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飘逸杯金灶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悦品闽茶---九三学社福州青工委茶文化讲座

3月9日下午,在三坊七巷丁香苑由九三社员---厦门大学生态学博士,茶叶点评网创始人周萍为大家开展一场生动的茶文化讲座。为了丰富九三学社社员文化生活,通过“茶文化”讲座系统讲解各种茶的营养成分、药理功能及文化内涵,引领传播中华文化精粹,推崇健康的生活理念

周博士首先根据历史演变跟大家讲解了六大茶类基本常识:

最早的绿茶按杀青工艺分成“蒸青绿茶(恩施玉露-日本玉露)、炒青绿茶(龙井),也有按干燥工艺分成的烘青绿茶(福州花茶底坯)、晒青绿茶(生普)”。绿茶的茶多酚物质极为丰富,成为世界公认的抗辐射抗氧化饮品。


绿茶基础上增加七星灶闷黄工艺为黄茶,如君山银针、霍山黄芽,黄茶有祛湿健脾的功效。


我们看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头讲茶马古道,绿茶经四川雅安一带进藏区或经水运,长途风吹日晒雨淋渥堆成了黑茶。现在大家了解到的安化黑茶、茯砖茶,为边销茶,为游牧民族提供维生素纤维素,而后演变为藏区人民喝的酥油茶。


福建茶区在历史上北苑贡茶龙团凤饼,在明朝朱元璋罢团倡散后,发展出多茶类,慢慢有了全发酵的红茶,以正山小种为代表;半发酵茶乌龙茶也叫青茶,以闽南铁观音和闽北岩茶为代表;以及不炒不揉微发酵的白茶,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本真及营养性。





大家对好茶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在这里周博士分享了一个综合评定法:


一、不苦不涩:都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但如果茶汤尾水是苦味的说明可能采摘太嫩或工艺不到位;而这里所说的涩是像吃生柿子的巴感,锁喉,咽口水困难。比如岩茶过发酵的不当工艺造成冷汤涩感。


二、有香有水:咽下茶汤会唇齿留香,口舌生津。香气高扬但滋味寡淡或者汤水滋味口感好而香气不足都不够完美。茶叶本身有700多种芳香物质,通过不同工艺演绎出不同的香型。如果担心自己买的茶是否加香精,你可以闻闻看叶底是否有酒精的刺鼻味。


三、耐泡:耐泡度说明茶园管理好,采嫩等级高以春茶居多,工艺精湛。


酸味有些是岩茶陈放一段时间出现的“武夷酸”,也有过发酵带来的像食醋般尖锐的酸。


麻感往往是采摘过老或白茶萎凋不到位,或是施肥太重造成的。



一、茶的有益成份

茶多酚---抗氧化---绿茶

茶黄素---保护心血管---红茶

黄酮---抗衰老---白茶

茶多糖---降血糖---老寿眉、熟普


二、茶的有害成份

农残---草甘膦、复合肥、菊酯类

工艺---蒽醌(炭焙)

重金属---制茶机具、土壤、沿路种植

黄曲霉素---存放受潮、人为做旧



三、如何辨别有害成份

最科学---实验室检测

最实用---望、闻、问、品

--干茶:油光发亮、摸着粘乎乎的,可能是打糖水,多为红茶或白茶做旧
      叶底:特肥厚、墨绿色,可能是复合肥用太多


--有霉味、湿仓存放、黄曲霉素

   有烟味、加工不当

   有香精味、人为添加


--酸嗖味:加工过程不当

   麻苦味:某些农药用过量



四、茶对人体的好处

1.延缓衰老。

2.抑制心血管疾病。

3.预防和抗癌。

4.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5.抑制和抵抗病毒菌。

6.美容护肤。

7.醒脑提神。

8.利尿解乏。

9.降脂助消化。

10.护齿明目。


五、健康人群怎么喝茶

一天喝几杯才算数?

过量造成体内钙、铁流失

最佳饮茶时间:24小时都在喝茶

多样化饮茶:我专情于一种茶



六、亚健康人群怎么喝茶

男士:抽烟饮酒的,喜欢喝重口味的;

          良好生活习惯的,喜欢文艺清新范;


女士:茶多酚永保青春

          乌龙茶苗条减脂

胃寒:天天喝菊花茶还喉咙痛

胃热:晨起口臭,手心发汗


七、特殊人群怎么喝茶

血脂高:三高首要病因,山楂茶,普洱熟茶。

血压高:主要在心态,隔代带娃心平气和,奶奶因为对孙子没有太多期望,只看到孩子成长,血压就正常了。

血糖高:粗枝大叶,粗老叶,比如老枞红茶的茶梗茶沫。



《中医体质的分类与判定》



八、最后,周博士给大家亮出金句---茗人茗言

看茶喝茶:什么茶怎么泡

看人饮茶:不同体质喝不同的茶

看时饮茶:人的身体状态是动态变化的

喝茶贴士:茶乃万病之药,真有病还是得吃药


根据生活习惯,南方人爱喝绿茶,北方人爱喝花茶,东南沿海一带的人爱喝乌龙茶,欧美人爱喝红茶,特别是调饮红茶。

根据季节,春饮绿茶,夏饮花茶,秋饮红茶,冬饮青茶

茶点搭配,甜配绿,酸配红,瓜子配乌龙



九、茗茶鉴赏

:汤色明亮、浑浊

:香气纯正、异杂、持久性

:浓强、苦涩;啜茶与味蕾充分接触

:干茶嫩度、色泽;

叶底:匀整软亮、死沉


十、茗茶冲泡

绿茶与花茶,水温在85度左右,宜用留根法,建议用玻璃杯观赏性品饮;

周博士在这里向大伙展示了她家庭常用的玻璃壶与白瓷壶,她坦诚的说,年轻人很多拿不熟练盖碗的,容易烫手。我们要让8090通过简易好用的茶具或者是飘逸杯就能喝上好茶。所以周博士常说“好茶随便泡”,真到品鉴交流层次时再来讲究工夫泡法。


十一、喝茶的宜与忌



文末有彩蛋-----本次活动喝到的好茶


(一)2011年老白茶:煮茶壶里飘出诱人的棕叶香,透着甜醇的枣香。

常有人问我老白茶怎么判断是否做旧?看叶底,黑乎乎的,摸起来烂烂的;周博士介绍道:存茶首先要原料好,必须是春茶的原料,必须是工艺萎凋到位入口清甜的茶品才值得存放收藏。而仓储转化的环境必须干净干燥通风,杜绝一切不可控的因素。

老白茶的口感特色是甜醇,一路的甜到底,这是茶多糖物质转化的结果,经研究发现,老白茶随年份增长其黄酮物质含量日益增加;因此说老白茶有抗衰老抗氧化,三降三抗的功效。


(二)纯种大红袍奇丹:奇丹是唯一经DNA鉴定为六棵母树扦插培育的纯种大红袍,其氨基酸含量高因此回甘快而持久,细腻的桂花香在唇齿间漫延。


(三)慧苑水仙:慧苑坑是三坑两涧知名山场,“醇不过水仙”,杯中茶不仅滋味醇和更有着慧苑坑涧特有有枞味气息,青苔味糙米香木质味或浓或淡,随着每冲茶汤渐变,尾水还有淡淡的棕叶香。


(四)虎啸岩肉桂:“香不过肉桂”,周博士介绍说:“岩茶的香气分三种,品种香,如金观音金牡丹的甜花香;地域香,如竹窠肉桂特有的桅子花香;工艺香则要求有精湛的技艺,如水蜜桃香、花果香”。我们喝到的这泡肉桂就是本身的品质特征桂皮味辛辣感显著,汤水中有水蜜桃香与奶香。


(五)古早味铁观音:本着“传承茶文化的根与魂”初心创办的茶叶点评网,我们一直秉承“保护即将失传的制作技艺,挖掘濒临灭绝的茶树品种”,在安溪感德高山区用自己的所学专业实施自然农法管理茶园,五年不采摘利用生物酶改良土壤。一年只采一季,按传统工艺重发酵重摇青,不在空调房制茶,所出茶品无需冰箱保存,无需碳焙,可自然存放多年。难怪这款茶喝起来桂花香兰花香都那么细腻的香沉落水,叶底淡黄通透略有红镶边。茶汤金黄透亮滋味优美耐泡。

(六)水底香红茶一听这名字就可以感受到茶汤里丰富多变的香气。香能落水堪称“水底香”。香气馥郁不具象某种香,它是果香花香蜜香的融合,挂杯香更是幽长。滋味浓厚甜醇耐泡,久坐杯不显生涩。

(七)茉莉花茶:茉莉--莫离,茉莉花茶自古以来称为爱情茶,三月上等绿茶静静等待七月伏花开放,一层花一层茶睡一次曰“窨”,最好的花茶天香九窨,见茶不见花,茶引花香,花增茶味,是花成全了茶,茶骨子里透着花香。福州有个民谣“闽江口边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连约会都这么浪漫,就让我们沉醉在冰糖甜的花茶里吧。

一杯茶的禅意

光洁而滢润的茶杯,是景德镇的瓷器,散在杯底的一撮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向着杯壁飘散,随着氲氤的水气逸起,一杯无华的水里,开始漾起婺源绿茶的春韵。这个时候,茶芽在杯中是舒展的,嫩绿、轻盈而灵动,仿佛一朵花在打开花蕊……在安静的期待中,我总欢喜把茶杯的杯盖留少许缝隙,让绿茶的清香从杯沿飘逸,闭目闻香,心中就有了婺源山水纯生的气息。

在我醉心的一杯婺源绿茶中,不仅蕴藏着缭绕的晨雾,山野的露水,明媚的春光,还有南方嘉木的体味。而这些,都是内潋的,一如国画中的淡墨轻抹,不显山不露水,自然而顺畅。倘若做不到静心品味,这些都将悄无声息地从唇舌间溜走。这样的感受,让我每一次品茶多了一份情趣。品茶,我注重的是过程,独自一人或二三知己相聚,用素雅的青花瓷杯,泡上一杯绿茶,茶香氲氤弥漫,身心与话题都有了茶香的浸润。久而久之,我觉得婺源绿茶不仅耐泡,而且醇厚与香味都适到好处,一杯在手,便有了无声的牵绕,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啜饮,不像有的茗茶,采撷时芽苞还未打开,茶品如米粒,却经不住泡,冲泡一二次就寡淡无味了。许是多年的品饮习愦,我对婺源绿茶有一种自然的亲近,而对婺源绿茶之外的“名贵”、“新宠”,也就敬而远之了。

如果剔除了诗意的包装与渲染,“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雨前茶”(谷雨前采摘的茶)、“雨茶一级”,是婺源民间以节气对绿茶茶品的称谓。我觉得这是民间直白之中潜藏的智慧,简洁、质朴、纯粹,茶品对接节气,一听就能让人了然于心……“绿野盈眼,绿意在怀。婺源的味道,俨如一杯绿茶冲泡着,品味着,就有了四季春韵的舒展,就有了一年的闲适与恬静。”……“‘寥坞泉中水、鄣山顶上茶’。无论水还是茶,都是婺源的极品,却不是一般茶客所能奢求的,即使土生土长的婺源人,也需要机缘与境遇。”……这两段文字,是我在一篇名为《婺源的味道》散文中叙述的,语境中除了个人的情结,还有婺源山水的纠缠。“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茶经》),这或许是我读到对婺源绿茶最早载记的文字,却不知道怎样对茶这种从陆羽《茶经》中走出的植物,表达更为到位,只知道茶根深蒂固地紧扣着婺源人的生产生活主题,且经久地鲜活着婺源人生产生活的状态。一天之中就有“朝茶”、“午茶”、“夜茶”之说。“朝不可食,不可不饮”。早晨起来洗漱完毕,泡一杯绿茶,细品慢饮,让清新的空气与绿茶的清香沁入心脾;午饭之后,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也就烟消云散了,也就有了一份惬意。“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清代诗人郑清之仅用十四字茶联,就给人们描述了茶礼的妙处。婺源人以茶为礼,不断提升生活品位。在婺源人家,茶礼、茶俗蔚然成风:饮茶习俗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情感真挚,朴素大方。贵客到、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讲究吃“粿籽茶”,还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婺源风俗中还有许多都与茶有关: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时就在亲朋宾客面前沖泡,敬公婆和宾客。亲友姑嫂便围着这朵“茶花”,夸赞新娘心灵手巧。新人出嫁带给婆家一人一双的新鞋中,每一双都要放些干茶叶,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的寓意。年三十晚,婺源人家要在灶前为灶司老爷备茶坐世。大年初一开大门祭祖宗时,先要摆上“桌盒”(内装茶点),再向祖宗拜揖、焚香、献茶。在婺源,茶还成了药的代词,婺源人去药店点中药,不直接说“点药”,而是说“点茶”;见人煎药时,也只能说是“煎茶”……婺源绿茶在历史上不同的年月,以馥郁的香气经久地缭绕着婺源人的记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既是婺源人生活的开始,亦是婺源人生活的延续……

相传五代时,有一慈眉善目的方姓老妪在婺北浙岭头的茅屋中居住,每日为过往的行人挑夫烧茶解渴,长年累月从不间断,且不收分文。天长日久,人们都亲切地叫她“方婆”。婺源东北部的浙岭,系吴楚分源之地,冈峦相接数十里,一条十五华里的驿道蜿蜒盘旋,也是徽饶二州的必经通道。方婆辞世后,葬于浙岭边上。过往的商人、赶考的学子感其恩德,途经其墓时捡石堆冢,以报其恩。年复一年,方婆的墓逐渐堆成了高约六米、占地一分的大石冢,世人称为“堆婆冢”。明代诗人许士叔过浙岭,留下了“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的咏叹(《题浙岭堆婆石》)。

在婺源,方婆对民间风俗的影响深远,乡民以礼待客,以做好事为荣,在乡村一些山亭、路亭、桥亭、店亭设缸烧茶,不取分文。有的甚至帘旗高挂,上书“方婆遗风”四个大字。辛卯年春,友人程鑫文在城外金盘与鹤溪之间开设“德鑫园”茶楼,鳞瓦叠起,飞檐雕梁,虽然都是新建的,却承传了徽派元素,与山峦茶园村落进行呼应,颇具特色。我请书法家红灯兄书“茶道”条幅致贺,其用意不仅希望能够传承婺源茶文化,更要彰显婺源茶人的精神……在“德鑫园”品茶,尽管有多种品牌可以选择,我却对鑫文自产的婺源绿茶——“森学春”情有独钟……“茶”字的谜面是“人在草木间”,而“茶”却成了婺源人生产生活的谜语。我在几年前写《茶境无边》歌词时,就进行了引伸借用,记得歌词最后一段是这样唱的:人在草木间/茶境无边/每一缕茶香/都是自然生态的采撷/人在草木间/茶境无边/每一缕茶香/都是大地深情的致意……

“大家摘茶”、“大家摘茶”……茶鸟此起彼伏的叫声,在春天里掠过茶园,随春光流淌。这样的鸟声,是从婺源茶韵缭绕的村庄里叫起的,像一句句带有古韵与灵性的春之赋,集结在我的文字中。有了茶鸟的叫声作背景,我在书房里品饮的绿茶与写下的文字,都有了盈盈的绿意,心中不由蓄起了清明,仿佛时时都有一种自然的气息在传递。

……天/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我不知道席慕容当年写《禅意》的诗句时,是否有一杯茶相伴,这当然不是我猜度的本意。然而,我想表达的是,一杯茶的禅意与这样的心境是相通的。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洪忠佩)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