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江毛峰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巴中市33.3万亩春茶迎来采摘季

人勤春来早,春茶采摘忙。当前,我市各地的春茶迎来采摘季,一垄垄茶树在阳光下生机盎然,广大茶农趁着晴好天气纷纷采收头茬春茶,收获新一年里的首桶“茶叶经济”。  

在平昌县邱家镇石龙村生态有机茶园,村民正在采摘春茶

采摘忙

春茶抢鲜采茶农增收乐

春茶采制时间有严格要求,以“明前茶”为最佳,此时的茶叶最为鲜嫩,价格也最高,事关老百姓增收。三月以来,气温持续回升,茶叶长势较快,春茶一日一价,我市各地正抢抓晴好天气及时采摘。

3月25日,在平昌县邱家镇嘶峰村,漫山的茶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为大地披上绿装,一芽芽茶尖嫩绿微黄、生机勃勃。

据了解,邱家镇通过农户自管、企业代管、村集体托管机制,由政府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企业回收鲜叶,解决茶农种销顾虑,真正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让茶叶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致富叶”。目前,该镇已在嘶峰、回龙、凉风社区等10个村(社区)发展茶叶1.6万余亩。

“掌心向下,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以上的嫩茎,向上轻提,保持芽叶完整、匀净。”来自自贡的帮扶队员李峨向茶农讲解茶叶采摘的注意事项和技术要领。随后,茶农们穿梭在一垄垄青绿之间,指尖翻转舞动,一片片嫩芽被轻轻采摘下,放入小茶篓里。“我每天早上都来采茶,一斤40元,一天可以摘两三斤,大概能挣100元左右。”邱家镇嘶峰村茶农邱映红说。

与此同时,在平昌县三十二梁镇茶园里,茶农们也忙碌起来。“我和老伴每天能采5斤毛尖,交到加工厂能领到250元。”3月24日,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孙家凤老人和老伴在茶园忙着采茶,谈起家门口的茶园,老人满脸笑容,“去年,我们在茶园采茶、搞管理,就有3万多元收入。”


3月25日,南江县云顶镇云顶茶村村民在茶园采摘明前茶

3月26日,在南江县云顶镇云凤村的茶山上,茶农们三五成群,背着竹篓穿梭在茶树间,手指在枝叶间飞舞,一提一掐,抢摘鲜嫩叶芽。“这几天,茶园里每天都有很多茶农采摘,大多都是本村和邻村居民。因为照顾家庭或年龄大无法外出就业,在茶园务工是他们增收的主要渠道。”云凤村党支部书记谭守光介绍。

据了解,云顶镇还充分利用幼龄茶园的立体空间,采用多层级、多样化方式在茶地套作花生、大豆、无花果等作物,形成了“以种促管、以短养长、有机共生”的种植新模式,全镇套作面积1万余亩,带动群众年均增收2000余元。

好山好水育好茶。下两镇位于南江县南部,境内土壤、气温、光照等种茶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是南江大叶茶的主产区。3月25日,南江县下两镇东垭村春茶采摘正当其时,三三两两的村民徜徉茶山;毗邻的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的大叶茶基地,漫山叠翠的茶园散发着春茶特有的清香。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57.27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33.3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产值达65亿元,预计春茶产量0.43万吨。在产品形态上,我市各地开采的茶叶主要以芽茶和高档毛峰为主。

不仅要把基地建强、规模做大,更重要的是品质。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本土茶树品种,研发夏秋茶期品种,制定并颁布了“南江大叶茶”地方标准,大力推广从南江县野生大叶茶树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具有早发芽、高氨基酸等特点的“云顶早”“云顶绿”品种。另外,还制定了《巴中云顶茶栽培技术规程》,新建茶园普遍实行等高栽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适时修剪、科学套作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在四川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茶叶烘干工序

加工忙

茶企制茶忙车间溢茶香

3月26日上午9时,在位于云顶镇元顶子社区的四川省元顶子茶场有限公司加工厂房内,元顶子茶场副场长、技术负责人张伯海正挽起袖口,将新鲜嫩芽放入机器内杀青,再做形、理条、烘焙。大约下午4点,这些茶叶带着精美包装,就发往陕西、甘肃等地。

记者在加工车间看到,放置茶叶的架子上,摆放了很多不同品种的新鲜茶叶。“这些鲜叶是昨天采的,也是今年春天开采的第一批茶。这些茶叶的鲜叶需要经过放置处理才能进行制茶。”张伯海告诉记者,自3月25日该茶园开采以来,共聘用了100余名工人采茶,预计5月初完成春茶采摘,整个采摘期间用工人次将达到1000人次。最近车间每天能生产1000斤芽茶,最贵的茶叶能卖到8800元/斤。

2022年,我市按照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安排,将欠发达农场巩固提升项目资金208万元主要用于推进南江大叶茶优势大品种产业发展、元顶子茶场的改造提升行动。

“多年来,由于采摘习惯和茶场管理等问题,导致茶场老化,已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现在经过改造,改善了茶场品质,也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为南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张伯海说,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土地产出率,使当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与此同时,在几公里外的下两镇东垭村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的茶叶加工车间里,机声隆隆,3条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制茶师傅们正忙碌地制作今年首批春茶。摊凉、杀青、理条、烘焙、提香等工序有序进行,一股股茶香扑鼻而来。

据了解,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于2016年投资3.6亿元建设金枝玉叶产业园区。目前,已建成茶叶标准园区1万亩,以及茶叶生产车间、茶技茶艺表演馆、茶文化体验园、茶康养中心等3万平方米。

“我们的产品包括红茶、绿茶、黑茶3个品类50多个单品。”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德武介绍,其中产自东垭村小金寨千年古树茶园的古树茶,通过加工,售价达10万元/斤。

巴中茶产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茶马互市的唐代,宋朝便行销甘陕,明朝时一跃成为四川重要产区,清朝时仅通江当时的细茶产量就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

作为全省精制川茶川东北富硒绿茶加工优势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全国打造万亿国茶产业、四川打造千亿川茶产业的机遇,将茶叶作为全市“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之一,建基地、强科技、育主体,茶叶已成为全市脱贫奔康、富民强市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积极扶持中小型茶叶企业新(改扩)建标准化初加工厂,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提升,全市目前共有98家茶叶加工主体。


在四川省元顶子茶场有限公司加工厂房内,工人正在进行制茶第三道工序——做形

收购忙

茶商忙收茶销售迎旺季

3月24日,在南江县下两镇东垭村,不少收购茶叶的散户来到此地,跟当地茶农商谈今年春茶的收购价格。

“春茶鲜叶80元/斤,一亩春茶收益可达3000元,加上夏茶和秋茶,一亩地收入至少6000元。”东垭村党支部书记蒋贵德算了一笔账,当地由于地势影响,若是种植稻谷、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一亩地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还得靠天吃饭,几无利润。

据介绍,当地茶叶种植历史超过200年,规模化种植也有五六十年历史。如今,全村2000多亩土地基本上都种上了茶树。“从3月到10月,都可采茶。每天晚上,金枝玉叶公司都会专门来收鲜茶叶,村民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清明节后,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蒋贵德说。

随着首批春茶开采,引来不少茶商“抢收”。3月26日,几名巴中本地茶叶经销商早早赶到四川省元顶子茶场有限公司,签下8万元春茶订单。面对春茶销售旺季,公司正加班加点生产,争取保质保量完成订单。

连日来,位于通江县烟溪镇钟凤村的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开始大量收购春茶。“我们的春茶生产工作已全面启动,辐射带动了烟溪、永安、铁溪3个乡镇,目前每天可收购单芽600余斤,收购单价在90元左右。”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杨宇介绍,该公司已经和两家商贸公司、两家销售公司签订了220万元的春茶采购合同,预计3月底前全部交付。

近年来,通江县成功培育13家茶企,打造11个茶叶品牌,其中包括“罗村”“翰林”“金山”等。茶叶产业重点覆盖15个乡镇58个村,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高山、生态、富硒”造就了巴中茶叶芽肥叶嫩的绝佳内在品质,成为川茶“三大名片”之一;我市还被列为全国富硒绿茶优势产区、千亿川茶产业川东北名优富硒茶核心产区。

名茶还需有名牌,做好茶品牌是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四川蜀茶秦巴茗兰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认为,强化品牌策略,完善品牌体系建设,有利于茶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构建发展“护城河”,同时加大茶叶品牌推广力度,聚力扶持产业龙头企业,扶持一家做大一家,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巴中茶叶产业发展。

据了解,我市已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在茶事活动举办、产销衔接、品牌宣传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巴中茶叶宣传、推介、营销深度和广度。创新举办“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重点围绕销区茶叶交易市场、茶商代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提高巴中茶叶在西北、华北等目标市场的影响力。深入推进巴中茶叶“五进”活动,全面开拓本地市场和农村潜在消费市场。接下来,我市还将扶持重点茶企在大中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建立“巴中云顶”茶网上销售平台,鼓励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开采节等新型营销、宣传。

来源:巴中农业农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优势大品种之茶叶系列报道二:打响巴茶品牌,扩大区域影响力

前不久,“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第一批)”评审结果公示,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罗村牌绿茶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入选茶叶品牌之一。而在去年的“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我市秦巴茗蘭·尚剑”“金枝玉叶绿茶”“天岗银芽”同样也获得了“四川名茶”称号。

近年来,我市着力彰显“高山、生态、富硒”特色,突出巴中茶叶富硒、高锌、高氨基酸的绝佳品质,成功打造全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巴中云顶”,通过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共建战略,闯出了一条以打造公用品牌为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茶业发展新路子,正朝着优质川茶基地、全国重要的高山有机富硒茶供给地、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基地迈进。

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宗茶生产车间

优化产品结构“一杯茶”更具竞争力

6月28日上午,在平昌县邱家镇凉风垭社区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筐筐新鲜的茶叶被送上流水线,10余名工人对茶叶进行萎凋、做青、炒青、烘培等工艺后,茶叶的清香弥漫在整个车间。这里是全市目前设备最先进的大宗茶生产线,就在一个多月前才刚刚投入使用,投资上千万元。

简单来讲,大宗茶就是大众茶,是指产量大、大众都能消费的茶叶,其中夏秋茶是大宗茶的主要原料。在各地强调明前茶或者春茶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利用大宗茶,无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从5月19日到现在,每天加工鲜茶叶一两万斤,但这还远没有达到满负荷状态。”该公司副总经理周宏伟介绍。

在这条生产线投产之时,市政府相关领导在调研时就表示,四川蜀茶秦巴茗兰有限公司大宗茶的投产,对巴中市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里程碑意义,提高了单位产品产出效果,是对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探索。

周宏伟介绍,与春茶相比,夏秋茶中的咖啡碱、儿茶素、花青素等苦涩味成分明显增多,口感差,加之市场培育力度不够,消费者多偏爱春茶。同时,鲜叶的人工采摘成本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偏低,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益低下。一直以来,夏秋茶采摘量和利用率较低,因此开发利用夏秋茶尤为重要,这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明前茶虽然价格高,但产量小,而且一般只能手工采摘。传统的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里的大量夏秋茶,会被商贩以低价收走一部分,剩下的大量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掉。”茶农朱敏成说,现在夏秋茶被开发利用,每亩茶园至少可以增加1000元收入。

在邱家镇石龙村,村民沈瑞华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园内利用机器采摘茶叶。他使用的是一台手握小型茶叶采摘机。随着机器掠过茶树巅,一片片茶叶被割下装到尾部的白色大布袋里。“这个机器每天采摘几百斤鲜叶没有一点问题,效率是手工的上百倍。”沈瑞华告诉记者,采摘一天可领120元的工资,他相当满意。

《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明确,我市将统筹培育大中小型加工企业,促进茶叶初制加工、精制加工和深加工协同发展。扶持中小型茶叶企业新(改扩)建标准化初加工厂,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提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茶、红茶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

同时,支持罗村茶业、金枝玉叶、秦巴茗兰等骨干茶企引进茶叶精制加工设备、工艺,促进茶叶产品由初制加工向精制加工转变。加大茶业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力度,着力引进国内茶业大企业、大集团来巴建设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车间。到2026年,全市新(改扩)建初加工厂50个,新增智能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15条,新培育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5家,其中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

市农业农村局经作中心主任李艳红介绍,我市正坚持绿茶为主、红茶为辅,芽茶减量做精、优质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提质扩量、夏秋茶适度开发的思路,大力推广优质茶机采精制,培育优质茶机采、加工示范企业。到2026年,全市优质茶机采率提高到50%以上,真正让茶叶变“金叶”。

南江县元顶子茶场


做响茶品牌构建发展“护城河”

盛夏的南江县云顶镇,绿涛似海。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从山脚盘旋而上,茶香四溢。这里是南江县大叶茶的集中栽种区域。早在1985年,南江大叶茶就被四川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四川省四大地方良种之一。

在云顶镇,当地已累计发展茶叶2.6万余亩,投产茶园1.7万余亩,茶农占比达90%以上。整个镇内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1家、加工企业5家、种植大户32户,带动40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茶叶年产值达1.3亿元,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6000元,茶产业已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巴中茶叶品质优势具体在哪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管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巴中绿茶内含物丰富,品质好,氨基酸、茶多酚、锌含量等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未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历史上,川北炒青绿茶品质省内最优,享有“川茶品质看巴中”的美誉,“生态、有机、富硒、高锌”等已成为巴中茶叶的标签。

为加快推进精制川茶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川茶精品,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宣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川茶发展质量效益,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公示关于“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第一批)”评审结果,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罗村牌绿茶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入选茶叶品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罗村茶是通江县特产,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各类名茶中,罗村茶以其色绿、香高、味醇、形美而独具风格。

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经理陈诚告诉记者,公司以“罗村”品牌为载体,主要有“罗村茗眉”“罗村雀舌”“罗村绿茶”等品牌茶叶。近年来,罗村茶因其优异的品质,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有机产品认证等,并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第八届“峨眉杯”优质名茶一等奖等100余项荣誉。

名茶还需有名牌,做好茶品牌是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巴中茶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巴中茶产业仍存在着诸如品牌建设需加强、市场占有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中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我市在茶产业上一直努力弥补的短板——聚力打造“巴中云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巴中云顶”茶品牌价值被中国优农协会估价为63.39亿元,并荣获“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四届中国茶博会“有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认为,强化品牌策略和完善品牌体系建设,有利于茶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构建发展“护城河”。同时,加大茶叶品牌推广力度,聚力扶持产业龙头企业,扶持一家做大一家,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巴中茶叶产业发展。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农委主任刘明的认可。“巴中茶叶的品质很好,但品牌一直没有做得很响亮。”刘明建议,茶叶品牌做强做大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全市的茶企应该避免各自为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茶文化,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技能人才,规范和统一品种、品质、品牌,培育和壮大巴中茶的核心拳头产品,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品牌建设上,《巴中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明确目标,实施品牌分级打造,制定“巴中云顶”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健全授权、监管、保护等品牌管理制度,梯次择优选择15家以上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巴中云顶”公用品牌,支持重点县打造地方区域品牌。到2026年,全市力争培育出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单品茶叶品牌。


查看茶叶质量

强化推介擦亮巴茶名片

“高山、生态、富硒”造就了巴中茶叶芽肥叶嫩的绝佳品质。我市被列为全国富硒绿茶优势产区、千亿川茶产业川东北名优富硒茶核心产区,巴中茶叶品质成为川茶“三大名片”之一。如何擦亮这些名片,是打响巴茶品牌的重要途径。

6月29日一早,元顶子茶场副场长张伯海来到茶场加工车间,参加2022年川渝地区茶叶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手工制茶赛前培训活动。和他一起的,还有其他7名来自各县区的选手。培训内容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选手需在茶叶炒制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手工制茶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炒茶、揉茶、泡茶……年近五旬的张伯海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每一个动作。

“这样的学习机会难得,也是向外展示我们茶叶、茶文化的好机会。”张伯海说,品牌的价值是靠市场来说话的,不仅需要“墙里开花墙外香”,更需要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品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而去参加川渝地区茶叶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也正是这样的目的。

对于积极推介巴中茶品牌的重要性,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钧直言:“巴中的茶,品质是没得说的,明前茶基本能卖到每斤上万元,有机茶的价格也在每斤三四千元,还不愁销路。”余钧曾将公司的产品带到江浙一带,很快售罄。

巴州区清江镇大观梁生态茶园负责人何冬梅这些年来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广西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很多客户都是在推广产品时认识的,现在都成了公司的稳定客户。”何冬梅说,坚持“走出去”很有必要,这不仅仅是推广茶叶,还可以看到与其他企业的差距,促进公司转型升级。

在打响巴茶品牌的道路上,平昌县更是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平昌青芽”区域公共品牌,按照“名茶创品牌、毛峰争市场、大宗茶增效”理念,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推进平昌茶产品整体发展。充分利用茶博会、农博会、西博会等节会,展示展销平昌茶产品,全面提升平昌茶市场知名度。通过线下建立平昌茶专卖店、直销店、体验店,线上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同时利用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媒体强化宣传报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

为加快茶旅融合发展,我市还积极打造一批集红色文化、巴人文化、农耕文化、茶园康养、茶事体验于一体的精品茶旅路线。通过挖掘巴中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收集汇编巴中茶歌、茶史、茶诗、茶赋、茶艺、茶事,提升“巴中云顶”品牌内涵。


据了解,我市已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在茶事活动举办、产销衔接、品牌宣传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巴中茶叶宣传、推介、营销深度和广度。创新举办“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重点围绕茶叶交易市场、茶商代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提高巴中茶叶在西北、华北等目标市场的影响力。深入推进巴中茶叶“五进”活动,全面开拓本地市场和农村潜在消费市场。同时,我市还将扶持重点茶企在大中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建立“巴中云顶”网上销售平台,鼓励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开采节等新型营销、宣传。计划到2026年,全市新建“巴中云顶”专卖店15个。

巴中的茶叶,正在进入千家万户。

记者手记:茶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是信誉的凝结,是形象的展示,是产品、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茶方面,一提起江苏就会想到碧螺春,一提起西湖就会想到龙井,同样安徽的毛峰、福建的铁观音等早已被大众普遍认可,这正是不断加强品牌建设的结果。

一直以来,“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点被很多人熟知且深信。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这一观点正在被丢弃,而是积极主动地打响品牌、强化推介,茶业发展也应如此。

南江县云顶镇村民王俊种植了几亩茶叶,每年清明前后,他都会采摘茶叶芽自用。如果拿到市场售卖,这些茶叶至少可以卖到四百元一斤。但如果交到当地茶叶公司,每斤鲜叶可以卖到一百多元,再经过加工,这些金贵的明前茶售价则可能增加到近万元,这也正是茶叶公司对茶叶赋予了品牌价值的体现。

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资料显示,巴中茶叶的品质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历年来,我市茶叶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历史上,巴中炒青绿茶品质省内最优,享有“川茶品质看巴中”的美誉。单就这一点来说,过硬的茶叶品质,让我们具备了打响品牌的牢固基础。

“巴中的茶叶质量真的很好,但品牌似乎不怎么响亮”“要想在川茶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加大品牌建设”……采访中,无论是茶农,还是茶叶公司,甚至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品牌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巴中茶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了一些较为知名的品牌,但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要让巴中茶产业异军突起,实现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这一关尤为重要。

受访的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市将茶叶作为优势大品种之一,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但也存在着特色不明显、龙头企业不足、品牌效应不高等问题。中国茶叶品类繁多,在竞争中我市应深入研究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的关系,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出具有巴中特色的茶叶品种。同时,做强卖点,加强品牌宣传,丰富茶文化内涵,挖掘、讲好巴中的茶叶故事,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巴中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全市将支持企业创新工艺研发新产品,积极参加国内有影响力的名茶评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力争举办“中国高山茶产业发展峰会”,扩大巴中全域高山生态茶产业影响力。借助茶博会、农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积极举办新品发布、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动等。融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光雾山—诺水河等特色旅游,差异化建设茶旅特色小镇、精品园区,串联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线路,这也正是我市打响巴中茶叶品牌的有效路径。(记者 严波)

来源:巴中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我国茶叶四大产区在哪里?

饮茶之风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现今,茶在我国不仅是一门传统文化,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茶,在我国之所以有这么深远的影响,除了其文化底蕴以外,还是因为我国有着四大产量高、品类全的产茶区。喜欢饮茶的你,对我国4大茶区有多少了解呢?随小编去学习一下吧!

(本图来源于网络,点击即可放大查看)


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的区域范围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等地。


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江南茶区基本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个茶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达1000--1400毫米,以春季为多。但晚霜和北方寒流会对江南茶区的北部带来危害,茶树容易受到冻伤。部分茶区夏日高温可达40℃以上,会发生伏旱或秋旱。


江南茶区的茶树品种主要以灌木型为主,小乔木型茶树也有一定的分布,如鸠坑种、龙井43、浙农12、福云6号、政和大白茶、水仙、肉桂、福鼎大白茶、祁门种、上梅洲种等。生产的茶类品种主要有绿茶、乌龙茶、黑茶、白茶、花茶等,如西湖龙井、洞庭湖碧螺春、黄山毛峰、安化黑茶、福鼎白茶等。

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的区域范围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及山东沂河以东部分地区,包括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南部和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是我国最北的茶区。

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降水量偏少,一般年降水量在1000毫升以下,个别地方更少。整个茶区四季降水不均,夏季多而冬季少,土壤多为黄棕土,部分茶区为棕壤。与其他茶区相比,江北茶区气温低,积温少,茶树新梢生长期短,年平均极端低气温-10℃左右,个别地区可达-15℃,容易造成茶树严重冻害,因此必须采取防冻措施。


江北茶区的茶树品种主要是抗寒性较强的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如信阳群体种、紫阳种、祁门种、黄山种、龙井系列品种等。生产的茶类品种主要为绿茶,如信阳毛尖、紫阳毛尖、雪青茶等。

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的区域范围主要包括福建大樟溪、雁石溪,广东梅江、连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等地区,还包括福建东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台湾。


华南茶区的水热资源丰富,高温多湿,整个茶区年平均气温19-22℃,全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但冬季降水量偏低,容易形成旱季。部分被森林覆盖下的茶园,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很适合茶树的生长,全区大多为赤红壤,部分为黄壤。近年来,不少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使土壤理化性状不断趋于恶化。


华南茶区的茶树品种资源极其丰富,主要为乔木型和灌木型中小叶类品种也有分布,如海南大叶种、勐库大叶茶、铁观音、凤凰水仙、英红九号等。生产的茶类品种有红茶、绿茶、黑茶、乌龙茶和花茶等,如海红工夫、滇绿、凤凰水仙、铁观音、六堡茶、高山乌龙、冻顶乌龙等。


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的区域范围包括米仑山及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包括云南中北部、四川、重庆、贵州及西藏东南部。西南茶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地势较高,大部分茶区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属于高原茶区,也有部分茶区分布在盆地。整个茶区土壤类型较多,在云南中北部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重庆、四川、贵州及西藏东南部则以黄壤为主。西南茶区各地气候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雾多,对茶树的生长十分有利。


西南茶区的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栽培的茶树也多,乔木型大叶种和小乔木型、灌木型中小叶品种全有,如南江大叶种、崇庆枇杷茶、早白尖5号、十里香等。生产的茶类品种有绿茶、红茶、普洱茶、边销茶和花茶等,如永川秀芽、贵定云雾茶、康砖、方包茶等。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