章。


  宏济茶社股东和当地群众看到奖状和奖章后,劲头更足,并将宏济茶社改名为“车云茶社”。


茶百科的信阳毛尖茶手工理条


信阳毛尖的“帚扫杀青”和“理条”


  “信阳毛尖”的名字来自其细圆紧直的外形,这种外形的形成又与信阳独特的炒茶工艺有密切关系。


  信阳毛尖的制法上一篇文章已经分享。其制法中有两个关键工序有些历史渊源。


  当时,车云茶社派人到名茶产区浙江西湖龙井和安徽六安,购买茶籽、观摩学习制茶方法。它借鉴了西湖龙井的“理条”手法和六安瓜片的“帚扫杀青”制法,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


  六安瓜片的鲜叶是单片,比较轻,所以六安瓜片的帚扫杀青所用茶把较轻而软。信阳毛尖鲜叶原料的芽头较多,相比较六安瓜片来说茶青较重。


  清代以前,在生锅中炒制茶叶时,信阳茶工双手各握一只用竹枝制作的小茶把同时操作,久之十分疲劳,难以长时间坚持。


茶百科的信阳毛尖茶手工帚扫杀青

  清末民初,车云茶社茶工吴彦远试用炒熟锅的大茶把代替小茶把炒“生锅”,两手同握一只大茶把, 左右手重力互相交替,减短劳累,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炒出来的效果更好。这种方法被纷纷效仿,称“ 握把炒”。


  然而,这样炒出的茶叶茶条弯曲欠光润,于是茶工们又设法改进。1925年,车云茶社的唐会卿试用“散把”炒茶,茶条满锅散开不成团,茶条也较紧匀,但茶仍欠直,外形不够美观。


  后来,吴彦远在用散把炒制过程中,加入了理条的操作。西湖龙井是扁形茶,理条过程中先压再理,重复进行以达到龙井的扁平油润及外形的一致性。


茶百科的信阳毛尖茶手工理条及成品


  而信阳毛尖为细圆的条形茶,需要达到细圆紧直的效果。于是在制作过程中不时用手抓起茶叶,观看炒制程度,同时把结成团块的茶叶撒开、甩出再炒,即抓条、甩条。如此反复,炒出的茶条比较紧、直,色泽也变得鲜绿光润。

毛峰和毛尖,名字仅一字之差,区别可大了

不少人往往会将毛峰和毛尖混为一谈,经常把二者之间划上等号,认为这两种茶叶,说的是同一种,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这样的认识是大错而特错,毛峰和毛尖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只是大家平时没有仔细比较罢了。

毛峰和毛尖,根本就不是同一种茶。

为啥这两种茶,经常会被误认为一种茶呢?

今天就拨云见日,给大家捋一捋二者之间的区别。

下面就以黄山毛峰和信阳毛尖,这两款最具代表性的茶,进行比较。

一、产地不同

1、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已产制,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黄山独特的地理条件,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山高林密,土壤肥沃,终年云雾缭绕,有着“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说法。

由于新制的黄山毛峰茶叶有白毫披身,芽尖锋芒,而且新鲜的茶叶又是采自于黄山高峰,所以就将该茶叶取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的品质特点,可用八个字来形容:香高,味醇,汤清,色润。

2、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绿茶之王的称号。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便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

一般来说,毛尖的名称,是根据茶叶干茶的外形而起的,因茶叶细小紧致,有尖峰,或隐有白毫,或白毫满茶身,以貌取名就叫做“毛尖”;又产于河南信阳,故名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也被称为“豫毛峰”,这一奇葩的名字,又叫“尖”,又叫“峰”。

很多茶友都云里雾里,整不明白。容易将信阳毛尖与黄山毛峰,误认为是同一种茶。

信阳毛尖曾经被人称做“小浑淡”,用来形容信阳毛尖的三个特点。

1、“小”指芽头小且嫩。

2、“浑”是指信阳毛尖带白毫过多,茶汤泡开后还能在汤里看到,显得茶汤非常的浑浊。

3、“淡”指信阳毛尖和龙井等茶相比,属于淡香型的茶叶;另一方面也指茶叶不耐泡,口感淡。

二、茶树品种不同

黄山毛峰,为大中叶种茶树鲜叶制作,成品白毫明显。

信阳毛尖,为小叶种茶树鲜叶制作,成品毫显而不露。

三、外形不同

1、一般来说,品质好的黄山毛峰,外形美观,每片茶叶约半寸,条索细扁稍卷曲,翠绿中略泛微黄,色泽油润光亮,尖芽紧偎叶中,酷似雀舌,全身白色的细绒毫,匀齐壮实,锋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鱼叶金黄和色如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的外形,与其它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这是特指在头春时期,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的鲜叶,制作而成的黄山毛峰。

鱼叶,就是茶芽边缘的小叶子,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这个鱼叶会泛金黄色,所以是鱼叶金黄;而芽头毫毛多,有种绒白的感觉,外边又是微微的黄绿色,所以说“色如象牙”。

市场上常见的黄山毛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条形,另一种是揉捻形。

虽然是同一种茶叶,但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口感上也存在着细微的变化。

理条形的毛峰外形好看,味道清淡一些;而揉捻后成卷曲形的毛峰,则滋味醇厚,香气更重一些。

二者,无所谓好坏,而是你个人倾向于哪一种而已。

2、信阳毛尖,外形细直,呈条索状,圆润光滑,颜色翠绿,叶身布有一层绿衣,且遍布银毫。

3、信阳毛尖细,直,圆,光,紧,多白毫,色泽翠绿,而黄山毛峰则条索略松,形似雀舌略弯,这是两种茶的最最细微的区别了。

4、成品黄山毛峰,则主要以叶为主,只有少部分带芽。信阳毛尖以芽为主,有纯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所以,也可以以芽和叶,来区分这两种茶。

四、采摘的时间和标准不同

1、黄山毛峰

黄山地区有句茶谚:“夏前茶,夏后草”。

黄山毛峰一般只采春茶,夏茶和秋茶不采。

春茶采摘一般在清明,谷雨前后,至立夏结束。

黄山毛峰第一次采摘,是在清明前后,采摘时选择芽头壮实茸毛多,一芽一叶的做成高档茶,也就是特级毛峰。

第二次采摘,是在谷雨前后,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大都是一芽二叶初展,或者是一芽二三叶,用来制作一级到三级的黄山毛峰。

2、根据信阳毛尖的生长季节,当地人习惯以鲜叶的采摘期为标准,将其划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白露茶)。

每年开采的时间都不一致,相距的时间一般也不会很久,但信阳毛尖的采摘期,等级分类很多:

早园茶(阳历3月中旬开采)。

清明茶(阳历4月5号)前采制的茶叶。

雨前茶(阳历4月20号)前采制的茶。

春尾茶(阳历6月份)前采制的茶。

夏茶(夏天采制的茶)。

秋茶也就是白露茶(白露前后)。

也就是说,信阳毛尖的采摘时间,从3月中旬到9月下旬才结束。

高档毛尖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为主;中档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五、工艺不同

1、黄山毛峰,属于烘青绿茶(茶叶的干燥方式为烘干),制作工艺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初烘,提毫和复烘五道工序。

2、信阳毛尖,属于炒青绿茶(茶叶用炒制的方式干燥),制作工序多达九道,主要包括筛分,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理条,初烘,摊凉和复烘。

六、冲泡后

1、黄山毛峰,在冲泡时茶叶会先浮起水面,待茶叶充分吸水舒展后,会慢慢沉于底部,茶汤呈嫩黄绿色,清澈明亮,杯中会有少许茶毫来回穿梭,甚者会出现毫浑的现象。

特级黄山毛峰冲泡后,芽叶会竖直悬浮于水中,继而徐徐下沉,芽挺叶嫩。

黄山毛峰,即使茶凉,仍有余香,人称“冷香”。

2、信阳毛尖在冲泡时,茶叶在水中基本不会浮起,直接会沉于底部。

信阳毛尖的叶绿素含量比较少,它冲泡以后汤色多为米黄绿色,清澈透明。

如果信阳毛尖的汤色浓绿,则说明这种信阳毛尖的质量很差,这一点也是信阳毛尖与其它绿茶不同的地方,也是它自身独有的特点。

七、香气和滋味不同

1、黄山毛峰,冲泡后的茶汤,香气清雅悠长,香馥如兰,口感醇厚,一般会感觉味鲜浓而不苦,回味甘爽。

黄山毛峰是烘青绿茶,在香气上可能不如炒青绿茶高,但滋味却是丝毫不逊色。

2、信阳毛尖,冲泡后的茶汤,散发着高长的熟板栗一样的香气,滋味浓醇鲜爽,余味回甘。

八、叶底不同

黄山毛峰,叶底嫩黄鲜活,叶尖明亮,叶根微红,短肥成朵。

信阳毛尖,叶底嫩绿鲜活,芽叶明亮,柔软匀整。

九、小结

毛峰和毛尖颇多相似,均蜷曲披毫。

毛峰一般采用中大叶种制作,芽叶相连,芽峰毕露,形稍大,色偏青黑。

毛尖以芽为主,而且多采用小叶种茶树的细嫩芽叶制成,所以干茶细嫩短小。

至于毛峰和毛尖哪个更好喝,每个人味觉及喜好不同,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的所爱,独立判断。

比如,喜欢高香的喝毛峰,喜欢淡香回甘的喝毛尖。

毛峰的茶汤滋味比毛尖薄,茶汤的厚实感稍差一些。

毕竟入口的东西,具体谈到哪个好的问题都会有争议,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感受,感受不同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同。

黄山毛峰和信阳毛尖的区别还是比较多的,尽管二者名字相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各买一些尝尝,进一步比较谁优谁劣。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