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贡茶王

找到约49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班章大白菜之2001年班章青贡饼,究竟好在哪里?

班章大白菜系列是普洱茶界的明星茶品,因包装上印有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标志,被茶友亲切地称为“大白菜”。

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来谈谈班章大白菜系列中的经典茶,2001年班章青贡饼(2001年小白菜)。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工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班章大白菜系列大约有几十个批次产品,分为生茶和熟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端茶品有2000年特二号熟茶、2000年班章橡筋茶、2003年孔雀六星、2004年土鸡沱等。

这些产品都有一个等级划分,每年的系列不同,等级划分也就不一样。不过,整体上班章大白菜都是按照茶王、珍藏、特制、精品(从高到低)的等级来划分的。

除此之外,班章大白菜系列还有几款贡饼,其中就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2001年班章青贡饼。

【品名】2001年班章青贡饼

【年份】2001年

【工艺】生茶

【茶厂】勐海茶厂

2001年班章青贡饼,净重200克一片,饼身十分小巧玲珑,市场上又称为“小白菜”。

  

2001年班章青贡饼一件为17筒,共85饼,采用纸箱装,完件在市场上几乎绝迹。整筒笋壳上,写有“生态茶”字样,一筒共有5饼,也就是1千克。

拿出小饼掂在手上,200克的重量相比常规七子饼的357克,显得轻了很多。据说当年原料极好,产量较少,因此制成200克的规格,品质极高。

茶棉纸正中是大家熟悉的大白菜标志,茶面详细标注有加工证号和生产证号,下方还有“勐海茶厂出品”字样。

背面包装比较简单,无标示,无印刷,呈螺旋形,收尾如燕尾一样,俗称“螺旋包,燕尾状”,是04年改制前勐海茶厂的传统包法。

拆开茶纸后花香袭人,茶汤入口,便直透深喉,茶气势大力沉,层次分明。三泡后全身毛孔仿佛被打开,水质饱满,气势磅礴,班章风味独特!

茶汤没有大白菜惯有的烟熏味,反倒是花香浓郁,挂杯明显,喝入喉中,余韵在体内久久回味,可以用一个词”温润如玉“来形容。

2001年班章青贡饼的品鉴,再次证明,仓储是普洱茶的第二次生命。

在选择普洱茶中老期茶的时候,颜值不是唯一、品相不是焦点、价格不是关键,仓储才是关键!

优质的好茶,只有在优良的仓储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这也是收藏普洱茶的乐趣所在。

普洱百年老字号[庆丰号、同兴号、宋聘号、同庆号、福元昌号]

一说起普洱茶老字号,相信很多茶友都会想到同兴号、宋聘号、同庆号以及福元昌号。这些老字号,经过百多来起起伏伏,一直坚持到现在真是不容易,在这里我找了一些关于百年老字号的资料,让不知道的朋友也来了解一下。

图片描述  

庆丰号茶庄

易武庆丰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年经营茶叶100-200担;由于两地相隔仅数十里,然两地区的茶叶,一为最适合制成普洱贡茶的小叶种茶,另一则是最好的越陈越香大叶种普洱茶品。一般茶商多跨着两茶区同时设有茶厂。“宋云号”和“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两大茶山设了制茶厂,其中“宋云号”设于易武的茶厂名为“庆丰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普洱茶叶,制造精选茶品,茶叶主要销往贵州、四川、越南莱州等国内及海外市场。

古六大茶山茶庄创建时间不一,有清雍正、同治、光绪、民国等时期,有的开开停停,停停又恢复。清光绪年间至民国26年(1937年)抗战争爆发前,易武主要茶庄除了庆丰号外,还有同庆号、同兴号、乾利真宋聘号、福元昌、同昌号、同泰昌、迎春号、庆春号、守兴昌、车顺号、元泰丰、君利祥、中和祥等十四家。

易武庆丰号普洱茶

福元昌号

清代末期以前,一直都是以倚邦茶山(后来称为“倚邦茶区”)的普洱茶品最受欢迎,而且以小叶种普洱茶著称,尤其在清朝是贡茶的主要茶种。开设在倚邦茶区的茶庄号很多,后来流传而继承下来,有史料可考的,要推“宋云号”和“元昌号”两家茶庄。这两家茶庄同是创立于光绪初年。宋云号茶庄在光绪初年创业,到民国初年暂时歇业,1921年又重新开业,每年制造普洱茶二百多担,以销往四川为主。元昌号茶庄也是创设于光绪初年,每年制造普洱茶四五百担,以运销到四川省及北方地区。到了民国初年停业后,全部业务就此营运,并不再复业。

清代中期,易武山普洱茶事业已逐渐崛起,更早时期已经建有一条运送贡茶古道,后来并铺成石块马道,连接了易武镇和倚邦茶山区。两地相隔仅数十里,然两地区的茶叶,一为最适合制成普洱茶贡茶的小叶种茶,另一则是最好的越陈越香大叶种普洱茶品。一般茶商多跨着两茶区同时设有茶厂。元昌号茶庄在光绪年间中期,也在易武大街开设了茶厂分行,叫“福元昌号”茶庄,专门采用易武山大叶种普洱茶菁,制造精选茶品,以供普洱茶品茗者,或销售到海外市场。“光绪二十六年易武周围到处是老茶树,另外还种了不少茶地……那时期是易武街曾产茶千多担。

福元昌号圆茶是采用最优良大叶种普洱茶菁制成,茶叶厚大,条索宽扁,土栗中略带灰色,油光淡薄。茶气仍强、充分表现出易武正山普洱茶的特性。那蓝色、紫色内飞者是属于较阳刚性茶品,而白色内飞者则是阴柔性,两者茶性各具特色。最近已经发现福元昌圆茶劣品,像是早期的赝品,其茶韵很新,还有一些涩味,叶底呈暗栗色,多厚硬大的单叶茶箐。从茶饼表面很难辨别出真伪。福元昌号圆茶那种气势磅礴雄厚的气势,十足代表了普洱茶的雄壮男性美,是现今普洱茶行列中的“普洱茶王”。

易武福元昌圆茶

宋聘茶庄

宋聘茶庄始创于清光绪初年,和同庆号、福元昌号、同兴号并称为四大贡茶茶庄。光绪二十二年在思茅设立总店,到民国初年,“宋聘号”已成为云南易武镇最有名的茶庄,其时总店名为“乾利贞宋聘号”。

宋聘茶庄为四大贡茶唯一保留字号,宋聘号出品的百年老茶在茗界中已经成为一个极品的专有名词,也是品质优良的茶的象征,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当时的权贵富人,即现在所说的“高端人群”。明末清初成为皇室贡茶,广受皇宫贵族的青睐及厚爱,并且在进贡茶品中非常受宠,拥有普洱茶是皇室地位的标志。同时也作为国礼送给国外使节,远销日本、东南亚、欧洲。清雍正七年,清廷在普洱设建“普洱府治”,征收茶捐,并驻军防守茶山。清光绪初年(1875年),宋聘茶庄字号在传承了几代人的家业后,正式创号,成为当时第一个茶庄连锁。

包装的竹箬虽然没有同庆老号那种特级顶好品质,但已经属于很好的材料。在顶上面片竹箬上,原本是写有字的,但因年久而剥落。每筒压有内票一张,规格约11厘米正方形,橘红底色,蓝字图案。四边框以云纹图案,内写明“本号在易武山大街开张福元昌……”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内票和内飞的图字都是刻成印章,别具艺术意义和价值。

易武宋聘号

同兴号

同兴号茶庄原名同顺祥号,亦称中信行。创设于公元一七三三年的易武镇。民国十年前后,同兴号和同庆号一样闻名于易武大街,那时年产普洱茶量约五百担,是属于大型茶庄之列。现在也存有着两种同兴号普洱饼,都是圆饼茶,一种是民国十年至二十三年之间制造的,我们称它为“同兴后期园茶”两种茶青都取自倚邦山曼松顶上茶园,品质非常优良。

易武同兴号

易武同庆号茶庄

百年前,吾祖“易武同庆号”老庄主——刘葵光(字向阳公)、人称“刘大老爷”。继承制茶之祖业,苦心经营,事业于清末、民初达至巅峰。“易武同庆号”各款茶饼,成一时之宠,被饮茶人追捧为“普洱皇后”,深得广大茶友之厚爱。当年同庆之茶一饼难求,仿制同庆者大有人在,因此,民国初年同庆号注册“龙马”“双狮旗图”商标,以防范赝品损害茶友之利益,由此“同庆号”名号之金贵可见一斑。百年后,“易武同庆号”后人,承先祖同庆龙马之精神,延续古法、传承“见义勇为”金匾之祖训,用“易武同庆号”、“见义勇为”金匾、“刘大老爷牌”商标为品牌.

易武同庆号

彩农茶:曼松王子山“站立贡茶”——皇家贡茶园

  云南位处边陲闭塞,崇山峻岭、原始村落和众多奇怪的民族风俗,总是令外界的朋友们感到很是神秘。云南最边陲的曼松村寨,更是一个远离城镇,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的小村寨,这里居住着香堂族,育种出了历史上响当当的“站立贡茶”,创造了最为辉煌的过去,至今仍值得引以为傲、津津乐道。越来越多的普洱茶爱好者,只听其闻,未曾目睹,令人感觉无比神秘而可遇不可求。

  曼松站立贡茶的传说


  传说在明代成化年间,当时的地方官员到京城上贡,选遍“六大茶山”之茶,最后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全,口感和汤色都居六山之首,而且具有受水冲泡“站立不倒”之特点的曼松茶,并赋予它“象征大明江山永不倒”的政治意义。快马送到朝中,宪宗皇帝品过此茶赞不绝口,当即确定该茶为朝廷专用“贡茶”。从而使曼松茶被确定为宫廷专用的“土贡”;其产地曼松也被列为朝廷专用的“贡茶山”。该官员也因此而得到升迁。

  由此,明王朝开始征收该地以“细茶”为主的“贡茶”,包括茶制品“乌爹泥”。朝庭还专门购运瓷瓶、瓷盒来盛放所征收的“细茶”与“乌爹泥”。但当时的曼松“贡茶”较少,远远不能满足朝廷的需求。明王朝为了就近管理茶业,以便发展“贡茶”林,于成化年间任命当地少数民族叶氏为土司,从属于车里宣慰使司,并命他设法发展“贡茶”林,专门负责“曼松站立贡茶”的生产加工。叶氏任命曼松寨头人李氏具体负责该项事务。

  大约明代嘉靖年间,曼松街的头人李氏,率众扩大曼松“站茶”林规模取得成功,且曾精制一批优质香茶上贡给明王朝,由世宗皇帝御赐予长约2米、宽约0.8米的阴字“瑞贡天朝”大匾,其正顶上刻有世宗皇帝的阳字大印,民间因此称之为“贡茶王”。每年的“贡茶”由“贡茶王”协助倚邦土司征收。该山茶除非“贡茶”收足以后,未经官方允许,任何人不得买卖。该地“团茶”也用木模按李氏人头状制成“人头团茶”。到了清朝,一个叫曹当斋的人成为倚邦的统治者,曼松贡茶步入辉煌。每年二月,茶叶萌芽时,曼松头人受命采办贡茶,贡茶分为芽茶、蕊茶、女儿茶。采办期间,所有商人不得入山,曼松茶园正式成为“皇家茶园”(贡茶园)。皇家茶园共有3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阴山,还有一处是靠近曼腊的一个傣族寨子附近(数量偏少),“年解贡茶100担”,今流行的“正山”概念,最早源于“曼松贡茶正山”。

  明末与清初交错的康熙年间,“贡茶王”一家已经没落。一位受清兵追杀而被民间称为“朱家皇帝”的16岁少年逃到曼松投靠“贡茶王”家。此时“贡茶王”早已去世,由“贡茶王”的第五代孙认其作“义子”,并谎称其患有“怪病”,举家隐居于现称为“四家寨”的箐沟边,以躲避清兵追杀。但不久就被朝庭发现而派人追杀。“贡茶王”一家为掩护16岁少年脱逃,当场就死了几人,加上逃避途中不断被杀,就只剩70多岁的老者,由他掩护少年逃到山上以茶农的身份隐避了一段时间,可最终仍被官府发现而惨遭杀害。至此,“贡茶王”之第五代孙才向众人透露了少年的真实身份,动员寨人将他埋于一座海拔约为1400米的山顶,并为他挖了团团围绕其坟的宽约1米、深约1.5米、周长约60米的防护沟。该坟被称为“王子坟”,该山至今还被称为“王子山”。

  “王子山”山顶是个直径约15米的圆形平顶山,“王子坟”就位于这圆顶的中央。后因寨子里农民的牛马常落入其中,人们才将圆形防护沟填平,恰似一条约3米宽的环形跑道,围绕着以“王子坟”为中心的直径约7米的大圆盘,富有神奇之感。而“贡茶王”家族似乎已无后人。

  因为这是该寨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因而其后人只言片语地相传至今。


  四家寨址的屋基上确实有两堆简坟;李定国拥立的朱由检为南明皇帝,明军在倚邦“倒马坎”阻击清军失败,亦即被清朝将领吴三桂剿灭,李定国死于勐腊,南明皇帝及其太子逃往缅甸,而受清兵追杀,逃到曼松投靠“贡茶王”家的16岁少年被民间称为“朱家皇帝”,由此推想这“王子”可能是南明皇帝朱由检之子。

  王子山另一传说


  王子山掩埋的“王子”,极有可能就是南诏王子!


  他们认为:南诏国王从始祖细努逻到最后一代舜化止,前后经历165年,历十余代王。南诏国统治范围广及今云南全境和贵州、四川、西藏,以及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必然派出使臣管辖各地。今曼松所在的象明彝族乡,在南诏时,不属于最边远的地区。导致南诏覆灭的郑买嗣(南诏权臣),从通海、元江一带发兵,南诏王子逃难的路线应该是从景东、普洱到倚邦,顺河谷南逃至曼松的彝族聚居区。

  从姓氏演变的角度看,南诏王室本姓蒙。亡国后,分别改姓左、罗(与“倮”同音)、字。而曼松绝大部分是香堂人,以罗姓、李姓居多。李姓在南诏时为官宦人家,一直与蒙姓皇族通婚。所以南诏王子逃到曼松,不管是地理通道还是族缘关系,这从表面上看也说得过去。

  至于埋在王子山上的王子究竟是谁,我自己的推断:南明王的“王子”可能性极小。公元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逼近京城。崇祯皇帝令桂王朱由榔带着内阁大臣张真等1000多人,从北京出走南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永历,辗转多处,来到云南,经弘光、隆武、永历三朝,在位十七年,史称南明。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九月,清兵分三路进攻云南,永历帝踉跄逃入缅甸,被缅王接到缅京阿瓦附近的者梗,过着以竹棚草房为殿的流亡生活。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一月,清王朝的平西王吴三桂和定西将军爱星阿,为了捕杀永历帝向清廷请功,率十万兵马入缅。同年,缅甸发生政变,新缅王为了讨好清朝,把大部分南明官员都杀死。而朱由榔此时已明白性命攸关,曾不失身份地给吴三桂写信,希望这位“旧朝重镇,新朝勋臣”,念及“先帝大德”,不要逼人太甚。十二月,清军迅速攻入缅境。迫于形势。新缅王执缚永历帝及其家眷,献于吴三桂。在如何对待朱由榔的问题上,爱星阿主张送往北京,由朝廷发落。但吴三桂以“道远不便”,奏请清廷同意,就地处置。他原拟把朱由榔和太子处以斩首,后由于留镇云南的满族将军卓罗的反对,才吩咐部属杨珅等,用帛绞死朱氏父子于昆明城内金蝉寺前的逼死坡。遗骸运往昆明北郊,草草掩埋。

  史书记载,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那么,“王子山”上的“王子”,是南诏王隆舜的另一个儿子,舜化贞的亲弟弟吗?我看这说法也不准确。

  不过,“王子”的传说,说明“曼松贡茶”很悠久。以“王子山”为代表的曼松种茶史,不仅仅始于明清,至少可上溯至南诏(唐朝),因为那时已有“土贡”。

  曼松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彝族乡曼庄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乡政府东边,距离村委会12.00公里,距离乡政府12.00公里。海拔900.00米,年平均气温27.00℃,年降水量1,700.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3户,有乡村人口186人,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为主。

  曼松为彝族村落,当地人自称为“香堂族”据说祖辈是从老挝搬来的克木人。《本草纲目拾遗》所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倚邦本地茶叶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说。

  现在的曼松寨子,是从王子山上搬迁下来的,这里的人们仍是一样的艰难地生活着。近年曼松茶快速崛起,今日的曼松处处豪宅林立,已今非昔比。


  曼松茶品,越来越走俏,其价格一度涨至云南普洱茶最高,比老班章还要高出二三倍以上。为了多些收入,老百姓将山上的茶树移植到了自家房前屋后,以便于自家采收,因移下来就卖不起价,就又将茶树移到山上,不少茶树经来回折腾,死去不少,很是令人惋惜。

  曼松茶一度卖到20000-40000元/公斤的价格,有的人认为值,有的人认为不值,值与不值?只有掏腰包的朋友自己心里知道了。村子里,只要有茶商进村收茶,寨子里的老百姓每家每户,都会拿出几公两曼松古树茶来卖,各式各样,外形不一,口感也不一。


  一方水土一方茶,茶随土性而异。曼松王子山紫色岩,深厚肥沃的紫红色土壤,是孕育曼松甜美的密码所在。

  甜美的曼松贡茶,创造过辉煌的过去,历史更替,风云变幻,几尽灭绝的这一盏甜美,相信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创造更为辉煌的将来。物尽天择,适者生存,这里的人们将在“王子”的庇护下,迈向更加宽广的道路,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康。

找到约47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